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

2024-04-26

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画家乡》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五个不同地域的小朋友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小朋友们爱家乡的情感。读着《画家乡》好像漫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你看,那浩瀚的大海、辽阔的平原、连绵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你将再次感到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多么美丽。这将激发起我们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更何况是我们的`小朋友们呢!值得欣赏的是小朋友们的画画出了各自家乡的特点,更有趣的是他们把自身都画到画中去了。这么好的阅读资料,应该让小朋友们好好感悟,让小朋友们好好欣赏,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身的家乡,让他们提起五彩的画笔,用绚丽的色彩把家乡,把祖国大花园装扮得更美丽,更妖娆,从而深化了主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同学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针对这样一篇情境优美的课文,让同学对课文发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情境教学是恰好不过了。因此,我先让同学欣赏课文中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从而发生愉悦的情绪,激发起对课文的朗读兴趣。同学有了这样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更好地把课文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出来,让同学在情境中感悟,在情景中识字。

二、注重方法的选择,在生活中识字:

低年级的同学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耐久性较差,注意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同学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同学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如在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中插入一个游戏,将会出现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同学,将会使整个课堂蓬壁生辉。如在认识12个生字时,让同学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介绍自身的识字方法,同学为了展示自身的能干,就会纷纷起来想试一试,这样给同学以表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充沛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并且把生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生活中去认识,会有明显的识字效果。

三、存在的缺乏和方法的改进:

1、在指导书写时我注重了讲解、书空、范写,但由于同学对字体摆放结构特点的理解不够,而使同学的书写时结构不够工整、完美。而且,写字时间长了,同学写字也有点厌烦了,没有兴趣了,也就写不好字了。为了提高同学的写字效率,在同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师生竞赛、生生竞赛、书写展览等。以此激发同学的写字兴趣,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2、同学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和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防止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同学,有意识地善于捕获同学中的信息,注意从同学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身的教学,抛弃“教师心中有教学设计而无同学”的错误思想。

篇2: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画家乡》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五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这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歌唱壮丽的河山,秀美的风光;歌唱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宝藏;歌唱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我们应该凭借教材,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欣赏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积累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欣赏美的行为,培养美的情操,使他们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课文中章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4、让学生用最美丽的彩笔构画出自己可爱的家乡。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家乡的美,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的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特别喜欢画画,而且有很多同学也画得非常棒。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介绍几个也很喜欢画画的小伙伴,你们想跟他们交朋友吗?那得先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出示名字齐声读)再次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再次读出他们的名字)这几位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1)标出自然段(2)划出小伙伴的名字

2、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2)把读不通顺的句子做上标记

(3)这几个小朋友的家乡分别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三、识字写字

(一)“我会认”

1、显示“我会认”的生字,学生观察,举手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2、组词,学生举手拼读

3、老师带读

4、学生齐读

(二)“我会写”

1、学生练写

2、老师范写

3、小老师带领,全班一起拼写

4、默写词语

篇3: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

一、连线———厘清情感线索

这类课文大多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来叙事, 并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教学这类课文, 我们可以通过厘清情感线索, 明白所叙之事, 把握情感基调。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进行:一是读文明事。初读课文, 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是读事寻线。仔细阅读这件事, 想一想这件事情中的主要人物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连词成线, 理出情感线索。三是对比定情。为什么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人?从人物语言、动作等多个角度思考, 准确定位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 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 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心里很难过, 也很愧疚。于是, 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让母亲入睡, 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然后仔细阅读这件事, 思考“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学生找出“我”从难过到愧疚的情感变化后, 让学生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最后描写抱母亲的语句, 生成“感激”这个词语, 将这三个词语串联在一起形成文本的情感线索。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感悟:一是在动作对比中感悟。从“我”起先的随意一抱与后来的好好一抱的动作对比中明白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二是在语言对比中感悟。从护士动情地说“了不起”和母亲却若无其事地说“都这样”的语言对比中感受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三是在画面的对比中感悟。从母亲身体轻与负担重、年轻力壮与风烛残年的画面对比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与坚强。学生通过整合多个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后就很容易发现, 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母子亲情, 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对母亲的感恩这条情感线索展开的。

二、构图———分清情感块面

这类课文一般会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 讲述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所要抒发的情感一般也是这些人物言行举止所折射出的某种美好的情感。教学这类课文就必须弄清文中的人物关系, 分清情感块面, 厘清文本人物之间情感变化的联系, 在学生心中构建出立体化的情感联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据情分块。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叙述的, 可以分为几个块面, 叙述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二是析块理情。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情感各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一个情感块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从儿子、母亲和护士三个角度来叙述母子亲情的, 课文主要分为“我”、护士和母亲三个情感块面, 事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母亲, 所以叙述的落脚点是在母亲, “我”和护士的情感变化都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形象。其次, 要让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我”、护士和母亲三个人物情感联系图, 寻找到三者情感变化的交叉点。这篇课文三个情感块面之间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 “我”抱母亲后由“难过”“愧疚”之情引发回忆, 产生了“感激”之情;护士看到我抱母亲后从责怪到动情, 最后到不忍;母亲被抱后从平静到动情。教学中可抓住一个块面带出其他块面, 从一个人的情感变化中发现其他两人的情感变化。如果以护士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来进行教学, 可以这样处理:责怪板块。角色对话, 从护士的责怪中体会母亲的平淡和我心里的难过;动情板块。品味“我”的回忆, 从护士的动情中感悟“我”的愧疚和母亲的平淡;不忍板块。品读我再次抱母亲的动作, 从护士的不忍中体悟“我”的感恩和母亲的激动。

三、凸点———品出情感亮点

这类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情感, 情感的变化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 而是以立体交叉的弧线形式呈现的, 在这些弧线中都有一个最高点。教学时我们必须紧扣这个最高点, 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交融, 使情感达到高潮。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寻找动情点。这类课文有很多令人动情的点, 这些点可能是一个景, 也可能是一件物, 还可能是人的某一个动作或表情。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寻找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读出感人的画面, 通过想象, 将静止的文字变成灵动的画面;二是明确最高点。在所有让自己感动的画面中, 仔细想一想, 哪一幅画面最打动你;三是品味关键点。为什么这幅画面最打动你?你是从哪些关键词句中感受到的, 从这些词句中你又读出了哪些画面?使学生在一个个立体画面中升华自身的情感, 让文本之情扎根自己的心底。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打动人的地方有很多, 沿着母亲的言行来寻找, 可以发现四个动情点:面对儿子对自己的不了解, 只是平静地说;面对生活的重担, 总是心甘情愿地挑;面对护士的夸奖, 只是笑了笑;面对儿子的孝行, 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四个动情点就是四幅感人的画面, 概括地说, 就是平静说话、勇挑重担、笑对夸奖、动情流泪这四幅画面。其中最打动人的是动情流泪画面。读这个画面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儿子抱母亲的动作中读出子女感恩的画面, 从护士不忍离去这个行为中读出护士动情的画面, 从母亲流下泪水中读出母亲幸福的画面, 在学生从“我”、护士、母亲自己三个角度立体化呈现母亲形象的同时, 引导学生跳出文本, 走进生活, 寻找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从文本中动情画面生成生活中动情画面, 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母亲, 了解自己的母亲, 热爱自己的母亲。用子女的孝顺和母亲的伟大来构成世间最美的画面, 让课堂流淌出浓浓的亲情。

篇4: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5:《画家乡》课文教学反思

画家乡教学反思:《画家乡》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五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下面是我对《画家乡》的教学反思: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歌唱壮丽的河山,秀美的风光,歌唱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宝藏;歌唱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难得的阅读材料,应该让学生好好感悟,让孩子们好好欣赏,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让他们提起画笔,用绚丽的色彩,把祖国大花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妖娆。

【教学思路】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挑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精神。

1、揭示导入新课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2、初读课文,划出生字,并找找课文写了哪些人的家乡。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读后,找到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课文的段落结构相似,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发展。

3、再读课文,你喜欢谁的家乡,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学生非常高兴,显得兴趣极高,但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时,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干脆哑口无言。说明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只读了两三遍,生活经验不丰富,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全方位理解课文。指导朗读重点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那么……”这种句式,表达了小朋友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结合学生实际,重点指导平原这一段师:“你能说说,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吗?”学生的回答范围过于狭小,只说了个小地名。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家乡跟课文中平平的家乡一样,也在平原。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平原的特点,如: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我们这儿还有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如:春天有桃花、梨花、竹笋……夏天有荷花、西瓜……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能让学生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记住课文内容,理解平坦、宽广的意思,想想我们平时能看到家乡的边吗?让学生通过实际和课文的对比,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家乡比书上写得更美,物产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篇6:《泼墨想象画》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泼墨想象画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画的水墨趣味,继续了解中国画传统工具材料及技法,泼墨想象画 激发学生对中国画泼墨想象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泼墨想象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的展开。泼墨想象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讲评前一课的作业,导入新课泼墨想象画。

二、新授

1、学生泼墨, 教师赋形,引起兴趣。

(1)教师将一玻璃演示板立在讲台上,教学生上台来在板上的`宣纸上自由泼墨。

(2)提问:它涂的是什么东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老师在宣纸上任意添画, 使泼墨的随意形逐渐变成一幅画。

2、讲授泼墨想象画的方法步骤。

(1)泼墨:用笔饱含水分随意涂染,墨色可浓可淡,墨形具有不定性,但位置应有主次、疏密。

(2)想象:看看泼墨的墨形象什么?

引导想象:单个看象什么?组合起来又像什么?

怎样才能是它更像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添加)

(3)叫同学上台来试画。

(4)小结:泼墨想象画的画法:用浓墨或淡墨水分饱满的大笔涂成随意形;由随意形展开想象,以新奇合理为最好;待墨稍干后,通过添加将随意形添画成理想的形。

三、学生作业

1、集体画

在黑板上贴一张大宣纸,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来完成一幅泼墨想象画, 必要时,老师也一起画。

2、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作画。

作业要求:尽量创造与众不同的画面,笔墨大胆。

3、教师巡视指导。

篇7:一年级课文《画家乡》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图画,作者在描写图画时都是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的,先写远处的景再写近处的人,课文也是这样对照图画来表现的。让同学们先观察图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让同学们走进课文。课文的语言比较浅显,同学们能够流利地朗读。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要采取多种识字的方法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男”这个字时,可以编口诀“田力男”;在教授“原”这个字时,给学生猜字谜:小白进工厂;在教授“跑”这个字时,让学生与“泡”、“炮”、“苞”“饱”这些形近字相区别。用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8:探寻课文教学的“语文价值”

一、不忘课文教学的“普通价值”:品词析句,积累语言

这里所说的“普通价值”含义有二:一是就语文的学法方面来说,它或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如,读、思、画、议等;或是学生在前一段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语文学法在本文学习中的迁移和运用,即新学法的常规性运用。二是就学习的内容来说,它是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掌握的内容。《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中年级的老课文,是许多版本、许多种编写方式的小学语文教材都要入选的课文。其行文结构的条理清晰———按照总、分、总和时间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这个特点永远是中年级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在具体描写小兴安岭某一景物时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应该领会与积累的。在人教社大纲版和实验教科书中,它分别被编入第五册的第三单元和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前者单元专题的内容是“祖国的河山与周围的环境”,学法是前一单元“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运用;后者单元专题的内容是“祖国的河山”,学法是“如何观察与表达”。单元专题的学法虽然有别,但课后“练习与思考”的内容却大同小异———都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积累语言———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造句的准确等等。从不同编排、不同单元专题却有大体相近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语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学科,无论哪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有着大体相近的任务,那就是:品词析句,积累语料。而要完成这些相近的学习任务,又要用到相近的学习方法。这些相同或相近的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课文教学的“普通价值”。在现行语文教材的课后学习提示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普通型”的题目,它们可能和单元学习专题没有多大的联系,对学生新的语文知识的获得和新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许也没有多大直接的关系,但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形态之一———累积状和习得性。它们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导学系统”,特别是课后的“思考练习”中,也只有这方面的内容,这就相应地造成目前课文教学的共同的重大缺陷:只重视课文教学的普通价值,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价值———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凸显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突出专题,获取新法

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这一篇课文在这一学段的这一专题单元,甚至是这一专题单元中所处的位置与类型,所应该体现的独有的教学价值。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课文教学必须凸显课文教学独有的核心的价值———那就是准确把握课文特征和单元专题的特点,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的语文读写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新的语文学习能力。如前所述,《美丽的小兴安岭》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被编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作为精读课文,专题的学法在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却做了提示:“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综合本单元专题内容和学法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组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学习作者如何观察自然景物并抓住特点有条理、具体地表达出来。”“观察得抓住特点,表达得富有条理与具体”是教学核心价值的关键词。再与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具体化为:“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小兴安岭景物的,又是如何把它的特点具体地表达出来的。”体现这个核心价值的教学程序相应安排如下: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条理后)

1. 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2.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

(1)品味用词描写的准确:如,本段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体会“抽”“长”“汇”“欣赏”等词语的准确性。

(2)体会观察选择的准确:小兴安岭的春天是不是只有这些景物?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经过讨论后让学生明白:树木是小兴安岭主要的物产,它最能体现小兴安岭的特点,必须写;小溪是积雪融化后小兴安岭春天的新景观,写了能够突出春天的特点;春天天气暖和了,小鹿才会出来散步、喝水,也是春天到了才有的,写了更加体现出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

(3)相机进行有感情朗读,记忆,积累语言。

3.

自读第3、4、5自然段,填写与第2自然段学习相类似的表格,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

4.

全班交流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提出学习中的疑难,教师相机引导解决。交流的程序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第2自然段相近。

5. 把所填的表格作纵向的比较,思考:

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时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原因是什么?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领会:每个季节里都写了树木,这是小兴安岭主要的景物,作者又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把它写得各不相同。其他的景物都是小兴安岭在这个季节里所特有的或刚有的。这些都是以作者细致的观察为前提的。

从以上笔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教学主体的设计中,大家不难体会到,我是以单元专题为抓手来体现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的。在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讨论还处在发轫阶段,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未成熟,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未充分体现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的背景下,这种方式对于基层教研人员、特别是一线老师来说,更有适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只是目前大部分语文教材,除了在“单元导读”中对此有少量的提示外,在具体课文的导学系统或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很难找到能够体现课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说明,“思考与练习”中提示的大部分只是课文教学的普通价值或体现学段学习目标的零散的题目。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深刻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领悟教材的编排特点,作出比较艰苦的、但又是非常有意义的努力。而且,在这个设计中,在努力体现课文教学核心价值的同时,还较大程度地带动了普通价值的实现。这正是笔者这里要表明的第二种观点:以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为主导来设计教学,在突出核心价值的同时把普通价值也融化其中,从而带动普通价值的实现。

三、牢记课文教学的“终极价值”:迁移运用,练习表达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培育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大量的文本式的教材又使语文教学实际上只偏重于阅读理解而轻视了运用表达。那么,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之中有没有更核心的要素,如果有,又是什么呢?有学者发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并提出了以“表现表达”为主体的新的语文教学范式。近年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语文教学的回家之路,那么,语文真正的家在哪里呢?受当代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启发,笔者认为:语文的家,不是纯粹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只是通往语文之家的起点站;语文的家,也不是一般化的品词析句,它只是通往语文之家的停靠站;语文的家,更不是泛泛的语言积累,它只是通往语文之家的加油站;语文的家,还不是抽象的学法获得,它只是通往语文之家的方向标。语文真正的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语言的品味,获得语料的积累和相关的学法后,进行言语的实践运用与表达练习,学生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所以,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语言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获得上。“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主要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而说的,更应该是对语言的运用、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而言的。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作者观察得准确与细致,行文表达得清晰与具体,都非常值得三年级的学生多方位学习。教学中,我们在让学生学习了作者的观察、表达的方法后,不但要学生记住这些方法并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形成阅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与情境,把学得的方法运用于相应景物的观察,再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像课文作者一样表现出来。“迁移运用,表达练习”的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1)段的仿写。观察某一地方某一季节的景色,想想:最能体现此地特色的景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观察后模仿课文的某一自然段写下来。(2)篇的学习。回忆或观察你所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观一年四季的变化,想想这个地方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一年四季中有什么变化或不同,每个季节中除了主要景物外,其他的景物都有哪些?有什么变化或特点?仿照课文写下来。

上一篇:观音山煤矿掘进一工区基层队伍管理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写和赞美天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