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2024-04-21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精选6篇)

篇1: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约占7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煤产量迅速增长。2005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1.5亿吨,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3.25亿吨,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矿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工艺、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国长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我国劳动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逐步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根据这一方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政策、法令、法规和规程,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新的安全生产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采矿业是事故高发行业,煤矿企业更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新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安全第一,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必须珍爱人的生命;科学发展,就必须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安全社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式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预防事故的发生。

综合治理,是指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式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正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综合治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体现了安全生产方针的新发展。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没有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就失去了思想支撑,综合治理就失去了整治依据;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有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超前防范,才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第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有效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实现安全生产。

一、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及意义

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党和国家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指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视察河北井陉煤矿时指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1997年,江泽民主席指出:“必须坚决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强调任何企业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的《煤炭法》明确规定:“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2002年6月29日通过、2002午11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法》,也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这些指示和法律规定都为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执行指明了方向。

安全第一,是强调安全、突出安全、安全优先,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政府和煤矿领导及职工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当生产建设等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树立人是最宝贵的思想,努力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经营的各项指标。安全第一是衡量煤矿安全工作的硬性指标,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要不断地查找隐患,谋事在先,尊重科学,探索规律,采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虽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不可能完全杜绝事故发生,但只要思想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运用安全原理和方法,预防措施得当,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就可以大大减少。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目标原则和手段措施的关系。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很难落实;坚持安全第一,才能自觉地或科学地预防,达到顶期目的;反之,只有坚持预防为主,才能消灭隐患、减少事故,才能做到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贯彻落实好这个方针,对于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科学管理、搞好安全,促进生产和效益提高,推动各项工作时顺利进行有重大意义。

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

从实践中看,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应当做到以下3点: 1.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

这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原则。管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对煤矿生产经营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先进科学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如遵守 《煤矿安全规程》,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等。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能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生产。装备是矿工实施作业、创造安全环境的工具。先进的技术装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许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无证上岗、无岗前和岗中培训,致使法规和安全意识淡薄或缺乏专业技术知识造成的。只有强化培训,才能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才能保证职工正确操作先进的装

备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才能进行科学管理。只有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才能真正落实好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2.坚持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标准

1985年,全国煤矿安全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10条标准,其中多条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容和生产的全过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任何决定、办法、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安全生产;把坚持 “安全第一”方针作为选拔、任用、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安全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承包内容,把安全技措工程、安全培训列入和月份生产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人、财、物优先保证安全生产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安全指令和文件;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到安全生产全过程;业务保安搞得好,安全教育广泛深入等等。在当今安全生产等各项法规逐渐完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这些标准还应不断充实完善。

3.坚持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了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以下各项措施:

(1)强化安全法律观念。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深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建立,在此情况下,必须树立依法行事、依法治理安全的观念。出了事故,不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党纪责任,而且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因而工作实际中必须上紧安全法律这根弦,时刻牢记依法办事。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某一个层次、某一个环节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而必须严把每一环节、每一层次、每一人的安全生产关,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分解到每一个人员。

(3)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应当设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煤矿企业作为矿山企业中灾害最为严重、作业环境恶劣、危险因素多的高危企业,若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专门的人员去管理、检查、监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责任的落实,要想实现安全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文革”期间,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被取消,其不安全情况就极其严重,重、特大事故不断;而“文革”后,由于恢复了应有的机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企业的安全形势整体上有了明显的好转。这一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也充分说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门人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程明确规定:煤矿企业要进行经常的、定期的、监督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日常安全巡回检查,这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检查要在认真上做文章,要把提前打招呼,让人们准备迎接检查,变为不打招呼,随时抽查、突击检查,也可用拉网式检查,还可以复查。安全检查应以企业为主,政府、行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根据安全生产形势的状况,也应组织进行。

(5)加大煤矿安全监察力度。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是执法机构,要做到从严执法,公正执法。依据 《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要坚持依法整治,做到该取缔的取缔,该关闭的关闭,该整改的整改,决不姑息迁就;对煤矿存在的安全管理不善、不安全生产因素及事故隐患,要责令煤矿企业限期处理和改正;要强化对持证上岗和相关业务技能培训的监察,切实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6)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途径。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

律法规、本矿安全现状、本矿安全措施、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生产技能教育,开展矿长、总工、区队长、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使全体职工懂法、熟知安全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自觉遵法遵章,以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7)关口前移,做好事故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搞好安全的必要措施。做好事故预防,要求职工对矿井环境、自然灾害因素、事故隐患、生产过程中不安全问题要事先了解和熟悉,从管理角度研究,从安全措施上预防控制事故,把预防放在主要位置,预防在先、处处谨慎、措施得力、项项落实,以达到防止灾变、控制事故发生之目的。

(8)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发生事故后,要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组织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理。要坚持 “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9)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应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依法落实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以起到惩罚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并营造一种对安全工作不力、失职即被追究责任的氛围,使人人都重视安全,人人都从本职工作做起,搞好安全工作。

(10)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安全投入,促进安全状况好转。我国煤矿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大,治理灾害的难度还会增加,因而必须大力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煤矿灾害防治技术,开展技术交流。

为加强煤炭行业防灾抗灾能力,必须加大安全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长效机制。

(11)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整合煤炭资源,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提高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第二节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发展较快,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主要有四个部分:

一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二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三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地方性法规;四是国务院有关部委、省级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规章和地方规章。我国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内容有:

(1)法律有《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矿产资源法》等。(2)行政法规有《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乡镇煤矿管理条例》、《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

(3)地方性法规有《××省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省煤炭法实施办法》等。(4)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有《煤矿安全规程》、《爆破安全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

二、主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立法的目的与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全体会议通过,同日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命令予以公布,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制定这部法律时目的,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是四个需要,即:一是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安全监察和依法行政的需要,二是预防和减少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需要;三是依法制裁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需要;四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需要。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

该法从提出立法建议到出台,历经21年。它作为我国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规范作用。其内容体现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重视人权的社会主义本质,总结了我国安全生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体内容共有7章97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三章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3.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1)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主要包括:

(1)有关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和建议权。有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的权利。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2)有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3)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4)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权利。

(5)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有获得及时抢救和医疗救治并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权利等。(6)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权。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2)从业人员在享有获得安全生产保障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以自己的行为保证安全生产的义务。主要包括:

(1)在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不得违章作业。

(2)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3)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本单位负责人汇报。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4)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4.有关条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十九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

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第四十六条 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四十七条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四十八条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第四十九条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五十条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十一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七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第九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矿山安全法》 1.立法的目的

《矿山安全法》于1992年11月7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以第65号命令发布,自1993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矿山安全法。其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防止矿山事故,保护矿山职工的人身安全,促进采矿业健康发展。

2.《矿山安全法》的指导思想 坚持保护矿工生存安全的宗旨,从实际出发,做到劳动部门监督与矿山企业主管部门的管理结合、国家监督和民众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级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3.《矿山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该法共八章50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矿山建设的安全保障、第三章矿山开采的安全

保障、第四章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第五章矿山安全的监督和管理、第六章矿事故处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矿井的通风系统,供电系统,提升、运输系统,防水、排水系统和防火、灭火系统,防瓦斯和防尘系统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矿山企业职工有权对危害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控告;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矿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矿山企业必须对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火灾、水害、冒顶等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已投入生产的矿山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强行开采的要责令限期改进,逾期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停产整顿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矿山企业主管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等。这些内容都从矿山建设和开采的安全保障、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监督和管理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法律界定和要求,无疑对规范矿山安全生产起到保障作用。

(三)《煤炭法》

1.《煤炭法》立法的目的 《煤炭法》于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签发第75号命令,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是中国第一部煤炭法,是中国煤炭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为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确立了基本原则,从而使煤炭行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立法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2.《煤炭法》的主要内容

该法共八章81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煤炭生产开发规划与煤矿建设、第三章煤炭生产与安全管理、第四章煤炭经营、第五章煤矿矿区保护、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该法确立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提出了保障国有煤矿的健康发展;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环保法规、法律,做到使坏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严格实行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上岗作业培训制度;加强矿区保护,加强煤矿企业监督检查,要求煤矿企业依法办事;维护煤矿企业合法权益,禁止违法开采、违章指挥、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冒险作业依法追究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违法责任等,该法对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有关条文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五十二条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三条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五十六条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有关条文:

(1)将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修改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2)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修改为:“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2003年4月16日经国务院第5次常委会议通过,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有关条文:

第一条: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列。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工伤的其他情形。

(六)《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446号令)经2005年8月31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委会议通过,2005年9月3日公布施行。

有关条文:

第一条 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预防煤矿生

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煤矿企业是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负责人(包括一些煤矿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下同)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第五条 煤矿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煤矿不得从事生产。擅自从事生产的,属非法煤矿。

负责颁发前款规定证照的部门,一经发现煤矿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从事生产的,应当责令该煤矿立即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和开采出的煤炭以及采掘设备,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于2日内提请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并可以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报告。

第八条 煤矿的通风、防瓦斯、防水、防火、防煤尘、防冒顶等安全设备、设施和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有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和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

煤矿有下列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具体内容见

(七)《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

第十条 煤矿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15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情形之一,仍然进行生产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提出整顿内容、时间等具体要求,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进行生产的煤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闭该煤矿,并由颁发证照的部门立即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该煤矿的法定代表人和矿长5年内不得再担任任何煤矿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矿长

第十六条 煤矿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井下作业人员具有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建立培训档案。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经教育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下井作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煤矿企业未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监督检查中,1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煤矿企业未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该煤矿予以关闭。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煤矿有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和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情形之一的,都有权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举报。

受理的举报经调查属实的,受理举报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给予最先举报人1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调查处理;不及时调查处理的,对有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七)《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

为了准确认定、及时消除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煤矿安全监察局对《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15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进行分解细化,制定了《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于二〇〇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公布实施。具体内容为:

(1)“超能力生产、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生产”,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矿井全年产量超过矿井核定生产能力的;②矿井月产量超过当月产量计划10%的;③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的;④未按规定制定主要采掘设备、提升运输设备检修计划或者未按计划检修的;⑤煤矿企业未制定井下劳动定员或实际入井人数超过规定人数的。

(2)“瓦斯超限作业”,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瓦斯检查员配备数量不足的;②不按规定检查瓦斯,存在漏检、假检的;③井下瓦斯超限后不采取措施继续作业的。

(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未建立防治突出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的;②未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和抽放瓦斯系统,未设置采区专用回风巷的;③未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未采区区域与局部防突出措施的,未进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的,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④未按规定配备防治突出装备和仪器的。

(4)“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高瓦斯矿井未按《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建立抽放瓦斯系统的;②虽建有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但未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的;③传感器设置数量不足、安设位置不当、调校不及时,瓦斯超限后不能断电并发出声光报警的。

(5)“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矿井总风量不足的;②主井、回风井同时出煤的;③没有备用主要通风机或者两台主要通风机能力不匹配的;④违反规定串联通风的;⑤没有按正规设计形成通风系统的;⑥采掘工作面等主要用风地点风量不足的;⑦采区进(回)风巷未贯穿整个采区,或者虽贯穿整个采区但一段进风、一段回风的;⑧风门、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构筑质量不符合标准、设置不能满足通风安全需要的;⑨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的掘进工作面未装备甲烷风电闭锁装置或者甲烷断电仪和风电闭锁装置。

(6)“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未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相邻矿井及废弃老窑积水情况而组织生产的;②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没有配备防治水机构或人员,未按规定设置防治水设施和配备有关技术装备、仪器的;③在有突水威胁区域进行采掘作业而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的;④擅自开采各种防隔水柱的;⑤有明显透水征兆未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的。

(7)“超层越界开采”,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国土资源部门认定为超层越界的;②超出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煤层层位进行开采的;③超出采矿许可证载明的平面坐标控制范围开采的;④擅自开采保安煤柱的。

(8)“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未配备专业人员并编制专门设计的;②未进行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

(9)“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未编制防止采空区自燃发火设计或未按设计组织生产的;②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采取措施后仍不能有效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③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未选定自然发火观测站或者观测点位置并建立监测系统,未建立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性灌浆或者全部充填、加注惰性气体等措施的;④有自然发火征兆而

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继续生产的;⑤开采容易自燃煤层而未设置采区专用回风巷的。

(10)“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被列入国家应予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目录的产品或工艺,超过规定期限仍在使用的;②突出矿井在2006年1月6日之前未采取安全措施使用架线式电机车或在此之后仍继续使用架线式电机车的;③矿井提升人员的绞车、钢丝绳、提升容器、斜井人车及采区内电气设备等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的;④使用非阻燃皮带、非阻燃电缆,采区内电气设备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⑤未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未使用专用发爆器的;⑥采用不能保证两个畅通安全出口采煤工艺开采(三角煤、残留煤柱按规定开采者除外)的;⑦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薄煤层除外)矿井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的。

(11)“年产6万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单回路供电的;②有两个回路但取自一个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端的。

(12)“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施工的;②对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作出重大变更后未经再次审批即组织施工的;③改扩建矿井在改扩建区域生产的;④改扩建矿井在非改扩建区域超出安全设计规定范围和规模生产的;⑤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经竣工验收并批准而擅自组织生产的。

(13)“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的,以及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生产经营单位将煤矿(矿井)整体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②煤矿(矿井)实行整体承包(含托管)但未签订安全管理协议书(或载有双方安全责任与权力内容的承包合同)进行的;③整体承包方(含承托方)未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的;④整体承包方(含托管)再次转包的;⑤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或井巷维修作业对外承包的。

(14)“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进行生产的;②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的;③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进行生产的。

(15)“有其他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是指存在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其他安全生产隐患。

(八)《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1、《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立法背景和立法目的

制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有三个背景:一是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需要。1999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监督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煤矿安全监察,成立了20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71个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实行中央垂直管理。这种体制需要用法规加以规范。二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开展工作的需要。由于执法主体从劳动部门到煤矿监察机构的转换,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因此过去有关的法律法规己不适应煤矿安全监察。为了明确责任权利,解决修改法律法规费时较长问题,由国务院制定个行政法规,解决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的现实问题比较适宜。三是改变和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客观需要。全国煤矿每年均有较多重大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大,不仅给职工家属带来巨大痛苦,而且还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近几年,美国、俄罗斯、南非、波兰、印度等国家煤矿的死亡人数都在明显下降,我国与世界产煤国家安全状况的差距太大,其中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不适应,安全监察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

制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目的是:保障煤矿安全、规范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保护煤矿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促进煤矿健康发展。

2、《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主要内容

该条例于2000午11月7日以国务院第296号命令颁布,于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共有五章50条。该条例明确了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权力、地位、职责、监察内容、行政处罚种类、工作原则及与政府的关系等,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的煤矿安全监察的行政法规,是依法监察的法律武器,填补了煤矿监察法规空白,对于依法治矿,促进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九)《煤矿安全规程》

1、《煤矿安全规程》(简称《规程》)制定的目的及意义 《规程》于2004年10月18日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规程》以《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及我国原有《煤矿安全规程》、《小煤矿安全规程》、《露天煤矿安全规程》为依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导向,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不迁就保护落后,结合我国煤矿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实际,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具有权威、科学、实用、全面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是煤矿必须遵守的法定规程,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地位。《规程》制定的目的,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煤矿事故。其意义就是规范煤矿工作,加强管理和监察执法,遏制重大、特大事故,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保证和促进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煤矿安全状况稳定好转,为国家步入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2、《规程》的主要内容

《规程》共有四编751条。第一编总则,规定煤矿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工有权停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第二编井工部分,开采、“一通三防”管理、提升运输、机电管理,以及爆破作业涉及的安全生产行为标准;第三编露天部分,规范了采剥、运输、排土、滑坡和水火防治、电气及设备检修标准;第四编职业危害,规定必须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治与管理工作和职业卫生劳动保护工作,使职工健康得到保护。该《规程》为第七次修订本,是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方面最全面、最具体、最权威的一部基本规程,是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具体化。

3、特点

(1)强制性。违反《规程》要视情节或后果给予经济和行政处分。对造成重大事故和严重后果者,要进一步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由特定的行政机关强制执行。

(2)科学性。《规程》的每一条规定都是经验总结或血的教训,都是以科学实验为依据、科学和准确地对煤矿地各种行为作出了规定。

(3)规范性。《规程》的每一条规定都是在煤矿特定条件下可以普遍适用的行为规则,并且明确规定了煤矿生产建设中哪些行为是禁止的。

(4)稳定性。《规程》一旦颁布执行,不得随意修改,在一段时间内有相对地稳定性。经应用一段时间后,经过一定程序由国务院煤炭工业监管部门负责修改。

4.作用(1)《规程》具体体现国家对煤矿安全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煤矿企业管理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规程》正确反映煤矿生产的客观规律,明确煤矿安全技术标准,调整煤炭生产中人和自然的关系。

(3)《规程》同其他安全法规一样,有利于加强法制观念、限制违章、惩罚犯罪、确保安全。

(4)《规程》有利于加强职工监督安全生产的权力,有利于发动群众,搞好安全生产。

(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1.立法目的及适用范围

《处罚办法》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制定该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工作,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进行安全生产。它适用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2.主要内容

《处罚办法》共有6章78条,主要包括:总则,行政处罚的种类、管辖,行政处罚的程序,行政处罚的适用,行政处罚的执行和备案及附则。其中的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管辖中规定行政处罚共有9种,分别为: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拘留;关闭;吊销有关证照;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第四章行政处罚的适用中,规定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不够刑事处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他违法处罚规定也明确、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十一)《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制定《条例》的目的及适用范围 《条例》于2004年1月7日由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4年1月13日由温家宝总理签发命令实施。

制定 《条例》的目的是: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

《条例》适用于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2.《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24条,它规定了相关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明确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监机构,以及国家、省级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发证权和管理权;提出了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对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监督和使用做出了规定,对行政处罚明确了权力机关。这是一个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安全事故的《条例》,也是煤矿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加强法治管理、科学管理的有力武器。

三、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制裁

(一)违法与法律制裁、犯罪及其特征

1.违法与法律制裁

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做出的法律和法规禁止的行为。违法的构成要件:①必须是一种行为,只有违法的思想动机而未见之于行为不构成违法;②必须侵犯了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③违法的主体必须是有责任能力的人或依法设置的法人;④必须是行为者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上述四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构成违法。违法可分为:①刑事违法,构成犯罪;②民事违法,包括违反民

法、婚姻法等,给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造成某种利益损失的行为;③行政违法,即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违法所造成的对社会和受害者的危害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因违法而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国家的相应法律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并且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制裁是由国家专门机关根据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实施的惩罚性制裁措施,按照违法者承担的法律责任及触犯法规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1)刑事制裁,是指触犯了刑事法律,国家对刑事违法者给予刑事制裁。这是法律制裁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主、附加刑可单独使用,也可一并使用。(2)民事制裁,是指国家对民事违法者。根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予的强制性制裁。民事制裁主要有: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3)行政制裁,是指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对违反法律、法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的违法者给予的制裁。行政制裁有:①行政处罚,是由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但又构不成犯罪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的一种制裁;②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和职工的违法、违纪和违章所进行的处分。

2.犯罪及其特征

凡是违反刑法危害社会而应受到刑事处罚的称为犯罪。在我国,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破坏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侵犯集体或国有财产,侵犯公民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都是犯罪。根据犯罪的主观心态,犯罪可分为两种:①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②过失犯罪,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己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只有法律有规定的过失犯罪才负刑事责任。犯罪有三个特征:①具有社会危害性,是一切犯罪的客观属性;②刑事违法性,即违反刑事法律的禁令;③应受惩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惩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只有少数犯罪行为,由于刑事法律规定的某种原因,可以免除处罚,但仍不失为犯罪。

(二)煤矿生产中常见的违法行为 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煤矿生产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很多。如:

(1)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2)未使用专用器材设备,或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

(3)未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4)煤矿作业场所的瓦斯、粉尘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标准。(5)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

(6)对事故预兆或者已发现的事故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

(7)拒绝、阻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安全监察人员现场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存在的事故隐患。

(8)超能力组织生产。

复习思考题

1、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2、制定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有何意义?

3、贯彻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措施有哪些?

4、《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是什么?

5、《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有哪些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6、《煤矿安全规程》制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7、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有哪些?

8、《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规定的15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是什么?

9、煤矿必须依法取得哪些证照后才能进行生产?

10、什么是违法、法律制裁和犯罪?

篇2: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复习思考题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2.试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

3.《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有哪些?

4.《矿山安全法》立法的目的是什么?

5.《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对存在哪些 重大安全隐患和行为的要求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

6.《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制定目的是什么?

7.新《煤矿安全规程》有什么新的特点?

篇3: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设

1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用工制度、经济成分、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 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 对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 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努力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

(2)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是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指要从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一切政策、制度要体现人性, 要考虑人情, 要尊重人权, 不能超出人的发展阶段, 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安全生产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对煤矿来说就是依法保护煤矿职工的生命权。

2 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1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是党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落实, 是坚持标本兼治, 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迫切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建立起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确立了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事故应急和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

2.2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法律法规具有高度权威性、普遍约束性和执行强制性。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 必须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确保煤矿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 加大安全执法力度。

安全执法是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更有效得到落实的关键。一些煤矿事故发生之前, 隐患和问题突出, 有关部门多次要求整改, 却未得到执行, 最终酿成大祸。对那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无视煤矿职工生命安全, 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造成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人员和行为, 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加大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 要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的办法督促其整改。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单位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煤矿作为责任主体, 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各种政策措施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 则是外因。现实的选择是要以外因促内因, 使责任主体真正负起安全责任。增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安全机会成本, 有利于督促矿山业主事前采取预防措施, 是以外因促内因的一个有益尝试。

(3) 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对事故, 发生一起就要查处一起, 就要善始善终地处理终结一起, 决不搞朝三暮四、姑息迁就。对有关责任者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惩不贷, 并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者的经济赔偿责任。

2.3 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煤矿安全法律法规, 实现安全生产的法治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 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是基础。只有使煤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学法、懂法、知法, 才能把安全生产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人是安全生产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 人的安全行为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 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煤矿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职工的安全行为建立在遵纪守法、按章作业的基础上。要加强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要求职工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安全知识, 掌握安全技能, 严守安全生产职业道德, 把按章操作、遵纪守法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一手抓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另一手抓职工岗位操作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落实到位。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3 结语

当前, 我国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已经步入正轨, 只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致力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和机制的健全, 致力于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完善, 致力于全民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致力于安全生产法治秩序的建立, 致力于安全生产执行力的提高, 就一定能够降低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建立小康社会提供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 从根本上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摘要: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以法律法规建设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新思路。

篇4: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关 键 词:人权;安全生产;刑事法律;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D9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9-0095-05

收稿日期:2012-04-13

作者简介:吴丽萍(1965—),女,陕西户县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社会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安全生产法律责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BFX058。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煤炭能源需求量的逐年上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数的5倍多。煤矿生产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旦安全措施不到位,就会危及到矿工的生命和健康,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国家应该强化该行业的劳动安全刑事立法,以保护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煤矿安全生产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人权理论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即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是一个人过正常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权利,或者说是人之为人所固有的尊严,是基于人的固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存在而应该享有的权利,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人权的主要内容为:生命、生存、安全、自由、财产、迁徙、不受虐待,不受种族隔离,不受任意逮捕和拘禁,不得使用奴隶,不得适用具有追溯力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和宗教自由,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社会保障、发展权、健康权等。[1](p48)在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优劣的重要标准。人权的保障是法律的神圣使命,是构建制度文明的核心理念。正是对人权的追求引导着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来,劳动者的生命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得到确认并走向国际化保障的轨道,载入国际人权公约,对成员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作为公约的缔约国,对于劳动者的这项权利,国家应该以立法形式明确加以确认并提供善的保护。[2](p2)《世界人权宣言》是第一个世界性人权文件,规定了26项基本人权,为全球较全面的人权体制;1948年通过的《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欧洲理事会于1950年签署的《欧洲人权公约》、1990年伊斯兰会议组织通过的《伊斯兰世界人权宣言》,都反映了人权立场和观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明确了部分权利的有条件性或者绝对性。

人的权利的实现当然要借助权力的力量才能获得,这种权力就是以法治所表示的力量,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保障基本的人权。[3]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宪政体制中,宪法一般都将人权明细化和法制化,各国对人权的法律保护,体现在包括日本、俄罗斯、印度、匈牙利等上百个国家在新制定或修改的宪法中规定了生命权。但人权作为“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宪法赋予的,宪法的作用仅仅是保障和实现人权的一种手段。

(二)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生命权保障

职业安全权以特定的人即从业人员为对象,是在劳动过程中法律赋予劳动者维护自身以生命、健康和身体为特定内容的权利,是人身安全在职业劳动中的要求和体现。职业安全卫生权实现的好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劳动权和人权的实现。[4]西方国家人权观念浓厚,即使普通人也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在职业劳动的过程中,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进而保护劳动者的生命权,也体现了对劳动者人权的保护。只有将职业安全卫生权置于个别劳权的首要位置,给以充分的保护,其他个别劳权的行使才具有现实前提。[5](p18、152-336)

人的生命权是神圣的,生命权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是人的首要权利,也是最高权利,是社会主义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和保障的人权之一。生命权是其他一切权利的载体和终极依据,是人类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权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和自足性,它独立于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永远不会被其他价值和规则压倒。所以,一般各国的刑法都将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罪行量刑最重。因此,如何在职业劳动的过程中,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进而保护劳动者的生命权,也体现了对劳动者人权的保护。

二、人权背景下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刑事法律运用的缺陷

由于矿山生产的特殊危险性,我国矿山劳动安全立法已形成了以《宪法》和《劳动法》为根基,以《安全生产法》和《矿山安全法》为主干,以《刑法》、《工会法》相关条款和大量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立法为枝叶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多种与矿难发生相关的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刑法惩治犯罪行为达到规制劳动安全事故之发生。

(一)我国宪法对人权保护规定过于原则

2004年之前,我国《宪法》中并无人权的字样,而是以公民基本权利来表述的。《宪法》修正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自己的宪法上对生命权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立法状况来看,宪法关于人权的思想过于强调形式合理性,对人权保护规定是原则性的,有关人权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有在33-50这些条款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缺乏对立法的人权评判,而在缺少宪法的指导下,部门法在立法、执法、司法上出现了某些混乱,从而导致生命权的保护在法律层面得不到有力的保障。[6]

(二)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缺乏专门的立法

我国目前对煤矿安全生产规制的法律主要是《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炭法》,而这三部法律在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规制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针对煤矿安全生产还没有专门的立法,但《煤矿安全生产法》作为特殊的劳动保护法,在劳动法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安全生产法》是《煤矿安全生产法》的一般法,《煤矿安全生产法》是特别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虽然《安全生产法》是这一领域的最新立法成果,但也只是对煤矿安全生产作了原则性的指导。

(三)煤矿安全生产刑事责任的追究界定标准不统一

我国矿山劳动安全法律体系还存在着立法目的多元化、法律内容滞后、法律空白、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等许多问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7]由于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的篇章规定侵犯劳动权的犯罪,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定仓促、时间跨度大,使得责任条款存在系统性差、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我国矿难事故中矿主的刑事责任追究条款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相关条文都明确规定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具体依照刑法哪一些条款来追究刑事责任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刑法》134条规定,矿难事故归罪于重大责任事故犯罪,但此条法律并未对其构成要件加以明确界定,刑事处罚不明确,这给司法实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利于追究矿主的刑事责任。[8]如我国《安全生产法》第79条规定: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而我国刑法中对于此种行为却没有相应的罪名加以规范。由于立法时期不同和法律法规不断修订,而以其为依据的法律法规却没有作出相应调整,也给安全生产执法、司法造成了不确定性。

(四)刑事责任刑种结构过于单一、处罚较轻

现行刑法中责任事故领域的刑责体例,只存在单一的自由刑,没有相关的附加刑罚措施。关于对矿山重大安全事故犯罪的处罚,采取的是单罚制,刑法对重大责任事故罪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所配置的刑种,只有有期徒刑和拘役两种自由刑,刑种结构过于单一,不能适应预防矿难事故。在我国刑法中与矿难相关的各种具体犯罪,除了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中规定有罚金刑外,其他犯罪的法定刑只有自由刑一种形式。自由刑对矿难犯罪来说针对性明显不足。矿难事故的责任人即使受到无关痛痒的自由刑处罚,但其出狱后继续从事煤矿开采的经济实力和从业资格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还可以重操旧业。[9]

刑法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规定了两个法定刑幅度,即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它的最高法定刑同刑法第233条所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相同,但后者的首选幅度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情节较轻的,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刑法第235条规定的过失致人重伤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这个量刑幅度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首选量刑幅度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法定刑规定显然是罪刑关系的严重失调,根本无法起到遏制矿难以及其他安全事故发生的作用。[10]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实践,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属业务过失犯罪,无论从社会危害性程度看,还是从受案率的高低来看,对其设定的法定刑都不应低于普通的过失犯罪。其中有两类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和重大劳动事故罪)的首选法定刑是 3年以下有期徒刑,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法定刑完全相同。[11]

(五)对于安全隐患没有预防功能

我国刑法规定的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以及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在犯罪成立条件设置上属于结果犯,目前受到法律惩处的都是结果犯而非危险犯,被追究罪责的无一例外都是因严重后果或情节恶劣,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为必备要件时才处罚,反映的只是报应功能,并没有体现出预防功能。这种被动的事后的反应方式对于矿业安全生产秩序的保护力度明显不足,保护功能的发挥不够充分。[12]只有将处罚提前至危险状态下,增加危险犯也处罚的立法宗旨,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六)缺乏对单位刑事责任的追究

刑法中规定的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范围过于狭小。刑事责任承担者仅限于直接责任人员而没有包括单位,实际上,多数矿难的发生是由于单位在矿业生产中忽视安全设施建设、违反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对已发现的安全隐患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造成的,在存在诸多事故隐患的条件下仍然心存侥幸,冒险组织生产和作业导致的。单位對于矿难的发生是难辞其咎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追究个体的刑事责任,而把单位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尽合理的,[13]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三、煤矿安全生产刑事责任追究的国际比较与立法借鉴

(一)国外对矿山重大安全事故犯罪的处理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刑事立法都非常重视对劳动权的保护。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严厉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国外刑法中广泛适用于责任事故罪的罚金刑和资格刑,不仅普遍重视自由刑在惩治责任事故犯罪中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其他刑种的运用,特别是资格刑和罚金刑的作用。美国HSE认为若事故责任者应受到惩罚,则以法院作出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如威尔士当时烧伤了两人,HSE根据事故调查报告认为矿主、矿经理有责任而向当地法院提出公诉,法院调查后判定罚款50000英镑,吊销经理证件。[14]

以判例法为主的美国,在矿山安全事故立法方面,采用了成文法的形式,《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涵盖了矿山安全事故的方方面面,内容较详细,对危害矿山安全与矿工健康的标准也予以具体规定,并对发生事故后的处罚也作了明确规定。矿业设备供应者提供不安全设备,都可能被判处罚款和有期徒刑。虽然大多数州已经取消了死刑,但对安全违法行为最高可以判处终生监禁。规定的责任种类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经济责任,尤其是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规定得比较具体。处罚相对较重,对于矿主有时以罚款与监禁刑并罚。美国煤矿之所以成为最安全的行业,是因为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加强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澳大利亚的煤矿安全与健康法也规定,矿主和经理人员如果违法违规生产,不仅要予以高额经济处罚,严重的还要注销其执业执照,终生不允许再从事这一行业。

俄罗斯在2002年新出台的行政法中加大了对生产安全违规者的处罚力度。考虑到工业安全生产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新制定的刑法第7条规定了对违反工业安全生产法所负的各种刑事责任。

法国刑法规定,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均可构成责任事故犯罪,因此,责任事故犯罪的法定刑也因犯罪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二)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刑事责任追究的立法建议

⒈在宪法中增加公民生命权的规定。在现代宪法学视野中,人的尊严与生命权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权利,是构成法治社会的理性与道德基础。虽然没有一个国家或个人公然地反对或否认生命权的价值,但现实生活中漠视、侵害生命权的现象却大量存在。国家的立法体系、某些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中人的尊严与生命的价值也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5]在宪法中增加对公民生命权保护的规定,把生命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加以确认,是当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现有“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仅是从政府角度做出的,为了体现对公民生命权这一至高无上的人权的应有重视,应从公民权利的角度予以明确。这样,就使煤矿安全生产法规在价值取向上具备了宪法根据,把立法的核心放在保护公民生命安全上来。[16]

⒉适时制定《煤矿安全法》。从我国每年的矿难统计来看,发生得最多的莫过于煤矿矿难。煤炭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却因矿难造成大量工人伤亡,已严重影响到这一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尽管出台了诸多与煤矿安全有关的法规、规章,但由于其立法层次较低、立法技术落后,还是未能从立法上把《煤矿安全生产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煤矿安全法》对煤矿行业依法调整,这是制定该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煤矿安全法制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并不提倡针对安全生产问题,一个行业就有完全对应的一个法律部门,但由于煤矿安全问题在整个安全问题中的显赫地位,对其进行单独的立法并不为过。[17]《煤矿安全法》务必突出两大特点,即制度健全,不留空白;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18]

⒊调整刑罚设置,丰富刑罚种类。针对我国矿难相关犯罪的刑种以自由刑为基本形式的单一结构,建议对刑种设置进行调整。

⑴引入资格刑。资格刑是以剥夺犯罪人享有一定资格为内容的刑罚方法,增设资格刑的规定。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般意义上的资格刑只有剥夺政治权利一种,与其他国家相比范围过于狭窄。尽管我国的行政法规对于矿业违法行为主体规定有吊销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撤销相关机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资格等行政处罚,但是这些处罚并不能真正取消个体的从业资格,实践中,受到行政处罚的个体完全可以改头换面,重觅新生。在刑法中增设相应的资格刑,剥夺主体从事矿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资格,剥夺其从事特定矿山生产职业的资格和权利,包括吊销许可证或禁止颁发许可证等,对于矿难的发生能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可以通过刑法修正案在总则中增设资格刑条款,然后对于刑法中某些急需设立资格刑的具体犯罪增设资格刑的规定。[19]

⑵引入罚金刑。对过失犯罪适用罚金刑是各国刑法上的通行做法,单处罚金刑,既可削减其经济实力,使其得不偿失,又减轻了国家为改造犯罪所支付的不必要的支出,并相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司法效果,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的目的;罚金刑对于由经济方面动机引发的矿难犯罪,具有自由刑无法替代的威慑作用。

在我国刑法中,罚金刑的适用较为广泛,刑法分则中超过一半的罪名的法定刑中都有罚金刑。虽然我国刑法中罚金刑涉及面比较宽,但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除第137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规定了“并处罚金”外,其他各罪均未配置罚金刑。因此,在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刑罚中配置罚金刑,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

⒋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刑法》第135条规定的是单罚制,对这种为了追求单位经济利益而不顾职工劳动安全的犯罪却只采取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足以遏制矿难事故的发生。严厉的事故惩处和高额的事故赔偿,会对矿主的安全不作为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使矿主认识到增强安全投资是值得的,要比事故处理省钱得多。[20]

在刑法总则中已明文肯定了单位犯罪类型,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主体是矿山、林场、建筑企业和事业单位而非其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从劳动法律关系来看,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设施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要求,存在事故隐患是用人单位违反管理法规,单位的内部职工(包括高级职工)的职务行为应该视为单位行为,内部职工的职务过错也自然应该视同于单位过错。只处罚直接责任者个人虽然具有有效预防犯罪的必要性,但并不因此改变犯罪主体是用人单位的属性;在劳动安全方面,不管是增设安全设施,还是消除安全隐患,用人单位都要有相应的支出,而偷工减料,不采取积极措施,往往能够节省资金。如此,单位享受犯罪的非法利益,而由个人背负罪名,有失公正。[21]

⒌加重煤矿安全生产的刑事处罚。目前,受到法律惩处的都是结果犯而非危险犯,被追究罪责的无一例外都是因后果严重或情节恶劣有重大恶果时才处罚,显得有些本末倒置。量刑过轻也使矿难屡禁不止,过轻的量刑使得违法者敢于冒触犯刑律的风险。在国外,责任事故罪的法定刑一般要重于普通过失犯罪。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既不符合世界刑罚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因此应当予以修改和完善。我国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所处的刑罚幅度都在七年以内,而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罪一般只处五年以下刑罚,情节特别恶劣时才处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重罪就应当与重刑相適应,否则就违背了法律追求正义的价值,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公理。因此,笔者建议,应提高“重大责任事故罪”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最高刑期。增设包括无期徒刑在内的法定刑。有些矿难事故的发生,行为人并非过失而是故意,对此,应当提高法定刑幅度,以适应罪责刑相当原则的需要。[22]同时,应创新矿山安全生产犯罪特殊累犯制度。

⒍增设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相关罪名。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的篇章规定侵犯劳动权的犯罪,而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刑事立法都非常重视对劳动权的保护。前苏联在刑法典中用专门的篇章规定了侵犯劳动权的犯罪,很值得我们借鉴。

⑴设置安全事故隐患罪。在我国,安全事故隐患究竟应当如何论罪,理论上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国外有的国家刑法不仅对给劳动者人身安全、健康造成实际损害结果的行为予以刑罚处罚,也对给劳动者人身安全、健康造成危险的行为予以刑罚处罚。在英美等国,不是发生矿难之后才采取停产整顿检查之类的措施,而是日常检查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严厉处罚矿主。[23]一些国家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法益,纷纷对本国的刑法进行修订,通过把过失危险行为犯罪化来有效防范危险,减少了重大事故发生几率。

目前,重大责任事故罪以已经发生严重事故后果为要件,不利于事故预防,应将该罪修改为危险犯,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理也应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严格追究事故隐患责任人的刑事责任。[24]不必等到重大伤亡结果的发生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发生才能够成立犯罪,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彰显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⑵刑法中增设提供虚假安全证明文件罪。建议在刑法中增设提供虚假安全证明文件罪,安全评估机构提供虚假证明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同样是严重的,因此,只要该造假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就有必要动用刑罚加以惩治。刑罚可参照《刑法》第229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规定设置。增设这一新罪,不仅可以实现刑法与行政法的良好衔接,填补法律之间的漏洞,而且对于严格矿业生产安全资质的审核,强化对矿业主体的安全监管,事先防范矿难的发生都大有裨益。[25]要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取得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机构的证明,一旦有人对证明文件造假,就意味着矿业企业的安全设施、安全条件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这种造假方式获得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实则是危险生产许可证,是在为非法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我国矿难发生的实践表明,很多六证齐全的煤矿实际上是五毒俱全,安全评估机构造假行为的危害性已经到了运用行政措施难以防控的严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动用刑法措施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我国应完善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刑法立法,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遏制矿难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显明.人权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吴弯,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3]卫桂玲.中美矿难比较[J].当代经济,2009,(01)上.

[4]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J].当代法学,2007,(09).

[5]常凯.劳权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6]刘金凌,刘晓智.浅谈中国人权的宪法保障[J].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9,(05).

[7]刘超捷.我国矿山劳动安全立法初论[J].河北法学,2005,(09).

[8]黄德林,陈美玲.试析矿难事故中矿主刑事责任的追究[J].理论月刊,2006,(09).

[9]程应需.完善煤矿安全生产刑法保障机制的立法构想[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10][21]陈帆.论《刑法修正案(六)》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修订——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犯罪主体修订的一些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3)下.

[11][22]蒋晓玲,庄乾隆.浅析矿山安全生产刑事责任若干问题[J].煤礦安全,2008,(10).

[12][13][19][25]吴富丽.我国矿难防控刑法机制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14]赵广兴.试论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的若干问题[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9).

[15]杨利平,赵彦文.浅析农民矿工的权利贫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07).

[16]邬燕云.浅谈煤矿安全监察中的行政处罚问题[J].中国安全,2006,(05).

[17]肖国曲.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制的法律地位[J].法商论丛,2010(01).

[18]刘超捷,汤道路.论我国煤矿安全立法的不足及完善[J].煤矿安全,2005,(06).

[20]高铭宣,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田恒胜.遏止矿难的刑法思考[EB/OL].http://www.ahlawyer.com.cn,2010-05-20.

[24]康树华,张中华.我国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成因与防范[J].南都学坛,2004,(06).

(责任编辑:徐 虹)

The Utilization of Criminal Law which in Sphere of Coal Mine Safety

in Production at the Background of Human Rights

Wu Lipi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accident of coal production has occurred repeatedly in our country.To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mine tragedy,we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criminal law,strengthen the degree of the domination which in the sphere of coal mine safety in production,intensify the degree of the penalty which is directed against the conduct of break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course of coal mine production.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enterprise of coal mine production and the concerned person dare not ignore the formulation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of lives of miners,but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mine tragedy.

篇5:1.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历史由来:

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与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

第一次;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

第二次: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南省井陉煤矿时指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

第三次:1960年,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后,周恩来总理对当时的交通部长说:“你们搞航运的,也要安全第一”。

后来,安全第一纳入了党和政府的许多文件。1987年4月,劳动人事部在北京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厅局长、劳动保护处长、矿山监察处长、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长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方针。《安全生产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将这一方针予以确定。

江泽民同志对安全生产的论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胡锦涛同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论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3月27号下午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强调:

一、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的四个“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重视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三、强调了发展的“三个不能”: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刻吸取血的教训,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力度,坚决遏制住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

四、安全生产方针由“八字方针”充实为“十二字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五、强调搞好安全生产,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六、强调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三个同步”: 要坚持把实现安全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责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经常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深入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性和特点,抓紧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策举措。

七、强调要搞好舆论宣传和引导:要搞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最大合力,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来抓。

(2)安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允许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把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

(4)要依法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安全生产的意义:

(1)是党和国家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3)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安全生产的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五同时”原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组织领导者必须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进行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的原则。

2、安全具有否决权原则

3、“三同时”原则(《安全生产法》第24条)

篇6: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学号:102号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之一,其煤矿大多属于地下开采,且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开采技术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随时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目前,我国煤矿事故时有发生,伤亡人数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情况,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政治面貌,这些情况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影响极大,这与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际价值更为不相称。尤其是在当代越来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更为重要,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为主、以人为本”,因此安全生产既是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前提,也是确保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没有一个安全生产的局面,煤炭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不能顺利进行,显然,安全生产即是广大煤矿职工和家属的强烈愿望,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纵多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总是以人的不安全因素行为起始,以人的伤害最大而告终,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由此而生。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旨意就在万事以人为先,即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把人的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当生产建设等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树立人是最宝贵的思想,努力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经营的各项指标,因此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最大的经济利润”。才会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产生,生产经营活动又需要人去操作,人去管理,而管理则要以人为主体,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要想得到利润就必须生产,要生产必须有人组织,有了人就必须要安全,由此可见,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势在必然。

煤炭生产,作为一个特种行业,就在于它随时都有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那么煤炭生产、安全第一,就成为煤炭行为行业的必然属性,要想安全生产,其关键就在于加强企业管理。而在管理活动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故此,一切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边就要求煤矿企业在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把安全工作考虑在前,为确保生产安全,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这些制度的建立,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人,原因有二:其一,这些制度必须是能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其二,这些制度必须由人去操作,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你的规章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毫无实在意义。无论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或是生产经营管理,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要使企业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问题,作为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来讲,我认为关键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预测预报

提高认识,就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准则,把人放在万物、万事之首,只有人才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因素,凡事都要想去先保证人的安全,想信只能有了人的安全,其它的生产目的才能明确,目标才能实现。前面我们讲到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试想,我们不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盲目目冒险蛮干,一旦发生死亡事故,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死亡一人,直接赔偿20万元以上,停产整顿,并处罚款等,请问,这是怎样的一笔利润帐。所以我认为企业主要负责人,一定要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

预测预报,就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前提下,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手段,事先对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条件、危害等作出全面的分析预测。比如:对瓦斯积聚的原因,爆炸的条件,冒顶的预兆,顶板压力的显现周期等事前作出分析、预测,然后及时的用各种可能的手段作出预报,使所有从业人员知道。了解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条件、原因,甚至是时间、地点等,从而小心防范,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尽一切可能阻止灾害事故的发生,或者遇到事故时,临危不乱,积极的自救互救,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或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防范措施、重在落实

防范措施,是指为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灾害事故发生前,所编制的预防事故发生的保护性的措施。如:“一通三防”方面和防尘、防火、防水措施;预防冒顶事故的措施;作业规程,安全措施;矿井的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等,一定要在来前预先编制,贯彻到所有从业人员中去,使人人知道,并掌握预防措施。这是安全生产的前奏。

重在落实,主要讲的是有措施是绝对保证不了安全生产的,措施有了,这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条,要想真正的安全生产,关键在把措施落到实处,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比如说:我们措施要求,采掘工作面必须洒水防尘,但现场实践中,有人认为洒水麻烦,不愿洒;你说加强支护,预防冒顶,他不愿运柱,却少支柱,削弱支护强度等,如此的作法,你说要能安全,能不出事故吗?回答是:不出事是偶然的,出事才是必然的,由此认为:要想确保安全生产,防范措施,重在对其逐条落实到现场。只有当我们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了现场,我们的安全才有保证,也才能保证。

三、强化培训,提高自保互保能力

强化培训,是指对从业人员采取强制性的培训教育。目前乡镇煤矿中,采掘一线职工基本上全部是农民工,文化程度极低,安全意识较差,职工队伍流动性大,安全教育缺乏,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从业人员自保互保能力差,人的不安全因素较为突 出。所以,要想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势在必然,迫在眉睫,现实中,有部份职工安全意识较差,你让他接受教育培训,他认为没有必要,干几天我就走了,学不学没关系,你讲的只是书上写的,只是理论;我是工人,只要有力气,会干活就行了,对于这部份人员,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培训,否则就不准入井作业,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强化培训。

通过强化培训,职工的技能、素质得以较好的提高,知道为什么要定那么些规章制度,要学那么多的规程、措施;掌握了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预兆、危害等;知道怎样干是违章,怎样干才是正确的,怎样干才能保证安全;了解到自己岗位的安全责任;懂得了当发生灾变时,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安全时;这就是员工的自保能力。只有在员工自保能力提高后,才有可能实现员工自身或本岗位的安全。只有员工实现自保后,才能实现员工的互保。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有在员工或岗位上实现了自保和安全生产后,才有可能实现员工之间的互保,此时才会有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实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安全生产。反之,企业实现了安全生产,员工的人命才会安全,身体才会健康,以人为本的目的才能实现。

上一篇:大班植树节教案附教学反思下一篇:泔水处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