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5-24

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00家旅游院校的调查,本文旨在指出中国旅游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问卷显示,由于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旅游教育院校的数量在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师资力量,学生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化程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影响学生进入或留在旅游行业的因素中,薪酬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 者:谷慧敏 Raphael R. Kavanaugh 俞聪 GU Hui-min Raphael R. Kavanaugh YU Cong 作者单位:谷慧敏,俞聪,GU Hui-min,YU Cong(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Raphael R. Kavanaugh,Raphael R. Kavanaugh(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刊 名:旅游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年,卷(期):21(z1)分类号:G64关键词:旅游院校 主要方向 教师 学生

篇2: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堪称我国人民的精神宝库。中央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保证。在新时期,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新环境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同时对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党员干部思想教育 执政力 经济发展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90-01

引言

对我国来说,党员干部领导着国家发展、制定和实施国家政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党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融合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对于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宝库,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全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解决世界性的精神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文化中的有用部分。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是提高“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锤炼,在精神思想、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内容丰富、形态稳定的文化。

2.发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科学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实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的精神基础。卓越的民族精神、人文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都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

3.加强自身修养

文化是一个拥有整体性组织结构的体系,包括了很多无法脱离组织结构而存在的要素,在这个体系里,要素之间都发生了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然而,整体结构与部分要素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目前我国党员思想教育现状

1.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党员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很多党员对传统文化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往往对传统文化教育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教育,在大部分党校中,很多党员都选了传统文化教育这门课,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很多党员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知识。

2.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

针对党员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课程、教师配置目前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虽然一些党校已经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被安排在了每日课程的最后,这就导致了很多党员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大大下降了,其次,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专业,由于有些党组织、党校缺少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任课老师,因此使得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3.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测评情况

党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升党员的内在修养,优化党员的生活作风,然而由于当前的党员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测评,这就导致了一些党员没有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三、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1.加大传统文化积极性的宣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忠诚、为民、和修身四个方面。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个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弘扬忠诚文化有助于引导党员把个人利益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为国家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中华5000多年悠久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干部教育的基础,干部教育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高度关注干部的精神需求,筑起民族精神的堡垒。

2.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里的治国方法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常多的治国理政方法,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案例,《大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才选拔思想,选拔以民为本,为民谋福利的官员,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儒家的“德治”“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都为提高党员的治国理政艺术打下了基础,对当代干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构建干部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党和政府要借助组织资源和法律条例,让党员干部充分学习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以系统、全方位的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处,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构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完善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之术。

4.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力量,仔细研究其中所讲的道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大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报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古人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报国情节,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总书记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极为赞赏,他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广泛的教育思想,对提高党员党性具有非常多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党员道德修养,从而保证共产党员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篇3: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对策

1 序言

在世界经济起伏跌宕的时期, 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使当今社会的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在2009年3月所做的一项调查则显示, 2009年全美雇主雇用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2008年下降了22%。该协会2009年4月对850所大学的3.5万名毕业生所作的抽样调查, 在申请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仅有19.7%的学生找到了工作。因此, 不论是中等、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 还是已经从业的员工, 能够苦心积虑谋求一份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位并获得等同的报酬成为职场焦点问题。这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备受公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将决定着千百万个家庭是欢乐、幸福还是痛苦。

2 职业教育信息化概论

2.1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职业教育信息化, 是“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 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是今后中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融合了计算机、通讯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 它在更高层次上综合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宏观改革、发展与微观教学过程各个主要环节, 能够更典型、更充分地体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在实践中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2.2职业教育信息化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现实手段, 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要以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为依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效。“覆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各主干内容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框架正在形成, 全国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基地相继成立,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参与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2.3职业教育信息化关键

信息环境下教师的素质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立足于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即快速普及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力度, 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培养中初级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2.4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2.4.1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利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 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 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快速解决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和农村地区教育观念滞后、课程资源缺乏、师资短缺等问题, 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4.2能够发挥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和创新优秀教育资源的潜力, 提高教育质量。在传播、使用和共享中增值并创新, 是知识区别于有形物质实体的主要特点。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从海量的现有资源中整合、筛选出知识的精华, 并通过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卫星网络, 将这些优质的资源传输到学习者终端, 供更多的学习者共享。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技术整合, 使得知识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 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和学者可以通过网络对信息资源实施网上协同研究和开发, 连同学习者的远程反馈, 促进学习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2.4.3以现代远程教育动态、开放的突出特性, 推动职业教育组织形式深层变革, 促进开放教育网络的形成。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促进学习者职业生涯进步, 向多种形式转变, 以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适应学习者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代远程教育能够以网络技术优势模糊学校围墙, 打破学历边界, 跨越时空限制, 融合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势, 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 形成动态、开放的教育网络, 实现最终的理想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 中国政府一定会在资助处境不利群体接受终身学习包括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 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体系, 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 促进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人员技能、技术培训。促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民众自生劳动技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 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并以此来带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 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3.1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 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 没有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支撑, 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 资金、技术、少数尖端人才可以引进, 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

“目前中国生产一线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 技能型专门人才紧缺, 不能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所以, 必然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3.2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是促进就业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养,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美国劳工部2009年1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8年全年, 美国失业率平均达5.8%, 远高于2007年的4.6%, 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点。就业岗位总计减少了260万个, 是1945年以来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2008年12月, 美国就业岗位减少52.4万个, 失业率上升到过去16年来的最高点7.2%。 (数据来源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Home Page网站)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在推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3是新时期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鼓励、引导更多的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 在实践中通过成人教育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协调发展,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也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间, 教育的信息化正在成为各个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4.1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

4.1.1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 以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共同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格局。

从1994年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开展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 设立省级远程教学中心130多个, 地、县 (市) 级教学点5900个, 近年来每年招生10万人左右。

从2001年起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规定, 教育部审核同意20多家企业, 开展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 服务于会计、外语、法律、IT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广大从业人员继续学习。

2005年审核批准交通部等有关行业部门成立“远程职业技术学校”, 开展面向本行业的现代远程学历职业教育。

4.1.2职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1年起, 各地招生部门积极开发和投入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信息系统”。2002年, 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门户网站, 面向战线、面向社会、面向决策提供职成教育信息服务;20多个省份建成职业教育网站。2004年, 开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学校评估信息的远程填报、动态管理和数据分析。2005年, 开通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信息发布平台。2006年, 完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2007年, 启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4.1.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在 “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等重大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中, 不断加大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课程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 同时要求地方和学校配套相应经费,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这些国家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动了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其工作效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建设

4.2.1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 (CEBsat) 覆盖全国, 互联互通, 初步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 (ChinaGrid) 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CERNET覆盖了2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 用户超过2000万人,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CEBsat是我国广大西部及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 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3.65%, 师生平均百人拥有计算机63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网率达到74.9%, 有多媒体教室的比例达到39.2%, 生机比达到19∶1。

4.2.2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达180万条, 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初步建成了覆盖1-9年级多种版本教材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 (1100门) 、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等。

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教学资源库, 50.44%的高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85.71%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 校均电子图书达29.3万册。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拥有数字教学资源, 83%的学校拥有自主开发的数字资源, 22%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4.2.3信息化教育教学:

高等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51.5%, 52.2%的学校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中职学校有8.7%的学校建有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有20%的学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2.4教育电子政务与标准化:

在教育信息化的带动下, 教育电子政务得到初步发展。主管机关办公信息网基本建成, 建立了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一批应用系统和专业信息服务系统投入使用;“开通了职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 建立了国家级远程职业教育试点学校;陆续开展了网络视频会议、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上认证服务等重大应用;初步实现了教育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发布了40多项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 为今后教育信息化相关应用与标准的推广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3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流动不畅, 利润不够, 效益不高, 体制机制不清楚, 标准化等方面都不够完善。此外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 缺乏竞争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同时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 各行其是, 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网络教育需求;资源分散, 标准不一, 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化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滞后;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

5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对策

5.1信息集成阶段的规划与实施

职业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经历了系统集成和应用集成阶段后, 各校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需要着重解决“信息孤岛”现象, 运用工程化的方法, 充分分析各自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用户分类, 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顶层设计与规划, 建立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设计统一的系统构架, 整合数据资源。通过制定数据标准与实施规则, 规范后续数据管理, 建立集成数据环境。按照用户的逻辑组织信息资源, 建立用户最需要的信息环境。

5.2行业的个性化与专业的服务

在一种应用上配置解决方案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个重点问题。系统集成过程中对系统集成商的软件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集成商需要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前期通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开发和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同时拥有一套通用的自主平台产品以提高竞争实力“现在的项目不再单纯是硬件或者软件的采购而是一整套系统的招标, 这也正是系统集成商的强项所在。”学校要注重系统集成商在项目服务能力、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水平, 尤其应该要求项目开发与服务人员还要具备相当的教育管理与教学方面的知识, 以达到良好沟通的效果。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的核心需求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而现在应用推广阶段的核心需求就是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抓住了这一轮的市场机遇, 那么就等于占领了用户资源, 获得的是持续收益, 而不是像基础建设阶段的一次性收益。职业教育行业内的各种个性化需求要求IT厂商必须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行业个性化特征, 同时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以及产品和方案的提供能力。

5.3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与弱势群体的信息化培训的政策导向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区域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 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应经完善。但是在西部以及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处在网络与硬件基础建设中。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资金与人员投入, 同时运用社会力量, 捐资捐物, 缩小不同地区的差距。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在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校生中, 中低收入家庭比例较高, 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社科院2008年12月发布报告称,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 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日前指出, 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 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 使失业人数远高于830万。国家若让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惠及经济匮乏的学习者, 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需要尽可能给基本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学校或者职业学校的贫穷学习者以基本资助和财政补贴;政府应通过贴息贷款或奖学金等予以资助有一定市场回报率的教育;政府应对成绩较为优异的贫穷学习者提供全额资助, 稳定社会底层群体, 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回报率。

6 社会影响

6.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

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应该满足城乡居民对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应该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形成完备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

6.2制订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计划

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每个县 (市) 都要重点办好职业教育信息化中心。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 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6.3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这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 重要的是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 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 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 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充实教学设备,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应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 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7 结论

篇4: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对培养学习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学习者来自工矿企业、农村、行业、社区等社会各个领域行业,实行在职非脱产学习,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意愿较为强烈。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教师能否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意愿、达到学习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它着力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分析、思考、审美和写作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它着力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构建一定的精神价值取向。此外,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强力推动和支撑下,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教学内容多维传播,教学方式不断更新,对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并未及时跟进,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深入剖析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努力寻找相应的对策,是当下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构成。在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发挥既定作用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四对主要矛盾。

(一)传统课程教学理念与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学习者接受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教育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为了学习者的一切;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一言堂”的主角转变为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学者,由台前逐步走向幕后;要求从遵从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转变为尊重学习者的多元需求。然而,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未及时改变。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单向的“灌输”。“教师备课以教师讲课内容为线索,备的是老师讲授的过程,主要考虑教师怎样讲得清楚”[1];课堂教学虽考虑学习者的接受效果,但是更侧重教师单向的教学进度;由于教与学的时空分离,交流、互动仅仅停留在一定层面和少数学习者中。

教学方式之间的不同。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中,“教学方面更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对重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重视记忆性学习,忽视对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教师单向的讲解、灌输方式便成为最好的选择。在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下,教师无疑要更为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他们已成为平等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讲解、灌输,更需要互动与对话,他们要阐述自己对现当代具体作家、作品的理解,发表自己对当下文学热点的看法,运用所学知识理清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等;这就不仅需要教师的面授讲解,更需要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由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差异性与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教学方式一致性的矛盾

唯专业特色,忽略教育手段的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吸收诸多因素形成的新文学,与当下联系紧密,创作思想、文学观念富有现代性,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具有创新性。与之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具有如上的相关特点,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教学活动教育者过分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专业性,而忽略了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在重视由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和评论、鉴赏等教学模块的设计中,教师由于教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传统化,加之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导致很多教学任务难以及时完成,学习者并未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唯教学手段,忽略专业教学特点。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相继构建,教学互动空间不断拓展,微课程资源大量涌现……受此影响,诸多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均发生变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不例外。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既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因子,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使教师忽略了专业教学的特点。一是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逐步走向一致性,从而遮蔽不同学科、专业教学的差异性。教学平台、互动空间、微课资源等成为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学科之间、课程之间在教学手段上已无差别,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其它文学课程教学手段已无差异性。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借助、依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忽略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校园中,教育者由于过分依赖互联网、新兴媒体技术等手段的教育作用,过度信赖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面授课程次数、时数不断压缩,导致专业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历史思维与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教学内容碎片化的矛盾

轻纵向历史思维,重横向重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包括文学史、作家解读、作品分析、专题研究、思潮梳理等诸多方面,文学史是诸多课程的主线和纲领,作品分析是其最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其它专项研究是深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受到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课程教学时数、次数的压缩,中国现当代文学诸多课程的知识点和讲解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即形成诸多横向的知识点,以专题讲座取代系统讲解,以重点作品分析替代文学现象的分析,以专题研究取代文学史的勾勒。教学中,虽有诸多碎片化的知识点,但普遍缺乏必要的纲要统领课程内容;虽有横向的重点难点解读,但普遍缺乏应有的纵向的历史思维。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与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导向的矛盾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以及文学史纲要,并“能针对文学史上所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文学作品和作家做初步的、合理的文学史定位,并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述评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3]。可见,教师掌握课程基本知识,正确进行文学史定位,分析、鉴赏作品,进而提升文学修养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十分明确的专业要求和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宗旨和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面向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根本导向,尊重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功利要求是其两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在课程专业性和社会实用性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和转换,成为困惑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对策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师与生、教与学时空相对分离的情况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为广大学习者传输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具有开放性、现代性的特点。如前所述,要树立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理念,着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者需求三个维度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把握现当代文学发展纲要,凸显教学内容针对性

一是以文学史统领课程教学内容。如前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状态,具有分散性,难以整合的特点;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学习者工学矛盾问题较为突出;课程教学时数受到压缩,教学内容难以按计划完成。在此情境下,教师需要以文学史来统领课程教学内容,把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线索大致串起来,使学习者获得“史”的印象,从而获得对所学内容的全局感和整体感。教师一方面要讲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突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发展特点,形成深刻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在解读作家、作品的过程中要注入“史”的观念,将其纳入历史的视野去分析、鉴赏;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流派、思潮等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其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是以解读作品、专题研究提升专业素养。要以解读作家作品为教学重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其课程教学仍然要立足“文学”本身,紧扣“文学”中心。在学习者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教师“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5]。同时,也要以专题研究深化课程教学质量。专题研究是对文学史、文学现象、流派和热点的专门研究,是对专业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探究。课程教师要设计好专题研究的内容、切入点,指导学习者做好专题研究的准备,创新专题研究的方式方法,以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对于巩固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凸显教学内容专业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主要教学手段,主要指“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作为前提,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6],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动下,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强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在学习准备环节,要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习者参加学习做好准备。在学习心理状态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状态。在学习环境方面,“可以利用视听互动的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和丰富的转场效果,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7],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构建整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以实现对所有教学环节的把握;加强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教学大纲、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电子教案、IP课件、离线作业等,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搭建好平台等。

围绕专业课程内容,凸显教学特色。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教师既要围绕专业课程内容,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如学习基本的课程内容,指导学习者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等,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自身教学的特色。较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当下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特征。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凸显本课程教学的特色。一是组织、指导学习者评论国家、地方现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并直接参与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构建中来,做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增强学习者的存在感。二是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安排写作教学内容,指导创作现代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乃至剧本等,在写作中增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三是学习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格。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特性、人格精神、价值取向和知识分子立场等,要以此引导学习者构建合理的人格精神、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等。

(三)把握接受者多元需求,凸显教学效果导向性

把握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要求。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的文化研究”项目曾经选取安徽电大系统388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57.2%的学习者认为学习文学课程的动机是外部动机,如获取文凭、工作需要、获得学分等,其中工作需要是主要的外部动机;42.8%的学生认为学习文学课程的动机是内部动机,如提高文学修养、纯粹兴趣等,其中提高文学修养是主要的内部动机。[8]可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教学要着力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要求,一方面要关注学习者的外部动机,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将教学内容与考核考试要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要巩固内部动机,由于工学矛盾、学习时间不足等问题,学习者极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等途径,不断提高学习者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和动机。

将课程教学效果与国家、地方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一要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观念,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任何学习都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路径;指导学生要以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而后确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二要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机融合。只有讲透如何运用,学习者才会感觉到课程学习的实际效用。如在讲授十七年散文的特点之后,可重点分析其模式化、虚假化所带来的弊端,以此联系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作文写作的误区。三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模块。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如可分为知识获取、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课程作业等模块,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注释:

[1]石晓岩:《高校文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高教学刊,2015年,第20期,第49页。

[2]林慧频:《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第1期,第52页。

[3]翟丽娜:《变精英化为大众化、变文学中心为学生中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亚太教育,2015年,第36期,第88页。

[4]夏强:《<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新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69页。

[5]贾珮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刍议》,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年,第10期,第104页。

[6]张蕾:《图书情报服务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现代情报,2012年,第2期,第67页。

[7]李如:《开放大学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探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4页。

[8]李海艳,金大伟,李如:《安徽电大文学课程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38页。

篇5: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西部乳业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王丁棉)

前言:纵观几年来的中国农业发展,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产业,莫过于奶业。中国奶业已经连续四、五年来取得了其发展指数20%以上的快速发展,全国年人均占奶量从1999年的5公斤多一点,到去年已增至12公斤,其升幅足足翻了一番。曾经有社会学者对此进行评价说,中国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中国奶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央大力提倡和扶持大办奶业的政策。中国奶业大厦能在众百业中崛起,少不了西部奶业的贡献,军勋章也有你的一半功劳。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德隆等这几个生机勃勃的非常年青的中国奶业娇子,就是在这几年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蒙牛乳业,已经创下了连续三年保持中国奶业第一发展速度这一超高速超常规的奇迹记录,经营业绩从当年的三、四千万元到去年的四十多亿元,它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不适宜用百分比来讨算了,而是用上了百倍为计算单位。若然中国再多十来个像伊利、蒙牛这样的中国奶业快马,也许,中国人的饮奶水平也会翻几番。然而,地处中国西部由四川、云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构筑而成的西部奶业,从整体上说,还是不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虽然它的总存量已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奶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它无论是在生产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奶业的总投入、机械化程度、奶品加工、奶源、产品质量,还是对奶品的消费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或奶业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相差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提高的地方。西部奶业,有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它的发展前景又是前途无量的,空间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发展好西部奶业,关键是在于如何培育和扩大当地的市场,要立足于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和就地消费。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获取,以及如何确保奶业朝向健康、有序、良性和可持续这一方向发展。牧草、奶源、奶品生产、市场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甚为重要。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协调发展,以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些什么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浅见:

一、西部奶业资源概况

⒈ 土地资源是西部地区奶业的最大资源

我们所谈及的西部地区,就其行政划分范围来说,它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这12个省市自治区。整个西部地区的面积占了中国地图版面的2/3还多,而居住人口则刚好相反,占全国1/3左右。地大人稀,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的一个社会特征。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欠发达,所处地理位置较特殊,整体经济水平与沿海东地区相比较,将要落后20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消费能力也相对较软弱。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西部的奶业发展,只能是产多消少和必须寻求外部市场这一格局。也正是由于这一社会经济特性,中央才决定把西部地区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地区。在西部发展奶业,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切入口和重要举措,通过种牧草和养牛,可以将西部的土地资源盘活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养牛,土地就不会荒废,农民也可以通过养牛富裕起来,国家的蛋白质生产和供应也就丰富多起来。

⒉ 西部地区的一些著名奶业企业和品牌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奶业,从整体上看,算不上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但在这几年中,就是在这一片国土上就有好几个著名品牌企业面世人间,销售业绩为全国前三名的奶业企业,有两个就在西部地区产生。被业界视为全国重量级的著名品牌企业包括有内蒙古的蒙牛、伊利、四川的新希望、新疆的德隆。伊利、蒙牛这两个企业在三年前就开始做全国市场的营销,后起之秀新希望目前已在积极筹备做全国市场的有关准备,德隆也具备了做全国市场的资质与条件,且也有这个意向要做全国市场。目前为止,有条件和有能力做全国市场的品牌企业并不多,全国计加起来,也是那么六、七个。西部奶业除了前面四个重量级的品牌企业之外,其年销售总额超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还有广西的皇氏乳业,陕西西安的银桥,甘肃宁夏的夏进,兰州的好为尔等。上述的这些奶业精英,是整个西部奶业的一支前沿部队,它们的威镇力和市场渗透力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龙头作用。这几年西部奶业的快速增长点,一般来说也是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将整个西部奶业带旺了起来。

⒊ 西部奶业的一些主要资源构成与比重

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当年的奶牛总存栏量为274.2万头,占全国总存栏量的48.2%;奶类总产量为372.9万吨,占全国总产奶量的36.4%;乳制品总产量为130.3千吨,占全国的17.54%;主要城市的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4.63公斤;乳品企业的总资产为49.47亿元,占全国乳品企业总资产的20.2%;草地面积为2.3185亿公顷,占全国总草地面积的86.7%;省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0人,占全国的2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29人,占全国的25.6%;县市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16人,占全国的26.6%;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92人,占全国的30.1%;在生产一线的省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4人,占全国的47%;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45人,占全国的49%;在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18人,占全国的37.4%;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429人,占全国的49.4%;县(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7人,占全国的36.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21人,占全国的49.8%。

2002西部的总奶牛存栏量为334.2万头,比上一年增长了21.9%,净增长数量足足60万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48.63%,比上一年增长了0.42%,比全国的增长水平21.4%还要高出0.5%;其中发展增长速度最快为西藏84.2%,其次是四川50%,贵州为40%,宁夏为34.2%,广西为33.33%,内蒙古为31.73%,甘肃为31%,陕西为24.6%,云南为22.64%,重庆为17.4%,青海为16.67%,新疆为12.36%。2002年西部地区总产奶量为5475千吨,比上一年增长了46.86%。其中最大增幅的是内蒙古,增长率为126%,净增长数为1338千吨。2002年西部的乳制品总产量为239.14吨,占全国的25.65%,比上一年增长了83.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内蒙古,增长了108.8%,净增长数为51.7%。从上述西部奶业资源构成与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已接近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其产奶量并未能形成正比例,这就说明和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据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杨志民在他的《谋求良策把云南奶产业做大做强》一文中所介绍,云南全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才有1400千克)。从前两年的发展增长率来看,西部的增长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增长发展速度基本持平,仅多出百分之零点几。从西部的乳品企业总资产来看,也反映出西部的奶业企业对奶业建设的固定投资也是偏低的。从新疆的奶牛总存栏量与它的乳制品总产量的对比来看,说明了新疆的奶类产品多为当地人所消费。此外,从从事畜牧兽医的在册高、中级技术人员的登记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还有关于人年均消费牛奶水平的问题,尽管西部虽然占有一定比例的牧民,但总体上还是比东部的人均水平要低许多。

二、东、西部奶业发展优势与持点

㈠ 东部奶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

⒈ 消费能力较强,奶品市场培育较为成熟;

⒉ 高投入和肯投入,重在基础和硬件上的投入,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较为先进(例如:广东、福建、上海的奶牛场实现机械化挤奶已达70%以上,广东的大多数大中型奶牛场,几年前就已经实行电脑智能化管理);

⒊ 饲养管理和乳品加工技术与水平较高,但生产成本也相对偏高;

⒋ 产品多以鲜奶为主,并讲究其质量,其奶源质量基本上接近国际水平;

⒌ 除上海光明和福建长富的产品做全国市场外,其余大多以区域市场为主,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⒍ 比较注重牛奶宣传和消费引导;

⒎ 经营者思想较开放,观念更新较快,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市场经济较早适应和政府行政干预少。

⒏ 企业贴近市场经营程度高,市场信息反馈快捷,产品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广州,家庭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就可以预约奶品销售商、专卖店等购买牛奶,各零售点、专卖店也可以随时电话通知生产厂家补仓进货。大卖场、超市、士多店、专卖店、学校、机团、家庭送卖形式多样,网络发达,销售通路非常畅顺。但是这些,在西部各地区的城市就很难做得到或者那么完善。我在昆明做市场调研时了解到,有许多的牛奶专卖店经营者反映,当他们当天向生产厂家订购或代售的牛奶售完时,想打电话叫生产厂家及时进货补仓,这是不可能的事,生产厂家从来都不作临时调货供应,故他们只好空守着档口,而使想买牛奶的顾客扫兴而回。这种教条、死板的做法,实际上是生产厂家丢掉了一部分消费者。在广东这种有生意都不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不以顾客为上帝而以我为主的做法,也从另一则面反映出西部地区的生产厂家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末到位和不够强。另外,关于生产企业每天生产任务指标下达的问题,在广东的奶业企业,大部份都能做到隔天下单生产,例如广东燕塘、广州风行、广州达能等企业都能做得到。但西部的奶企,大多数是提前3~4天就下达了的。据悉,昆明几家的乳品加工企业都是隔三天下单下达生产任务的。提前3~4天做市场预测下达指标,它的预测效能准不准?我看这只能是个大约数,这种隔几天预测肯定是与市场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出入,怪不得市场上时有产品积压、滞销、脱销的现象出现。在我看来,这就是生产厂家末贴近市场经营的一种表现并由此所带来的结果。

㈡ 西部奶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1.地广草丰,云南、贵州 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养牛气候;

2.过于追求数量,而品位不高,高档次、上佳产品不多,产品层次多为中低档;

3.生产成本较低,但利润空间不大;

4.大部份人都有饮奶习惯(小数民族多),饮奶基础较东部强,但消费力不强,市场培育缓慢;

5.奶制品多以奶粉和超高温灭菌奶为主打产品,巴氏奶所占比例占少;

6.当地消费皮软,产品被迫延长销售半径而导致销售成本加重;

7.对基础建设投入不多,机械化程度低;

8.牛奶产量普遍偏低,奶牛饲养规模普遍不大,多为散户饲养;

9.经营者经营手法较传统,思想、观念较守旧。

三、西部奶业发展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⒈ 奶牛“两病”问题不可疏忽也不能回避

奶牛“两病”是当今全球奶牛饲养业重点攻关和预防的最大顽疾和难题,同时又是令奶牛饲养者、畜牧兽医们最为头痛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该“两病”在全球奶牛饲养业中在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我国也有个别地区发病率高于国家限定指标的记录。奶牛“两病”对奶牛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两病”问题,万万不能大意和疏忽。然而,据我所了解,在西部的一些地区,有些人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回避态度,没有勇气和胆量面对奶牛两病的发生。据悉,2002年云南某县曾对980头奶牛开展“两病”抽查,检测结果,染病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而当地有关部门对被检出牛只不但未按有关规定程序及时做出妥善处理,甚至连普查工作也被中断下来。这种对出现了问题又不敢正视和采取回避的态度,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不负责的行为。以我看,这些人对“三个代表”的学习是怎样学的,也许他们很可能少学了“一个代表”。奶牛“两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以及一些预防措施,让病根留下,终有一日它就会泛滥开来,到时就祸害无穷,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因此,笔者建议西部各地区,要向广东学习,一是要客观面对;其次是最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普查和检测;第三是要严格制定和执行每年两次“两病”防疫检疫制度,力求彻底净化,给奶牛饲养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⒉ 西部寒冷地区不宜盲目到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国家外购牛

随着国家号召和主张大力发展奶业,西部有多个省市自治区随即很快有动作,纷纷到外地和国外外购奶牛,走扩大奶牛存栏总量的道路。据说,云南省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需要从外地购买1至2万头奶牛;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区,现在的奶牛存栏量已达35万头,计划至2007年时要发展至100万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通过大批量外购奶牛的高速扩张才能达到。从近一、二年的奶牛进口情况及西部一些地区今后拟进口奶牛的意向来看,有许多人还想把外购牛的眼光放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好的奶牛都是留给自己饲养的,加上近几年来中国等多个国家每年都从他们那里引进大批奶牛,到现在,可供出口的奶牛存量不多。一方面,你很难购买到理想的优良牛只,另一方面,来自温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奶牛,被转移到寒冷地区去饲养,其生长习性是否适应?这个问题为大多数人所忽视。西部寒冷地区的奶农,请不要盲目、崇外、隨意地到热带、亚热带的地方去购买奶牛,不然,受损失的将是你自己。

⒊ 由市财政直接补贴奶农外购牛的做法不可取

对西部地区而言,通过饲养奶牛来使农民致富,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现在的农民手中钱不多,由政府给予适当资助和支持,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对政府来说,这种财政支持,是钱来于民,反辅于民,用于民。据我所了解,有些省对农民的外购奶牛,实行三级财政补贴,且每头补至3000~5000元不等。对于西部地区一些省市自治区采取的这种将纳税人的钱直接补给农民去买牛的方法,我认为有直得商讨的地方。比如说,这种补贴方法:⑴容易养成奶农的依赖思想和导致奶农的风险意识不强;⑵有助抬高牛市场的奶牛价格;⑶容易刺激农民购进一些不好的或即将淘汰的奶牛,而使养牛成本过重;⑷难于使奶农获得利益最大化(花1.5万元以上购买一头奶牛,农民根本上是白养和无利可图);⑸将容易刺激和方便奶农将购回来的奶牛转入第二轮的卖牛交易。笔者认为,政府财政对奶业的支持方式,可采取一些更灵活和更多的支持点,例如说,可以将这些钱投入到奶农的奶牛场基本建设上。比如,可以投入到奶牛场的交通、水电设施、环保设施、牛舍建设、机械化挤奶设备、原料奶速冻冷却设备或牛奶检测设备等硬件的补贴,这样的软补贴,既减轻奶农的原始投资,又可以促进提高奶牛场的质级,更重要的是,当这些钱补贴下去以后,农民不可以随意将其变现。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奶农是搬不走和不好变通处理的。采用这样的多点、面支持,其实用效果和扶持意义将会更大一些,这也便于政府对扶持资金的监管。

4.奶牛业要与草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西部地域辽阔,草原面积宽广,牧草饲料资源丰富,仅青藏草原的面积就占全国的33.2%。广西、云南等省份的气候宜人,降雨量丰富,甚是适应畜牧的饲养。牧草是奶牛业的基础,但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在发展奶牛业的同时,也要顾及生态环境。前几年,西部有些地区忽视了草、牧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结果,遭到损失的,最后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例如在西部西北一些牧区的草原上进行大密度放养畜牧,使草原的承载力严重超负荷,畜牧超载率高达60~120%,甚至是2~3倍。又或者,牧民们没有实行科学轮放和不顾及草原的生态保护,故导致原来优良的植被、草原不断退化,裸露面积在扩大,沙漠化日趋严重,湿地面积在减少,缺水草原面积在扩大,水土流失的程度也在日愈加重。在西部的西南部,一方面,存在许多的潜在的草源资源至今仍未将其开发利用出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草山草坡在退化,甚至是石漠化也日趋严重并十分普遍,秃山随处可见,据统计,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出区已达几十万平方公里。上述这些恶果,导致长江上游的泥沙合量增加了12倍,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泥沙合量增加了70%以上,长江,黄河、怒江、澜江等河流的水流量在减少,与这此江河附近的一些湖泊变成了枯湖。这几大江河上游源头地区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所给国家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什么为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是上游所在地的大量林木遭到乱砍伐和草原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一些牧民只顾眼前利益,乱放牧,滥放牧,严重超载,他们的短浅行为是富了当代祸害后代。好在中央对此早有觉察,并立即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方针加于竭制。不然,我们还将要付出更大的环保代价来“埋单”。发展奶牛业,一定要强调牛与草业同步协调发展。在前两年,云南省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该省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大办奶业的号召,当地的各级政府领导便层层动员农民种牧草和养奶牛,甚至从财政中借贷了一大笔钱给农民购买奶牛。但农民得到政府的钱后,并没有将奶牛买回来,而是把钱转借了给他人它用。到了后来,牧草种了出来后,尴尬的事发生了。草有了而没有奶牛来吃,草的销路被堵死了,怎么办?有部分农民干脆就采取过激的行为,把柴油浇到牧草上将其点火燃烧,以泄愤怒和以示抗议。政府为化解矛盾,到最后,只好被迫再花一点钱给种草的农民做出一点儿补偿。纵观这件事情,一方面暴露了这些政府官员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牛都未买回来就先叫农民把种草,这不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人种草而没有奶牛来消耗,也就等于市场需求的中断。农民辛辛苦苦把牧草种出来而卖不出去,他们不埋怨这些叫他们种草的人和不点火烧掉牧草才奇怪呢!市场讲究供需关系,种草养牛也要讲究同步协调发展。有草,没有牛不成,牛多了,缺少草也不成,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市场供需不对称,都会铸成资源的不协调。西部各地在今后发展当地奶业的时期,应以此为鉴,须做到草、牛同步发展。

5.产品市场定位不要走入误区,立足拓展本地市场方为上策

市场的战略定位是否合适和准确,将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及生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如果市场定位定错了,这就注定了这个企业难有发达之日。因此,市场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和准确。例如,伊利和蒙牛这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市场战略定位于做全国市场,它们经过后来的艰辛经营,最终获得了今天的成功。然而,据我所了解,西部的一些企业在市场定位方面,被一些错觉而蒙入误区。在2003年的10月云南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上,我就曾听到与会的多位企业代表甚至是一些专家在谈到产品市场开发时,都主张把云南奶企的产品市场定位于两翼市场。也就是说,利用云南紧靠东南亚这一地理位置的条件和东南亚缺奶源这点原因,视东南亚市场为自已的主要市场,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东南亚市场上去,在那里抢占市场一席位;另一个市场是东部市场,即根据广东等东部市场消费力强和缺奶源为理由,主张实施西奶东运,强攻东部市场。将自已家门口的市场放弃而把远方的两翼市场视为自己的主战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决策,也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妨对这两个市场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折,先看看东部地区的广东市场,广东目前是一个缺奶省,且每年的牛奶总消费水平大约在60亿元左右,是被公认的最强劲的热销市场之一。但广东市场同时亦是全国各品牌牛奶的必争之地,那里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热至白热化的程度。伊利和蒙牛当年能顺利抢占广东、征服羊城,它们靠的是香浓的口感和大草原的概念。而你现在想步人家的后尘进军广东,你凭什么招数?你有什么优势?你能拿出多大的本钱来征服广东的消费者?更何况,广东当地的奶业已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奶源的自给率已逐年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现在的东部市场己经为众品牌云集争雄,那里的市场空间已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形下,难道你还认为那里是你最理想的市场吗?你的西奶东运有多大的胜数?至于东南亚市场,前几年那里的确曾经有过许多的商机,因为当时整个东南亚都严重缺奶。就拿越南国家来说,在前年之前,全国才只有两、三间乳品加工厂,奶牛数也不超过3万头,80%的牛奶都要依靠进口。可是,自从2002年起,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南政府已决定全力发展奶业,且近两、三年来每年都从外国进口一批批奶牛。我在去年两次接待过越南奶业代表团,据越南奶业同行说,他们准备用几年的时间,力争逐步达到本国牛奶自产自供自给。我认为,东南亚的市场也同样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变数。因此,对上述的产品市场定位两翼论,希望你们最好能多作一些客观的分折与研究。依我看,这个两翼市场,充其量只能把它视为后备市场或者是辅助性质的二梯队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押在两翼上,未免风险过大。而定位于自家门前的市场,那才是最为可靠的,又是最为上策和最为明智的。用心耕种好自家门前那一亩三分地,仍然是中国奶业企业在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产品市场定位的一个基调。

6.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定位为中国乳都或世界上最佳养牛带值得嗟商

在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到底哪里才是最适宜何饲养奶牛?一些媒体、一些企业把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0—112度、北纬39--41度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三大养牛带之一,甚至有人准备在那里作重点奶业投资并把那里打造成为中国乳都。据说,当地政衬已作出发展规划,准备在三年后,这个地区的奶牛将发展到100万头。这样对中国奶牛饲养发展的最佳区域与布局的划定或定位,我认为这是划得不准确和有欠科学依据的。内蒙古这个地方是不是最佳的养奶牛的好地方?不见得。因为饲养奶牛的几个基本条件如水、气候、饲料等,它都不是处于最佳最优越最理想的状态。那里的降雨量很少,通常情况下降雨量不超100毫米,种植牧草饲料要用水,奶牛生活要饮用水,奶牛和挤奶设备要用水清洗,而缺水正是奶牛饲养的一大忌项。气候条件也并不理想,内蒙古的冬天,气温非常寒冷,冷至奶牛不能产奶。福建长富乳业前年在那建了一个牛奶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就是因为气候太寒冷,奶牛产奶只有8个月左右能正常供奶,其余时间加工厂只好关机停工。长富乳业对此十分后侮在那投资开办奶源生产基地,对该投资项目,大有一种口中含着内包着骨头而外表又热又烫又辣的汤圆咽之不得吐之可惜的那种感觉。牧草和饲料更不是内蒙古的强项,反倒是它的弱项,因为国家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的政策,决定了那里的草原不可再滥用。上述三大要件充其量只能达到60分,免强合格,怎能说它是最佳的呢?以我看来,中国最佳的奶牛饲养带,应该是建在云贵地区,那里没有寒冬,没有酷热,降雨量充沛,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可种牧草,那里才是中国最适宜养奶牛的地方。有些企业有些人把内蒙古所处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作为最隹养牛带的依据是不科学的,与此经纬度同一条线上的其它两个世界上最佳奶牛带,它们所处的位置的具体气候及饲养的环境条件与内蒙古的相差,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根本不一样。我认为,某些企业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吹捧为世界上三大最佳养牛带之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企业经营广告宣传上的需要,而并不是我们真正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最佳布局问题上的那种实质性的最佳奶牛带。

四、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西部奶业,虽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与空间也很大,但它毕竟是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而又不是牛奶的主要消费区。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发展西部奶业的时候,应该着重根据西部自身的特点、优势、有利条件、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发展宗旨,应该是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使奶业能持续、健康、成熟稳定地发展。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发展献上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⒈ 实行存栏总量与奶产量两增量并举

奶业的中心产品是牛奶,奶牛场的一切工作,也要围绕着多产奶来开展。奶牛场只有将奶牛的单产提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收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西部的人均占奶量按国家所制定的中长远目标要求来说,还是相差很大的距离。解决的办法,一是适量扩大奶牛的总存栏量;二是设法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而后者与前者的投入产出比,显得更为合算,放益与效率更高。西部各地区的奶牛单产水平普遍偏低,它的提升量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东部地区的上海,平均单产水平在7000公斤以上,福建接近4500公斤,连气候条件特别差的曾经被人称之为“不是养奶牛的地方”的广东省,它的奶牛产奶单产也超过4000公斤。那么,为什么西部地区那个具有澳大利亚后花园之称的云南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还不足2000公斤?西部奶牛的单产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笔者结合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几个省的奶牛饲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一是奶农的饲养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和落后;二是未能科学养牛,饲料结构单一,未能做到营养平衡合理供给;三是精粗饲料未能科学搭配或搭配失调;四是疾病因素影响了产奶量;五是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和机械化程度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量?建议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

⑴ 首先要改变观念,下决心打破落后的较传统的养牛理念和方法,接受现代养牛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比如说,将玉米碾成粉来饲喂奶牛的做法,它既浪费纺饲料,营养吸收率也低,奶牛吃过后也容易引发慢性酸中毒而导致疾病多发。但在国外在整个欧盟,全部奶牛场的玉米都是整粒饲喂的。我们有些人认为,整粒吃进去以后,难消化和不利营养吸收,但事实上,人家的那种方法的营养吸收率是粉状的两倍。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⑵ 要 肯花钱,改善奶牛的何饲养环境条件,注重奶牛场硬件的投入(供水、环保、挤奶等),尽快提高和普及机械化挤奶和TMR预混料全营养饲料供应;

⑶ 讲究科学养牛,保障奶牛营养、能量的平衡合理供给,特别是产后100天高产奶牛的合理营养保障供给;

⑷ 加强贴身技术培训,借鉴上海、广东等地每年都为奶农举办3~5期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的做法,或者可以统一组织奶农分期分批到奶业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进行跟班培训贴身学习,以快速提高他们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⑸ 以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名义或以奶协的名义,邀请一批刚离开一线工作岗位而又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奶牛专家“西进”援助,实行手把手的临床言传身教和传经送宝,从技术上支持西部的奶业发展。

如果依照上述几点措施和采取务实的态度,施于合理的调整与强化,我相信,将整个西部的奶牛产奶水平翻一番,是一件不难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况且,从原有奶牛群身上想办法使总产量提升,所花费的成本总比多买一头牛的成本要低和显得更为经济。通过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来达到奶牛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应该说,这是一个最为实际的手段,同时,也是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切入口。

⒉ 认真做好当地奶牛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核心奶牛群

以色列的奶牛品系改良与选育工作经验告我们,只有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奶牛,才能成为优良的奶牛品种。该国的重要的优良奶牛品改经验之一,就是注重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选育、培育和优化。自己选、培育出来的奶牛,其地方适应性特别强,产奶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据我了解,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奶牛几乎全依赖于外地奶牛或来源于进口的奶牛,自行选育繁殖的比例相当低。有多个地区,甚至还缺乏种公牛站。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优良选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该大力主张和推广。这一基础打好了,对西部奶业发展的促进与提高,更具现实意义和积极影响。

⒊ 加大牛奶的宣传力度,立足于培育和拓展本地市场

西部地区人口虽然不多,但少数民族的比例较大,消费者中具有一定的饮奶习惯和饮奶基础。然而,人们对牛奶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处于消极消费的状态。原因是,还有许多的人,对牛奶还不是全面认识,或者说,认识了牛奶也不敢放开消费牛奶,当然,这同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关联。在这种情形下,有部分的乳品加工企业,就只好把产品的市场定位面向于全国,甚至是“走向世界”。根据牛奶产品的特性,我主张立足于本地市场的消费,这一点甚为重要。因此,建议西部的奶企,应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消费,用心把家门口的奶品市场培育好,“沾高好远”或“舍近求远”的做法,不一定都适合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奶业企业。而且那样做,所冒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如果某一个企业在决定你的产品需要跨出省门的时候,你这个企业的决策人,最好能记起我刚才所讲过的那一句话,然后三思而行。

4.提速产品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以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刺激他们的消费欲。

就乳产品而言,西部奶业所产的新产品所占比例很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较东部和发达地区要弱一些,产品的品位档次高、中、低搭配比例不尽合理,高档产品较少,产品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你的企业要失去一部分有不同追求的消费者。对产品“五十年不变”的政策和产品构造格局要实行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面世,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还有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然而,西部的大部分乳品加工企业,正是缺乏这种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欲望,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产品的开发路线方面,生产企业的视野要宽广一些。如果做直饮奶的终端市场路线很窄,你可以增加或转型生产一些适用于工业原料用的工业用奶粉、医用乳品,或者是很有国际市场的特殊奶品,在广西可以通过大规模发展水奶牛,然后加工生产水奶牛奶酪,据说该产品目前世界上很畅销。

5.要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确立自己产品加工和定位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例如,东部地区的广东人,喜欢饮汤水和饮牛奶要饮新鲜奶,西部青藏地区的小数民族有喜欢吃奶油、奶酪的习惯等。作为西部的乳品加工企业,也应该抓住当地消费者的主要消费习惯这一条来选定好自己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对那些以加工奶粉为主的中小企业,在面临今后中国的牛奶消费将逐步转向以消费液态奶为主这一发展趋势,要审时度势地适时调整自己的主打加工产品。对当前发展速度达到疯狂程度的UHT奶加工方式,也要因市场因地因厂而议。我个人认为,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千万不要把超高温灭菌奶的加工方法作为一种时尚,一些行业的领导,更不能将这种加工方法当作一条主要经验来推广。意大利帕玛拉特单一过于依赖UHT加工方式而最终导致这个国际著名的奶品企业倒台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种悲曲最好不要在我们国家发生。

6.奶牛场务必做好防疫和尽可能做到分布合理

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奶业有较快的发展,规模不算大的奶牛场像雨后春笋般地一个个出现。但这些奶牛场的布局和选址有一部份是不太科学的,有些设在村前屋后,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靠得太近;有些就设在交通要道两旁,这是奶牛防疫工作上的一大禁忌;有些与人的饮用水源相挨近,甚至就设在其上游处,影响和破坏了人的饮用水环境;有些奶牛场与其它家禽场或者奶牛场与奶牛场之间的相隔距离不远,这容易造成互相感染;有些奶牛场奶牛存栏密度过大,容易引发病疫情。像这样的奶牛场,既不利奶牛的防疫,也不利奶牛场的环保综合治理。在西部地区有的是土地,没有必要这里养几头那里养几头,也没有必要把奶牛场的规模办至3000----5000头那么大。牛场规模过大距离太近,一旦疫情发生,很快就会迅速感染传播。因此,奶牛场规模不宜过大和场与场之间的距离不宜大近。此外,对漠视奶牛两病和被检查出有两病而不按规范程序处理的,须按章办事和要严加追究其责任。

7.变散放养为圈养,保护草原生态

在过去,我国的草原放牧,多以散放为主。现在为了保护草原,奶牛就不能随便放养了,原来那种饲养方式就得随机转变。在南方广为使用的圈养模式,在西部地区也可以广泛引用。对草原的保护,不管是人还是牛,都有责任履行其职责。为了保护草原的良好生态,国家每年已投入了巨资,如果我们还是在草原上随乱放牧、超载,国家这边在花钱绿化保护,你那边在放牛搞破坏,这不是等于在白白浪费国家的资源吗?这简值就是自杀行为。保护草原,关健的责任在于人而不是牛。

8.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就西部乳品加工与工艺的先进性来说,除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伊利、蒙牛等一批企业可以进入先进行列之外,其余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和加工工艺都显得较为陈旧落后。其中一些企业,甚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还在使用。这些设备与工艺的特点是:效率低,损耗大,易出次品,加工成本重,产品质级档次上不去。即使是伊利、蒙牛的某些设备、工艺,也未能做到最大的先进性。例如在奶粉加工生产中的生产线的管道清洗工艺,它们目前使用的是较传统的水洗法,这种工艺的缺点在于:清洗时间长,清洗周期和次数密度大,清洗成本重(据说每清洗一次需花费3万元以上成本),资源(水)浪费大,时效慢(因为每清洗一次都要经过反复几轮的清洗)、安全性系数未能达到顶级,所需配套设备复杂繁多等。而在国外,同样是管道的清洗工艺,人家己用到了高压净化空气清洗的先进工艺。这种高新清洗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快捷(每清洗一次不需要1分钟),清洗成本低,可节约大量的水以及供水设施,生产加工机动性强(可以随时进料加工,也可以随时待机停产),设备占用厂房空间小等。例如,乌克兰等国家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的清洗工艺。在奶牛饲养技术方面,我们也有许多地方落后于人家。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整个生产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先进的加工设备与工艺,决定了产品的品位、质量等级、档次和经济效益,而西部奶业的大部分中小乳品加工企业则往往不太愿意对生产硬件方面的投入。这一点,也是导致西部奶业难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只有加快对原有落后的生产加工与工艺改造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部的整体生产加工水平和奶业的经济效益。

⒐ 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防范奶源过剩与不足化解奶业危机

奶源,对中国奶业现阶段来说,暂时还是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总奶量还比较少,全国的人年均占奶量只有10公斤多一点,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9左右。奶源之争,在中国已经成为奶业竞争的一个焦点,甚至有人戏称“得奶源者得天下”。自前年开始,奶源的竞争,已呈白热化,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低于奶产品的市场竞争,像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北京的三元、上海的光明等奶业巨头已重金投入圈地争夺奶源之战。此外,一些其它的企业亦随后跟风加大对奶源生产的投入与奶源的控制,拟通过牢牢控制奶源的生产与供应来确保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奶业发展,无非是两点,一是把消费市场做大,二是生产更多的牛奶。中国的人均占奶量虽然偏低,总体上还是属于贫奶国。但就个别地区或某个企业而言,在规划牛奶生产的时候,不能盲目大规模扩张。发展扩大奶源,也要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如果你的奶源生产过剩或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你的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的话,滞销、积压、倒奶的现象就会隨之而来,危机与风险就会发生。笔者认为,奶源生产与产品市场的发展最好能处于均衡发展状态,奶源生产滞后,会造成奶源供应不足和缺米下锅的被动局面,对奶源生产的投入过大和扩张过快,会造成奶源过剩和倒奶的现象。前些日子,本人在与西部地区的一些奶业同行在探讨奶源与市场风险与危机防犯的话题时,有一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警觉。有人认为,在西部地区,是不可能发生奶源危机或市场风险的。其理由是,西部地区大部份的乳品企业自身都配置有奶粉加工设备,当遇到液态奶市场压力大时,就将牛奶加工成奶粉,危机不就化解了吗?对这种观点,我则持不同的看法,就资源充分利用和尽量节约能源来说,将牛奶大量加工成奶粉,并不是一个最积极最效能的办法,因为在加工奶粉的过程中,不但会使部份的营养损失,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次,还会导致牛奶产品的终端成本增加。提倡以这种办法来化解奶源危机或风险的提法,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奶源过剩的案例,在此前已有所发生,在西部的成都,就曾发生过奶农倒奶事件;在东部的福建长富乳业,也是一个过大投入奶源生产而奶源暂时过剩,其产品市场的发展又跟不上的典型案例。该企业也正是由于奶源发展过快市场发展过慢而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和滞销的。发生奶源过剩或不足这一奶业危机与风险,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此告诫西部地区的乳品企业,当你们在制定奶源发展规划以及产品市场扩张的宏伟蓝图时,一定要顾及到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头脑中应多一些风险危机意识,并尽可能地将这些风险、危机降至最低。10.就地取材,广开西部奶牛源,大力发展好两牛

就西部的奶业资源而言,还有两种奶牛品种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利用潜力,一是牦牛,二是水奶牛。广西的水奶牛,青海、西藏的牦牛,目前这两种奶牛品种己在上述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存量,饲养经验也比较成熟,当地政府多年来对这两种奶牛的改良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至今,这两个奶牛品种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快速的推广与发展。我认为,作为中国奶牛品种的补充以及奶牛源的来源开拓,这两个品种牛都是一个很好的品种选择。好在什么地方?它有如下这几特点:(1)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长环境,抗逆性强;(2)患病率低,可以节省一些生产成本;(3)对饲养技术要求不高,不如荷斯坦牛那么娇养,较适宜粗放粗养,而易于推广;(4)奶质高,脂肪含量高,有利于开发奶酪等特殊产品;(5)农民投资的本钱相对较少,这对目前还是不很富裕的西都农民来说,较为合适。在奶牛改良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饲养的奶牛品种方面,以色列、乌克兰、印度等国家都有很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印度对水奶牛的改良工作,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该国的水奶牛的生产规模已占半壁河山,所产的牛奶已占印度总产奶量的一半。上述的两个奶牛品种,应该将其纳入我们的开发和利用范围。

结束语:西部奶业占中国奶业的半壁河山,且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总体生产水平虽然偏低,但是只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和采取务实求是的态度,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只要下定决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去加以调整和变革,我相信,要取得西部奶业发展的更大成绩,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本人在此衷心祝愿,中国西部的奶业能有更辉煌的发展并使之能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

篇6: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中国邮政快递(EMS)的发展现状分析及优势„„„„„„„„„„1(一)中国邮政快递(EMS)的发展现状„„„„„„„„„„„„„2(二)中国邮政快递(EMS)的优势„„„„„„„„„„„„„„3

二、中国邮政快递(EMS)存在的问题„„„„„„„„„„„„„„„3(一)体制痼疾政企不分,责权利失衡„„„„„„„„„„„„„3(二)市场观念淡薄,营销能力有限并且缺乏商业技巧„„„„„„3(三)品牌意识缺乏,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4(四)服务价格较高,缺乏灵活性,吸引力较差„„„„„„„„„4(五)服务意识缺乏,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4

三、中国邮政快递(EMS)发展的对策建议„„„„„„„„„„„„„5(一)改革经营体制,政企分开,各得其所„„„„„„„„„„„5(二)加强整体品牌的建设,建成完善的品牌体系„„„„„„„„5(三)调整价格体系„„„„„„„„„„„„„„„„„„„„6

四、提高服务质量„„„„„„„„„„„„„„„„„„„„„„„6

五、尝试新型服务方式„„„„„„„„„„„„„„„„„„„„„7

六、结论„„„„„„„„„„„„„„„„„„„„„„„„„„7,8 参考文献„„„„„„„„„„„„„„„„„„„„„„„„„„„9

中国邮政快递(EMS)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快递业发展迅猛。中国邮政(EMS)作为国有企业有着自身经营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如遍布城乡的网络覆盖范围和庞大的投递队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形象;便利的绿卡金融网等。但是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政企不分,市场观念淡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缺乏,服务价格较高并且缺少灵活性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随着中国邮政市场的对外开放,跨国物流企业纷纷登录中国,凭借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抢占了我国国际快递市场和部分国内快递市场,而且还在迅速扩张。同时,民营快递如雨后春笋般突起,其较低的定价和便捷的服务使其行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日渐增大,成功抢占了部分国内同城快递市场。这些都给EMS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在和国外外资快递巨头、民营快递公司的抗衡中,我国邮政快递EMS应当如何克服不足,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经营?为此,文章着重在EMS现状的情况下,为EMS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便快递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邮政EMS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一、中国邮政快递(EMS)的发展现状分析及优势(一)中国邮政快递(EMS)的发展现状

按运输空间的远近,快递业务可分为国际快递业务和国内快递业务,国内快递业务又分为国内异地快递业务和同城快递业务。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自1980年开办以来,发展较快。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EMS快速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几乎垄断了国内的快递市场。EMS的经营范围通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75个地级以上县市,基本覆盖全国。依托中国邮政强大的网络优势,EMS将其网络延伸到全国各乡镇,甚至广大的农村地区。四通八达的邮政网络在快件的投递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遍布城乡的、训练有素的投递队伍,良好的企业信誉与雄厚的实力,赢得了百姓和企业的普遍信任。

目前,中国邮政EMS在全国范围内只占有同城速递业务20%的市场,国际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也不到20%;只有国内异地传递,中国邮政还拥有60%的市场份额,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总之,面对国外和民营速递公司,中国邮政EMS已经显示出了诸多的不适应。EMS面临的这种压力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中国邮政EMS应该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积极地应对挑战,建立起完善的快递企业,推动我国民族快递业更好的发展

百分比

图1 EMS在全国范围的业务分配 国内异地60%同城业务20%同城业务国际业务国内异地国际业务20%(二)中国邮政快递(EMS)的优势

中国邮政快递(EMS)的优势体现为:具有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络覆盖范围和庞大的投递队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形象赢得了顾客的普遍信任、邮政储蓄建立的绿卡金融网,为网上交易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二、中国邮政快递(EMS)存在的问题(一)体制痼疾政企不分,责权利失衡

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员工观念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长期以来采用的“政企合一”是邮政体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邮政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业务经营结构落后,专营业务不适当扩大。由于体制不顺,导致在其管理中仍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影子。因此,现行的中国邮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二)市场观念淡薄,营销能力有限并且缺乏商业技巧

1998年邮电分营后,中国邮政开始独立经营。但是中国邮政仍然是政府型企业,长期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垄断经营,导致邮政的经营缺乏市场观念。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消费心理的变化,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和竞争意识。邮政职工长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氛围的熏陶,并且长期依赖政府补贴,与外资快递和民营快递企业相比,缺乏相应的商业技巧。

(三)品牌意识缺乏,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品牌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品牌定位不准、缺乏内涵、维护管理水平落后,致使邮政品牌体系缺乏整体效应。中国邮政一直缺乏统一的品牌规划,品牌形象缺乏“凝聚力”。邮政下属诸多子品牌“EMS”、“思乡月”、“绿卡”、“中邮专送广告”等都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连锁经营的大品牌。(四)服务价格较高,缺乏灵活性,吸引力较差

在同城快递业务中,民营快递占据优势地位,除了灵活的机制外,较低的价位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缺乏价格调整的自主权是EMS在与国内快递企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最主要原因。面对国际快递和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中国邮政EMS的价格吸引力较差。(五)服务意识缺乏,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邮政职工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整体较差已成为当前中国邮政快递的最大劣势。很多民营快递企业上班时间不固定,他们只需客户一个电话,就能派服务人员上门取件,并保证按时送达收件人手中。但邮政快递EMS需要去邮局投递,而且全天服务时间固定,再加上投递手续复杂,都导致了邮政快递服务手段落后。中国邮政EMS长期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工作效率较低,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群和客户关系。

三、中国邮政快递(EMS)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改革经营体制,政企分开,各得其所

在企业内部推进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自上而下的完全的企业化管理使EMS作为公司法人独立运作,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全国性的EMS总公司。由于新成立的公司将会按公司模式经营,所以EMS将更具市场活力,并将以灵活的策略、先进的管理水平来和外资巨头争夺市场。只有这样,邮政速递才能焕发出自身的活力,真正面向市场进行自主经营。(二)加强整体品牌的建设,建成完善的品牌体系

中国邮政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育和提升中国邮政的品牌形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做好中国邮政的统一品牌战略规划。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品牌、各个子公司品牌以及各个产品品牌必须统一规划,明确每一个品牌的品牌定位,以及各个品牌拥有的品牌资源,然后统一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其次是中国邮政需要集体转变心态,实施“全员品牌管理”。员工集体参与品牌意识的确立、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选择、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传播等工作。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育品牌忠诚度。只有坚持诚信经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维系顾客的忠诚度,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国邮政在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加快改革,必将树立起其应有的邮政行业大品牌形象。

(三)调整价格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某一领域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灵活、巧妙地实施“价格战”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的一种有效营销手段。目前国内邮政EMS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缺乏灵活的价格机制,不能根据市场进行相应调整,其资费高于民航快件和中铁快运快件资费,区域和同城EMS资费更是远高于其他速递公司的收费标准。因此,为增强邮政EMS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从邮政EMS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改革现行的资费政策。

四、提高服务质量

建议EMS扩大服务范围,狠抓服务质量,如:提供门到门服务,精确运送时间表,多种付费方式(预付、到付、第三方付款)等。同时,要加大投资,提高速递的技术装备水平、优化网络、加快传递速度,依靠技术进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对快件的监控管理和查询能力。

分拣封发部门要认同速递专业的特殊性,确定相对固定的场地、人员负责速递邮件的处理并根据业务部门要求适当的延长工作时间,保证当天收寄的速递邮件当天处理完,能直封的要直封,实行收寄局——投递局的传递模式,不能直封的要尽可能地减少经转环节。运输部门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要开设速递专线邮路和夜间邮路或搭载报刊专线邮路以加快EMS邮件的传递速度,尽量避免快速网依附于普邮网现象的发生。

五、尝试新型服务方式

面对邮政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中国提出了投递体制改革、发展社区服务等战略构想,但如何把设想具体化是邮政面临的一个难题。而建立邮政便利连锁店是邮政强化物流配送终端优势,进入新的利润领域的一种可能和可行的途径。邮政连锁便利店就是由邮政企业通过投资、收购、控股和特许等方式建立的便利店连锁系统,它利用邮政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以邮政物流配送体系、综合计算机网和金融网为依托,把商业经营和传统邮政业务(如报刊零售,信函、包裹揽收,送货上门等)有机的整合为一体。

建立邮政便利店除了强化和完善城区投递网的作用外,还是邮政企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利探索,它通过与传统邮政业务的衔接,实现了传统邮政业务向商品销售领域的自然延伸,也为邮政寻找到新的利润源泉和业务增长点。

六、结论

上一篇:禁毒教育的教案下一篇:苏教版中考政治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