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2024-04-14

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通用6篇)

篇1: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答案】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都是由他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

②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论自觉与不自觉,总是受某种人生观的指导。

③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法。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优劣。

④在上述“三观”中,世界观带有根本性,对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影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每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我们党员和干部,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3)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这些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在我国体制发生根本变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条件下,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并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就得益于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同时,也有少数党员和干部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意识所腐蚀,经不住金钱、权力、美色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引诱,搞钱权交易,行贿受贿,有些甚至违法犯罪,腐化变质,自我毁灭,还有一些党员和干部,对“法轮功”邪教这样明显的歪理邪说,缺乏起码的警觉性和识别力。这些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审视其思想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被打开思想缺口而迷失了方向,发生蜕变走向堕落的。

③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是迫切要求共产党员和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试述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含义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谓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明确人生的意义。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该把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就一般人而言,就是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并努力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务员必须做到的,也是一般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以这样的思想去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2)对于社会的特殊群体共产党员来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是最崇高的。一个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应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3)我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还存在,各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将长期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共产党员来说,强调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运用人的价值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还告诉我们: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4、如何正确认识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参考答案】

(1)权力观就是人们对权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对领导干部来说,权力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应该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的科学权力观,承认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接受人民的权力监督。同时承认,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领导权就是服务权,慎用权,用好权,为人民掌好权

(2)地位观集中体现为人们对职务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共产党人的地位观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真实反映,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共产党人地位观的核心内容是在地位的获取方面,正确认识个人素质与机遇的关系、个人努力与组织需要的关系、岗位与责任的关系等,并以此来指导实际行动。

(3)利益权是人们对利益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正确的利益观,关键是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并且在特定的时刻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直至个人的一切。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我们从来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抱负和追求。但是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改革越深入,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利益权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坚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共产党员约束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作自己的根本利益,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来规范党和党员的一切言行。②坚持把不谋私利作为共产党员对待利益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

③坚持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人民利益作为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我们党从来不否认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但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利益,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必须符合党的共同政治理想。

(4)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其核心问题是权力观问题。正是有了权力,才有了地位,才有了如何对待利益的问题。

①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必须有正确的权力观。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是党的权力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领导干部的权威才能得到加强,社会主义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5)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人民群众,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领导干部对待群众的正确态度。

5、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参考答案】

(1)简单来说,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应该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的科学权力观,承认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接受人民的权力监督。同时承认,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领导权就是服务权,慎用权,用好权,为人民掌好权。

①必须承认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作为整个国家的公共权力,其来源的主体必然是人民。承认权力由人民赋予,承认权力的“人民性”,并从讲政治的高度为民掌权,为民用权,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②必须树立为人民掌权的服务观念和公仆意识。权力是否用于服务,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党性的检验。把权力的行使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要求和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

③必须树立为人民掌权的责任观念和责任意识。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风险也越大。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每一点权力,作为自己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作为最直观、最具体、最现实的历史使命,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随心支配。从某种角度来说,领导者是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统一体,一个领导者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就决定了领导者必须负一定的责任。责任制约权力,权力为责任服务。在我们党的领导活动中,从来没有不负责任的权力。

④必须树立自觉接受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观念。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运行的失控。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强化监督和“他律”是增强领导干部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⑤必须树立民主用权、科学用权的观念。所谓民主用权,就是要发扬人民民主和

党内民主,一方面主动争取来自党内的、法律的、党外人士的、舆论的、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不断修正用权的轨迹。另一方面发扬党内民主,自觉实行民主集中制,处理好个人权力与集体权力的关系,上级权力与下级权力的关系,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权力的效能。所谓科学用权,就是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置于组织的约束之下,在领导工作中特别是在人事安排、财务开支、工程建设等重大问题和项目的决策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做出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科学决策,避免个人说了算,擅作主张。

(2)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强化政治意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某种角度来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基础。

②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切实弄清权力的来源和权利与义务、职务与责任的关系,摆正权力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关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时刻把自己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满腔热情地为人民办实事,决不把自己变成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特殊人物。决不能因为地位变了,权力大了,就在感情上同群众疏远。

③要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必须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各种培训和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公仆意识教育、法治教育、警示教育等。

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顶得住歪理,要耐得住艰苦,要抗得住诱惑。

⑤要健全完善权力制约的他律机制,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权力监督网络。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弹劾、罢免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不合理的权力机构,合理地“分权”、“减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全方位的权力监督网络包括党内监督、法律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内部监督),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监督,可以实现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控。努力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到哪里。

⑥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监督。领导干部位高权重,监督的人少了,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就很难保证不出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新形势下经受住权力的考验。

⑦要努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6、有一种观点认为:“追求现实物质生活享受是唯物主义,而追求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是唯心主义”。试用所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评述并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现实物质生活和人生理想价值。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因此,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概念、观点只是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上使用的,并非是物质生活享受或人生理想价值的同义语。

(2)从唯物史观来看,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既有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物质需求,又有追求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

(3)人们的需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为社会作贡献去谋求个人利益;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既要树立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奋发图强;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在为社会发展的奋斗中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7、有人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有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此观点以及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

【参考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阻碍作用。

(2)理想、前途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利益、金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属于社会的物质范畴。因此,理想和利益、前途和金钱的关系属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想、前途是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理想、前途是为了实现长远的根本利益。我国今天的现实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正是全国人民的这一共同理想,指引着我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3)试题所述的观点,把理想同利益、前途同金钱混同,在哲学理论上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是一种拜金主义观点,用这种观点来指导人生、指导行为,就可能导致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4)当代中国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理想观,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坚持社会的共同和个人理想的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

篇2: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xx党员观《张思德》,论人生价值有多少

文章作者:jewely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1日21:21 xx党员观《张思德》,论人生价值有多少 八月十一日xxx教育系统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动员大会后组织观看了《张思德》的电影。《张思德》以1944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为背景,这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中央警备团的普通战士,参加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在陕北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这部展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和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普通战士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看完影片,xx小学的6名党员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张思德同志当了11年的兵,可是他却能够一如既往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做事不邀功,不埋怨,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为革命为人民,要敢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的誓言。张思德同志不善言词,却有着使不完的劲,他永远那么积极乐观。“主席让我烧炭,是因为我的碳烧的好。”这是影片中张思德一句朴实而又发人深思的话。他站过岗、送过信、烧过炭,却乐此不疲,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他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人生的价值有多少,不在于职业的贵贱,而是价值发挥了多少。这让我们想起有的同志面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总是挑三拣四,不情不愿,或者有抱怨不断。而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又是作何感想的?是啊,领导让我做这件事,证明领导相信我,也证明我有这个能力。这样想,我们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就都能够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做到“*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一群含苞待放的学生,培养他们日后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当我们也斤斤计较工作得失的话,也在乎的是表面荣誉的话,那我们的人生价值又怎么体现?作为一个*党员缺少为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又怎么能体现奉献精神呢?我们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带头在教学上多花了一点时间去钻研教材,去精心施教;在教育科研上多花了一点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多了一点爱心,用人格的力量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用默默的奉献来为学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团结协作、凝聚周围群众,让更多的人感染到党的魅力,不就将张思德那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更好的发扬了吗? 电影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但它通过特殊的文化语境,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内涵。张思德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他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毛泽东在为纪念他而做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尽管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如今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党员以现代人的眼光在银幕上重温这段红色历史,电影带来的不只是人们深深的景仰和感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也正是这种“平凡”,让我们感觉到了英雄的鲜活、真实,赢得了感动的泪花。看完影片之后,大家一致认为电影《张思德》寓教于艺,生动感人。大家更感性、直观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诞生的缘由和深刻意义。随着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深入和自己参加的动员大会后,自己的认识也一天比一天深刻。最初自己认为是一名普通*党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无所谓参加学习与否。听王纪远书记、董仁义副书记的动员报告,收看《张思德》电影后,静下心来,对比自己的工作,觉得离一个优秀*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大家表示一定要积极参加这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并贯穿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借这次东风,内强自己的*和业务素质,外树一名*党员的形象,在平日的工作和学习中真正起模范带头作用,无愧于*党员这一光荣称号,永远保持一名*党员的先进性。建设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平凡的“张思德”;伟大的时代,永远需要“为人民服务”精神!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和绚丽多彩的人文环境,更需要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作好各项工作。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发扬艰苦朴素,勤奋学习的优良传统,处处体现*党员的模范作用,继承和发扬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以张思德同志为榜样,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踏实敬业,切实将工作做好,为实现龙南小学美好明天而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3: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观,培育路径

自古以来, 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人们之间友好相处的重要道德原则, 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当前, 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 诚信观缺失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担忧。党的十八大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把“诚信”作为每个公民最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着重提出。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教育, 重塑诚信理念, 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建立诚信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近年来, 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日益严重, 其在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表现为日常课堂的逃课、迟到与早退、平时作业的抄袭、考试的作弊、论文等学术成果的剽窃等;经济方面表现为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时清还助学贷款、以虚假的贫困证明获取贫困资助等;就业方面的表现为简历造假、伪造实习经历、随意违约等;在日常伦理方面表现为恶意隐瞒父母实情、交友不诚、网络空间不能自律等等。这些不诚信行为不仅给个人, 甚至给学校、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造成了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 客观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体制自转型以来, 市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但社会经济赖以依托的伦理规范即诚信还未能深入人心, 无规则的趋利避害造就了当代人的浮躁心理及急功近利, 尔虞我诈的恶习已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以至形成整个失信的社会环境。”[1]在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由于社会诚信管理等法制制度的不健全, 使整个社会的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诚信问题介于道德与法律这两个概念之间难以区分, 更加大了诚信管理的难度。而由此形成的不诚信的整体社会环境正无孔不入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二) 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得当

近年来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以期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但一方面教师既没有以身作则, 在保证自身诚信行为的同时做到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式太过陈旧, 诚信意识与思想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课堂说教阶段, 脱离学生内心情感难以引起道德共鸣, 学生觉得枯燥干涩, 未将诚信意识贯彻到实践之中。更为重要的是, 现今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既不能从正面保护诚信者的利益, 又不能从反面惩罚不诚信者。因此导致学生未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念及意识, 反而利用学校的管理漏洞, 屡屡出现各种不诚信行为。

(三) 家庭教育的不重视

当代急功近利的社会使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状况、学习成绩、具体成就等, 而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 成就取得的方法与手段, 从而忽视家庭诚信教育这一环节。甚至于有些家庭会以反面教材为例, 错误引导学生进行不诚信行为以获得某一利益, 以此并未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18—22岁这一年龄阶段, 一方面他们经历着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的生活, 生活与学习方式发生了与以往都不同的改变;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也正经历着各种过渡与适应, 思想正处于价值形成与固定阶段, 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具有不稳定性。做出何种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 多半源于认知不清基础上的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使在同一道德体系下, 在社会环境、道德教育等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人们的对某一事件的观念也不完全相同, 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主观方面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同。

三、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 构建并完善社会诚信机制

影响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大环境。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育、引导及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它是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基础与保障。因此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机制必须首先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保障制度。第一,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关于社会诚信的法律法规, 在严格的法律监督与约束下, 统筹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建立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 同时也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强制性, 权威性和实效性。第二,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引导舆论导向, 形成正确价值理念。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不断传播诚信观念, 在为整个社会群体宣扬正确理念的同时, 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积极影响, 正确引导其诚信价值观的形成。第三, 培养全社会公民的诚信道德意识。一定的行为及观念, 只有经常反复地进行并养成习惯, 积淀为一个人的内在属性, 才能形成某种道德品质, 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理念。因此, 除了法律的强制与约束外, 全社会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 不断提升社会民众的道德意识, 以期真正形成诚信观念。

(二) 发挥高校诚信建设的主导作用

1. 创新教育理念, 拓展教育方式

在高校教育中课堂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主体部分, 也在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中起到主导性作用,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时, 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要对道德教育提起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道德观念的启发与教育。同时, 诚信道德教育也应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放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之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也将诚信理念一以贯之, 体现诚信教育的一致性。与此同时, 高校也应建立诚信的校园氛围, 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诚信育人功能。第二课堂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性, 而这一点将更有利于诚信品质的内化与形成;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如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社团, 以主题讲座、名师宣传、演讲等形式正面宣扬诚信价值理念;也可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 了解学校及社会中个体的不诚信行为, 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危害, 更加直接地震撼大学生的内心;还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抵制校园不诚信行为, 优化校园环境, 逐渐建立共同的诚信价值观。

2. 注重教师道德引领,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平等性

在价值观的教育与养成过程中, 社会与学校必须注重大学生的的主体意识与主观状况, 体现出诚信教育的主体性特性, 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接受诚信教育, 做出诚信行为。与此同时, 让正处于思想不稳定时期的大学生要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就需要良好的价值引领与榜样示范。因此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老师们也须做好思想引领与教育作用, 更应将诚信教育落于实际生活, 从行动层面践行诚信观念。因此高校教师一方面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成为学生们的表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做到自律诚信, 加强学术道德, 做好学生们的榜样。

3. 规范诚信管理制度, 建立诚信评价系统

诚信是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石, 在高校对其进行诚信品质培养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使大学生形成自律意识, 以诚信为原则进行自我约束, 同时高校给予诚信榜样积极宣传与必要奖励;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以他律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在大学生做出不诚信行为时予以惩罚, 以强制性的方式让其认识到不诚信行为的危害。高校应规范大学生诚信管理制度, 为每一个在校生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经济、网络、求职等方面的诚信表现进行准确描述、跟踪记录、动态管理、科学评价。最后分门别类将不诚信记录以减分的形式体现在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中, 每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对应一定的减分分值, 并与个人的评优评奖、入党、就业、综合测评相挂钩。最终在学生毕业时将诚信档案进行梳理, 装入学生档案, 为用人单位及社会提供参考。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管理系统, 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辅助, 变学生在校期间的被动约束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由他律变为自律。同时, 也有助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 使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术歪风得到有效遏制, 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 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细胞, 家长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及诚信父母的教育。因此, 在家庭的诚信教育中, 首先要求父母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从思想、言论、行为等方面都须以诚信为原则要求自身, 以此也引导孩子建立诚信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其次, 父母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 进行思想的疏导与监督。合格的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变化对其进行关心、引导及监督, 及时端正其诚信意识, 培养诚信的价值观。第三, 家庭应配合好社会与学校的工作, 在社会及学校的培养之外, 利用亲情的良好纽带做好学生的再教育工作, 使诚信教育这一工作地带不留白。

结束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道德诉求, 是社会和谐前进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道德的永恒篇章。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既是全社会的迫切需要, 又是重要的客观要求, 社会各界及大学生自身都应通过各种方式, 积极建立起诚信规范制度及严格自律的诚信道德意识, 促进诚信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赵卫川.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

[2]彭素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提升诚信品德.文史博览 (理论) , 2010年3月.

篇4: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定位,在复习目标中体现人文性

期末复习不仅要回顾、巩固已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建立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通过对“问题解决”知识结构的梳理,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本册教材“问题解决”的知识点,构建其知识网络。

2.改善复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复习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激趣,在情境中盘活知识点

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新课后再学习的过程,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由于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引导复习时,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要复习的内容融入其中,激起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课中。

如,在“问题解决”复习开始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5只白兔,4只黑兔。”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要求看图列式。在复习图文表格式解决问题前,教师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一群跑来跑去的小兔”,随即课件出示,并述说题意。在复习文字解决问题前,教师再创设情境“不远处又跑来了一群小兔”,边说边用课件出示求两次跑来的小兔总数。紧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要把草地上的小兔捉9只放进笼子里,已经捉了5只,还要捉几只?”同时出示这一减法计算的问题解决。

这样,通过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处于“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对所复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三、厘清,在变化中沟通知识点

为了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在进行“问题解决”复习教学时,不宜只是单纯地将已学知识简单再现,而应指导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创新。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复习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把基本知识点理清。复习时可按以下两个层次进行:

1.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先课件出示:5只白兔,4只黑兔。再把白兔和黑兔圈起:

2.图画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通过擦去线条,保留图画并改成图画式问题解决的形式: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课件呈现的方式,把看图列式和图画式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图画式问题解决,注重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建构,激发思考,张扬个性,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创造,而且还学会选择与分享。

四、对比,在辨析中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复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复习过程要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清晰把握和深沉感悟。为此,在复习时,可采取对比的方法使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更深刻地凸显出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复习图文表格式问题解决的对比。

课件出示表格: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题都是求“现在有几只”,但计算方法却不同。前一题是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后一题是求“现在还剩多少只”用减法计算。重点要让学生观察比较“现在”是指的哪种情况,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出示下面一组题:

(1)草地上先跑来5只小兔,又跑来4只,两次跑来多少只小兔?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了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最后组织学生比较第(1)题是求两次跑来小兔的总数,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都要用加法计算,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不同叙述的加法问题解决,避免看到“跑走了”就以为是要去掉而错误地把它理解为用减法计算。

3.复习图文表格式和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在解题中,学生常因审题不清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复习中应注重“对比”,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使他们对错例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做是正确的,进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出示下面一组题:

(1)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列式后提问: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条件都是跑走了5只。不同:计算方法不一样。第(1)题是求跑走后现在剩下的小兔数,用减法计算;而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用加法计算。)

五、梳理,在主体探究中建立知识联系

复习课要注意知识再现时引导学生通过“理一理”、“串一串”、“连一连”等自主复习方式,启发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如边讨论、边点拨、边归纳、边用课件显示。如下:

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课教学,既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与补充,也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整体观的建立,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深化,在补充与完善中形成知识技能

复习课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巩固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因此,期末复习时要在前面梳理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从而促使学生在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实际,增强技能。

复习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丽和小红各有8颗糖,两人一共有多少颗糖?

(2)小明做纸飞机,上午做了8架,下午做了9架,一天做了多少架?

(3)同学们要栽9盆月季花,已经栽了6盆,还要栽多少盆?

(4)东风路小学有7个小皮球,一年级(1)班借走了5个,现在还有多少个?

通过上述的练习与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查缺补漏,形成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延伸拓展,提高技能。

经过上述的复习过程,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得到强化,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练在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处,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1)“六一”儿童节到了,一年级两个班的小朋友要做同样多的大红灯笼,一年级(1)班做了7个,一年级(2)班做了9个,问哪个班剩下的大红灯笼多?

(2)选择题。

①池塘里游走了6条金鱼,还有8条。_____

A.原来有多少条金鱼? B.现在还剩多少条金鱼?

C.一共游走了多少条金鱼?

②池塘里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_____

A.原来有几只青蛙? B.还剩几只青蛙?

C.一共跳走了几只青蛙?

(3)看算式编题。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加法计算的题目。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减法计算的题目。

总之,复习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博大精深。因此,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立足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复习课才能上出精彩,“鲜活”起来。

◇责任编辑:徐新亮◇

“问题解决”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为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部分知识,期末复习时应注意选择好问题解决的复习形式、复习内容,做好知识的系统梳理、比较异同和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一、定位,在复习目标中体现人文性

期末复习不仅要回顾、巩固已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建立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通过对“问题解决”知识结构的梳理,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本册教材“问题解决”的知识点,构建其知识网络。

2.改善复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复习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激趣,在情境中盘活知识点

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新课后再学习的过程,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由于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引导复习时,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要复习的内容融入其中,激起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课中。

如,在“问题解决”复习开始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5只白兔,4只黑兔。”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要求看图列式。在复习图文表格式解决问题前,教师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一群跑来跑去的小兔”,随即课件出示,并述说题意。在复习文字解决问题前,教师再创设情境“不远处又跑来了一群小兔”,边说边用课件出示求两次跑来的小兔总数。紧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要把草地上的小兔捉9只放进笼子里,已经捉了5只,还要捉几只?”同时出示这一减法计算的问题解决。

这样,通过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处于“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对所复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三、厘清,在变化中沟通知识点

为了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在进行“问题解决”复习教学时,不宜只是单纯地将已学知识简单再现,而应指导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创新。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复习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把基本知识点理清。复习时可按以下两个层次进行:

1.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先课件出示:5只白兔,4只黑兔。再把白兔和黑兔圈起:

2.图画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通过擦去线条,保留图画并改成图画式问题解决的形式: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课件呈现的方式,把看图列式和图画式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图画式问题解决,注重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建构,激发思考,张扬个性,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创造,而且还学会选择与分享。

四、对比,在辨析中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复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复习过程要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清晰把握和深沉感悟。为此,在复习时,可采取对比的方法使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更深刻地凸显出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复习图文表格式问题解决的对比。

课件出示表格: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题都是求“现在有几只”,但计算方法却不同。前一题是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后一题是求“现在还剩多少只”用减法计算。重点要让学生观察比较“现在”是指的哪种情况,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出示下面一组题:

(1)草地上先跑来5只小兔,又跑来4只,两次跑来多少只小兔?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了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最后组织学生比较第(1)题是求两次跑来小兔的总数,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都要用加法计算,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不同叙述的加法问题解决,避免看到“跑走了”就以为是要去掉而错误地把它理解为用减法计算。

3.复习图文表格式和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在解题中,学生常因审题不清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复习中应注重“对比”,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使他们对错例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做是正确的,进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出示下面一组题:

(1)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列式后提问: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条件都是跑走了5只。不同:计算方法不一样。第(1)题是求跑走后现在剩下的小兔数,用减法计算;而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用加法计算。)

五、梳理,在主体探究中建立知识联系

复习课要注意知识再现时引导学生通过“理一理”、“串一串”、“连一连”等自主复习方式,启发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如边讨论、边点拨、边归纳、边用课件显示。如下:

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课教学,既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与补充,也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整体观的建立,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深化,在补充与完善中形成知识技能

复习课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巩固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因此,期末复习时要在前面梳理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从而促使学生在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实际,增强技能。

复习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丽和小红各有8颗糖,两人一共有多少颗糖?

(2)小明做纸飞机,上午做了8架,下午做了9架,一天做了多少架?

(3)同学们要栽9盆月季花,已经栽了6盆,还要栽多少盆?

(4)东风路小学有7个小皮球,一年级(1)班借走了5个,现在还有多少个?

通过上述的练习与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查缺补漏,形成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延伸拓展,提高技能。

经过上述的复习过程,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得到强化,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练在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处,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1)“六一”儿童节到了,一年级两个班的小朋友要做同样多的大红灯笼,一年级(1)班做了7个,一年级(2)班做了9个,问哪个班剩下的大红灯笼多?

(2)选择题。

①池塘里游走了6条金鱼,还有8条。_____

A.原来有多少条金鱼? B.现在还剩多少条金鱼?

C.一共游走了多少条金鱼?

②池塘里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_____

A.原来有几只青蛙? B.还剩几只青蛙?

C.一共跳走了几只青蛙?

(3)看算式编题。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加法计算的题目。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减法计算的题目。

总之,复习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博大精深。因此,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立足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复习课才能上出精彩,“鲜活”起来。

◇责任编辑:徐新亮◇

“问题解决”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为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部分知识,期末复习时应注意选择好问题解决的复习形式、复习内容,做好知识的系统梳理、比较异同和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一、定位,在复习目标中体现人文性

期末复习不仅要回顾、巩固已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建立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通过对“问题解决”知识结构的梳理,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本册教材“问题解决”的知识点,构建其知识网络。

2.改善复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复习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激趣,在情境中盘活知识点

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新课后再学习的过程,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由于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引导复习时,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要复习的内容融入其中,激起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课中。

如,在“问题解决”复习开始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5只白兔,4只黑兔。”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要求看图列式。在复习图文表格式解决问题前,教师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一群跑来跑去的小兔”,随即课件出示,并述说题意。在复习文字解决问题前,教师再创设情境“不远处又跑来了一群小兔”,边说边用课件出示求两次跑来的小兔总数。紧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要把草地上的小兔捉9只放进笼子里,已经捉了5只,还要捉几只?”同时出示这一减法计算的问题解决。

这样,通过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处于“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对所复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三、厘清,在变化中沟通知识点

为了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在进行“问题解决”复习教学时,不宜只是单纯地将已学知识简单再现,而应指导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创新。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复习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把基本知识点理清。复习时可按以下两个层次进行:

1.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先课件出示:5只白兔,4只黑兔。再把白兔和黑兔圈起:

2.图画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通过擦去线条,保留图画并改成图画式问题解决的形式: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课件呈现的方式,把看图列式和图画式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图画式问题解决,注重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建构,激发思考,张扬个性,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创造,而且还学会选择与分享。

四、对比,在辨析中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复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复习过程要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清晰把握和深沉感悟。为此,在复习时,可采取对比的方法使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更深刻地凸显出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复习图文表格式问题解决的对比。

课件出示表格: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题都是求“现在有几只”,但计算方法却不同。前一题是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后一题是求“现在还剩多少只”用减法计算。重点要让学生观察比较“现在”是指的哪种情况,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出示下面一组题:

(1)草地上先跑来5只小兔,又跑来4只,两次跑来多少只小兔?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了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最后组织学生比较第(1)题是求两次跑来小兔的总数,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都要用加法计算,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不同叙述的加法问题解决,避免看到“跑走了”就以为是要去掉而错误地把它理解为用减法计算。

3.复习图文表格式和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在解题中,学生常因审题不清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复习中应注重“对比”,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使他们对错例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做是正确的,进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出示下面一组题:

(1)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列式后提问: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条件都是跑走了5只。不同:计算方法不一样。第(1)题是求跑走后现在剩下的小兔数,用减法计算;而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用加法计算。)

五、梳理,在主体探究中建立知识联系

复习课要注意知识再现时引导学生通过“理一理”、“串一串”、“连一连”等自主复习方式,启发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如边讨论、边点拨、边归纳、边用课件显示。如下:

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课教学,既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与补充,也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整体观的建立,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深化,在补充与完善中形成知识技能

复习课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巩固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因此,期末复习时要在前面梳理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从而促使学生在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实际,增强技能。

复习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丽和小红各有8颗糖,两人一共有多少颗糖?

(2)小明做纸飞机,上午做了8架,下午做了9架,一天做了多少架?

(3)同学们要栽9盆月季花,已经栽了6盆,还要栽多少盆?

(4)东风路小学有7个小皮球,一年级(1)班借走了5个,现在还有多少个?

通过上述的练习与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查缺补漏,形成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延伸拓展,提高技能。

经过上述的复习过程,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得到强化,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练在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处,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1)“六一”儿童节到了,一年级两个班的小朋友要做同样多的大红灯笼,一年级(1)班做了7个,一年级(2)班做了9个,问哪个班剩下的大红灯笼多?

(2)选择题。

①池塘里游走了6条金鱼,还有8条。_____

A.原来有多少条金鱼? B.现在还剩多少条金鱼?

C.一共游走了多少条金鱼?

②池塘里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_____

A.原来有几只青蛙? B.还剩几只青蛙?

C.一共跳走了几只青蛙?

(3)看算式编题。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加法计算的题目。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减法计算的题目。

总之,复习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博大精深。因此,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立足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复习课才能上出精彩,“鲜活”起来。

篇5:社会人生价值名言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才能与坚毅来达成它。-约翰·渥夫甘·冯·歌德

●在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威廉·奥斯勒爵士

●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豪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温斯顿·邱吉尔

●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而鼹鼠丘对你而言,也变成不可攀的高山。-艾蜜莉·顾埃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播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籽;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小孩;商人或手艺人不会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马丁·路德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查士德斐尔爵士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信念,你拿它没办法,但是没有它你什么也做不成。-撒姆尔·巴特勒

●我相信强烈的目标,这种可以使人完成任何事情的诚恳精神,这种自我忠实,是使人的心灵成就在业的最大因素。-弗烈德利克·B·罗宾森

●幸运是个伟大的老师,而不幸则更伟大。拥有会纵容思想,欠缺能却训练并强化思想。-威廉·哈立特

●每个天才的产生,必是热忱的产物。-本杰明·狄斯拉里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华特·贝基霍

●行动也许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行动就决没有快乐。-本杰明·狄斯拉理

●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路易·锤斯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恐惧是世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种情绪。我与它抗战,并借着帮助情况不及自己的人们,而克服了它。我相信,任何人只要去做他所恐惧的.事,并持续地做下去,直到有获得成功的纪录做后盾,他便能克服恐惧。-艾琳诺·罗斯福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我们的恐惧总较我们的危险较多。-塞尼加

●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定更重要的成分。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行里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提奥多·罗斯福

●“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拿破仑

●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罗夫·华多·爱默生

●我活得愈久,便愈确定热忱是所有特性或质性中最重要的。通常,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的技艺.能力和才智差异并不很大。假使有两个人,以同等的能力、才智、体力与其他的重要质性开始,会出人头地的是那个满腔热忱的人。同时,一个能力平平却抱持着热忱的人,往往能超越一个能力很强却毫无热忱的人。-弗烈得利克·威廉森

●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查尔斯·史考伯

●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须培养热忱。人们因你心与热诚而更喜欢你;而你也得以逃离枯燥不变的机械式生活,无往而不利。不会有别的,因为人类的生活就是这样,把灵魂放入工作之中,你不仅会发现每天中的每小时都变得更愉快,而且会发现人们都相信你,恰如我们以发电机时相信电那样。-约那桑·欧登·阿摩尔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篇6: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摘要】: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个人利益 价值目标 社会核心体系

【正

文】:

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价值不是实体或属性,而是代表了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将人生置于价值的视角下考察,意味着将个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加以评价,人一方向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当一个人进人青年阶段,具有了较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就会开始思考人生问题,选择人生目的。形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通过提出并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的问题,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要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需要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究竟是什么?人生价值的评价是否存在一个客观标准?显然,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得深人到人生价值的内部,对其木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要达到对一个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就要对事物内部矛盾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本质就是关系,这是世间万物普遍的辩证本性,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例外。深入了解人生价值的本质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生价值的不同方面及其矛后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心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又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党员,能够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处处为他人,处处为集体。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能够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十分优秀。另一些大学生却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还有一些大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少数学生不讲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犯罪的道路。当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于是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有些人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挣钱的多少,成为这些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的主要尺度。

三、总结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政治的,也可以是道德、艺术、科学的。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所以个人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由于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所以个人越是能不断地创造,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也就越有价值。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和承认,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之前,就无法衡量他的社会价值。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价值关系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具体评价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时,就可能受到阶级偏见的影响而歪曲评价他的社会价值,甚至发生完全相反和对立的两种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罗世钦

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成力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

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人生价值的结构》

靳安广

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上一篇:瓦房小学三月份工作汇报下一篇:范文通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