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

2022-09-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殷周时期, 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的爱情诗可谓比重大, 数量多, 内容上也十分丰富, 在这其中, 最能动人心魄, 引人深思, 发人深省的还应该是"弃妇”诗。"弃妇”诗的存在, 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家庭实况, 将人性的发掘进行到更深层次的探索中, 来阐释悲剧的婚姻, 悲剧的人生。

1 弃妇几种类型

弃妇的概念, 大致上可以这样界定:一是婚姻破裂, 二是丈夫变心后被抛弃或被迫离开家的妇女。妇女的地位自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后, 一落千里, 进而变成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对于自己未来的命运的掌控是失去权利的, 她们未来的命运, 必将是十分艰难与悲惨的, 而她们在被弃后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是各异的。

1.1 从被弃后的态度上看弃妇

第一类:坚强理智直面型弃妇

成为弃妇本身就是一种不幸, 但在先秦时代的女性是没有申诉和选择的权利的, 但有位坚强的女子却勇敢的面对这一切, 如《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 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 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 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 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 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 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 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 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 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 送了很远很远, 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 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 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 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 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 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

第二类:软弱哭诉企求型弃妇

这一类的弃妇主要特征是怨而不怒, 认不清自己的境遇, 自欺欺人的相信、盼望负心人的回头是岸。如在《邶风·终风》中, 女子被丈夫休弃, 但心中依然抱有幻想, 希望丈夫回心转意, 寄希望于丈夫能重新回到她的身旁, “寤言不寐, 愿言则嚏, 寤言不寐, 愿言则怀”来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 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回到自己身边, 以求生存和爱情的愿望。

2 弃妇被弃的原因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 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 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刚从原始父系氏族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 一切道德都在社会变革中接受着考验, 男女地位也是这样, 妇女在战国时代被遗弃的情况, 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诗经》中的弃妇诗也有其特定的原因:

2.1 社会转型时期的牺牲品

诗经时代的女性, 其劳动地位已然大幅度低落, 这一方面固然是社会分工和女性自身条件决定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男性的地位上升, 按男性的要求来规划世界的必然结果。可见“男权”的无限膨大, 必然会使得女性成为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 而无力与命运抗挣。

《春秋谷梁传》隐公二年说:妇女“在家制于父, 既嫁制于夫, 夫死从长子, 妇人不专行, 必有从也”。也就是说, 社会上妇女的定位已经完全失去了地位, 只是一个东西, 一件货物一样, 甚至说只是一个家庭的保姆, 但却永远也没有工资, 一旦年老色衰, 就必将遭到男子无情的对待, 并且这种趋势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愈演愈烈的。

2.2 经济上的不平等

恩格斯认为“婚姻这种关系已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 这时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 背离他的妻子, 破坏婚姻忠诚这乃是丈夫的权利。”是由于经济的不平等造成的。在夫权制度中, 社会道德标准是以男人的是非标准, 女子一旦被丈夫抛弃, 整个社会议论都不分青红皂白地谴责她, 甚至连家中的亲人都不能原谅她。

另外, 在政治与家庭分工中对妇女加以限制, 周代妇女不允许参与政事。

《大雅·瞻》谓:“妇无公是事, 体其蚕织。”《尚书·牧誓》中谓:“牝鸡司晨, 唯家之索。”也就是说, 妇女活动的范围完全地限制起来。她们生命的全部便是家庭。对于女子, 她们不像男子一样拥有同等的权利, 只是出嫁时有些陪嫁, 但也是属于夫家所有, 因此, 在经济上, 她们首先就没有了后援。

因此, 女人们的不独立, 不自主, 更使得这些女子们孤立无援了。

在战国时期, 齐王因工商业发达, 女子多从事各种丝织品的加工, 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可以在家主祠, 因而齐国普行“赘婿”制度, 齐国商鞅变法, 对婚姻、家庭实行了离析异居的政策, 因而“赘婿”也颇普遍并成为一种主要的婚姻形式。秦朝以后, “赘婿”因贫穷之故而多遭社会歧视, 往往和罪犯一起作为发嫡的对象[1]。从上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上的主导地位, 对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诗经》弃妇的产生, 也就与她们经济上的不独立是分不开的。

2.3 知识的匮乏

当然, 中国的弃妇问题更复杂, 这不仅仅是妇女经济地位的失落, 封建礼教制度的不断完善, 使得妇女地位的衰落愈演烈[2]。那么, 除去这些显性的外在因素, 我们要说的是女性自身因素的匮乏, 造成了这种“弃妇”的文化。这些女子们, 她们没有求生技能, 或者说社会上的环境使得她们无力去做什么改变, 只能过着现状的生活, 每天都活在胆战心惊的日子里, 一旦失去了夫家的屏障, 她们就难以生存下去。但是她们并没有意识到, 自己正缺失着一些东西, 对于农业知识, 农事技艺, 她们只是掌握要领, 而不能成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 因此,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男子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女子的意识中, 只有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这胜与一切, 而她们从未考虑过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 女子的命运将走向如何的历史舞台, 这将取决女性本身的条件, 一味的沉溺与礼教, 宗法下的女子, 必将会成为牺牲品, 成为男子手中的玩偶。事实上, 在生活能力方面, 先秦时代的女性是十分自立的, 由《诗经》那个“氓之妇”便可以看出, 她们做劳务, 勤俭持家, 照料家人她们都应付自如, 但这些的先决条件便是她们心中“丈夫”的效应。正是因为这样, 才造成她们致命的弱点, 一但离开丈夫, 她们就不能生活下去, 一方面是社会上封建礼教的禁锢, 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女性自身性格上的缺陷。

这并不是说, 女性本身就应该如此, 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女性地位下滑趋势, 在加上自身弱点的共同作用下, 才使得她们的命运成为爱情的悲歌。《诗经》是现实生活的结晶, 更是爱情的一种见证, 它用最朴实的歌声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 谱写了一曲曲爱情之歌。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 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 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 也曾信誓旦旦, 与子偕老, 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 她们也容颜不再时, 丈夫便喜新厌旧, 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 她们没有反抗能力, 孤立无助, 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 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摘要: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现象, 弃妇问题受到诗人的密切关注, 并写进他们的作品中, 弃妇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 本文从弃妇的不同分类入手, 对弃妇产生的三个原因进行论述, 从社会, 经济, 知识这几个方面入手, 对弃妇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诗经,婚姻,弃妇,男权

参考文献

[1] 蒋见元, 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2] 方玉润注.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3]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相关文章: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04-18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07-15

诗经中的那些女性07-15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02-22

诗经中的爱国诗04-26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04-13

诗经中的爱情范文05-31

诗经中的爱情观范文06-16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07-09

论述诗经中的爱情观08-19

上一篇:浅谈纪检监察工作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下一篇:长输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