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08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精选9篇)

篇1:《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一线政治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辽阳县一高中政治组:赵洪亮

本学期,在王恩义秘书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郊联体编写了《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政治主干知识筛选是用知识结构来表述政治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易于老师学生上手,而且高屋建瓴,非常形象、非常直观、非常有效,因此“主干知识筛选”是一种重要的教学依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有些教学活动日趋形式化、环节日益繁琐化、内容日渐空泛化、教学滑向表演化,进而落入了追求花样、效力低下的漩涡,这就成为抑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瓶颈。实际上,教学活动的最终效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尤其是学生对一节课主干知识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课堂中,教师只需要围绕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来组织施教,来做文章、想办法、搞教学即可,无须在授课中把一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甚至达到每点必讲、细节雕琢的“过度”水平。换言之,不抓重点、没有中心、远离主题的教学才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失效、低效、无效的病根。在聚焦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把非主干知识“下放”给学生,让一节课中学生的有效之“学”、有价值之“学”走向最大化,让教师的“教”直击靶心,让教学活动多做“有用功”,是教师创建高效课堂教学,远离低效课堂教学,走向理想的“低能耗、重实效”

课堂教学。

主干知识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筛选,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中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旋转的那些课堂知识,这些知识教学的顺利完成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言之,主干知识是指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让学生去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全体中抓主体,在整体中抓主要方面,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特征。在特定活动中,一切构成要素在其中的地位都是有主次之分的,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活动的主题和主脉。“有所为也就有所不为,无所不为也就无所为”。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任务的重点与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重心,教学活动的效能就具有了坚实的保证。

主干知识筛选的根本意图就在于把那些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目的、反映课堂教学主导价值的学习内容提取出来,为学生搭建一条顺畅的核心知识连锁桥,使之成为学生迅速实现学习目的的基石。

【例如: 2012年高考海南卷文综政治题25(2)】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6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点总结】

1、矛盾含义即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要求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

3、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6、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弄清事物性质,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任其自流,不加控制)

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矛盾观】经常应用于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 A 和 B 的关系------(通常在题中是一对反义词或表转折意味的词;如题中“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就很自然的让我们想到应用【矛盾观】中的1;2;3点原理去分析。)

(2)答案: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2分)

主干知识筛选的开展具有以下实际意义:

(一)增进教师的授课效益意识。促使我们关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力、心力、体力消耗与成本,引导教师走上一条“低耗高效”的教学新轨道,推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的改革。

(二)促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致力于探索出一种以主干知识教学为主题、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线、以教师辅学助学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内在程序更加科学,教学流程更富有效能。

(三)主干知识筛选的运用大大提高师生对政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我在梳理主干知识的过程当中感觉到,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要想让学生胸中有一棵 “主干知识筛选”小树,教师胸中必须先有一棵 “主干知识筛选”大树。教师首先要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梳理出一个系统的逻辑,知识网络,主干知识筛选的功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的堆积。“主干知识筛选”实际上是要帮助我们在归纳知识点的同时,分清知识点的主次关系,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在“主干知识筛选”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发现教学重点难点,搞清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过程。

“主干知识筛选”的过程,还有助于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把握教材的功能。在对知识的梳理与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学科内涵,更能够在进行“单元主干知识筛选”“章节主干知识筛选”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更全面也更深入的挖掘。当主干知识筛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任务、问题、教学内容等信息就已经一目了然了。分析“主干知识筛选”上所呈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未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主干知识筛选”所显示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平台,带领学生对未掌握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建构起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步分析 “主干知识筛选”之后,我就必须对其所显示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清主次详略,分清已有和未知。

(四)主干知识筛选的运用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接触

知识树的前两周,我只是在备课本上自己画,找规律,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渐渐的,我觉得我应在课堂上把主干知识呈现给同学们,于是在讲生活与哲学时,我就第一次用主干知识树指导教学,我先在黑板上画好树的三大枝,然后随着知识的分析,小的枝叶也一点点在树上长了出来,最后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框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很兴奋,在欣喜之余知道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层次性。刚开始的几节课都是我在黑板上画主干知识大框,学生跟着看,后来我觉得何不让学生也来尝试一下呢?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得要求上黑板自己进行主干知识筛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非常的有趣。怎样才能筛选好呢?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去把握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只有自己做到脉络清晰了,才有可能总结好主干知识筛选。这样学生就不把读书当成了一件简单枯燥的事情,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乐趣。这种乐趣激励着他们进一步的在自己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和完善内心丰富的世界。

(五)主干知识筛选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没有进行主干知识筛选的时候,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死记硬背,很多的知识之间的内在体系构建不起来。这样在学完一节课,甚至一本书的时候,学生的感觉往往是心中没底。抓不住重点,更不用说消化吸收了。底子相对来说薄弱一点的学生往往就会自暴自弃,最终对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而主干知识筛选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主干知识筛选可以使这部分学生只要是多看一看课本内容,知识体系很快就可以构建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每天学

到的知识有一个概括和反思。这样一层一层的把知识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再把知识一点点的吃透。一节课以后,一个星期以后,甚至一个学期以后,学生都可以明确地告诉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哪些方面掌握得足够熟练,还在哪些环节存在疑义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即随着教材的更新与改革,有些主干知识会有所变化,如不及时更新,就会落后与教材的发展,这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共同积累与探讨,及时的进行修订。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主干知识筛选的运用,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使学到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做到聚点成线、成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主干知识筛选,使教师们能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本单元或本册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对教材的钻研更加深入,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活泼,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课堂容量大了,老师反而感到轻松了,教师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真正由 “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原来学习很差的学生也骄傲的举起了手。主干知识筛选使教育教学效果能够有效达成,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篇2:《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2、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

3、见到价格只能从价值和供求方面寻求答案,不能从使用价值处想。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

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而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5、劳动生产率(个别、社会)、劳动时间(个别、社会)与商品价值量(单位、总量)三者关系。

6、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国家的保护价、指导价等理顺价格关系的措施引起价格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7、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但其本质不是商品。

8、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区别方法有二:是否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

关键词不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买或卖等相关字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与价格相关的关键词如价格、定价、贵、贱、便宜。

篇3: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事分析,高中政治,教学实践

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高中政治课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 做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目前我国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于注重概念性的理论内容, 缺少了趣味性和实际价值, 使高中政治教学面临困境。笔者认为, 将时事政治内容导入到高中政治的日常教学当中, 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的基础上, 使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具趣味性,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将时事政治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

(一) 深层次拓宽教材内容

以往的高中政治教材比较重视政治理论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一旦教材编订完成之后, 往往不会做较大幅度的改动, 因而教材内容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增加实事分析, 能够扩充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 通过运用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去解读时事政治事件, 一方面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政治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二)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 若教师不能够转变教学思路, 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政治教学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概念性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更是培养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内容之上, 利用理论知识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时事政治事件作为培养学生理论应用的载体, 通过对时事政治事件的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固有观念也有所改观, 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作为单向知识传递的接受者, 而应当将学生提升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还原教育的本来目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建立起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出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 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发现与培养, 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 使他们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 鼓励并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时事信息, 进而指导学生对获取到的时事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并融入自己的观点进行加工, 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进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 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学校可以通过与博物馆等机构开展合作, 针对具体的时事热点定期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与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相比而言,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就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可以对当前时期的时事政治展开具体的分析, 鲜活、生动的时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我们可以结合实际, 运用这一方式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活用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所学内容的。如我们把教材上的某一知识点作为主题, 采取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形式,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表演和解说。教完“征税和纳税”内容后, 教师可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采访、调查活动, 然后进行师生讨论和评比。这样,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也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巩固了学生已学知识, 提升他们的全面素养。

(三) 合理穿插时事政治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将时事政治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课堂中穿插讲解, 应用的时机主要为上课开始前5分钟。首先教师对时事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 而后通过相关的知识点予以引述, 并深入讨论, 最后在整节课程结束前5分钟进行总结。具体的时事政治在课堂上的应用时机并无统一的标准,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时机。例如, 在讲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章节时, 可以在课程结束前用几分钟将中华文化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以及相应的时事热点同本节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与拓展延伸, 从而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使政治课程不再只是简单的政治性概念内容。

总而言之, 在新时期, 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因时制宜, 从时事政治事件的角度去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使学生对于政治课程中的概念性理论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6) .

[2]谢蓉华.时事政治如何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 2014 (2) .

篇4:《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历史本身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如何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但要深入分析问题则离不开政治。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高考历史命题往往与政治热点问题相联系。[2]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很有必要,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还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完全为学生不理解的课题,很难使他们感兴趣。[3]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

既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非常有必要,那是否可行呢?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基于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的关联性,从政治视角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无疑既合理又可行。其次,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契合的点、面较多。再次,一些高考文科综合真题中出现了史政结合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第40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山东卷)第29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等题。最后,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运用高中生熟悉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其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及重要意义

现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思想政治的教材为例,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及重要意义。历史包括三个必修模块,政治为四个必修模块,其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知识点可以在历史三个模块中进行运用,因为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和反思的一门学问。[5]而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历史必修第一册“政治史”、必修第二册“经济史”、必修第三册“思想文化科技史” 分别与思想政治必修2的“政治生活”、必修1的“经济生活”、必修3的“文化生活”存在较多可契合的点、面,这无疑有利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1.运用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同理,运用哲学去解读历史,可以使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前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利于其把握历史知识脉络,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这个历史观的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些知识正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所涵盖的内容。

现以高中生所需掌握的重要哲学知识来阐述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解释巴黎公社为什么最终要失败,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其生产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巴黎公社的失败。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因为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巴黎公社和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及大跃进运动,其共性在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与此相反,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正是由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可以结合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态势来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可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分析英、法、德、美四国政治制度的异同点。还可用联系的观点来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欧洲的启蒙运动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解释中国的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在前期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而到后期却恰恰相反。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基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比如义和团运动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此外,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如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和不足,美苏冷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基于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在理解历史问题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苏联革命胜利的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却是农村包围城市。虽然所处具体社会环境不同,但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于适应了各自的具体环境,都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2.寻找高中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讲透历史重难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原有学科课程的体系下,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使历史学科的内容能够放在更广阔的基础上[6],如能寻找到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运用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将有助于讲透历史重难点。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到了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课本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介绍得很少。而在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有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运转方式有详细的讲解。再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其内容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只要运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就可把握问题的核心、关键,轻松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下面将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至必修3模块的可契合处列举如下表:

四、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故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历史教学主题,恰当运用

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政史学科不同的特色来突出历史教学主题,高中历史强调知识点的纵横联系,而高中思想政治着重于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例如历史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知识点时,不但要讲其内容,还要讲到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而且要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及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思想政治课却着重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且要讲得比历史课的详细、透彻。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讲解历史,是为了把历史中的重难点知识讲透,促进学生接受吸收。但切忌运用过度,发挥过多,导致主次颠倒。

2.寻找契合处原则

在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高中历史渗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通政史学科知识,尤其是对政史学科的相关教材要非常熟悉。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找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学的点、面并加以恰到运用,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科学合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1]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6.

[2]张燕.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3).

[3]吴智园.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 教学纵横,2005(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

[6]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41.

篇5:《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馆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②联系: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③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挥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①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③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④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③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③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失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②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d.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⑤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原因: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④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篇6:《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时政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灌输、学生被迫接受”为主,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学的主导方向。时事政治反映的是社会的热点话题, 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 因此,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政治的讨论, 能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如在讲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时, 可就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探讨。教师可事先让学生调查统计身边不同职业的亲人月、年平均收入, 教师从旁引导小组讨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还能活跃高中政治教学课堂, 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引入时政的话题,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时事政治的信息, 但对于这些信息的理解并不透彻, 因此, 教师应适时地将时事政治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时事进行剖析和讲解, 为学生释疑, 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讲解“我国外交政策”一课时, 可引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庄园会晤”, 习近平主席就中美关系提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以及合作共赢”这一新型的大国关系;讲解“对外贸易”一课时可引入中国南亚博览会以及第二十一届昆交会的举办等,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升教学效率。

三、创设时政问题情境, 发散学生的思维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较为滞后, 这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升其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高中政治教学中, 适时地引入时事政治, 并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在进行“中国领土主权”一课的讲解时, 可以引入“钓鱼岛事件”, 教师可首先提出:1钓鱼岛是否属于我国领土?2针对日本钓鱼岛国有化, 我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强硬措施?3欧洲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持何种态度?4中国目前有何预案应对当前紧张的局面?然后引导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小组专题讲座,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

四、适量引入时政内容,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将时事政治引入到教学中去,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引入时事政治时, 需把握好引入的量, 教师可在上课前的5分钟引入时事政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中的5分钟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课前的5分钟引入时事政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此外, 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种政治活动, 如政治知识比赛、时事小报编排、时事政治评论等, 从收集政治资料, 到思考和探索实施政治热点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 最大限度提升教学的效率。

篇7: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风潮中,高中政治教学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但是在如今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缺少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际作用性,让高中政治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地步。文章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指出现今高中政治教学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研究如何把时事政治更进一步的和高中政治教学相融合。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起到的作用

(一)增加高中政治教学知识内容

以前的高中政治教材严重偏向于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加以编订之后,就产生了固定内容和连续性,即便经过多次的修订,也只是添加了一些图片,新加了一些案例内容,与当今现实社会产生了很大的滞后性。并且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考试当中,题型所呈现出来的背景材料差不多都是最近的时事要事政治和相关术语,可是这种时事政治和相关术语根本就在高中政治课程教材里面找不到,假如高中政治教师没有及时的对高中政治教材进行最新时事的补充,学生也就无法很好的完成课程考试。

(二)让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进行问题分析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高中政治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知识和理解知识,而是想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对时事政治有很好的分析,以及解读背景材料的多种能力。可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灌输下,使得高中政治老师教授知识的时候把学习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让学生解题上,并将解答问题模式化,很少涉及到有关时事政治教育。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会使高中政治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枯燥而无味。把时事政治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当中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生出主动学习动力,把被动变为主动的探究与思索时事政治事件,促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三)转化教师角色

以前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教师是教导的主体,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知识的状态,教学模式是强制灌输的应试模式,老师讲课讲得很精彩也很累,而学生则听的索然无趣,这种教学结果就是老师很有干劲学生则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学习成绩下降。把时事政治引入到政治教学课程当中去,解放老师的教学热情,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们,让师生共同进步。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一)转换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已不是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单向的知识传递对象,而是变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在平等开放的课堂环境当中,关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引学生关注社会政治与生活政治,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以促使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高中政治老师能够转换传统教学观念,以师生共同合作的原则,在政治教学课堂中,导入时事政治,提倡师生之间的探讨与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为学习真正的主体,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在政治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寻找比较新鲜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时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够很好的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也隐性的向学生透漏了时事热点背后所映射的重大问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时事政治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时事政治讲座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高中政治教材的落后已经不符合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了,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这件事了。高中生每天都会接触到新鲜的事物,这对于他们是新奇的,也会产生困惑,如果困惑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解答,很容易使高中生产生不自信的心理,从而生出挫败感,非常不利于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建立、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高中教师能够预期的举办时事政治讲座,把现在生活中发生的时事政治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握了国家的时政走向,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知道最近的热点话题,充分扩展高中生的思维,更高效的理解教材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结语

时事政治可以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补充,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全面直观的显示了现在所有国家的政治形势,时事政治也是可以作为最新的时政热点,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政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政治教学也存在着深厚的影响,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风潮中,高中政治教学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l] 曾莉.探索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结合.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04):109.

[2] 陈艺伟.谈时事政治与政治教学的结合[J].新校园(学习),2011.3(06):114-115.

篇8:《高中政治主干知识筛选》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引言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

结论

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9-140.

[3]庄慧冰.分层设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优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44-45.

[4]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29-130.

篇9: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事分析;高中政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19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09

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高中政治课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目前我国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于注重概念性的理论内容,缺少了趣味性和实际价值,使高中政治教学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将时事政治内容导入到高中政治的日常教学当中,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的基础上,使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具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将时事政治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

(一)深层次拓宽教材内容

以往的高中政治教材比较重视政治理论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一旦教材编订完成之后,往往不会做较大幅度的改动,因而教材内容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增加实事分析,能够扩充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通过运用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去解读时事政治事件,一方面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政治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若教师不能够转变教学思路,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政治教学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概念性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更是培养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内容之上,利用理论知识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时事政治事件作为培养学生理论应用的载体,通过对时事政治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固有观念也有所改观,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不应该将学生作为单向知识传递的接受者,而应当将学生提升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原教育的本来目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建立起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发现与培养,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使他们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鼓励并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时事信息,进而指导学生对获取到的时事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融入自己的观点进行加工,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进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学校可以通过与博物馆等机构开展合作,针对具体的时事热点定期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与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相比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可以对当前时期的时事政治展开具体的分析,鲜活、生动的时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興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运用这一方式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活用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所学内容的。如我们把教材上的某一知识点作为主题,采取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和解说。教完“征税和纳税”内容后,教师可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采访、调查活动,然后进行师生讨论和评比。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巩固了学生已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全面素养。

(三)合理穿插时事政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时事政治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堂中穿插讲解,应用的时机主要为上课开始前5分钟。首先教师对时事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而后通过相关的知识点予以引述,并深入讨论,最后在整节课程结束前5分钟进行总结。具体的时事政治在课堂上的应用时机并无统一的标准,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时机。例如,在讲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章节时,可以在课程结束前用几分钟将中华文化在国外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时事热点同本节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与拓展延伸,从而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力,使政治课程不再只是简单的政治性概念内容。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时制宜,从时事政治事件的角度去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学生对于政治课程中的概念性理论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 育学院学报,2014(6).

[2] 谢蓉华.时事政治如何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2014 (2).

[3] 乌仁其其格.新课程改革下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中的渗透[J].新 课程·下旬,2015(8).

上一篇:翻译三级下一篇:歌颂土地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