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2024-05-04

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精选7篇)

篇1: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201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2011-12-12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在新货上市、库存居高不下以及炒作泡沫逐渐被挤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中药材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而据业内权威人士预测,明年的中药材价格还将继续下滑。由此来看,近年来饱受中药材价格上涨困扰的相关企业可以松一口气了。供应大增药企成本下降

根据记者调查,福建今年的太子参种植面积保守预计较去年增长一倍以上,部分地区今年的种植面积最高甚至是去年的3倍。而贵州的施秉县今年种植面积大约增长50%。宣城种植面积增长也超过50%。大面积的扩种主要是基于去年中药材价格的疯狂上涨。

而据中国中药协会官方网站天地网的最新统计显示,进入12月以来,跌价品种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药市利空行情并未消退,综合200指数在党参、白莲子等众多权重较大品种的逼空走势影响下,再次跌破2200点。

“当前市场信心仍旧低落,指数走势继续下探寻底,今年各产区产量都有增加,加之近期需求量不大,货源走势疲弱,价格呈下滑之势。预计后市指数震荡将越发明显,但整体跌势短期难改。”天地网副总经理贾海彬向记者表示,目前库存较高,而炒作的泡沫又逐渐被挤出,明年的中药材价格还会在震荡中下行。

大宗中药材的价格三季度以来已持续下跌。据天地网统计,茯苓在今年一年中价格下跌54.29%。红花一年中价格下跌17.89%,半月来价格无明显变化。红花新货上市,市场购销迟缓,行情暂稳。当归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9.29%,金银花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44.29%,板蓝根一年中价格下降18.18%。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成药等与中药材相关的企业终于迎来久盼的利好。民生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李平祝向记者表示,企业成本下降后,估计到四季度中药相关企业的业绩就会有“起色”。

江苏一家生产中药注射液的上市企业相关人士向上海证券报透露,随着金银花等中药材价格的下跌,公司今年的毛利率会水涨船高。“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种植金银花的面积大增,三季度供应量明显扩大,而今年未出现大的疫情,市场需求跟同期相比不增反降,因此金银花的价格下跌是必然的。”

对企业来说,这是最大的好消息。“我们都不需要储备中药材等原材料,因为市场供应是充足的。”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药材战略储备或将延期

对今年中药相关企业来说,今年最关注的大宗中药材战略收储事宜的进度“要比想象中的慢。”

“主要是实施起来有难度。如果开始执行时没有一套成熟制度来监管,可能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在刚过去的2010年,太子参曾经出现一年内涨10倍的夸张一幕,当时中成药等企业受制于中药材的天价行情,只能减产应对,业内呼吁国家出台大宗中药材战略收储政策,以平抑药材价格。

今年5月,为了合理调节中药材价格,并对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进行指导,国家有关部门对大宗中药材进行战略储备事宜开始调研。

“虽然现在中药材的行情有所缓和,但从长远来看,国家建立大宗中药材储备的制度还是很有必要。”中国中药协会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宁晓玲这样对记者表示。

短期看,中药材的价格下降了,企业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如果伤害到种植农户的积极性,那么下个周期,中药材的减产也是意料中事,到时候企业可能会再度受伤。因此,在宁晓玲看来,对中药材产业应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中药材价格长期保持稳定和平衡,才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2: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二)优质内容有望带动观影热情 从2017年单片票房成绩来看,“内容为王”属性越发突显。暑期档国产优质军旅题材大片《战狼2》以56亿票房成绩问鼎中国票房冠军;《羞羞的铁拳》以22亿票房带动国庆档票房成绩同比增长超过40%;非好莱坞外语片中,《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高达9.1分,并凭借着口碑的力量在国内收获12亿票房。这些现象表明,随着观众对电影质量要求提升,具有优质内容的高口碑作品将成为观众的首选,“内容为王”属性越发突显。随着我国影片内容制作质量的提升,单片票房天花板有望不断提升。

(三)伴随网生内容精品化的发展,视频付费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4年中国视频付费用户规模为945万;至2015年,在《盗墓笔记》等会员剧的带动下,付费用户规模迅猛增长,全年付费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至2200万。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增速为241%,其中爱奇艺占据行业用户规模的40%。2017年,爱奇艺、优酷、腾讯、乐视视频等主要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数量均超过2000万,中国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1亿。目前,国内网民数量已达7亿,会员人口红利的释放还在初期,随着自制内容的不断提升、各平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深耕及付费模式的不断创新,2017年中国付费用户规模已破亿,随着付费用户的不断增长,未来中国视频付费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四)大数据实现最优化匹配 大数据正在成为具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主流管理模式,影视企业正在将大数据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影视行业,得用户者得天下。目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获得客户成为必须的手段和主要途径,而“80后”和“90后”及其爱好和习惯成为获得用户的必要条件。过去影视行业投入巨额广告和赞助各种商业活动,现在则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将精准营销做得更高效,做得更好,影视企业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互联网除了提供大数据,还提供了传播渠道。以前发行一部电影,都是要各个地方跑,现在网络、微信给了影视传播很大助力。

二、不利因素

(一)产能过剩 明星高价片酬背后,折射的是影视行业产能过剩后的恶性竞争。影视公司由于以项目制为主,资金需求集中,同时资金回收周期较长,这导致影视行业常年缺钱。不断上涨的影视内容制作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难以自给自足。

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影视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钱。这话也没错,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这个行业。2015年前后,资本对文娱行业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在二级市场言必称“文娱”的背景下,融资、杠杆、对赌成为文娱行业的常态,这一轮资本的大举进入,流向有两个,其一是对影视公司的股权投资,其二是项目投资,也就是直接投资电影电视剧项目。

大笔资金进入,正面的效果是推高了行业整体产值。以电影为例,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9%,创下过去三年增长率新高。2016年春节档,票房的同比增幅达到67%,周星驰的《美人鱼》创下33亿票房纪录,这也是中国大陆市场第一次见证票房超30亿人民币的电影诞生。

与此同时,环境也变得更加恶劣。资本趋利,金钱裹挟下全新的利益链条纷纷现身:为了更好看的投资收益,数据造假逐渐常态,买收视率、刷豆瓣评分,甚至是恶性竞争刷水军。近来,连锁场都已经渐成常态。

产能大增、演员片酬继续水涨船高,但需求端却并没有迎来新的增长。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现在拍电影经常遇到的困难并不是缺钱,好的剧本、优秀导演及演员非常缺乏。中国电影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各个环节的优秀人才迫在眉睫。

(三)质量降低

不少影视从业人员热衷参与资本运作套现,而不专注于内容创作,对于行业发展存在较大隐患;上市公司收购影视资产有业绩要求,推动内容创作周期“短平快”,这种运作方式可能导致内容创作不成熟;当前成熟的制作团队有限,而资本对于影视行业的追逐,使得市场快速扩张,摊薄了人力资源,可能进一步降低内容质量。

“保底发行”逐渐变味,并成为行业发展无法忽视的痛点。保底发行一直存在于电影行业,该协议的初衷是由保底方承担责任人的角色,保证作品的内容质量,如今却成为转嫁风险的一个工具,部分运作方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弄虚作假。股份制投资电影的形式令参投方争相追逐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专注于资本运作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把关。

(四)存在一些政策问题

目前,影视行业的“霍尔果斯”现象值得行业反思。“霍尔果斯”等地出台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很多影视公司或明星个人工作室会把注册地放在这些地方,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并无实际业务产生,当政策一旦发生变化,这些公司又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下一个政策更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这样的政策过于粗放,对提高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这些政策的质量。

广播影视业收入预测

2016年,全国广播影视业创收收入13,625.88亿元(不含财政补助收入),比2015年增长5.14%。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广播影视业收入将达到15,16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85%,2022年将达到20,518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广播影视业收入预测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18E2019E2020E15,16616,30317,70519,08620,5182021E2022E中国广播影视业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达到73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23%,2022年将达到1,442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预测

1,6001,***18E2019E2020E1,0638861,4421,2542021E2022E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电视剧市场规模预测

2015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了约882亿元,其中电视广告约429亿,版权收益约222亿元,海外销售约5亿元,网络电视剧广告约200亿元,用户付费约25.6亿元。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将达到1,39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62%,2022年将达到2,498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预测

2,4982,5001,8892,0001,398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1,6222,172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亿元)

篇3: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全球化要求前瞻性思维。未来的30至50年, 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何因应我国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前瞻性的石油产业发展战略, 是摆在我国石油发展面前的最大课题。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石油产业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必要的政府规制下, 市场是实现石油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手段。而我国现有的石油规制和定价体制已成为制约石油产业发展的因素, 因此石油规制和定价体制市场化改革已成为石油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石油产业现状分析

1.1 当前我国石油产业组织的特点

从产业集中度看,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虽然在1998年重组后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经营, 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垄断局面, 但三家分处陆上的北方、南方和海上, 又自然形成地域分治格局, 因此我国石油产业布局总的来看还是分割分治和垄断经营;从进入壁垒看, 我国石油产业保持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

1.2 垄断竞争机制是适合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机制

石油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特性和资金密集、风险性大、技术密集及部分竞争的特点, 因此中国石油产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种竞争性的垄断结构。但是, 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石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由于石油的稀缺性、国计民生性和战略性特点, 对于石油产业, 实行独家垄断不利于石油资源的最佳配置, 采取完全竞争又不能为石油企业更不能为国家带来利益”, 因此只有垄断竞争机制能将石油商品的特性和市场化的要求最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 “垄断型市场结构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在石油产业内部……一方面使用高参数大型化设备要求实现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匀质性和专用性, 生产工艺要求高度流程化和连续化, 适合把上下游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同一企业统一管理之下……而规模经济、上下游一体化最易形成垄断型市场结构。”从我国目前石油行业的产业状况看, 应当打破妨碍石油产业高效配置产业资源的体制性障碍, 打破区域垄断, 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家石油市场体系;加快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石油产业组织政策;对三大石油集团进行整体重组, 汲取国际石油大公司提高竞争力的经验, 把在公司总部推行一体化战略和在分公司、子公司推行专业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1.3 当前我国政府规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的范畴涵盖了行业准入、价格和进出口、资源保护、投资审批以及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内容,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和销售过程中, 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国务院和多个政府部门的规制。涉及的部门包括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洋局等。甚至连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企业也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规制职责。参与油气管理的中央政府部门之间, 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各单位之间, 都存在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的情况。一个职能相对集中的规制机构的缺失, 不仅增加了油气企业与政府的交易成本, 也因政出多门而降低了政府规制的有效性。这一情况导致目前我国石油行业政府规制存在非公平竞争、政企不分、缺乏完整法律框架等问题。

1.4 我国政府能源规制的改革方向

规制的目标是兼顾国家石油安全、石油行业产业效率和消费者利益。规制手段是加快建立健全石油产业法律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普遍适用的反垄断法律法规和产业专门法律法规。在规制主体方面, 宏观层面上由政府规制部门独立进行规制决策, 政府政策层负责规制的宏观政策环境并保留对规制部门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同时收回国有石油企业在规制方面的职权;中观层面上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在规制内容方面, 一是要对石油产业的自然垄断环节和非自然垄断环节进行差别规制, 二是实行激励性价格规制, 三是制定石油政府储备政策。

2 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石油资源首先是一种商品, 借助市场才能实现其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而石油产业部分环节的自然垄断特性又决定了政府对石油产业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其次, 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业,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监控和管理。石油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对石油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必需把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看成是政府规制与产业组织结构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 其规制目标应兼顾产业运行的经济效率和国家石油安全。

是先制定成熟的市场规则再放开石油市场, 还是先放开石油市场再完善市场规则?从我国的国情考虑, 应该是在逐步放开市场的同时抓紧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 两者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因此, 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核心, 辅之以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既能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又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体制机制;下一阶段的价格机制改革可以考虑以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为改革推手。

2.1 我国现行油价形成机制。

2006年12月前, 我国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依据是1998年原国家计委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和2001年原国家计委《关于完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及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我国原油价格实行同国际市场接轨的办法,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集团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我国成品油形成机制遵循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基本原则, 但为保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 实行政府指导价。2006年12月, 商务部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中国从事原油和成品油的批发经营, 打破了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局面。

2.2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近年来, 由于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日益突显, 主要是因为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只是被动接轨, 存在滞后性;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无法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因此, 改革现有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形成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价格体系, 是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国内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放开价格, 由市场定价。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完全放开价格时机还不成熟, 因此当前要务是坚持与市场接轨, 以企业为主体, 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使政府指导价尽可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并尽快完全放开石油市场价格。

2.3 以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为推手, 改革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期货交易的主要功能是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1.45亿吨, 成品油进口量为3638万吨, 且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我国进口石油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我国没有石油期货市场, 有资格从事境外石油期货交易的特大型企业又数量有限且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所以缺乏在国际石油定价问题上的发言权。目前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石油业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我国应尽快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及时推出自己的石油期货合约, 以规避国际油价大幅变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并争取在国际石油定价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我国原油产地、石油市场、期货交易条件等综合情况看, 可考虑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以此作为放开我国石油市场和进行能源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手。

参考文献

[1]200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崔民选主编.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能源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王金南, 曹东等.能源与环境中国202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4]杨建文.政府规制.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学林出版社, 2007.

篇4: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牛羊肉价格一路飙升,已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分析近10年来我国牛羊产业的发展状况发现,全国牛羊存栏量逐年下降,而人们对牛羊肉需求量却不断增加,市场牛羊肉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是导致价格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牛羊肉价格还将继续在高位运行。要稳定牛羊肉价格,需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市场调控等方面入手,积极促进我国牛羊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牛羊肉;养殖业;市场价格;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56-04

一、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一)牛、羊存栏量逐年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3年,我国肉牛存栏量从9 657万头下降至不足6 300万头,降幅高达35%。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是我国肉牛产业大省,但是该地区肉牛存栏量在近10年来出现加速下滑势头,由四省形成的“中原肉牛产业带”也已名存实亡。其中山东、河北和安徽三省的肉牛存栏量在10年前均在1 000万头左右,而现在三省的肉牛存栏量分别仅剩400万、150万和120万头;河南肉牛的存栏量连续20年高居全国榜首,而如今已从2009年的1 045万头降至860万头。此外,近年来由于缺乏对基础母牛群的保护,全国基础母牛群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1]。另外,目前,全国能繁母牛数量已不足2 100万头,后备力量薄弱,由此可见,我国的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另外,在过去的10年内,我国肉羊总体数量一直在2.8亿只左右,2010年为28 087.9万只,比2009年下降了1.2%,但是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快速增加,国内肉羊产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的局面也同样令人担忧。

(二)牛羊肉产量增长缓慢

近10年来,我国牛羊肉产量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牛肉产量由542万吨增加到662万吨;羊肉产量由309万吨增加到401万吨,平均年增长2.5%和3.3%(见表1)。

我国牛羊肉产量增长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出栏率增高:国内牛羊肉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促使“杀青弑母”现象愈发普遍和严重,因此,整体出栏量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肉牛、肉羊出栏率分别为45.1%和94.4%;二是得益于单产的提高:通过推广和普及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实用养殖技术,2011年我国肉牛、肉羊平均胴体重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和1.5%。

二、牛羊肉价格变化特点

(一)牛羊肉价格整体持续上涨

图12003~2014年全国牛羊肉平均价格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10年来,全国牛羊肉价格分别从2003年初的每公斤15元和16元一直上涨至2014年初的64元 和66元 (来源:农业部畜牧业司),平均年增长32%和30%。牛羊肉价格在2006年之前一直处于低价平稳增长中,但在2007年和2012年分别有两次大的涨幅,尤其在2012年,牛肉价格涨幅达36%。与此同时,牛羊肉价格攀升波及与牛羊肉相关的食品价格,牛肉面等下游产品价格小幅上涨。而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03~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年平均增长约3%[2,3],总体来看,我国牛羊肉价格增长趋势一路高过CPI的增长(见图2)。另外,虽然近10年我国人均GDP稳步增长(见图3),由2003年的1 742美元增至2013年的6 363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牛羊肉价格的飙升幅度更大,2007年后尤为明显。

(二)牛羊肉价格存在季节性波动规律

我国牛羊肉消费逐渐趋于全民化、常态化、年轻化,但仔细分析全年牛羊肉价格规律发现,每年价格变化都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牛羊肉价格会在春节期间出现高涨,但回落两、三个月后会迅速回涨,整体仍呈上升趋势。就最新统计的2013年全国牛羊肉价格变化情况(见图4)来说,随着我国农历新年的到来,1~2月份牛羊肉价格大幅增高,2月份牛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57.89和61.46元/公斤,又创历史新高。春节过后,3月份牛羊肉价格开始回落,到4月份分别为56.99和60.18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4.9%和22.1%,然后开始反弹,一直上涨。

图42013年全国牛羊肉价格变化情况

三、近几年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及未来走势分析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同样,在牛羊肉市场中也不例外,近年来牛羊肉供需失衡导致了肉产品价格不断持续走高。

(一)肉牛、肉羊存栏量下降,供不应求

1.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禁牧力度,给养殖户带来一定压力。养殖模式由散养加圈养结合转向单一舍饲,主要依靠玉米、麸皮等饲料。玉米价格由2005年的1元/公斤左右涨到2013年的平均2.3元/公斤,麸皮由2005年的均价0.9元/公斤涨至2011年的1.4元/公斤,青贮饲料也达到0.3元/公斤左右,苜蓿等其他饲料也都有不同程度上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所需的人工费用也不断提高,目前养殖工人工资需60~80元/天。众多因素导致了牛羊养殖成本的大幅增加。但是从出售方面来讲,由表2对2009~2013年全国活畜平均收购价格情况统计可见,活牛、活羊的收购价格一直很低,且涨幅不大。因此,在养殖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牛羊养殖效益不容乐观,据郑州统计信息网2013年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出栏一头肉牛仅获利1 800元左右,出栏一只肉羊可获利500元左右。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养殖户纷纷退出,最终导致了牛羊的存栏量下降,牛羊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

2.能繁母畜数量急剧减少,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机械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诱使,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能繁母畜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的现象,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4],“十一五”期间,全国牛羊能繁母畜存栏量分别下降10.2%和5.4%。由于肉牛、肉羊生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大,所以在未来3~5年内我国牛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改变,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牛羊肉需求量增加,求大于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是牛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周年性消费。目前,我国牛羊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加,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三分之一)[5]。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全国有13.9亿人口算,2015年我国牛肉、羊肉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21万吨和450万吨[4],市场对于牛羊肉的刚性需求势必促使价格持续上扬。

(三)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从牧场到餐桌,牛羊肉生产普遍经过饲养、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批发、销售等多个过程[6],但是由于燃油费、土地成本、人工报酬等的上涨,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中间环节产品价格的节节提高,最终也使得终端鲜肉的价格持续攀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牛羊肉供需失衡问题还将持续,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牛羊肉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牛羊肉价格总体上仍将在高位运行。

四、 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一)继续加大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牛和羊的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收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肉牛、肉羊补贴制度,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补贴饲养优质肉用牛、羊的农牧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应结合“菜篮子”生产扶持等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母畜饲养的支持,提高基础母牛、母羊的存栏量,稳定市场供应。另外,国家在禁牧的同时应出台发展草业的优惠政策,要对饲草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逐渐地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的饲料供给。

(二)抓好牛羊肉市场调控

首先,要加强牛羊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牛羊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立牛羊肉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当市场牛羊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应投放储备肉,稳定牛羊肉价格,缓解价格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公司以及养殖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的和谐发展。

(三)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各肉牛肉羊繁育场要严格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防疫监测等工作,加强种公畜站的建设,保证良种供应;二是要在加强国内优良品种的保护及利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培育一批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新品种(系);三是龙头企业要拓展产业链,提质增效,将部分收益用于优良母畜基地建设,保障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要支持企业投资兴建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带动周围农户进行合理、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同时,还要发挥协会组织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公司+协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提高农户牛羊肉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五)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相关企业广泛投资牛羊繁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大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研发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培育高产优质的牛羊新品种,运用各种科技方法提高牛羊的存活率和产肉率等,最终促进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在落实国家现有良种补贴、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应继续完善产业帮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肉牛、肉羊生产领域,为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促进肉牛、肉羊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方略[J].饲料与畜牧,2013(4):1.

[2]陈成忠,林振山.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7.

[3]王昱焱,任龙,周升起.中国 2008~2012 年 CPI 指数变化及影响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7):48.

[4]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R].2013.

[5]虞华, 虞丽娜.当前我国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J].肉类工业,2013(1):12.

[6]刘迪生.新疆牛羊肉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格与市场,2012(8):2528.

2.能繁母畜数量急剧减少,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机械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诱使,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能繁母畜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的现象,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4],“十一五”期间,全国牛羊能繁母畜存栏量分别下降10.2%和5.4%。由于肉牛、肉羊生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大,所以在未来3~5年内我国牛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改变,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牛羊肉需求量增加,求大于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是牛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周年性消费。目前,我国牛羊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加,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三分之一)[5]。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全国有13.9亿人口算,2015年我国牛肉、羊肉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21万吨和450万吨[4],市场对于牛羊肉的刚性需求势必促使价格持续上扬。

(三)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从牧场到餐桌,牛羊肉生产普遍经过饲养、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批发、销售等多个过程[6],但是由于燃油费、土地成本、人工报酬等的上涨,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中间环节产品价格的节节提高,最终也使得终端鲜肉的价格持续攀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牛羊肉供需失衡问题还将持续,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牛羊肉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牛羊肉价格总体上仍将在高位运行。

四、 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一)继续加大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牛和羊的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收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肉牛、肉羊补贴制度,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补贴饲养优质肉用牛、羊的农牧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应结合“菜篮子”生产扶持等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母畜饲养的支持,提高基础母牛、母羊的存栏量,稳定市场供应。另外,国家在禁牧的同时应出台发展草业的优惠政策,要对饲草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逐渐地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的饲料供给。

(二)抓好牛羊肉市场调控

首先,要加强牛羊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牛羊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立牛羊肉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当市场牛羊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应投放储备肉,稳定牛羊肉价格,缓解价格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公司以及养殖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的和谐发展。

(三)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各肉牛肉羊繁育场要严格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防疫监测等工作,加强种公畜站的建设,保证良种供应;二是要在加强国内优良品种的保护及利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培育一批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新品种(系);三是龙头企业要拓展产业链,提质增效,将部分收益用于优良母畜基地建设,保障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要支持企业投资兴建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带动周围农户进行合理、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同时,还要发挥协会组织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公司+协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提高农户牛羊肉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五)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相关企业广泛投资牛羊繁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大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研发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培育高产优质的牛羊新品种,运用各种科技方法提高牛羊的存活率和产肉率等,最终促进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在落实国家现有良种补贴、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应继续完善产业帮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肉牛、肉羊生产领域,为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促进肉牛、肉羊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方略[J].饲料与畜牧,2013(4):1.

[2]陈成忠,林振山.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7.

[3]王昱焱,任龙,周升起.中国 2008~2012 年 CPI 指数变化及影响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7):48.

[4]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R].2013.

[5]虞华, 虞丽娜.当前我国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J].肉类工业,2013(1):12.

[6]刘迪生.新疆牛羊肉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格与市场,2012(8):2528.

2.能繁母畜数量急剧减少,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机械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诱使,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能繁母畜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的现象,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4],“十一五”期间,全国牛羊能繁母畜存栏量分别下降10.2%和5.4%。由于肉牛、肉羊生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大,所以在未来3~5年内我国牛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改变,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牛羊肉需求量增加,求大于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是牛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周年性消费。目前,我国牛羊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加,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三分之一)[5]。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全国有13.9亿人口算,2015年我国牛肉、羊肉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21万吨和450万吨[4],市场对于牛羊肉的刚性需求势必促使价格持续上扬。

(三)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从牧场到餐桌,牛羊肉生产普遍经过饲养、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批发、销售等多个过程[6],但是由于燃油费、土地成本、人工报酬等的上涨,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中间环节产品价格的节节提高,最终也使得终端鲜肉的价格持续攀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牛羊肉供需失衡问题还将持续,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牛羊肉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牛羊肉价格总体上仍将在高位运行。

四、 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一)继续加大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牛和羊的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收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肉牛、肉羊补贴制度,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补贴饲养优质肉用牛、羊的农牧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应结合“菜篮子”生产扶持等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母畜饲养的支持,提高基础母牛、母羊的存栏量,稳定市场供应。另外,国家在禁牧的同时应出台发展草业的优惠政策,要对饲草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逐渐地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的饲料供给。

(二)抓好牛羊肉市场调控

首先,要加强牛羊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牛羊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立牛羊肉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当市场牛羊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应投放储备肉,稳定牛羊肉价格,缓解价格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公司以及养殖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的和谐发展。

(三)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各肉牛肉羊繁育场要严格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防疫监测等工作,加强种公畜站的建设,保证良种供应;二是要在加强国内优良品种的保护及利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培育一批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新品种(系);三是龙头企业要拓展产业链,提质增效,将部分收益用于优良母畜基地建设,保障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要支持企业投资兴建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带动周围农户进行合理、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同时,还要发挥协会组织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公司+协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提高农户牛羊肉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五)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相关企业广泛投资牛羊繁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大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研发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培育高产优质的牛羊新品种,运用各种科技方法提高牛羊的存活率和产肉率等,最终促进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在落实国家现有良种补贴、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应继续完善产业帮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肉牛、肉羊生产领域,为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促进肉牛、肉羊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方略[J].饲料与畜牧,2013(4):1.

[2]陈成忠,林振山.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7.

[3]王昱焱,任龙,周升起.中国 2008~2012 年 CPI 指数变化及影响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7):48.

[4]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R].2013.

[5]虞华, 虞丽娜.当前我国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J].肉类工业,2013(1):12.

篇5: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府重点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2016年12月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2016年12月发布的《“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也明确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2017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推进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发展,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国际化开放发展。同时,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政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近年来,绿色金融正逐步成为环保融资的机遇和亮点。“十三五”时期,绿色金融制度将进一步完善,继续发展绿色信贷,支持有条件的银行探索绿色金融专业化经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碳排放权、排污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特许经营收费权等纳入贷款质押担保物范围。强化直接融资,支持绿色债券规范有序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投资节能环保产业。探索发展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新金融产品,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的发展将有利于快速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环保产业市场环境得到优化 针对地方保护行为,中央政府正在逐步清理废除地方自行制定的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限制性规定,严肃查处设立不合理招投标条件等行为。针对恶意低价竞争问题,中央政府也在探索改革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机制,建立质量优先的评标原则,大幅增加技术标权重。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严重违法失信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环保产业的市场环境正在得到优化。

二、不利因素

(一)行业法规不健全,尚未形成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很多领域,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节能环保行业法规及产业标准体系。地方政府已出台的关于促进清洁生产、节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同时,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行业内部出现恶性竞争。另外,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使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发展受到限制。政府既是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的制定者,也是节能环保行业的“大客户”,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但由于行业法规不健全,尚未形成统一的产业标准,使政府在环保领域进行决策时,面临想放手又不敢放手的尴尬局面。

(二)中游融资能力较弱,产业运营模式有待完善 由于投资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较大、投资回报较慢和受政策影响较大,而且现阶段服务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大多数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的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因此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三)节能环保产业高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节能环保上游设备领域是一个接近充分竞争的市场,大量中小型企业围绕价格、产品和服务质量展开竞争。我国节能环保上游设备领域的行业集中度总体较差,市场化程度较低。节能环保常规技术产品已经相对成熟,但在高端技术产品方面仍较为欠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低水平运营现象较为普遍。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预测

“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55万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6.8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25%,2022年将达到12.0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预测

12.012.09.19.06.03.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7.96.810.5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万亿元)

篇6: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1推动禽蛋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1.1消费需求开始回暖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多省终止流感流行应急预案响应,禽蛋等相关市场开始回暖。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进入5月以来,国内多地白条鸡、鸡蛋等价格止跌回升,鸡苗价格也有较大涨幅。全国鸡蛋价格进入5月份后出现上涨,东北地区价格涨幅较大,部分地区涨幅超过10%。5月中旬全国鸡蛋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期,5月13日价格同比上涨18%。鸡苗价格大幅上升,4月初,鸡苗价格曾一度跌至0.2元/羽的“白菜价”,数以万计的鸡苗惨遭“毒手”,很多养殖户甚至放弃了养鸡,但如今市场价格普遍在2.5元/羽附近,价格上涨了逾10倍。

1.2养殖亏损、蛋鸡被提前淘汰出栏

虽然目前来看,鸡蛋市场中的实际供应量可以满足需求,但后期供应难肯定会逐渐浮出。受H7N9的影响,前期鸡蛋主产省出现养殖户弃养及提前淘汰蛋鸡的现象,因此后期供应或将受此影响,不排除有出现阶段性供应紧缺现象的可能。

1.3气温升高,产蛋率下降

根据蛋鸡产蛋的季节性规律,进入夏季以后,随着气温上升,蛋鸡食欲下降,采食量有所减少,部分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中暑死亡现象,因此产蛋率自然会受到直接影响,虽然目前规模化养殖对温控方面措施不断改进更新,但对于大多数散户养殖来说,由于成本及科技投入有限,所以产蛋量的提升难度相对较大,总体来看,夏季依然是国内蛋量生产偏低的季节。

1.4补栏期苗鸡补栏严重不足

三、四月份本来是养鸡户购买鸡苗饲养的高峰期,受H7N9的影响,蛋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普遍不高,补栏量不及往年的70%。虽然现在多省终止流感流行应急预案响应,出台了扶持养殖户恢复生产的措施,但农忙时节将至, 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并不会太高。几个月后,现有的蛋鸡过了产蛋高峰后被逐渐淘汰,新的蛋鸡跟不上,鸡蛋价格上涨将是难免。

1.5资金链吃紧迫使部分养殖户退出

由于价格下跌、销售不畅、库存高企、亏损加重,不少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资金链吃紧迹象明显。由于资金链紧绷,一些养殖户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将蛋鸡当作淘汰鸡出售,出售之后转做其他行业。

2抑制禽蛋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民众消费的萎缩、光禽库存增加、餐饮业对禽蛋的需求明显减少将是导致2013年下半年蛋价难以暴涨的最主要因素。

2.1当前蛋鸡存栏仍处高位

由于今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不同于以往的高致病禽流感发生大规模集体扑杀,并未导致家禽存栏量锐减,只是推迟了家禽出栏时间。

2.2消费信心有待恢复

受H7N9禽流感影响,出于对禽蛋安全性的疑虑,不少消费者已消费转向鱼虾等水产品、猪肉和蔬菜。消费者对禽蛋的食用安全信任感恢复正常需要一个相当过程。

2.3禽流感期间大量低价收储的禽蛋需要消化

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在政府扶持和投机心理作用下,一些具有宰杀冷冻条件的企业纷纷趁养殖户急于出售时进行低价收购,将鸡鸭屠宰后冷藏收储;一些养殖户和蛋品加工企业将大量蛋品进行深加工,制成咸鸭蛋、皮蛋。

2.4禽蛋销售渠道被垄断

城市中的大型超市对禽蛋销售已成为高门槛,形成通路垄断。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大超市,凭恃着店大连锁经营等规模优势,为了吸引人气,肆意挥舞“天天低价”的屠刀,在大走量、确保自身利润的前提下,靠通路垄断打压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价格。

2.5作风新政影响餐饮业需求减少

去年年底作风新政的实施,三公消费遏制政策的推行,使得下游终端特别是餐饮业受到剧烈影响。

虽说供需关系是影响价格走势的根本原因,但从深层次分析,近几年来养禽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发展加速应该是2012年以来禽蛋价格持续低迷的更大的推手。

3后期禽蛋市场价格走势判断

从近几年禽蛋市场价格走势规律看,每年6~9月份禽蛋价格一般会上涨,9月份前后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回落,到元旦、春节前又会出现一次短暂回升。

就目前形势来看,由于H7N9的影响,今年下半年禽蛋市场价格走势规律可能会有变化,全年价格最高点可能会推迟到12月份前后。

从鸡蛋供应量分析,目前蛋鸡存栏、蛋品库存仍然较高,短期内供求宽松的总体格局仍将延续,预计鸡蛋市场价格后期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已不大。从近几年的走势来看,5月以后鸡蛋价格基本上都是处于快速回暖阶段,而今年在H7N9的影响下,前期鸡蛋价格跌落速度相对较快,在无政策或突发事件的影响下,鸡蛋恢复性上涨行情或将持续,后期供应问题可能是支撑鸡蛋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而饲料及其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会给蛋价上行提供动力,因此在区域行情已经开始发生波动的情况下,蛋价上涨的范围可能还会扩大,但由于蛋鸡生产、产蛋周期要短于生猪,所以蛋价的上涨空间将随着供应量的提升而受到限制。

毛鸡价格将出现恢复性反弹,下半年存在上涨空间。现在活禽市场已经处于回升的趋势,5月中下旬到6月初是肉鸡出栏的空档期,如果需求能够在这段时间回暖,那么价格将在此时达到一个高位,基本回归正常价格。6~8月,随供应偏紧,中间环节库存、资金压力较大,加上夏季肉类消费淡季预期的影响,屠宰场后期毛鸡收购价格难以大幅上涨,毛鸡价格上涨空间不大,可能恢复到H7N9前的价格,但是不会出现暴涨局面。11~12月毛鸡供应可能出现偏紧的局面,价格或将出现全年高峰值。

我国养殖业特别是家禽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过于注重产量,却忽视了食品安全和疫情应对,业内在寻找禽流感应对措施的同时,也需要从禽类养殖模式进行反思。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进程中,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本是发展方向,但过于低廉的养殖利润,让不少禽类养殖户减少场地投入、以数量取胜,过密化饲养成为禽流感传播的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应尽快推广实施家禽养殖新理念,走“人管理设备”到“设备养鸡”再到“鸡养人”的模式,将养殖业推向规模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深加工。

摘要:4~5月份, 养殖户杀禽减苗、杀禽减损的现象较为严重。在H7N9禽流感过后, 禽蛋产品面临供应不足甚至断档的风险与日俱增, 其价格存在大涨的可能性很大。家禽养殖业关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禽、蛋作为老百姓“菜篮子”中的一部分, 如果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波动过大, 势必会造成城乡居民生活成本的上升, 生活压力的增大, 也势必会引发大家的恐慌情绪, 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

篇7:2022年我国中药材产业价格走势分析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三次产业;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4-0027-0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产品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之中,进而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餐饮行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以及其他的一些与农产品息息相关的产业与行业都会受到一定的波及,而在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当中,有的产业与行业能够从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中实现自身利益的增长,而其他的一些产业与行业却会受到一定的利益损失。本文从此角度出发,根据农产品价格在经济中的传导机制,研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造成的冲击影响,并且又反过来研究了农产品价格自身与我国三次产业在农产品价格波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

二、文献综述

农业自古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产品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学术界对农产品价格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王天良(2000)运用国外对农产品的价格管理经验,主张采取政府干预的措施来调控农产品的价格,从而避免造成我国的经济出现大幅度的波动[1]。郭玮(2002)通过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指出了我国农业政策应该需要完善的地方,并且从农业政策补贴的角度指明了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稳定的重要性[2]。毛志鸣,王丽丽(2002)指出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很容易产生波动,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又会对农民收入和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提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建议[3]。张为杰, 宫芳从金融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其对农产品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影响[4]。郭震从农产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农产品价格对CPI的传导路径[5]。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研究农产品价格与我国经济之间关系的文献非常多,但对农产品价格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的少,因此,本文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角度出发利用VAR模型研究了其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变量依次包括,GDP年增长率,记为PGDP,农产品价格方面由农产品价格指数来代替,记为price;选取了三次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pind1,第二产业sind2以及第三产业tind3。 为了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分别对各个变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去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之后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各个变量分别取对数从而消除变化趋势。

本文选取的数据都来自于统计年鉴,数据的年限为1978-2011年间,包括了34年的数据,所采用软件为EVIEWS6.0。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是时序数据,所以在对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分析前,应对模型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

由本表的分析结果可知:{PGDPt}、{pricet}是平稳序列,而{pind1t}、{sind2t}、{tind3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经过一次差分后,都转变为平稳序列。

(三)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在利用VAR模型进行相关的研究前,应对模型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经过相关的检验发现,由PGDP、price和pind1、sind2、tind3所构建的VAR模型是平稳的,即所有变量的单位根都在单位圆内,符合建立VAR模型的基本条件。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四)模型滞后期阶数的选择

本文选取VAR模型滞后期所用方法是AIC和SC最小化准则,如表2所示,AIC和SC所确定的VAR模型最小滞后期并不是一致的,因此,根据确认滞后期阶数的一贯原则,本文选择LR方法来确认此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由表中结果可知,此模型所选择的滞后期阶数为1。

(五)脉冲响应分析

由于经济增长与农产品价格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按照经济的传导导向,首先应该是经济的增长作用于农产品价格上,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其次变动后的农产品价格分别又对三次产业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分析的是,经济增长率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代表了脉冲响应函数,表示农产品价格对GDP增长率冲击的反应,虚线代表了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①。

图2 GDP年增长率对农产品价格的脉冲响应

由图可知:GDP年增长率对农产品价格冲击后,首先出现正效应,并且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随着时期的延长,正效应慢慢减弱,并在第5期减弱到为0,之后出现负效应,但作用影响并不是很强,并且随着时期的发展作用强度慢慢减弱。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产品的价格开始会呈现出上涨的态势,但是在长期来看,农产品的价格又会随着经济的上涨而出现下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样就会出现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当然也不排除外来农产品供给的大幅度增加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但这种情况可能会由于政策因素的限制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nlc202309051223

在分析完GDP年增长率对农产品价格的脉冲响应后,本文按照经济的传导路线,接着分析农产品价格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作用情况,具体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第一产业对农产品价格的脉冲响应

由图3分析可知:农产品价格对第一产业进行冲击后,在第1期首先出现的是负效应,但随后就出现了正效应,并且在第2期达到了最大,之后随着时期的向前延伸, 又出现了正负交替的变化,但作用强度却在逐渐减弱。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站在长期的角度出发,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并不能导致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并不有利于第一产业,而且从长期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对第一产业的作用也有限。

图4 第二产业对农产品价格的脉冲响应

由图4的结果可知,农产品价格对第二产业进行冲击后,首先出现正效应,但之后就进入到了负效应,并且在第2期负效应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时期的延长,又慢慢的出现了正效应,并且作用的效果逐渐减弱,总体而言,第二产业呈现出了一种正负交替的变化;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第二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效果可能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两者出现一种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

图5 第三产业对农产品价格的脉冲响应

根据图5可以得出以下结果:第三产业在受到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后,首先出现负效应,并在第2期作用达到了最大,之后随着时期的延长,在第5期左右出现了正效应,但作用的强度并不是很大,并且随着时期的发展,作用的强度也在慢慢的减弱。以上分析说明了,农产价格的上涨会对第三产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餐饮业就会受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波及,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作用会慢慢减弱,这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经济现象所相符,因为这时人们的工资会得到一定的上涨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第三产业所造成的影响会慢慢减弱。

图6 农产品价格对自身的脉冲响应

在以上分析后,本文又特意分析了农产品价格在受到自身的冲击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之所以进行此项分析,本文认为,农产品价格在受到自身的冲击后,出现的变化情况又会对三次产业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分析此项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

通过图6的分析可知,农产品价格在受到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后,首先出现了正效应,之后随着时期的延长,一方面又出现了正负交替的变化,另一方面作用的强度也在慢慢的减弱,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正效应,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存在一定的惯性,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本文认为应该与通货膨胀有一定的联系,而通货膨胀的表现的一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一定要避免造成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并且在出现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的制止,从而避免对经济和产业结构造成大幅度的波动。

(六)方差分解

1.从作用强度来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第1期受到自身和GDP年增长率的影响,之后随着时期的延长可以发现,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产生最大作用的是其自身的价格冲击,之后按照冲击的强度由强到弱,变量顺序依次是GDP年增长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从短期来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较大作用的GDP年增长率及其自身,尤其是在第一期分别达到了10.7164%和89.2836%,而在第2期和第3期GDP年增长率的冲击影响有着显著的增强,分别为27.9524%和36.7440%。

3.从长期来看,GDP年增长率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影响有着十分细微的减弱,但在第10期仍然达到了35.6951%,农产品价格对自身的冲击随着时期的延长,作用强度在逐渐的减弱,这与前面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相类似,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作用随着时期的发展也在逐渐的增强,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作用与初始时相比较有显著的提升。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经济增长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冲击作用较强

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产品价格短期内也在不断的上涨,可见经济的增长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农产品价格对三次产业产生的冲击作用各不相同

农产品作为第一产业中农业产物,其价格的上涨短期内在农业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的是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在长期来看,单纯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并不能让第一产业的产值得到明显的增加,这也说明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对第一产业的作用情况是不相同的;农产品对第二产业的作用影响,尤其是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材料,其价格的上涨对工业产生的影响很大,但两者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而是出现了不断的正负交替变化;通过脉冲图分析农产品价格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影响,可以发现,农产品价格上涨首先可能会对第三产业中的餐饮行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多种因素的作用,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弱,单纯的从第三产业的角度出发,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另外,必须注意到的事情是,以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各个产业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经济的传导路径和产业结构的互相影响。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自身的影响

研究发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自身的冲击作用,这种冲击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并可能成为通货膨胀发生的诱因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我国的经济来说未必是好事。从短期来看,可能能够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资金不断的向农产品以及相关的产业板块涌入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增长,但站在长期的角度来看,这样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且农产品作为其他商品的原材料,其基础性地位十分的重要,如果农产品价格不断的上涨下去,可想而知其他的商品也会跟着上涨,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惯性,因此,政府应该将农产品的价格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是任由其不断的上涨,并且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期间,应该加大力度打击投机倒把行为,从而避免和制止一些人为的经济破坏。

2.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冲击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息息相关,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相关方针,特别是当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时,应更加注意政策的产业区分化,这样才能保持产业的稳定性。而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一些行业来说可能更加有力,比如农产品期货市场、直接售卖农产品的企业等都将从中得到收益;而对一些其他的行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餐饮业、食品行业以及与农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工业产品都会受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波及,因此不同的行业与产业和农产品价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经济、产业结构是好,还是不好,而是分情况去讨论,需要政策支持时,制定具体的产业和行业政策。

3.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以确保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并且逐步的去改善农业补贴政策,以确保农民能够得到最大的实惠。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地制定具体的经济政策,使经济的传导路径更加的完善和快捷,这样能够从中及时的反映市场的状态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情况,从而便于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人们根据市场的状况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作出一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天良.国外农产品价格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

济,2000(02):10-10.

[2]郭玮.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

调研世界,2003(06):30-31.

[3]毛志鸣,王丽丽.农产品价格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J].价格

理论与实践,2002(02):20-21.

[4]张为杰,宫芳.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兼论农村

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J].沈阳大学学报,2009,21(03):

16-19.

[5]郭震.中国农产品价格与CPI关系分析——基于投入产出价

格模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02):78-88.

(责任编辑:吴 霞)

上一篇:AWStats 6.4及以下版本多个漏洞以及分析下一篇: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