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论文

2024-04-08

关于中医的论文(通用10篇)

篇1:关于中医的论文

关于中医药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

2014届全体毕业生同学:

根据《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中医药学院各本科专业2014届毕业生均须完成毕业论文方可毕业。为了各位同学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现将相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1选择导师

同学们从即日起根据各自所学专业选择导师,备选导师名单以附件1《中医药学院2014届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总表》为准。同学们请在前选择导师,并以班级为单位将选导师情况报送至教学科(可由班级负责人发送电子版)。由于学校对每位老师的指导人数有限制(普本、科技各可指导8人),故最终的指导老师安排以教学科统筹调整后公布的为准(11月20日之前公布)。2论文开题

教学科确定指导老师安排后,各位同学即可与导师联系论文开题事宜;并须于12月20日之前完成开题,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模板见附件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表》。

3论文撰写

开题完成后即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字数要求不少于5000字,格式排版见附件3《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书写、排版规范》。论文内容除须与所学专业相关外,其他基本要求可参见附件6《答辩评分参考标准》;另外所有论文都将进行重复率检测,与他人已发表论文相似度不得高于30%,否则视为不合格论文,不得参与答辩。论文撰写期间至少经导师指导修改3次,并填写《湖北民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见附件4)及《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见附件5)。

4论文上交

论文须与2014年3月21日前完成并以班级为单位上交电子版。纸质版上交时间及要求届时另行通知。

5论文答辩

答辩时间届时另行通知。首次未通过答辩者须根据答辩专家意见重新撰写或修改论文,并申请再次答辩,直至通过答辩。

6论文装订

通过答辩者于答辩后一周内按附件7《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装订要求》装订论文(铜版纸封面格式见附件8),以班级为单位上交教学科。

其他未尽事宜,届时将另行通知。

湖北民族学院中医药学院教学科

2013-10-31

篇2:关于中医的论文

为了全面贯彻我院“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战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大力提高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建立和完善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迎接研究生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做好准备,现结合我院实际,就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定如下:

第一章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或在研究工作中具有新的见解,并据此申请硕士学位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位工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我院学位论文在结构和格式上的规范与统一,特制定本统一要求。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一)科学学位硕士论文要求

1.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应在中医药学术上和中医药科学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应反映出作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实验设计和方法比较先进,并能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5.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6.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

(二)临床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包括病例分析报告及文献综述。

2.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中医临床或中西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

3.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8000字,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

二、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一)学位论文的组成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依次为:1.论文封面;2.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目录;6.引言;7.论文正文;8.结语;9.参考文献;10.附录;11.致谢。

1.论文封面:采用研究生处统一设计的封面(见附件一,可从研究生处网站下载)。论文题目应以恰当、简明、引人注目的词语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缩写字,题名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论文封面“指导教师”栏只写入学当年招生简章注明、经正式遴选的指导教师1人,其他列入协助导师教师。

2.独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见附件二,研究生处网站下载)。

3.中文摘要:要说明研究工作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并写出论文关键词3~5个。

4.英文摘要: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一致,语句要通顺,语法正确。应在提要结束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然后在右下方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格式为Author:×××,第二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Tutor:×××。

5.目录:将论文各组成部分(1~3级)标题依次列出,标题应简明扼要,逐项标明页码,目录各级标题对齐排。

6.引言:在论文正文之前,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空白,本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

7.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可包括:临床观察、调查资料、实验研究、理论探讨,形成的论点、导出的结论,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以及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等。论点、论据和观点应力求准确完备,客观清晰,合乎逻辑。正文中的图、表要符合统计学要求,应精心设计绘制,力求简洁明了。图题连同图号置于图下。表题连同表号置于表上。表内不能用“同上”、“同左”、“″”等代替,应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计量单位、缩略词和符号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其行文方式和文体可根据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8.结语:系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起到对全篇论文画龙点睛的作用。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要重点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新见解的意义,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9.参考文献:引用时,在引出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顺序列出,应用原文献语种。

10.附录:包括论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重复性数据图表;实验性图片;论文使用的重要符号说明、计算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

11.致谢:指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有利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三、学位论文打印格式及装订

1.学位论文全部采用WORD编辑。页面采用A4纸张,上下边距均为2.5cm,左边距3.0cm,右边距2.5cm,行距为1.5倍行距。单面打印,左边装订。

2.学位论文封面版式从校园网研究生处主页上下载。

3.论文目录、摘要、引言、正文、结语、附录、致谢内容及摘要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每部分另起一页;“目录”、“摘要”、“引言”等两个字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居中排,每字之间空两格,四个字以上的不空,均与下文之间空一行;英文摘要中“论文题目”、“摘要”用小三黑体字居中,实词首写字母大写,其他小写; “作者姓名”、“导师姓名”(Author:××× Tutor:×××)竖排左对齐,与关键词同用小四黑体。其他用小四宋体。“关键词”另起一行,“关键词”用黑体,后空一格,之间用“;”分隔。正文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各

级标题占一行,左对齐;图序及图名用小四号黑体字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用小四号黑体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标题、图表可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1.1.1.1;图1;表1;也可采用

一、(一)1.(1)①。文中所用表格一律采用三线格式,其中上线和底线宽度为1磅,中间线宽度为0.5磅,表中内容及表后注一般用5号宋体。

4.每页要有页眉,在版心上加一横线,其上居中奇数页打印论文题目,偶数页打印“陕西中医学院××××届硕士学位论文”字样,字号为小5号楷体。页码标注在每页下方的正中位置。页码、页眉从“引言”起加至最后。

5.参考文献格式为:

引用期刊文献:[编号]作者(要求列出前三位作者,中间用“,”分隔;超过三位加“等”).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年份;卷数(期数):页码.引用著作:[编号]作者(要求列出前三位作者,中间用“,”分隔;超过三位加“等”).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版次:页码.6.论文采用印刷式装订(封面A3纸复印后用胶粘)。

四、打印

研究生在完成论文初稿后要交导师审阅。经审定的二稿要在指导小组范围内做论文报告,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作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同意方可正式打印。

第二章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须知

一、论文答辩准备工作

1、交清学费及住宿费。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先通过临床技能考核。

3、导师参照《陕西中医学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的格式修改、定稿学位论文。

4、统一上交《开题报告书》、实践考核等材料,领取答辩所需的所有表格。

5、答辩前两周内答辩委员会秘书寄送《陕西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

6、各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名单送研究生处。

二、论文答辩要求

1、确定答辩的时间和地点,提前通知申请人所在管理部门。

2、答辩前一天在学院或申请人(或导师)所在单位显著部位张贴答辩通告,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

3、明确答辩委员会秘书职责。

4、答辩委员会秘书收回论文评阅意见表,填写答辩的相关表格。

5、参照《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组织答辩。

三、答辩委员会专家组成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到七名相关学科、专业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应有一至二名外单位的专家。指导教师应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以上的其他专家担任。

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负责处理具体工作,记录1~2人。

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有关教研室与导师商定,系(部)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批,报学院学位办公室备案。

四、论文评阅要求

硕士学位评阅人为两名,其中校外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者至少一名,评阅人由教研室主任会同导师提名,经系(部)学位评定分委会批准。论文评阅由分委会负责统一发送,不得由研究生个人传寄。

五、秘书职责

秘书应负责有关学位论文答辩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包括:

1、送、取学位论文评阅书,送答辩委员会专家论文等工作。

2、协助管理部门做好答辩场地的布置。

3、答辩过程中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表格。

4、请答辩委员会成员在相应的文件上签字。

5、协助研究生填写好相关的表格,于答辩结束后1-2天内送交系(部)学位评定分委会。

六、在职研究生需附加报送材料

1、外语统考合格证复印件。

2、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复印件。

3、已交学费收据的复印件。

4、两张两寸近期彩色相片(背面标注姓名)。

第三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1、系(部)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介绍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情况;

2、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开会,介绍答辩人姓名及论文题目;

3、导师介绍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基本情况及各门课程学习成绩;

4、答辩者报告论文主要内容(限45分钟内);

5、委员提问;经主席同意,旁听者也可以提问,答辩人进行答辩;

6、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内部会议,宣布导师及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交换答辩的情况和意见,对论文作出评语,对是否授予学位进行表决。表决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对未通过的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应就是否同意毕业或在一年后重新答辩,作出明确决议(需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

7、复会。主席或由主席指定秘书宣布委员会对论文的表决结果和决议;

8、申请人表态;

9、主席宣布答辩结束及有关事项。

答辩委员会的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连同会议原始记录、表决票及答辩材料由秘书报送系(部)学位评定分委会。经分委会评审后及时移交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第四章附则

一、本规定解释权在研究生处。

二、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附件1:陕西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封面

篇3: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篇4:关于咳嗽的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05-02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1 风寒袭肺证

1.1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寒之邪袭肺,肺失宣肃。邪在卫表,当疏散之,风寒之邪,当治之以辛温散寒,宣理肺气;风寒袭肺之病机为本,咳嗽之症状为标,故合止咳之品标本兼顾;肺为贮痰之器,肺脏受病,每多兼痰作祟,当此时尚应配伍化痰之品。 常用药物为麻黄、杏仁、紫菀、百部等。

1.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择三拗汤或止嗽散治疗。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风寒闭肺;后方重在疏风润肺,用于外感咳嗽迁延,表邪未净者。

1.3 根据兼症加减:如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则加燥湿化痰的法半夏、苍术、川朴、茯苓等。

2 风热犯肺证

2.1 治法: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以祛邪为原则;风热之邪,当辛凉解表,并清肃肺气,合化痰止咳法。

2.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辛凉轻剂桑菊饮治疗。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常用药物为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2.3 根据兼症加减:咳重加清宣肺气,化痰止咳的前胡、天竺黄、牛蒡子、大贝母、枇杷叶等;热盛加清肺泄热的山栀、黄芩、知母等;咽痛,声嘎,加清热利咽的射干、挂金灯、赤芍、土牛膝等;夹暑加清解暑邪的六一散、荷叶等。

3 风燥伤肺证

3.1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风燥伤肺,肺失宣肃,风邪在表,燥属阳邪,当以辛凉之品疏表清肺;燥胜则干,痰稠难咯,宜合清熱生津之品润燥化痰。

3.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清宣凉润的桑杏汤治疗。本方主治外感风热燥邪伤津,干咳痰少而黏,口渴,身热,头痛。常用药物为桑叶、杏仁、象贝母、南沙参等。

3.3 根据兼症加减:津伤较盛,配养阴生津的麦冬、玉竹等;热重加清肺泄热的石膏、知母等;痰中夹血,配凉血止血的白茅根等。

4 痰湿蕴肺证

4.1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本证为痰浊内生,影响脾之健运,证属实,或兼本虚(脾虚),宜祛邪为主,辅以健运脾气之法。以燥湿化痰“泻其有余”而祛其实,或兼健脾益气法扶其正。

4.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二陈平胃汤、降气化痰的三子养亲汤加减。前者用于咳而痰多,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后者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常用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等。

4.3 根据兼症加减:若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降气化痰的白前;寒痰重,痰黏自如沫,怕冷,加温肺化痰的干姜、细辛;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益气补脾的党参、白术。

5热郁肺证

5.1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素体热盛,痰浊化热,内郁于肺。以清化痰热为法,并清肃止咳,标本兼顾。

5.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清热化痰的清金化痰汤治疗。本方主治咳嗽气急,痰黄稠厚,胸满,或有身热者。常用药物为清泄肺热的桑白皮、黄芩、栀子,止咳化痰的贝母、瓜蒌仁、桔梗、甘草、橘红、茯苓,养阴化痰的麦冬、知母。

5.3 根据兼症加减:若痰黄如脓或腥臭,加清肺化痰的鱼腥草、金荞麦根(即开金锁)、薏苡仁、冬瓜仁等;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泻肺逐痰的葶苈子、风化硝。

6 肝火犯肺证

6.1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肝火犯肺,肺失清肃。当以调理脏腑间功能为治则。

6.2 选方用药:本证可用顺气降火、泻肺化痰的泻白散合黛蛤散治疗,主治咳逆气促,烦热,口干苦,胸膈不利等症。常用药物为清热泻火的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化痰顺气的桔梗、青陈皮,和中健脾的甘草、粳米,清肝化痰的黛蛤散。诸药合用,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

6.3 根据兼症加减:若肝火偏旺,加清肝泻火的山栀、丹皮;兼胸闷气逆,加理气降气的枳壳、旋覆花;兼有胸痛,可配理气和络的郁金、丝瓜络;若痰黏难咯,可配清肺化痰的海浮石、知母、贝母。

7 肺阴亏耗证

7.1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风燥、风热咳嗽,久而耗伤肺津,因实致虚,病性属本虚为主,宜以滋养肺阴之品“补其不足”而治其本虚,兼化痰止咳而祛其标实。

7.2 选方用药:本证可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本方甘寒养阴,润燥生津,多用治肺燥阴伤的干咳少痰、口渴、咽干内热等症。常用药物为滋养肺阴、生津润燥的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和养胃气的扁豆、甘草,清泄肺热的桑叶。

7.3 根据兼症加减:若咳剧,加润肺化痰止咳的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咳而气促,配收敛肺气的五味子、诃子;见有潮热时,可酌加清虚热的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有盗汗,加敛汗的瘪桃干、乌梅、浮小麦;咯吐黄黏痰,加化痰清热的蛤粉、知母、黄芩;痰中带血,配凉血止血的丹皮、栀子、藕节等。

8 肺气虚寒证

8.1 治法: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久咳肺气耗伤,肺中虚冷,证属本虚标实,当补气温肺以“补其不足”而扶正治本,化痰止咳以“泻其有余”而祛邪治标。

8.2 选方用药:本证可用温养肺气的温肺汤治疗。本方常用治肺脏虚寒,久咳息喘,胸中冷痛,痰多白沫。常用药物为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甘草等。

篇5:中医的论文

【摘要】本文从文献着手,对中医学发展中已有共识的失眠理论加以归纳、分析和整理,总结出与失眠相关的中医理论,由于人们考察失眠的角度不同,因此历代医家论治失眠,也有不一样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眠;中医

1从阴阳论失眠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阴阳双方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动正常,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阴阳与睡眠息息相关,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其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节律。

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阳气,随气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

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阴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上床休息。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

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于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阴阳调和,血脉通利,故昼精而夜寐,夜晚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白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科学研究也提供了人体的阴阳日节律的相关论证,以内分泌来说,即表现出阴阳日节律的变化,如人体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促性腺激素、睾酮等等白天分泌增加,夜间分泌降低;而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血管升压素等夜间分泌增加,白天分泌下降。

现代睡眠学认为,睡眠与觉醒系统作用下,要使睡眠得以发生,力量相对较强的觉醒系统的活动应首先减弱,力量相对较弱的睡眠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致进入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

觉醒系统活动增加,睡眠系统用作减弱,人就觉醒了。

这种理论,与阴阳睡眠学说如出一辙,觉醒系统比类为阳,睡眠系统比类为阴,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活动,这与阴阳理论异曲同工。

可以说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重要病机。

总之,阴阳学说解释了中医睡眠的生理与病理,指导着中医对失眠的诊断、治疗和调养健康。

2以神主学说论失眠

现代许多研究显示,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伴有心理紊乱过程。

神主睡眠说也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张景岳说:“盖初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体强健,神衰则身体虚弱,神的活动,更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统领五脏六腑。

可想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

3以气血盛衰论失眠

气血的衰少或运行不畅,都会致使脏腑组织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灵枢•营卫生会》中就曾指出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景岳全书•不寐》中又说到“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其中不只虚证有之,若血分有热,不仅扰乱心神,还使魂魄不宁。

如《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事实上气与血密不可分,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而血为气之母。

气不得血,则血无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

俾使气血充和,阴阳协调,则人康健。

故无论气病还是血病,最终都会形成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神失其常,使人体整体生理功能紊乱,产生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各种疾病。

4讨论

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关于失眠的`理论,所涉及的都是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认识思维,同时紧密结合了生理与病理,这些理论相当程度的受到了中医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天人相应等理论,说明了除了人体生理病理之外,人体对外环境的应对方式与疾病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目前这些有关失眠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于与整理提高的阶段,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千百年来,中医解决了失眠中的许多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更多新的科学手段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如何在新的社会文化与科学中,为失眠的理论与临床创造有利的条件,给予失眠的研究有新的生机,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应注意随时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尤其是结合现代临床科研方法与传统理论,累积更多的临床资料,将理论与临床妥善结合,定会带给学科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对中医的认识论文

对中医的认识论文就在下面,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1】

摘要:《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探讨疲劳问题可为中医抗疲劳防治亚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疲劳;病因病机;虚劳

1 辞书对疲劳的释义及疲劳定义

疲劳的古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疲,劳也。”梁顾野王《玉篇》:“疲,乏也。”晋张揖《广雅》:“疲,极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极”为十分疲惫之义。清钱大昭《广雅疏义》:“疲者,倦之极也。”即疲倦达到极点之义。《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韩非子初见秦》:“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疲,在经典文献中,经常写作“髓(罢)”。《广雅》:“罢,劳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罢与疲同,券与倦同,疲倦为劳苦之劳。”《国语周语》:“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馈),有逸无罢。”《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说文解字》:“劳,剧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剧)用力甚也。”《尔雅释诂》:“劳,勤也。”舍人注:“劳,力极也。”用力过多之义。劳有劳累、辛苦、劳苦之义。《诗经小雅绵蛮》:“道之云远,我劳如何?”又有使心操劳之义,《诗经邶风雄雉》:“展矣君子,实劳我心。”《诗经小雅蓼我》:“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引申为疲劳之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见《王力古汉语字典》)疲字从春秋战国文献就开始出现,延用至今仍为疲劳、疲乏之义,变化不大。劳字从西周文献开始出现,本义为劳苦、辛劳、劳累、功劳之谓,到了春秋战国文献才引申为疲劳、疲乏之义。疲劳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如《六韬武锋》篇:“不戒可击,疲劳可击。”与今天“疲劳”一词词义基本相同,疲乏、困倦之义。

疲劳的今义:《辞海》对机体的疲劳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汉语大词典》描述机体疲劳的含义有:①劳苦困乏;②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度,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如听觉疲劳、肌肉疲劳。

疲劳可以定义为:机体过用(超限)而引起的功能降低并出现机体不适的状态。过用包括时间过久及强度过大等。过用、功能降低、机体不适不仅指体力还指脑力与心理,不仅指整体也指局部。机体不适主要表现为疲乏困倦,但还有一些疲劳伴随症状,如头晕、健忘、睡眠质量下降等。

2 历代中医文献研究疲劳概要

2.1 疲劳含义的研究

在中医学中描述疲劳多用疲乏、倦怠、酸软困重等术语表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论述。《黄帝内经》中,疲劳多称为“倦”、“”、“解堕”、“解侪”、“困薄”、“身重”、“体重”等。疲劳一词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入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其他医家对疲劳一词也均有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

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补益叙虚损论》:“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日忧劳,五日疲劳。”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上窍门》:“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四气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遂致聋赜耳鸣。”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疲劳汗出,则气伤津耗,气不足以运血,津不足以载血矣。”上述中疲劳的词义为过劳和疲倦,即可作为病因出现,又可作为症状出现,有的为五劳之一。

《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素问调经论》中亦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均将“疲劳”作为致病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对劳倦内伤的认识始于此。汉华佗《中藏经劳伤论第十九》:“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曰:“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为内所因也引。”宋徽宗敕编《圣济总录虚劳门》:“劳伤之甚,身体疲极。”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耳聋》中说:“劳役伤于血气”

清陈士铎《辨证奇闻虚损门》云:“人有久立腿废,更立而行房室,则两足必然无力,久则面黄体瘦,口臭肢热,盗汗骨蒸,人以为瘵病也。谁知起于伤骨乎,人有用心太过,思虑终宵,以至精神恍惚,语言倦怠,忽忽若有所失,腰脚沉重,肢体困惫,人以为怯症之成也,谁知是劳其心矣。心劳则血必渐耗,而神无以养。”《景岳全书卷十六虚损》载:“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疾病。”

2.2 疲劳病机研究

疲劳属于气血耗伤引起的虚证。过劳损伤气血津液,损伤阴阳,损伤脏腑。《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明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慎动第二》亦记载:“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谓之四损。”

说明劳力过度能耗损人体的气血,外损形体,内及脏腑;劳神过度能暗耗人体的精血,内伤脏腑。即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凡劳伤之辨,劳者劳其神气,伤者伤其形体,如喜怒思虑伤心,忧怒悲哀则伤肺,是皆劳其神气也。饮食失度则伤脾,起居不慎则伤肝”

2.2.1 疲劳与脾胃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以脾、肝、肾为主,尤首当推脾,即《素问示从容论》所言:“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紊问遗篇本病论》日:“人饮食劳倦即伤脾。”金元时代李东垣又系统论述了劳倦内伤。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此处论述了长期饮食失节及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劳神)是造成脾胃内伤的重要因素。《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然而与外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若虚损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伐化,必困乏无力……。”是论述疲劳过度造成身体虚弱,难抵各种病因的侵害,容易导致疾病。又如:“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三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六劳倦内伤》云:“劳倦内伤之证,有因困倦而忽然发热,或怠惰嗜卧,懒于言语,其脉缓而大,或浮或细,而无外邪者,此即时人之所谓劳发也,单宜温补为主。有因积劳饥饱,致伤脾肾,则最易感邪,而病

篇7: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红皮病型银屑病属银屑病的严重类型,是皮肤病中的危重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甚则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或伴有发热等。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皮肤病病在皮肤,与整体关系密切,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可导致皮肤病变,皮肤病变也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在护理过程中,如何依据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找出致病原因,提出准确的护理方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将会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情志所伤,影响脏腑、气血功能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七情太过与不及皆可成为致病因素。情志所伤,脏腑、气血、皮肤腠理功能失调,导致皮肤病变。有资料表明,一些银屑病患者在精神过度紧张或严重精神创伤后发病、复发或加重,焦虑、烦恼、悲哀等心理失衡状态也都能激发银屑病或使之恶化。所以护理中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情志变化,找出影响患者康复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因人而异,辨证施护。不同年龄、病情的不同时期,产生的情志变化也不同。年轻人会因为担心疾病影响工作或遗传给后代,产生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老年人会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加上多种老年病缠身,多担心经济负担问题,而表现为忧愁、抑郁、丧失治疗信心等;而恢复期患者多担心愈后复发,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等。我们针对不同的护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对年轻人要服务热情,细心开导,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卫生知识宣教,着重强调情志与康复的重要性,让患者对本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克服急躁情绪,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工作;对老年患者要多加安慰,关心体贴,细心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帮助老年人解除后顾之忧;对恢复期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到室外活动,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争取早日康复,减少复发。

2饮食不节,诱发、加重银屑病

中医学非常重视饮食护理,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调理得当,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盈,皮肤腠理得以营养,疾病可以早日康复。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如恣食肥甘厚腻,或暴饮暴食,脾胃受伤,脾不运化,湿热内蕴,阻于肌肤,则皮肤红肿;若湿热郁久化火,或饮食辛辣、嗜酒,脾胃积热,热郁化火,火毒炽盛,则皮肤色红赤;若热入营血,血热、血燥,则脱屑、瘙痒。因此,在红皮病型银屑病进展期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宜食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恢复期由于热伤津液,应多食一些生津润燥之品,如梨、苹果、香蕉等,多补充一些水分和果汁,保持大便通畅;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阴虚,可用黑芝麻、核桃肉各等份共捣烂加适量蜂蜜调服,滋养肝肾。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有利于银屑病康复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反应。中医护理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因时因地制定相应措施,如春秋季多风燥,穿着要保暖,忌食辛辣,保证充足睡眠,可用北沙参15g,麦门冬15g,冰糖15g,加入大米100g,煮粥食用,每日1次;暑季湿热,穿着要凉爽透气,避免日光照晒,忌食油腻,可用西瓜翠衣、荷叶、鲜竹叶、适量蜂蜜煎汤代茶饮;冬季寒冷,要避风寒,忌食温补之品,以防热从内生,郁久化火、化燥,诱发银屑病。总之既要重视人体内部功能协调,还要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辨证施护,有的放矢

辨证施护是遵循中医辨证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与常规护理的不同点就在于不仅要明确疾病的诊断,还要分清这个疾病属于什么证,根据不同的证进行施护。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由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护理措施随之而异。如患者皮损不断扩大,颜色掀红,鳞屑增多,瘙痒,伴有怕热、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等,则属血热证,治宜凉血清热,饮食要清淡,多饮水,多补充清凉之品,如芹菜、苹果、梨等;如全身皮肤发红或呈黯红色,甚则稍有肿胀,皮肤灼热,或个别皮损处出现小脓疱,或伴有壮热口渴。便干溲赤、苔黄厚、舌质红绛、脉弦数等,则属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饮食方面除清淡、多食水果、多饮水外,宜食用一些祛火之品,如苦瓜、苦菜、薏苡仁粥等。

篇8: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 人名可以译成汉语, 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mctive sleep apneasyndrome, OSAS) 。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 (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 。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DIC等。

篇9:关于失眠的中医调治

一、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二、分证论治

1.心火偏亢者(心烦不寐、躁扰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宜清心泻火、宁心安神。选朱砂安神丸化裁(朱砂、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治疗。

2.肝郁化火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宜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选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泽泻、生甘草)治疗。

3.痰热内扰者(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选黄连温胆汤化裁(法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茯苓、黄连)治疗。

4.胃气失和者(不寐,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嗳腐吞酸,或见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宜和胃化滞,宁心安神。选保和丸化裁(法半夏、陈皮、茯苓、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治疗。

5.阴虚火旺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选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化裁(熟地、山萸肉、淮山、泽泻、丹皮、枸杞、黄芩、黄连、白芍、阿胶、鸡子黄)治疗。

6.心脾两虚者(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宜补益心脾,养心安神。选归脾汤化裁(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木香、龙眼肉)治疗。

7.心胆气虚者(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而惊,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选安神定志丸含酸枣仁汤化裁(人参、茯苓、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酸枣仁、知母、川芎)治疗。

三、调治失眠小验方

1.猪心一个、柏子仁15克、调料适量,同煮至猪心熟后服食,每日一剂。

2.大枣10枚,桂圆肉1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先取大米煮粥,待沸时加入大枣、桂圆肉,煮至粥熟时调入冰糖服食,每日1剂。

3.酸枣仁10克。将酸枣仁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

4.磁石30克,菊花、黄芩、夜交藤各15克,水煎2次,去渣取汁,倒入盆中,趁热浸洗双足15~30分钟,每晚1次。

四、健康处方

1.养成放松就寝的习惯,如听柔和音乐,睡前洗个热水澡,勿做让人兴奋的活动。

2.按时就寝,按时起床。

3.不要在下午和晚上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巧克力、咖啡、茶、可乐等。

4.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可疏通气血,使心情保持舒畅,以利于解除烦恼,消除思虑,提高睡眠质量。

5.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

篇10: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

摘 要:中医食疗是通过调节理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不合理性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五行即金、木、火、土、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 维持自然界的相对稳定。食物也可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 中医食疗即探讨个体五行与食物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个体的实际情况、季节变化和一天中的五行周期合理搭配食物, 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食疗; 养生; 五行; 五味; 中医护理

中医食疗是人们运用于养生的传统习惯, 通过中医理论调理饮食结构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各项脏器的功能, 使人自身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1]。但是不同食物有着其特定的性质, 这些性质又对应着五行中不同的属性。本研究探讨中医食疗与五行的关系, 并将其相结合用于现代养生, 现报告如下。

1 食物与五行。

1.1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机制。五行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 具有广泛的涵义, 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 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即五行相生。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即五行相克。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 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2-3]。

1.2 食物中的五行。

一般来说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绿、黑、红、黄五色代表;白色食物代表金:百合、杏仁、莲子、银耳、山药、白果、白萝卜、洋葱、梨、冰冻食物、动物肺、肠等;绿色食物代表木:有白菜、甘蓝和菠菜等各式蔬菜, 其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 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黑色食物代表水:有黑豆、黑芝麻、香菇、黑枣、桂圆、乌梅和蓝莓等, 含黑色素, 有助提高与其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黄色食物代表土:有牛肉、羊肉、狗肉、橙、南瓜、玉米、黄豆、甘薯等;红色食物代表火:有西红柿、红椒和红萝卜等, 有助循环系统健康[4]。五味中酸属木, 苦属火, 辣属金, 咸属水, 甜属土[5]。

2 五行差异与个体喜好。

2.1 个体差异与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每个人出生时就注定了他的五行属性。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学说[6], 金属性的人偏爱吃土、金属性食物, 如甜食、肉、豆制品等;木属性的人偏爱吃木、水类食物, 如蔬菜、青梅, 喜欢喝茶、菜汤, 吃鱼、海蜇等爽口的咸味, 而不爱甜味;水属性的人偏爱吃水、金类食物, 如海鲜, 特别是贝壳类的海产品, 而且口味偏咸。火属性人偏爱吃木、火类食物, 能吃味道偏苦的食物。土属性的人偏爱吃肉类、南瓜、红辣椒、西红柿等。

2.2 属性不同饮食也有不同。

中医食疗与五行不可分割, 应命中所需, 多进食有助生旺的食品, 就能“自行”调节机体。相生相克密不可分, 相生相克的良好平衡, 使万物正常存在, 身体才可以健康[6]。食疗就是根据个体实际情况, 适当补充人体所需, 达到调节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木旺土弱应用五行土来补, 应多吃肉类、南瓜、甜品、黄豆等。依照五行相生的原则, 木旺的人应该多亲近金、土属性的物品, 在饮食上宜多吃苦、甜的食品, 颜色则以白和黄为主;火旺的人, 火旺水枯, 应该多吃水属性的食物, 如海鲜、黑豆、黑芝麻、香菇等黑色食品, 颜色以黑色为主。现代医学认为, 黑色食品不但营养丰富, 且多有补肾、防衰老、保健益寿、防病治病、乌发美容等功效;金旺克木, 补木平衡, 金旺的人应该补充木类食物, 如木瓜、蔬菜和柠檬等;水旺的人, 水旺火弱, 应补火调运, 食用如狗肉、羊肉、山楂、西红柿、西瓜等;土旺的人, 应多吃土属性的食物如红薯、玉米和黄豆等, 木克土, 土多木来抑, 也要适当吃五行属木的食物, 如蔬菜、粗纤维食品、柠檬等。

2.3 人体器官与五行。

人体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单元, 医学的五行学说将人体各部分也分别划分为金、木、火、土、水五大类[7-8]。属于金的有肺、大肠、鼻、皮肤和毛发;白萝卜、山药、杏仁、百合、豆芽、蛋白、银耳等白色食物具有健肺爽声, 祛痰的功效, 并能促进肠胃蠕动, 提高新陈代谢, 使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属于木的有肝脏、胆囊、眼睛;绿色蔬菜含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 能加速体内多余废物的排出。属于水的有肾脏、膀胱、耳和骨骼;与之对应的是黑豆、香菇、黑芝麻、黑枣、桂圆、乌梅、木耳等黑色食物, 具有固肾强骨的功效, 经常摄取有助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系统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属于火的有心、小肠和舌;红豆、红枣、红辣椒、番茄、胡萝卜等红色食物属于五行中的火, 含丰富的降血压物质, 使血管强壮, 有助循环系统健康。属于土的有脾脏、胃、口腔和肌肉;脾脏、胃属土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 所对应的是玉米、黄豆、南瓜、甘薯等黄色食物, 经常食用黄色食物能够使脾、胃调和, 新陈代谢正常[9]。

3 五行在中医食疗中的应用。

中医食疗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人体的器官及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10-11], 以及阐释其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以五行辩证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 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有益于健康。掌握人体的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 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如望诊时, 绿色多属肝风[12], 红色多属心火, 黄色多属脾湿, 白色多属肺寒, 黑色多属肾虚。用药时, 酸味入肝, 苦味入心, 甘味入脾, 辛味入肺, 咸味入肾等[13]。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食之味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补体, 害则成疾”[14]。所以中医建议食疗时一定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季节变化和一天中的五行周期给出合理的食物搭配, 不能千篇 一律。即便是成方的应用也不要拘泥, 需在医师和膳食厨师的指导下, 根据年龄、性别和体质差异, 顺应季节、日辰变化, 适度调整剂量或药、食物的结构。同时要注意适量, 适度原则, 不可凭嗜好而过偏。食补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多好的食材, 都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应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张大生.黄帝内经[M].兰州:天津古籍出版社, .

[3]张安玲, 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4]方瑾, 张佳乐.基于《黄帝内经》思想探析《饮食须知》的养生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39 (2) :114-116.

上一篇:古朴典雅造句下一篇:画方圆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