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城乡规划局

2024-05-26

南昌市城乡规划局(精选8篇)

篇1:南昌市城乡规划局

南昌市城乡规划局经开分局等单位2018年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江西华图提醒您:南昌市城乡规划局经开分局等单位2018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已公布。根据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公务员局《江西省2018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现将南昌市城乡规划局经开分局等单位经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均合格的拟录用人员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请社会各界进行监督。附名单:

篇2:南昌市城乡规划局

南昌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窗口

办事指南

一、审批事项

(一)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1、申报材料

⑴县政府抄告单或批复;

⑵建设工程计划的批准文件,属外资企业的提供注册证明及报

告;

⑶标有近期现状的1:500或1:1000地形图一份(南昌市统一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的地形图);

⑷属房地产开发项目应附开发单位资质、营业执照复印件(查验

原件);

⑸申请报告、单位介绍信、经办人身份证、工作证复印件(查验

原件)。

2、办事程序

受理→现场踏勘→规划审批会研究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或复函→

出件

3、办理时限

⑴政府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的项目,办理时间为5个工

作日;

⑵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的项目,办理时间为10个工作

日。

注:报建单位取得建设项目选址项目意见书后,应委托有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详细规划。

(二)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申报材料

⑴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附图(属

公开拍卖的土地,提供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国有土地使用土地权出让合同及附图);

⑵出具详细规划(平面图、鸟瞰图);

⑶申请报告、单位介绍信、经办人身份证、工作证复印件(查验

原件)。

2、办理程序

受理→提出审查意见→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复函→出件

3、办理时限

2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送县政府审批,县政府审批后1个工作日内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复函。

(三)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

2、县政府相关批文;

3、计划批文;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规划设计条件复印件;

5、国有土地使用证及附图复印件(查验原件);

6、1/500或1/1000用地红线图一份(含用地地形地貌及道路红线、道路拐点坐标的地形图);

7、经批准的规划总平面原图、鸟瞰图及单体效果图,并提供建筑方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8、施工总平面图两份,图上应标明下列内容:①周边地形(包括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②各项规划控制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红线等;③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下和地上建筑)、层数、栋号等;④标注拟建建筑间间距及拟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间距;⑤标注各类经济技术指标。

9、建筑专业施工图三份(施工图审查通过应加盖规划管理专用章,规划科存一份、报一份给质监站、另一份报县房管局);建筑定位图(即含有建筑拐点坐标的总平面图)一份;全套建筑施工图电子文档;

10、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图审查报告一份(原件);

11、日照分析报告(高层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的)一份(原件);

12、因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需要提交的其它相关材料。

2、办事程序

受理→发放南昌县建筑工程申请表、建设工程审批表及报建项目

详细登记表(电子版)→集中会审→会审部门签署初审意见,不同意须修改的提出书面意见→规划部门审批并出招标函告、规划告示牌通知单→报建单位出具标底审核表及相关材料到窗口领取缴费通知书到交行缴费→出件。

3、办理时限:15个工作日内

(四)办理工程建设招投标

1、招标准备 ⑴城建股函告;

⑵工程项目招标情况告知书(一式三份); ⑶工程的投资计划批准文件;

⑷国有土地使用证书或建设工程用地手续;

⑸建设资金已落实(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或保函); ⑹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并通过设审; ⑺地质勘察报告;

⑻设计、勘察单位设计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2、招标

⑴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

⑵江西省建设工程施工招标审查备案表(一式二份); ⑶委托招标代理人委托合同及招标代理机构营业执照、资质证

书、工程技术人员(复印件加盖公章);

⑷投票资格审查表(一式三份); ⑸投标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 ⑹招标文件(一式七份)。

3、监理

⑴监理单位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⑵总监岗位证书、监理合同、实施计划、项目监理工程师证书(复

印件加盖公章)。

4、投标

⑴投标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⑵法定代表人证明或委托代理书; ⑶安全资格证书;

⑷项目经理资格证书及五大员上岗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⑸外来队伍应提供登记证件; ⑹施工投标文件。

5、备案

⑴施工招标评标报告书(一式二份); ⑵招标投标情况的备案报告(一式三份); ⑶中标通知书(一式五份); ⑷施工合同(一式八份)。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内

(五)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1、申报材料 建设单位需提交资料

⑴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一式五份);⑵《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⑶监理合同;

⑷见证单位及见证人授权书; ⑸中标通知书(招标办盖章); ⑹施工承包合同(已审签);

⑺勘察、设计、监理、开发、施工单位资质及营业执照复印件(加

盖原单位公章);

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⑼全套施工图纸(已盖审签章); ⑽设计审查报告、设计整改意见及回复; ⑾监督费用已收通知单; ⑿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单位需提交资料

⑴安全监督申报表(一式四份);

⑵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投保单(施工单位盖章); ⑶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费回执单(银行盖章); ⑷安全措施。

2、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内

(六)办理《工程施工许可证》

1、申报材料

建设单位提交材料 ⑴颁发施工许可证申请书;

⑵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⑷中标通知书(原件);

⑸建筑、安装、装饰工程承包合同(原件); 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申报书(原件);

⑺监理单位资质证书、营业执照、项目监理工程师(复印件加盖

公章);

⑻项目监理合同(原件); ⑼监理书实施计划;

⑽建设资金已落实证明材料(原件); ⑾计委批文(原件); ⑿施工图文件审查(原件);

⒀房地产开发公司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⒁已缴规费通知单。施工单位提交材料

⑴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⑵项目经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⑶五大员上岗证(原件及复印件); ⑷施工组织设计; ⑸具备施工条件证明。

2、办事程序

受理→审批→发证

3、办理时限:2个工作日内

二、审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法》、《南昌市

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三、收费指南:详见附表

四、窗口联系电话:5737501

篇3:南昌市城乡大众体育发展比较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及本文的主要论题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对江西省南昌市的城乡居民和体育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南昌市下辖9个城市社区的6个区和4个县中的6个乡镇进行随机抽取调查,城市与农村发放问卷1000份和500,其中回收城市居民有效问卷978份,有效率97.8;农村居民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96.3;向市体育科领导、城市社区及村委会体育负责人发放访谈问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

1.2 访问座谈

为更具体地了解当前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基本差距,2011年7至8月,我们对江西省南昌市的6个区及6个乡镇群众体育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内容包括领导重视群众体育程度、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居民体育锻炼观念内容设施及消费水平,以及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将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与主要问题对当阳市体育科的领导、各社区和村委会的体育负责人及当地居民进行口头深度访谈。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分析方法,概括结果的基本特征,论证有关结论。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乡体制及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差异

由于建国以来,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体制,秉承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长期存在直接影响城乡体育资源供给的均衡化[2]。在调查中发现南昌市城区群众体育在政策、资金、场地及组织等各方面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障,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条件却相对薄弱。据访谈调查表明,在农村体育机构改革中,体育部门与其他机构合并、重组后,体育机构削弱,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经费来抓体育工作。一些农村没有将体育经费纳入到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体育事业经费维持在人均0.8元左右,并且没有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很多领导重视城市机关体育、职工体育和协会体育等群众体育的发展,而农村体育往往被遗忘、忽视或被边缘化。调查表明,南昌城区90%以上的街道体育发展被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之中,政府对体育发展给予了必要的扶持,并且,城区通过集资赞助、捐赠、表演创收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以保障城市群众体育的正常开展,每年开展的活动平均在16次以上。而农村80%左右的行政村没有体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活动场地,一年举办的体育活动平均在1.6次左右。

2.2 城乡体育锻炼观念差异分析

2.2.1 体育锻炼目的差异

由于南昌下辖农村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受生产方式和劳动强度的制约,加上教育、信息及交通等条件相对落后,村民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淡漠,对体育的愿望、需求较低,甚至农村中还存在“体力活动等于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在调查中显示本次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治病防残和放松身体上,而城区居民开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及城区居民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其体育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和功能,他们进行锻炼侧重于对身体的减压、放松,更有部分年青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减肥、健美甚至提高运动技能。从上面可以看出南昌城乡居民的体育锻炼目的差异较为明显。

2.2.2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消费差异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城区居民有77.4%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34.6%,城区居民的全年人均消费金额为864.3元,而乡村仅为355.4元,还没到城区的一半水平。

城区居民购买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器材、体育书刊等实物性消费的人数比例都高于乡村,特别是购买体育器材、体育书刊人群比例城,城区明显高于乡村。而在人均消费金额方面,城、乡实物性消费差异更加明显,如城区居民购买体育器材的人均消费金额是乡村的将近3倍(表1)。城区居民在观看体育比赛等观赏性消费的人数比例都高于乡村,城镇居民到体育场(馆)参加健身的比例为22.7%,而乡村仅为8.6%,城镇是乡村的2.6倍。

这种差距可以认为是由于经济上的差异导致的。2011年,南昌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04比1,绝对差距达到1671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2.2.3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差异

体育锻炼本身便是一种改造人身心的实践活动。与友同事一起、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增加社会的系,同时自身也在锻炼中得以发展。体育参与具有明显社会性、自主性与自然的融合性。这里的体育锻炼参与指广义的,包括锻炼技能掌握途径、体育信息获得途径、受锻炼指导来源及锻炼的主要形式等[3]。调查显示,城区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与“朋友、同事”以前锻炼的比例为46.2%,这说明城区居民在锻炼的同时又达到社会交往的多重目的。而农村居民锻炼的形式的排序分别为独自、与同事、朋友,家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的人数比例是乡村的2倍多。

2.2.4 城乡居民获得体育锻炼途径差异分析

城区居民在获得体育锻炼途径上也比乡村居民广泛些,乡村居民有一半左右是通过自学获得体育运动技能,城镇居民从学校教育和参加社会短期培训班获得体育信息比乡村居民高出12.8%、13.8%。从书刊、报纸、互联网等渠道获得体育信息的比例城镇居民比乡村高5.9%,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城镇居民通过从事过专业训练获得运动技能的人数比例均是乡村居民的3倍。

2.3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特征分析

城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5.7%,乡村居民则为21.6%,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14.1%,城、乡差异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变化不大,乡村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从相关体育局体育科了解到,乡镇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经济建设上,体育文化建设只能“附属品”,一年举办的体育活动平均在1次左右,而且,乡镇没有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也限于仅有的几个中学体育教师,其指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者寥寥无几可见,城乡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文化建设技能指导等差异是导致群众体育锻炼人数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2是对南昌市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南昌市城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率随着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1次、2次、3次的比例分别为25.2%、35.7%、30.4%,总体上较为平均。这主要是由于城区居民由于工作、应酬等方面原因没有较多空余时间经常去参与体育锻炼。城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居民比例为9.5%,郊区县这一比例则9.7%,二者无太大差别。

表4是对南昌市城乡居民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其显示,在问及是否对体育感兴趣时,城区86.6%的居民选择了“是”,农村71.3的居民选择了肯定答案,城区居民对体育感兴趣的人数的百分比高于乡村居民,这与体育锻炼的环境、场馆与氛围有一定关系。

表5是对南昌市城乡居民最擅长体育项目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农村居民擅长于1项体育项目的比例高达64.5%,城区居民擅长于2—3项体育运动的比例为78.8%,这可能与居民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2.4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项目、场所差异差分析

2.4.1 体育锻炼项目分析

在调查中显示农村居民健身方式比较单一,受场地器材和运动技能的制约,他们多数选择不需要场地器材的徒手练习和运动强度不大的传统项目,如走路、跑步、踢毽子和棋类活动等,且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在田间、庭院、树林中进行随意性的甩手、弯腰活动。而群体性的体育运动如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所占比例则很小,两者相对很不均衡。这一方面与这些个体性体育活动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以及体育参与人数的要求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南昌市农村外出务工者人数众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民收入低,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不断推进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出省务工者人数不断增多,而其中又以中青年人数居多,出现了众多“空巢”家庭。因此,一些主要由年轻劳动力参与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如篮球、舞龙舞狮等就必然难以开展,从而影响到农村的整体体育氛围。

城区33.4%的居民选择乒乓、羽毛、网球的项目,随着南昌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许多的室内乒乓、羽毛和网球馆涌现出来,再加上在室外布置这些场地也非常简单,以及项目本身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都青睐它。32.6%的居民选择散步、跑步项目,因其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所以选择这个项目健身的居民相对较多。再其次是篮、足、排球项目和骑车、游泳项目,前者所需要的场地在大部分学校中都设有,开展较为方便;而南昌地区夏季湿热,游泳活动是人们的重要避暑方式。近几年,中国的私家汽车发展迅速,造成交通堵塞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低碳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自行车又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2.4.2 健身场所分析

根据江西省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95%的场地在城市,市区的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南昌市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用于进行体育活动的设施严重不足和匮乏。在调查中南昌乡村中的公共体育设施只有10%进入普通群众的视野。目前,在南昌市乡村主要的体育设施一般主要集中在学校,而且体育设施常常被占用、被破坏,很多设施陈旧不堪,存在安全隐患,多数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遭到严重破损和流失,总体数量锐减,能够专门提供给农民群众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就更少了。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居民中,城镇居民在正规育场所(单位、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以及健身会所)中进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乡村居民,而在非正规体育场所(河湖畔、街头巷尾、公路旁和自家庭院及室内)中进行锻的则是乡村比城镇高,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自家庭院室内进行体育锻炼,乡村居民比城镇高35.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调查中发现南昌市区群众体育在政策、资金、场地及组织等各方面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障,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条件却相对薄弱。很多领导重视城市机关体育、职工体育和协会体育等群众体育的发展,而农村体育往往被遗忘、忽视或被边缘化。城区每年开展的体育活动平均在16次以上。而农村81%的行政村没有体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活动场地,一年举办的体育活动平均在1.6次左右。

2.城乡居民在体育锻炼观念上差异显著,在健身目的上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治病防残和消遣娱乐上,城区居民则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在体育消费上,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城镇居民有77.4%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34.6%,城镇居民的全年人均消费金额为664.3元,而乡村仅为255.4元,还没到城镇的一半水平。在体育锻炼的方式上,城区居民与“朋友、同事”以前锻炼的比例为46.2%,这说明城区居民在锻炼的同时又达到社会交往的多重目的。而农村居民锻炼的形式的排序分别为独自、与同事、朋友,家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的人数比例是乡村的2倍多。

3.从体育锻炼特征上来看,城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5.7%,乡村居民则为21.6%,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14.1%,城乡差异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变化不大,乡村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南昌市城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率随着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1次、2次、3次的比例总体上较为平均。在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上,区86.6%的居民选择了“是”,农村78.3%的居民选择了肯定答案,城区居民对体育感兴趣的人数略高于郊区县居民,这与体育锻炼的环境、场馆与氛围有一定关系。从南昌市城乡居民最擅长体育项目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擅长于1项体育项目的比例高达64.5%,城区居民擅长于2—3项体育运动的比例为78.8%,这可能与居民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4.调查中显示农村居民健身方式比较单一,受他们多数选择不需要场地器材的徒手练习和运动强度不大的传统项目,如走路、跑步、踢毽子和棋类活动等,且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在田间、庭院、树林中进行随意性的甩手、弯腰等活动,城区居民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球类、游泳、自行车、瑜伽、健身操等项目,都是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且竞争较为激烈,这也与城市发展的环境关系,这些运动项目可以减少城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压力。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居民中,城镇居民在正规育场所(单位、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以及健身会所)中进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乡村居民,而在非正规体育场所(河湖畔、街头巷尾、公路旁和自家庭院及室内)中进行锻的则是乡村比城镇高,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自家庭院室内进行体育锻炼,乡村居民比城镇高35.7%。

3.2 建议

1.南昌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体育价值观念,从旧的“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影响中脱离出来,以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满足他们与日俱增的体育需求为目标,制定与各地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大众体育政策,加强对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力度和重视程度。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把农村大众体育事业纳入到本地社会发展规划中,将其发展的好坏作为各级领导任期绩效考评体系中的硬性指标。此外,还需要转变城乡发展思路,跳出单纯地发展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的旧思路,实行城市支持农村的根本方针,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

2.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础。通常来说,地方政府是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情,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投入体育的经费就越多,建设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体育基础设施也随之越多越好,反之亦然。同时,只有地区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他们才有可能从长年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会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也才能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之余有富足的钱财投入到体育消费中。

3.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乡、镇、村要利用广播、电视、广告,会议,标语口号等各种形式,使大体育、大健康深入人心,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明确体育观念,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配合组织具有农民特色的运动会,及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等在起步阶段,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

4.合理规划,以“村落”为重点,加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一是从村落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活动项目、农民体育兴趣偏好等)出发,合理布局,多建一些简易、使用、便利的场地设施;二是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更应考虑到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提前做出预测,准确判断,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

5.加强各类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除了市区以外,要大力支持周边县、乡、镇、村办多种行之有效符合本乡、镇、村特点的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这样,各类体协就会在农村广天地里大有所为,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优势来开辟和占领农村体育市场,农村大众休育新局面也就会形成。

6.加强农村体育文化队伍建设。在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县、乡、村可以请省级、市级、县级高水平的教练员、运动队、运动员为农民体育活动进行指导,表演比赛,传经送宝。同时也可以选拔一部分有天赋的农民送到各级体校学习、训练,使他们成为将来农村大众体育的开路人通过双向交流。来提高广大农民对大众体育的思想意识和开阔眼界,增加农民体育人口。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手段,对比分析江西省南昌地区城乡群众体育之间在体制及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锻炼观念、体育锻炼参与特征、体育锻炼项目、场所的差距,并对差距的成因从制度经济、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社会环境方面进行剖析,最后从发展思路、政府作用、制度改革等方面探寻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以期为体育行政部门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城市,农村,群众体育,南昌,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郭翔宇.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

[2]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4).

[3]江崇民.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3).

篇4:金昌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甘肃省主要领导在金昌调研时指出,金昌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在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上先行一步。带着省领导的嘱托和全市农民的期盼,金昌市六次党代会后,金昌着力研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金昌具备独特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生产总值由全省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工业化率达到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2.1%。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住房交通 推动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前提,规划滞后和缺失,等于没有奋斗目标。依据全市90%以上的生产力,集中在一线(金永公路)三点(金川、河西堡、永昌)经济带的实际,金昌市做出了金川、河西堡、永昌三个节点为主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完善了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过去,这里房屋破旧,垃圾成山,一度成为治理脏、乱、差的重点区域。如今,在全市的统一规划下,一个崭新的西坡村天庆家园安居小区在这里形成,40多栋楼房拔地而起,西坡村以及邻近村的农民进驻1500套新房。宁远堡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换房产、土地换店面、土地换保障的办法,在西坡村实施了城中村改造工程。经过置换,农民既可获得房产,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在宁远堡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图上,全镇14个行政村划分三个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合理定位一览无余,并一步步变为生动的现实。

不仅有大的蓝图,更要有细的操作规程。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被融入金昌城乡空间规划管理的公共政策中,城乡规划体系全面重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从无到有,52个行政村、237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逐一完善,并且相互对照,衔接一致。按照城乡发展一盘棋的思路,金昌城乡规划,从市到县(区)、再到乡镇,到村庄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蓝图全覆盖。

要想富,先修路。在金川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道路被摆在首要位置。从陈家沟村到市区,一条长12.5公里平坦通畅的公路将两点连接起来,有了这条路,仅用10分钟就可从双湾镇来到市区,而过去到市区至少要走近半小时的车程。在金川区,笔直宽广的公路打造出了金川区交通便捷、城乡关联紧密、信息灵、流转快的十分钟经济圈,使金川区跨上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道路通,城乡近。如今,全市建成通村公路1559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55%,所有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带动农村发展

启动工业齿轮拉动农业发展金昌的特色在工业,优势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金昌市六次党代会后,全市以此思路确定了工业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围绕一线三点经济带各具特色、集约发展的产业布局,不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民的富足,没有农民的富裕,城乡一体化就是空话。金昌市借助大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永昌县河西堡镇享有甘肃第一镇之称。金昌市四大工业基地中,独占其三。随着该镇工业项目的建设继续处于高速发展期,一轴两翼的工业布局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凸现了该镇的工业聚集效应,大企业带动了农民融入工厂就业。

走进永昌县朱王堡镇,恍若进入一个大加工厂:三洋公司、清河麦芽厂、金鲜美食品有限公司、勤奋农具修造厂,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产加工场面,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几十家骨干企业,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接了起来,带动了农民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支撑,城乡联动,龙头企业为农民舞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达到37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75%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扶持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30个,6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合作关系。如今,在工业的强力支持下,全市已培育形成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近80%。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市场建设等方面,还对啤酒麦芽、红辣椒、果蔬保鲜储运等龙头企业给予积极扶持,目前全市6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市政府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市场风险补偿基金、收购风险补贴基金,推动了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啤酒麦芽年加工能力占全国自产量的15%以上,食用菌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

金昌市不断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行大企业包乡镇、机关单位扶村社、党员干部帮农户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金川集团公司连续7年每年支持2000万元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八冶建设集团公司每年培训1000名当地农民工,金化集团、金泥集团、金铁集团等企业也结合各自实际,在项目、资金、技术、物资、用工等方面,全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金昌市建立起了地级干部帮乡镇、县级单位帮村社、机关干部帮困难农户、企业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三帮一扶长效机制,近年来,各帮扶单位共向联系点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化肥3500多吨、水泥4000多吨。在工业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民的生活正逐年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3元。到今年上半年,金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0.1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消除城乡差距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金昌市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按照一区(金川区)三镇(永昌县河西堡镇、城关镇、朱王堡镇)七个中心村先行的工作思路,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有步骤、分层次、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金昌市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新增财力向农村社会事业、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近3年累计投入达10亿多元。全市91%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和水泥路。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1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8.5%。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电信宽带、窄带覆盖全部乡村。累计建成高标准农宅9916套,新建农宅基本配套了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在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卫生院,内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急诊科、口腔科一应俱全,只有在城市医院才有的价值数百万元的X光透视机、心电监护仪、救护车等先进医疗设备配置齐全。随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过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开始惠及金昌农民。

通过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金昌市城乡学生享受到了大体相当的优质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全市乡镇卫生院全部建起门诊大楼,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村村建成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9%。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动站(室),村村建有体育健身场地和篮球场。全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保制度城乡并轨,城乡居民开始享受统一的医保待遇。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按照普惠、均等的原则,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低保、五保供养、优抚优待、临时救济、教育救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农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曾经,一个城里人的身份让许多农村人向往;现在,城市和农村户口一样。去年,金昌市实施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并完善了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入学、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农民和市民一样,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全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在全市各行政村建立农村社区,设立了事务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了村一级,就近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会救助、医疗保险等各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为城乡低保户家庭中的在校高中生免除学杂费、大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城乡75岁以上残疾老人和80岁以上低保老人,分别按月给予生活补助,对农村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给予户均1万元的建房补助,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重大变革,正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显现。公交开进村头、宽带接入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金昌的农村让人留恋,金昌的城乡正奏起和谐乐章。

篇5:南昌县城乡低保各项制度

『发布时间:2007-8-9 0:00:00』

集 体 评 议 制 度

集体评议是指申请人提出享受祖救济申请,经调查之后,由集体研究一级为:

1、居(村)委会集体评议。就是由评议小组对申请人情况评议,评议对象评议小组成员外,还可吸收部外居民代表参加。

2、乡镇集体评议。就是由评议委员会对居(村)上报的材料及评议情况,进行综合复评,对有予议的情况要组织重新评定。

3、县民政局评议。就是由县评议委员公,对乡镇上报的材料及评议情况,进行集体评议并作出评审结论。

“三 级”调 查工 作 制 度

1、居(村)委会调查。在收到书面申请后,居(村)委会要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并调查人填写有关表格写出书面材料。

2、乡镇调查。接到的(村)委会上级的材料之后,乡镇要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由调查人在表格相关栏内签注意见,经集体研究后上报县民政局。

3、县民政局调查。县民政局接到乡镇申报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和重点调查工作,并内调查人在表格的相关栏内签注意见,报评审委员会审议。

义 务 监 督员 制 度

为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机制,切实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作用,特制定义务监督员制度:

一、义务监督员主要由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干部担任。

二、积极参加社区居委会召开的评议小组会议,深入到居民中,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对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向社区和乡(镇)反映。

三、认真检查公开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与解释工作,接受群众的咨询,正确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五、参与走访调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权。

六、参与和检查享受户家庭收入核查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将核查结果向义务监督员进行通报,接受义务监督员的监督。

七、义务监督有对新增、增加、减少、停发保障金、救济金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现象实施监督管理由各乡(镇)负责。

八、义务监督员的监督管理由各乡(镇)负责。

九、被评为义务监督员的,由乡镇发给省民政厅统一制发的《监督员证》。

社会救助工作明查暗访制度

一、社区(村)委会负责本辖区低保对象档案,城镇低保常补对象和非常补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定期的暗访,对常补对象每季度暗访一次,对非常补对象每半年上户查一次。对农村低保要进行明查暗访,应结合开展业务工作和下乡调查,检查的机会,进行明查暗访并作好记录。

二、对申请享受救济户除认真审查材料外,要采取明查暗访的方法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情况,并向邻居及其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做好记录,写出详细的调查材料。

三、对申请救济户的家庭收入情况有疑问的,可采取电话询问、信函调查、上户核实等方法进行家庭收入情况的核实,同时,也可向有关机关单位和部门查询并取得证明。

四、对新增低保户的基本情况,神医居(村)会要进行三榜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乡(镇)民政所对社区居委会三榜公榜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五、乡镇要对社区居委会明查暗访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每季度向县民政局汇报一次明查暗访的情况,并上报材料。居委会每月向乡镇汇报一次,每季度向乡镇书面汇报一次。

来 信 来 访 核 查 制 度

1、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记载。

2、认真处理信访,对所反映的情况、意见、建议,按政策规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其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3、做到热情接待,细心解释,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4、对反映情况,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并及时反馈给反映人。

5、做到来信来访的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三 榜” 公 布 制度

1、居(村)委会张榜公布。自收到申请人书面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材料,应及时将调查情况及评议意见向群众公布,公布的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人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月收入、拟补助低保、医疗费金额等。公示时间不等于5天,经公示群众无意见的,在10日内办结。

2、乡镇接到居(村)委会上报材料后,应将复评结果通知居(村)委会,由居(村)委会再次张榜公布,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经公示群众无意见的,在10日内办结。

3、乡镇张榜公布。乡镇接到县民政部门申报的材料后,就及时进行集体评议,如无异议,要将结果通知乡镇,由乡镇向社会公布,公示时间不等于5天,接受群众监督。

动 态 管 理 制 度

1、根据享受户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的状况,及时做到调整。

2、做到享受对象解进解出,救助金额解升解降。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和熟悉救助政策。

4、要深入实际,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审批权,严把质量关。

篇6:南昌市城乡规划局

历经2个多月艰苦努力,宜昌市对现有的49215户、103402名城市低保对象和76617户、144032名农村低保对象的清理核查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式转入审批阶段。

一是精心组织。自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后,宜昌市民政局高度重视,迅速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对城乡低保核查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要求各县市区要组织工作专班,做到家家到、户户落,重新核实家庭收入,确保城乡低保政策准确执行到位。各县市区行动积极,均制定了《城乡低保清理核查工作方案》,成立了城乡低保对象清理核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乡镇(街)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了城乡低保对象清理核查动员大会,对当地低保对象清理核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按照部署,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扎实开展清理核查工作。

二是部门联动。为了进一步畅通动态管理下保障对象进出渠道,杜绝漏保、错保现象发生,着力打造“阳光低保”,在核查过程中,宜昌市民政局积极与市人社局联系,将低保对象基本信息与劳动部门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实现了信息比对,增强了核对的科学性;同时,宜昌各地还联合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参与监督力度,提高了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三是深入基层检查。在各县市区核查的基础上,宜昌市民政局组织工作专班赴各地进行了抽查。一查各地的档案资料是否规范,包括低保对象台账、入户调查情况表、民主评议记录、核查记录情况等。二查乡镇(街办)、社区(村)是否进行了两级公示,包括社会救助政策、监督电话以及社会救助对象情况。三查低保户的家庭实貌、家庭财产、经济收入等情况,看对象核定是否准确、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

篇7:浅析《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组:余孝超 汪雨琴 温丹

首先简要概述规划文本的内容:

对于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增强服务功能;保护历史文物,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山水园林城市风貌。

在空间层次方面。分别是中心城:建成区范围面积约330平方公里。市域:南昌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7402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目标是到规划期末,将南昌建设成为商贸繁荣、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建成滨江城、滨湖城、山水城、园林城、生态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线为主轴线,外围中小城镇星罗棋布的空间格局。规划至2020 年,市域城市数量达4 个,建制镇数量达43 个。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镇、重点建制镇、一般建镇制等四级结构。

在文本中所确定的南昌的城市性质是江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和信息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城市用地布局方面首先是空间结构;按照“西进、东拓、南延、北控”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南昌市中心城形成“以赣江为主轴,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南昌市中心城总体规划范围面积约330平方公里,布局上由昌南、昌北两城组成,含八大片区。各片区由江湖、水面、山丘、绿带铁路和城市道路分隔。双城功能既相对独立和完善,又各有偏重,相互联系,相辅相承。规划实施“两线三区”的空间分区管制,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和规划建设控制线,将中心城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在产业布局规划上,走工业现代化道路,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都市型产业体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汽车制造、医药和食品、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家电、纺织服装、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群,加快电子、化工、纺织、建材、食品工业的发展。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着力发展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信息中介、要素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社区服务、房地产、都市旅游等城市型服务业,做强商贸流通业。

对于城市对外交通,公路:建立快速、便捷、通畅的城市对外公路网,打造半小时经济圈。重点建设乐温高速公路、乐生高速公路以及南安一级公路、昌进一级公路、省大一级公路、昌峡公路等重大公路交通。铁路:以京九铁路为龙头,改善与强化向南、向北的铁路出口。加强建设浙赣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绕城铁路西环线,新建向莆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新建南昌西客站,扩建南昌铁路客站,完善南昌枢纽。迁南昌客车车辆段至南昌南(青云谱)站,迁昌北牛行货场至英雄开发区。搞好配套设施包括进出站广场、道路、铁路基地、为铁路服务的通讯大楼、指挥中心等的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鄱阳湖水系,规划南昌港为客运港,在昌北白水湖地区集中建设城市货运港及其仓储设施。航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规划等级为4E,是华东地区主要航空港和全国的干线机场,逐步成为现代化国际空港。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发展目标:各级路网合理级配,分布均衡。要求能够达到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路,30分钟到达周边城镇的“102030”目标,形成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策略:遵循“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在加强道路设施建设,提高道路供应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努力提高现有设施服务水平。在旧城改建中重视提高路网密度,理顺交通组织,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改善微循环。管理策略:优化交通方式结构,引导交通需求不同方式转化,抑制不必要的交通出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路网结构:中心城城市道路形成“三环十一射”为骨架、方格网为基本形式的“蛛形”网络结构。“三环”是由城区内的一环和二环快速路及环城高速公路构成,形成不同层次的对内部交通的保护。“十一射”是城区向东南西北放射,联系外围城镇组团和城市出入口的11条快速路或主干路,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外的辐射功能,保证了城市中心区的强势中心地位。

南昌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彪炳千秋的革命历史。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应始终贯穿名城保护意识,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旧城改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结合,延续“南昌故郡”历史文脉,弘扬“英雄城”革命传统,保持南昌名城自身特色。

对于旧城改造方面,应采取“控制、调整、改造、保护”八字方针,逐步改变旧城区面貌。旧城改造以“疏散人口、降低密度、美化环境、完善配套、发展三产”为主要目标,调整用地结构,搞好旧城区环境整治工程及低洼危旧房改造,优先安排道路、绿地、广场、商贸、文化、休闲等城市功能性设施建设,完善旧城基础设施,保护旧城文物古迹,增强城市特色风貌。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方面突出滨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特点。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实现“建设现代化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目标。依托“一山、一江、两河、八湖”的自然景观要素,中心城规划建成“一轴、一环、一链、八区、九廊”环形放射状的绿地系统结构。至2020年,中心城人均绿地达12.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4平方米;中心城范围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控制。环境保护总体水平进入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上游行列,生态环境总体良好。2010年创建国家生态城市,2020年迈向国际先进生态城市。

城市防灾规划如下:规划2010年前在昌南城设置1个3400平方米市级基本人防指挥所,4个区级人防指挥所。规划2020 年前在昌北城设置1 个3000平方米市级预备人防指挥所,4个区级人防指挥所。至2020年,中心城规划增设28个消防站。

城乡发展规划则将南昌市域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城市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

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城市都市区:包括南昌市中心城、长堎片区和莲塘、望城、湾里、乐化、麻丘五个外围城镇组团。该区域以“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花园城市” 为目标,整合城市内部空间和完善城市内部机能,形成“一核五片”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城市近期建设重点

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相结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园林城、生态城、山水城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味。

2、近期建设人口规模,2010年,南昌中心城城市人口规模为230万人,其中,昌南城城市人口规模170万人,昌北城城市人口规模60万人。

3、近期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南昌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昌南城139平方公里,昌北城71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面积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新增42平方公里,其中:昌南城新增22平方公里,昌北城新增20平方公里。

在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中体现了与南昌市现状的相结合,为顺利进行详细规划奠定良好规划基础。一个城市的城市性质定位的如何将体现其所有的职能及决定其发展的方向,而在文本中所定义的南昌的城市性质,结合南昌的历史,憧憬未来。将会让南昌充分发挥其职能,为江西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更能促进其发展成为一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包涵四县五区,在规划中其所划定的规划区包含了这九个地方,与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比较好的调整。

在城市用地规模方面,充分考虑了现有的土地资源以及其它各类资源的现状,尽力保证不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考虑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水平。以保证在城市未来的发展当中不会受到此类问题的限制。在建设用地方面,制定了合理的用地平衡表。对于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合理分布,以确保用地布局的整体效益能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形成了整体网络系统,并着眼于区域规划,发挥城市交通的整体作用。城市市政公用工程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规划容量是否与城市发展规模及性质相适应。南昌作为一个拥有将近城市三分之一面积水域的城市,在规划文本中体现了完善的防洪体系规划及相应治理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各项环境保护目标以及治理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污染。南昌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在南昌市域内有总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而在规划中划定了保护和控制范围,其保护和控制范围的规模将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有利于形成南昌鲜明独特的城市特色。

篇8:南昌市城乡规划局

本研究把城乡共同拥有的三个因子:社区、学校、家庭作为切入点, 从城乡居民的体育习惯、体育需求、体育消费、闲暇时间利用观念及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找出异同之处, 进而提出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模式并阐述其运作方式, 从而开辟一条拉近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价值观的道路, 旨在为南昌“十二五”时期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校图书馆等搜索引擎的相关检索, 然后对文献进行相关整理, 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以南昌市4县6区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 每个社区100份, 采取随机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方案。回收10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75份 (6区:590份;四县:385份) 。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学原理, 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归纳整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类统计和辨证分析并进行演绎推理。

2. 概念界定

2.1 家庭体育:

是家庭成员2人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 在一定的活动场所内, 通过可选择的健身内容和方法,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 满足兴趣爱好需求, 丰富家庭生活, 达到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促进家庭稳定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

2.2 学区体育:

是指以一所或者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 划分地区的位置, 并以学校为主要的活动场所, 为学区居民和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校体育资源, 丰富学区体育内容,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2.3 社区体育:

指以基层 (微型) 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区域性体育。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6区与四县闲暇时间最常利用观念差异在于:6区的居民大多数的闲暇时间是用于体育锻炼, 占被调查人数的58.2%, 而打牌、打麻将的人数占12.8%;四县的居民大多数的闲暇时间却用在了打牌、打麻将上, 占被调查的人数的62.5%, 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8.4%。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6区的居民还是四县的居民, 他们同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很少, 其中从来没有的共744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77.3%;即使有同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数每周只有一次, 2次及以上者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说明南昌城镇的家庭体育开展得很不理想。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6区还是四县的居民, 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最常去的场所比较分散, 而且去附近学校运动场锻炼的人所占比例非常小。这说明许多学校因上课的原因或课外的管理问题, 许多场地未对外开放, 造成许多资源不能让附近居民共享。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6区还是四县的居民, 制约他们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和缺乏社会指导员。

4. 结论

4.1 六区与四县闲暇时间最常利用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6区的居民大多数的闲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 四县的居民大多数的闲暇时间却用在了打牌、打麻将上。

4.2 南昌城镇的家庭体育开展很不理想。

4.3 学区体育场地设施未能达到居民共享。

4.4 缺乏场地设施和社会指导员是制约居民锻炼的主要因素。

5. 思考

5.1 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模式, 学区举办各种体育辅导班, 联合社区吸引社区居民参加培训;招募有一定技能或健身知识的教师、学生志愿者, 辅导社区居民和孩子的体育活动;学区与家庭、社区间互通体育竞赛或活动计划, 共同举办不同水平的竞赛。

5.2 利用家庭、社区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介入学区体育。学区体育发展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社区的企业或个别的人、财、物资源进行体育教育, 促进学区体育的发展。

5.3 学区体育设施向家庭、社区成员开放。进入新世纪, 体育及身体娱乐、休闲不再是少数人独自享有的社会文化资源, 而是为更多的人所需要的。成立学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委员会, 管理体育设施的使用。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从城乡居民的体育习惯、体育人口、体育需求、体育消费、闲暇时间利用观念进行调查并找出异同之处, 进而提出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模式, 从而开辟一条体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价值观的道路, 旨在为南昌“十二五”时期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学区体育,全民健身,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树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 1999 (4) .

[2]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3) .

上一篇:关于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公司职位的英文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