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一中高一物理

2024-04-24

应县一中高一物理(共6篇)

篇1:应县一中高一物理

孝感一中高一物理组

高一物理教学质量提高月总结

按照本学期教导处的教学计划安排,10月份开展了高一年级的教学质量提高月活动,作为高一年级的物理备课组,每位教师全程积极参与,积极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教学常规管理为基础,以新课程理念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方法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努力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从这次教学质量提高月中,老师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当然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在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下面对高一物理组在这次教学质量提高月中的活动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思路的改变

今年是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第四年,高中物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较原来都有很大的改变,而且高一的物理教师很多是高三刚刚下来的教师,还有部分新来的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质量提高月的活动中,为了使大家能够真正理解课改思想的思想,我们学习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积极讨论,并向参加课程改革多年的老教师请教,通过努力教师们不仅理解了课改思想精髓,而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的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这次教学质量提高月为契机,从加强备课入手,要求中每位教师必须写详案,组内的老教师都能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青年教师也不甘落后,他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每位教师的公开课,都会在每周四的集体备课上进行讨论,大家共同提出好的意见和方案,同时老师们也把好的教学素材提供出来,大家共同学习,起长补段,为自己所用。

三.教学质量提高月的效果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在一些比较重点的章节,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解 1

读课本,储备一定的知识,同时提出一些书面问题交给老师们进行汇总。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在研究、分析、思考的同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提问艺术,力争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并及时记录。一段时间下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并适应这样的过程。预习时能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对教材、教师、同学、探究过程等方面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这次的教学质量提高月活动,使教师们成为了有心人,要能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适时调整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转移了备课重心。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在课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迅速作出调整。

3、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每堂物理课前,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提前解读课本,认真思考,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学生想知道想掌握的知识,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就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在课堂上,敢于提问、爱提问的学生也明显增多,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不足之处

1、多媒体的依赖性很大,多媒体的使用不应消弱基本训练,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训练是不可少的。例如教师的板书,学生的书写、板演等。

2、部分老师拘紧放不开,语言生硬,教态不自然。原因是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教学经验不足,抓不好学生,造成自己讲自己的,顾及不到学生。

3、没有注意教学的民主。提问应该根据难易程度发问不同的学生,并加强差生的指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方面老师们做的都不够。

4、年轻教师有待成长,表现在示范作用不到位,在黑板上的板书随意性太强,对学生的板演没有做出评价等等,反映了老师在教学细节上的把握不足。

五.后阶段的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与研讨,发挥集体力量,组织开展公开课活动,通过互相学习,各人取长补短。

2、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推导基本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尤其在实验班中更应放低身份,从最基础的开始,从而形成良好的物理习惯和严谨的物理思维。

3、通过对作业的批改,及时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注重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潜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4、进一步强调规范化解题的要求,遇到计算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黑板展示一到两个规范化板书,个别试卷要当面纠正。

从这次教学质量提高月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高一物理组的希望,老师们的年龄结构很年轻,但是很有活力和激情,在教学上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虚心地向年长的教师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帮组下,全体高一物理组能成为一个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集体。

孝感一中高一物理组

2012-10-28

篇2:应县一中高一物理

福建省仙游 福建省仙游 福建省仙游 福建省仙游 福建省仙游 福建省仙游

过程中,小球机福建省仙游 福建省仙游

篇3:高一学生如何学好物理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区别

1. 知识层面上初、高中物理知识难度和要求相差太大。

初中物理多为定性地介绍物理知识和简单的物理规律,要求了解并会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并进行简单计算。而高中物理要求上明显加深加宽,有以下显著特点:(1)从直观到抽象。初中讲物体的运动,高中讲质点的运动;初中讲光的现象,高中讲光的本质。(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变速运动和圆周运动;从初中磁体周围的磁场到高中电流周围的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再到电磁波;从部分欧姆定律到高中的闭和电路的欧姆定律;从初中的对正、负电荷的认识到高中的电荷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3)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4)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比如初中只定性说光的折射,高中是光的折射率的计算。

2. 思维层面上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着异。

初中教材中涉及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多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初中生比较习惯于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对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实现的。

3. 学习方法层面上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急需改进。

初中科学探究方法,主要是指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而到高中,随着课程的增多及学科知识难度的增加,对学生独立、主动性学习及计算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再适应于高中阶段,故而造成许多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

二、学习方法要作相应的改变

1. 要学会听课。

高中的知识内容多,一节课每分钟教师都有特殊的安排,所以要学会记物理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物理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等。

2. 及时复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进行过记忆实验,发现识记过的内容在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这样的经历我们都有。根据这样记忆特点,我们在学习后,及时复习知识遗忘的会比较少,学习的效率也最高,学到知识也更多。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做小结,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我们要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3.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认真审题,注重思维过程,推理要严谨,言必有据。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不能忽略或遗漏重要的关键步骤和中间结果,书写要工整。我们要建立物理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我们要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

4. 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进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我们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只有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被提取和检索。

5. 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途径。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学习物理重在理解,如果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利用问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另一个方法。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断地提出问题让自己思考、摆出困难让自己克服、制定目标让自己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建立实验素养。

做实验时我们要认真、细心、规范,独立操作,加强交流协作。对每一个实验,我们要充分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的过程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准确记录数据,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独立完成简要的实验报告。

只要我们掌握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物理就会让我们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篇4:高一英语课本必修一中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英语;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75-01

一、价值取向的概念分析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德育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学科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高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都负载着某种特定的价值,在本质上,课程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梁红梅,赵长林,2009)。高中英语课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比较强。通过教科书的内容使学生获得什么,都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1、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展现

在广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生命是其关注的中心,并构成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归宿(唐代兴 2004)。教科书借助了一些故事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递,如第一单元的“friendship”。

课文“Annes Best Friend”以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安妮的犹太小女孩在躲避纳粹的过程中与日记“交朋友”故事。日记中体现了对美好的自由的向往,对感受自然的渴望。于是,读者在形象的、直观的、情绪化的、感悟的阅读里体会着小女孩的处境和乐观的心情,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贯穿第四单元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文化主线,也是悲天悯人的对生命极度珍视的情怀,因此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读者都不能够放下对灾难中人们的挂念与担心,尤其是在最后一段,读者还能够感觉到许多的暖意:

“All hope was not lost. 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 to Tang Shan to rescue worker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helped...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我们很容易看出课本的编写者想要通过故事要传递的价值观: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每一条生命应该被珍惜和尊重;不要放弃希望,即使灾难来临,也要乐观面对。

2、对具有超越性的生活意义的追求

我们这里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终极的价值、人生的境界、道德的觉悟和最高的智慧(姚新中, 何丽艳 2008)。具有超越性的生活意义关于人自己的生存的问题,但是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可以归纳,它可以是追求更真更善更美,可以是思考众生万物的奥秘,也可以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第五单元在人物的选择上就呈现了追求超越性的生活意义的价值观。如在课文“Pre-reading”部分,为让学生对“伟人”有更深的理解,所有的实例都是为民族甚至是整个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中包括了为坚持自己对圣经的信念而牺牲的英国新教改革者威廉.汀代尔,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倡导者甘地,中国的民主卫士孙中山,他们无一不是为了全民族或全世界的人类而战斗着,向我们传递了超越性生活意义所在:活着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吃饱睡暖,还要怀有大爱和大智慧。

本单元课文“EliasStory”以一个名为Elias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为南非黑人获取平等权利而不惜一生斗争的曼德拉总统的事迹。他的精神不只是他能在入狱近二十载后出来帮助民众的精神,还在于他始终体味区域性人民疾苦,为人的生存权利以外的诸项权利努力的正义行为。

3、对理性和科学精神的追求

广义的科学精神则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的、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它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追求真理,认识自然和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使人获得自由与幸福,这与强调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幸福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单元“Earthquake”也明显表达了科学精神的倾向,它详细地介绍和描述了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包括地震前的预兆和地震灾害自救的科学常识,从而让读者认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曾经概括出五种价值取向模式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某一社会所青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1、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

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

3、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

4、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

5、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篇5:应县一中高一物理

物理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2.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而体积较大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B.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间间隔

C.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就是路程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2.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A.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A、B两质点在8s末相遇

C.B质点前4s做减速运动,4秒后做加速运动

D.B质点先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我们所学的概念,诸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是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

C.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物理的极限法

D.自然界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4.如图甲所示是一种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在这个系统中B为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小盒子B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波遇到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B盒接收,从B盒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时间△t0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图乙是连续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速度大于v声= B.超声波的速度为v声=

C.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D.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下列各力中,属于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①拉力

②动力

③阻力

④压力

⑤弹力

⑥重力

⑦摩擦力

⑧支持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⑧ D.②③④⑤⑧

6.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B.用一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

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内,不可能在物体外

D.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

7.如图所示,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竖立在水平地面上,将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弹簧顶端,使弹簧做弹性压缩,物体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g为重力加速度,不计弹簧重力)()

A.kmg

B.km

C.D.8.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作用于A,使A、B、C一起共同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A.A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

B.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

C.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

D.C对地有向右的摩擦力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9.如图所示,在一个桌面上方有三个金属小球a、b、c,离桌面高度分别为h1:h2:h3=3:2:1,若先后顺次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桌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

A.三者到达桌面时的速度之比是

:1

B.三者运动时间之比为3:2:1

C.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小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D.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大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10.A物体自高为H的塔顶自由下落的同时,B物体自塔底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B物体上升至最高点时,A物体正好落地,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相遇时,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均为

B.两物体相遇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C.B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高于H

D.A物体落地时速度小于v0

1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AB位移中点速度为v3,AB时间中点速度为v4,全程平均速度为v5,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A.物体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B.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C.若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3<v2=v

1D.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定有v3>v4=v

512.有一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关于它的受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的重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13.某同学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6条纸带,如图所示为其中一条,在纸带上取6个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s.其中1、2、3点相邻,4、5、6点相邻,在3点和4点之间还有若干个点.x1是1、3两点的距离,x3是4、6两点的距离,x2是2、5两点的距离.

(1)测x1、x2、x3后,点2速度的表达式v2= ______ .点5速度的表达式v3= ______ .

(2)该同学测得的数据是x1=4.00cm,x2=19.30cln,x3=8.72cm,根据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g= 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4.在弹性限度之内,一轻弹簧受到10N的拉力时,它的伸长量是4cm,则该弹簧劲度系数是 ______ N/m,当弹簧不受拉力时,该弹簧劲度系数是 ______ N/m,当弹簧两端受到拉力为5N,弹簧的伸长量是 ______ cm.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8分)

15.质量为1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对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F.求:

(1)当拉力F=3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少?

(2)当拉力F=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少?

16.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试计算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它在最后一秒的位移是35m时,求下落时间是多少?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多大?(g=10m/s2)

17.在有些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跑道上 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m/s2,起飞速度为50m/s.

求:

(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多少?(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多长?

18.酒后驾车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其主要原因是饮酒后会使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情况到实施操作制动的时间)变长,造成反制距离(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变大,假定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正常人的反应时间为0.5s,饮酒人的反应时间为1.5s,试问:

(1)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几米?

(2)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需多少时间?

下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

物理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A

4.D

5.C

6.D

7.C

8.A

9.AC

10.AB

11.BD

12.CD

13.;;9.72

14.250;250;2

15.解:滑动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f=μN=0.5×10N=5N;

(1)当拉力为3N时,3N<5N,物体未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为8N时,8N>5N,物体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答:(1)当拉力F=3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F=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16.解:设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t,则有:

代入数据解得:t=4s

则落地时速度为:v=gt=10×4=40m/s

答:下落的时间是4s,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40m/s.

17.解:(1)设飞机弹射获得的速度为v1,再加速到起飞的速度v2=50m/s,由:2as=v22-v12得:

解得:v1=10m/s

(2)设飞机从静止加速需要位移s2,才能起飞,由:2as1=v22 得:2×5×s1=2500 解得:s1=250m 答:(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10m/s;

(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250m.

18.解:(2)由题意可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应时间比正常人多的时间为:t=1.5-0.5=1s

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所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的位移为△x=vt=30×1m=30m(2)汽车刹车的时间为t′=

所以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总时间为t总=3.75+1.5=5.25s 答:(1)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30m;

(2)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需5.25s

【解析】

1.解:A、体积很小的物体也不一定就能够看成质点,比如原子的体积很小,但是在研究原子的运动时原子是不能看成质点的,地球的体积很大,在研究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是可以忽略的,能看成质点,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故A错误;

B、作息时间表的数字表示时刻.故B错误;

C、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不能说成位移就是路程,故C错误; D、瞬时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

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时候,有时可以看成质点,有时不行,要看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时刻是某一瞬间,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的间隔.作息时间表是指作息的时刻

判断速度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关键看速度是表示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速度,还是表示一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

知道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要注意生活中的时间与物理上的时间意义的不同

2.解:A、位移时间图象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则知,A质点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在8s末,A、B两质点位置不同,没有相遇,故B错误.

CD、由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由图象可知,B的速度先为正,后为负,所以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表示该时刻的位置,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点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的同时,还要理解好好速度-时间图象的点、线、面的物理意义.关键要知道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

3.解:A、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故A错误;

B、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故B正确;

C、瞬时速度的定义应用了物理的极限法,故C正确;

D、自然界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弱相互作用,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是等效替代.对于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引入及内容,自然界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

需要掌握质点的意义,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4.解:A、B、由乙图可知,超声波在时间内通过位移为x1,则超声波的速度为:

v声==;

故A错误,B错误;

C、D、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所用时间为:

-+△t0=(t2-t1+△t0)

物体的平均速度: ==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超声波在空中匀速传播,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求出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所用时间为:-+,再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

本题是实际应用问题,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理解现代科技装置原理的能力.

5.解:拉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是按照效果分;

弹力、重力、摩擦力是按照力的性质分;

故选:C.

力的分类一般是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力的性质分,即按照力的形成的本质特性分;另一种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

力的命名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按性质命名,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另一类按效果命名,比如支持力、压力、动力和阻力等等.

6.解:A、重心的位置不仅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的分布有关,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所以A错误,D正确;

B、用一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此时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拉力和重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所以B错误;

C、重心有可能在物体外,比如圆环的重心在圆心的位置,就在圆环的外面,所以C错误;

故选D.

7.解:物体静止时,其对弹簧的压力等于重力mg;

根据胡克定律F=kx有:x=

故选C.

物体静止时,其对弹簧的压力等于重力,根据胡克定律列式求解即可.

本题是胡克定律的直接运用问题,记住公式即可,基础题.

8.解:A、对A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静摩擦力,物体匀速运动,受力平衡,故f=F,故A对C有向左的静摩擦力,故A正确;

B、对B受力分析,由于匀速运动,合力为零,故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受摩擦力,故B错误;

C、D、对整体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再对C受力分析,受重力、A对C压力、B对C压力,地面对C支持力,A对C向左的静摩擦力和地面对C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故C错误,D也错误;

故选A.

对A受力分析,确定AC间摩擦力;对整体受力分析确定地面与C之间的摩擦力;对B受力分析,确定BC间摩擦力情况.

本题关键是要灵活地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

9.解:A、设h3=h,则由v2=2gh,得:v=

.得到达桌面时的速度之比:

v1:v2:v3=::1,故A正确;

B、由t=得三者运动时间之比:t1:t2:t3=:::1,故B错误;

C、D、b与a开始下落时间差为:△t1=(-).c与b开始下落时间差为:△t2=(-1),故△t1<△t2,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三个小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则由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得出通式,则可求得各项比值.

自由落体运动由于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公式应用中有一定的便利,故一般会在过程上有些复杂,解题时要注意过程的分析.

10.解:CD、因为A、B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间相同,速度变化量相等,则A物体落地时速度与B物体上抛时初速度大小相等,都等于v0,B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与A物体的下落高度相等,都等于H,故CD错误;

AB、设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为t,速度大小为v,由速度时间公式得,对于A物体有:v=gt,对于B物体有:v=v0-gt,联立以上两式可解得:t=,则两物体相遇时,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v=,由速度位移公式得,=2gH,-v2=2gHB,联立以上各式可解得:HB=,两物体相遇时离地面的高度为,故AB 正确.

故选:AB.

(1)根据两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时间相等可判断A物体落地时速度和B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2)知道两物体相遇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即可求出其大小,然后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列方程求出两物体相遇时离地面的高度.

本题考查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综合应用,关键抓住两物体的加速度相等,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即可正确解题,难度不大.

11.解: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中点速度为:

时间中点速度为:

平均速度为:

不论匀加速直线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

因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为匀加速直线;若为匀减速直线,故BD正确,AC错误;

故选:BD

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推论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速度之和的一半;知道位移中点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中点速度大于时间中点速度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中间位置和中间时刻速度的表达式,并能灵活运用,本题也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线比较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瞬时速度的大小.

12.解:A、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由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得知,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但性质不同,故A错误,D正确;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D.

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木块受的重力,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向下的弹性形变引起的.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本题考查对压力与重力区别的理解.要知道弹力的产生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13.解:(1)根据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得:v2=;(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可知:

代入数据解得:g=9.72m/s2

故答案为:;;9.72(1)点2是点1、3的中点时刻,其速度等于1、3点的平均速度,同理可求5点的速度;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即可求得加速度g 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质点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其平均速度,难度不大.

14.解:在弹性限度之内,一轻弹簧受到10N的拉力时,它的伸长量是4cm,根据胡克定律F=kx得,k==

N/m=250N/m.

当弹簧不受拉力时,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变,为250N/m.

当弹簧两端受到拉力为5N,弹簧的拉力为5N,则x′==

m=0.02m=2cm.

故答案为:250,250,2.

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决定,根据胡克定律F=kx求出劲度系数的大小,再根据胡克定律求出弹簧的伸长量.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胡克定律F=kx,知道x是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15.物体静止置于水平桌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由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出最大静摩擦力.根据水平拉力与最静摩擦力的关系判断物体的状态,确定摩擦力的大小.

计算摩擦力,首先要分析物体的状态,确定是什么摩擦力.当水平拉力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拉不动,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水平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被拉动,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 解:滑动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f=μN=0.5×10N=5N;

(1)当拉力为3N时,3N<5N,物体未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为8N时,8N>5N,物体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答:(1)当拉力F=3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F=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16.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速度时间公式列式即可求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解:设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t,则有:

代入数据解得:t=4s

则落地时速度为:v=gt=10×4=40m/s

答:下落的时间是4s,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40m/s.

17.飞机在跑道上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1)利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计算至少需要多大的初速度;(2)利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跑道.

解:(1)设飞机弹射获得的速度为v1,再加速到起飞的速度v2=50m/s,由:2as=v22-v12得:

解得:v1=10m/s

(2)设飞机从静止加速需要位移s2,才能起飞,由:2as1=v22

得:2×5×s1=2500 解得:s1=250m 答:(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10m/s;

(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250m.

18.汽车刹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注意驾驶员在反应时间里没有操作车,故汽车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解.

【答案】

解:(2)由题意可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应时间比正常人多的时间为:t=1.5-0.5=1s

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所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的位移为△x=vt=30×1m=30m

(2)汽车刹车的时间为t′=

所以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总时间为t总=3.75+1.5=5.25s 答:(1)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30m;

(2)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需5.25s 【解析】

篇6:应县一中高一物理

政 治 试 题 2017.12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进入2017年12月份以来应县一中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迎新年文化活动,在新教学楼东、南、西三面跑道上分别进行了高一、二、三年级学生组与教工组的拔河比赛,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了“喜庆十九大-青春放歌”迎新年高一年级歌咏比赛等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这说明()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经济决定文化,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D.文化决定政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2、2017年9月19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敦煌举行。该论坛致力于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当好市场融通黏合剂、画出情感相通同心圆,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品牌资源,成果丰硕,前景可观。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②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 ③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这是因为()A.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反作用于社会 B.文化决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D.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4、《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5、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譬如,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①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灵感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亘古不变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有专家指出,君子文化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应大力弘扬。弘扬君子文化的意义在于()①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水平②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③引导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 ④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人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8、2017年8月,上海昆剧团受邀参加希腊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600岁的昆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在希腊掀起了一阵昆曲热,也为中国与希腊建交45周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材料表明()

①文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前提 ②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具有相通之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实力“圈粉”是因为()①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记忆与基因的集中展示 ②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④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中华民族素有讲究诚信的传统美德,“徙木为信”“一诺千金”等诚信故事千古流传。今天,诚信在我国依然备受推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①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保留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脉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下列关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B.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①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理论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中国载籍极博,号如烟海,仅记载南海的就汗牛充栋。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述:“吉阳„„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吉阳”即今海南三亚,“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在其东,指南海诸岛,这是称南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最早地名,至今已有近千年之久。这段文字让我们意识到()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③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它们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或新安文化)三大亚文化板块。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能与其他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②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文化有明显的区域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③中华文化多姿多彩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17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开始施行。为国歌立法的文化价值在于()①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使国歌更好承载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④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报国情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17年7月30日,人民解放军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上举行了建军90周年大阅兵。三军将士列阵沙场,以战斗姿态接受检阅,用阅兵的方式重温军队的光辉历史,展示军队的战斗力。朱日和大阅兵的意义在于()

①强化了国防观念,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保障 ②激励了官兵斗志,创造了中华文化新辉煌 ③提振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④增进了国家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这种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下列说法中属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是()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历史照片、人物讲述等形式,跨越时空,创造性实现了同志“相聚”,亲人“重逢”,引发影视界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一成功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把实现文化创新作为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②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③必须提供多种文化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坚持主流思想的多元化,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如何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这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不能只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否则“文化快餐”只是一种“文化泡沫”。材料表明()A.文化的商业性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统一的

B.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已被赋予新的内涵 C.应该提供统一类型、统一风格的高品味文化产品 D.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1、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时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让成果惠及全民,网络强国同时也应该是网络文化强国,要共同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这有利于()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

④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2016年2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复杂变化,积极和消极的现象都有。这要求: ①文化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 ②文化经营者要提高职业道德

③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④社会要严格控制文化生活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新的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了亲民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应该()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扶持流行文化

③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B.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D.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________决定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党的性质宗旨 B.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

C.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D.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2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表明()①不断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能够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④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一些地方运用中国民间画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加大了宣传和培育的实效性。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可以消除思想差异,凝聚社会共识 ②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 ④要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9、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人们有重要影响。我们中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自然科学知识 C.社会科学知识 D.语言和文字水平30、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观点()A.割裂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B.认为“才”比“德”更重要,有才即可

C.认为“德”比“才”更重要,有德即可 D.认为“德”“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二、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9月4日,第十五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在王羲之故居开幕。按照“抓高端、打造品牌;抓惠民、服务群众;抓市场、繁荣产业;抓积淀、传承文脉”的理念,临沂市已经成功打造了十几届书圣文化节,使之成为临沂标志性文化品牌和国内重要的节庆文化品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书圣文化节的设计和举办,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产品的无限魅力和文化消费的无比快乐,也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升,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培育提高和文化市场的挖掘开发,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和品位。

从文化作用的角度,分析临沂市举办“书圣文化节”的现实意义。(9分)

32、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传统文化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9分)

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助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作用。(10分)

34、材料一 2017年8月23日至27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行。人工智能是智能社会的基础支撑。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由听从简单指令向拟人、智能方向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默默的填充、改变人类学习娱乐、生产生活。而专家相对一致的观点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在感知和认知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情感和自主意识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存在鸿沟。

材料二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网民已占到35.7%,呈递增趋势;互联网为满足内容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选择,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内容贫乏的问题凸显。网上的内容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某些强势文化的渗透将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怎样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冲击。(12分)

高二月考四政治答案2017.12 1A 2C 3C 4D 5C 6C 7B 8D 9D 10C 11B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D 19B 20D 21C 22C 23A 24D 25A 26B 27A 28D 29A 30D

3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书圣文化节的举办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等相关经济的发展。(3分)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书圣文化节活动增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整体实力。(3分)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书圣文化节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3分)

32、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是实现“中国梦”的传统文化资源。(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3分)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3分)

33、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5分)

②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5分)

34、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3分)

上一篇:消防单位应急疏散预案下一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游团队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