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2024-04-13

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共7篇)

篇1: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尝试

(浙江省余杭市乔司镇中 葛杰)

【编者按】葛杰老师是浙江省余杭市乔司镇中的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他用在常人看来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 法,取得了比较出色的成绩。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觉得,主要是他能持之以恒地把自己的一套方法落到实处, 能够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他的做法,虽然没有太多的新奇之处,但是切实有效, 大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可以借过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所以我们刊出葛老师的文章,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特 级教师卢瑞宝老师曾听过葛老师的课,对葛老师的一套做法加以肯定。我们请卢老师写了一篇题为《看葛杰老 师上课》的短文,附于后,以使大家对葛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 * *

九年初中义务教育,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新课题:必须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初 中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则是如何让全体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近几年来 ,我在语文整体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激励,实行分步引导,收到了初步成效。92届303班为学校普通班,毕业 会考合格率100%,优秀率75%。94届303班,也是初三年级的普通班,毕业会考合格率100%,优秀率36%,高于市 优秀率平均水平(15%)一倍以上。

分以下三步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第一步:抓住契机,用新颖的教学法吸引学生。

学生新入学或刚换老师,往往因为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充满了新鲜感,容易产生一种“服从”心理。老 师提什么要求,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执行的效率比较高。通常情况下,一个月之内,班级内不会出现乱班乱课 的情况。这种行为是暂时的,如果在“服从”期内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学生的“服从”心理及行为, 就容易消失。

近几年,我除了94级新生是从初一接班以外(目前尚未毕业,正值初二),92届、94届,都是从初二接班 的。我十分重视“服从”行为产生的契机,做到:

1.重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

读书常规――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在学习课文时,必须边读书边做书间笔记。书间笔记的 项目是:①编节码;②编段码;③归纳段意和层意;④归纳中心;⑤归纳写作特点;⑥划重点;⑦划疑点;⑧ 注拼音;⑨注解释等。

发言常规――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学习组讨论和大班发言。有一点讲一点,凡表现观点、提出疑问,展开争 论,都将受到教师的表扬。

书写常规――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语文整体教学改革的练习大多在课内进行,例如听记答题训练、快速 作文等等,都要求当堂完成。听记答题训练,做在大作文本上,一个答题自成一个段落,一个字一个标点均占 一个格子;每次作文,都要求在22分钟内完成,做在作文本或方格稿纸上。都要求书写迅速,字迹端正。

练习操作常规――练习必须规范操作过程。每次练习(听记答题训练和作文等),都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不翻书不讨论用黑色笔作答;第二步用蓝色笔自改;第三步用铅笔互批互改。

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是做得到的。

2.根据语文整体教学改革要求,设置多种课型

我把每周的语文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导读课,用于新课教学,安排周一、三、五叁天;另一类是演练课 ,安排周二、四两天。听读课文的导读重在文章的阅读分析,侧听说课文的导读重在听说练习指导,侧写课文 的导读重在指导写作;演练课则分为:听记训练课、快速作文课(22分钟内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口头 作文课(说话训练),课本剧演出(亦称“学学看”)等。几种课型既有规律又十分灵活地交替轮流出现,使 学生对学习语文课课有新鲜感,不觉乏味。导读课内,个人单独钻研课文与大小组讨论结合,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精讲辅导结合,既紧张,又不断地转换形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听记训练的演练活动,有学 生独立答题,也有自改,互批等教学流程,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紧张在课内,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

3.建立一套便于学生操作的教学流程

导读课的教学流程是:

①导入课文谈话(约2分钟)。

②布置导入课文思考题(约4分钟)。

③学生复述导读题(约2分钟)。

④学生根据要求钻研课文做书间笔记(12―15分钟)。

⑤前后四人组成的学生组交流书间笔记,进行切磋讨论(约5分钟)。

⑥大班交流讨论(约8―10分钟)。

⑦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重点精讲课文(约10分钟)。

⑧学生修改书间笔记,小结(约2分钟)。

演练课(听记训练)的教学流程是:

①表扬上次听记训练(作业)好中差各类学生中有进步的作业。

②教师宣布听记训练题,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笔记,专心听记。(开始时量应少点,题目控制在四到六 题,随着能力的提高,逐步加大容量,增加题量。)

③学生不翻书,用黑色钢笔独立答题。(可以让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以便教师讲评,便 以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④待80%左右学生基本完成答题时,组织学生自改。可翻看书本。自改一律用蓝色圆珠笔。不懂的,可以问 同学,问老师,遗忘的可以用蓝笔补写在后面。

⑤组织互改互批。互批互改一律用铅笔。当堂反馈,当堂纠正。(教师可以利用板演讲评。)

⑥自我小结,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⑦教师课后批阅,根据“记住几题”,“黑笔正确几题”和“蓝笔订正几题”评分,并统计成绩。

有的课要根据课的特点,增加教学环节,如诵读课文指导与练习等。

由于服从阶段的周期较短,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使差生不感到学习语文乏味,初步产生兴趣,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对中途接班的学生,训练的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严格按规 定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步:激励兴趣,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基础“跳摘果实

”。

经过短期的训练,大多数同学都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转入学习的第 二阶段――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的标志的是:学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意见。它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完全 在外界的压力下形成与转变态度,而是出于自愿。在同化阶段,他人和群体氛围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为了 使学生在同化阶段持久地自觉自愿地有兴趣地积极学习语文,必须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群体 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跳摘果实”。所谓“跳摘果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花一定的力气,获得 学习语文的成果。做法是:

1.将全班分成甲、乙、丙、丁四个不固定的程度级(对基础较好的或特差的班级也可分三个程度级)。目 的是便于教师和学生本人分辨进退。听记训练等作业按程度级分别记分。教师在每次表扬作业时,只表扬本级 别中作业有进步、作业完成较好的。这样,即使是差生,只在本级别中,经过努力,超越本级别的一般同学, 就有可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大大减轻了起跳的难度,增加了采摘果实的机遇,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 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起跳”。连续一个月获表扬的学生还可以升级。

2.分导读课和演练课,增强学生的“起跳”能力。一般情况下,导读课一、二节指导学生学完一篇课文, 依次进行;演练课隔天一节,每节课有重点地演练一、二篇课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每课书,两周回头演 练一次,一课一般演练四次。彻底改变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安排。从时间上看,过去一 篇课文突击一、二天,现在前后练几周;从接触的次数看,过去一学了之,现在一学多练,分散反复,符合记 忆规律。

3.分“读做改比”,提高每次“跳摘”的效果。转入同化阶段的导读课和演练课,随着学生学习语文情感 的增温,须不断提高标准,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

导读课“读做比改”的要求:

读: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自读课文,是预习的发展。这种预习在课内进行,既不增加学生课外 负担,又有了时间保证。导入课文后,教师常常发布一连串导入课文的启发性思考题。这些题比较全面地覆盖 课文,并有纵――前后课文的知识点和横――课内外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增强了自 学的针对性,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

做:做书间笔记。在书上寻找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对课文进行评注。要求做完整的书间笔记。

改:组织学生在学习组和大班发言交流。凡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以鼓励。要指导学生及时 吸收同学发言正确的信息,及时修改补充书间笔记。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要点,学生也要在书上及时做好书间 笔记,并改正错误的书间笔记。

比:采取检查、提问等方式,了解同学的读做情况。并让学生自我小结:跟学前比,我懂得了什么;跟同 学比,存在什么差异,进行自我完善。

演练课“读做改比”的要求是:

再读:一篇课文要做几次听记训练,每次练习前,都要认真读一读课文。在反复的研读中“温故而知新” 。要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结构的前提下,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为演练课的听记训练作 好准备。

再做:做听记训练。开始时,听记训练题数量可以少些,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强,题量可以逐渐增加,最高 题量可达30题左右。

再改:先是用蓝色原珠笔自改,可翻书,可问同学或老师。后是互批互查,一好一差搭配,优差互补。教 师在评分时,对自改认真的,仍可给好分数;自改不认真的,得分就低。要鼓励学生自改,主动改,认真改。 对互查中不认真自改的学生,要及时

[1] [2] 下一页

教育,以防自改走过场。

再比:通过检查、评价,鼓励进步。学生做了练习,了解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看到了不足。再 通过小结,自我激励,不断完善。

反复进行读做比改,是反复的学习吸收和信息反馈,知识的深化。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能力。获取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成功,必将促使学生产生再学习和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4.分学习组――优化“跳摘果实”的环境。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组的整体意识。同组同学要彼此相帮。 这不仅是方法的问题,也是组织管理问题。学习组管理得好,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就能比较稳定向前发 展。

第三步:自觉加压,让学生在学习中继续提高。

“跳摘果实”,使学生在成功感的驱使下,不断地在再学习中获得再成功。在语文整体教学创设的全员参 与的良好氛围下,学生必然向第三阶段――内化阶段进发。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学生开始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必要的约束,从而转变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语 文。

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其基 础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阶段,为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语文,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既是任务,必然有一定“负担”。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兴趣时, 这种学习的“负担”也就转化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刻苦学习,也是可行的。

我的做法是:

1.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

安排一定的课文,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由学生自编教案,确定恰当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

2.为学生创造争分数的机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好分数。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目前的状况下,可以利 用分数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语文。

做法之一:是鼓励学生超前背课文。新书发下去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练习的提示,分学习组交叉背应背的 课文和古诗词。凡在学习课文前一周背出规定课文的,月度评分时加5分,在期中前背出后半学期课文的,加1 0分。在11至18周,将应背的课文重背一遍的,在期终考试总评时再加10分。分数的激励,产生的“自觉性”空 前高涨,不用老师布置和检查,100%提前完成。

做法之二: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规定每位同学只要每周达到举手5次标准的,即可在月 度评分时加1分,每超过5次的,再加1分。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假举手,因为举了手的,由教师随意抽取点名发言 ,一般不会弄虚作假。即使发言时急急巴巴讲了一两句,或不或正确,也比不举手好,我均大力表扬,鼓励其 勇敢的参与精神。

做法之三:鼓励学生人人写广播稿。每学期每人至少写10篇。完成的在总分中加5分,被校广播台选中播出 的,1篇再加1分;在报刊发表的则除了加分外,还发给奖状奖品,给予鼓励。

做法之四:办好班级广播台。每节语文课前,由同桌的两名同学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轮流演播新闻消息。 内容有:校园新闻、评论、国内外重大时事、知识题的奖征答等等。全学期组织几次评选最佳男女播音员、最 佳搭档播音员,除了发给奖状奖品外,还要在期终评分中加分。加分的结果是总分越来越高,往往有不少人超 出100分。但我认为这也无妨。分数既是学习好坏的标志之一,又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多给了分数,学生 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何乐而不为!

上一页  [1] [2]

篇2: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第一步:抓住契机,用新颖的教学法吸引学生。

学生新入学或刚换老师,往往因为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充满了新鲜感,容易产生一种“服从”心理。老 师提什么要求,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执行的效率比较高。通常情况下,一个月之内,班级内不会出现乱班乱课 的情况。这种行为是暂时的,如果在“服从”期内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学生的“服从”心理及行为,就容易消失。

近几年,我除了94级新生是从初一接班以外(目前尚未毕业,正值初二),92届、94届,都是从初二接班 的。我十分重视“服从”行为产生的契机,做到: 1.重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

读书常规——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在学习课文时,必须边读书边做书间笔记。书间笔记的 项目是:①编节码;②编段码;③归纳段意和层意;④归纳中心;⑤归纳写作特点;⑥划重点;⑦划疑点;⑧ 注拼音;⑨注解释等。

发言常规——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学习组讨论和大班发言。有一点讲一点,凡表现观点、提出疑问,展开争 论,都将受到教师的表扬。

书写常规——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语文整体教学改革的练习大多在课内进行,例如听记答题训练、快速 作文等等,都要求当堂完成。听记答题训练,做在大作文本上,一个答题自成一个段落,一个字一个标点均占 一个格子;每次作文,都要求在22分钟内完成,做在作文本或方格稿纸上。都要求书写迅速,字迹端正。

练习操作常规——练习必须规范操作过程。每次练习(听记答题训练和作文等),都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不翻书不讨论用黑色笔作答;第二步用蓝色笔自改;第三步用铅笔互批互改。

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是做得到的。

2.根据语文整体教学改革要求,设置多种课型

我把每周的语文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导读课,用于新课教学,安排周一、三、五叁天;另一类是演练课,安排周二、四两天。听读课文的导读重在文章的阅读分析,侧听说课文的导读重在听说练习指导,侧写课文 的导读重在指导写作;演练课则分为:听记训练课、快速作文课(22分钟内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口头 作文课(说话训练),课本剧演出(亦称“学学看”)等。几种课型既有规律又十分灵活地交替轮流出现,使 学生对学习语文课课有新鲜感,不觉乏味。导读课内,个人单独钻研课文与大小组讨论结合,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精讲辅导结合,既紧张,又不断地转换形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听记训练的演练活动,有学 生独立答题,也有自改,互批等教学流程,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紧张在课内,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3.建立一套便于学生操作的教学流程

导读课的教学流程是:

①导入课文谈话(约2分钟)。

②布置导入课文思考题(约4分钟)。

③学生复述导读题(约2分钟)。

④学生根据要求钻研课文做书间笔记(12—15分钟)。

⑤前后四人组成的学生组交流书间笔记,进行切磋讨论(约5分钟)。

⑥大班交流讨论(约8—10分钟)。

⑦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重点精讲课文(约10分钟)。⑧学生修改书间笔记,小结(约2分钟)。

演练课(听记训练)的教学流程是:

①表扬上次听记训练(作业)好中差各类学生中有进步的作业。

②教师宣布听记训练题,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笔记,专心听记。(开始时量应少点,题目控制在四到六 题,随着能力的提高,逐步加大容量,增加题量。)

③学生不翻书,用黑色钢笔独立答题。(可以让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以便教师讲评,便 以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④待80%左右学生基本完成答题时,组织学生自改。可翻看书本。自改一律用蓝色圆珠笔。不懂的,可以问 同学,问老师,遗忘的可以用蓝笔补写在后面。

⑤组织互改互批。互批互改一律用铅笔。当堂反馈,当堂纠正。(教师可以利用板演讲评。)

⑥自我小结,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⑦教师课后批阅,根据“记住几题”,“黑笔正确几题”和“蓝笔订正几题”评分,并统计成绩。

有的课要根据课的特点,增加教学环节,如诵读课文指导与练习等。

由于服从阶段的周期较短,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使差生不感到学习语文乏味,初步产生兴趣,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对中途接班的学生,训练的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严格按规 定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步:激励兴趣,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基础“跳摘果实

”。

经过短期的训练,大多数同学都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转入学习的第 二阶段——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的标志的是:学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意见。它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完全 在外界的压力下形成与转变态度,而是出于自愿。在同化阶段,他人和群体氛围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为了 使学生在同化阶段持久地自觉自愿地有兴趣地积极学习语文,必须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群体 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跳摘果实”。所谓“跳摘果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花一定的力气,获得 学习语文的成果。做法是:

1.将全班分成甲、乙、丙、丁四个不固定的程度级(对基础较好的或特差的班级也可分三个程度级)。目 的是便于教师和学生本人分辨进退。听记训练等作业按程度级分别记分。教师在每次表扬作业时,只表扬本级 别中作业有进步、作业完成较好的。这样,即使是差生,只在本级别中,经过努力,超越本级别的一般同学,就有可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大大减轻了起跳的难度,增加了采摘果实的机遇,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 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起跳”。连续一个月获表扬的学生还可以升级。

2.分导读课和演练课,增强学生的“起跳”能力。一般情况下,导读课一、二节指导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依次进行;演练课隔天一节,每节课有重点地演练一、二篇课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每课书,两周回头演 练一次,一课一般演练四次。彻底改变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安排。从时间上看,过去一 篇课文突击一、二天,现在前后练几周;从接触的次数看,过去一学了之,现在一学多练,分散反复,符合记 忆规律。3.分“读做改比”,提高每次“跳摘”的效果。转入同化阶段的导读课和演练课,随着学生学习语文情感 的增温,须不断提高标准,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

导读课“读做比改”的要求:

读: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自读课文,是预习的发展。这种预习在课内进行,既不增加学生课外 负担,又有了时间保证。导入课文后,教师常常发布一连串导入课文的启发性思考题。这些题比较全面地覆盖 课文,并有纵——前后课文的知识点和横——课内外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增强了自 学的针对性,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

做:做书间笔记。在书上寻找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对课文进行评注。要求做完整的书间笔记。

改:组织学生在学习组和大班发言交流。凡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以鼓励。要指导学生及时 吸收同学发言正确的信息,及时修改补充书间笔记。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要点,学生也要在书上及时做好书间 笔记,并改正错误的书间笔记。

比:采取检查、提问等方式,了解同学的读做情况。并让学生自我小结:跟学前比,我懂得了什么;跟同 学比,存在什么差异,进行自我完善。

演练课“读做改比”的要求是:

再读:一篇课文要做几次听记训练,每次练习前,都要认真读一读课文。在反复的研读中“温故而知新”。要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结构的前提下,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为演练课的听记训练作 好准备。

再做:做听记训练。开始时,听记训练题数量可以少些,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强,题量可以逐渐增加,最高 题量可达30题左右。

再改:先是用蓝色原珠笔自改,可翻书,可问同学或老师。后是互批互查,一好一差搭配,优差互补。教 师在评分时,对自改认真的,仍可给好分数;自改不认真的,得分就低。要鼓励学生自改,主动改,认真改。对互查中不认真自改的学生,要及时教育,以防自改走过场。

再比:通过检查、评价,鼓励进步。学生做了练习,了解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看到了不足。再 通过小结,自我激励,不断完善。

反复进行读做比改,是反复的学习吸收和信息反馈,知识的深化。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增强了能力。获取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成功,必将促使学生产生再学习和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4.分学习组——优化“跳摘果实”的环境。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组的整体意识。同组同学要彼此相帮。这不仅是方法的问题,也是组织管理问题。学习组管理得好,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就能比较稳定向前发 展。

第三步:自觉加压,让学生在学习中继续提高。

“跳摘果实”,使学生在成功感的驱使下,不断地在再学习中获得再成功。在语文整体教学创设的全员参 与的良好氛围下,学生必然向第三阶段——内化阶段进发。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学生开始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必要的约束,从而转变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语 文。

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其基 础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阶段,为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语文,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既是任务,必然有一定“负担”。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兴趣时,这种学习的“负担”也就转化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刻苦学习,也是可行的。

我的做法是:

1.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

安排一定的课文,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由学生自编教案,确定恰当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

2.为学生创造争分数的机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好分数。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目前的状况下,可以利 用分数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语文。

做法之一:是鼓励学生超前背课文。新书发下去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练习的提示,分学习组交叉背应背的 课文和古诗词。凡在学习课文前一周背出规定课文的,月度评分时加5分,在期中前背出后半学期课文的,加1 0分。在11至18周,将应背的课文重背一遍的,在期终考试总评时再加10分。分数的激励,产生的“自觉性”空 前高涨,不用老师布置和检查,100%提前完成。

做法之二: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规定每位同学只要每周达到举手5次标准的,即可在月 度评分时加1分,每超过5次的,再加1分。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假举手,因为举了手的,由教师随意抽取点名发言,一般不会弄虚作假。即使发言时急急巴巴讲了一两句,或不或正确,也比不举手好,我均大力表扬,鼓励其 勇敢的参与精神。

做法之三:鼓励学生人人写广播稿。每学期每人至少写10篇。完成的在总分中加5分,被校广播台选中播出 的,1篇再加1分;在报刊发表的则除了加分外,还发给奖状奖品,给予鼓励。

篇3: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1)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 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朗读情境,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来。例如在教学《识字1》时, 我先播放了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春天, 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纷纷举手, 有的说:“春天来了, 草绿了, 花红了。”有的说:“春天给大地换上了新装。”还有的说:“春天真美呀!”此时, 学生已被带入了情境, 朗读兴趣调动起来了, 进行情感朗读水到渠成。

(2) 参与表演, 展现个性。低年级的孩子善于模仿, 有强烈的表演欲望。而有些课文故事性强, 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 这时放手让学生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 演一演, 融入故事情境中, 会取得更佳的朗读效果。例如读《蚂蚁和蝈蝈》一文时, 笔者让学生分别带上小蚂蚁和蝈蝈的头饰, 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 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 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让学生学会了朗读的自我控制, 同时展现了朗读的个性。

(3) 激励竞争, 百花齐放。学生都喜欢竞赛, 因此, 我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竞赛活动, 如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挑战读等, 并且结合课文把这些竞赛活动穿插到完整的情境当中, 充分调动孩子朗读的积极性, 使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读《青蛙看海》一文时, 我就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青蛙登山看大海,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进行朗读闯关, 看看哪个小组将课文读得最正确、流利、有感情。竞赛过程中, 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们都变成了一只只勇敢的小青蛙, 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有的同学当小老师, 指导其他同学朗读;有的小组分角色练习表演读, 声情并茂。课堂上一片书声琅琅, 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

二、设法导读

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时, 整个班级就会形成浓郁的朗读氛围, 这时教师应趁势教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 变“我要读”为“我会读”。低年级学生处于初步学习阶段, 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 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 要很流利地读出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新课文时, 我一般以范读作为引导, 组织学生认真欣赏朗读, 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 一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疑问。这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 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 就会有恰当的表情, 就能读得抑扬顿挫。如读《小鹰学飞》一文中, 小鹰跟着妈妈飞到了高空, 小鹰累得气喘吁吁, 说:“妈妈……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学生总是读不出气喘的感觉, 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跑步后气喘的感觉, 大口大口地喘气, 一边喘气, 一边读, 慢慢地, 学生就能读出味来了。

更高层次的朗读技巧是表情朗读, 它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 朗读时融入文章描写的意境, 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春晓》这首古诗的教学中, 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内容, 领悟到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有表情地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时,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美的情趣。

三、评价激励

(1) 师评。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 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 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此时, 教师应注意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发自内心的赏识。还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给大家范读, 让他们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2) 生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 由于参与评价的学生能及时地发现别人朗读的优点和缺点, 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心倾听他人朗读的习惯。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 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 也可以找对子互评。

(3) 自评。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 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 他说:“我认为我读得比较流利, 声音也很响亮, 但是感情不够。”我说:“有信心再来一遍吗?”他自信地点点头, 重新读了一遍, 这一回读得声音响亮且又有感情。

篇4: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先生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几个学生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不要以为这是古时书塾里才会出现的情景,今天,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毫无兴致;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于是就出现了和上面类似的一幕:学生开小差,各做各的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学生不感兴趣。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知识获取过程,把激发兴趣作为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下面笔者试从教学情节的设计角度,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端:激趣从“头”开始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新课的导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让自己的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扣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自己的特长设计不同的导语。

例如,在教学《端午日》一文时,我由刚刚送走的中秋节谈起,引出疑问:“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大家看看写的是哪个节日?”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端午节后,我又发问:“同学们,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开来: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等等。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我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端午日。

导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要切合课文内容,符合文体特点,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

二、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

巧妙的导语,可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兴趣能持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在“细读品味,揣摩父母心”环节,我安排了分组活动:一边是优越的条件,一边是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到底是送还是不送,父母的内心在做着痛苦的挣扎。请划出穷夫妇几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并细细体会,想象这两口子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从下面提供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并选代表演绎出来: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送走长子时;用次子换回长子时;用女儿换回次子时;要回女儿时。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对文章的研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设身处地感受文中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这样,自然而然完成了对文本的欣赏、解读,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要想让学生好学乐学,必须让课堂充满着学生的声音,给学生说话权力,让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高潮:努力营造教学胜境

一首乐曲的高潮能激起听众心中的无限涟漪,一篇小说的高潮能令读者心潮澎湃。课堂一旦进入高潮,学生的情绪随之更加兴奋,参与意识愈加强烈,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迅速进入一种愤悱的状态。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我教过了不止一次。通常的教法是介绍诗词写作的背景后,学生朗读,然后是分别品读词的上下阕。这样的教法没有什么新意。在听了江苏如皋实验中学赵海燕老师一节课后,我不由得惊叹,原来语文课堂可以上得如此充满激情,明白了什么叫课堂高潮迭起。

课堂上,赵老师的设计也并无特别新颖之处,至于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张家港市生态课堂展示中也司空见惯。然而,就是这样并不特别的课堂设计、小组合作,却在老师的带动之下,让学生像着了魔似的参与了进去。课堂上,每个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每个小组都想展示组内的风采。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涨,纷纷站起来,高举着双手,期待着交流发言。整个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在参与,没有一个学生不在投入,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展示自己。特别是最后学生的签名,教师对学生做“风流人物”的激励,更是让课堂掀起了高潮中的高潮。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前所未有的;这节课,学生是终身难以忘记的。

应该说,教学高潮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胜境。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创设教学高潮的高手,甚至像赵海燕老师一样让语文课堂高潮迭起。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毫无兴致、怎么会恹恹欲睡?

四、结尾:留一丝悠长的余韵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不但要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更要追求“终曲”余味无穷,把学生在课堂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其学习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设计,荡起终课前的涟漪,努力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留一丝悠长的余韵,让学生一再回味。

一位老师在上《白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瞧,‘一行白鹭上青天',那群白鹭正从历史深处飞来,正像美的精灵在人们心灵的天地间翻飞,盘旋。” 这样的结束语和她诗意的导语遥相照应:“国人心中的白鹭,是翠柳枝头黄鹂声里的白鹭,轻舒羽翼直上云天;是西塞山前绯红桃花映着的白鹭,觅食着肥美鳜鱼;是晚风吹落一树梨花时的白鹭,群捕鱼儿溪影中。那纯洁优雅的白鹭,总能轻易扣动每一个人的心弦,也扣动了大文豪郭沫若的心弦。”像这样的结束语,可以说是整个教学乐章的尾声,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最后一个音符,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就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环节入手,精心设计教学情节,把每一堂课打造成一篇精彩的“小说”,牢牢扣住学生心弦,努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兴趣已生,课程当中,兴趣愈浓,课程结束,兴趣犹存,让学生真正达到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至高境界。

篇5: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高中数学是高等数学学习的准备阶段,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只有按照一定的数学思想, 根据一定的逻辑思维, 才能很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是较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形成,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 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此,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重视, 贯彻执行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其数学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成正比关系的.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就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 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观察并掌握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按照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规律,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

事实上, 我们一直在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因为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高中数学教育是锻炼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并且能够在教学中, 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能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 能够产生自己的见解, 既有广阔的思路, 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 既敢于创新, 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层层推进, 逐步提高

许多学生觉得数学难学, 原因之一就是想一步到位, 一步解决问题, 但是却又无法做到, 思维往往会在半路卡壳, 进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 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中, 学会抽丝剥茧, 层层推进, 最终解决所有的问题.

例如, 解方程x2+8x+21+x2-8x+21=10.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方程问题, 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会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题.但这道题目其实有更好的解题思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推理, 最终完成思维的飞跃, 并能够成功地解题.比如说, 教师可以从构造函数, 运用椭圆相关定义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

第一步: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整体观察, 从宏观上对方程进行分析, 找出其特征.最终能够发现:两段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 方程左边两项表示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

第二步:构造方程.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构造函数y2=5.

第三步:转换方程.把原方程转化为 (x+4) 2+y2+ (x-4) 2+y2=10.

第四步:导入椭圆相关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 以椭圆的定义、焦点坐标、长短半轴和半焦距等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椭圆标准方程x225+y29=1, 然后把y2=5代入方程, x2=25 (1-59) , x2=9100, 所以x=±103.

这样, 通过四个步骤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地向前发展, 并最终能够实现问题的解决.

三、多向思考, 步步为营

高中数学问题一般都是具有探究性的,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 发现不同的解题方式.这也是高中数学之所以能够启发学生思维, 锻炼学生思维的原因所在.那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就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多维度思考, 步步为营, 最终锁定解题策略的思维发展过程.

从目前的高中数学问题来看, 许多题目都是开放性的题目, 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在这些方法中, 总有最简洁、最快速的一种.而在高考压力下, 快速解题是所有学生都在追求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也需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判断力, 即能够快速判断哪种解题方式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能力.但是, 这样的判断能力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 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 步步为营, 才能最终实现.

例如, 在△ABC中, 已知acosA=bcosB,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步步为营, 从多个角度思考解题的方式, 然后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让学生从余弦定理的角度去思考, 有ab2+c2-a22bc=ba2+c2-b22ac, 整理后得出a=b或a2+b2=c2, 此时问题得解.

第二步:让学生从正弦定理着手, 有asinA=bsinB=2R, 得a=2RsinA, b=2RsinB, 代入已知条件有sin2A=sin2B, 推出A=B或者A+B=90°.

第三步:变形正弦定理, 有ab=sinAsinB, 根据已知条件也可以变形为ab=cosAcosB, 得出sinAsinB=cosAcosB, 命题得证.

四、结 语

良好的思维能力, 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前提.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注意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出发, 让学生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 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数学逻辑思维, 提高推理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摘要:高中数学讲求逻辑思维, 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层层推进, 步步为营, 递进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逻辑思维,递进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篇6: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一、创设提问氛围, 营造民主课堂

心理学家曾指出, 宽松的环境能够使人放松,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提问氛围, 才能使学生进入到教师设定的问题中。自由意味着民主, 教师只有不再高高在上, 也不再搞一言堂, 才能让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从而把求知欲放大。在课堂上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或讨论, 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与问题有关的图片、影像、文字等展示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疑问, 当学生找出问题后教师要表扬学生, 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 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 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有关的电影资料和部分图片资料, 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太平天国在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 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我采取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 在问题的带领下, 学生清晰地梳理着教材, 进而对整个运动的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 最后圆满回答了问题。但是, 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讨论, 原因是由于他们的表达或思维跟不上大部分同学, 所以我就在表扬了全班同学后, 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再故意让刚才讨论没有发言的学生进行回答,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赞许的语言和目光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自由民主的氛围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基础, 特别是使用问题教学法时, 教师尤其要重视多鼓励学生, 以问题为线牵引着学生前进, 学生就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看法, 不能把自己的思维结果强加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立足以生为本, 提高学生的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以生为本是教育的主线, 在历史课堂上也一样如此。使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 如概括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 教师要适当放手, 不能包办课堂, 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比如在每堂课中都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学, 然后总结出问题, 如此一来学生就有机会得到锻炼,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

例如, 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这一课时, 我就为学生预留十分钟的时间, 让其快速地浏览教材内容, 然后概括出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我要求全部同学都要完成, 并把它当作课堂练习立即上交, 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再选出部分同学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研究。学生自拟的问题中有些是非常在点子上的, 如“国共各自的优势?”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等, 但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就离题较远, 我并不把学生的问题做比较, 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该怎么设计问题, 并把这种方式坚持在每一堂历史课上实施,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精彩, 学生之间的讨论有时成就了辩论课堂, 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必须要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 才能让学生全面的思考, 完成的效果也会比较好。同时, 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思考, 不能修改学生的问题, 既然把课堂交给学生, 就要给学生掌握课堂的机会。

三、激发思维火花, 鼓励学生质疑

有疑才有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 在疑问中寻找答案, 这个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当思维被激活后, 学生就会产生问题。当然, 教师要步步设疑, 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 并且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

例如, 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运动的传播》这一课时, 当谈到旧道德和新道德的问题时, 有学生就问到旧道德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我非常高兴学生能提出问题, 同时大力地表扬了他, 因为他会提出疑问, 说明他对钻研教材有兴趣, 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能找到, 但是也是需要学生去总结的。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非常好, 而且主动提出问题的态度很好, 那么你们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在鼓励下, 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提问的学生明显多了。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答案, 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或者无法在教材中寻找到答案时, 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并且学生思维的质量也会不断地提高。

篇7:扣住学生心弦步步引导提高

一、结合思想品德学科,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应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着手。小学品德课程是为小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 贴进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品德课能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以榜样为力量,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人的向上之心, 前进之心是一种本性。一个人要发展, 一要有内驱力, 二要有外驱力, 我想作为我们教师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让他们痛痛快快表现, 淋漓尽致地表现, 表现出来的东西必然会有好的, 也有不好的, 教师要从正面引导学生保持好的, 改掉不良的, 同时激励学生学习先进, 通过模范人物的具体表现及其成长过程, 把高深的理论, 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理解某种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来激发道德情感, 使学生在实际中能分辨是非, 提高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三、举行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 创设情境, 活动实践中明理

作为老师, 我们有责任创设各种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形成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比如, 有一次, 我在办公室听到我们总务说:“这个月的水电费比上个月多了一倍”。针对我们生活中严重浪费水电的现象, 我们可结合思想品德课, 给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我事先让学生表演自己准备的小品, 介绍水电, 获得感性认识———再谈论水的作用 (明理) ——节约用水 (导行) ——朗诵《水电歌》, 角色表演“水”、“电” (激情) 强化实践教育——布置节约水电的实践任务 (生活实践) 。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从表演到实践, 从明理到导行, 却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 “节约用水”感受颇深。课后, 我还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各自谈了社会实践中“节约水电”的亲身经历, 从明理到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自我教育。

2. 激发参与, 实验喻证

有一次, 学校要举行拔河比赛。事先我在思想品德课中集体的力量时, 组织学生演示一组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大无比。我从食堂拿来很多筷子, 先让一个力气比较大的学生折一根筷子, 这根筷子很快就折断了, 但接着一捆十根的筷子却怎么也折不断。再让学生从瓶子里蘸几滴水滴在玻璃片上, 几分钟后, 玻璃片上的水消失了, 而瓶子里的水却好好的在哪儿。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 求知的欲望正浓。于是, 我借物喻理,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 从中悟出了“集体的力量大无比,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 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的道理。在这样几个看似平淡的实验中,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切身感受“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深刻道理。正是这次活动, 学生“爱集体, 关心集体”的思想逐渐形成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后来, 我们班赢得了这次拔河比赛胜利。

3. 启发教育, 自我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叶圣陶老前辈运用几块糖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 没有一点批评的话却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后悔不已, 主动认错。这个教育事例可以说是品德教育的经典了。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要像叶老那样, 通过启发引导, 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评价分析, 正视自己, 改正缺点, 不断奋进。经常开展自我批评教育, 才能真正从内心改变一个人, 教育一个人,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 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也必将终生受益。

自我教育, 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我思考中, 学生学会了正确对待自己, 在自我行为审视中, 学生做出自我批评。有效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接纳, 自我思考, 自我奋进。开展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 是推进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吴绮萍.《开展中学自我教育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下一篇:激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