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底去现代散文

2024-04-21

到海底去现代散文(精选7篇)

篇1:到海底去现代散文

“海底”、“海底”……我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念叨着,脑海里不断地涌现出海底世界的壮景……忽然,我似乎被一股大风吹上了“蛟龙号”,与科学家们一起开启了一段探海之旅。

海底宝藏库是我最向往的地方,也是我此行的探索目标。我根据携带的藏宝图,在两座海底高山间的峡谷中找到了藏宝图上宝库的地标。于是,我穿上了潜海服,跳出了船舱,顺着海流往大海深处游去。

来到最深处,我停了下来,只见这里的两旁是巍峨的高山,在一座山的山脚下,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洞穴门口,被五彩缤纷的蝴蝶萦绕着,底部被一层绿油油的水草覆盖着,真是美丽无比。我想,里面,应该就是海底宝藏库了。

走进宝库,更是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致。最近处,是几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柄上镶嵌着一粒粒金光闪闪的宝石。地上铺着一层黄金制成的地毯,上面摆着100多个玉瓶,拼成一个“宝”字。玉瓶里摆满了陆地上稀有的我也从未见过听过的珍珠、玛瑙。金色的墙壁上也挂满了金器、玉器,传说这些都是四海龙王的配饰与龙宫中的艺术精品、奇珍异宝,还有各式各样的琥珀、钻石。对于这些稀世珍宝,我真想统统带走,运到陆地上,将它们献给国家!

忽然,又是一股狂风,拍着巨浪,火箭般将我发射回家,结束了这一段探海之旅。

篇2:到海底去现代散文

课型:想象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想象画练习,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进行色彩训练。

2.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与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海底世界的造型及色彩。

教学难点

幻想创作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具:海底世界范图、照片若干。

学具:课本、彩色即时贴纸、胶水、水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海底是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中国古代就有海底水晶宫、四海龙王、虾兵蟹将的传说,外国也有海底美人鱼等童话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就是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想象,寄托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愿望。如今,科学家发明了许多科学仪器和设备,人类可潜人万米深的海底进行科学考察工作,从而揭示了许多海底世界的奥秘。揭示课题(板书):“到海底去”

2.读画:欣赏课文中照片及学生作品。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海底去》一课。

问:同学们喜欢大海吗?喜欢海底世界吗?答:(略)

问:同学们之所以会喜欢它们,它们一定有许多美的地方,你能不能谈一谈课文上的照片和作品各有什么特点?答:(略)

小结:

鱼儿是海底世界的主人,它们都有艳丽的色彩。照片除了鱼儿外,还有数不清的、色彩斑斓的水草、珊瑚、贝壳……在表现手法上,有彩色水笔,有蜡笔水彩,有水粉等。

欣赏教师课外收集来的海底世界范图、照片若干幅。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绚丽的海底动物和深浅各色海水交相辉映,构成美丽的海底世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海底动物的形状和海水的颜色,让学生认识冷色。引导学生认识海底是个巨大的宝库,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利用这些资源的价值和环保的意义。海底生物种类繁多,形状大小不一,真是千姿百态,可爱之极,那么,它们有些什么形状?答:(略)

小结:条形、圆形、椭圆形、棱形、三角形、扇形等。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问:同学们,你们看海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答:(略)

小结:一会儿蓝色,一会儿是绿色,一会儿是紫色,但海水是以蓝色为主色调。海洋越深,色调越深;海洋越浅,色调越浅。

小结:水下生物不下万种,蕴藏的矿藏比陆地上多得多。我国已能开采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其他矿藏资源为人类造福的日子已是指日可待了。但是,当前陆地上人类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人大海,已造成海洋,特别是近海的严重污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减少和死亡,所以,治理污染,保护大海,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三、课堂练习与作业:

1。以“色”为主,学画海底动物。

教师问:同学们喜欢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吗?答:喜欢。

教师:因为鱼儿是海底世界的主人,我们要画海底世界,首先要学会画鱼,同学们说对不对?答:对!

A。讲解画“鱼”方法,教师示范:(1)画出鱼儿基本形;(2)描绘特征,如头、尾、嘴、鳍等;(3)添加鱼儿身上的花纹;(4)添加颜色。

B。学生可模仿教师画“鱼”,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画好“鱼”之后,再画一种自己喜欢的海底动物。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说,等会还要把画得最好的“鱼”和海底动物粘贴在黑板上的大幅海底世界想象画上。

C。教师巡视指导。

2:激发想象,构思作画。

A。师生用剪贴的方法在一张大幅蓝色图画纸上创作一幅有故事情节的海底世界想象画。程序用投影仪投放在黑板左边的屏幕上,程序如下:Θ将大幅蓝色图画纸粘在黑板上;②师生共同构思海底世界想象图;O学生剪贴鱼类;①学生剪贴海底动物类;⑤师生共同剪贴海底植物类;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剪贴的内容(如潜水艇、潜水员、机器人、海洋勘探船、海底摄影等。)留有表达情感和创意的空间,让同学们自由发挥。

B。让学生欣赏课文中海底世界想象图和教师课前搜集的学生创作的海底世界想象图(此时,用胶布粘在黑板右边),指导学生体会速些作品好在哪里,哪些可供借鉴、模仿。

3。教师将中幅蓝色图画纸分发到各组,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在图画纸上用剪贴法集体创作一幅海底世界图,要求画面饱满,布局均衡,色彩搭配合理。看哪个小组创作的海底世界图构思最独特、新颖,画面最漂亮。

4。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强调借鉴、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6。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各组学生代表自我介绍构图思路,教师评价。

四、总结全课,课堂评价:

篇3:海底观察员 到地球最深的地方去

目前,地球上没有任何潜水器能潜到10000米的全深海,而世界上海洋最深处,也是地表最深的地方,则约有11000米的深度。

它是这次卡梅隆挑战的地点—挑战者深渊。它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大120倍,比珠穆朗玛峰还要“深”2000米。这个深度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1100倍。

今年的3月份,这个地球上的最深处,迎来了52年来的首位人类探访者。执导《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卖座电影的著名电影人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单人深潜器,在此逗留了3个多小时,进行了一次海底探险。卡梅隆是抵达这一位于关岛附近深邃海沟底部的第三个人,也是单独下潜的第一人。

深海终极考验

对15岁就获得潜水执照的卡梅隆来说,潜至海洋最深处一直是他的梦想。今年,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虽然海面气候条件不佳让他的深潜探险计划推迟了两周左右。

在经过长达7年的准备之后,57岁的卡梅隆大步跨入7米多长的深潜器,将1.88米的身体缩进内宽只有1.1米、满布电子设备和生命支持仪器的狭长座舱内。夜色中,“深海挑战者”号在众人的祝福中缓缓入水,随后垂直沉入冰冷、黑暗的“挑战者深渊”里。

卡梅隆乘坐的深潜器是独一无二的,他称它为一个“垂直的鱼雷”,可以垂直下沉和上浮。在这个狭长的座舱里,他可以在万米深的黑暗海底进行探索,对海底生物进行影像拍摄和取样,然后回到阳光明媚的水面。在准备期,卡梅隆勤练瑜伽,就是为了能够长时间在座舱内膝盖弯曲而身体保持稳定。

这个形状竖长的深潜器搭载了四个高清晰摄像头,外壁装置一个长达2.4米的LED灯,可以在清水中照亮30米远,给黑暗的海沟提供足够的光亮,从而保证最佳的观察视野。卡梅隆用了2小时36分钟,到达海沟底部10898 米处,这是人类独自下潜海洋的极限深度,到底后他向海面发出了一切正常的讯号。

但他并没有发现科幻小说家们描绘的海底怪物,在沙漠一样的海底,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只能零星看到一些小虾之类的浮游生物。“我感觉自己好像到了月球,有一种强烈的与世隔绝感仿佛自己在另一个星球待了一天,然后又回来了。”成功返回后卡梅隆表示。

他原计划在海底待上6小时,用机械臂抓取动物和岩石样本及进行3D拍摄,但各种技术故障让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这次激动人心的探险。深潜器的声呐探测系统出现故障,整个右侧推进器失效,液压油也出现泄漏,因此他只待了3个多小时就决定返回海面。由于那里压力巨大,他的深潜器的长度甚至缩短了近7厘米。

与此同时,在他上方海面上停留的“蓝宝石美人鱼”号和“巴拉库达”号考察船上,支援团队正等候卡梅隆的上浮。

卡梅隆的深潜器浮出水面后,由他的好友、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直升机第一个发现。艾伦当时在现场支持好友,并在他的“章鱼”号超级游艇上通过Twitter实时更新最新情况。浮出水面后,卡梅隆自行出舱,精神状态良好,还笑着与工作人员握手。

人类脚下的深海

卡梅隆的此次深海探险,不过是众多深潜研究中的一次,不过因了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电影而格外引人注目。事实上,探索深海的尝试一直都由深海爱好者和各种研究团队进行了多年。但是,和外太空探险,这项人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相比,深海研究的难度更甚于探索外层空间。由于远离太阳光线的温暖,深海一片漆黑,温度接近冰点,海水具有腐蚀性,往往到处是残骸碎片,光线和无线电波很难穿透。最令人恐惧的是海底压力,每平方英寸承受的压力超过8吨,大致相当于8000头大象站在一辆Mini-Cooper上。

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下潜到“挑战者深渊”还是在1960年,唐·沃尔什和雅克·皮卡尔搭乘美国海军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着陆大洋底。的里雅斯特号需要5个小时下潜到海底,由于一塊19厘米厚的舷窗玻璃承受不了巨大压力出现轻微裂痕,只待了20分钟便上浮返回,而着陆时带起的泥浆使深潜者在海底几乎看不见东西,也没有留下照片。与之对比的是,已有超过十人登上过月球,加起来在月球表面度过了80小时以上。

迄今为止,在卡梅隆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载人深海潜水器,都是由政府资助的。这些深潜器都是水平式下沉,大多数像有着巨大尾部推进器的下坐式潜艇,工作水深集中在5000米以下。而卡梅隆的深海探险计划是项由卡梅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劳力士合作资助的科学项目,深潜器在澳大利亚悉尼的Leichhardt秘密制造了超过7年的时间。

这次深海探险成功的背后,是一个超过100人的团队—从工程师到生物学家再到电影制作人—的通力合作。科研团队包括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夏威夷大学和其他科学组织。科学小组的成员对从深海搜集上来的之前从未见过的样本和数据进行分析,工程师和工作人员在现场确保一切事情如计划进行。整个团队为深海探险花费的时间数以千小时计。

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卡梅隆在2011年成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驻会探险家,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潜水者,此前曾经领导了7项深海探险计划。3月初,卡梅隆在测试下潜5英里后,第一时间写电邮与沃尔什交流他在深海中的体验和深潜器的性能。他说:“深潜器整体上表现很棒,动力充足,而即使在我失去1个推进器的动力之后,我还有11个,因此装备看似多余但管用。”

超级富豪的新玩具

尽管海下探险的公众资金不足,然而有那么一群热爱冒险的超级富豪们却对海底探秘情有独钟。他们投入巨额经费来研究可在深海畅游的私人潜艇,由此形成了深海科研的推动力。卡梅隆此次的深潜成功正是在推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全球竞争中,企业家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的一个信号。截至2012年2月,至少还有三个团队正计划驾驶深潜器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部。

其中一个是由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集团赞助的“维珍海洋”号(Virgin Oceanic)潜水艇。此单人深潜器由著名潜艇设计师Graham Hawkes设计,将由航海家和飞行家Chris Welsh驾驶,预计花140分钟下潜至海沟底部,整个下潜和上浮过程大约5小时。目前深潜器还在测试当中。该潜水艇由8000磅(约合3629公斤)的碳纤维和钛制作而成,拥有石英圆顶,设计可在约11000米的海底深度24小时自动航行,潜水艇的“翅膀”和推进器能够让它在海底“飞行”10公里以上,同时拍摄视频和收集数据。

“维珍海洋”号一开始是布兰森的好友史蒂夫·福塞特委托制造的,他曾梦想成为首位单独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探险者。这位著名冒险家曾创下一百多项世界纪录,2008年9月独自驾驶飞机时失踪,后被认定死亡。一直资助福塞特飞行的布兰森决定替好友实现愿望,继续资助深潜器的研究,帮助人类探索和发现海洋的未知世界。

布兰森对深潜风险非常乐观,他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海底观察员”。他表示:“在维珍集团,我们相信会有数以千计的人想要成为‘海底观察员’,进行这样的深海探险之旅。”

人类对深海的探索

在人类足迹遍布地球、太空遨游不再是不可实现的梦想的当代,你能够想象还有一大片土地,大家只能从两只手就数得过来的探索者的经历中获取少量信息,而这几个人也只不过看到一两千米以内的景象吗?那就是占整个海洋面积2%的7000米以下的深海,面积比美国德克萨斯州还大。

在“深海挑战者号”之前,人类使用深海潜艇和遥控水下航行器共对挑战者深渊进行了3次探测:

第一次 1960年1月23日,瑞士探险家雅克·皮卡和美国海军中尉唐纳德·沃尔什驾驶“里雅斯特”号(Trieste)深海潜艇,首次下潜至挑战者深渊,并停留了20分钟,测得深度为10916米,发现有鱼和虾等生物。“里雅斯特”号在瑞士设计、意大利制造,用铁珠压仓,用汽油作为动力来源,美国海军驱逐舰作为支援舰。

第二次 1995年3月4日,日本“海沟号”(Kaikō)遥控水下航行器下潜至挑战者深渊,测得深度为10911米,拍到了许多生物照片,包括海参、蠕虫和虾等。“海沟号”必须依靠一根与水上船只相连的缆绳才能获得动力并被控制。2003年,因与水面船只相连的缆绳突然断裂,“海沟号”在一次潜水中神秘失踪。

第三次 2009年5月31日,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研制的“海神号”(Nereus)遥控水下航行器下潜至挑战者深渊约11000米处。科研人员在海面船上通过一种直径只有一根人的头发粗的纤维光纤光缆,对“海神”号进行远程控制和信息传输。“海神号”不仅能在远程控制模式下工作,还能够以自泳式自动模式工作。

除了探索马里亚纳海沟,不少先进的迷你型潜水器正在各大洋为深海科研贡献力量,包括以下两款载人深海潜艇:

被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潜艇”的“阿尔文号”(Alvin)深海潜艇世界上首艘可以载人的深海潜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深海考察工具,隶属于WHOI。该潜艇于1964年正式建成,至今仍在服役,被大多数人称作,通常可以搭载一名驾驶员和两名观察员。它的首次无缆绳自由下潜深度为大约10米,现在经过无数次改进和重建,可以下潜到海平面以下4500米处。

服役40多年来,阿尔文潜艇已经执行4000多次洋底探测计划,运送12000多名乘客到达深海,并取回超过680千克的样品,其中包括在海中寻找“失踪”的核弹、探索深海热液喷口处的奇特生命体等重大使命。

篇4:到农村去品茶散文

中国有“八雅”、“九雅”之说,无论是八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还是九雅的“焚香、听雨、赏雪、莳花、酌酒、品茶、寻幽、候月、抚琴”,这酒和茶都在其中,可见何等的重要,大凡雅人是必备的了。遗憾的是我既不习惯饮酒,也不喜欢喝茶,雅不起来也真是毫无办法,只能够入于俗人之列了。关于酒,我虽然说不上滴酒不沾,酒到嘴里的那种感觉,却只有辣和苦涩的味道,一点好感也没有。无论是陈年茅台,五粮液之类,还是百年张裕,以及法国陈酿的波尔多,统统如此。至于茶,倒没有什么恶感,只是仍然雅不起来,独自一人在家时从来就不喝茶,更遑论品了。不过家中的烟酒茶,备还是要备一点的,虽然我同样不吸烟。要以防突然来了客人,本人不雅,人家客人要雅,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中国素来又有“客随主便”的说法,那可是认真不得的,客人当面不好意思说,背地里却要戳脊梁骨的。尽管这样,时不时还是会忘在脑后,也就只好任由别人去戳脊梁骨吧。

倘是到别人家去做客,便只好客随主便。不过烟是绝对婉拒,酒可以抿一抿,茶倒是可以随着主人多喝一点。尤其是这些年来,时不时到农村的亲戚朋友们家里去,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家,进门就摆上茶具喝茶那是不能或缺的待客礼数。这一点绝对不会似我那样的健忘,可见也是精心准备,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的。饮茶的习惯在农村渐逐普及起来的时候大概是在改革开放有些年头以后的事情,不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毕竟喝茶在此之前也是高大上的奢侈之事,那是需要银子钱来做后盾的。尤其是在那时的农村,肚子尚且无法填饱,那里还会有钱去买茶喝。即使偶尔弄到一星半点的茶叶,也不敢轻易泡了来喝,农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道是茶水是刮油的利器,本来就饿得三尺肠子闲着二尺半,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不刮都毫无力气,再喝茶来刮一刮,岂不愈是雪上加霜吗!古语说的好,道是“衣食足而知礼节”,农村人的兜里有些余钱了,自然想着如何地提高待客的礼数,这吸烟、饮酒、喝茶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道待客程序。而且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档次在一节一节地往上攀爬。这里不说烟酒单说茶,第一步是从无到有,从买三两元钱一包的猴王茶,甚至是五味杂陈的茶叶末开始,进而到讲究茶叶的价钱,再进一步才是茶叶的品类。茶叶的价钱是一个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相当糊涂的问题,往往是花了大价钱却买到的不是与价钱对等的好茶叶,而是极为一般般的低价茶,那也是常有的事。对于初次进入喝茶行列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农村人大都不具备品茶专家们的伯乐相马本领,只要是花了好价钱买来的就认定一定是好茶,往往在待客场面上大加炫耀一番时,却令客人们捂住口忍不住要喷饭,这也是常见的事。大凡是茶,无论好坏,总该有一些气味和味道在的吧?可是主人家声称是某某名人或者要人特意送给他的某某好茶,大大的叶子浸泡出来以后,虽然不能说白开水似的无色无味,味道是委没有丝毫,色还是有一点的,那就是淡淡的乳白色。喝一口在嘴里,与白开水无疑。其实这也是一种功夫,明明泡了叶子,却又无味而白色,不是功夫是什么?像我似的对茶叶的无知,真说不好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功夫茶。主人那边却又眼巴巴地等着好评,此时的我真像是鲁迅先生《在酒楼上》一文中的吕纬甫,捧着一大碗一天都难以吃完的荞麦粉,面对着顺姑期冀的眼神,任由肚子涨得难受,也要勉强吃完的那种感觉,于是也只得一迭连声地大赞“好茶,好茶”。再后来可就熟能生巧,一些农村人也讲究起茶的品种、品牌来了。什么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惜的是对于各种茶的保质期以及冲泡水温和冲泡时间还是不甚了了,尤其是对于茶质的级别往往会中了茶商和超市的埋伏,误把特级的处理品当成顶尖的好茶了,这也是农村人淳朴憨厚的品质所致吧。

近些年对于茶具的讲究也在农村风行一时。由开初的瓷质茶壶、茶碗,甚至是一个大大的搪瓷杯就代替了茶壶,几个玻璃杯子便是茶碗,炕席上一放,也能喝得津津有味。略微讲究些的人家也有放一个搪瓷茶盘的,以免茶水洒到了炕上。现在是讲究紫砂茶壶、茶杯、茶碗和茶碟了,而且各式各样的应有尽有。然而听说江苏宜兴可以用来烧制紫砂茶具的沙土已经使用告罄,市面上的紫砂茶具不过是仿制品,并不比瓷器的茶具好多少,甚至还远远不如的.也比比皆是。可是在农村人来说――甚至城市人也大多如此,无论是仿制品如否,只要是冠名以紫砂,似乎就上了一个层次。不止是如此,又有人在茶盘上大做文章了。这茶盘不再是以往的搪瓷茶盘,或者是一张替代品的炕桌,而是买来的专用竹制或者木制――什么呢?恕我孤陋寡闻,索性也便称作茶盘吧。上边是一个可以滤水的篦子式盖子,下边才是可以盛水的托盘。无论是洒落的茶水还是涮洗茶杯、茶碗的废水都可以直接倾倒在茶盘滤水的篦子上,然后便流进了下边的托盘里。方便是很方便,也颇为讲究。这种饮茶设备我只在有些档次的茶叶店里见过,农村的场面只是缺少了一把夹住茶杯、茶盅的镊子。的确,那茶杯、茶碗也愈来愈小,直到换成所谓口盅――大概是一口一盅的意思了吧。然而《红楼梦》里的尼姑妙玉却绝不提倡一口一盅,那是要小口品尝,茶到口里还要打一个旋儿,然后才进入喉咙,在喉咙里还要停上两停,这才能徐徐下咽,才算是真正的品茶。倘是一口一盅,用妙玉的话来说,那叫做“驴饮”。由此可见妙玉也会大爆粗口,并不比寻常人文明到那里去的。其实愚以为据了个人的所好,这样方式的品茶尽可以品的,即使是一口一盅却也未为不可,那是要分人物,分时间,分场所的。不说是战乱时代或者农忙季节,无论是何人都无法悠闲自在地来品茶。妙玉被抢之时,她也是顾不得如此来品茶的吧,保命还来不及呢。就是时下的农村,由于机械化带来的诸多空闲,也无须这样的假斯文,尽可以放开诸多拘束来喝茶。东晋时期的太尉郗鉴到丞相王导家去择婿,王家所有子弟都尽肆修饰打扮,何等的儒雅做作,只有王羲之坦腹露乳地躺在床上我行我素,毫不在乎。然而郗鉴还是慧眼独具地选中了王羲之。后来的事实也的确证明,郗鉴很有眼力,王羲之不但成为有史以来的书圣,东床快婿的典故也被历来所称道。同时也没人去挑剔王羲之的“不雅”行径,由此可见还是率性纯真为上得好。

品茶也该是这样的吧,尤其是在民风相对淳朴的农村,更应该祛除那些实在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还是率性而为一些为好。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在农村喝茶的经历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时我还在上班。一个月夜的晚饭以后,信步来到一位农村忘年交的老者家里,老人家搬出一张饭桌来放在当街的大道上,摆上茶壶、茶杯,沏上一壶香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谈论些家长里短,农田桑麻,那种情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由此我还写下一首小诗以记之:

群山远眺笼轻纱,

漫话桑麻细品茶。

禾黍风吹疑雨至,

清香阵阵送农家。

篇5:到莫言的老家去领奖散文

1

领奖去!

为什么不去呢?

且不说颁奖地放在莫言的老家高密,单说去高密会从我的老家门口路过这一条理由就已足够。这是多妙的、一个给母亲制造大大惊喜的机会啊!于是我决定公私兼顾,领奖去!

请假,订票,上车。一路高铁,从上海虹桥直奔山东潍坊。

沿途无话。至潍坊下高铁换公交,到高密时暮色渐起。高密其实是潍坊下辖的县级市,与北方的大多县城并无两样,高楼和正在建设着的高楼、民居和正在破旧着的民居相间。马路宽阔,车辆行人也够热闹。刚入冬,阔叶的杨树只有顶梢上还有几片黄绿摇曳,槐柳叶子虽多些,暮色却已难掩憔悴。一排老树后闪出“大炒鸽子”的霓虹招牌来,想来是当地名小吃?不过,让我艳羡已久的却是莫言诗中的高密美食:

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

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

打一出租车,直奔组委会安排的银鹰商务酒店,《散文选刊.中旬刊》的张总编正在总台侯着。张总编个儿不高,白净,有儒雅气,山东话,颇亲近。稍等便已晚餐,圆桌就坐,于是左右便有些交谈。右首是山西长治某县的党校李副校长,瘦且黑,脸上有笑纹。左首是来自青岛的某作家,女性,热情地为大家斟水。而我,像倒时差一样,正忙着跟自己的舌头较劲儿,山东话普通话上海话在口腔里正纠缠不清着。

饭菜是久违的家乡味道,但没有韭菜炉包,也没有豆瓣酱。有一碟切细的白菜心用蒜泥、精盐、葱白拌匀,再加一点儿鲜红的辣椒酱,既作调味,又是点缀,入口极爽脆。两三筷入口,额头已然汗下,快哉!倘在上海这国际大都市,大蒜是轻易不敢碰的,心高气傲的上海人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已经式微着的文化自尊,尽管作为一座城市,所谓的海派文化并无鲜明的特质和骄傲过人之处。其实,就算法国大餐,大蒜也是经常使用的配料。记得《绿卡情缘》中吉拉尔.德帕迪约在厨房做菜的镜头:大蒜放在灶台上,法国影帝一拳下去,蒜瓣儿四分五裂,那动作充满刚中带柔的男性荷尔蒙,酣畅!

并且,今晚可以暂时告别米饭,且拿一馒头过来。馒头有俩形状,一像鱼一像元宝,都是用模子做出来的,带着细密的花纹儿。老家昌邑也有,不过一般都是婚庆喜事才用,也更精致些,还在鱼儿的眼睛部位点上红点儿,就如画龙点晴。

2

次日早餐毕,乘大巴去莫言文学馆。

莫言文学馆设在县城的高密一中,隔墙已见,大约是由一幢三层的教学楼改建而成。“莫言文学馆”五个繁体白字由王蒙所题,镶在中国红的底板上,气派地占据文学馆入口上方足有两个楼层高度的硕大面积。一下车,有名的没名的、有身份的没身份的,但某种程度上都与文学有关的与会者们纷纷拍照留念。周末原本清冷的操场一下子热闹起来,闪光灯、快门声此起彼伏。

文学馆门口两侧楹联是贾作者所书,上联: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下联: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落笔着墨厚重,有贾氏独有的大巧不工韵味。文学馆里有莫言生平的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作品、获奖证书还有手稿、名家题词等等。沿着展室一路走一路看,懔懔然有敬意涌出。莫言的作品以及获奖或许有争议,但莫言之于小说创作的勤奋在当世作家中大约无人能及。

有尊莫言头部的石雕赫然放在二楼走廊的尽头,楮红色,圆润,远看像一枚巨大的凹凸随意的土豆。在众人一番狂拍之后细看,雕塑家其实捕捉精准,且略显夸张地将莫言的大脑门、小眼睛表现出来。莫言嘴巴略凹,雕塑家将其设计成上下嘴唇连腮帮一并暴突却又收回紧闭状,犹如口中积万千言却又生生憋住一般,必是来印证天下皆知的“莫言”之名,只可惜把一个蒜头鼻子委委曲曲地窝在里面。

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莫言的名言: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的确,齐鲁厚土,千百年来默默滋养这土地上的所有生命,默默孕育着民族的一缕气质和灵魂。

楼后有篮球场,三五男孩正在打篮球。运球,起跳,勾手,争抢,欢笑,充满着年轻生命的鲜活和灵动。想必,他们对蜂拥而来的人流已经见怪不怪,但其实我很想同他们攀谈几句,关于莫言,关于莫言带来的一切,关于未来。

只是,没有时间了。

3

再次上车,这次目的地是莫言旧居。

出高密城区,黄褐色的高密东北乡平原依次延展:小路,杨树,一行行绿着的麦田,一只灰喜鹊挥动翅膀优雅地飞过车窗,远远的杨树杈上,树枝搭起的.鸟窝蓬松着也醒目着。几行断臂残肢的玉米秸无人收割,某处田头似乎还有几株高梁,在已经进入的冬季里默默地失落着。

车子驶入路边的村镇,红瓦青砖的民宅,各式的小店铺,来往车辆和行人陆续密集起来。车也越开越慢,原来路过的是一处集市。路边出现叫卖各式衣食用具的摊头,人头攒动着,颜色杂陈着,来往拥挤着,极是热闹。穿过集市,再行不远就看见莫言旧居的指示牌。下车右转,首先看到的竟是胶东半岛由此得名的胶河:河床宽阔,水却清浅,貌似已经断流,河中有几处滩上杂草枯黄。旁边有横跨的大桥正在扩建,不便通行,一行人于是下堤从桥下无水的河床上步行过河,再上堤就看到堤下的村庄和一片稀疏的杨林,不知是房屋间种些杨树还是五七处房屋本来就散布在杨林里。

知情者远远指着一处泥坯的瓦房:那便是莫言家的老宅了。

果然是处老宅。

坐北朝南的四方院子,泥坯墙,墙上到是覆着红瓦,但仅墙基有数行青砖。院门在西南角,门楼覆青瓦,老式木门,黑漆。春联仍红艳艳着,上联是千祥云集,下联是百福并臻。当然不是莫言手笔,若是莫言亲笔,估计不出三五分钟便被收藏。据说莫言刚获奖时院里是种有胡萝卜的,不几日后便只剩下黄土了。古人有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轮到莫言时,变成胡萝卜也未尝不可!

大队人马络绎进院,原本光秃秃的院子热闹起来。院里的黄土地走得人多了,竟也光溜溜的。东墙根下横躺着几根树杈,东南角用土墙围起一角,原本大约是茅厕的,树枝挡住小小的入口,想必早已弃置不用,除此院里别无他物。门口一长条桌,正在摊卖莫言的作品顺便捎带着高密三绝的旅邮纪念品: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等。大家散在小院里东张西望着,其中有淄博来的郑作家蹲下身捡那院角的土坷垃并小心地用报告纸包好。昨晚与郑作家有几句交谈,据说他开有一间关于中学生作文的培训学校,那几块土坷垃想必会放在学校的展室里以壮声势。或许,这也是天底下最值得荣耀的土坷垃了吧?

正房一溜儿四间,窗下部分是青砖,在山东方言里这属于正经八百的“土打墙”。屋顶有红瓦,也有青瓦,对比明显。进门这间谓之正屋,左手是砖垒的灶台,极低矮。西间堆些破旧农具,几不容驻足。东边是两间,里间也已堆满杂物,外间靠南窗有炕,炕上有席有桌,桌上有缺了灯罩的绿玻璃油灯,北墙下则是储物的木箱。这房中最值钱的应是那台不再走字的挂钟,时间停留在不知哪一年哪一天的两点十五分,但最出彩的却是糊着黑皮粉色花纸的顶棚,颜色还鲜亮着呢。阳光透过木格窗上胡乱挂着的塑料薄膜照进来的时候,隐隐会在土炕上铺出缕缕的暖意来。

有肤色黝黑的女孩操山东口音的普通话给众人介绍老屋沿革以及与莫言有关的种种轶闻。于是便想,人若出名,自然可挖无数丰功伟绩出来,诸如小学一年级时就会慷慨地把橡皮借给更加贫困的女同桌云云。

出院门,一壮硕农妇正摆地摊儿卖青萝卜和红薯。红薯长得抽象,乏人问津。青萝卜肥头阔肩瘦臀身绿根白。潍坊有谚: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萝卜皮。指的便是潍坊特产的青萝卜,甘甜爽脆,其味不亚秋梨。据说不小掉在地上,萝卜能摔成数块,可见之脆。妇人切一个让人品尝,其味不如想像,却也甜爽,于是众人纷纷解囊。

黄头巾、红毛衣的农妇眉开眼笑,露出黄黄的牙齿来,却不会算账。青萝卜一斤一块二,几位先生合伙买好称有十二斤,便报一数说十块钱正好,拿出一张伍拾元的钞票催着让农妇快些找零。妇人露出怀疑且惭愧的笑容来,手里拿着伍拾元的纸币却不动,嘴里念叨着:十斤是十二块,两斤是……几位先生惟恐有变,便说她肯定赚了云云。其实若要赚,妇人该卖红萝卜,并说这便是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那块萝卜地里长出来的!

妇人身后是成行但稀疏的杨树,隔着树也有一户民宅,出乎意料竟还是土墙木窗,极破败的样子。在水泥塑钢成为主要建材的时代,或许,只有莫言的西邻仍然保持着泥土的原汁原味。

4

下午的参观及颁奖地在高密市文化馆,先是参观高密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气派,镇馆之宝却是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抬过巩俐的那顶花轿。馆里展示的民俗场景其实熟悉不过,于是走相连的廊桥去文化馆,进馆即见莫言题写的“红高梁之约”下面展板的内容却是红木养护知识,原来正在举办红木雕刻展。门口还有一支小小的乐队,组织者介绍说这是一支由纯高密农民组建的茂腔表演队。众人陆续进入后,有位化过妆的中年女性便起身,举手投足间音乐响起,声音原始地嘹亮,只是听不出唱词。

穿过展厅摆满黄花梨、酸枝木等名贵木料雕就的各式吉祥物件,直上二楼的颁奖厅。众人也三三两两陆续进入,等《人民文学》某著名编辑、《中国作家》某著名编辑、某省散文学会会长、某地文联主席等重要人物陆续落座,在众人一阵快门闪光之中,“全国第二届人文地理散文大赛”颁奖式终于开始。

这是一个流程常规、有些嘈杂的颁奖式,颁奖过程也极具象征意义,因为组织者尚未将内页放在大红的有莫言题书“红高梁之约”的证书外壳。好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的、不知名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作家们并不在意,纷纷抱着证书的空壳涌上台去与名编、主席们合影留念。一时间,大厅里人喧、灯闪,桌椅动,热热闹闹地响成一片。在墙角坐一会儿后,我去另一个墙角取了证书外壳,等工作人员叫到我名字的时候再去取那张二等奖的证书内页。事后得知,还有一张评委会授予的“实力作家”证书,却也忘了拿了。

获奖者里有古稀老者,颤微微地挤到那些光鲜的年轻的编辑们身边期待一张合影。在拜金主义的夹缝里,文学虽然活着,但其实是卑微甚至猥琐地活着。莫言获奖,其实无法改变文学生存的现状,但却继续制造让文学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次日有雨,冷雨急且密地下。与诸城的一位退休女教师刘老师相约同车打的去高密汽车站。清晨的出租车极少,终于冒雨拦下一辆,跟司机交待好稍等一分钟,然后我奔回大堂取行李,并一边招呼刘老师先上。可惜六十多岁的刘老师动作稍慢,在我返身、刘老师出门的当口,一位枣庄的作家捷足登上出租车,旋即关门启动,很快就消失在冬雨的一片水雾中。

刘老师有些忿忿不平,我便劝她,其实也不知该说什么。为防万一,我们把行李拿出宾馆放在人行道边上,我冒雨再去拦车。刘老师极热情地把她的雨伞给我撑着。好在半小时后,我们终于顺利来到高密汽车站。刘老师已约好长子到诸城的车站去接她,在我坚决地付过车费之后,她也坚决地把她的雨伞送给无伞的我。

有些破旧的中巴一路驶向昌邑,司机和副驾驶一路不停地用越来越亲近着的方言谈着各路趣闻或者家庭琐事。雨水模糊着窗外的高密,依稀能见杨柳最后的黄绿在冷雨中依次飘落。

5

近中午才到昌邑汽车站,出站即招一辆出租车,直奔老家。

雨水影响到我的判断,我竟然在南邻家的门口下车然后拼命敲打他家的铁门。开门是一个熟悉却已苍老的面孔,我忘了怎样称呼,讪笑着点几下头便急急踩着泥泞找到妈妈的家门口。

妈妈正在吃饭,见我进来大吃一惊,稍后便有些着急地起身,佝偻着腰要为我张罗午饭。妈妈行动不便,屋里疏于打理,杂物都乱乱地散放着。火炉倒是生着,壶里的水已经烧开,一缕热气急急地从壶嘴里冲出来。其实家里并没有多少现成的食物,几个洋葱头,一棵大白菜,一小把菠菜,冰箱里还有些冻成冰坨的猪肉和鱼。我知道村里有家小饭店,便让大哥去叫些外卖。三哥在邻村的厂里工作,中午回家,小女儿美玲下午返校,于是一并过来吃饭。

下午热水有的是,我便在炉边给妈妈洗脚。也有大量的空闲听妈妈唠长长短短和来来往往,我耐心地听,一边细细地搓着她脚底的老茧。妈妈的鞋已经破了,已露出左脚的大脚趾。我有些怪她,妈妈说,家里新鞋有,这鞋还能穿,实在不能穿了再换新的。

妈妈的叙述有许多章节或片断已经听过若干遍并且一直保持着很大的跨度,无论是事件的主题还是发生的时段有时会突然岔出去,然后在沿着这条岔路往下走。家族史与半部中国近代史混合成悲喜剧在妈妈脑海里再次闪回,善与恶,美与丑、苦与甜,人与鬼蒙太奇般纷至沓来,漫漫人生在社会急流中的挣扎、沉浮、变人、作鬼如此惊心动魄却又多么微不足道。潍坊邻近的淄博有一位专写鬼神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笔下,人与鬼、鬼与人又有何分别?恶则人变鬼,善则鬼亦人,善恶本来就如一对孪生兄弟,《六道轮回》里莫言其实也在说这样的故事。记起他有一首诗:

少时听人说聊斋,妖风迷雾扑面来。

长大方知人即鬼,蒲公深意我能解。

再想起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用文学的语言讲故事,妈妈却屡屡在用真实的经历擦去文学的艺术再造,还原一种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的真实与残酷有时远远超越魔幻的虚构!

妈妈左手的食指包着厚厚的布,问后才知道妈妈劈柴的时候斧头滑到手指,便找块旧布胡乱包扎起来。那块深色的废布已经污浊,早该换药了!我于让美玲去药铺买创可贴,女孩一会儿就从家里拿来云南白药的创可贴。妈妈手指上的布卷因为血的不断渗出已经粘连,解开时她忍住痛,轻轻地呼气。伤口已有些化脓,好在天冷,否则定会感染。我用纸巾轻轻地吸干那些液体,小心地敷上创可贴,并再三叮嘱每天得换一片儿。

晚饭仍从饭店叫来外卖,大哥和三哥喝一点廉价的白酒,我就以茶水作陪,一起唠村里的家长里短。某某仍在病中,某某已悄然谢世,某某欠了赌债不知去向,某某已经搬入城里很少回家了。鲁北的冬夜黑得快,才九点半,村庄已经安睡,雨还在下,狗也不叫一声。妈妈早已整理好沙发,从柜里拿出棉被,慢慢地为我铺好床单。于是我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到最小,躺在沙发上,听妈妈继续讲述那些并不久远的历史:关于外公,土改。奶奶,小脚。父亲,分居。小姨,远嫁。以及我们的小时候某时某事。

第二天雨停了,金色的阳光斜斜地照在窗上。妈妈一早就已起来,甚至已经剁好白菜的饺子馅。在外村务工的二嫂、三嫂闻讯都回来了,帮忙和面、擀皮、包饺子、煮饺子,小小的房间似乎一下拥护起来。白菜猪肉馅的饺子是若干年前的至美味,我一口一个吃掉整整一大盘。妈妈却在炉火上去温隔天的粥,捧着硕大的碗,妈妈慢慢地喝着已成黏稠的糊状的稀粥。问我们:饺子好吃吗?

妈妈竟然喂起兔子,甚至为它们到村外去挖苦菜,甚至为保鲜竟然把苦菜放进冰箱里。因为沾了水的关系,冰箱里的苦菜有些叶子已经萎烂,我就和妈妈在阳光下的台阶上重新摘菜。我说:苦菜不用放冰箱,放在太阳下晒成干菜就行,兔子会喜欢的。妈妈却固执地要让兔子吃到最新鲜的苦菜。

我帮妈妈把兔笼搬到台阶上的阳光里,两只灰兔有些害怕又有些惊奇地看着我,在铁笼里探头探脑。我去门洞的草堆里摘一把玉米秸上干燥的绿叶塞进笼里,他们用三瓣的嘴嗅过之后,很快放心地大嚼起来,长条状的玉米叶徐徐进入笼子。它们边吃边转动一对长长的耳朵,圆圆的眼睛温顺地看着我,看看还在摘菜的妈妈。阳光暖暖地,不一会儿它们就眯起眼睛,在笼里侧卧着,把身体打开到最舒服的状态,坦露着略略鼓起的肚皮,一只脚伸到笼外也毫不忌惮。

妈妈种在东窗下的月季仍旧茂盛,红红绿绿的枝头上还有三五朵晚出的花苞,可惜已经错过今年的花期。但妈妈种的几畦蒜苗、稀疏的菠菜,经过冬雨的濯洗,细细弱弱,青绿中透着生机,在西斜的阳光下正试着列成齐整的方阵。

6

回沪的时刻终于到来,大哥早出务工,三哥请假开车把我送到昌邑汽车站。转乘到潍坊,高铁取票,然后耐心等待那辆从青岛开出,延误一小时四十分的G228次高铁。这个过程我很快看完大赛组委会赠送的《大禹与齐鲁文化》。才知道高密原来竟是大禹的封地,大禹也因以高密为字。有趣的是大禹并未给高密扬名,真正让高密天下闻名的是三千年后的莫言。莫言有打油诗这样写道:

左手书法右手诗,莫言之才世无匹。

狂语皆因文胆壮,天下因我知高密。

说实话,我喜欢这诗,喜欢这诗中不加掩饰的狂妄,就像喜欢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之类的狂妄一样。若有下笔惊风雨,诗成鬼神惊的才华横溢,狂妄一下又如何?有才的偶尔狂妄好过无数无才无德却高居庙堂沐猴而冠的装腔作势。

由于时间延误,我不得不在高铁上用餐。一份极简陋的盒饭,三十五元,于是想起妈妈的稀粥。妈妈说:现在的生活跟奶奶那个时候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算是再苦再累也是福份。看到东西糟蹋了,罪过啊!

我在想,跟妈妈相比,我是否、我们是否有许多行为罪孽深重?!莫言说:“把好人当成坏人写,把坏当成好人写,把自己当成罪人写”。这需要无尽的自省和超人的勇气,除了莫言和妈妈,天下还有几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妈妈不知道莫言,也不知道诺贝尔奖,不知道高密是大禹的封地,甚至最终也不一定搞清楚我去高密到底领一个什么样的奖,但妈妈的内心被一种幸福充盈着,尽管那幸福如此卑微,如此不值一提,如此令人心酸酸地。

妈妈的世界远比我高尚。

篇6:走到山里采野果去的散文

当今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水果,你看那满大街的水果屋,超市的水果架上无不琳琅满目,各种洋水果、国产水果应有尽有。现在科技、信息、交通发达了,什么水果什么时候上市的概念也变得有些模糊,冷藏技术使得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各种水果,市场上唯独不见的就是产自大山里的纯绿色无污染的野水果。

野果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它如怕羞的山里姑娘,密藏深山不出阁,只闻其名难觅其踪。野果因产量少,藏在高山灌木丛中采摘辛苦费工大,山里的交通不方便,即使采摘到了也难以保鲜,所以生活在城里的同志们就没口福品尝到那令人神往的野果了。不过,不要紧。假如你真是个追求味蕾享受的发烧友,假如你有充足的时间加上不怕辛苦的决心,那好吧!请收拾一下你的行囊,带上你的好心情,随我一道 去四散里的大山里走一趟吧。

四散里地处建德兰溪交界,境内群山连绵,古木参天,是鸟的世界,动物的天堂,更是各种植物花卉争奇斗妍的擂台。而更令人垂涎的是一年四季不断给你制造惊喜的野果,一路“寻芳”的你千辛万苦寻寻觅觅始见野果的惊喜,野果的美丽外表不断的刺激着你的视觉神经,可口的难以言状的美味强力的诱导着你的味觉,这一切的一切让你迷恋于野果欲罢不能。

如果你有足够的闲情逸致 ,即使在寂寥的四散里待上一年,由于朝夕有可爱的野果相伴,相信你终究不会失望。

农历的三月是野草莓成熟的季节,在四散里野草莓叫“妙了”,也许是可爱的外形,也许是美妙的味道,山里人真有才。“妙了”生长在四五十公分的草本植物上,上面有刺,四散里外的地方叫“刺妙”。“妙了”呈大红色,十分的喜庆。扁圆形,个头不大直径只有2公分左右。虽是露天的,但有茂盛的植被庇护不见一丝灰尘,大可以手到擒来抓紧塞进嘴里先吃为快!味道怎么样?这时的你会大发感慨:“‘果’如其名,‘妙’哉!”

“妙了”是统称,在四散里还有二种“妙了 ”,分别叫“大麦妙”“小麦妙”,何意?山里人聪明,大麦收割的早,割大麦的时候刚好是“大麦妙”成熟的时候,小麦收割的晚,“小麦妙”也成熟迟些。这二种“妙了”颜色为橘黄色,形状就像现在人工种植的草莓,只是个头只有草莓的四分之一,它们不是草本植物,是木本植物,主干只有手指般粗,高度有一人多高,采摘过高的“妙了”要用柴刀钩一下,上面有刺小心点。

各种“妙了” 犹如戏台上的生旦净丑,你方唱罢我登台,陆陆续续的一直延续到初夏。

夏天来临,山上的野山桃成熟了,山里人把野桃叫“毛桃”,原因可能与野山桃外面厚厚的绒毛有关,同样“毛桃”的个子不大,就像李子般样。成熟了的“毛桃” 很可爱,若隐若现的桃红一如怕羞少女脸上的红晕,迷死人了。山沟里到处都是比瓶装水还要干净的山泉水,动手把“毛桃”洗洗,啃一口那个脆呀!吃过“毛桃”的你真会怀疑满口生津这个词的来历就出自这里。由于山上的“毛桃”水分少纤维多,吃多了不易消化,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四散里就有人贪吃过多的“毛桃”而生病至死的,至今四散里还有关于慎吃“毛桃”的警示语:吃毛桃,生毛病。毛桃树下招魂灵。

“毛桃”好吃,可不要贪吃吆!

野山楂分两种,严格意义上这两种野果都与山楂不搭边,但都与“楂”子有关,恕我孤陋寡闻,我实在不知道这两种野果的学名。一种叫“泡楂”,长在木本植物上,上面也有刺,形状犹如迷你型长灯笼,高度只有小小的2-3公分,成熟的“泡楂”外观呈诱人的粉红色,里面是饱满的琼浆玉露,吃一口酸酸甜甜的那个味呀保你终身难忘!它的成熟期在农历的四月份。

还有一种叫“毛楂”,它的成熟期在中秋时节,有“七月半,山里个毛楂红一半”一说。它生长在四五十公分矮株的木本植物上,形状如扁圆形宫灯,当然是“迷你型”的,直径只有二三公分,颜色极具富贵相,是紫红色,味道似枣非枣,酸中带甜,甜中带酸,内有籽。小时候,我们经常用线将“毛楂”穿成项链、手链玩 ,但时间玩的不长,经不住“毛楂”的诱惑,早就成了腹中之物了。

秋天到了,山上的野梨 、野柿子、野生猕猴桃像来不及似的争先恐后奋勇登场。

野梨个儿不大,形状很像家种的那种,却只有李子般样大小,山里人极具智慧的把它命名为“叮铛梨”。野梨个小心气高,它就要跟家梨比内涵,看谁的味道鲜,哪个味道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家梨自然略逊一筹。

柿子与猕猴桃是天生的一对鸳鸯,四散里的人总喜欢把二者放在一起用来催熟柿子 。对待野柿子,野生的猕猴桃也不例外,在这段时间你可千万不要着急嗷!需耐心的等待五到七天。对了,野生的柿子其形状如家种的一样,只是小了不少,没关系,好吃才是硬道理!野生的猕猴桃生长在缠挠着大树的藤蔓上 ,采摘时要小心啦。其大小也只有市场上卖的三分之一光景。口感要好于非野生的三分之二吧。

还有野生的大核桃,采摘回来要去皮,晒干,壳比市场上卖的要厚,可惜其营养价值没有检验过。

篇7:潜入海底去种菜

美丽的尼莫花园

这个海底农场位于意大利萨沃纳的诺丽海湾,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尼莫花园”。而此刻我们已经跟着罗斯博士潜入水下了!

在碧蓝色的大海中,我们看到五颜六色的鱼儿在周边游来游去,鲷鱼列队大游行,梭鱼正在猎食,还有一些不知名但长相奇怪的鱼儿正在打量着我们,仿佛在说:嘿,这些奇怪的家伙是谁?哦,对了,别忘了我们此行的任务,可是来参观海底农场的呢!

瞧,眼前看到了什么?就在六七米深的水下,漂浮着五六个透明的大“泡泡”。游近一看,“泡泡”下方已经被金属支架和钢绳固定住了。罗斯博士示意我们从下方进入“泡泡”,我们回了一个ok的手势,然后就小心翼翼地游了过去。等从架子下面的海水冒出头时,我们看到自己已然置身于一个透明的世界,头顶还能看到朦胧的阳光。透明的塑料“泡泡”里空气闷热潮湿,内壁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嗬,周围一圈有两层台子,全部摆满了绿油油的植物。头顶有摄像头,旁边好像还有感测器,控制面板上面显示着湿度、气温、二氧化碳及氧气浓度等各项数据。嘿,还真是一个高科技海底农场呢!

海下种植忙

这会儿罗斯博士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他先看了看温湿度表,温度28度,湿度83%,看来一切正常。接着他检查了上周种下的叫罗勒(药食两用)的植物,已经发芽了。看我们不解的眼神,罗斯博士笑着示意我们看看旁边,那好像是已经在成长的罗勒,叶子小巧,颜色碧绿,闻起来还有一股茴香味儿呢!我们又看了看其他的植物,才发现还种了草莓、青豆、大蒜和生菜,而且全部长势喜人。

接下来,罗斯博士又“穿梭”到另一边,给几盆植物培土,剔除杂草,还修剪了部分过于茂盛的植株。最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了新的种子,将它们分别放入了种植盆,种好以后再填满土。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次种下的有番茄、四季豆、蘑菇。看着罗斯博士期待的眼神,我们真希望这次的种植能大获成功!

海底农场的秘密

罗斯博士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我们也只好依依不舍地跟着他离开海底农场,游回海面。全部收拾完毕,我们一起回到了大洋暗礁集团的公司总部。刚进办公室,罗斯博士就打开电脑,上面竟然有我们刚刚在海底农场参观的全部视频。罗斯博士告诉我们,依靠高科技,即便是在办公桌前,他也能实时观测到每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不仅如此,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如果有兴趣,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不是太酷了?其实,我们还有满肚子的问题要问罗斯博士呢!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就成了罗斯博士的问答时间了。

海底奇观

水下旅馆:朱尔斯水下旅馆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之前是一个海洋实验室,1986年改造成旅馆。游客要想进入,必须由职业潜水员带领,戴着呼吸器,潜入水下6米并穿过翡翠泄湖才能到达。旅馆内游戏房、餐厅、海洋景观等一应俱全。

水下雕塑馆:格林纳达水下雕塑馆位于格林纳达海岸边的浅海之下,由英国雕塑家杰森·泰勒设计建造,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下雕塑馆。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但能任意参观,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人造礁石,乐趣无穷。

水下餐厅:“红海之星”海底餐厅位于以色列埃拉特。餐厅分为水上和水下两部分,水下是一个有105个座位的餐厅,有62扇形状各异的玻璃窗展现了海底全景,还有水母型餐椅、珊瑚落地灯、海葵吊灯、海参梁柱等惟妙惟肖的内部设计。

奇趣电台

最近,有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研发出新的耕种系统,可以在贫瘠的环境中种植红薯和草莓-这种种植方式有望应用在火星或月球上。到时候,宇航员们就可以在国际空间站上种植生菜,享用红薯,保存体能了。

我:您是怎么想到海下种植的点子的?

罗斯博士:其实最初的想法是为海面和潜水活动制造一些互动,结果就突然冒出了这个灵感。

我:海底农场种植为什么能成功?

罗斯博士:周围都是海水,这使得温室可以保持恒温恒湿,为作物创造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我:泡泡状的温室有什么特别之处?

罗斯博士:这种形状可以让谁持续地蒸发,并供给作物,形成一个小型的独立生态圈。

我:海底农场作物的生长速度如何?

罗斯博士:非常快,因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植物就像打了类固醇一样,使它们异常迅速地生长。

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罗斯博士:准备进行大规模的海下种植。

我:新项目研究成功后,会有什么用途?

罗斯博士:我们希望将这种新的农业种植方法应用到缺乏淡水、土壤贫瘠、温度变化极端的地区。

上一篇:召旻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军报回顾建军后大小案件 强调依法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