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读后感,思无邪

2024-05-06

《诗经选》读后感,思无邪(共6篇)

篇1:《诗经选》读后感,思无邪

诗经思无邪

因为那本《思无邪》,因此爱上了诗经。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也许,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诗歌,只不过是我们前生的无邪记忆。

(一)蒹葭

《诗经》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关关雉鸠,在河之洲”那句。

但其中最爱的,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

如同看着盛放在彼岸的莲花——越接近而不可多得的绝望。

蒹葭,也就是那成片的芦荻。可安意如说,它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我一直是很喜欢芦苇荡的,喜欢那大片的平易繁芜,喜欢那阵阵风吹过的呜声。

其实《秦风》中的绝望感一直都很像芦苇,有温暖的色调,只不过来不及触及便会枯黄。

在离灵魂最远的地方,也许会有美丽的蒹葭,不会枯黄,没有绝望。

是谁说过,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残酷。

(二)采薇

薇——野豌豆。也许比蒹葭还要普通、平常。

但在我看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后,突然开始关注这种紫色的小花。

待漫山遍野的薇绽放后,是不是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呢。

千年前,戍守的战士曾以薇来思念家人;

千年前,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为保气节而死。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的黑暗降临之时,也许,美得像夜晚的星在闪烁。

想起一句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采薇思乡。

那永远不会落幕的思念会不会比流水绵长。

(三)黍离

最后说“黍离”,是因为它出自“王风”。

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对于李煜来说,朱颜易改,他也许只适合做一个咏春伤秋的文人,却不够格看着江山易主。

那也许是某个夏天的午后,灼眼的光遍洒荒凉的`废墟,远处不时传来孤雁的哀鸣。

某个士大夫的泪也许会代替亡国之情划过他的衣襟。

你看你看,那故国从前的脸……

(终)彼岸

安意如把《诗经》比作我们生命中的彼岸花。

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曾经唱过的歌遥,都存活于心。

对安意如,不仅仅是欣赏。

对《诗经》,不仅仅是喜爱。

彼岸,我们正跟随安意如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诗。

前世的前世,我曾遗落过,也曾获取过……

篇2:《诗经选》读后感,思无邪

这一句话的理解,“思无邪”是个关键,几乎所有的争议都因“思无邪”的理解不同而展开。而普遍的观点都认为,这个“思无邪”本是《诗经·颂·鲁颂·駉》中的一句,孔子是借用来说明自己的道理。因此,有必要搞清楚《诗经》中的“思无邪”原本是怎么回事。

《诗经·颂·鲁颂·駉》中的诗句原文如下: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本来将“思无邪”理解成“思想纯正,无有邪念”只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解读,但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误解和争议,似乎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一种“思无邪”——思想纯正,无有邪念!

比如,作品的主旨本来应该是作品自己说了算,应该源于诗作本身的推敲而得的,可关于这首诗主旨的说法却几乎不约而同源于《毛诗序》中的一句话——“《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坰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由于有了“颂僖公”这样的先入之见,到解读具体诗句的时候,又都不知不觉地循着“颂”的思路来进行——如,虽然诗中并无任何线索能证明“无疆”、“无期”、“无斁”、“无邪”都是针对鲁僖公而言的,可这几个词语却普遍地理解成了对鲁僖公的颂祷之词。

特别是遇上难解之处,受“自圆其说”的鼓舞,更易陶醉于“另辟蹊径”带来的“豁然开朗”——如,“绎”的含义本是与其本义“抽丝”相关的义项,大概是想不通“抽丝”与“马车”的关联吧,为了说明鲁君养马的功绩,“绎绎”的解释就借助通假,转而经由“驿驿”变成了“善走”。

而到实在无径可辟的时候,整个人已经麻醉到对蛮力破解都无所知觉的程度了——如,诗中的“彭彭”、“伾伾”、“祛祛”几个词语,从其本义看未必就与马的身体素质有多大关系,却都一股脑地解成了“强健有力”;如,诗中的“薄言”及八个“思”字,明显是有实际意义的,却都被释成了虚词。

这样一路稀里糊涂地为“颂”而“颂”下来,这首《駉》最终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效果呢?有网友评论说,这就是一首马屁诗嘛!因为,在以毛说为解读基础的几种译文中,几乎都充斥着“鲁君深谋又远虑,养的马儿肥又壮”之类的阿谀之词。

或许定性为马屁诗又太过了一点,但从其译文的表现来看,确实有马屁诗的嫌疑呀!这样有拍马屁嫌疑的诗能称为“颂”吗?恐怕其实际的效果是“贬”吧——不仅歌颂的对象鲁僖公不能有丝毫的引人注目,就连颂词本身也被人们当作老古董束之高阁,仅供文物研究用!

由上可见,这种不从诗歌本身出发,事先认定主旨,然后为了自圆其说不惜拉郎配,遇难处又借助通假等手段强词夺理,实在不行就判为虚词断尾求生的做法就是一种“邪”!它会让我们逻辑混乱,罔顾事实,将诗歌的意义完全引向反面!

所以,对于《诗经》中的“思无邪”原本是怎么回事的问题,我就想把那些所谓的背景统统搁在一边,先只看看诗句本身陈述了怎样的基本事实。

从整体来看,《駉》这首诗共分四章,而每章都由大体相当的三个部分组成:先是说在“坰”这样的野外,养着一群很“駉”的壮马;然后解释说,在这一群马之中,随便指出几匹来,都能称得上“駉”;最后则是针对如此“駉”马驾以马车的不同情形,发了些不同的感叹。

将这一基本事实与现有的主要解读相对照,又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断句的。普遍的理解都把“以车”云云一句归入“薄言駉者”这一部分——如,“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但从文本本身来看,“有驈有皇,有骊有黄”等句都是说明“薄言駉者”的。至此,文意表达已相对完整;而“以车彭彭”等句明显是对前面马的放养状态的描述的一种转折,将之加入“薄言駉者”这一部分,无论怎样解释都显得格格不入。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以车”云云句的总体情形的。普遍的理解都将之看作是马实际驾车的情形,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是马驾着车是如何的有力,如何的快捷等。但事实上,马从放养状态到实际驾车,还必须经过一段训练的过程,为什么就不能将“以车彭彭”等句理解为马的几项训练科目呢?

为了验证“以车”云云句是对前面马的放养状态的描述的一种转折,且更可能是马驾车训练的情形,下面就以“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这一句为例,对两种可能的情形加以比较。

如果是马实际驾车的情形,按照“驾起车来力量强,鲁君深谋又远虑,养的马儿肥又壮”这类译文的思路,那么这一句描述的就是:因为有如此“駉”的壮马,用来驾车一定是非常“彭彭”的;由此可见,养马者的“思”是多么的“无疆”,早就想到要把马养到“臧”的水平。

如果是马驾车训练的情形,那么这一句描述的就是:马儿们有了如此“駉”的基础还不够,还应当以试着驾车对它们进行“彭彭”的训练——因为,要想它们能够“无疆”,就应当让它们具备这方面的“臧”。

如果就以“深谋远虑”为称颂的标准的话,哪一种情形更名符其实呢?两相比较,前一种情形基本上是靠嘴巴喊出来的,而后一种情形虽没有半点标榜,却靠其扎实的作为能自然流露出“深谋远虑”的味道!

遗憾的是,本人学识有限,至今也不能确认“彭彭”等语就是指马车驾驭科目(古代确有所谓“五御”的马车驾驭科目。其中,训练行车节奏的“鸣和鸾”就可能和本义为“鼓声”的“彭”字相关;而《诗·大雅·烝民》中也有“四牡彭彭,八鸾锵锵”这样的句子,表明马的“彭彭”和“鸾”的鸣音相关)。因此,虽然后一种情形更可能是原诗描述的情形,也只好存疑于此,留待相关专业人士去研究讨论了。

不过,既然这种以毛说为基础的解读是如此的不靠谱,那我们不妨抛开毛说的影响,仅依靠文字的基本意义和前言后语的逻辑关系对这首诗作一番解读——这大概也算一种“思无邪”吧。

“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疆”本义为“田界”,其义项多指空间上的某种界限。因此,“无疆”即“没有空间限制”,“思无疆”即“想不受特定空间的限制”;“臧”与马相关的基本义项有“藏”、“善”,在这里可理解为“内在的好品质”,“思马斯臧”即“想想马这方面的品质”;具备一定的品质就什么场合都能去的话,“以车彭彭”就多半是一种与礼仪相关的行车方式,而“彭”的本义恰好为“鼓声”,因此“以车彭彭”即使不勉强理解为“一种踩着节奏小步慢跑的驾车训练”,也可笼统地理解为“用以驾车有威仪”;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用以驾车有威仪,欲盼出车行无疆,当思马儿此品质。

“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同样,“期”在这里也是一种“时间上的限制”,“思无期”即“想不受特定时间的限制”;“思马斯才”即“想想马这方面的才能”;对于驾车的驷马来说,什么样的素质方可让它们长久共事呢?结合“伾”的基本义项“众”,这样的素质多半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方面的心有灵犀;因此,这一句说的是:

用以驾车有默契,欲盼相携共长久,当思马儿此素质。

“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斁”的基本义项有“败坏”,用于马的行走,可指马力的衰败,“无斁”即“马力不衰败”,“思无斁”即“想马车能一直以稳定的速度前进”;“绎”的本义为“抽丝”,多用于表达如“抽丝”一般连绵不绝的情形,对应于马的行走,要想其能一直以稳定的速度前进,显然应指能让马更持久的一种适度匀缓的行进方式;而“作”的基本含义恰好为“作为”、“做法”;照此理解,这一句可译为:

用以驾车能持久,欲盼行车速度稳,当思马儿此作为。

“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邪”即“不正”,对于马来说,当然不是指其品德的“邪”或“正”,而是指其行进方向上的“邪”或“正”,即看它是否能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祛”的基本含义为“祛除”,用在这里,完全可理解为马行进中对正确路径的一种识别行为,即排除不当路径,保留正确路径;而“徂”的本义为“往”、“去”,也是一个方向性很强的词汇;因此,这一句可理解为:

用以驾车能识途,欲盼行车方向正,当思马儿此向往。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即使不靠任何的背景资料,仅从文字的基本含义及文本自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完全可以对这首诗作出很好的解读。而且,将这样的解读求证于现实生活,它反而更顺理成章地具有更深的“颂”的内涵: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它可引申为指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以便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当有自觉的团队意识,以便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群策群力,合作共事;应当有稳健的工作作风,以便做任何事都能有始有终,树立良好的信誉;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在工作及生活中能有效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时纠正自己的过错,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而从社会治理的意义上来讲,它又可隐喻: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都应当具有地域上的普适性,和时间上的长效性;任何一项社会发展规划,都应当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方向的科学性。

以上引申内涵,即使对于我们当下的时代来讲,也是现实生活诸多重要方面的真实写照!这样的“颂”总比“马儿多肥壮”、“马儿多有劲”、“马儿跑得有多快”、“鲁君多么深谋又远虑”之类的“颂”自然、深刻、可爱得多吧!

不过,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争一争《駉》这首诗应当如何理解,我只是想借此呼吁,在古文的解读中,应当以“思无邪”为第一要务;并以这首《駉》诗的解读为例,说明要做到“思无邪”,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以尊重文本本身所描述的基本事实为第一原则,而不是首先尊重所谓的.权威解读;

(二)以文字的基本义项为第一出发点,而不是扛着先入之见起步;

(三)以文本自身前言后语的逻辑关系为文本的最佳注解,而不是到他处寻求标准解释;

(四)以现实生活为检验文本真义的第一标准,而不是以自圆其说为归依。

篇3:浅析《诗经》的“思无邪”

关键词:“思无邪”,《诗经》,思想纯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情感纯正,影响深远。自编订以来就有无数学者研究它:从当时的孔子,经汉代的鲁齐韩毛四家,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再到明清的方玉润,现当代的一些学者……由此可见,《诗经》着实是一本影响深远的文学巨著。

翻阅《诗经》,自然会想到孔子对它的简洁却深奥的总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孔子用“思无邪”三个字来概括《诗经》,仅仅三个字,却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现代注释一般将其解释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是主流却不是唯一的解释,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历来众说纷纭,他们对“思”与“无邪”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思无邪”的出处及其注解

(一)“思无邪”的出处

“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驷》篇,本意是赞美马。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邪”通“斜”,“思无邪”就是马儿拉车不歪斜。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的“思无邪”与本意有区别,但具体作何意,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思无邪”的几种注解

理解“思无邪”,对“思”字的正确解读是关键。对于“思无邪”,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对它的注释是汉代包咸的“归于正”[1],这里没有解释“思”字,大概也是把它看做发语词,或者根本就没重视“思”字,而把重点放在了“无邪”的解释上。

1.“思”即“思想”,把它做名词解。

郑玄《毛诗笺》注解为“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2],意思是说,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思想上就是遵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杨伯峻将“思”理解为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独创性的将其作“思想”解[3]。还有钱逊的《〈论语〉读本》,金良年的《论语译注》,罗炳良、靳诺的《论语解说》等,都把“思”解为“思想”。

2. 把“思”理解为实词的动词。

梁代黄侃《论语集解义疏》,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把“思”理解为动词“思考”。还有学者认为《为政》篇中的“思无邪”,其“思”当训为“使”,“无邪”的逻辑主语是“闻诗者,歌诗者”,“思无邪”取义“使(闻诗者、歌诗者)得其正”[4]。更有学者把“思”作“思念”、“谋虑”等解释。

3. 把“思”理解为虚词,即我们说的“语辞”。

认为“思”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这种说法也有很多学者认可,程世德的《论语集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都把“思”看作语辞。李泽厚说,“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意为:《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5]

当然这只是几种常见的解释,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然而不管把“思”理解为实词还是虚词,思想还是思考,对“思无邪”最通俗最普遍的解释就是“思想纯正”,这对这句话整体的解读差别不大。纵观各学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也认为用“思想纯正”来解释“思无邪”是较恰当的。

(三)孔子的“思无邪”说

孔子的“思无邪”,即“思想纯正”,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不偏差,倡导“中和”之美。“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分伤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一切情感的表达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即使是后世认为“不纯正”的男女爱情,孔子也认为是纯正的,他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感应在“和谐”的分寸之内,在“合礼”的规范之内进行和完成,《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便是这种儒家男女伦理规则的典范,可见,孔子的“中和”思想是跟社会的政治道德紧密联系的。在他看来,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即“思无邪”,而且要受到礼制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可以说,《关雎》中的情感是“思无邪”的具体化。

二、《诗经》中“思无邪”的体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内容十分广泛,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诗歌内容的“思无邪”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雅”即正,是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1、从其内容来讲,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丰富多彩。

必定是积极向上的思想纯正之作,且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水平,才能流传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并且长盛不衰。

(1)爱情诗。《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这些诗歌表现男女恋爱生活的喜怒哀乐,是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如此之真,如此之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我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单纯的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美丽的野花,把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如此动人。

(2)战争徭役诗。如《豳风·东山》、《小雅·北山》、《卫风·伯兮》,写了战争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真实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痛苦生活,字字真,句句正。

2、从其性质讲,在《诗经》那个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并没有完全解体,《诗经》也是可入乐供演唱的,并在政治、外交,社会生活的祭祀、朝聘、婚丧等各种场合使用,所以从音乐性质来看,《诗经》的乐调要平和中正,不邪宁。

有些人认为《诗经》中有些诗句批评攻击统治者,认为孔子所说“思无邪”只限于《颂》和《大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分析孔子诗教时说,“夫子谓《诗三百》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锐的揭露和批评,故而教人以‘温柔敦厚’”。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6]《桑中》、《溱诸》是爱情诗,在礼学创始人朱熹眼里,这些当然是淫诗。但孔子他推崇《诗经》是欣赏他纯正无邪的感情,这种纯洁的爱情不是无邪的吗?

(二)诗歌情感的“思无邪”

《诗经》中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对战争徭役的不满之情,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歌功颂德之情……皆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之情、纯真之情、无邪之情。

《诗经》的创作,遵循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他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直接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每一篇反映的都是无邪之情,像《大雅》中的周民族诗史,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农事诗再现了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战争徭役诗反映了无情的战争和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都是最直接最朴素的情感。

《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朴素自然的纯真之美。每一首诗抒发的感情,都是“无邪”的,每一首诗都能看出作者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艺术手法的“思无邪”

1、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歌》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这些诗歌都描绘现实,反映劳动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夸张的语言,就能写出最纯真的篇章。因为作品内容的写实性,所以会有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它既是《诗经》重要的艺术特征,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尤其是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语句简洁自然,无邪之情感充满字里行间。

3、《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7]将风雅精神细细品味,发现其正是“思无邪”的细化,含有这种精神的作品难道不是“思无邪”的吗?

三、小结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而不要过分直露。

还有学者把“思无邪”的对象理解为“作诗人”、“读者”,我认为这些看法也不是不成立。作者的“无邪”才能写出“无邪”的作品,“无邪”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让其产生“无邪”的思想。总之,三百篇是“无邪”的,因为说到底,“无邪之情”就是本真之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参考文献

[1][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1.61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4]赵付美.孔子“思无邪”之“思”解诂.辽东学院学报,2013年4月第15卷第2期.

[5]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3.

[6]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539.

篇4:思无邪 品诗经

翻开《诗经》,十五国风如同一部博物学百科全书,草木生发摇曳于字里行间,鸟兽飞鸣奔走于诗章之中,风雨声、水流声、鹿鸣声、鸟语声、车马声、琴瑟声,不绝于耳。细细聆听,还有风吹草叶的沙沙声,鱼击水面的嚯嚯声,林间草虫的喓喓声,甚至听得到庄稼抽穗草木拔节的细语,以及柳枝摇曳、飞蓬飘散、藤蔓蔓延的轻响。天何言哉,万物生焉,而寒来暑往来去匆匆,四季便在轮回中倏忽而过。

能够通识草木鸟兽之名,曾是毕生的梦想。遥想林奈或达尔文时代的那些欧洲作家们,能够用细致专业的表述,描绘大片草坡上的种种花木植被。在文字中偶尔炫耀动植物学或矿物学等的丰富知识,于他们是雕虫小技。《红楼梦》里的宝玉也是个并非等闲的闲人,十七回中有一段描述,宝玉道:“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青葛,那一种是金登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指名道姓,如数家珍,令人心折,便听听这些名字就如此含情脉脉、溢彩流光。更佩服那些雅致的先人们,能在浩瀚的四季一一辨识、分类,赋予植物们美好的名字,把无声的草木世界渲染得如此声情并茂。《诗经》背后那些不具名的诗人,个个都是隐世的植物学家。

草木有本心,如果以温柔的目光注视,它们必回报以四季的美好,伴你朝生暮长,见证你的岁月,爱情,以及无数的欢喜和忧伤。胡兰成说:直见性命,所以无隔。那些邂逅相见的花花草草,最是通灵可爱,在静默间直抵人心。

平常花木,一旦相识,便不再熟视无睹,可以指名道姓,如遇故人。譬如小时候当恶作剧粘在友伴发间的小刺球,在诗经中竟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卷耳”,后来唤作“苍耳”。唐末的温庭筠曾以“白头翁”对“苍耳子”,可谓妙手偶得。还有踏踏实实长在田间地头,直立如小棒槌般开出碎花的,是车前子,《诗经》中称它“芣苡”,这名字更像是一名清灵的女子。更有那些摇曳在《诗经》里的蒹葭、荇菜、飞蓬、蓼蓝、艾蒿都有着梦一般的名字,似乎都是风中的姿态,又水雾漫漶。

曾在校园中寻到了薇草,触碰时柔嫩细软,如婴儿手指抚过,真是我见犹怜的模样。可惜大多数的时候,它会被园艺工人当作野草拔了去。还有宿舍楼边的木瓜,成熟后掉落地上,捧回家中清供,便满室飘香。那是蔷薇科的木瓜,有着香梨的味道,即《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木瓜,曾经就是作为爱之馈赠的。那时一见钟情的男女,一投以木瓜,一报以佩玉,当下定情。

在《诗经》时代,性情无拘的女子喜欢把芳香的水果如梅、李、桃、木瓜等等,投向自己的意中人。后来西晋的美男子潘岳出行,路见的妇人竟掷果盈车。虽每次能收获不少新鲜瓜果,却着实有些狼狈,还是手持花草相赠更为文雅和靠谱些。

于是,《诗经》中的那些有情人儿,持花弄草,约会在野有蔓草或蒹葭苍苍的所在,四野茫茫,而两情相悦,忘却今夕何夕。所谓“伐其条枚”“伐其条肄”,即以手折的嫩枝相赠,很有一种缱绻而蓬勃的情意。想起动画片里的灰姑娘,希望父亲长途回返时捎带的礼物,是第一枝擦过他肩头的树枝,那是心中有爱的人才想得出的。在漫长的思念中,风有时,人无涯,而枝叶长青。《郑风·溱洧》中,风和日丽的仲春之月,相邀同游的青年男女以手持兰草开始,以赠送芍药结束,东流千年的溱水洧水,不知倒影过多少次情爱绵绵的花草传情。

《诗经》中更有以鲜妍的花草来比喻姣好的女子。葱茏的乡野,遇见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抑或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即便相逢无一言,只要身边有她,便拥有了整个世界。舜华,即木槿花,那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暮谢,如惊鸿一瞥。因其短暂,更带有一种明媚的忧伤,直让人温柔地怜惜。

对于古代先民来说,比爱情更重要的,应该是食物。《诗经》中野菜的种类相对最多,大致有三十种, 现在仍奉为美味的有蕨菜、荠菜、冬葵、竹笋、水芹、莼菜等。

《世说新语》写到千里莼羹的故事,吴国的陆机到北方拜访王武子,王拿出数斛羊酪,自夸道如此美味,江南无有可比。陆机淡淡地说,我们千里湖的莼羹,味极鲜美,都不必用盐豉做调味品。这一点,在《诗经》中就得到了证实,还想及那双薄采莼菜之手,定是轻盈而柔软。在《楚辞》里,莼菜又叫“屏风”,更有着生动舒展的姿态。

如今可见的大多数水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好奇的人们发现,他们像神农尝百草般,遍食桃、李、枣、棠梨、桑葚、甜瓜、猕猴桃、野葡萄等等。有的水果如梅子,因果味酸,还被用来做调味品。青铜时代,梅核与兽骨在同一件烹饪器具中出土的现象已十分普遍,且地域不拘南北。人们对食物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射雕英雄传》中,古灵精怪的黄蓉还用笋尖樱桃斑鸠煮出了“好逑汤”,即受到《诗经》的启发。只见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且泛出荷叶的清香。洪七公当即夸赞比他当年在皇帝大内御厨吃到的樱桃汤还好吃。

《诗经》中还出现了各种药用植物,比如菟丝子、川贝母、益母草、艾、泽泻、枸杞、志远等,那字里行间也附着冷香丸一般的蕴藉清幽之气。也有些植物主要用来制衣或捣作染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息息相关。

诗经时代,一般老百姓的衣服主要取材于三种植物,即葛藤、大麻和苎麻,至今仍是高档手作衣物的材料,经纬之间,依旧柔韧缠绵。当时的染色植物也被爱美的人们发现并勤加实践,如荩草用以染黄、染绿,茜草用以染红,蓼蓝用以染靛、染蓝等等。《诗经》有“终朝采蓝”,扬之水用来作了书名,读到这四字,便觉得唇齿芬芳,天地间一片清淑静美。

大约二三月间榆荚落时宜于种蓝,待六七月间叶子转青,便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月又能收割,倒有一种生息不绝的意思。用蓝草浸染的丝麻衣物,著色沉着安宁,芳香淡淡,那是歲月静好的模样。我有一件靛蓝色的手织布旗袍,设计师朋友谭欣制作的,就是用蓝草染成。每次清洗都会掉色稍许而至微微泛白,似乎沉淀了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大美。便延请陆康先生治一方“思无邪”白文印,作为今后白描植物的画印。再填一阕《水调歌头·思无邪》,记下这有情岁月里的美人如诗,草木如织:“风雅颂三绝,草木最堪怜。虫鱼鸟兽频见,一笑是前缘。方念豳风七月,忽闻鹿鸣于野,之子在天边。相望不相见,野有蔓草连。逐飞蓬,招鸿雁,赏鸣泉。拟将尺素,寄予明月共愁眠。钟鼎山林畴昔,鼓瑟鼓琴此际,流水不计年。泛彼柏舟去,长醉落花前。”

篇5:思无邪--读《诗经》有感

——《诗经》读后感

最初邂逅这美丽的《诗经》竟然是由于在初中的成语课游戏,成语接龙让我感觉成语非常有意思,于是我有了第一本成语词典。后来翻阅中,我发现好多成语的出处都是《诗经》某某篇,就像“遇人不淑”出自《诗经.王风》等等。那时候,我就对这本熟悉却神秘的《诗经》很好奇,终于我拿着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本精美的《诗经》。如今已经淡忘了那个懵懂都说不上的年纪会对《诗经》有怎样的感受了,而当我今天再翻阅这本书时,我仿佛穿越着时空来到了千年之前的芦苇岸,身着翩翩素衣,口中吟唱着这柔柔的少女心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仿佛,我就化身为这个待嫁的女子,出嫁的女子样貌很好看,就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很开心就要嫁做人妇,其后也会像桃花一样为夫家开枝散叶。读着诗句就仿若看见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披着嫁衣,含羞带笑的等着出嫁,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当然《关雎》依然是最能拨动心弦的那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两两相对的在水中的小岛上鸣叫,善良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理想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水底随着水流摆动,朝思暮想的想要追求那个采菜的姑娘,去追求,确未能如愿,就日夜牵挂,漫漫长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对着左来右去的采摘荇菜的姑娘,弹琴鼓瑟向其表示友好,对着挑选荇菜的姑娘,以钟鼓之乐来讨她欢心。小伙子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辗转难眠,想尽办法去取悦姑娘,如此淳朴的民风,实在是让人无法不喜欢,而在诗经中,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意为“你的衣领色青青,时时萦绕在我心。纵然我没去找你,怎么不给我音讯?你的佩玉色青青,我的思念永不停。即使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来扫我兴?走来走去多少趟,久久等在城楼上。一天没见你的面,好像隔了三月长。”如此优美的旋律,让人沉醉,真是诗不醉人人自醉!这首《子衿》大胆直接的倾诉了女子思念爱人的焦躁心情,是多么纯粹的情感啊!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的直白,如此酣畅淋漓,让人连连惊叹!读来,我也能感受到女子的那份深沉的思念。似乎看到她在城楼上美目顾盼却不见良人的那份失望与落寞,不由心生疼痛,只想说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多么淳朴而真挚的感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无一字有“爱”,却处处关情。思想就是这么简单淳朴。也难怪孔老夫子就这么肯定的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然,如若《诗经》只是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我想,其文化价值肯定会有不少折扣。然而,《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在诗经之后至今的几千年历史中,对本诗内容的诠释也多种多样。比如“伊人”可以理解为关乎爱情的意中人,也可以是关于理想的追求,甚至还可以认为,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见仁见智。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篇6:浅议《诗经》之“思无邪”

【关键词】《诗经》 思无邪 真性情 正诚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思无邪”或许是所有《诗经》评价中最深入人心的。那么,《诗经》的“思无邪”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的呢?

要探究“思无邪”在《诗经》中的具体表现,我们首先要明确“思无邪”的含义。一种是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思想纯正”2,无有邪念;另一种解读源自李泽厚先生将“思无邪”解作“不虚假”,援引近代学者郑浩“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3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皆有可取之处,可相互借鉴。思想的纯正无邪,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诗经》所记不虚。除了上述二说,还有一说将“思无邪”解释为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即为“正”,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即"仁"和"礼"的要求。此观点化用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言“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4。“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看到了《诗经》能使人思想复归于“仁”和“礼”的一面,孔子于是发出了“思无邪”感慨。

据此,我把“思无邪”的含义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动机的“真”,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真性情,思想纯正无邪;二是《诗经》中含有合于“仁”和“礼”,使人的思想归于正诚。明确了“思无邪”的两种意蕴,我们便从这两方面出发,一探《诗经》“思无邪”。

一、《诗经》诗人的真性情

关于《诗经》的收集说法不同,可以肯定的是《诗经》并非出自一人一地,亦非一朝一代所写,这样我们所谈论的诗人也就不唯一。目前最流行的是“采诗”说:古有“采诗之官”专于民间采诗,献诸朝廷,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既是采诗于民,那么人民就是最主要的诗人,而诗歌内容展现的也是人民对他们所处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虽然三百篇中亦有周朝乐官所作乐歌,在编订过程中也经过乐官的加工,甚至经过孔子的整理,但整体而言,《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所载为“风土之音”,可以较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并非伪饰和矫揉造作。在我看来,诗人的真性情主要体现在《诗经》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诗经》的语言艺术、真挚淳朴的精神追求三方面。

(一)社会历史背景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该时期的中国尚处于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彼时人民终日为衣食烦忧,生活形式单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不变的生活规律。由此就造成社会意识形态简单,人民的关注点往往也是周遭的日常生活,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农事、婚嫁、政治、战争成为《诗经》中常见的主题。可以说,正是简单的生活形态造就了淳朴单纯的民风和诗风。“寻常言语口头话,便是诗家绝妙辞。”诗人的真性情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这种朴素的生活、这份单纯的心思。

(二)《诗经》语言艺术

广义的诗经语言艺术包括词汇、声韵、诗体等内容,在这里我主要分析赋、比、兴对“思无邪”的影响。

《毛诗序》言:“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是三类诗体,而赋、比、兴则是三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修辞艺术讲求“信、达、雅”三个原则5,换言之,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经》当中的运用亦讲求这三个原则。其中,“信”即真实,叙事、状物、通情、达意,力求以恰当、贴切的词句表达原貌、原意,做到朴素自然,“为情而造文,不为文而造情”。这样,就保证了《诗经》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同时又是人民内心的肺腑之言,体现出了创作动机上的真性情,顾言之“思无邪”。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诗经》之“思无邪”的影响,除了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现。

1.用赋法言情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6赋,意即平铺直叙,用铺陈情节、排比的方法来抒发感情,达到传情、言志的效果。《国风·豳风·七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铺叙的方式,诗歌以农夫的口吻将一年四季的农业生产和劳动状况徐徐道来。从夏历七月到来年的夏历十二月,农夫除了要修理农具、举趾耕地等,于天寒地冻之时还要忙着藏冰入窖、设食祭祖等。相比于地主的锦衣玉食,农夫过着“无衣无褐”的贫苦生活。农夫对处境的抱怨和对剥削的不满在文中并未直接言明,而是用赋刻画出农夫一年繁重的农业劳动,再通过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诗隐讳地点出当权者对人民的压迫。我之所以说《诗经》是“为情而造文”就在于此,人民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巧妙地采用赋做成《七月》。通过赋诗人将心中的愁苦跨越时空传递给了我们,《诗经》之“思无邪”由于这份对现实生活的真情流露而得以实现。

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赋是最常见的一种,如果说《七月》用赋含蓄婉转,那么《国风·邶风·击鼓》则是用赋直抒胸臆的杰作。作为一首战争诗,《击鼓》不写战士英勇陷阵杀敌,也不描写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而是用赋直言远行的战士辗转征战却归家不得、家中守候的妻子心念丈夫,通过丈夫和妻子两个不同视角,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怨恨,表达出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更是千古绝唱,成为爱情誓言的源头。

浓浓真情,是借景抒情也好,是直抒胸臆也罢,都通过赋的表现手法向我们传递着最朴素的愿望。在赋的描摹低吟中,《诗经》诉说着最原始的感动,“思无邪”处处涌动。

2.用比法状貌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7比,通俗来讲就是类比。诗歌《国风·卫风·硕人》在描绘庄姜之美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描写美人之姿容的还有《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相比而言,《国风·秦风·小戎》则是站在女子的视角诉说对男子的爱慕之情:“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除了部分用比,《诗经》中也有少数篇目全篇用比,比如《国风·魏风·硕鼠》通篇用“硕大的老鼠”比喻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直言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痛恨。

在赞颂美好爱情的诗篇中,诗人用比诉说真挚美好的感情;在反对统治者剥削的抗争诗中,诗人用比尽情倾吐对剥削者切齿的痛恨。但痛恨之情并不意味着思想的“邪”,在我眼中,这些都是人民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暴力、对阶级的抗争,更加体现出《诗经》“思无邪”。

3.用兴法开篇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8兴即托物起兴,“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或有意义上的联系,带有一定的比喻或比拟的意义;或有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因此起兴与诗人当时的感情态度密切相关。《国风·周南·关雎》的首章,就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来比喻少男少女的爱慕之意,与后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内容意义紧密关联。雎鸟的鸣叫引发了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与追求,君子的心也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起兴中被撩拨起来了。再如《国风·邶风·柏舟》首章的“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人就以随水流飘荡的柏木船比喻自己流落四方、无所归依。诗人的境况通过起兴跃然于我们眼前。起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是诗人对现实生活感遇而发的慨叹,其情意之真切不可否认。

由是观之,赋、比、兴皆为诗人抒发感情的媒介,诗人灵活使用这三种手法把日常生活中想法和愿望表达出来,流露出简单的初心。梁启超先生曾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9《诗经》的“字字可信”就是通过赋、比、兴体现出来的,通过其中蕴含的真性情而闪耀出越发夺目的光辉。

(三)质朴的精神追求

除了《诗经》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语言艺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无处不在的诗人意志,即人民真挚淳朴的精神追求。《诗经》中多数篇章表达出底层人民的心声: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对腐败政治的抨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战争的痛恨,对桑梓之地的思念……诗人以身边事为素材抒发心声。“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国风·鄘风·墙有茨》)诗人用蒺藜来暗示王室的丑闻,说宫闱中的淫乱丑闻难以清除,难以掩盖。诗人通过“墙有茨”的意象来暗讽当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述说了对政治清廉的向往。“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在《国风·鄘风·相鼠》中,诗人也辛辣地讽刺统治者披着伪善的外衣鱼肉百姓,用入木三分的语言痛斥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现出对礼仪之邦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在我看来,周朝百姓的话语权尽数施展在国风之中。他们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性情,万古相传,让我们看见先民们昂扬的意志和抗争的精神。这些质朴的精神追求并不因言语的直白大胆而失色,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先民的执着和勇气。《诗经》“思无邪”,少不了这一份先民精神!

二、《诗经》使人的思想归于正诚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0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11孔子和司马迁何出此言?这就要从“思无邪”的第二个角度进行产阐明,那就是《诗经》中含有合乎“仁”和“礼”的成分,能使人的思想归于正诚。

(一)《诗经》的思想观念

诚如孔子所言,《关雎》一类的自由恋爱诗作并不淫邪,它们展现的是男欢女爱的自然,不越“礼”的范围。反之,有些爱情诗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如《国风·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两句就对夫妻间的品德提出了要求。而一些怨刺诗,如上文所述的《墙有茨》、《相鼠》一类,更表达出人民对黑暗腐败政治的抨击,对礼治社会、仁君贤主的向往之情,因此非但不是祸乱人心之作,反而体现了人民对 “仁”和“礼”的追求。孔子之所以把《诗经》中展现的百姓生活的各方各面、人民的各种情感都归于“无邪”,正因为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美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不仅不违背“仁”和“礼”的要求,还包含有合乎“仁”和“礼”的成分,能够教导人们归于正诚。

(二)孔子的推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孔子倡导学习《诗经》,认为学诗可修身,通过《诗》的“兴、观、群、怨”作用,使人感发意志、涵养性情,认识现实,协和群体,辨别善贤不肖而有所作为。13孔子还教育弟子要学诗:“不学诗,无以言。”,“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这样说不仅因为《诗经》是当时各国间的政治外交辞令,更重要的是《诗经》本身的思想符合伦理道德,因此可以拿来“事父”、“事君”,可以观风俗,知民情,增长自身的见识。这也是孔子所言《诗经》“思无邪”的另一个原因!

《诗经》之“思无邪”,一方面是思想纯正无邪,从《诗经》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诗经》的语言艺术以及质朴的精神追求三方面得以窥见;另一方面是《诗经》思想合于礼法,能引导人民归于正诚,这一点由《诗经》本身的思想观念和孔子的推崇中可得到论证。正是如此,孔子才给予《诗经》“思无邪”的积极评价,并终身学诗、传诗不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姚崇实.孔子“思无邪”说浅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3):61-62.

[4]夏传才.诗经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五[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7.

[7]司马迁.史记(评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4.

[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9]杨伯峻:《论语译注》,第11页。

[10]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5页。

[11]参见姚崇实:《孔子“思无邪”说浅议》,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第61页。

[12]参见夏传才:《诗经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13]《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第一卷,第4页。

[14]《诗集传》,第一卷,第6页。

[15]《诗集传》,第一卷,第2页。

[16]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诗经》,《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五》,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9

[17]杨伯峻:《论语译注》,第30页。

[18]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评注本)》,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下册,第1183页。

[19]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1页。

上一篇:防御性安全驾驶的概念下一篇:2022年11月 电大网上作业 城市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