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

2024-05-21

诗经氓(共8篇)

篇1:诗经氓

诗经氓诗经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篇2:诗经氓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篇3:《诗经·氓》的悲剧美

《氓》是一首叙事性的弃妇诗, 女主人公追忆和诉说了她错误的爱情与不幸的婚姻。女主人公以弃妇之口, 道弃妇之心, 喊出了她的悔, 她的恨, 她的决绝, 一字一泪, 一字一血, 酿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 感人至深。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有价值”, 一方面是“毁灭”, 这确实是“悲”的辩证法, 是造成“悲”的感情的必要前提。《氓》就是通过女主人公的痴情、贤惠、决绝反抗精神等有价值的美的东西被毁灭, 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 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痴情之悲

《氓》中的女主人公纯真热情, 大胆冲破“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桎梏而和氓私订终身, 勇敢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公开反叛包办婚姻, 弃世俗于不顾。这确实不易。《诗经》产生的年代, 礼教法度已在推行之中, 男女婚恋要受家庭、社会的限制。男女结为夫妻须经过“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才具有合法性。《氓》中的女主人公与氓是“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她自幼与氓相识,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成年后, “蚩蚩”的氓“抱布”以“贸丝”为名, 来找她商量婚事。她被氓的真情打动, 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 并约好“秋以为期”。“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表达她对氓的依依深情。从此, 她经历了无数个“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日日夜夜, 盼望与氓相见, 早结良缘。眼看秋天到了,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她日思夜盼, 终于盼来氓迎娶的车辆,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带着嫁妆出嫁了。从依恋不舍到望穿秋水, 从泣涕到欢笑, 从约期到结婚, 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纯真少女一往情深的痴情,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她被遗弃之后, 追溯往事, 从头倾吐, 那个负心男人不仅骗取了她的财物, 更骗取了她纯真的爱情, 她的心灵创伤是多么深痛啊!俗话说:“人怕伤心, 树怕剥皮。”心灵受创伤而没有希望的人, 生命即使没有终结, 却比死更为悲哀。庄子所言“哀莫大于心死, 而人死亦次之”, 正是这种悲剧的概括。

坚贞不渝的痴情,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出现的社会意识, 它无疑是美的一种社会表现, 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痴情的丧失, 当然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审美感受来看, 《氓》中女主公的痴情的丧失, 带给读者的是悲和泪, 同时它又从侧面激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爱情生活而斗争, 宣告了人类高尚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二、贤惠之悲

《氓》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温柔善良、吃苦耐劳等贤惠能干的优良品质。她嫁给氓之后, 吃苦耐劳, “自我伹尔, 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终于使生活走上了顺境, “言既遂矣”。但是贫困辛劳的生活使她过早地年老色衰。黑格尔说:“爱的真正本质在于意识抛弃掉它自己。”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爱, 让他过上好日子, 就是以“抛弃掉”自己、牺牲自己为代价, 由“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的貌美而到了“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的人老珠黄。多么贤惠能干的女子, 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丈夫着想的女子, 却因为“色衰而爱弛, 爱弛则恩绝”而被氓“至于暴矣”, 抛弃了。

贤惠能干是中国劳动妇女的优良品质。但是在那个礼法充斥的社会里, 即使没有丝毫过错反而对家庭有功的贤惠女子, 也避免不了被丈夫无情的遗弃。这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诗歌就是对夫权专制的不合理的控诉。夫权专制的存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戕害, 造成了古代许多妇女的悲剧, 进而酿成社会的悲剧, 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决绝之悲

《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是“自由恋爱”的, 她像其他少女一样, 有过甜蜜的爱情。她带着一个少女美好的梦想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嫁给了氓。在夫家, 她安于贫困, 早起晚睡, 日夜操劳, 终于使家业有成。但没有想到, 就在此时, 那个当初“蚩蚩”的氓, 却早已忘记了婚前的“信誓旦旦”而变得残暴不仁, 无情无义, 狠心将她休弃。此时, 她无限悲痛和悔恨, 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出了痛苦的教训———“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她已清醒地认识到, 妇女在社会上是没有婚姻平等的权利。这绞心割肺的呼喊是对世上姑娘们的劝告, 也是对那负心汉氓和不公平的社会的谴责与抗议。她没有被悲伤哀痛打垮, 她看透了氓背叛誓言的虚伪卑劣。对眼前的恩断义绝的丈夫, 她没有哭泣乞求和留恋, 更多的是对氓的鄙视和激愤。她清楚地认识到, 再拖下去, 亦不会有好的结果, “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最后毅然说到“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表示了与氓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她的爱是真爱, 她的恨是真恨, 由真爱到真恨, 这正是她不甘忍受负心汉侮辱的反抗精神的爆发。

虽然女主人公果断地走上了与氓决绝之路, 看似再也没有藕断丝连的缠绵不舍之情, 但从她的控诉当中, 我们不难感受到她那无法掩饰的痛苦与悔恨, 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恋。俗话说, 一日夫妻百日恩。作为比较重感情的女子来说, 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她是不会做到如此无所眷顾的。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 在她坚强的外表下, 包裹着一颗多么悲苦无助的心啊!尽管她选择了与丈夫决绝, 但以后等待她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在那个礼法森严、世俗偏见严重的社会里, 她无疑是在走一条“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之路, 她的归宿已是不言而喻的了。真可谓, 看透情字亦无用, 纵使风流也枉然。

篇4:《诗经.氓》的痛戒

【关健词】女主人公 自重 自尊 自爱 自我

一、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重。

《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态度特别值得探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出女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情态,很明显没有女性的矜持。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而且不顾世俗的眼光送男子,虽然当时没有对女子太多的约束,这样的行为还是让世人嘲笑。“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充分展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热烈的情感,每天热切的盼望着见到男主人公,流尽相思的泪,沉醉相聚的笑。

然后看到男子问吉凶“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见到没有不好的话。出于对氓的爱,女主人公毫不犹豫的嫁了过去。完全没有对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所考虑。从后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以看出,女子的婚姻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祝福。失去了根基的爱情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女主人公心中想得到的爱情之花很凋零。在没有法律保证的时代,娘家是女子最大的依靠,有强大的娘家依靠,妇女子才能在婆家有地位,能挺直腰杆。可是女主人公做了什么呢?因为不自重,在兄弟不愿的情况下与男子结婚,这个时候又能依靠谁?又能怪谁呢?

女主人公的全身心投入得到的是最后的背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人得到的太容易。男人基本上就是世界上最贱的动物,轻易得到的总是不是珍惜。一般人都会认为男子始乱终弃,但是细想一下,如果没有始乱,哪里来的终弃?骋者为妻,奔着为妾,妾就是物品,可以随意送人或是丢弃的。所以,在爱情之路上要有坚持,不是一味付出。

二、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尊。

《氓》中女主人公因为爱情,对氓过于温柔倒贴,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从开始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就打下了不好的基础,婚姻大事,怎么能如此就做了决定呢?难道只是怕氓生气吗?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尊严,只为满足男子的愿望。很多时候,女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心一定会换来男子的真心,但事实上呢?

女主人公人生的第一大事非常草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没有如云的嘉宾,没有正式的仪式,没有新亲人的祝福——什么都没有。女主人公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敢于无媒毅然和氓同居,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在女主人公心中,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因为最初,他"蚩蚩"地“很老实”,"言笑晏晏"地“温情”,"信誓旦旦"地“忠诚”。使女主人公觉得他就是可以托付一生的良人。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嫁给氓之后她、忍受着家庭的贫困,努力改善家境。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家中里里外外的活计,女主人公从来都是不辞辛劳。

这样的辛劳终于换来了家境的改善,“言既遂矣”,但是她相像的美好生活却没有随之到来,而是得到了男子的粗暴对待。为什么呢?因为女子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女子失去了美貌,失去了亲情,什么都没没了,这时,爱情也就不存在了。女主人公反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是自己过于沉迷于爱情造成的,自己的美貌没有了,男子变心了,而男子没有任何损失,这个休了换新的,又是一笔财物到手。究其根源,就是女子不自尊造成的。如果男子药费了很多精力,耗费了诸多钱财,又经过各项程序,才把女主人公娶到家,他还会如此不珍惜吗?

美貌终有一天会失去,如何维系自己的婚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男人,有了钱,就在外面花天酒地,找二奶,勾搭小三儿,忘记了与自己一同从贫贱中走过来的妻子;而女人做了小三儿,失去自尊,结果如何呢?美貌不会常在的,《氓》中女主人公就是现代人的镜子。

三、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不自爱。

《氓》中女主人公,从开始就不自爱。人不自爱,如何让人爱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完全站在男子的角度上,为男子着想,没有考虑自己身不正、名不顺,说女子勇敢不太准确,准确的说就是自轻自贱。没有媒人,可以让男子去找,别人能找到的,男子就找不到吗?也许这个时候所说的无良媒只是个托辞,实际上就是女方家并不同意,而面对这样一个男子,女主人公竟然自己定下婚期,这不是自己怕嫁不出去,主动送上门吗?而且,还恋恋不舍的送了又送。

现在人都知道,在婚姻中付出多的那个人永远失去了主动,何况,男子并无付出,所以后面的抛弃理所当然了。

女主人公与男子成婚后,都在做什么呢?没有正常的婚礼也就算了,总该有正常的生活吧!比如谈谈心,说说话,或者彼此的互动。可是,什么都没有,只有无尽的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每天都在为家庭忙碌,吃不好,穿不暖,更别提什么皮肤护理了。结了婚就成了婚姻的奴隶,何其悲凉,但女主人公从未想过,也从未抱怨。女主人公的自述中只有劳作,没有其他生活,甚至没有孩子,这个时候她没有考虑一下男子的动机吗?没有,还是一直任劳任怨。

看看女主人公的记忆里,少的可憐的温馨片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当一切都成了欺骗,女主人公记忆中只有氓与自己少时的誓言,也许这点温馨也伴着伤痛。男人的誓言从来不可信,不是经常说“男人靠的住,母猪能上树。”更何况儿时的誓言,人总会是变的。女人在婚姻中获得了什么呢?在不爱惜自己的前提下,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四、女主人公在爱情之路上失去自我。

篇5:《诗经》两首:氓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篇6:《诗经·卫风·氓》赏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典型的弃妇诗,共六章,每章十节,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上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像所有的爱情故事的开始一样甜美浪漫,一个善笑的男孩子抱着布走向一个卖丝的女孩子。在相爱、等待的种种体验之后,女子终于怀揣幸福与忐忑坐上了婚车。新婚之后,繁杂的家务、无休止的操劳取代了花前月下,女子仍然相信爱情,希望自家的桑树枝繁叶茂,自己多子多孙,幸福满满。女子早起晚睡,勤劳贤惠,但是男子却逐渐变心了,最终女子被休弃回娘家。女子历经沧桑,痛定思痛,最后只能结束这无奈的婚姻。

我们看到的童话故事总是这样结尾的:“从此,王子和公主(或者是男主和女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是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经历了“文君夜奔”、“当垆卖酒”的浪漫爱情之后幸福生活在了一起,可是后来司马相如却有了纳妾的心思,完美的爱情故事也就变了味道。而千古爱情佳话——梁祝的故事在双双化蝶时进入最高潮,牺牲了性命,保全了爱情。但是,不敢想象,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冲破重重阻碍走在了一起,他们会不会也像司马与文君一样,之后是爱情变味,或者索然无味呢? 究其原因,有爱情专家称,是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与观念不同。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过,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男人把爱情当作点心,女人把爱情当成了主食。

篇7:诗经 氓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描写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老师搜集了一些表现爱情的诗句,请同学们齐读。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觉到,爱情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美好 甜蜜 幸福 浪漫

师:好,爱情是美丽的浪漫的,是心心相印是生死相随,爱情又何尝没有痛苦怨恨何尝没有离弃背叛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位女子将向我们诉说她的一段情感历程。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的名篇《氓》。板书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分析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3、树立正确积极的婚恋观。

同学们课下有没有熟读文章?现在大家齐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并复述:《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明确: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遭弃再到决绝离开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俩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没有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表达了对爱情与婚姻的失望、怨恨。

(概括的语言很精练准确)。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齐答)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

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女子感情变化的过程。首先找出能体现女主人公情感的语句?

A、(1)、恋爱阶段,读出幸福与甜蜜。女子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可见女子痴情。离别十八相送,天真单纯,情意绵绵。(语速慢语调低沉。)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望眼欲穿,翘首以盼。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这就是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这种简单而真诚的感情应该怎么朗读呢?应该读出热恋时那种炽热的情感。(语速越来越快)幸福——“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女子的热情,对婚姻的憧憬。读出女子内心的甜蜜与幸福、喜悦与快乐。语调高一点,语速稍快一些。指导朗读。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B、(1)、婚变阶段:读出怨恨与痛苦。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叶子枯黄比喻女子过了年轻的时候,不像原来那么美丽,有一种让人悲痛的、要被抛弃的感觉。伤感的失意的。语调低,语气低沉一些。

教师:王国维有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美貌不在,爱情就衰弛。这是让人伤感的话。

追悔——“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这是女子对天下所有女性的告诫——唉,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她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自己正沉陷于其中无法自拔呀!已遭男人抛弃,而自己却欲罢而不得,多么后悔多么痛苦!

这三个感叹号语气一样的吗,该如何把握?

指导朗读:——前两句告诫读的要激切,后两句要渐趋低沉平缓,把人带入那种痛苦无奈中。感叹号处要加强语气,读出女子心中的怨恨、痛苦。

(全体女生、男生分别朗读)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语调来读?

——这是女子对丈夫负心的指斥,要用斥责的口吻,语速要快,语调要高。(学生试读体会。女生、男生)悲伤之情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家里的劳苦活儿我什么都干,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什么改变,怨情产生;付出若有回报也是一种安慰,但女子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拳脚相加是家庭暴力;丈夫已背叛自己,若能从亲人那里得到同情也算作一种补偿,但她得到的却是兄弟的讥笑。

女子情感有恨转而为悲。感情层层递进,语气要逐层加重语调要逐层升高。六个“矣”字,表达了女子丰富的情感,“矣”字有叹气的感觉,说一句叹一口气,觉得自己很悲伤。

教师:叹气——唉。语气词是可以表达感情的。(模拟,拍拍同学肩膀)哎,读得真好。(再拍拍另一位同学。)唉,怎么没做作业呀!这是不一样的。对吗?这六个语气词让人感到悲伤、哀叹。最后一句女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情绪由激动渐趋低沉平缓。

最后一句女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情绪由激动渐趋低沉平缓。全体女生齐读,反复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C、(1)、决绝离开阶段,读出坚决与不屈。

坚强 绝决——那女子是否一直沉于这种欲断不断的情感挣扎中呢?

——不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坚强地“割下”这份感情。至此一个勤劳多情又坚强,绝决的女子立于我们面前。其决绝态度所体现的自尊、刚毅和坚强,令人肃然起敬。

那么这两句要怎么读呢?语调上扬还是下降?师读,学生判断并阐明理由。——语调上扬比较高昂,可以突出女子的决绝态度坚强的性格。

——语调下抑逐渐缓慢低沉下来,可以表现主人公的那种复杂丰富的情感,既怨恨又爱恋,既想决绝又有不舍,遂陷于那种痛苦后悔又无奈无助的境地而无法自拔。语调低沉下来似乎她又沉入了对往事的无尽的回忆中。

师:在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后,同学们再读全文体会情感体会诗经的魅力。学生齐读全文。

小结:,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的,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诵诗歌,同学们的体会有没有更深一点?请同学来那我们来概括一下:有对久远的往事回忆的幸福甜蜜 喜,有婚变遭弃时惘然若失的心声 怨 恨 悲 ——叹,有最后离开时的决绝果断 悟。

“悲剧的原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特别美好的爱情的誓言,但是过尽千帆,女子了悟这

只是个梦。当初克服重重困难走进婚姻的人为什么非要逃出围城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段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氓变心说 2 年老色衰说 道德伦理说。当初他们的婚姻不是那么符合当时礼仪的。(《氓》大致产生于春秋初期至中期即东周时期。这时期,“礼”,仍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诗经•南山》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此需要说明春秋时代婚礼的要求,所谓“六礼”的具体内容是(1)纳采, 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2)问名, 即男方请媒人询问女子姓名、生辰, 卜于宗庙, 请示吉凶;(3)纳吉, 即卜得吉兆后即定婚姻;(4)纳征, 又称纳币, 即男方使人送聘礼到女家;(5)请期, 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6)亲迎, 即在结婚当日, 男方迎娶女子至家。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第一个就是纳采:男方托媒说亲; “媒”是中国特有的婚姻风俗的产物, 远在西周已经产生了媒妁风俗。)也就是说,妇在明知道氓“无良媒”的情况下,冒着被称作“奔”婚的风险,仍同意嫁给他。一方面说明了妇对氓的爱之真切以及信任之非常。同时也为日后的被弃写下伏笔。在封建社会或者是更早以前,女子在经济上有没有独立?社会制度说——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春秋时期,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诗经.氓》中的弃妇,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对负心人态度虽然很决绝,但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于在娘家没有经济地位,又受到兄弟们的嘲笑。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在如此社会背景下,男子始乱终弃、喜新厌旧, 造成诸多痛苦的弃妇也就不足为奇了。

5、其他原因——这份感情不是建立在尊重上,而是建立在强迫上。一见钟情有点太过于单纯,太过于草率。婚前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对男子性情、家庭了解少。“人们的恋爱仅仅像热病一般狂热是不行的。任凭感情的支配,随心所欲地生活,在精神上就等同于幼儿了。纯真的爱情固然美好,然而就在这里潜藏着愚蠢和脆弱了。”这女子的感情尽管纯真、炽热,却又是冲动的、盲目的,她是一个用情绪来感知世界的女子,至少在爱情上如此。

小结: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诗中女主人公的不幸: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中弃妇的悲哀, 不仅是个人的悲哀, 而且是男权制社会里所有弃妇的共同悲哀!结合当时的背景再来看这个问题,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一点了呢。

纳兰容若有一首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如果定格在“初见”的那一刻,是多么的幸福和美满。但是,世事却不能如此。

“正确的婚恋观”

这是一首弃妇诗,今天,我们仿佛依稀的看到桑树下那个女子她在诉说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当代有一位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她叫舒婷,在《致橡树》这首诗中含蓄的说出了很多女性的婚恋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结合课文内容和这首诗,同学们做一个比较的阅读。主人公对待爱情的观点

欣赏完这首诗之后,谁能说说舒婷表达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作者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作为现代的高中生,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参考答案:早恋不好。这个时期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尚未健全,岁月会逐渐改变人对自己最初的选择的看法。就像现在的我们觉得几年前的我们十分幼稚和傻气一般,我们会为自己最初的选择感到不值甚至悔恨。而现在的我们更没有任何的经济基础,所以没有资格谈上层建筑。提醒女孩子一定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好好努力奋斗为以后的自己赢得一个平等真诚坚贞的爱情。理智的对待爱情。不要再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去考虑爱情,得不到父母和社会的认可,没有保障。影响身心健康。爱情可贵,信仰价高:人生的领域是非宽广,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理想事业学习都是人生的美好乐章,爱情只是部分不是全部。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 2经济上的独立;

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二、不论男女,不要想着依靠对方。就算想,也得保证自己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女性在社会,在家庭,大多属于弱势群体。可女性真的比男性弱吗?毫不见得。只是中国女性多多少少都受一些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没必要去努力,找个有能力的男人就行。可人家有能力的男人又不傻,要个没能力还不一定有相貌的女人干嘛?就算你有相貌,谁吃得了一辈子的青春饭?况且有能力的人,一般都不在意外貌。就算嫁作人妇,也不能与社会脱节,更不能放任自己。不然人老珠黄之时只能顾影自怜,连个哭泣的对象都没,更别提保证生存。所以中国女性要想真正男女平等,还是得革除惰性,亲力亲为,奋斗打拼。

三、双方要平等,互相尊重,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巴黎欧莱雅再值得拥有,过期了一样得扔掉。该断的时候就得断。别太单纯天真,恋恋不舍。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步,生活态度必然也在向着文明迈进。反观到新时期,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感情,尊重对方,但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当代文明就是如此。爱情是美丽的我们都愿意享受它,但爱情也是娇弱的,需要你用宽容理解更重要的是始终如一忠贞不渝去浇灌它、培植它,相信我们的同学经过这节课的深情体验后都会懂得怎么去经营它。当然不是现在是不远的将来噢!同学们现在应该发展健康的友谊,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生质疑时间 学生讨论

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经典,请同学们选读你最有感触的文段(找三两个同学上讲台朗读)阅读是一种自主自由的精神漫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认同的作为阅读对象,而不必拘囿于简单机械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结语

篇8:《诗经·氓》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赋比兴手法;积累重点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感受情感的变化, 梳理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悲剧原因, 思考现实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导入。

爱情, 是一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女性, 给世界的永远是一抹温柔的亮色。而在漫长的中国社会, 女性始终处于一种附属、依附甚至被欺凌、被侮辱的境地, 不管是《氓》中的弃妇, 还是《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 他们的命运都令人唏嘘感叹。

一、引导学生借助资料,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 列为“五经”之一。

4.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并称为“风骚”。

5. 孔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 无以立。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十五国风”, 共160篇, 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共40篇,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 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卫风·硕人》, 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比和兴常常连用, 故称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初读文本, 然后播放朗读录音。

2. 个别学生读 (点名与自愿相结合) , 注意字音与节奏。

三、学生自由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完成任务:

1. 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义。

2. 梳理文章结构。

四、重要词语提示。

1. 氓/贸/即/愆/将/垝/贿/耽/汤汤/渐/爽/靡/遂/言/已

2. 氓之蚩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静言思之

3. 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 不是。

于:通“吁”, 感叹词。

说:通“脱”, 解脱。

泮:通“畔”, 岸, 边。

五、梳理文章脉络。

1. 学生复述故事。

参考:诗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被一个青年男子追求, 终于结为夫妻。婚后生活贫苦, 她任劳任怨, 日夜操劳, 生活终于有了改观, 她却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概括六个小节内容和梳理情节。

定情—恋爱—悔恨—被弃—劳苦—决绝全诗结构为:

第一部分:相恋 (一、二节)

(1) 基调:热情, 幸福。

(2) 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 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女子性格:温柔善良

男子性格:任性易怒

第二部分:婚变 (三、四、五节)

(1) 基调:怨恨、沉痛。

(2) 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 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 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 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斑鸠贪食, 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以桑树的枝叶枯落, 比喻女子红颜已老, 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 吃多了会上火, 斑鸠贪吃, 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 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 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 生活艰辛, 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 感情专一。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 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 三心二意。

第三部分:决绝 (第六节)

(1) 基调:清醒、刚烈。

(2) 手法:比、抒情。

六、合作探究。

1. 文本探究。

(1) 女子被遗弃的原因是什么?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女子没有什么过失, 男子却反复无常, 怀有二心。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女子甘心贫困, 多年来任劳任怨、辛苦操劳, 最后却被丈夫遗弃。

(2) 从全诗看, 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 主题探究。

清代的方玉润说:“此女始终总为情误。”你认为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氓的“罔极”, 是女子的遇人不淑, 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层面去分析, 女子的被弃, 其实是个“社会悲剧”。处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男子是社会及家庭的中心, 是“决定因素”。年轻人的恋爱尽管有《关雎》《蒹葭》《静女》里的朦胧、浪漫、执著与欢笑, 但一旦进入婚姻的围城, 很多人往往摆脱不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 她们生活天地狭小, 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 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

3. 延伸探究。

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 赋比兴的手法。

2. 对比。

八、作业。

上一篇:温室黄瓜下一篇:教师端午节活动方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