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教育叙事

2024-04-17

中学教师教育叙事(精选9篇)

篇1:中学教师教育叙事

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就有了生机与活力,大树才能茁状成长。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像一缕阳光,用温暖的心关爱学生,用一张带有微笑的脸走进课堂,让学生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就会健康成长。

我是教师,我的工作理念是:“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我经常对学生说:“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享受的态度从教,那么他的教育生涯就是幸福的人生,享受教育每一天,幸福生活到永远,每天和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一起,连我自己感觉永远年青。我们教育是“以人教人”的工作,把它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所以在我的班级里面倡导快乐学习,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对我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锻炼,对学生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长大,这带给我的也是同样快乐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做教育者的幸福。

在我们班有个学生叫张鑫宇,刚开始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喜欢和周围的同学讲话,影响了课堂纪律,经常上课被点名提醒,可仍不见效。怎么办呢?我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这个孩子还真有不少优点。比如,爱劳动,每次教室里的地板上有纸张,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就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他也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总会笑嘻嘻地打招呼。于是,在一次他主动把垃圾倒掉之后,我在课上表扬了他,并在课后悄悄地微笑着告诉他:“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如果你上课认真听讲,不和同学讲闲话,老师会更喜欢你的!”我看到了他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喜悦。于是,我继续微笑着说:“老师可要看看你下节课有没有进步哦!”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我直点头。后来,他真的在课堂上不再讲闲话,并且从不举手发言的他变得越来越爱举手发言了。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在我班有位学生叫张宇,从小父母离异,随奶奶生活,他很自卑,平时他总是寡言少语,默默地坐在角落里。我私底下动员全班同学带他玩耍、找他聊天,安排他与其他人一样值日(只是任务稍轻)。我又通过他父亲找到了他的母亲,做通他们的工作,让他母亲常看看她的孩子。课间,我会假装不经意地跟他谈心,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渐渐地,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课堂上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下课主动找其他同学玩。看到他自信的笑容、活泼的身影,我感到欣喜。但是在一次要求介绍自己的习作中,他这样写道:“我生来就与别人不同,因此节假日我最喜欢做的就是呆在房间里看书。我很内向,也很自卑,因为‘母亲’这个词对我来说遥远而又陌生。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又重新找到了失落的母爱„„”读到这里,我心头一酸。把他叫到跟前,我说:“我刚读完你的作文,写得很好。只是„„”他看着我,眼里含着泪水说:“老师,有了您和同学们,我很幸福。以后,我一定会有出息的!”

每时每刻我都要求自己要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去净化教育环境,用自己平实坚韧的心态教书育人,真正用人格魅力铸造神圣的师魂!

记得四年前的一次,我在上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启动Word软件,让他们练习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把任务布置完后,好多同学都开始操作,大约过了五分钟,有一同学举起他的手,告诉我,老师,我刚才打的几段被王晓明同学捣乱给我清除了,当时,我心里一股火涌上了心头,正准备冲上去把王晓明给我拧出来好好教训一顿,突然,另一同学大声的说:“老师,王晓明语文从没及格,有好多拼音都不会拼”,哦,我明白了,顿时我压住心中的火问了他一句,王晓明你是不是认为很难啊,他抬起头用一双可怜的眼睛望着我说:“没关系”。我教你启动打字游戏进行训练吧,一会儿,王晓明就能独立操作了,我转身离开了他,回过头看着王晓明一副高兴神态,我心里也笑了。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通融、豁达,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我们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要想拥有“快乐心态”,只有“宽容”还不够,还要有一种“赏识意识”。 学生是生命的火种、精神的火种,教育的使命是点燃这火种,使之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点燃这火种的火源就是“赏识”。 赏识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都蕴含着赏识。一路走来,因为“宽容”、因为“赏识”,寂寞与枯燥,劳累与辛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在我的眼中,阳光总洒满大地,一切都那么美好,工作是如此丰富多彩,充实可爱。

篇2:中学教师教育叙事

记得那一天是我们班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结束,我开始讲解分析试卷。上午第一节课,我给同学们讲解分析语文月考试卷。首先,我分析卷面是否整洁的问题。我详细阐释了卷面整洁的意义、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其次,我对此次卷面的整体情况作一概括分析。最后,有针对地提出卷面整洁存在问题的具体学生。

当我指出我班刘江同学卷面不整洁,存在字迹不清,字体不端正、匀称的问题后,让他发言表态今后要认真。可他却说:“我这是习惯了,改不了了”。这时,我本以为同学们会哄堂大笑,或是认真地探讨他的这一说法教室,可是同学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大家基本上异口同声地说:是的,他写字不好看,有的还认不清,老师早都原谅他了。但是我想:不能因此而原谅他,在这方面原谅他也是对他不负责任,同时也不好再严格要求其他同学了。于是我说:“你这是习惯了,但是这只是你几年养成的习惯,而且是坏习惯。你今后人生几十年,难道就不能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吗?难道你愿意一辈子都保留这一坏习惯吗?你自己想想,比较比较,该怎么做。我相信你会想明白此事,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最后我再送你一句话:‘好习惯受益终生’”。随后我又阐释了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意义,而且还把这些意义打印出来,贴在了教师的后墙上,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时常警示自己。

本节课结束前十分钟,我特意布置了一项作业,即以养成好习惯为主题,书写一条自勉的座右铭。课后刘江同学的自书座右铭是:“好习惯受益终生”。我看到后会心的一笑。但是此后他的的课堂作业、日记、作文誊写以及考试答题,每次都能一笔一划的书写。我对此也予以肯定,在批改作业时,有时也认认真真的对他下评语。此后,也多次听到其他任课教师表扬刘江同学:能够认真书写了;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了„„

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我的一句话能改掉他几年的坏习惯,也没有想到一句话在一个学生心中产生如此的影响。我当时的会心一笑,后来想想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教育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获得鼓励满足的喜悦,尽管我知道“好习惯受益终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在新课程里,有说到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对师生关系上,强调相信、鼓励、尊重、赞赏。相信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是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多鼓励,少指责乃至不指责;赞赏就是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的一句话就是对学生赞赏的表现方式,并以此作为契机,尽可能的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重视,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细微的教学行为,将不吝惜鼓励,要给予丰富多彩的鼓励性话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让学生能够信任老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

篇3: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本文尝试从叙事的视角审视古典诗词, 挖掘诗歌内外的精彩故事, 并用之于诗歌教学, 使课堂不仅有美感, 有韵味, 也有生活, 有情趣,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立体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诗艺的探讨。

一、古典诗歌中叙事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诗歌教学的意义

从文学表现的内涵、特质和基本手段看, 中国文学存在两大传统, 即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中国古典诗词经常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 但“也完全能够放在文学史总的叙事传统中, 即用叙事视角来论述” ( 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中的叙事视角》, 《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因, 有所谓“物感说”“事感说”, 指的都是外界的“物”或各种各样的“事”促发了文学的创作, 所谓“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 《文心雕龙·物色》)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 何休《公羊传解诂》)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 《汉书·艺文志》) , 就都是很典型的说法。

“既然诗歌乃至一切文学创作都与某种‘事’有关, 都不同程度地是‘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结果, 那么在这种创作活动的作品中这样那样地、程度不同地包含着‘事’, 岂不是很自然的吗?” ( 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中的叙事视角》, 《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这种对诗歌特点的新的认识, 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入选中学课本的古典诗词 ( 包括课内与课外两部分) 多为名篇佳作, 艺术性、思想性兼备。以叙事的视角解读这些诗词时, 一首简短的只有几个词语或语言片段的诗词便可能蕴藏着一个或多个精彩的故事, 倾吐着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心曲, 甚至裹卷着一个时代的风云。以事导诗与传统意象、意境分析等相结合, 可以增强诗词的趣味性以及学生情感与思想体验、认识的深度, 同时与中学生喜情节故事、形象思维发达的心理与思维特点相适应, 能使古典诗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古典诗词叙事的三种类型

古典诗词中的叙事, 主要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 另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 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以入选初中课本的诗歌为例, 第一种, 事在诗词之内。《木兰诗》《石壕吏》《羌村三首》是典型的叙事诗, 其中《木兰诗》被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之一, 其情节的裁剪、详略, 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堪称经典。杜诗有“诗史”之称, 《石壕吏》讲述石壕吏乘夜捉人, 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既可与“三吏三别”中其他诗歌一起构成连串事件, 本身也犹如一幕冲突激烈的独幕剧, 在事件中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羌村三首》可看成是“组诗”,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唐肃宗至德二年 ( 757) , 诗人因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回家探亲时的生活片段, 三首诗蝉联而下, 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 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这些叙事诗本身就是在讲述故事, 其故事性自不待言。

以上所举诸例均是典型的叙事诗, 至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 其内部也蕴含着一定的叙事因素。譬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 茅草被群童哄抢以及一家遭受雨淋的痛苦经历; 《过故人庄》讲述诗人受邻人之邀前往农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归园田居 ( 其三) 》讲述诗人辞官归乡后, 由朝至夕的田间劳作之情形与心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壮丽景色为背景, 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这些诗歌中也都有着明显的叙事线索及情节, 人物形象也较鲜明, 都可看做是事在诗歌之内的类型。

第二种, 事在诗歌之外。这一类多为一些抒情色彩较浓郁的诗歌, 其中最典型的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其“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 首联、颔联或直接抒情, 或比喻暗示, 只有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具有有情人于两地各自思念的画面, 有了一定的叙事味道, 尾联亦可视为人物内心的独白。这类无题诗, 主题鲜明, 但主人公形象不鲜明, 叙事色彩较淡, 可以视为是“事在诗外”的类型, 当然从诗人一面来说, 是有其本事的, 只是在创作中将真事隐去, 或写出来的只是一鳞半爪、蛛丝马迹。也正因如此, 便有研究者以考据办法孜孜追索被隐晦的本事, 形成被称为索隐的研究方法。这类诗歌中的“隐事”可引导学生课下探究, 不必作为此类诗歌学习的重点。

另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刘禹锡《秋词》、王安石《登飞来峰》等写景抒情或说理性较强的诗歌中, 虽也有画面描写, 如《卜算子·咏梅》对驿外断桥边梅花寂寞、零落的描写, 《登飞来峰》对飞来峰景色的描写, 但它们或侧重于抒情或侧重于说理, 事件倒在其次, 所以也可把这类诗歌当做“事在诗外”的类型, 不必硬要引出事来。

第三种, “诗歌内外皆有事”。这类诗歌较多, 如《观沧海》《江南逢李龟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武陵春》《泊秦淮》等, 这些诗词无论从诗题透露出的信息, 还是诗句中对事件细节的描绘或叙述, 都可以看出事件的穿行, 同时, 诗词之外也隐含了一定的事件。如《观沧海》写出了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事件和所见之景, 同时也隐含了其逐渐横扫群雄的历史事件和欲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江南逢李龟年》写出了诗人与旧时相识———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相逢于落花飘零的江南的事件, 隐含了造成唐王朝衰落的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社会巨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诗人追述了二十三年谪居于巴山楚水荒凉之地, 如今与白居易相逢于扬州席宴之上, 有感友人的鼓励而振奋精神之事, 暗含了诗人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而引起的仕途与人生沉浮以及诗人虽挫弥坚, 豁达、坚毅、昂扬的精神。《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更是诗内外皆有事的典范之作, 词内叙述词人深夜孤身登楼与所见之凄凉秋色, 抒发去国怀乡之离愁, 然而蕴藏在这“剪不断、理还乱,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恨中的却是词人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后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家国之痛。亡国的悲痛、屈辱, 巨大的生活落差, 全蕴含于这看似细微的生活片段的叙述描写之中。对这首词而言, 词内的故事只是影子, 词外的故事才是心灵, 这首词也正是因为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才充满了丰厚的内涵与无穷的艺术张力。

当然, 诗歌, 尤其是律绝与词, 其中的叙事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有着激烈的冲突、完整的情节, “它往往是通过截取一个或几个内涵丰富、富有动态性的画面 ( 场景) , 推出作品的主人公, 讲述与他 ( 她) 有关的故事片段, 勾勒与其有关的典型细节, 营造出一种隐含着某个更大更复杂故事的诗意氛围” ( 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中的叙事视角》, 《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 但这也说明诗词中确实可以梳理出叙事性因素, 从而使诗歌赏析走向生动活泼之路。

三、古典诗词教学中叙事视角运用的几种方法

从叙事视角来解读诗歌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可根据诗词自身的特点灵活处理。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两种方法。

1. 事件表演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事在诗歌之内”的类型。因为这一类型的诗歌, 其内部即包含了生动丰富的叙事因素, 故可通过学生的表演增强他们对诗歌的体会。

如学习课外诗歌中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诗曰: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诗歌讲述了诗人与外弟意外相逢、相认的戏剧性故事。可以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将诗歌改写成小剧本, 然后协作表演诗歌里的故事。教师亦可展示自己的“剧本”供学生参考。下边是根据诗意改编的一个戏剧片段《戏剧性的相逢》:

弟: 敢问先生尊姓?

李: 小生姓李。先生贵姓?

弟: 在下姓卢。敢问先生是哪里人氏?

李: 小生姑臧人氏。不知先生哪里人氏?

弟: 在下乃凉州人氏。

李: 啊, 我有一表弟即凉州人氏, 亦与先生同姓, 看来今日与先生相聚也是缘分。

弟: 敢问令弟大名?

李: 愚弟姓卢名安。

弟: 卢安? 卢安?

李: 怎么, 先生认识愚弟?

弟: 敢问先生大名?

李: 小生李益。

弟: 李益, 啊, 啊, 兄长, 我就是卢安啊。

李: 什么? 你是卢安? 兄弟, 兄弟……

在整个写剧本和表演过程中, 学生热情高涨, 兴致盎然。最后教师问道: “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事件表演法”, 深化了学生对乱离时代给人民造成的辛酸与苦痛的认识。

2. 故事拓展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那些“事在诗外”或“诗歌内外皆有事”的类型。诗歌总是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 经常牵涉到特定的人物、事件, 又喜用典, 而这些内容关系甚至决定着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外的故事, 教师可要求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 或课堂提供资料, 为学生搭建起从诗外之事走向诗内之境的桥梁, 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

如《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作者通过对李龟年今昔境遇的对比, 抒发了人生的深沉感慨, 并且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联系起来, 唱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哀歌。可以说, 对李龟年经历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虽然诗中也有“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这样对于李龟年经历的描写, 但是远远不够, 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李龟年的世界:

第一步, 抛出思考题: “在皇室贵胄、帝王宠臣家里经常见到李龟年, 这说明当年的李龟年是个怎样的人物? 当时的社会风尚、状况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人物展开对当时社会风尚、状况的思考。学生自可推断出李龟年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歌唱家, 否则他没有机会出入像岐王王府、崔九官邸这样尊贵、高雅的场所。进而推想出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 是一个崇尚文艺的时代, 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时代, 也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

第二步, 以精彩故事加深对诗歌人物及诗歌主题的理解。如设计问题“你知道李龟年的故事吗”, 引出学生对这一承载了诗歌主题的重要人物的探寻。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可补充故事:

一个春日的清晨,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 面对如花的杨贵妃, 玄宗命歌擅一时的李龟年献乐。但又不满赏名花、唱旧词, 于是宣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新辞。“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李白乘醉援笔赋诗, 写下了《清平调辞》三章。龟年当即为之谱曲, 在梨园弟子的丝竹声中唱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嘹亮、最美丽的歌: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 参见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

至此, 学生已经被诗歌内外精彩的故事所吸引, 眼前仿佛拉开了一屏巨大的历史帷幕。当他们感到李龟年昔日之煊赫和今日之潦倒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时, 对诗歌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篇4:中学教师教育叙事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开始,学校的始业教育以队列训练(简称军训)为主,辅以紧急撤离演练等项目,形式相对拘谨,手段相对简单。2006年,学校尝试将七年级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进行课程化开发。我们在传统内容基础上,将校规教育慢慢融合进去。到了2009年,我们编排了包含校史教育、校规学习、校园熟悉、安全系列教育、学科对对碰、青春承诺、开学典礼等的前后一周的系列课程,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和实用性。2015年,我们又陆续增加了学规教育、学长进班级等新内容。我们的目的是带给所有新生体验与习惯,给所有新生的初中生活铺垫一个美丽的起始。

规范为先,发挥《学规养成指南》作用

开学课程中,有一个专题项目历来受到师生好评,那就是学习指导课程的开学第一课。这个专题项目已经做了两年,由学校教学部门负责人和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对新生进行学习习惯自我培养的指导,而今天的亮点除了专题培训,便是发放了《学规养成指南》,师生人手一册。这个小册子不仅被师生称道,也被家长认同,被家长称作是“第一导学用书”。

很多时候,教育是一种沉淀,一种习惯的沉淀。怎样让小升初的孩子在刚刚迈进中学的大门就意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进而努力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你好,中学”课程中学规教育的宗旨。2013年,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学校开始实施学习指导课程。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多方讨论,形成共识,除了共通性的学习规范,还结合学科特点确立具有学科特色的具体要求,学校特意出台了《学生学习基本规范》。《学生学习基本规范》的最大亮点在于语言的表述上摒弃了以往笼统、空洞性的表达,具备了一种操作意识和行动建议,指向性更强,例如对于晨读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提醒“自主晨读”,而是具体指出“能在不需要他人的提醒下进行早读”。目前,该课程已经实施了两年,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双线并行,既有各任课老师常态学法指导、教研组学法指导主题活动(学会整理),也有学生层面的学习小故事交流会,甚至延续到寒暑假,定制特殊的学规作业。

《学规养成指南》是2015年8月份,学校教学部门对近两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学习规范、学习达人、学习故事等编撰成册,从明晰要求、榜样示范、学法指导等多维角度对学生甚至家长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开始,让好习惯成为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开学第一周,每个班主任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亲子共读《学规养成指南》,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个别家长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希望在学习故事方面加入“家长说”板块,让他们更有借鉴。

学长引路,快乐地成长在春草池畔

往年的开学课程中,很多老生充当起志愿者的身份,带领着学弟学妹们漫游校园,解读校园文化与历史,而2015年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学长进班级。2013级郑煊诺等15位同学组成了“学长团”分别走近15个班级,与新生们分享流光溢彩的实验生活。

“学长团”通过集体备课、团队协作,特意制作了有关校史与校园生活的课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学长们并不止步于此,他们希望每个人所展示与分享的内容能同中有异,体现自己的特色,给予学弟学妹们更多元的启悟。有人带上了自己的错题本,有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记录册,还有人特意留出15分钟时间进行互动环节——你有疑问我来答,场面热闹非凡。

当天,郑煊诺在讲台前欣喜而自豪地讲述着各个社团的新活动,文学社的“采风活动”、电影社制作微电影、“巧手饰家”制作口金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细说自己如何带着期待、兴奋享受每一个趣味无穷的文化节、每一次别具一格的社团活动。她告诉大家,“你们和两年前的我多么的相似,我知道你们也将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快乐地成长在春草池畔。相信我,等待着你们的会是更流光溢彩的三年实验生活。”

最后,她还用屏幕打字显示了学姐寄语:

Believe that happiness is coming。

在青春飞扬的实验三年里,不要奢侈地浪费一点点的时间,因为未来的路很长,焕发着无限光彩、无限希望、无限绚烂。

也不要在应接不暇的活动中乱了手脚,学着坚定脚步,无所畏惧,不停向上!

当孩子有心事时,往往首选的倾诉对象是同学。在中学阶段,同伴支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长引路,以老带新”的做法便是最大化地发挥同伴效应的正向作用,它的“学生立场”与“平等视角”,往往散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而这些学长们在经验与事件的整理与回溯中又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校园生活和行为。

青春承诺,成长需要仪式感

“我承诺,我一定自觉遵守……我承诺……”2015级新生青春宣誓那一天,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洒在七百多张朝气蓬勃的脸上,散发出青春的光芒。新生正跟随着七年级4班王晨阳做新生宣誓,在王晨阳心里,场下洪亮的声音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上,犹如雄鹰掠过天空,豪情万丈,响彻云霄,主席台上的他无比自豪!

几天前,得知自己被选为新生宣誓代表时,王晨阳激动不已。青春宣誓是整个青春仪式的高潮部分,王晨阳需要做的是带领大家掷地有声地说出承诺书上象征中学生责任与义务的几十个字,任务不难,老师也没有要求一定要诵记在心,但是他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让宣誓词深深刻在脑海里,正如宣誓中所说的“我一定要努力维护实验中学学生的形象……”一周的开学课程给他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宣誓那一刻,他们也似乎真的开始明白老师们所说的:从小学到中学,地理的跨度只是从这所学校走到那所学校,时间的跨度也只是从七月走到九月,可是心灵的跨度,却是从稚气盲从走向选择与承担……那就从这一刻做起,在激昂的宣誓中打开青春的大门,就此起航,让青春飞扬!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举重若轻来慰藉自己,而在很多教育活动中,有时候是需要一定反向做法:举轻若重。就如青春承诺,成长需要仪式感,需要庄严的时刻,需要郑重其事的态度,这便是实验中学设计青春仪式的初衷。新生每人手持由自己和父母共同签字的《中学生承诺书》,高声承诺,希望借由这样充分的仪式,给孩子们铺垫一个美丽的起始;队列训练仪式、安全演练仪式、开学典礼等等仪式,都是指向学生能够学会勇于承担自己学业的责任,勇于承担为自己的家人做一名正直守信、感恩明理的人的责任,勇于承担为学校、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责任。当然,开学课程仅是一个开始,它会一直延续。

如今,我们将初中六个学期的始业教育做成一个课程系列“你好,中学”。每个年级有属于自己的主题:七年级是“我的梦想”,八年级是“我的责任”,九年级是“我的青春路”。可以说“你好,中学”校本课程已全面落地生根,它引领着学生向着“懂文明、负责任、有特长、会生活”的学生个人修养目标前行。

【周莹,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师发展处副主任】

篇5:中学历史教育叙事

榆中一中 郭子森 史地组

关键词 反思 感悟

内容提要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不知不觉地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已有二十二年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中小学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则是当然的听众。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标准结合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融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学知识,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篇6:中学体育教育叙事

我继续为其他的同学上课,不时的观察着两个小家伙,开始时谁都不说话,可都站得特别直。后来,站累了就蹲下,跟调解员聊起了天儿。课快结束了,我把其他同学安排好了,走到他们面前询问,结果是:两人谁都没错,各自都有理。陈述刚才打架经过时,两个小家伙谁都不看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高翔的脸上的绳印高高肿起,连接了左眉和右边半个面颊到下颌。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

我说:“孙宇生,你的鞭子抽得有水平,把高翔的脸画了个问号”。孙宇生抬眼一看,忍不住扑哧一笑,随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你要是再准点,高翔的眼睛恐怕……,跳绳是游戏用的,怎么打到了同学的脸上了。”孙宇生的头低得更深了。我接着说:“高翔同学英雄本色,学武松打虎,将同学骑在胯下,多么威风!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你们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会解决这件事。”我有意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老师给你们出一道抢答题,看谁能先答出来。你冒范了别人,别人生气了,你只要说什么就能解决问题?抢答开始!”高翔略一思索说:“孙宇生,对不起”。孙宇生接着说:“高翔,对不起”。两人互相看了一下对方,都笑了。

篇7:中学音乐教育叙事

课后对外国音乐的教育问题引起我的深深的思索。外国音乐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足以证明音乐独特的迷人风采与强大的生命力。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外国优秀音乐,如何让学生了解外国优秀音乐,我想到了以下两点:

1、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很自然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在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名歌、民间音乐的同时,还应当开阔视野,了解外国的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应了解和借鉴外国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从现在开始行动。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进行整合教学,适当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开阔学生视野,教师是关键

篇8:关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叙事性研究

关键词:学习倦怠,中学生,叙事性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学习倦怠的现象已经在中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学习倦怠,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界定和分析, 而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少, 尤其是从叙事性研究的角度研究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 因此这类研究也是必要的。

二、学习倦怠的定义

学习倦怠来源于Freudenberger和Maslach对工作倦怠的研究, Maslach根据工作倦怠将学习倦怠分为三个维度:情绪 (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个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和低成就感 (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目前对于学习倦怠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Pines和Meier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负担, 而产生精力耗竭, 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 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做了如下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 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 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杨丽娴等人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 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现象就是学习倦怠。

三、个案研究

(一) 研究对象, 研究材料的收集和研究方法

李老师, 女, 25岁, 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一年, 是笔者的一位学妹。她是非常典型的努力工作但是却有许多困惑的中学女教师, 由于笔者和她比较熟悉, 经常就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所以选择她作为研究对象。材料收集是来源于她向我提出询问的一个案例并整理成文字资料。在呈现研究材料的时候笔者主演采用了“叙事法”。在分析材料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动态对话分析。

(二) 研究材料

2012年9月, 李老师担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老师, 第一节课李老师准备得很充分, 全班同学都被她生动活泼的表情和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深深的吸引了, 班上有一个叫紫嫣的女孩向李老师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紫嫣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活动, 争取每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英语能力以期得到老师的夸奖, 从她的表现中李老师不得不承认紫嫣在课后肯定做了大量的复习和预习工作。一个学期以后, 紫嫣不仅在期末考试中获得非常好的成绩, 而且在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进步极大, 紫嫣成了班上的第一名, 同学们都夸她, 争着和她做朋友向她学习, 这让她非常自豪。紫嫣的父母刚开始还向李老师抱怨紫嫣已经对英语疯狂了, 以至于要求父母在家里要用英语和她对话, 后来紫嫣在外面会用英语向人打招呼, 几乎每一个认识紫嫣的人都知道她很喜欢英语并且英语成绩很棒, 这让做父母的也觉得自己脸上有光, 这才更加支持女儿的英语学习。

时光流逝, 第二学期到来了, 这个学期的教学目标比上一学期难, 除了词汇量增大以外, 还要开始语法的学习, 李老师也知道语法学习较为枯燥难懂, 但是为了出成绩, 李老师不得不使用填鸭式教学法, 不断的进行大量练习, 原本有趣的课堂变成了一节一节的习题课, 大多数的孩子不喜欢这种课堂, 但为了理想的考试成绩不得不逼迫自己学习, 而有少部分的孩子仍然觉得困难。很不幸的是, 紫嫣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份子。实际上, 这种情况对于刚刚接触语法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 但是紫嫣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问题。于是, 她更加刻苦的学习英语并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 正因为这个原因, 紫嫣的其他科目成绩直线下降, 英语成绩却没有很大的起色, 也这对作为“好学生”的紫嫣来说, 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她受不了同学们充满质疑的眼光, 她开始远离同学, 独来独往, 加上英语课堂已经不再那么生动有趣, 紫嫣觉得英语课已经变得让她难以呼吸, 从那刻起紫嫣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 后来紫嫣变得不爱说话, 内向孤僻, 成绩不理想, 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差生”。李老师非常困惑于此, 她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也不知道如果帮助紫嫣。

(三) 材料分析和研究

反复研究李老师的案例, 我们可以从她的故事中找到许多共鸣, 从紫嫣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 她是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学习倦怠, 紫嫣因为长期的学习压力负担, 而产生精力耗竭, 逐渐丧失对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 并渐渐疏远同学, 以一副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 并由此对自我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自我成就感明显降低。

1. 学习负担大。

我国的研究也表明:在学校期间学业负担过重是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初一学生紫嫣是一个介于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 相对于小学的课业压力, 初中因为应考压力使得紫嫣不得不放弃很多的休息娱乐时间, 现在的中学生承担着巨大升学压力, 在老师、学校、父母的几重压力之下, 不得不牺牲大量时间, 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学习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逐渐对于学习产生了厌烦, 躲避的情绪, 如不加以控制, 学习倦怠便随之产生。

2. 人格特征。

Eastburg和Williamson等人在研究中发现, 消极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和乏人性化呈正相关, 而积极的个性特征则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不仅如此, 积极的个性特征对压力源以及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有着很好的预防和抵制作用。此案例中的紫嫣是个具有消极的个性特征的学生, 他们好胜心强, 总希望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一旦不能维持这种状态, 他们就非常焦躁, 急于想回到原来的状态, 更加重了学习倦怠。再加上不善于控制学习, 想要补习英语却把其他科目落下, 得不偿失, 以其他科目的牺牲换来一个科目的成功, 结果导致更多科目的失败, 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学习倦怠。

3. 学校和教师教育方法欠妥。

现在的学校仍然将高考当作评价学生, 老师的唯一标准。李老师是一名在教学上非常努力尽责的年轻老师, 但是在学校规定的升学指标之下, 李老师不得不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做习题, 讲作业方面, 导致学生对于英语课的兴趣下降, 甚至出现了厌恶的情绪, 从紫嫣不再像以前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 到变得害怕英语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学校和教师教育方法导致了学生产生了学习倦怠。

4. 父母教育方式。

篇9:中学生如何阅读叙事散文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

阅读叙事散文首先要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是分析文章的基础。如《一面》记叙了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会面,六要素写得清楚完整。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售票员。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我”买书的过程。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但并不是每篇文章的六要素都要完整,缺一不可。有时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写得笼统、概括,对叙事散文六要素的处理应灵活运用。

二、理清记叙的线索

阅读叙事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组织构造、谋篇布局。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把体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时间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时间的推移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乙未(1895)那一年——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宣统元年到现在”。

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题目中“从……到……”可以明显看出是以地点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以人物为线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志愿军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境界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中心事件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以物为线索。如《七根火柴》围绕七根火柴展开,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我”的感情变化是:不大喜欢——喜欢——赞叹——变成了小蜜蜂。

以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总是围绕着“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

三、掌握记叙的顺序

叙事散文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叙述的,采用这种方法,事情记叙得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如《老山界》文中时间标志十分明确: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放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它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如《秋天的怀念》先写作者双腿瘫痪后,在母亲的要求下决定去北海观花,但最终却因母亲的病逝并没有去,最后写秋天时妹妹推“我”去北海观花,想起母亲临终的话。采用倒叙的方法写作时要注意: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重新回到事件的开头,再按照顺序写。

插叙是指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外一段相关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是主要情节的陪衬和补充。如鲁迅的《故乡》中的两处插叙,一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一段内容的插叙。二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在使用插叙时,不要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补叙就是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补叙和插叙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而插叙有完整的情节。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四、品味记叙的语言

品味叙事散文语言时,要和修辞手法联系起来,因为修辞最能表现语言运用之巧妙。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有规律可循。品味时首先明确运用何种修辞手法,其次是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不同修辞手法表现形式不同,各有其格式规律。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下得大,表达了作者对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同情。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如:“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亲人自始至终的关怀,抒发了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感情。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春天的急切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白色的花所含的色素是什么,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感情。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了我们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理由。

五、体会段落语句的作用

叙事散文段落语句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首尾呼应。如《泰山很大》一文中,中间有一句“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引起下文,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描写。

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如《枣核》最后一段中写道:“改变了国籍,不等于改变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这一结尾以凝炼的语言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如《最后一课》开头写小弗朗士贪玩、逃学,表现了他的天真无知但还能管住自己,为下文写他的转变埋下伏笔,也表现了“最后一课”巨大的教育力量。

上一篇:阿谀的意思, 阿谀的解释下一篇:苏醒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