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人生观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价值观人生观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特殊一份子,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当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当代学生是否树立积极有效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当代学生在树立人生价值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个人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当代学生必须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是当务之急。

第一篇:价值观人生观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探析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偏离奉献、牺牲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与名、利、钱、权直接挂钩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教育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真理、道德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从转变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根源入手,使他们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奉献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价值取向

前言

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对自己周围的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就是价值观。当他将身边所有的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中进行依主次、轻重的不同排列次序时,他便有了价值观体系。而决定这一次序主次先后以何种方式排列的则是他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价值观体系和价值取向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决定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这种行为定势也被称为社会行为模式,这种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

人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其价值体系也基本稳定,其人生目标也基本确立,人就开始走向个体平稳发展的道路。

然而,人毕竟不是机械化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身体与心理上的差异,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青年时期,主体能动性的特征更加突出。由于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以及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青年学生产生了许多疑惑、冲突和挫折,他们在不断地质疑和探索中增强独立性,其主体价值体系也就逐渐地脱离对他人灌输或投射的单纯依赖,而自觉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自身个人价值体系的参照系,从而呈现出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存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历史时期,上个世纪末因国家形势需要而产生、实施的旧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脑海里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仍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状态之中,加之网络时代的到来,西方社会存在的各种与我国社会形态、意识形势、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像洪水一般直涌大学生脑海,使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着迷糊、迷失、迷路、迷茫的“四迷”现象,这四种现象的存在,从大的方向说,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的走向,从小的方面来说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迷失自我,因此说,让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观取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当然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到自爱、自重、自惜、自知。

所谓价值观取向,从宏观上说,是指人的思想领域所在的对人和事或者说是对某个特定的载体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的思想领域对人和事或者说是某个特定的载体所产生的个人坚定看法,并依据当时所在的社会环境、个人处境进行一定的价值所选。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都怀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失业、求业和钱、权、利、势的现象中,当代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因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在是单纯,反之则是在善、恶、良、坏之间进行艰难抉择,这不是大学生本身的错,也不是教育的错,而是整个社会所处的环境所造成的。

因此,许多的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或在选择就业时,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许多悲悯想法,有的认为自己父母没有本事,没能为自己铺好路,只能靠自己来谋求;也有的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走向社会在岗位上用不上或者不實用;甚至有的认为自己从小所树立的某种价值观取向被当今这个社会种种不良现象所淹没。因此,许多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为了谋求日后的出路,求一份安心舒心、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惜通过一切手段谋求学历、提高自己身份,从而产生时下所流行的考试作弊、学历注水、抄袭论文、自私自利等与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所矛盾的现象产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和将要形成的格局。但从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还是呈现一个健康向上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基本人生态度积极、个体价值趋向明显、多元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矛盾的人生态度、自我评价及道德评价标准散乱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根源于社会环境影响、中西文化交融的冲击和大学生内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关系、低层次与高层次教育的关系、短期性与长期性教育并重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的困惑

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命运,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取向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战略走向与民族兴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决定着大学生本身的命运,也将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而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依靠社会舆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体系。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普遍存在着追求现实、获得名利、高人一等、利已利家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的因为寒窗苦读十余载,可是到来头所学知识却与现实工作环境不相符合,甚至于毕业后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另学科目。特别是在时下这个个性张扬、思想狂浪的社会,许多大学生为了早日获得所需要的钱、物、利、名等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于肉体,他们的这些价值观取向其实是一种虚拟的价值观取向,是一种暂时性的价值观取向,是一种与自身的意识形态所不符合的价值观取向,更是一种有害于社会风气、有损于家庭道德规范、有伤于民族气节的价值观取向,当然大部分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还是好的,正确的,科学的,对社会、家庭、民族来讲是有利的,对个人来讲更是符合自身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终极的关怀、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人生的态度、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境界和人生的理想等等。价值观是个性范畴,史上许多的思想家们都对价值观有过自己的论述,但是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深刻揭示价值观的内在本质。但是从史上的思想家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人的价值观取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决定着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不但决定着大学生自身的命运,更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这不是夸大其言,更不是危言耸听。因此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痛苦。

三、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之走向

胡锦涛同志曾发表过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这对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来说,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引导功能。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看来,价值观既属于社会意识,也是属于个人意识,更是人们在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关于价值观的总和。反过来讲,价值观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和自生的心理体验,价值观更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奖与批。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价值观的看法和理解。这种价值观的看法和理解是依据社会首先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的。

因此也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规范标准,这种道德价值取向和规范标准反映的是社会性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言论行动、行为做法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自己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因此,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价值观取向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应与社会相应、与家庭相应、与民族相应,以自身的价值观取向来推动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取向,这也正符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当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使命有义务也有本领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富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们的民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娅梅,袁晨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浅析[J].科教文汇,2007,(07).

[3]高燕菁,林自强,李志芳.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与个性特征调查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3]褚詹玄.医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与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7,(06).

[4]周海燕.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研与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1).

[5]胡光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6]李肃东.展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学说——论孔孟的人生价值观[J].天津社会科学,1991,(04).

作者:吕春梅

第二篇:论当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特殊一份子,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当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当代学生是否树立积极有效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当代学生在树立人生价值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个人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当代学生必须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是当务之急。

一、当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现状

1、追求多元化。传统时期人们的思想就是致力于国家建设,以奉献为主。然而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今天,这种心态已不复存在,当代学生的头脑变得复杂化,与旧时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出现,使得他们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多元化的追求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地强调自我价值。

2、竞争意识强,责任感匮乏。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学生的竞争意识尤为强烈,一方面是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所影响。光是就业压力就足以让当代学生有了很大的压力感,竞争意识尤为强烈,因此就出现了本升研升博的局势,虽然,考研、考博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力化,且责任感比较匮乏,由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

3、人生价值观物质化,忽略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世界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之下,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等相继出现,学生被社会所诱惑着,一些不良的习惯时刻在学校上演着,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恶性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大部分被物质所充沛着。在这些物质的诱惑之下,他们的理想追求显得尤为淡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迷茫着、彷徨着、犹豫着,直至选择时刻真正到来,由此导致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物质化,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全无。

4、人生价值观迷茫化。当下一些学生进入学校要么成才,要么无所作为,甚至有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失去了目标,没有人生理想,缺乏个人奋斗力。他们对于人生规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言,认为大学对于他们没有任何作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观点,常常会导致学生自身的风貌和心理有所扭曲。

二、当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方法

1、加强自身修养。对于当下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各门课程,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动态,向一些积极优秀的人员学习,各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应该积极参加。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心中有抱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大学生如果想要做到这些,内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在个人品质方面较为优越,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些能力,比如说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将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明确地端正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由此提高人生价值观。

2、深化教学革新。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基础,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加大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注重各种趣味教学的导入,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由此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自身形成较好的道德水平,在其它课程上教师也应该将道德类引入课程。此外,应该定期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此有关的电影,观后写出观后感,且将优秀的观后感评出,感染其他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亲身体验,可以鼓舞学生,让他们从中感悟生活,扩展眼界,丰富生活。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条件,聘请一些名人授课,定期开展积极有效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从这些名人教学中体会与众不同,感悟课程的有效性。此外,在课程其中可以加大学生与名人教师的交流互动空间,让学生从交流互动中解决一些疑惑,从而真正达到有效课程的目的。

3、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当代学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树立这些不是简单的三言两句,需要一个十分长久且艰难的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坚定信念,有勇气和毅力,当国家利益摆在面前时,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毛泽东同志的要求,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观。

4、将国家社会作为后盾力量

国家应该不断适应新时代,进行各种课程教育的改革,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育同步对待,可以将一些课程设置进行相关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将政治文件作为主力,把社会媒体舆论作为辅助条件。此外,要加大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摒弃不良社会风气,将高校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切实保证当代大学生能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社会追求有效地结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当代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学生在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他们人生目标的不明确,不能够有机地将个人利于与社会利益有效结合。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当代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世钦.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 成 力.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王锐生.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 靳安广.人生价值的结构.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作者:孔燕

第三篇: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新特征探讨

摘要:青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并在近几年表现出鲜明的物质导向性、职业中心性。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手段与目标的本末倒置,使他们容易产生人生价值目标的混乱。针对大学生这种特征,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引导,使之形成正确地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个体最认真也最为迫切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问题。大学生作为青年最重要的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渐定型和稳定的决定性阶段。他们所抱有的人生价值观是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及意义、个体与集体,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系和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传继。笔者通过个人访谈形式,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趋势与深层原因,为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提供借鉴。

1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新特点

笔者在川北某省属重点师范类院校,对在校学生通过个体访谈的方式,通过与受访大学生个体访谈,对他们的学习认知心理、价值结构、人文关注等方面作了较深入了解,受访目标116位,其中女性受访对象为82位,男性受访对象为34位,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在西部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同样反映到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西部师范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利益观和金钱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受访学生普遍关注职业、收入、家庭,认为个体的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物质是幸福的基础,将金钱、收入、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部分受访对象甚至表现出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到校园生活中,对自在学习、院校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方面的付出进行成本化计量的倾向,反映了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实现手段的功利化倾向。

1.2 价值观内容的职业中心性

就业,占据成为受访学生的价值优先位置。在师范专业受访群体中,70%的学生提处作为教师的基本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成为他们人生价值观的趋近取向,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职业的业务道德要求的符合完成匹配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跟就业高关联度的国家等级考试、师范技能成为受访群体普遍关注的学习内容。

甚至,在高校学生中出现职业价值化的倾向,在衡量事物价值的时候,将其与就业的有效关联度作为考横的标准,过高地估计了就业在人生价值观众的地位。

1.3 价值目标混乱

大部分受访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下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个体的完善与发展,但是抱有对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以个人发展为中心,以回馈家庭为支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为发展空间的多层面目标的交错咬合体系。

由于高校学生整体的理性,使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个体难以实现价值体系的较高层面,即对社会的责任。他们更倾向考虑价值目标实践的现实性,对更高的个体发展和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缺失所造成的情感空虚和理想虚无表达出一定程度的不安与焦灼。职业规划与物质导向的差距,也会导致部分受访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悲观情绪。

学校、寝室通过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这种价值观结构跟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并体现出低幼性与思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现实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结合的状态,同时因为价值观结构内部的张力,很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紧张与焦虑,甚至表现出某种反社会的倾向。

2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所体现的上述特征,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转变而造成的社会形势相关,也与高校内部的如下几个因素紧密相关。

2.1 全球经济下的严峻就业形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高强度竞争以及金融危机降低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期许。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扩招也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变得愈加困难。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的职业需求逐年递减,就业缺口日渐缩小,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多流向中小城市市县镇。

高校学生入校起,就业就成为首要关注问题。学生在高校生活各个层面的选择,例如专业的调整、课程选修、社团兼职等,都与就业紧密相连。同时,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出于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考虑,有意识地养成符合职业发展的习惯,这种自发的职业的自我内化,使得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更明显的职业导向性。

2.2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信息获致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交往模式,开辟社会关系的新场域,更新了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尤其是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致途径。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近日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目前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学生。在依赖互联网获得大部分信息的受访对象中,更多的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和冲突的倾向。深究其原因有两点:

(1)受访对象生理与心理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不具备稳定性,对于事物的判断还流于表面,无法有效地对互联网上得海量信息进行甄别;

(2)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出爆炸性、易逝性、复杂性的特征,这也使得性对激进的观点易被这个时期的青年所接受。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滞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具“重施教、轻受教,重灌输、轻引导”特点,远离学生自身发展和内在需求,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无法达到引导教育服务学生的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赖于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完成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校在配置辅导员工作时,没有将学生专业与辅导员严格联系,同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与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另外,在规划辅导员职业发展时,辅导员承担了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专业导师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培训使得辅导员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时效性的要求。

3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3.1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导致人生规划的短视性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新时期表现出的这种内在的矛盾性,表现为“效果”成为他们第一个下注的举足轻重的砝码。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的浅显与急功近利的状态,使得青年学生较难把握人生价值观的深层内容,因此在人生规划中表现出短视性的不足。

他们或将人生归结于简单的职业规划,或则将阶段性目标与手段等同于人生规划。大学生涯的规划停留于具体可操作目标,对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与奖学金等直接在求职中使用的证书有高关注度,二较少关注自身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也较少地流露出审美和道德情感的诉求。

3.2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新特征导致高校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的流变性,个体性与差异性成为主流,使得高校覆盖全校的管理模式愈来愈跟不上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诉求。如何有效地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完成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新时期学生个体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紧跟时代变迁,越来越具有个体心理因素,高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跟心理疏导、情绪引导、情感导向、道德教化、和审美培养紧密相连,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学生所不喜的说教方式,某种程度上滋长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触心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无疑加大了高校管理教育学生工作的难度。

3.3 高校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导致学生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高校学生出于对自身位置的认识,同时网络信息量的大量摄取,使得高校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复杂性。与之相连,在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未经甄别的信息时,他的价值机构使得他往往吸收其中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背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高校学生的长期同化,使得高校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候,偏离自身的具体位置,将自身带入一个被动的、弱势地位。

这种自我弱势化的认知,从积极方面来看,会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自我,对未来不抱过高的期待,从而脚踏实地地努力。从消极方面看,往往导致学生对主流社会抱有某种不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发展会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使高校学生与社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紧张。

4 针对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1 以人为本,分类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群体分类。根据学生经济条件、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利用“两课”课堂和个体辅导,开展形式各样的团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涉及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受访学生中78%的学生在访谈中仅仅提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其中45%的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等视于职业的顺利发展,高达60%的受访学生将家庭与父母纳入到在价值目标体系。

4.2 个性咨询、心理疏导,以“八荣八耻”帮助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观纠偏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跟踪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开展个别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精神,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纠偏。高校学生价值观表达了大学生对特定结果和行为的偏好,或者他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高校承担了培养学生价值体系的诉求。学校系统地通过社会化疏导过程,将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传递给青年学生,力图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学子的内在规范,使青年学生转化为社会习惯、规范所规整的“社会人”,完成个体与社会有效整合的结果。

5 职业规划,人生定位,以集体主义精神指导高校学生有效规划人生

以就业为为中心,规划先行,帮助学生及早的建立职业规划计划,分阶段解决高校青年遇到的问题,将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有机结合,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高校学生,完成高校青年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并将低层的就业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内化于学生的价值体系。

6 结语

高校学生出于人生发展关键期,价值观结构的形成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社会存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尤其是在高校扩张后,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脱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容易被互联网上未经甄别的信息所吸引,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内化成为主要的形式。

因此,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过程那个中,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价值体系目标的交错咬合、物质导向性、职业中心性、目标紧张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高校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的混乱,自我认知的模糊,同时也造成高校学生与社会某种程度上得紧张。但是,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革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心理从未成熟期进入成熟期,这种混乱、迷惑、紧张、焦虑的状态将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祝 秦

上一篇:管理沟通难点论文下一篇:昆明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