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2023-06-18

第一篇:2019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一、指导思想

2007年的高考刚刚结出,2008年的高三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策略,一轮复习原则上在春节前基本结束,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问题中心、主题鲜明、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着眼能力;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保上线的目标,保证历史学科在文综中成绩突出。

三、复习思路

学习科学理论,优化教学理念;依“纲”据“标”,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把握适度原则,优化训练过程;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理念

用心思考高考方案,在教学中体现出高考要求。要再读课标及其相关解读材料,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

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1、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课标为基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二是以岳麓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岳麓版教材对课标调整很大,对课标前半句解释相对充分,对后半句阐释简单,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三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①每册导读:宏观上掌握,理解每个模块的发展线索、基本内容。②单元导读:宏观上了解单元主题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③课文内容:“导言”,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正文”,课标中有的,要重点掌握;课标中没有的,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处理,对具体史实不做记忆要求。“实物图片”,一要印证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补充历史内容;二要从中得出相关历史信息,看其历史影响。“楷体字(即小字)”,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要掌握,如政治模块第4课第14页第一段楷体字,是对上段正文的补充;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如第14页第三段楷体字,不做要求。“引用材料”,一类是要掌握的,如第14页的结构图;一类是印证课文内容的,了解即可。“思考题目”,必须处理,加深对教材正文内容的理解于掌握。“课后内容”,“知识链接”不做掌握要求,“解析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要与课文中的材料同等对待,“自我测评”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提倡单独处理,“活动建议”做课后处理。

2、准确对待必修、选修。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

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当开设选修课。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工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3、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第二,抓落实。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成绩好坏,落实最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案,对达不到预习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给予必要的惩罚。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必须督促学生记全、记准、记牢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课上要以知识处理为主,题目剖析为辅,题目要以高考试题为主,其他典型题目为辅。要重视知识的当堂巩固,不过多地寄希望于课下。

(三)突出教学设计,尽显师生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的优化。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有导向正确、透析教材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定上,“教法”主要是教师逐步展示目标,准确把握展示目标的时机,逐步诱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着意养成史实、史论、史法三位一体的思维技巧。第三,体现在精讲上,精讲并不单单是意味着少讲,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规律、解题方法与技巧等都要精讲,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体的知识点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掌握,以目标导之而不必细述。第四,体现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思维活动应围绕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应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史实材料到观点结论的思维方法。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启发思维的契机的把握,思维和理解是知识内化的关键。第五,体现在板书设计上,要通过线索清晰、归纳科学、提示精要的板书,诱导学生学习,能让学生窥一斑(板书)而知全豹(教材知识体系和历史规律)。第六,体现在教学小结上,要精心设计,做到语言简练、画龙点睛、形成规律、升华认识,同时应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强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

2、学生活动的优化。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必须有前瞻意识,下一步要学啥、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要心知肚明,不能时时处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其次体现在领会教学目标和掌握教学目标的途径上,要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是创造性的消化而不是一味附和教师。第三体现在主动设疑求教上,不满足于“学会”,还要会学,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方法、思维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主动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进步、长见识。

3、教学结构的优化。从时间分配上,以还时间给学生为原则,但要加强调控,以目标引导学生,坚持目标分解、时间分段的原则,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有事可干。从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构建,了解知识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维背景,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精髓。“系统”就是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1)针对性的选择。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充分发挥每堂课的效能;(2)仔细的加工。弄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哪些内容该承前联系;哪些内容该同步联系;哪些内容该超前联系,哪些知识该淘汰、哪些知识略讲,哪些知识是新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3)必要的延展。每一堂课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1、强化学案导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提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独立设计学案,每个学案设计要以课时为单位,要切

实保证每课时都有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丰富、科学,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体现问题目标教学。在题型设计上,各种题型要全面,包括一些探究性题目,努力创设新情境、新立意。在印发时间上,要保证有一定的提前量,给学生课前应用的时间,必须提前设计印发。在使用上,要加强落实,利用课前时间检查学案的落实情况,也要适时收缴检查,对不能完成学案的要严格要求。

2、课堂教学要以落实基础知识为核心。①课堂教学突出基础。以记忆、理解教材和应用知识为目的,达到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②强化检查环节。课前,突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打开书会、合上书忘的毛病。课上,当堂知识当堂巩固,突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生的当堂检查。课下,以大批量的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主的选择题强化对知识的巩固,收缴检查学生的回答情况。③重视单元过关考试。每一单元都要组织单元过关考试,试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方向,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基础性和情境的新颖性。

3、突出教学方法研究。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坚定不移地落实学案教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要围绕教学设计开展。注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学中要把目标分解、时间分段,尽量避免把大块目标、大段时间一次性地完全放给学生。要合理调控时间,保证完成课时教学内容,题目尽量前置,反对把课堂时间生硬地分为讲课和练习两段。加强知识联系教学,要依据课标,结合其它版本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加强同类知识的联系,做好比较分析;尝试以某一时间区域和某一地域为主线,归类总结各必修模块的知识。

4、学法指导要加强。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不要单纯依靠学案作为笔记的替代品,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明确学生口答问题的基本要求,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联系哪些知识。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何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

5、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方案的试卷难度要求控制在0.60-0.65之间,与3+X模式下的高考相比,难度降低。教学中,要适度降低教学起点,但要明确,降低教学起点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对知识历史、规律总结、认识升华等方面还是应从严要求。训练题目的设计也要从这一难度要求出发,不搞偏难怪题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既然要避免“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就可能大规模减少对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代之以新材料、新情境的考查方式。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仍要注意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夯实能力根基。同时,要保证学生将训练落实到纸面上,严格作业质量,保证训练效果。

6、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要事事越俎代庖。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积极为开展此类活动创设条件,发挥教师的引领、导学作用。从教学方式上,无论是结构的构建,还是知识的处理,都要力避越俎代庖,切实以问题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不要事事不放心,点点要讲到,胆子大一些,放得宽一些,通过落实问题目标强化对知识的落实。从教学侧重点上,重在设计问题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围绕课标要求反复进行,不在个别知识点上耗费过多时间。从训练方式上,命题要时刻体现灵活性、开放性,要形成导向,养成习惯。但要注意,灵活与开放要合理适度,有针对性,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靠临场发挥不可能驾驭好、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高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总结规律和技巧,文综试题的特点是长题不难、难题不后,答案精而不长、全而不多,做题要做到“三个一”(一张卷子一支笔、1—2分写一句话、每一句话保证得分),牢记“三句话”(容易题求全对,一分不浪费;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2、精选题目。一轮复习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大量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易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3、合理应用。用题方式不拘泥于考试,教学中问题目标可以用,课堂提问可以用,个别辅导可以用,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历史知识。可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的层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水平等。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4、重点讲评。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知识能力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加强备课。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两纲一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教。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前一聚”、“课后会诊”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一是人力资源,既要重视校内集体备课,又要重视校外的集体研讨交流;二是资料的交流与使用,既要做好本校内上下届高三的资料传承,也要做好学校间资料、试题的交流;三是网络资源,广泛搜集网上信息,搜集各地的资料和模拟试题;四是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一是各学校要打破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外地信息的交流。

第二篇: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答案

单元综合训练(三)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28)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

) 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塌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了冲击,天朝体制逐步崩塌,故B项正确。

2.(2018·北京新东方高三联考模拟,1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 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 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答案 D 解析 这一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3.(2018·北京精华学校高考考前测试,16)1853 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

) 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答案 D 解析 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四川、广东的食盐价格就一定便宜,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并不能说明其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故B项错误;1853年太平军的活动范围波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允许“私盐”入楚,并不能起到封锁经济的作用,故C项错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军在长江流域活动频繁,从而影响了官盐的贩运,所以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故D项正确。

4.(2017·赣州二模,26)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A.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侵略国家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故时间应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提及该事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故C项正确。

5.(2018·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一,28)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这说明李鸿章(

)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 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 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且不能得出李鸿章放弃的结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前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故C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先进中国人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故D项错误。

6.(2017·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9)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答案 D 解析 该项与“大清国邮政”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该邮票由法国人主持印制,体现了他的意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2年”可知,政局变动中,该法国人在“大清”和“中华民国”之间,保持“临时中立”的观望态度,故D项正确。 7.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 A.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 C 解析 1926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一月”即1927年相符,故C项正确。

8.(2017·荆州高三模拟)1927年9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决议强调加强军事工作和农运工作:坚决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

) A.“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工农武装运动蓬勃发展 D.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中共加强军事和农运工作,反冯玉祥,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运动,这符合“八

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A项正确;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会议的决议,没有体现工农运动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2017·揭阳二模,30)“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号(

) 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 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无法看出其已经摆脱了“左”倾路线的束缚,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民族矛盾,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高考诊断B卷,30)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答案 C 解析 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民党进行游击干部的培训与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说明国民党为持久抗战进行了作战方法的调整,也开始重视游击战法,故C项正确。 11.(2017·泸州高考冲刺诊断,28)下图为中共创立的一份报刊。据图中信息,推测胡考所绘制漫画的主题是(

)

A.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B.工农革命,北上抗日 C.解放南京、解放全国 D.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报刊发行时间为1938年,国民革命的时间为1924~1927年,故A项错误;工农革命和北上抗日的时间大致为193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故B项错误;解放南京、解放全国的时间为1949年,故C项错误;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故D项正确。

12.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制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这一场景应发生于(

) A.战略反攻时期

C.平津战役时期

答案 D 解析 该战役国民党指挥官是杜聿明,时任徐州“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人民解放军的参战部队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微山湖在山东境内,由此可以判断该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大庆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

B.渡江战役时期 D.淮海战役时期

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

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任意3点) 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允许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任意答出5点)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 14.(2017·邵阳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封日本“劝降书”(节选)

大日本海军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

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行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亡)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谨布上文 伊东祐亨顿首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封劝降书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角度一:伊东祐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理由:他认为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闭关锁国、腐败落后;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任意写出其中四点) 总结:以上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比较客观。(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角度二:伊东祐亨的信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厚颜无耻的体现。

理由:他以强凌弱;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薄情寡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典型体现等。(任意写出其中四点) 总结: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其他从日本取得胜利原因、对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将领的讽刺、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见证近代中国的屈辱血泪史等角度分析也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先选一个角度,如果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评析,具体原因包括,材料“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考试必由文艺”,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我国实行急去旧治”,日本明治维新较为彻底,清朝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以上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比较客观。也可以从战争性质角

度分析,揭示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第三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 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 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 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 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 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 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 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复习建议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要内容之一,赋分为19分,第一卷设三道选择题,共9分,第二卷一般要求翻译两到三个句子,共10分。 近年来,文言文考查有强化的趋势。

一、考纲: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l.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思路

精研考纲,化繁为简。 亦实亦虚,品质性格。 信息筛选,归纳概括。 句式活用,一词多义。 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信达雅译。

三、复习目标

一是积累[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二是根据上下文判断语义的能力。文言部分的复习注意两点:凡是课本上(包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要做到:每句会翻译、每词会解释;大量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唯一有效捷径。 北京试题的文言部分主观题,不是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断句。这就是一个新的信号,有可能从多个角度考查文言知识。 【命题特点和趋势】

1、题型基本稳定,略有变化:从选材看,偏重于二十四史;实词常见常用的更多(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意是新热点;虚词相对集中;省略句、倒装句,尤为看好;句读偶现;翻译加重(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信息筛选减少。

2、文言文阅读更多的考查是从语言信息的角度进行的,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在传记文学中多为辨析传主(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性格、品质、社会效益等。

3、仍以传记文学为主,但散文(游记)、议论文(政论文)是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新选择,适当涉及兼顾。

4、时刻紧扣课本,选文全是课外,但答案在课内,高考所考的文言实词、虚词课文中都学过。

5、2008年可能出现断句加翻译的新题型、翻译分数加重、选段更加宽泛等新变化。 【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致仕:退休。 3.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4.听事:办公的地方。

5.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6.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7.作色:发怒。

8.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10题, “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⑩迁:升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左迁:贬官。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暂时担任: 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 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八)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黜。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九)其它:

1、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 解元、乡试。

2、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3、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4、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 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8、表示死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丞相薨/百年/驾鹤/圆寂„„

9、表示出仕退隐:是进亦忧,退亦忧(当官、退隐)/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怀抱才能深藏而不市(隐居不做官)/致仕(退休)。

10、表示生活情况:权起更衣(上厕所)/出恭(上厕所)/不胜杯勺(喝醉)/每五日洗沐(官员休假)。

11、表示恋爱婚姻:之子于归(出嫁)/秦晋之好(结成婚姻)/月老红娘(媒人)。

12、谦称自己或己方:臣、仆、鄙人(臣下或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王自称)/贱内、犬子、家父、家君、家慈(家人)/拙见、寒舍(才情、屋舍)/窃、谨、惶恐(行为、态度)。

13、敬称他人和他方:陛下、九重天、圣明(称君主)/公、名府、高明(称同龄、同僚、朋友等)爱女、令尊、令堂、高朋(称他人家人、朋友等)/高见、雅量、大作、华堂(他人才情、屋舍等)光临、斧正、惠存、垂示(他人行为态度)/敬请、仰望(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行为)。

14、贱称他人或他方:鲰生、竖子、野夫、荒蛮、黔首等。

四、文言文翻译

(一)遵循三条要求: 信:忠实原文意思。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忠实原文,尽量直译) 例文一(2008年云南省第一次统测) 10分

(1)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动,不知何以应之。

译文:现在陕西、辽东边境战患正盛 湖广、贵州又相继用兵,不知道用什么来应对。 (2)上下相猜,中外不协,祸乱之机始此矣。

译文:君臣之间互相猜疑,宫里宫外不相协和,祸乱的机由从这当中就产生了。 (划线部分为主要考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译出大意。

(三)翻译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修辞(如互文)、句式的用法。

2、注意多义词的准确选择

(四)掌握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 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 3.拆:如:妻子:妻子儿女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如:与其不逊也宁固 “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五)四个步骤:

1.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

(六)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倒装句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五、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一)释义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分析语法结构

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

4、联系通假 要求学生识记常用实词、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之在做题时胸中有词可选。 引导学生作如下记忆:

高考文言虚词(18个)释义(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性)

如:之:代词;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提宾的标志。 于:介词,对、向、在、比 同时熟记典型句子。

高考文言实词(120个)释义如:

故:形容词,旧的;副词,故意;名词,交情、原因;连词,所以;动词,死。 卒: 动词,死;副词,最后,终于;名词,士兵;通“猝” “五万兵难卒合”

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 3.名词使动用法 4.名词意动用法 5.动词用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用作名词 9.形容词用作动词 10.形容词意动用法 11.数词用作动词

七、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一)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词义的扩大:江、好(女子相貌好看)、 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江河) 2. 词义的缩小:臭(气味) 3. 词义转移:涕(眼泪)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4 . 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或武士;今比喻坏人的帮凶党羽) 卑鄙:(古指见识浅陋,地位低下;今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其它: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品德低下。 宣言:扬言,今表示宣告

(二)偏义复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 勤心事公姥 公姥:婆婆 行李:使者 行为:品行作为

八、文言句式

(一)考纲要求: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

(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二)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a、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b、何以战?➝以何战? c、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e、三岁貫女,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f、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g、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莫能御之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b、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4、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之”或“者”作标志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⑦„„为„„。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我为赵将。

(四)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对象(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无标志(同时又为定语后置句) 例文: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五)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例文: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君)曰:‘不若与人

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3、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今以钟罄置(于)水中。

九、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和分析,而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的一个过程。文言文与现代文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语言。理解词语、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常言说:理解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对于文言文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此,阅读文言文,无论是欣赏还是应试,整体感知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

(一)心理准备:平时练习的基础, 逆向思维。

(二)感知内容:讲什么?层次?

(三)感知步骤:先读10题,再回原文。

(四)感知方法:

1. 通读全文。

2. 圈画重点。 3. 跨难就易。

4. 借助判断(上下文、试题)。 5.从容答题。

(五)正确分析文意:

1、参透题干,却轻信息范围。

2、回归原文,凭语境理解 。

3、善于比较,排除干扰。

4、文意理解的几种错误类型:

(1)强加原因

(2)无中生有 (3)事件杂糅

(4)颠倒是非 (5)误释词语

5、归纳文意的方法:

(1)先读题目,再读第10题,带题回读。 (2)整体阅读。落实答题范围。 (3)重视注释,类型情景。

第五篇:高考历史复习 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秦朝郡县制度的概况及与分封制的比较

1.郡县制度

(1)推行:秦统一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内容

①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加强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学科&网

(2)不同点

①实行条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建立基础: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③传承制度: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④官吏权利: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⑤历史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虽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

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接受丞相的指挥

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部分见下图),其内容中包括《置吏制律》三条,内称:“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强调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了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1.B【解析】材料中秦朝的“执法”有权监察复核地方上计事务和案件,说明秦朝的监察体系与职能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执法”是中央的官职,故A错误;材料反映不出“执法”受丞相指挥,故C错误;“执法”是中央的官职,是以内制外,故D错误。

3.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县、都官和十二个郡的官史任免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次年三月底的时间内进行,且必须在三月底前完成。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全国的地方官进行任免和调整,便于各地府相互协调,避免拖延,这有利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厉行法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任免地方官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并没有强调中央政府任免地方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官员的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涉及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学科.网

上一篇:社区工作计划书下一篇:2019高考历史周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