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

2024-05-01

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通用12篇)

篇1: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

(1)新引进医疗设备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前,操作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熟悉操作后在医疗设备培训登记表上签字后才能正式上岗操作使用仪器设备。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学习途径:到生产厂家培训学习;到已有同类设备的兄弟单位学习;向验收维修人员学习;仔细阅读说明书自学等。

(3)医疗设备操作使用人员在熟悉操作后,必须及时制定出操作规程和安全维护保养制度,每台设备均应配有设备维护记录本,并按要求记录。

(4)贵重医疗设备要求专人管理、专人操作。因工作需要必须移交他人操作时,应该由原操作人员负责教会使用并移交操作规程和安全维护保养注意事项,否则后果由原操作人员负责。

(5)使用科室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定期检查仪器设备使用人执行操作规程情况,定期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操作仪器设备。(6)未经培训擅自操作仪器设备或有章不循造成仪器设备故障或医疗事故者,责任自负,并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篇2: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

1.1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学装备管理,保障医学装备的合理安全使用,特制定本制度。2 范围

2.1 本制度规定了医学装备使用人员培训和考核办法。2.2 本制度适用于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3 内容

3.1 现场应用培训考核

3.1.1 现场应用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正常开关机,日常使用、维护、保养和注意事项,避免操作失误,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3.1.2 考核方式

a.负责培训的工程师根据培训内容进行理论考核。b.实际上机操作考核。

3.1.3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考核不通过需进行再培训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

3.1.4 新安装设备和可能造成人体损害高风险装备,必须进行使用人员培训并考核。

3.1.5 考核完成填写相关考核记录表。3.2 专业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

3.2.1 大型医学装备和特种医学装备使用人员,必须通过专门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3.2.2 设备科负责操作人员上岗证的查验,将上岗证复印件归档保存,并定时查验是否在管理规定的有效期内,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做好换证的培训和考核。

附加说明

篇3:浅析医疗设备使用培训的持续性

1医疗设备使用培训现状

新安装的医疗设备, 商家都对使用该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操作培训。但这种培训只能让医护人员对该医疗设备进行相关的简单操作, 并不能将新装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中应该注意事项完全了解, 使用以后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地得到厂家技术部门的指导, 被发现问题持续重复发生, 导致这些医疗设备在使用中频繁地出现相似的人为故障, 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2医疗设备使用培训需持续进行

以我院新生儿科的呼吸机为例, 森蒂斯3100A高频呼吸机在最初使用的一段时间里, 每使用过一次后, 就会出现无法起振的现象。其中有因清洁消毒后管道漏气引起的故障, 但更多地是压力调节旋钮被放置到较低的压力范围内, 不能满足高频呼吸机的工作压力所致。虽然设备技术部门可以解决当时的设备故障, 但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因使用造成的问题。通过联系厂家的技术部门, 获得他们的技术支持培训。经过多次加强培训后, 医护人员懂得高频呼吸机的原理, 因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明显减少。还有servo-i呼吸机也是如此, 因为最初安装时只进行了简单地操作培训, 导致呼吸机工作过程中机内经常积水, 损坏呼吸机机内原件, 并且有多个呼出盒还因消毒方法错误出现损坏。经过厂家技术人员的持续性培训后, 因使用不当发生故障的现象几乎杜绝, 故障率明显降低。

篇4: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对策探讨

【关键词】医疗设备;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91-0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医疗设备进入医院临床应用,对医疗设备诊疗结果的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的风险控制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却忽视了医疗设备验收投入临床使用后的维护与风险控制,致使设备相关医疗责任事故在临床上时有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也影响到医院的信誉和综合效益,医疗安全和风险管理也是评价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医疗设备管理包括采购管理、使用管理、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和安全风险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医疗设备安全和风险,其次才是成本与效益。

1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是指“医疗设备产生损害的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程度”,在医院中即“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风险控制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产生后信息4个部分,其中产生后信息对医院来说就是医疗器械设备使用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任何医疗器械在生命周期内,都会出现一定概率的风险,且成因很复杂,既有设备本身的因素,如设计缺陷、生产质量不达标等;也有使用因素,如操作不当、管理不严、患者个体差异等;还有监管因素,如法规不完善、维护不及时、不正确等。其中,有些风险是难以用医疗器械生产标准进行控制的,需要在设备全寿命周期内进行风险管理,这也正是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的特点之一。

2 目前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切实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培训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临床使用,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加强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维修方面,对于风险控制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完善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后的应急预案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临床业务量的快速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种设备故障,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设备采购开始就要在合同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篇5:医疗设备使用制度

第一条使用科室负责人为该部门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管理。经常检查保养,保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开机可用。保证账、卡、物相符。

第二条新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要由后勤科负责验收,组织有关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使之了解仪器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后,方可独自使用。凡初次使用者,必须在熟悉该仪器的人员指导下进行。在未熟悉该仪器操作前,不得单独操作。

第三条仪器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技术标准,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用仪器前,应判明其技术状态良好,使用完毕,应按操作规程结束程序,并由操作人员与专管人员共同检查,关机,放好。

第四条不准搬动的仪器不得随意搬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发现仪器运转异常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排除故障,必要时应请后勤科协助,严禁带故障和超负荷使用和运转。

第五条设备使用部门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造设备。仪器设备(包括主机,附件,说明书)一定保持完整无缺,即使破损失灵部件,未经后勤科检验亦不得任意丢弃。

第六条科室之间设备调整需要后勤科同意,并办理有关手续,方能进行。科室间调剂使用仪器时,需经主管科室主任批准,双方仪器管理或使用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并规定使用期限,按期完好归还。临床科室因抢救病人需调配设备时,由需求科室提出申请,医务科协调,后勤科无条件支持。

第七条贵重仪器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须经分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借出。收回时,由保管科室检查无误,方可收管。

第八条科室设备发生故障后,应立即通知后勤科或维修部门,使用部门不得任意拆卸设备。设备使用人员有义务如实向维修人员反映故障现象和故障前后异常情况,以便尽快判断故障所在,并及时排除。使用科室未经批准不得将仪器带往外地维修。

篇6:医疗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奖惩制度

一、奖励办法

1、奖励范围

单机使用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维护保养,延长设备寿命,提高使用效益成绩突出者;对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研制医疗设备成绩突出者;对医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有明显成绩和使用价值者;解决大型、精密医疗设备检修中的疑难问题成绩突出者。

2、评定程序

(1)、个人(或科室)申请:本人详细填写奖励鉴定表,说明有关情况及节约费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技术鉴定:由院领导、使用科室、设备科室或专家教授组成医疗器械使用、维修、管理技术鉴定小组,对个人(或科室)奖励鉴定申请进行评定,依据申请者成绩大小、节约费用额度等建议专项奖励的方式和内容。

(3)、院长审批。

二、惩罚办法

1、惩罚范围

对不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医疗设备损坏或影响精度与使用者;不重视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致使医疗设备严重锈蚀、损坏和附件丢失者;未经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用意,私自动用或任意拆卸,对疑难故障不请示维修技术会诊,造成设备仪器故障范围扩大,严重损坏者;未经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同意,私自将设备外借或携带外出谋利者。

2、技术评估

设备科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对全院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填写“内江市威远县同心医院医疗器械设备器材损坏(丢失)赔偿鉴定表”,由院财务科、核算办、使用科室、设备科长及专家教授组成医疗器械使用、维修、管理技术鉴定小组,由鉴定小组提出处理意见。

篇7:日常特种设备使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为了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内容包括采取各种安全技术和技术措施,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等。

日常特种设备使用知识

一、焊割动火安全要求

1、动火作业前安全准备

1.检查焊割设备是否完整好用,预防焊割设备自身发生事故

2.做好焊割现场的安全检查,清除各种可燃物;如果可燃物不能清除,在可燃物附近进行焊割时,必须要有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3.查清焊割件内部的结构情况,清除焊割件内部易燃易爆等可燃物

4.查清焊割件连接部位的情况,预热传导、热扩散引起火灾

5.配备必要的灭火器和设备

6.焊割作业人员自身防护,穿着不易燃工作服

2、动火作业中采取的方法

1.拆迁。在易燃易爆场所和禁火区域内,可把焊割件拆下,迁移到安全地带焊割

2.隔离。对无法拆卸的焊割件,把焊割部位或设备与其他易燃易爆物质进行严密隔离

3.置换。对可燃气体的容器、管道焊割时,可以将惰性气体、水蒸汽或水注入焊割容器、管道内,把残留的可燃气体置换出来。

4.清洗。对储存过易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进行焊割前,先用水、蒸汽或酸液、碱液把残留的燃液体清洗掉

5.移取危险物。把作业现场的危险物品移开

6.敞开设备。被焊割的设备,作业前必须泄压,开启全部人孔、阀门等

7.加强通风。在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室内作业时。先进行通风,将上述气体排出室外

8.提高湿度,进行冷却。作业点附近的可燃物无法搬移时,可采用喷水的办法,将可燃物浇湿,进行冷却,增加其耐火能力

3、焊割后做好安全检查

1.焊割后及时彻底清理作业现场,消除遗留火种

2.关闭电源、气源,收好焊割工具设备

3.检查焊割人员工作服有无烧灼痕迹和残留焊渣,防止阴燃

4.加强焊割作业现场的事后巡查

4、动火作业常见事故原因

1.焊接、切割作业中,炽热的金属火星四处飞溅是引起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原因

2.焊接、切割时的高温通过金属物件热传导,而引起火灾

3.焊接件的内部结构、性质未了解清楚进行盲目焊接,往往也回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4.在焊割金属容器时,由于对残留的可燃气体或液体未彻底清除,盲目焊割而发生爆炸事故

5.对临时进行焊割作业的现场,没有进行认真检查或没有彻底清除可燃物而引起火灾事故

6.在有易燃液体或可燃气体泄露的场所附近进行焊割作业,而引起爆炸事故

7.在有蔗渣、木柴、煤等可燃物等地点进行焊割时而造成火灾

8.焊割工作结束后,遗留火种引燃原有或后置可燃物而引起火灾

9.电焊导线自身短路或回路打火引燃其他可燃物或易燃液体

10.气焊、气割自用氧—乙炔、煤气等遇明火发生火灾和爆炸

二、其他焊割规定、要求

1、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的安全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溶解乙炔气瓶(以下简称乙炔瓶)与氧气瓶广泛地应用于焊接和切割中,又经常同时使用,氧气为助燃气体,乙炔为易燃气体,氧气与乙炔又分别盛装在移动式压力容器中,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乙炔瓶与氧气瓶设置在同一个地点,必须有一个安全距离;施工作业时氧气瓶、乙炔瓶要与动火点保持10米的距离,氧气瓶与乙炔瓶的距离应保持5米以上;

2.氧气瓶不得与油脂接触,乙炔瓶水平滚动后,未竖直静放后不得投入使用;因为是溶解乙炔,气瓶里有丙酮,如果倾斜角度在30度以下的话,在阀门打开(使用过程)的时候,有可能导致丙酮流出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乙炔瓶表面温度在40℃以上,夏天露天作业必须遮盖避阴;

4.乙炔瓶与氧气瓶要分开存放,稳固、可靠;不可存放在可移动的工作车上。

2、电焊机的安全要求

电焊机一次线(搭铁线)长度应小于5m,二次线(焊把线)长度应小于30m。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金属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作为回路地线。焊把线无破损,绝缘良好。

3、高空焊接作业应遵守哪些规定?

(1)所用梯子必须严格检查,上下梯子应有人扶持,或加防滑脚垫;(2)佩带好安全带,并拴在牢固的物体上;(3)在高空的垂直下方10米内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4)不准将电焊电线围在身上或搭在肩上,应拴在可靠的建筑物上;(5)在高空接近电源线工作时,必须经有关部门及安监部门同意后,并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准工作。

4、什么叫“回火”?它有什么危害性?

气焊回火是由于焊嘴过分接近熔融金属、焊嘴过热或被堵塞,混合气体难以流出等原因,使乙炔氧气混合气体的供给速度小于燃烧速度,火焰从焊枪向输送乙炔气的胶管回窜倒燃的现象。回火时气焊、气割作业中容易发生的一种事故,轻者在焊炬内发生啪啪的爆炸声,重者能将焊炬烧化,甚至导致乙炔发生器爆炸。

5、乙炔管爆炸燃烧怎么办?

发现乙炔管爆炸燃烧时,应马上关闭乙炔瓶总阀门,断绝乙炔供

给。

6、起重机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起重机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有:(1)脱钩;(2)钢丝绳折断;(3)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或失灵;(4)物体脱落;(5)吊车倾翻;(6)触电;

(7)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8)吊物上面站人坠落;(9)起吊埋在地下物体时引起的伤害;(10)工作紧固不牢而散落;(11)起重设备带病运行;(12)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等等。

7、起重机在工作中遇到断电应怎么办?

起重机在工作中遇到突然断电的情况,司机应将所有的控制手柄扳回零位。

8、起重机司机一个掌握哪些安全知识?

起重机司机应熟知:(1)所操纵起重机各机构的构造和技术性能;

篇8:医疗设备姑息使用探讨

1 设备寿命

一台医疗设备的寿命由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等构成。

1.1 自然寿命

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报废为止的全部时间。由设备的有形磨损质变程度或电子元器件老化失效所决定,不能成为设备更新的唯一依据。设备老化是一个拟人化的概念,是对设备陈旧程度的形象化表述。当某设备的使用达到经济寿命年限、技术上已被先进的新型设备所代替、社会上已不再生产原型号设备时,该设备可视为已严重老化,但自然寿命尚存。

1.2 技术寿命

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持续的时间。由设备的无形磨损所决定,一般比自然寿命短。在估算设备寿命时必须考虑设备技术寿命期限的变化特点及其使用的制约或影响,同时与使用方式、保养维修和技术改造有关。

1.3 经济寿命

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继续使用在经济上不合理而被更新所经历的时间。一般由维护、运行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决定,与技术寿命有较强的关联性。

设备姑息使用原则是以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为依据,以自然寿命尚存为前提。

2 检测评估

对设备技术性能检测评估是针对设备的精度等级、运行参数、工作能力等进行的。设备技术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设备精度的高低及其保持性,它对应着设备使用质量要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稳定性。(2)设备运行过程中技术参数的保持性。(3)设备的工作能力(效率)与能耗水平比率的高低。(4)设备可靠性和维修性的优劣,即平均故障间隔期和平均维修时间的长短。

对运行设备,运用各种相应的检测仪器(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的五官感觉通过检查监测等手段收集数据、采集信号,分析和处理设备技术状态变化的信息,对设备技术性能作出评估,分析判定设备劣化趋势和故障部位、原因并预测其变化发展,及早发现或预测设备的功能失效和故障,提出防范措施,防止和控制故障出现尤其是突发故障出现,为设备工作状态、故障维修提供可靠依据。由此判定设备技术状态和分析处理设备故障;适时地采取针对性保养维修、调整参数和技术改造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保持(相对)完好的运行状态。为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必要时指导设备使用人员科学的适时的修正操作使用方式,尽可能规避设备某些功能单元和部件因自然或因使用而老化使得性能下降、参数改变难以满足设备全功能满负荷运行的工况,即设备的姑息使用。

3 应用举例

一台已使用13年的进口C形臂X线电视影像摄影机在短时间内X线出线量明显不足且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调节面板上旋钮使工作电压和电流增加到最大值出线量仍没有改观,同时X线球管管套外表温度明显高于正常值,该机采用的是固定阳极X线球管且与高压发生器共同封装管套内,由此初步判定故障原因为:X线球管灯丝驱动单元电路或高压发生器单元电路或X线球管本身故障。

3.1 检测

测量X线球管灯丝能否得到灯丝驱动单元电路供给的相应电压,同时通过管套玻璃窗口观察灯丝亮度(经验);测量高压发生器初级(管套外)电压,同时通过管套玻璃窗口观察管套内是否有放电现象(注意:方法和防护),均无明显异常。

3.2 评估

通过上述检测观察结果加之对物品实际透视和摄影的影像显示记录综合分析,基本判定故障出自X线球管本身。接着排空管套内绝缘油取出球管,查看到该球管阳极已严重龟裂需更换。

3.3 措施

因无法购到同型号的进口球管所以用国产球管代换,又因国产球管外形尺寸和管套内安装空间所限,因此所选定的国产球管的使用参数略低于进口球管,即进口球管最大工作电压为120kV,国产球管最大工作电压为100kV。代换后该机一般情况(60~80kV)工作正常,且120kV满功率工作的几率又极少,只是因国产球管功率余量低些影响其技术寿命,但延长了设备的自然寿命和经济寿命。该机球管代换后顺延使用了6年。

4 讨论

设备的姑息使用本人理解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只限于医疗设备,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均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应用。通过上述实例即(是否)可做以下表述:尽管该设备使用年久但通过科学的检测和理性评估判定此设备除某部件(X线球管)寿命终结外其他工作单元寿命尚存,通过采取得当的技术措施和理性的修正操作使用方式延长设备寿命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李金祥,Robert G.Twycross,Mellar P.Davis.姑息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荣命哲,贾申利,王小华.电器设备状态检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君兰工作室.机电一体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徐跃,黄泉荣,等.医学影像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常永亨.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2):42-49.

[6]种银保,唐超.论医疗设备全程效益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8(2):85-86.

[7]王建,等.大医院加强医疗设备报废管理的探讨[J].华北国防医药,2004(5):335-336.

篇9:设备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目 录 总 则 1 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 3 特种设备培训制度 2 4 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3 5 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3 6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4 7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 5 8 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5 9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6 10 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7 总则

1.1 特种机械设备作业危险性大,技术性强,管理标准高,为保证本单位正常经营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公司财产不受损害,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特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过程。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1贯彻执行国家、省、集团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章。2.2制定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审核安全操作规程。2.3参加特种设备订购,验收及试车。

2.4经常检查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维修情况和安全附件校验情况等。2.5协同组织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督促相关人员实施事故隐患的整改。

/ 8

2.6协同组织特种设备安全会议,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2.7对特种设备的检验、修理、改造和报废等进行技术审查。2.8编制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2.9向所属安监机构报送特种设备数量和变动情况的统计报表、定期检验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等。2.10协同组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2.11参加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2.12组织特种设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培训。2.13对特种设备进行使用登记及技术资料的管理。特种设备培训制度

3.1为规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

3.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或者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3.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每季至少进行一次例行的安全技术教育。3.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应定期按国家规定复审。3.5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5.1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章、方针和政策。3.5.2特种设备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3.5.3特种设备安全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3.5.4安全应急设施,事故应急处理技能,事故应急救援技术。3.5.5事故案例及事故教训;事故报告和处理方法。

3.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会议;阅读文件、简报、图片;事故预测讨论;参加技术座谈;上课;参加事故现场会、反事故演习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等。

3.7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再次参加安全培训:

3.7.1新设备投入前,部门对该岗位的操作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

/ 8

操作培训。

3.7.2对违章违规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学习有关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经考核合格后,方能重新回岗工作。

3.7.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因故停止操作特种设备一年及以上,必须由使用部门重新对其进行安全操作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近期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设备安全状况等。

3.8培训工作要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有考试、有总结。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4.1为规范与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4.2 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符合国家法规、规范和技术要求。

4.3 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使用部门、操作人员负责,并做好记录。4.4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4.5 特种设备检查实行班组日检、周检、月检的三级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有关部门必须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附属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4.6 对特种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合理保养,计划检修,巩固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指标的实现。

4.7 发现故障及时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故障,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结合设备检修计划予以消除。

4.8 定期检查维护,并主动向操作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4.9 设备执行“定人定机”的专人负责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4.10 认真做好设备重点部位的维护保养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5.1为规范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5.2公司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由使用部门负责组织,结合每月的安全生产例会一起进行。

5.3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设备、维修和使用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均应参加,3 / 8

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提前向公司领导请假,并另派人员参加。5.4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的主要内容:

5.4.1传达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等;传达公司领导对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

5.4.2通报公司特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特种设备事故情况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5.4.3了解各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状况和研讨解决存在问题。

5.4.4总结各部门职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学习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知识。

5.4.5所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5.4.6组织制订、修订特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为设备管理提供资料,技术信息和考核的依据,是管好设备的基础工作,必须认真做好。

6.1有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6.2特种设备要有安全技术档案,并应逐台分别建档(一机一档),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使用证、注册登记表 ;

(3)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报告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4)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5)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

(6)设备重大维修修、改造的有关技术文件;(7)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3安全技术档案必须齐、整洁、规格化,及时整理填写。

/ 8

6.4公司总工办负责保管和供应设备图纸、技术资料。

6.5设备迁移或报废,其档案均随设备调拨,设备报废后,首先向质监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然后档案由公司档案保管员封存。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

7.1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工作由使用部门派专人负责。

7.2每年年初由使用部门制定检验计划并报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和有资质的检验单位。

7.3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按特种设备有关法规、安全监察部门以及检验部门的要求进行,但至少应执行下列规定:

7.3.1起重设备: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7.3.2厂内机动车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根据工作环境、工作级别和存在隐患程度调整缩短检验周期,但是最短周期不低于6个月。

7.4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每年年初制定检验计划,提前一个月与有资质的检验单位预约检验时间。综合办根据检验单位确定的检验时间,提前告知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

7.5特种设备检验前,由使用部门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清洁、清洗、检修以及为安全检验而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等。

7.6特种设备检验时,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应在场配合检验单位做好检验工作。7.7特种设备检验后,由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办理领取检验报告的各项手续。7.8特种设备检验时发现的问题,由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组织整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施监督并向监察单位汇报整改情况。7.9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8.1为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制定本制度。8.2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分为定期检查、专业检查和突击检查三种。

8.2.1定期检查即每月检查、每周检查和操作人员每天检查。检查人员包括:公司领导、综合、采供和使用部门的领导。

/ 8

8.2.2专业检查即对各种相同类型设备所进行的检查。8.2.3突击检查即不事先通知使用部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检查。8.3检查内容:

8.3.1特种设备法规执行情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8.3.2重点监控设备落实责任人情况。

8.3.3特种设备的持证情况和定期检验情况。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8.3.4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8.3.5特种设备维修、使用情况。8.3.6员工的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情况。

8.3.7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试验、检修等情况。

8.3.8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记录的建立、登记和保管情况。8.3.9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8.3.10上次检查中所查出的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

8.4检查人员在检查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名,检查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记录由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存档。8.5隐患整改:

8.5.1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事故隐患后,实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应立即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事故隐患的整改。因故未能按时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将原因、临时措施和整改计划书面报告使用部门负责人。8.5.3使用部门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验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9.1总则

9.1.1为避免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和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9.1.2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对威胁人员生命或造成公司财产损失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抢险救治工作。

/ 8

9.1.3全体员工在公司发生事故时,应积极参加紧急救援工作。

9.1.4发生事故或人员伤亡,知情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话或其他通信方式,将事故情况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应迅速报告公司领导。

9.1.5员工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可能的紧急措施后撤离作业。

9.1.6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现场,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其它有效办法指挥救援工作,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应首先采用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伤员痛苦的各种措施。9.1.7事故应急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必须听从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各就各位地对事故进行必要的救援工作,并注意自我保护,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和使用防护器具,避免自身伤害。

9.1.8当事故性质严重,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应向集团调度部门上报事故情况。

9.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9.2.1事故应急救治预案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9.2.2演练前,应制定详细计划,确定演练负责人和各人员的职责、操作内容、时间以及参加人员。

9.2.3演练前应知会与演练有关岗位的操作人员。

9.2.4演练时各参加人员要各就各位,相互密切配合,认真进行。

9.2.5演练过程中,没有参加演练的运行人员应密切注意正在运行的设备状况;演练人员在演练中不能有任何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

9.2.6如在演练期间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演练,待处理好事故后,再继续演练。9.2.7演练全过程要做好记录。记录包括时间、演练内容、负责人、参加人员、事故类型、演练效果等。

9.2.8每次演练后应由演练负责人进行总结和评比。

9.2.9有关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属下员工学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必要时进行考核,并做好记录。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 8

一、工作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六十三条:“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事故调查,追究责任。”

二、工作要求:

1、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2、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情况和鉴定结果,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依照《条例》或《规定》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

4、事故处理后,方可由具备修理资格的单位进行修理。

篇10: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2.学校各部门借用相关电教设备时,履行相关借用手续方能借出,借出后的设备由借用人负责保管和使用,电教员有跟踪监督管理的责任。

3.班级的投影机、视频展台、计算机等电教设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班主任负有主要管理职责,在班级变动时做好交接工作,电教员应定期对班级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4.在每学期教育教学活动中,电教员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保管情况,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组织维修,发现管理漏洞应及时督促改正。

5.对电教设备每学期应进行全面维护保养一次,保证设备完好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6.电教员应帮助任课教师学习掌握各种电教设备的使用常识和方法,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减少故障的出现。

7.各班级应确定一名电教协管员,经电教部门培训后,协助班主任管理电教设备的日常使用,电教协管员还要在班级的电教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向试验电教处报告。

篇11: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1、不可直立放于露天环境,以防止水份及杂物的入侵污染。

2、室内储存可立放,桶面朝上,方便抽取。

3、拧紧封口盖,保持油桶密封。

4、保持桶身面清洁,标识清晰。

5、保持地面清洁,便于漏油时及时发现。

6、做好入库登记,先到先用。

7、新油与废油分开放置,装过废油的容器不可装新油,以防污染。

二、油品安全:

1、油品独立存放,周围不得放置可燃品。

2、擦试机械后之油布或清除之油污不得堆积,以免助燃。

3、易燃的特种油品或化学溶剂分离储存并放置易燃品标志。

三、使用注意:

1、向专人咨询,用适当规格的润滑剂,尽量减少用油种类。

2、每次加油前须清洁擦拭油抽、油壶等容器和工具。

3、每种用油专用的容器,且在容器上注明盛载油品的名称,以防污染。

4、换油前须将机械用溶剂冲洗干净,切不可用水溶性清洗剂。

5、每次添加或更换润滑油后,做好机械保养记录。

四、环保和健康:

1、严禁将废油直接排入水沟倒入土壤,以防污染环境。

2、废油废液专桶收集,切不可乱倒。

3、皮肤过敏者或划擦伤者,应避免直接接触润滑油。

4、切勿穿着油迹渗透的衣物,不可将被油污染的碎布置入袋中。

篇12:医疗设备使用的环境因素管理

关键词:医疗设备,环境因素,管理

医疗设备故障的产生及其最终使用寿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识别和控制, 不仅能有效减少医疗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而且也可以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灰尘、雷电等诸多因素,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分别予以论述, 并探讨各种不同环境因素的管理办法。

1 容易引发故障的环境因素管理

1.1 温度管理

医疗设备的核心部件通常是电子产品, 而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温度一般在85℃以下, 如果超过这一温度, 设备常常会出现“死机”等故障, 甚至会出现局部电子元件的损坏, 这一点在电源电路中极为常见。电源电路由大功率电子元件构成, 运行时容易产生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快速地散去就会导致部分元件因为运行温度过高而失效。另一方面, 有液体管道的设备运行温度不能太低, 否则, 一些液体会凝聚成固体堵塞管道, 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因此, 对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十分必要, 应尽量使设备处于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运行。

1.2 防湿管理

潮湿对电子元器件的危害十分严重, 湿气体会透过封装材料及元器件的接合面进入到IC器件的内部, 造成其内部电路氧化、腐蚀、短路。维修时,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会使IC器件内部的潮湿气体受热膨胀, 造成塑料从芯片或引脚框上的内部分离出来, 至使线捆接和芯片受到损伤。同时, 在潮湿的环境中, 电容受潮后容量会减少, 设备故障率显著增加。因此, 医疗设备应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使用, 若因条件所限, 空气比较潮湿, 一定要采取除湿措施, 比如使用除湿机等。

1.3 防尘管理

灰尘会使设备内部电子元件的散热性能变差, 它吸收的潮气还会腐蚀设备线路板, 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灰尘堆集在电气开关的触头之间、电磁铁芯之间会造成电气开关接触不良, 对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影响较大。电气线路之间积满灰尘, 会使裸露导线之间发生漏电, 也可能引发电路短路。因此, 做好防尘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要采取措施, 使设备所处的环境尽量没有灰尘, 同时要定期的清扫设备内集聚的灰尘, 对开关设备的触头及其电蚀情况进行适时的检查, 发现异常时要及时处理, 以保证设备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

1.4 抗震管理

震动会使设备元件的连接部位、电路板的插槽、管道连接处等部位产生松动, 甚至脱落或断裂, 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安装设备时, 一定要注意外部环境是否存在使设备产生震动的因素, 不管这种震动是持续的还是偶发性的, 都应该尽量避免。

2 有关干扰的环境因素管理

2.1 电场的干扰管理

电场干扰实质就是交流电源的干扰, 主要是来自220V的交流电源、高压电源、日光灯等。如做心电记录时, 由于交流电源线与导联线之间存在分布电容, 220V的交流电就会通过该分布电容的耦合, 使干扰电流通过电极线进入人体, 使得检测仪器受到干扰而无法工作。防止电场于扰的方法就是对电极引线或导联线加接屏蔽层, 并使屏蔽线良好接地, 同时也要注意电极与人体的良好接触。

2.2 磁场的干扰管理

在我们周围空间里, 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随时间变化的磁场。磁场干扰的干扰源是各种变压器、镇流器、电动机及电感元件等, 如在变压器中, 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中有交流电流流过时, 产生变化的磁通与次级绕组交链, 在次级绕组上产生感生电动势, 但初级绕组产生的磁通量不是全部集中到次级绕组中, 而是有一部分磁通量泄漏, 这种泄漏的磁通, 会使在其磁场中的其他导线环路或其他线圈感应出电动势, 会使一些设备受到磁场干扰。要防止磁场的干扰, 一是使用屏蔽室, 对检测微弱的人体信号的设备最好使用屏蔽室, 如脑电图机、肌电图机等;二是减小导联线或人体引入线的长度和环路面积;同时要尽量避开或远离电、磁场干扰源。

2.3 电磁波的干扰管理

电磁波干扰主要是由空间发射的各种电磁波信号引起, 如无线电信号、通讯系统、遥测没备、雷达、理疗设备、X射线装置等。如果检测设备处在较强的高频电磁波环境中, 检测设备的电极导线就如同天线一样, 将高频信号接收下来, 和被测的有用信号叠加, 一起形成电磁干扰, 严重时可以使仪器的前置放大器输入端饱和而无法正常工作。防止电磁波干扰的方法与防止磁场干扰的方法基本相同。

2.4 接地不当引起的干扰管理

接地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抑制干扰, 但是接地不当时, 不但起不到抑制干扰的作用, 反而会产生新的干扰。医疗设备使用时一定要接好地线。地线要和大地连接。要特别注意, 不能简单地将地线接在自来水管、暖气管或金属门窗等物体上, 因为暖气管道是不接大地的, 自来水管道的衔接处都涂有绝缘漆, 有的自来水管道用的是塑料接头等, 如果地线接在其上, 不但达不到保护的目的, 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干扰, 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对医疗设备来讲接地电阻要接近4Ω, 而且接地电阻越小漏电流越小。医疗设备的操作者或工程人员应经常检查各个设备的接地情况, 发现接触不良时应及时处理。

3 有关安全的环境因素管理

3.1 医疗设备的漏电流管理

漏电流是设备的电源线到金属机壳之间流过的电流, 它主要产生于电源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两根电线之间、电线与金属外壳之间存在的分布电容。由于电容有通交流、隔直流的作用, 这些分布电容就会将一部分交流电耦合至外壳, 使设备外壳与大地产生电位差。如果人体接触设备外壳, 漏电流会通过人体流向大地, 人体会被电击。当设备外壳漏电流大于300 μA时, 人体就会有感觉, 漏电流作用于人体, 尤其是心脏时, 可能会出现电击事故。接地线是减少医疗设备漏电流, 防止电击的最好措施。接地就是将设备的外壳与大地通过导线接通, 使设备外壳与大地保持同电位。良好的接地可以保护人身及设备安全, 抑制干扰, 提高设备的信噪比。

3.2 防雷击管理

雷电入侵设备的形式有两种:直击雷和感应雷。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

目前, 在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上, 执行国家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将由避雷网 (带) 、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 立柱基础的钢筋网与钢屋架, 屋面板钢筋等构成一个整体, 避雷网通过全部立柱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 将强大的雷电引入大地。受建筑物防雷系统保护, 直击雷击中室内医疗设备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医疗设备必须防感应雷和雷电浪涌电压。要确保贵重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 最好实施三级防雷保护。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保护器, 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保护器, 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保护器, 作为三级保护。目的是用分流 (限幅) 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将雷电过电压能量分流泄入大地, 达到保护的目的。

3.3特殊设备的防护管理

医院的X线机、CT机、直线加速器等, 在工作状态下能同时产生高压、强流、微波和射线, 在防护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会对周边的人员和设备造成较大损害。因此, 在建造此类特殊设备的机房时, 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进行基建施工。射线防护门应采用足够厚度的铅板, 玻璃窗应使用规定规格的铅玻璃, 保持机房通风, 并安装好辐射安全在线报警与辐射安全控制系统。此外, 还要定期对这些特殊设备的防护效果进行检测, 确保特殊设备的防护达标。

3.4消防管理

高压设备和供氧设备的防火安全工作十分重要, 设备的短路或其他火源的存在容易引发火灾。设备机房应采用非燃或难燃材料, 材料燃烧性能应符合GB50222-1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机房应设置火灾报警和气体灭火系统, 同时应有畅通的疏散通道、足够的疏散出口和醒目的疏散标志, 不可避免的木质隐蔽部分应作防火处理, 新风进场应设防火阀。同时要配备规定型号和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 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 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TL、CMOS电路速查手册.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5.

[2]骆伟.曹枫, 李万周等.医疗设备的安全防护[J], 医疗卫生装备, 2003.24 (12) :48-49.

[3]康华光, 王崔, 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爱国电影《邓稼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