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文化行囊

2024-05-17

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文化行囊(精选6篇)

篇1: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文化行囊

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享文化之繁华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优秀作文】

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名师点评]

1、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之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点题,照应题目。

篇2: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文化行囊

【作文题目】

材料作文: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行囊的.故事

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尘世的繁华,年少的心中总有些牵挂,总是忘不了诗与远方的花儿。

我不是去流浪,行囊里有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我的梦想,还有些许不甘。

人生旅程,你知道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风景,更不知道谁会陪你走完这段行程。那些一直紧随你左右的,可能提前下车;另外一些看似随时都会离开的人,最后却陪你走到终点。在车上,你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都背着行囊,我们比较、交换、争夺毛囊里的物品……

我们虽然赤条条来,但是没有人能够四大皆空,没有人会甘心行囊空空。前半生,我们拼命向行囊里塞东西,走啊走,不要停;拾啊拾,不拣选,当你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后半生才刚刚开始。

后半生,你要学会舍得、放下,要把行囊里的东西取出一些,可是哪一样东西没有青春的印记?哪一样东西你捡起时可曾想过最终要放下?可是你不得不抉择——最难的决定不是选择要什么,而是选择放弃什么,这就犹如Sophie的选择:残酷的纳粹让她在儿子与女儿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活下来,每一个都是亲生骨肉,这种选择本身就是残酷的,可是我们必须选择,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本苦,可我们却要苦中作乐;生活本来充满不测——行囊里准备好的东西用不上,该死的救心丸却落在了窗台上,但我们依然前行,如履薄冰,矢志不渝。

旅程风景如梦如幻,人生阅历如露亦如电,可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不会丢:孔子说是“仁义礼智信”,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阳明说是“为善去恶”……对于今人来说,那就是我们的理想与情怀——理想不能因贫贱而放弃,情怀不能因失意而忘怀。

情到深处人孤独,意到执著心不渝。当你修炼到能够以宽恕之心原谅一切施加于己身上的不公,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不畏浮云遮望眼,你的行囊即使半空,可也充满富足。当伫立生命的最高峰,你就能够看轻尘事,看浅人情,看淡得失,行囊轻快,一路前行。

在凡夫看来,行囊本是身外之物,可在佛看来,这具臭皮囊,又何止不是行囊呢?《心经》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皮囊本是空空如也,后因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这具形体,可是世间凡夫又无比热爱这具皮囊,对它始终不离不舍,悉心照顾。

篇3: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文化行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分析】

山东卷究其根本是为了突出人生行囊到底该准备哪些东西,是不是有些东西很快就用到就要准备,而有些东西无用就不需要准备了?这里素材选择的三个关键词至关重要:“行囊”“准备”“有用的与无用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选择素材,就是准确典型的素材。

1.热点素材

写议论文,可以立足于热点素材。正面的如台湾主播胡一虎牢记父亲“应该多准备一双鞋子”的教诲,让他逐渐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反面的如人生行囊中缺乏原则,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广东省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的行囊中缺乏信仰和底线,不仅大腐特腐,还让其子女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并在国外有产业。在被查前,他还自称廉洁公正。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黑格爾的“背起行囊,独自旅行”的号召性,《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的“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则极具文言性和思想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则切近材料。再如西汉学者戴圣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等,均能使论证有力,逻辑严谨。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经典素材,说人之未闻之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行囊中的有些东西虽然暂时用不到,但不代表无用。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七十多岁的老画家黄公望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那个时代的“城里人”也都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多少功名富贵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

【高分作文】

看似无用的行囊,

助你走向远方

山东一考生

高晓松有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行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但这种不可预知正是人生魅力所在。人生无彩排,人生不再来,每时每刻都是直播。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不存在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米兰·昆德拉说过:“人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此言得之,没有参照,没有彩排,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背上那未知的行囊,向着远方奔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只是在一天下午“喝着啤酒,惬意地看着棒球赛”时突然想到“好吧,就去写小说吧”,才开始了写作之旅,他凭借着自己的《且听风吟》获得新人群像奖,从此名声大噪,终成一代文学巨匠。他将文学装入行囊,陪伴他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2】文化名人素材“村上春树”,写他将文学装入行囊,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人物尤其是作家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呐喊过也彷徨过,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救中国,他去仙台学医,因为偶然的刺激,他终于放下手术刀,拿起纸和笔,成为中国人灵魂最尖锐的解剖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光辉的战绩。因为偶然,鲁迅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立了超人的殊勋。

【素材运用亮点3】文化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鲁迅的例子展开剖析,写他准备纸和笔为行囊为国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鲁迅”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充满随机,无法重来。人生也类似由狂人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面对那未知的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唐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努力拼搏,背上那未知的背包,奋力向前。

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但正是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我们也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干劲,因为一切未知,前方总会有美好在等着你。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名言,首尾呼应,对“看似无用行囊,却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背起行囊,上路吧。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阅卷总评】

这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开篇引用名言素材精彩。作者文章开篇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功底,由此引出中心论点,“看似无用的行囊,实则助你走向远方”。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2.正文人物素材典型。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经典作家村上春树和鲁迅的例子,突出他们的“不经意间准备的行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可谓新颖而引人深思。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名人,素材彰显丰富。

3.名言素材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结尾辅之以比喻论证,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的话语,既首尾呼应,又绝不雷同,在语意递进中写出简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给人启迪。

编辑/于智博

篇4: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点评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表示,这个题目有写作空间,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话可说,但短时间内体现高度并不容易。越容易的评价越需要谨慎,比如网络上情绪化的评价很多,在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不负责任的评价可能对他人生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题目还隐含着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察。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而不是对他人生活的妄加评价,我们应该尽量不评价少评价他人,不做道德审判者。

网友们表示:“理解简单,写出彩很难”“感觉上海作文就是考辩证思维的”“论公序良俗与自我追求”“很期待这个话题的高分作文”“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跟方式,局外人不应该做太多干涉。”

篇5: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文化行囊

这是材料分析实用类文本写作,书信的形式全国三卷不是第一次出现了,这一类作文,应该是普遍训练过的。考查书信这一类应用文写作的文体格式。

20全国3卷高考作文题目材料怎么写

1、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2、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4、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篇6:山东卷高考作文赏析:备好的行囊

年高考已经结束我们一起看看山东的高考作文解析,

【作文题目】

材料作文: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要求:选准角度,自定利益,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山东卷2016高考作文是以材料作文的面目呈现的,自是命题作文“世界需要你”之后,12、13、14、考的都是材料作文。可见,近五年来山东卷作文在出题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该种命题形式,对考生来讲,没有丝毫的陌生感,比较好驾驭。

“我的行囊,在人生的路上,行囊里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已经准备却没有用到,有些没准备却用到,有的马上就要用,有的一直陪你走到最后。”材料明白晓畅,考生读得顺,理解得通,在审题上没设置任何障碍。文体方面,学生写散文和议论文均可,有自己独特人生体验的考生不难写出出彩的文章。

立意方面,从材料中的关键词着手,在人生的路上,“行囊里的东西已经准备却没有用到”“有些没准备却用到”“行囊里的东西马上就要用”“行囊里的东西有的一直陪你走到最后”,这几个方面均可单独立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当然,还可以继续延伸“有些东西已经准备当下没有用,但未来可用”……也可结合一到两点进行综合立意。

【范文】

行囊是什么?

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词儿,像一路鲜花,绽放在我们的路旁,轻曳着诱人的芬芳;也许是一个温暖的词儿,如一袭母爱,捧着我们皲裂的双手,暖意浸透我们的心灵;也许是一个甘甜的词儿,似一场春雨,洒着缕缕清爽,滋润我们焦渴的日子;也许是一个苦涩的词儿,仿佛一杯苦酒,挥发着丝丝苦味,麻醉我们的神经。 我们呱呱坠地时,母亲就为我们缝制了一个行囊,那时的行囊,的确很小,也很简单,只装着我们对世界的诧异,对父母的依恋,还有父母的痛爱,诱人的奶瓶,就这样,我们幸福而快乐地成长,而行囊就像太阳下的影子,在暗暗地伴随着我们,装下我们的快乐,也装下我们的哭泣。

上学了,行囊就变得沉重了,装的东西也多了,人生的梦想,肩上的重任,父母的希望,老师的嘱托,这一切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稚嫩的肩上,我们没有一毫的喘息,只有背着行囊,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前进。行囊里还有不服管教的叛逆,对爱的懵懂,求学的快乐与辛酸,父母的唠叨和无奈,这一切又像生活的五味杂汁,让我们不得不痛饮,即使苦得泪流满面。

成年了,我们跨入社会,行囊像个万花筒,什么都有,世态的炎与凉,生活的苦与乐,事业的成与败,人性的善与恶,爱情的忠贞与背叛,道路的平坦与曲折,让我们难以应付,让我们欲哭泣无泪,让我们遍体鳞伤,此时唯有行囊里母亲的爱,妻子的牵念,孩子的期盼,这一缕缕浓浓的乡愁能慰藉我们的心灵,抚平我们的伤口,让我们再一次整好行囊,迈向明天的生活。

年老了,行囊轻了许多,里面许多不该有的东西,甚至里面一些曾经为之流汗流血、拿命换来的东西,什么权势、地位、金钱、美女,在浑浊的眼睛里都成了虚无,像扔垃圾一样扔掉,有时还狠狠地踩一脚,然后释怀大笑一声,心里轻松了许多,此时唯有故乡的土地、老屋、枯井,牛羊,老掉牙的`伙伴,老土墙上的夕阳,是行囊里面最贵的东西,像宝贝一样揣在怀了,才觉得心里踏实了,满足了,幸福的微笑像遥远的大山,淡然而沉稳。

其实行囊就是这样,人生的每一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行囊也是不一样的,行囊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方有圆,有贱有贵。有时你的行囊里面装什么,由你自己决定,有时行囊里面装的东西不由自己决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被别人强行夺走,本该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被别人强塞进我们的行囊。由谁决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地位,也许是环境,但我们还得装着,还得背着行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一颗淡泊的心灵,对功名利禄视为粪土;如果我们都有一腔宽容的胸怀,冰释别人的错误和仇恨;如果我们都有一份高尚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有一份对事业的执着,勤奋于伟大的事业。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我们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

上一篇:xx企业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应用写作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