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2024-04-28

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通用6篇)

篇1: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一位年轻教师问询:班上学生纷纷表示受不了新调来的一位老教师,我作为这么年轻的班主任,怎么去和这位教师沟通呢?

直觉回应:不用说你这么年轻,即使是校长和年长者直接沟通效果也未必好。如果这位教师有机缘身处开放坦诚的叙事氛围中,有机会聆听到种种师生默契相处的智慧和快乐,或许会有触动自行转变。

一位校长问询:引进一位骨干教师原本很优秀,引进后因至亲亲人长期生病,护理和治疗受拖累,工作无法进入状态,直到失去亲人却难以启齿,只表示今后会好好为学校工作,很担心她最终会顶不住,又不知如何帮她走出来。

也直觉回应:从这位教师身上,感到我们真的需要死亡教育,需要教育芸芸众生如何举重若轻面对生老病死。试着邀请她进入叙事探究活动,一种真诚安全无恐惧的分享氛围可能会帮她自我突围,尤其是当有人分享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痛苦,曾经读过什么书让内心敞亮,重获力量。

这并非把教师叙事探究作为灵丹妙方如法炮制,而是相信一切实质的转变都意味着复归真正的自我,或回归心灵,即贯穿帕尔默《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一种自信与平和的生命内核。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转变需要开放内在空间,需要尊重聆听安全无恐惧氛围的滋养。

教师叙事探究旨在回归心灵

开放内在空间是相当了不起的内在革命。陷入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心灵,正在经历被支离分裂扭曲,力量难以汇聚。不能接受师生关系紧张是自己的原因,难以启齿正经历的不幸,意味着感受到外部的恐惧不安全,还没有机缘在新调入的环境把真实自我和力量展现出来,还没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是被信任的,恐惧只被同情不受尊重。

当没有勇气接纳不幸,没有力量拥抱内心深处的痛苦或恐惧,在封闭地承受支离的心灵面前,除了尊重与等待,可选择的援助之一,是让当事人有机缘亲临一种彼此分享“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体验的场中,意识到要重获力量,必须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而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真谛,是尊重直面生命经历的一切,有定力让所有力量汇聚不分离。抽身静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悦纳悲喜宠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重新汇聚力量获得勇气更新的密钥。

一种开放真诚的叙事探究氛围,用鲜活的体验领悟心灵成长原理,就在自然建立安全无恐惧的信任关系,彼此散发和接收心灵被尊重的温暖,也就自然助益当事人穿越恐惧回归心灵,重获自我更新的勇气。因此,教师叙事探究中呵护尊重聆听的氛围,唤醒回归心灵,这对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意义绝对是第一位的,远远超出它的一些附加价值,如叙事的分享或写作满足了外部标准(发表或获奖)、归纳锤炼叙事素材获得专题性研究成果等。这些附加价值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获得心灵成长的生命的自然水到渠成。而且,附加价值的质量是取决于叙事探究第一位的根本价值―助益教师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自身认同让内心力量汇聚不分离,才有定力如其所是进行选择,获得自身完整,成为最好的自己。

回归心灵需要安全自在的叙事氛围

由此,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是教师叙事探究的灵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对话的基本规则”中强调,焦点人物能够开放分享正遭遇的纠结困顿,其前提是分享小组能绝对尊重聆听或诚实问询,集中精力,忘掉自己,自然生成滋养心灵复归自在的氛围。不打断,不评判,不热心提建议,一切只是为了陪伴分享者更深入他的内心,悄然化纷导滞,重获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相遇自己的心灵导师,以最佳的自己应对挑战。而且,聆听者在陪伴他人进入内心中,也神奇地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向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处敞开,并把这种接纳和开放内心空间的常态,带入和学生、同仁、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中。[1]这样,聆听者和分享者是同样受益,当事人是否分享可以尊重自愿,但聆听的机缘助益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因此,叙事探究氛围的熏陶,帮助每位参与者悦纳一切,无论外力如何扭曲支离的心灵,内在力量都能重新汇聚,活出最好的人生。

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困难在于无形的氛围聚散微妙。除了多数人习惯迷失自我,狂躁之心泛滥,稍不尊重就足以让开放的氛围瞬间消失。此外,还必须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混淆。比如,分享了自己的困惑,会不会很想听听合理的建议?不满足于展示性叙事,不热心提建议而中断聆听,会有损叙事探究的“集智”价值吗?会妨碍凝聚正能量吗?本文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也是在提建议吗?

教师叙事探究确实承担“集智”的重要价值,“集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显然。展示性的叙事分享对于“集智”确实有重要贡献,但是对于参与者的实质成长却存在阻隔。静听者倾向于对外归因,觉得自己没有遇上生命中的重要贵人,学生和家长又不配合,平时已经竭尽全力了,哪有时间读书和尝试改变,等等。因此,许多教师培训会知行分离,听者往往当场深受震撼,做起来却可能一筹莫展。

探究性生命叙事的微妙在于,成功喜悦是心灵成长的自然回报。真诚分享常人都经历着的困顿,穿越多元、冲突、被支离的恐惧,柳暗花明,为赢而输,不断被分离又不断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内生实质转化,尊重不同阶段每位教师复归心灵的节奏和层次,进入良性循环。这种分享引人共鸣,触动自身转变。

显然,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是具体建议,而只是为引向无形的自我更新,叙事探究只是有形的中介桥梁。精神转化自然获得本体喜悦回报,教育正能量也必然更自然地凝聚。

叙事探究打开联结创造性“源头”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内心深处真实流露心灵的一再支离又一再重生,其情境和旅程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煎熬挣扎后的宁静自信,日常意识向心灵深处敞开,打开相遇自己心灵导师的空间,不期而遇智慧灵感,人我相融物我同频,产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这些体验一定是原创的,刻骨铭心,引人共鸣。这也是探究性叙事超越于展示性叙事的内在魅力。

假如置身叙事场域或多或少有重复感、平常感,这也很正常,因为分享的每一位都正在心灵成长的旅程上。重要的是必须清醒觉知,只有从心底流露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才能有更多共鸣触动,这需要理解心灵成长的深层本质,尤其要直面一种似是而非的指责,强调叙事探究复归个体心灵,是否会妨碍团队合作精神?

夏莫的《U型理论》对此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按照U型理论,可见的社会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知觉盲点中的不可见场域的质量,链接可见和不可见两个领域的中间部分是注意力场结构。“集体观察我们注意力的场结构,即在展开行动时集体觉察我们实时的内在状况,可能是21世纪及未来社会场域发生转变时最重要的支点,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共同意识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优秀领导者应该致力于维护和增强社会场域的质量。而且,作为创造机制的活性社会场域,最重要的社会维度却容易成为盲点的,是U底“源头”,这是个人和集体注意力场结构发源地上的动力源。社会场域的变迁指注意力场结构超越过去的模式、感受到自己真我的力量、敏于触及这个“盲点”,即创造力“源头”。这一社会场域变迁,会带来个人和集体能量和觉察的提升,感悟当下,更明确方向感,带来职业和生活的显著成就。[2]

教师叙事探究营造安全无恐惧的氛围,对暂悬习性反应,对开启一个深微、纯净、舒缓的场域空间,意义重大。因此,促使注意力场结构趋向U底“源头”变迁,个体和集体触及直觉、洞察、创造力“源头”,是叙事探究唤醒心灵回归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终极意义。

叙事分享如果带给人重复乏味感,主要是因为滞留在“下载”层面。而现实中人们很容易滞留在“下载”层面激烈竞争,专家中的绝大多数是专业领域的“下载”冠军。因为专家也是人,也容易迷失于习性反应。这就是为什么“认识自我”会成为所有伟大智慧传统的精髓所在。要挣脱盲目的“下载”竞争,暂悬习性反应,需要安适自在的叙事探究氛围,滋养回归心灵,联结上“源头”,认识自我相遇真我,生成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十周年纪念版)[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4-199.[2]奥托?夏莫.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M].邱昭良,王庆娟,陈秋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10,51,223.

篇2: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直觉回应:不用说你这么年轻, 即使是校长和年长者直接沟通效果也未必好。如果这位教师有机缘身处开放坦诚的叙事氛围中, 有机会聆听到种种师生默契相处的智慧和快乐, 或许会有触动自行转变。

一位校长问询:引进一位骨干教师原本很优秀, 引进后因至亲亲人长期生病, 护理和治疗受拖累, 工作无法进入状态, 直到失去亲人却难以启齿, 只表示今后会好好为学校工作, 很担心她最终会顶不住, 又不知如何帮她走出来。

也直觉回应:从这位教师身上, 感到我们真的需要死亡教育, 需要教育芸芸众生如何举重若轻面对生老病死。试着邀请她进入叙事探究活动, 一种真诚安全无恐惧的分享氛围可能会帮她自我突围, 尤其是当有人分享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痛苦, 曾经读过什么书让内心敞亮, 重获力量。

这并非把教师叙事探究作为灵丹妙方如法炮制, 而是相信一切实质的转变都意味着复归真正的自我, 或回归心灵, 即贯穿帕尔默《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 一种自信与平和的生命内核。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转变需要开放内在空间, 需要尊重聆听安全无恐惧氛围的滋养。

教师叙事探究旨在回归心灵

开放内在空间是相当了不起的内在革命。陷入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心灵, 正在经历被支离分裂扭曲, 力量难以汇聚。不能接受师生关系紧张是自己的原因, 难以启齿正经历的不幸, 意味着感受到外部的恐惧不安全, 还没有机缘在新调入的环境把真实自我和力量展现出来, 还没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是被信任的, 恐惧只被同情不受尊重。

当没有勇气接纳不幸, 没有力量拥抱内心深处的痛苦或恐惧, 在封闭地承受支离的心灵面前, 除了尊重与等待, 可选择的援助之一, 是让当事人有机缘亲临一种彼此分享“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体验的场中, 意识到要重获力量, 必须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而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真谛, 是尊重直面生命经历的一切, 有定力让所有力量汇聚不分离。抽身静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 悦纳悲喜宠辱,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是重新汇聚力量获得勇气更新的密钥。

一种开放真诚的叙事探究氛围, 用鲜活的体验领悟心灵成长原理, 就在自然建立安全无恐惧的信任关系, 彼此散发和接收心灵被尊重的温暖, 也就自然助益当事人穿越恐惧回归心灵, 重获自我更新的勇气。因此, 教师叙事探究中呵护尊重聆听的氛围, 唤醒回归心灵, 这对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意义绝对是第一位的, 远远超出它的一些附加价值, 如叙事的分享或写作满足了外部标准 (发表或获奖) 、归纳锤炼叙事素材获得专题性研究成果等。这些附加价值不需要刻意追求, 而是获得心灵成长的生命的自然水到渠成。而且, 附加价值的质量是取决于叙事探究第一位的根本价值—助益教师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自身认同让内心力量汇聚不分离, 才有定力如其所是进行选择, 获得自身完整, 成为最好的自己。

回归心灵需要安全自在的叙事氛围

由此, 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 是教师叙事探究的灵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对话的基本规则”中强调, 焦点人物能够开放分享正遭遇的纠结困顿, 其前提是分享小组能绝对尊重聆听或诚实问询, 集中精力, 忘掉自己, 自然生成滋养心灵复归自在的氛围。 不打断, 不评判, 不热心提建议, 一切只是为了陪伴分享者更深入他的内心, 悄然化纷导滞, 重获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 相遇自己的心灵导师, 以最佳的自己应对挑战。而且, 聆听者在陪伴他人进入内心中, 也神奇地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不自觉地向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处敞开, 并把这种接纳和开放内心空间的常态, 带入和学生、同仁、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中。[1]这样, 聆听者和分享者是同样受益, 当事人是否分享可以尊重自愿, 但聆听的机缘助益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因此, 叙事探究氛围的熏陶, 帮助每位参与者悦纳一切, 无论外力如何扭曲支离的心灵, 内在力量都能重新汇聚, 活出最好的人生。

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 困难在于无形的氛围聚散微妙。除了多数人习惯迷失自我, 狂躁之心泛滥, 稍不尊重就足以让开放的氛围瞬间消失。此外, 还必须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混淆。比如, 分享了自己的困惑, 会不会很想听听合理的建议?不满足于展示性叙事, 不热心提建议而中断聆听, 会有损叙事探究的“集智”价值吗?会妨碍凝聚正能量吗?本文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 不也是在提建议吗?

教师叙事探究确实承担“集智”的重要价值, “集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显然。展示性的叙事分享对于“集智”确实有重要贡献, 但是对于参与者的实质成长却存在阻隔。静听者倾向于对外归因, 觉得自己没有遇上生命中的重要贵人, 学生和家长又不配合, 平时已经竭尽全力了, 哪有时间读书和尝试改变, 等等。因此, 许多教师培训会知行分离, 听者往往当场深受震撼, 做起来却可能一筹莫展。

探究性生命叙事的微妙在于, 成功喜悦是心灵成长的自然回报。真诚分享常人都经历着的困顿, 穿越多元、冲突、被支离的恐惧, 柳暗花明, 为赢而输, 不断被分离又不断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 内生实质转化, 尊重不同阶段每位教师复归心灵的节奏和层次, 进入良性循环。这种分享引人共鸣, 触动自身转变。

显然, 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 不是具体建议, 而只是为引向无形的自我更新, 叙事探究只是有形的中介桥梁。精神转化自然获得本体喜悦回报, 教育正能量也必然更自然地凝聚。

叙事探究打开联结创造性“源头”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 内心深处真实流露心灵的一再支离又一再重生, 其情境和旅程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煎熬挣扎后的宁静自信, 日常意识向心灵深处敞开, 打开相遇自己心灵导师的空间, 不期而遇智慧灵感, 人我相融物我同频, 产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 这些体验一定是原创的, 刻骨铭心, 引人共鸣。这也是探究性叙事超越于展示性叙事的内在魅力。

假如置身叙事场域或多或少有重复感、平常感, 这也很正常, 因为分享的每一位都正在心灵成长的旅程上。重要的是必须清醒觉知, 只有从心底流露出独一无二的魅力, 才能有更多共鸣触动, 这需要理解心灵成长的深层本质, 尤其要直面一种似是而非的指责, 强调叙事探究复归个体心灵, 是否会妨碍团队合作精神?

夏莫的《U型理论》对此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按照U型理论, 可见的社会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知觉盲点中的不可见场域的质量, 链接可见和不可见两个领域的中间部分是注意力场结构。“集体观察我们注意力的场结构, 即在展开行动时集体觉察我们实时的内在状况, 可能是21 世纪及未来社会场域发生转变时最重要的支点, 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共同意识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优秀领导者应该致力于维护和增强社会场域的质量。而且, 作为创造机制的活性社会场域, 最重要的社会维度却容易成为盲点的, 是U底“源头”, 这是个人和集体注意力场结构发源地上的动力源。社会场域的变迁指注意力场结构超越过去的模式、感受到自己真我的力量、敏于触及这个“盲点”, 即创造力“源头”。这一社会场域变迁, 会带来个人和集体能量和觉察的提升, 感悟当下, 更明确方向感, 带来职业和生活的显著成就。[2]

教师叙事探究营造安全无恐惧的氛围, 对暂悬习性反应, 对开启一个深微、纯净、舒缓的场域空间, 意义重大。因此, 促使注意力场结构趋向U底“源头”变迁, 个体和集体触及直觉、洞察、创造力“源头”, 是叙事探究唤醒心灵回归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终极意义。

叙事分享如果带给人重复乏味感, 主要是因为滞留在“下载”层面。而现实中人们很容易滞留在“下载”层面激烈竞争, 专家中的绝大多数是专业领域的“下载”冠军。因为专家也是人, 也容易迷失于习性反应。这就是为什么“认识自我”会成为所有伟大智慧传统的精髓所在。要挣脱盲目的“下载”竞争, 暂悬习性反应, 需要安适自在的叙事探究氛围, 滋养回归心灵, 联结上“源头”, 认识自我相遇真我, 生成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十周年纪念版) [M].吴国珍,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44-199.

篇3:用和爱文化滋养教师心灵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折射学校办学品味和风范的一面镜子。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曾表示:“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界点审视‘和爱文化,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和爱文化谦和地秉承了儒家传统,饱含着浓郁的东方智慧,更折射出世界的眼光与胸怀。”学校文化必须植根于学校,必须扎根在师生的意识里、体现在教师的行为中。因此,学校提出用和爱文化滋养教师,提升教师的品位。

一、环境熏陶

孟子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我们着力建设以自然、和谐、仁爱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并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努力让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每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怡情。比如进入学校大门就看到墙面上书写着的“焦溪小学教师誓词”以及学校校训、校风、教风等;办公楼一楼的墙壁上张贴着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背景是一百个字体不同的“和”字,让教师沐浴在“和爱”的氛围中;楼梯走廊上张贴教师字画;会议室里悬挂名人字画以及“提升师德修养,争做三好教师”的横幅;教师办公室,则是由老师们自己设计营造和谐雅致的办公环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融合,熏陶激励着老师们在焦小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

二、民主管理

“和爱”之“和”,即和睦、和谐、和顺,既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学校发展内和外顺,又强调教育教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和谐共生。我们尊重教职工的权利,坚持分层次、广渠道、多形式的校务公开,学校的重大开支、干部任免、教职工岗位聘任、评优评先、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发展党员、重要的发展规划目标、重大的事件决策处理等,教职工有平等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以至决策权。这些重大事项,都是大家先讨论方案,产生选举或评定的公正办法,然后按照这个办法公开进行。比如职称评定中我们采取申报者在全校教师会上述职、全体教师投票、现场唱票的方式推选出职评人员。开展“我为校园献一计”活动,引导每位教师都参与学校管理。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每年都向全体教师述职述廉,进行民主测评,有效地增强了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主人翁精神。我们还利用校园网上的“阳光论坛”,提出核心问题请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建议。

教师有了这种意识,他的教学是民主的,他的管理也是民主的。而且,教师自身的言行也影响和培养着学生,“和为美、和为贵”在师生心里生根发芽。

三、活动浸润

“和爱”之“爱”,即友爱、仁爱、博爱,这是教育的根本,需要我们的教师胸怀大爱之心,最大限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在和谐的环境中达成“共生”的目标。为此,我们以“构建和爱型教师团队”为中心理念,以“凝心聚力,合作共赢”为管理目标,以“目标共识、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资源共享、心灵互通、言行互动”为追求愿景,遵循成长规律,创设有利于教师自觉投身教育创新的运行机制,激发内在生命活力,引领实现生命价值,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和爱”教师,追寻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活动为1.理论学习2.广泛阅读。3.交流研讨。4.道德讲堂。5.文体活动。

多层次的文化建构,提高了教师们的文化修养,丰富了教师们的人文精神,帮助教师们提升了自身的品格与气质,让教师对“和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使得教师们的爱饱满而有内涵。

四、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打造“和爱型”教师队伍,重在培养教师积极的心态,在教师的心田“种”上和谐理念,种上“爱”的种子。节日来临,学校领导送上真切问候;春日暖阳里,大家携手外出踏青;学年结束,组织教职工开展生日团庆活动;教师节,邀请专家举办“幸福人生”专题讲座,赠予老师《科学健身》等书籍;每年冬季,学校工会组织开展跳绳、踢毽等体育比赛,督促老师锻炼身体,并定期组织体检。老师生病了,学校领导前往探望;工作中遇到困难,分管领导悉心指导;生活上遭遇挫折,同事之间宽慰帮助……老师们在这个“和爱”大家庭里,感受着温暖,享受着和谐的美好。

五、评价激励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每周一教师会上,学校领导都尽可能对上周表现突出的老师予以表扬。学期末评选优秀时,都让教师自己做总结,在众人面前夸夸自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教师舒缓一下平日工作所带来的紧张情绪,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精神上的鼓励使教师“累并快乐着”,他们焕发出更大的工作激情和创造灵感。学生得到教师在良好心态下的关心与帮助,收获着更多的幸福。校园“和爱”氛围在大家的努力下愈来愈浓郁。

篇4:让情感滋养心灵

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新课程标准中有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言的本质、言和意、文和情是互融的。语文课注重情感熏陶,以情滋养学生心灵,这对学生学好语言是大有帮助的。

语言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是意也是情。我希望语文课能多一点“情”,让孩子的明天能多一份爱。文情互融,其效倍增!

篇5:滋养心灵,重塑能量

我顿时心里暖暖的, 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绿色的草坪, 草坪上开满了黄色的花朵, 我知道那是希望……

从进入初中的那天开始, 王某某就频频出状况, 逃学、翻墙、抽烟、打架, 甚至还夜不归宿、聚众闹事, 砸了商店的玻璃……层出不穷, 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他做不到”。当为这些事情受批评的时候, 他一句话也不会说, 眼神里充满了敌意。他不在乎校规、班规, 他不怕批评、惩罚, 他也不怕请家长、写检讨, 他好像什么也不在乎……

我深知他的这些行为, 绝对不是偶然。多数的问题行为, 是源于孩子内心力量的不足, 需要通过这些破坏性的事件吸引老师和家长的目光, 或者是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 但是这种证明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内心是缺乏力量的, 正是因为缺少才往往需要刻意地证明自己拥有。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起充分的自我价值的人, 例如, 内心只有30 分, 那么他会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内心只有30 分而不惜一切地去维持“我不止80 分”的假象, 故意去做炫耀力量的事, 故意与他人作对, 或者故意违反规定, 任意妄为等。面对这些孩子, 过多的批评说教甚至惩罚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自卑, 越来越无助, 结果就是他们将会以更多的过激行为和问题行为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和无助, 换来的将是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如此一来将会陷入一个怪圈, 一个恶性循环。

俗话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代言人。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问题家长。”我决定从他的家庭着手, 先通过他的好朋友了解他家的基本情况:父母离异, 但是离婚不离家, 爸爸开货车, 经常在外面, 妈妈在家照顾他。虽然妈妈还住在家里, 但是和爸爸的关系很差。我和孩子的爸爸妈妈分别交流过, 爸爸对孩子不太关注, 妈妈照顾孩子的生活, 但是对家庭、对孩子父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抱怨、指责甚至打骂。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 孩子怎么可能有自信, 怎么可能有力量!

当务之急并不是改变他的行为, 或者说仅仅依靠老师的这个身份是很难使他的行为发生改变的, 如果老师的说教和命令有作用的话, 他也不会是这种状况, 他需要的不是道理, 不是说教, 更不是命令和惩罚, 而是心理能量。给孩子关心和爱, 给孩子自信, 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 一个内心充满力量的孩子就不再需要那些越界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他所欠缺的心理能量又岂是一两天可以填补的, 我做好了长期的准备。从哪里开始呢?一次偶然的机会, 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发现他没有英语书, 我说:“上课带书是最起码的。”他什么也没说, 但是他旁边的英语课代表说:“老师, 是我没有英语书, 我看的英语书是他的。”我想机会来了, 于是我在班里大肆表扬了他的“义气”, 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当时我看到同学们看他的眼神变了, 老师的舆论导向起了作用。之后, 他曾经因为担心妈妈一夜没睡在楼下守着妈妈, 成为我们班“孝顺”的榜样;他的体育天赋为我们班的运动会成绩增光添彩, 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篇6:用校训滋养我们的心灵

校训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是一种训导或行为规范,它对学校的每一名师生员工都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它不仅反映一所学校的教育风貌和办学理念,也砥砺着一代代学生的品行,体现了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

学校教育最为生动、有力和持久的影响手段是文化的熏陶。校训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概括,是师生立身处世的指引,也是价值信念的传承。因此,在学校育人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弘扬校训所蕴含的正能量,充分发挥校训在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句话,用校训滋养我们的心灵,以精神引领学生的成长。

谢冕教授说:“在一个学校生活久了,有一个声音始终在耳边响着,那是慈母般的声音,是她在日夜叮嘱我们,要我们勤学上进,要我们不忘远大的理想,将来做一个于社会、于人类有用的人。这就是校训。老师的教导是有的,但老师不可能终日耳提面命。最恒久、最精括的是一个学校的校训,它是一盏长明灯,它又是一口警世钟,伴随你求学时间的日日夜夜,却能影响你的一生一世。”

好的校训植根于传统文化。学校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根脉,历史名校的校训往往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中吸取养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一些学校的校训选用了中国传统经典著作里面的经典词句,不少学校的校训常常出现“诚”“勤”“朴”“公”“勇”“真”“精”等字眼,它们集中概括了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道德操守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与人文精神。

好的校训言简意赅。陶行知先生为安徽公学创制的校训虽只有一个“实”字,但它内涵却十分丰富,即“德性宜笃实也,知识宜富实也,身体宜健实也”,指向学生的德智体“三育”。

好的校训彰显学校个性,体现教育理念。重庆江津二中的校训“求真”二字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反映了学生的成长状态,不落窠臼,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好的校训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对学生来说,校训不仅是其求学时的熏陶引导载体,也是其后来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好的校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其一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80周年校庆时为母校题词:“1918年,我进常州中学,童伯章校长为我们新生讲校训,两句话,一日存诚,一日能贱。我铭记在心,一生受用。”

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独特方式和手段,我们应将校训教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把校训精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上一篇:被蜜蜂蛰伤怎么办下一篇:昝村镇2010年劳动保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