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2024-05-24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精选8篇)

篇1: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教育教学随笔

从事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已经六年有余,我感觉还是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韩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作风正派、一身正气,且须具备渊博的专业学科知识。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教师对于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因其事小就姑息和谅解,而应防微杜渐、不折不扣和运筹帷幄地去督促与疏导学生的学和做。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希望教师管严点好,只是少数学生因其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与方法使学习成绩不好,而关键在于教师想方设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组织教学的纪律性不仅是对一个教师的人格道德的考验,也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例如:教师能言行一致,学生就会观其行、听其言,信其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与批改作业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学生就不敢马马虎虎;如果教师博学多才、旁征博引,学生就能打开智慧的大门。

上好每一节课是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呢?从宏观的方面来说,如在平时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粉笔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设计出优质的教学过程与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等。从微观方面来说,如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和疑点;能落实好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三是研究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还要能及时的做好教学的反思等。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一旦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很快地掌握相关学科和知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一是认真研究和处理好教材,教法得当,精心设计课件和教学过程;二是认真研究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从当前地理远程培训学习中,我明白了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此外还要爱学生,爱本专业学科,要做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向书本和实践中学习,勤反思、勤动脑、勤动手、勤积累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篇2: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教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4、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大家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法)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解说(学生欣赏):“在浩瀚的宇宙中……你们一定期待着了解地球和探索它的奥秘吧!”这节,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地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揭开地理之“谜”

、自主学习:

读“解开地理之‘谜’”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你对那些问题疑惑不解?请说出两个。

2)小组展示搜集材料:“世界上的地理之迷”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我国x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

【教师精讲点拨】白天糖分增加的多,晚上糖分减少的少,瓜果才会甜,想想、猜猜x疆的条会是怎样呢?

【探究结论】x疆白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读本2页最后一段及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读“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讨论本P3的图1-

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地方开展?(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2)说说你了解的商品及产地?

3)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习归纳: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读“地理与生产建设”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4)、水稻是喜水的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小麦是耐旱的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6)、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建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为什么?

读“地理与风土人情”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7)图片展示:汉族的春节场景、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等图片

和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

8)完成P活动题1、2。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点是哪些?

【教师精讲点拨】

首先了解当地环境的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探究结论】

头巾、长袍可以挡风沙;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宽大的长袍能很好的透气,散热。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

教师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这儿的肥桃为什么会驰名中外?品种优良,成为皇室贡品?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请从以下活动中找出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活动

A、早睡早起B、看报纸、修路、架桥D、去医院看病

2、与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

A、乳制品生产B、放牧、生产皮毛产品D、建核电站

3、地理学可以直接指导人们

A、解决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B、编制电脑程序、用法律保护自己D、观看足球比赛

4、“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气候对什么的影响重大?

A、日常生活B、农业生产、交通出行D、工业生产

、李明说:“我们那里的小孩都会溜冰。”,李明是

A、东北人B、上海人、四川人D、广东人

6、阿拉伯人的长袍多为白色,而且十分宽大,这种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

A、炎热的沙漠气候B、潮湿多雨的气候

、伊斯兰教的审美观D、艰辛的居民生活

7、面食是

的主食

A、北方人B、南方人、黎族人D、壮族人

二、综合题

8请将下列地理学家与他们的突出贡献连线:

①李四光

A.积累了大量的我国气候资料

②竺可桢

B.系统研究了我国的岩溶地貌

③徐霞客

.对我国河流进行了深入研究

④郦道元

D.大陆漂移假说的创始者

⑤魏格纳

E.发现了中国的含油地层

9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

地理

日常生活

风土人情

地理之谜

六、附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篇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名词, 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 要让学生深切感知, 课堂教学中, 配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更能让学生沉浸在文化的陶冶中, 才能够积极“备战”于课堂的学习之中。

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内容属于人文地理, 该节内容人文特色鲜明, 为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利用3分钟时间, 自动循环播放上海世博内各地文化特色图片, 并配以音乐《猪都笑了》。音乐《猪都笑了》选择, 在带有“幽默”因素的同时, 歌词中也展示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两者兼容的课前情境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顺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堂课研究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 (学习目标: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 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图表一)

课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

2.能够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图表一) 思维导图展示本堂课研究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离不开知识的学习、探究及展示。课堂教学中将把学生易记忆、易理解的“了解”的基础内容作为自主学习部分。不易理解的或重点内容, 将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展开。

(一) 自主学习, 合作解疑

结合该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的分配, 将把“文化”、“地域文化”、“婚俗对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文化的影响”作为自主学习内容, 采取填空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后, 小组核对答案, 然后派代表再口头表述展示, 并解答疑惑;其余小组评价、提出疑问。

最后, 教师再点出学生未指出的知识点, 以此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基础知识点。为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展示5个国家的服饰图片, 让学生说出分别是来自哪些国家?通过提问的形式, 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课堂氛围。 (图表二)

(二) 合作探究, 共同进步

学生通过主动方式获得了基础知识后, 通过提问小结及知识承接, 把学生引导进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合作探究不是大胆的让其“赤裸裸”的“一搏”, 而是适当的配以文字说明或多媒体材料, 为其探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或帮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达到思维的碰撞, 凝聚力的提升。

该节内容较为简单, 但教材中对国内外文化的介绍较少, 学生不易感知。因此, 将国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国内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别设置为两个探究点。学生在进行国外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探究时, 多媒体将自动循环播放以爱尔兰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与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婚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宗教的对比图片及文字说明 (图表三) 。

在进行国内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时, 设置三个问题进行比对 (图表四)

1.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的初婚年龄及自己预定的结婚年龄, 对比分析三代人结婚年龄的间隔, 并分析婚俗和制度的变化特点。

2.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及自己三代人的总人数及兄/妹数, 对比生育的变化特点。

3.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的出生地, 工作及现居住地, 分析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的变化特点。

然后以多媒体展示 (自动循环播放视频) 图片配文字的形式设置情景:从古至今我国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数的变化。以及设置情境:祖辈一生在重庆合川务农养大了父辈, 父辈为了赚钱来到广州从事工商业, 在此, 父辈结识了美丽的妻子, 一起回到重庆合川。后来, 有了我们, 为了我们能够到重庆市茄子溪中学学习, 父辈搬家来到了重庆市大渡口生活。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主要发挥学生之间思维和技能的互补性之外, 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同时, 又得到多媒体材料的指引, 更能找到更符合要求的探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知识点不同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学习变换新鲜感的同时, 也容易造就学生当堂课“学后所忘”, 因此教学课堂结束后应鼓励学生自主整合归纳。在此过程中, 课件中应该给予适当的知识总结方式及过程 (如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从知识、技能、情感三大方面展开) 的指导, 让学生先自己沿着知识线路梳理知识结构, 以此建立知识网络, 然后小组组内进行交流, 再派代表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体验收获的喜悦;最后教师点评及补充总结。知道了文化与地域文化, 理解了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知识层面) (图表五) , 学会了对比分析找差异, 透过现象寻本质, 走进生活观地理的方法 (技能层面) , 对世界部分地区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深入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价值观) 。

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落实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方式。本节内容贯穿学生活动, 学生应该能够深切的感受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测试题将采取学生自主完成, 组内核对答案, 提出疑惑, 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行, 以此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其综合能力。

[巩固训练]

1.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1)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2) 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 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3) 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 (4) 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 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2.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主要原因是

A.养儿防老B.扩大教派的势力

C.发展农业生产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婚俗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 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 人口的出生率低

C.离婚率高, 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婚姻关系不稳定, 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4.下列因素中, 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

A.宗教信仰B.初婚年龄

C.婚姻的稳定程度D.自然环境

5.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1)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2) 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3)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男人 (4) 只生一个好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6.能正确反映出农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与文化素质关系的描述是

A.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农村呈正比例关系

B.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城市呈正比例关系

C.文化素质越高, 妇女生育的子女数相应减少

D.文化素质越高, 一般会降低妇女的生育能力

四、课外延伸, 拓展提升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应用。在巩固训练知识的同时, 还要能够实现知识的课外延伸及拓展, 即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展为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或更难的科研问题。实现知识延伸、拓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基本方法包括两点:一是通过启发学生把知识朝向更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巩固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 (即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的层次。

学完本节内容, 将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课外探讨, 活学活用来探讨‘姓氏的改革, 让“女儿姓氏作为后人姓氏”的观念深入人心’的课题 (图表六) 。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的背景下, 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环节优化设计采用“自主—合作—小结、巩固—拓展”的四环节进行, 可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积极的氛围;唤起学生团结向上, 展现自我的意识;真正的为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平台,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终突破课堂, 实现高效,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本文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为例, 细化教学环节, 以此实现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湘教版中学地理课本必修二》.

篇4: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教材也难免会有些许瑕疵。现行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必修Ⅰ在13—15页讲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里稍显零乱: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在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特异性气候出现的机率明显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气候则相对平稳。 教材中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个阅读材料,其标题为“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然而,文中却有一半是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农业生产”的知识。从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看,这一点影响完全单设,而不应将其归属到对气候的影响中去。

(2)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距地面约80公里以上,大气已经非常稀薄,阳光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使得空气分子电离形成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特别是耀斑爆发时,会严重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磁暴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磁场强度会变化很大,使罗盘磁针摇摆,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到海上航行之船、空中飞行、甚至还会影响到信鸽的飞翔。教材将这二者混为一谈——教材中叙述为“……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将磁暴和无线电通讯混淆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4)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二、关于地质作用部分知识

教材必修Ⅰ在第36页《地球表面形态》这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知识,其中标题一为“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而实际上,教材中这部分知识讲述的是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也就是分析讲述了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比较。此处,标题和内容有文不对题之嫌,因此,笔者建议再版时将此处的标题修改为“地质作用”或“两种类型的地质作用”。

三、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必修Ⅱ在4—7页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在叙述中将模式的类型和特点混淆在一起。一般说来,人口增长可分为四种模式,即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即所谓“高—高—极低”;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高—高—较低”,过渡模式和现代模式的特点分别为“高—低—高”和“低—低—低”。

而现行教材中直接将特点说成了模式,即说成了“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笔者建议在再版时可做适当改动。

四、关于农业区位因素之自然条件

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制约。教材必修Ⅱ在59—62页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较小。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科技三大因素,与自然因素相比,其发展变化大,因此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科技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而教材是这样叙述的“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在此,应该将课文中的“热量”和“光照”二者合并为“气候”因素;同时,应将“水分”因素改为“水源”,而不能似是而非地将一些并不等同的概念混为一谈,误导学生。

五、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现行教材必修Ⅰ在79-83页关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部分,大略讲述了“纬度地带分异”和“经度地带分异”以及“垂直分异规律”。因此,笔者建议再版时可以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角度讲述,以框架的结构将这部分知识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易学、易懂、易理解。

教师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整合和使用教材,而不能死抠教材,刻板地生搬硬套,应该真正做到依托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从“死教”教科书转向“活用”教科书。

篇5: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2学情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

3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常见的形式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湘教版 必修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第一课时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

一、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三、目标分析论证

(一)准确性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二)可行性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弹性分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诸葛亮火烧葫芦屿视频抛出问题:这场雨真是天意?再观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暖气片装在窗户下面即现在为什么流行地暖?” 而空调内机位置为什么靠上?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感性上了解热力环流无处不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预习认标: 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课上:说出本节主要内容。

问题预设:学生不能说全本节主要内容,把握不准重难点。解决办法:

1、小组内同学补充;

2、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有效性。知识铺垫: 下面我们一起简要回顾。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大气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铅直气柱的重力。由图可以看出,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等压线: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等压面: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平面。目标:温故知新

成果:掌握有关大气基本概念,巩固基础知识。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热力环流原理探究:假设理想情况,A、B、C三地受热均匀,看图思考

1、同一水平面气压有无差异?

2、等压线(面)相互关系,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升高如何变化?

实际上,地表各地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不均匀的。认真观察以下实验并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并思考A、B、C三地的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因受热不均分别有什么变化?这种空气密度差异会导致各点气压如何变化?气温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标出大气在垂直方向和(高空、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气压状况进一步探究: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

3、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并用箭头画出大气的运动状况。

2、此时等压面是否还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何变化?用虚线画出结果并解释原因?

3、等压面有什么特征?

总结归纳:①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②垂直方向上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

③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下高上低

④在水平方向上,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⑤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高低低”

动手画一画:根据图中信息,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最后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问题预设:

1、搞不清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2、总结不全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解决办法:!、通过带着问题去看动画及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目标: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借助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并把知识理论化。

成果:

1、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2、掌握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1)、给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的材料再通过动画演示学习城市风。(2)、探究歌曲《军港之夜》中的海风是如何形成的?(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和热力环流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探究画图:给出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让学生: 标出高低空气压状况。标出气流流动方向。

探究近地面风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问题预设:

1、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学生画图中可能出现困难。

解决办法:

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和引深课外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

2、先看一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再让学生动手去画,然后师生检查修正。(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并锻炼绘图能力。

2、举一反三,锻炼自学能力,总结能力。

成果:

1、画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的示意图。

2、知道了近地面风对生活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能力转化:(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目标:通过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知识内化。成果: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习效果。梳理反思: 反思问题与角度:

1.回顾本节课都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3.对照学习目标,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 完成的步骤方法:

自我反思,说出本节课自己的收获;教师和学生共同口述重点,最后个人将反思写到笔记本上。

目标:构建个人知识结构。成果:个人学习成果的归纳。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见练习册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成果:学生形成的书面作业。

4.1.2教学活动

活动1【作业】导学案 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做好预习为课上做好准备。活动2【导入】火烧葫芦谷

观看诸葛亮火烧葫芦屿视频抛出问题:这场雨真是天意?再观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暖气片装在窗户下面即现在为什么流行地暖?” 而空调内机位置为什么靠上?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感性上了解热力环流无处不在。活动3【活动】画图并总结

动手画一画:根据图中信息,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最后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活动4【测试】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1)、给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的材料再通过动画演示学习城市风。(2)、探究歌曲《军港之夜》中的海风是如何形成的?(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和热力环流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探究画图:

标出高低空气压状况。标出气流流动方向。

篇6: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 “ 运用简易天气图 , 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 1、教学中应重视落实各种天气图的判读与分析。、“标准”中提及的简易天气图是指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而不是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标准”中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 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 , 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 ,对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是地理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还应注意 : ① 应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出发 , 切忌增加知识难度 ; ② 应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予以重视 , 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与分析,如锋面等; ③ 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例如我们娄底可以注意了解“伏旱”天气,“梅雨”天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⑵ 能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⑶ 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学会分析锋面系统,低压(气旋)与 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 , 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 , 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一、学生普遍学习方法不科学,被动接受较为普遍。新入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用初中甚至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的内容,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材内容不理解和掌握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机械地死记硬背,对地图不重视,不少学生表现为很用功去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往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

二、学生基础特差,我校中考几乎没有几位学生能上一中分数,普遍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冷锋暖锋的形成及过境前后(时)天气变化特征.(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读,理解冷锋与暖锋过境前后(时)天气变化特征。(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教学方法: 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指导法、讲解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天气系统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1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视频片段: 三国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于农历6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在葫芦峪设下伏兵,将魏军团团围困,遍山点起大火,司马懿父子自知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豪情壮志,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千古悲叹。【师】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神机妙算,能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会起雾,为何这一次选择火攻却遭遇大雨?这是否是天意呢? 活动2【讲授】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2 投影:

【考纲下载】-----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目标定位】 1.识记、冷暖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天气特点。2.理解、常见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点。

3.运用、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学会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

【主干知识体系】:(如图)

投影幻灯片3 :投影主干知识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

【师】(合作探究)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分组抽查检验(每一组抽2人,对换改,比较哪一组错误率最低)投影幻灯片4、5 :投影图文资料,观看两幅动画,引导学生思考(1)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暖气团是怎样运动的?

(2)锋面的前方、后方分别是什么气团?此锋面系统是向哪个方向移动?(3)降水主要降在锋面的哪一侧?冷锋是否一定会带来降水?(4)锋面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如何变化? 投影幻灯片6 :探究1:锋面特点

(一)(1)冷暖锋中,冷、暖气团运动分别有何特征(区别)?

【师生】(合作探究)【点睛】冷锋中冷气团长驱直入,暖气团被迫抬升; 【点睛】暖锋中冷气团回转,暖气团主动爬升。

探究1:锋面特点

(一)(2)锋面倾斜有何特征(共性与异性)?

【师生】(合作探究)【点睛】无论冷锋、温暖峰,锋面都倾向于冷气团一侧(同),【点睛】冷锋锋面坡度较陡,暖锋锋面坡度较小(异),投影幻灯片7 :探究2:锋面特点

(二)冷暖锋的锋前与锋后分别是什么气团? 【师生】(合作探究)

【误区点拨1】“锋前”和“锋后”中的“前”“后”既相对于锋面移动的方向而言,也相对于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而言。锋面的前进方向为锋前,相反方向为锋后,在符号表示中,符号的朝向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

投影幻灯片8 :探究3:锋面与降水天气(1)冷暖锋的降水主要降落在哪里?(2)云雨区都出现哪一侧?(3)冷锋是否一定会带来降水?

【师生】(合作探究)(1)冷锋降水--主要降在锋后,暖锋降水--降在锋前 【点睛】(2)无论冷锋还是暖锋,云雨区都出现在冷气团的一侧。

【误区点拨2】(3)锋面能否带来降水,取决于暖气团中水汽的含量,如果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小,就不会出现降水。如我国冬春季节受冷锋影响出现的大风和沙尘暴天气。投影幻灯片9-11 :媒体显示: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观察冷暖锋特征及天气变化过程 【师生】(合作探究)(媒体显示动画,学生依据动画进行讨论,归纳,教师引导点拨并加以小结)(师提醒:注意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征)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降水 位置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阴天、大风、雨雪、降温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锋后 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降水 位置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暖锋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多云、连续性阴雨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锋前 探究4: 冷暖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将如何变化?

投影幻灯片12-17 :探究5: 冷暖锋的天气实例 下面的天气谚语(诗歌)反映的是冷锋天气实例还是暖锋天气实例?(讨论)(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2)“一场春雨一场暖” 媒体显示:冷暖锋天气实例图片 【师生】(学生依据图片进行归纳)(合作探究并加以小结)冷锋天气实例: ①冬春季的大风; ②冬春季的沙尘暴;③冬季寒潮; ④北方夏季的暴雨

投影幻灯片18-20 : 探究6:如果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天气特点将会如何?能否举一实例来说明?

【师生】(1)江淮准静止锋— 春末夏初(6月上旬 ~ 7月上旬)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连续性降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故称 “梅雨”。(2)昆明准静止锋— 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气团,受云贵高原西高东低地势阻挡止步不前,在贵阳与昆明之间形成准静止锋。

投影幻灯片21 :对点练习: 1读《三国演义》中“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1)造成选文中天气变化的是()A.准静止锋 B.冷锋 C.暖锋 D.气团

(2)下面关于“是夜北风大作”和“比及天明沙土冻紧”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准静止锋过境 冷气团控制 B.暖锋过镜 暖气团控制 C.冷锋过境 冷气团控制 D.暖气团过境 冷气团控制

投影幻灯片22-23:投影显示:甲乙两幅图等压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并观察思考? 【诱思探究7】比较甲乙两图中气压状况?

【师生】(合作探究小结)低气压(甲)--等压线合;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乙)--等压线合; 中心高四周底

【诱思探究】 北半球低压(气旋)水平方向气流运动规律是什么?

【师】对演示图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气旋概念;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用虚线)由外指向里(高指低),并画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和摩擦力作用下的气流运动方向,【师生】(合作探究)北半球低压中心——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流入(辐合)【师生】(合作探究)北半球高压中心——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流出(辐散)【问题探究】 请学生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反)气旋中气流运动方向;(叫二个学生上黑板,画出近地面气旋中气流运动方向,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评价)

【师生】(合作探究)南半球低压中心——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流入(辐合)南半球高压中心——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流出(辐散)

(合作探究归纳规律)水平方向上气旋-----北逆南顺辐合 水平方向上反气旋-----北顺南逆辐散

投影幻灯片24:【问题探究9】南北半球气旋 反气旋垂直方向气流运动规律以及常出现的天气现象? 【诱思探究】垂直方向上气旋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师生】(合作探究)气旋垂直方向—上升

【问题探究】思考:低气压系统(气旋)会带来什么天气现象? 【师生】(合作探究)低气压系统(气旋)会带来--阴雨天气

【师】媒体动态显示气旋(北半球)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气流的运动,以及天气状况(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投影幻灯片25 :【问题探究10】为什么火烧葫芦峪后会下雨?

【师生】 诸葛亮能借东风,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会起雾,却为什么不知道火烧葫芦峪后会下雨呢?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投影幻灯片26 探究11: 冷高低压的天气实例 :媒体显示低气压(气旋)天气实例图----台风(加深感性认识)

投影幻灯片27:媒体动态显示高气压(反气旋)图: 媒体显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实例图---“-伏旱‟,秋高气爽

投影幻灯片28: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理解气旋,反气旋的规律与区别

投影幻灯片29 :课堂反馈:-练习2 2(上海地理)右边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活动3【活动】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30 :课堂小结1(锋面系统)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天气实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阴天、大风、雨雪、降温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北方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冬春季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多云、连续性阴雨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场春雨一场暖

投影幻灯片31 :课堂小结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 压 气 流 大气运动 天 气 实 例 水平运动 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 运动

低 压

气 旋

四周 向中 心辐 合逆时针

顺时针

上升

阴 雨

热带气旋(台风)、龙卷风

高 压

反 气 旋

中心 向四 周 辐散

顺时针

逆时针

下沉

晴朗干燥

秋高气爽 伏旱

活动4【作业】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39-41:课后讨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伤葫芦峪,为何天不亡司马懿?真是天意吗?

活动5【活动】天气系统

篇7: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片段教学课题: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地图,通过游戏,让学生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2、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体验,热爱地理学习。

二、教学重点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行政区划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级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讲授新课】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有多少个省?多少个自治区?多少个直辖市?多少个特别行政区?

生:(在地图上找)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小结)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庆蒙台海福吉安; 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师:对照中国政区图,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请同学们把《中国行政区划》拼板准备好。(备注:学生把拼板放在桌面上,拿出里面的拼块)活动一:独立行动(学生自行拼图,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师:课件展示拼图规则如下:

⑴请同学们由北向南找出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并把拼块装在拼框内。⑵在地图上找出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把拼块装在拼框内。⑶看看还剩多少省级行政单位,按自北向南的顺序也把它们装到拼框内。(备注:学生看图,装拼块,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活动二:分工合作(学生先分组回答必答题,而后进行抢答题定胜负)

师:课件展示问题如下:

1、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第一组)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第二组)

3、长江干流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第三组)

4、中国最北、最南、最东、最西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第四组)

5、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抢答题)

师:在上面的游戏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表现得非常不错,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项游戏——拼图比赛,为了把这项活动进行得有水平,先请同学们在下面准备10分钟。

(备注:学生利用自备的拼板练习拼图,教师巡视,加以指导)活动三:智力比拼(学生进行分组拼图竞赛)

师:课件展示比赛规则:每一自然组选排四人,每两人一小组代表该组合拼一幅图,以拼好的先后顺序定名次,等两轮比赛结束后,计算两轮比赛的总成绩,作为该自然组的成绩。

师:下面进行第一轮比赛,请每组参加第一轮比赛的两名选手带好拼板到前面来。(备注:比赛选手把拼板拿到讲台旁的桌子上,进行准备工作,教师对选手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师:比赛开始。(选手两人一组进行拼图,教师在黑板上记载每组的成绩)师:第一轮比赛结束,下面请每组的第二轮选手登台。

(第二轮选手把拼板拿到讲台旁的桌子上,做好准备,教师检查)师:第二轮比赛开始。(第二轮选手开始拼图,教师记载每组的成绩)师:两轮比赛已圆满结束,我们一起来计算每组的成绩,取得第一名的是„„(学生掌声鼓励得胜组)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请你谈一谈。(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牢记这些内容。课后,你们去看一看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得出来的,是否可以找到记忆方法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

五、教学反思

篇8: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新课改教育教学随笔湘教版范文

一、用词不恰当

1.P8, “2006年8月24日,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规定,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这段内容中的“包括”一词用法不当, 建议修改为“分为”。这是因为,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 规定的不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增加了谁、减少了谁, 谁是、谁不是, 而是把“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重新进行了分类, 由原先的分类方法变成了现在的三分法。

同时, 这段表述在“小天体”前加定语“其他太阳系”, 作为对“小天体”范围的一种界定, 显得罗嗦, 语言表达不简洁。建议把“其他太阳系”删除。

2.P14, “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这一表述中的“高峰年”、“低峰年”用词过于口语化, 不严谨。建议修改为:“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大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小年。”

3.P26, “除了氧之外, 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 密度相对小些, 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 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 密度也比硅铝层大, 称为硅镁层。”这段内容中的“比重”一词易让人产生歧义。因为“比重”可解释为: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也可解释为:物质的重量同它的体积的比值。如果以后一种解释来理解, 则会造成表达语意上的矛盾和混乱。这是因为, 人们日常对“比重”和“密度”的理解是相近的, 甚至是相同的。再者, 从上下文语意看, “除了氧之外”的表述可有可无。因此, 建议将这段内容修改为:“地壳上层硅和铝的含量多些, 密度相对小些, 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 镁和铁的含量则相对增加, 密度也比硅铝层大, 称为硅镁层。”

4.P32,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的破坏作用, 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 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这段内容中“破坏”一词使用不当。这是因为, 一般来讲, “破坏”是贬义词, 是指对组织、事物的损害、损坏。而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不能单纯说成是破坏。事实上是,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 促进了土壤的发育,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为生成有机质、新岩石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孕育的过程, 建设的过程, 创造的过程。因此, 建议将“破坏”删除。

5.P36,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如上一条所述, 这里用“破坏”一词并不恰如其分。根据上下文内容, 建议把“破坏”改为“风化”。

6.P45,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其中的“射到”一词不太恰当。这是因为,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 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称为大气逆辐射。但是, 大气逆辐射并不能全部到达地面。因此, 建议把“射到”改为“射向”。

二、语法不规范

1.P16, “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这段表述中的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尤其后一句, 因过分的省略, 造成语言跳跃性大, 缺少应有的过度, 让人理解起来有难度。建议修改为:“以太阳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日。”

2.P44,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 同时又持续向外 (主要是向大气层) 释放辐射能量, 形成地面辐射。”这段内容中的“释放”和“辐射”同为动词, 皆为谓语, 造成谓语重叠。因此, 建议将“释放”删除。

3.P60, “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这段表述由于主语模糊, 谓语缺失, 造成语句不通顺, 语意不清晰。根据下文语意, 建议修改为:“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水循环, 能量在地理环境中作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

4.P61, “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 避免掉进河里。”这一表述动宾搭配不尽合理, 读起来拗口。如修改为:“去实地勘查河流时应注意安全, 避免掉进河里。”会更清晰、容易理解。

三、定义不确切

1.P12,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不仅是指能量, 还指能量传递的方式和过程。建议将原表述中“能量”前的“的”删除。

2.P31, “岩石是岩石圈 (地壳) 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这一定义易让人产生多处歧义。 (1) “岩石圈”后加“ (地壳) ”易让人认为“岩石圈”就是“地壳”, 两者为同一概念。而事实上“岩石圈”和“地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岩石圈”是从物质组成上讲的, “地壳”是从地球内部分层上讲的, 虽然两者都是由岩石组成, 但是“岩石圈”厚于“地壳”, “地壳”包含在“岩石圈”之内。 (2) “体积较大的”是“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不明确, 但不管是作为“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作为“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都不恰当。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才是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集合体”不是岩石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因此, 建议将这段表述修改为:“岩石是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3.P40,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这一定义表述不清楚。“断层中”怎么会“两侧陷落、中间突起”?让人不知所云。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 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同页,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形成地堑构造。”这一定义表述存在着与上述内容同样的问题。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 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4.P59,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这一“水循环”的定义宽泛, 没有揭示出水循环的本质, 犯了“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建议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往返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周而复始的变化。”或者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四、概念不明确

1.P10~11, “阅读”内容的标题是“探索宇宙中的生命”, “阅读”的内容中出现了“智慧生命”、“高级生命”、“生命”三个内涵和外延都有些交叉的概念。概念的混乱, 造成了语意表达的模糊、不清晰。建议将“智慧”、“高级”删除。

2.P47, “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一般来讲, “倒春寒”是由寒潮和连续性降水造成。因此, 表达时, “倒春寒”与“寒潮”并列不妥。再者, “倒春寒”也是一种低温天气, 是春天气温回暖过程中出现的低温现象。因此, 把“倒春寒”说成是“低温”的原因不妥。建议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受寒潮、连续性降水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或者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 ……由于倒春寒的影响, 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

3.P59,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一表述有误。2006年8月24日,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通过决议, 规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类;以后不再有“大行星”的称谓;太阳系的行星有八颗;冥王星不属行星系列, 而是划入了矮行星的类别。因此, 建议原表述修改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

4.P70,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的客体, 把“人类”纳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明显主、客体不分。建议删除“人类圈”。

此外, 该处正文下面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在大尺度范围示意图中标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地下水”和“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个“自然地理要素”。

同一页三处表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各不相同, 就是同一要素的名称也各有差异。各处表述的不同, 造成概念外延的模糊, 内涵的不统一, 让学生眼花缭乱, 难以理解。建议应有所调整, 统一起来。

5.P83~86, 课文中多次出现“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等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本是自然之物, 其后缀“自然”一词, 语意重复。因此, 建议将“自然”二字删除。

6.P83~84, “森林自然带”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带”等, “草原自然带”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同为自然带名称, 有的加“自然”一词, 有的不加, 造成同类概念前后表达形式不统一。建议将这些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删除。

7.P99,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 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农业”是一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概念, 广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这段内容中的“农业”应指狭义“农业”, 即“种植业”, 但是, 人们也可能会以广义“农业”来理解。如果以广义“农业”来理解, 则会造成“农业”概念与“林业”、“牧业”、“渔业”等概念外延的交叉, 内涵的重叠, 引起语意表达的混乱。因此, 这段内容中的“农业”一词调整为“种植业”更好。

五、论证不充分

1.P44, “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 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这段内容为一个论证, 第一个“。”前为论据, 后为论题。第一个“。”前的论据不足以证明其后的论题。这一论证存在明显的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建议修改为:“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地面辐射, 吸收率高达75~95﹪, 其中, 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 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P60,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所以说,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这段表述中“所以说”前为因, “所以说”后为果, 因与果没有必然联系, 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物质, 并不都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建议原表述修改为:“水循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转化状态, 所以说, 水是可再生资源。”

六、插图有问题

1.P8, 图1-3“太阳系示意”中没有画出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 没有画出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内的天体。图中内容显得不够丰富多样, 不利于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

2.P10, 图1-5“总星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中, 各级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并不清晰, 尤其是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银河系与总星系之间。

3.P12, 图1-7坐标系中, 水平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波长, 垂直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能力。根据水平数轴和垂直数轴所表示的内容判断, 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应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但是, 这幅图的标题却是“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 标题与图中表达内容不相符。再者, 标题“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是指所占的谁的比例并不清楚;在图中也确实看不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 ”。因此, 建议将图的标题修改为:“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4.P13, 图1-9“太阳外部结构示意”不清晰, 从图上看不出光球、色球和日冕的空间层次关系。建议把现在的太阳俯视图修改为太阳外部结构的剖面图。

5.P45, 图2-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中, 画出了“太阳”。这是视觉感觉上的太阳。这种画法在强调图上内容形象性的同时, 却失去了科学性。这是因为: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 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而在这幅图上, 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当然, 日常使用的一般图纸也难以表达出地球与太阳的这种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这种以视觉感觉来表示事物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的做法, 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所以, 建议把图中“太阳”删除, 把太阳光线画成平行关系, 在太阳光线的上方标注上“太阳辐射”一词, 然后再绘上相应的其他内容。

参考文献

[1]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倪鼎夫, 张家龙, 刘培育.学点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上一篇:2018中考热点:打赢蓝天保卫战 建设美丽中国下一篇:四下全神贯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