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课文

2024-04-20

二年级语文课文(精选11篇)

篇1:二年级语文课文

我真希望

汽车里喷出来的,不是难闻的气味而是淡淡的芬芳。

我真希望

公园的草坪上,不是脏脏的垃圾,而是鲜艳的花朵。

篇2:二年级语文课文

一天,森林里要举行一场动物联欢会。

来参加联欢会的动物有孔雀、海豹、小狗、还有大象、小猴和小熊,它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孔雀第一个上台,它展开了美丽的羽毛,紧接着,海豹顶球,小狗荡秋千,还有大象吹喇叭,小猴、小熊耍杂技……它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篇3: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 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 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然而, 在我们的常态教学中, 很多老师没有很好领会教材的编排特点, 没有准确把握插图与课文的关系, 没有摆正插图在教学中的位子, 在运用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

现象一:视而不见。现在的阅读教学, 课件是最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日常的听课中, 我们常常看到教学课件赏心悦目:音乐悦耳, 文字闪烁, 动画形象。而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课文插图, 却倍受冷落, 教者往往视而不见。我统计了上半年听过的46节课 (基本上是名师和骨干老师执教的课) , 发现引导学生在插图中驻足的只有13节。

现象二:蜻蜓点水。低段教材中, 插图情趣盎然, 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好帮手。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插图时, “虚晃一枪”, 错失良机。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看电视》时, 出示插图说:“你看, 球赛开始了, 我和爸爸多高兴啊!”浅尝辄止的一“瞟”后, 就出示句子, 请小朋友读好“好球, 好球, 快射门”。图上爸爸的振臂高呼, 儿子打着胜利的手势以及两人兴奋的表情都没有引起教者的注意。本来两个“足球迷”此时的心情以及句子的朗读在理解插图后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如此蜻蜓点水的处理, 效果可想而知。

现象三:南辕北辙。插图是教学的好助手, 但是引导不当, 往往事与愿违。在一年级《月亮的心愿》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白月亮为什么一开始希望明天是好天气时, 出示了课文插图, 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一只小熊, 有的说看见一个背包, 有的说有一盆仙人掌, 一个窗户……内容浅显零乱。教师见学生一直没有说到点上, 只好问:从背包上, 你知道她明天要去干什么?这样的插图使用完全失去了教学意义。如果教师引领学生细心观察背包里的东西: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女孩抱着小熊睡得那么甜, 你猜猜她梦见了什么?这样的观察、想象引导, 才能让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理解女孩喜欢郊游、盼望游玩的心情, 月亮的心愿也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 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 我们只要善于开发与运用, 它就会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泓活水,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润滑、催化。

一、用于课始

1.激发兴趣。教材插图大多色彩鲜艳, 内容形象, 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识字1》 (一下) 介绍的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课文插图配的恰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画。

师:小朋友们, 春天来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看谁的眼睛最亮, 从图画中找到春天。

生:春天, 河里的冰块都融化了。

生:春天, 好多花都开了, 有红的, 有黄的, 还有紫的。

生:春天, 小鸟飞回来了, 它们在空中快乐地唱歌。

……

师:是呀, 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 大地好像从睡梦中醒来, 她把自己打扮得可漂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他们可都躲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呢! (引导学生读读词语, 想想指的是图片的哪处景物)

实践证明, 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这“第一印象”, 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作用更大。

2.感知课文。课文插图有很多都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课文重点的再现。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上内容, 猜猜他们是谁?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好像发生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多幅图的课文, 更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

3.引发冲突。课文插图是故事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矛盾, 引导学生聚焦冲突, 激起阅读期待。如教学《可贵的沉默》, 教师请小朋友先聚焦第一幅图, 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见所有的小朋友都在举手, 他们一定都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很高兴, 有几个男孩子还激动得站起来。

生:他们都一脸的微笑, 张着嘴好像在喊些什么。

师:是呀, 同学们此时是多么开心, 多么神气。但是也是他们, 当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 你又发现了什么? (聚焦第二幅图)

生: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 有几个好像还不好意思睁开眼睛看。

生:他们好像被问题难倒了, 因为他们都皱着眉头, 还有人托着腮在思考呢!

师:现在, 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他们是谁, 为什么一开始那么高兴, 后来就愁眉苦脸了?

生:他们的老师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让他们的心情变得那么快?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 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 认真去读读课文, 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

二、用于课中

1.为理解和感悟重点词句提供支点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因为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 通过想像加工写成的。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像不能完全同步, 造成了对其所写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有的词句, 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 如果指导学生看图, 通过图文对照, 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 解决这些重难点。如《秋叶飘飘》一诗:“红色的蝴蝶, 黄色的小鸟, 在空中飞翔, 在风中舞蹈。”学生读诗时并没有理解那蝴蝶小鸟就是秋叶。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看图后发现了“新大陆”, 兴奋得高高举起了手:那空中飞舞的红叶黄叶就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小鸟!

2.为深化课文的主旨再现经典镜头

有的插图表现的是课文重点片断的特写镜头。课堂上, 教师适度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入情入境地体验, 对经典镜头反复地咀嚼品味, 能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桥》 (五下) 一课的插图, 展现的是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 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在教学中, 学生对“他像一座山”体验不深, 只能在字面上打转。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意, 学生看着画面中张开双臂、巍然挺立、神情严肃的老汉, 看着洪水肆虐, 情势紧急, 慌乱逃生的人群, 对老汉的形象认识就会深刻起来, 立体起来;对“他像一座山”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3.为想象说话和写话创设情境

尽管现在的教材很少有看图说话、写话的专项训练,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 大空间的画面上景色迷人, 人物生动, 形象诙谐, 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和谐, 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教学本文,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 想象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 用童话的形式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 有插图可凭借, 练笔时自然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三、用于课终

1.创作插图。新课程鼓励我们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创新作业。像“为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图画”这样的作业就很受孩子们欢迎。《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让人读后感叹:这里不愧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然而课文的插图只是再现了冬天白雪覆盖的景象, 其他的季节成了我们可以发挥智慧的想像空间, 而且对于小兴安岭的冬天, 更吸引学生的是不同动物在冬季的生活, 这在课文的插图里也是一个空白。因此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言描述, 选画一幅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或秋天图, 也可以补画冬季图。为了完种这项作业, 学生必须去读课文、想情节、品语言、悟人物, 这种过程是全感官的参与, 是智育与美育的融合, 是表达与创新的合作, 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益处。

2.讲解插图。课后让学生口头讲解或书面讲解课文插图是创新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口头讲解:学习了童话《丑小鸭》后, 我让小朋友看着三幅插图,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种讲解既是学生在图片帮助下对课文内容的复述, 又是对故事内容的再演绎。

写讲解词:看图写话一直是培养低段学生由读到写的关键方法。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写话的图片, 期待打开他们的思维。其实, 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插图“二次利用”, 让学生看图写话。如教学《看雪》 (二上) 后, 我请学生回家写写图片上小朋友玩雪的情景。

因为学生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 看图写话时就显得“有话可说”了。

篇4: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然而,在我们的常态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很好领会教材的编排特点,没有准确把握插图与课文的关系,没有摆正插图在教学中的位子,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

现象一:视而不见

现在的阅读教学,课件是最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学课件赏心悦目:音乐悦耳,文字闪烁,动画形象,而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课文插图,却倍受冷落,视而不见。我统计了上半年听过的46节课(基本上是名师和骨干老师执教的课),发现引导学生在插图中驻足的只有13节。

现象二:蜻蜓点水

低段教材中,插图情趣盎然,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好帮手。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插图时,“虚晃一枪”,错失良机。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看电视》时,出示插图说:你看球赛开始了,我和爸爸多高兴啊!浅尝辄止的一“瞟”后,就出示句子,请小朋友读好“好球,好球,快射门”。图上爸爸振臂高呼,儿子打着胜利的手势,以及两人兴奋的表情都没有引起教者的注意,本来两个“足球迷”此时的心情以及句子的朗读在理解插图后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如此蜻蜓点水的处理,效果可想而知。

现象三:南辕北辙

插图是教学的好助手,但是引导不当,往往事与愿违。在一年级《月亮的心愿》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白月亮为什么一开始希望明天是好天气时,出示了课文插图,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一只小熊,有的说看见一个背包,有的说有一盆仙人掌,一个窗户……内容浅显零乱。教师见学生一直没有说到点上,只好问:从背包上,你知道她明天要去干什么?这样的插图使用完全失去了教学意义。如果教师引领学生细心观察背包里的东西: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女孩抱着小熊睡得那么甜,你猜猜她梦见了什么?这样的观察、想象引导,才能让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理解女孩喜欢郊游,盼望游玩的心情,月亮的心愿也就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开发与运用,它就会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泓活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润滑、催化。

一、用于课始

1.激发兴趣。教材插图大多色彩鲜艳,内容形象,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识字1》(一下)介绍的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课文插图配的恰是“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画。

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看谁的眼睛最亮,从图画中找到春天。

生:春天,河里的冰块都融化了。

生:春天,好多花都开了,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

生:春天,小鸟飞回来了,它们在空中快乐地唱歌。

……

师:是呀,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大地好象从睡梦中醒来,她把自己打扮得可漂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他们可都是躲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呢!(引导学生读读词语,想想指的是图片的哪处景物。)

实践证明,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这“第一印象”,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作用更大。

2.感知课文。课文插图有很多都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课文重点的再现。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内容,猜猜他们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好象发生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多幅图的课文,更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共有四幅插图,第一幅展现了小灰兔拉着老山羊送的一车白菜,而小白兔接过老山羊一包菜子。第二幅描绘了小白兔汗流满面地管理白菜,白菜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第三幅图里小灰兔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开心地吃着白菜,白菜就随意地堆在他的身后,预示着他懒得挪窝。第四幅图上,小白兔挑了一担白菜送给老山羊,旁边的小灰兔感到奇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故事或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借助四幅插图,学生有了叙述的“拐棍”,那么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就容易得多了。

3.引发冲突。课文插图是故事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矛盾,引导学生聚焦冲突,激起阅读期待。如《可贵的沉默》,教师请小朋友先聚焦第一幅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见所有的小朋友都在举手,他们一定都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很高兴,有几个男孩子还激动得站起来。

生:他们都一脸的微笑,张着嘴好象在喊些什么。

师:是呀,同学们此时是多么开心,多么神气。但是也是他们,当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你又发现了什么?(聚焦第二幅图)

生: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有几个好象还不好意思睁开眼睛看。

生:他们好象被问题难倒了,因为他们都皱着眉头,还有人托着腮在思考呢!

师:现在,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他们是谁,为什么一开始那么高兴,后来就愁眉苦脸了?

生:他们的老师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让他们的心情变得那么快?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去读读课文,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

二、用于课中

1.为理解和感悟重点词句提供支点。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因为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通过想像加工写成的,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像不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对其所写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有的词句,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如果指导学生看图,通过图文对照,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解决这些重难点。如《秋叶飘飘》一诗:“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学生读诗时并没有理解那蝴蝶小鸟就是秋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看图后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得高高举起了手:那空中飞舞的红叶黄叶就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小鸟!《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讲的是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

2.为深化课文的主旨再现经典镜头。有的插图表现的是课文重点片断的特写镜头。课堂上,教师适度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入情入境地体验,对经典镜头反复地咀嚼品味,能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桥》(五下)一课的插图,展现的是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对“他像一座山”体验不深,只能在字面上打转。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学生看着画面中张开双臂、巍然挺立、神情严肃的老汉,看着洪水肆意,情势紧急,慌乱逃生的人群。对老汉的形象认识就会深刻起来,立体起来;对“他像一座山”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3.为想象说话和写话创设情境。尽管现在的教材很少有看图说话、写话的专项训练。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因为大家都知道其作用所在。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大空间的画面上景色迷人,人物生动,形象诙谐,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和谐,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教学本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用童话的形式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有插图可凭借,练笔时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用于课终

1.创作插图。新课程鼓励我们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创新作业。像“为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图画”这样的作业就很受孩子们欢迎。《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让人读后感叹:这里不愧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然而课文的插图只是再现了冬天白雪覆盖的景象,其他的季节成了我们可以发挥智慧的想象空间,而且对于小兴安岭的冬天,更吸引学生的是不同动物在冬季的生活,这在课文的插图里也是一个空白。因此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言描述,选画一幅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或秋天图,也可以补画冬季图。为了完种这项作业,学生必须去读课文、想情节、品语言、悟人物,这种过程是全感官的参与,是智育与美育的融合,是表达与创新的合作,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益处。

2.讲解插图。课后让学生口头讲解或书面讲解课文插图是创新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口头讲解:学习了童话《丑小鸭》后,我让小朋友看着三幅插图,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种讲解既是学生在图片帮助下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又是对故事内容的再演绎。

写讲解词:看图写话一直是培养低段学生由读到写的关键方法。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写话的图片,期待打开他们的思维。其实,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插图“二次利用”,让学生看图写话。如教学《看雪》(二上)后,我请学生回家写写图片上小朋友玩雪的情景,一个孩子这样写到:

冬天的一个早上,大地一片洁白。

有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上玩耍。亮亮在雪地里滚雪球,滚得可大啦!小红在堆雪人,她正在给雪人戴帽子呢!小强和小明正在打雪仗呢!他们打得身上都是雪,但还是很高兴。他们在跑啊,笑啊……

好一个热闹的雪天!

因为学生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看图写话时就显得“有话可说”了。

篇5: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

第一组

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4 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识字3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15 小柳树和小枣树16 风娃娃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识字5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

语文园地五

识字6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识字7“红领巾”真好27 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29 父亲和鸟语文园地七第八组

识字8我是什么31 回声

太空生活趣事多33 活化石

篇6: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学随笔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科学知识介绍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1、鼓励多种方法识字,充满情趣,体现识字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二年级的孩子的识字量已有近两千字,他们有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是重点,但已不是难点。故在课堂上要提高识字的效率,力求扎实有效。在初步感知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交流时让学生充分观察生字,谈谈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不但能谈到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而且谈到了在生活中是怎样识字的:如:在象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就认识了“楚”和“汉”,在冷饮包装纸上认识了“傻”···还有通过查字典认识了“衡”···

2、图文结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洒在碧玉盘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句子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我先让学生读读,谈谈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将这句话读美了,读出感情了。接着我又请孩子们看图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们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说话,“满天的星星像”。有的学生说像眼睛,有的说像萤火虫。最后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将文本内化的同时,又引领学生们产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对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3、情境中体验,读读悟悟,深化学生的感受。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做一做、自己数一数,在情境中体验。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情境体验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们表演读,数完星星之后对张衡数星星体会得更深刻了,他们不仅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体会到了张衡的认真,耐心,甚至于还体会到了他对星星的喜欢,他数星星时的困难,星星不停地在动,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接着问孩子们想对张衡说些什么?孩子们就有话可说了,因为他们有了这样一种情感的体验。这种感受也就深了。

4、自读、自悟、自得,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张衡数星星的决心和对星空的认识。

篇7: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海小教师:李义龙

一. 说教册。

本课书在讲读时,本人觉得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列宁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利用蜜蜂、养蜂人、蜂房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到养蜂人的过程。教育启迪学生也要像列宁一样,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引领学生学习时,以列宁怎样想,为什么以蜜蜂为向导为重点。以教会学生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为难点去进行教导。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较强。但又比较胆怯。语言表达能力差,因此,在教导中加强学生的培养,农村孩子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差,因而也注重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加强。三说教法

篇8:二年级语文课文

1. 学习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现在……”的句式说话, 并理解“不断提速”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3、4、5 自然段;初步运用生字组词法理解“创举”“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等词语, 了解“绿色环保“”海拔“”世界屋脊”三个词语。

3.会写“晚、新”两个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车的故事》。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生字新词, 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请大家将书翻到第150 页, “我会读”中的词语, 你能一组一组地读一读吗?

(学生自由读, 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叫一组一组地读。学生拍手一下, 示意老师已经读完。)

师:谁来读第一组?

生:速度、快速。

生:提高、提醒, 梦想、做梦……

师:你们读得可真好!上节课, 我们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列、弄、创、速、提、名) 你们能不能也来给这些生字组组词? (生开火车组词, 小老师带读)

师:上节课, 大家还用了换一换的方法学了这四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断、梦、郊、查) 你们也能组词读吗? (生组词, 小老师带读)

师:我们还用组词的方法学习了这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世界、修建。生读。个别读、两人一起读、齐读)

师:学习汉字时, 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 来学习一组组字。上节课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 我们还知道一节一节的车厢是靠谁带动的?

生:机车。 (齐声回答)

生:原来, 一节一节的车厢是由机车带动的。

师:我觉得你们把“原来”这个词读得慢慢的, 我仿佛真的明白了。

二、感受并运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的句式

师:其实机车还有不同类型的,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3 自然段, 再找找有哪些机车, 用横线画下来。

(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个机车。再启发学生读读找找)

生:磁悬浮火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电力火车。 (学生汇报时, 教师在课件中相机画出对应的机车名字)

师:你们读得很棒,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机车的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请大家看看图, 读读文, 为它们找到自己的名字, 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理由。

生:电力火车在最后一幅图, 因为在图上我看到有电线。

生:我觉得第二幅图是蒸汽机车, 因为它上面有一根管子在喷蒸汽。

生:我觉得第三幅图是磁悬浮火车, 因为它下面有根钢管, 也许可以悬在上面。

生:还有图上这个火车造型也能看出它速度快。

生:污染小。

师:哪里看出来污染小?

生:蓝天白云, 这火车看起来也很干净。

师:同学们真能干, 通过图文对照、查找资料了解了这些机车的模样和特点。你们还能根据课文的内容, 给这四个机车排排队吗?再读读这段文字, 圈一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完以后在认真地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圈完以后再读读课文, 这样做真好!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 注意听清要求。四人小组合作, 先请组里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机车, 尝试排顺序, 再找到对应的图片, 最后借助书本介绍一下这些机车。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师巡视, 进行指导。)

生:最早是内燃机车。 (课件出示“最早”)

生:后来人们把内燃机装到火车上, 制成了内燃机车。 (课件出示“后来”)

生:再后来, 又发明了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 (课件出示“再后来”)

生:这样的火车速度快, 污染小, 真称得上是“绿色环保型”火车了。

师:用上了这几个词呀, 不仅清楚地介绍了有几种机车, 还能明白它们发明的先后顺序呢!像这样四人小组分工再来介绍介绍。 (学生再次进行小组合作介绍)

师:其实我们中国的火车不仅污染小, 而且速度快。 (课件出示第4 自然段) 哪两个词语让你们感受到速度快呢?

生:不断提速。

生:夕发朝至。

师:我们先来看“不断提速”。在预习时, 有28 位同学提出不理解这个词语。 (出示图表) 过去我们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要22 个小时, 后来直达车加快到14 个小时, 现在动车组只要10 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而高速列车6 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这就叫作不断提速。请大家用上“最早、后来、再后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看图用上连接词说话)

师:还有一个词语“夕发朝至”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你们知道“夕”和“朝”分别是什么时候吗?

生:夕是晚上, 朝是早上。

师: (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你们可以想象, 从北京到上海夕发朝至的情景吗?

生:一个人晚上出发, 在车上看会儿电视, 睡一觉, 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三、借助微课, 理解词语“创举”

师:其实中国的火车不仅速度快, 而且铁轨也很先进。我们班有23 个同学提出对“屋脊”不理解。 (出示房屋图片) 看屋脊在哪里?点给我看看。

生: (学生用手指点屋脊) 就是房子最高的地方。“世界屋脊”就是我们的青藏高原。

师: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呢?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介绍的。 (播放微课)

师:你们能不能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学生轻声自读第5 自然段, 接着师生合作读, 师读第一句, 生读第二句, 读中感受“创举”。)

师:了解了火车和铁路建设的这一切, 小明做了一个梦, 这个梦呀也是他的一个美好的心愿, 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

四、学写生字“晚”和“新”

师: (课件出示第5 自然段中的“晚”和“新”) 通过了解, 同学们觉得这两个字特别需要老师指导一下。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但是还要注意穿插。 (师引导学生发现“晚”的撇, “新”的横和撇在书写时要注意穿插)

(师范写生字, 生各写一个生字。师相机巡视指导并进行书写展评, 总结在书写时与横中线、竖中线重叠的笔画要特别注意。)

【评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与发展的科普小品文, 文中具有常识性知识的词句较多,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常识性课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性, 娄屹岚老师巧妙地以多种形式的词语理解为切口, 来统领全文学习, 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词语理解的形象性、具体化。整堂课, 充满趣味, 扎实有效。

一、图文对照, 了解“火车种类”

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火车发展不同时期的四种机车, 有的已历史悠久, 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有的虽有乘坐的亲身经历, 但缺乏观察与了解。因此, 教师将学词与认知结合起来。在圈圈读读机车的名称基础上, 出示四种机车的图片及简洁的补充文字, 以学生预习中最想了解的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为例, 引导学生图文对照, 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 了解特点, 说说是怎么认识这种火车的。这样, 学生既学习了图文对照、整合信息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又了解了相关的常识性知识, 很好地体现了常识性课文立足于语言学习,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摆摆说说, 感受“火车发展”

在了解“火车种类”的基础上, 教师抓住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让学生感受“火车发展”。借助图片排序, 引导学生先自主读文, 圈一圈表示机车发明先后顺序的词语, 再通过小组合作摆摆说说的方式来介绍机车发明、发展的历史, 从火车不断地更新换代中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指导一年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体现了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展开合作学习的原则, 要求清晰、分工明确、分步落实。

步骤一:自主读文, 圈画表示顺序的词语, 为分工介绍做好铺垫。

步骤二:布置要求、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尝试合作学习。

步骤三:一个小组示范展示, 进一步明确学习流程。

步骤四:再次实践, 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 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发现由于分工明确, 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学习任务, 在合作中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相互调整, 学习成果有了新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质量。

三、拆字解词, 想象“不断提速”

“不断提速”“夕发朝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如何让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呢?教师通过补充资料, 并以数轴显示的方式将数字变化形象化、具体化, 再小组合作运用上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来说一说。让学生借助补充资料, 在运用句式说话中理解了所需时间越来越少, 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不断提速”, 从而感受我国火车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然后, 教师又从“夕发朝至”入手, 采用拆字解词的方式, 借助学生已有的对“朝阳”与“夕阳”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义, 并引导学生读读句子, 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读句子想象, 学生就将“夕发朝至”转化为具体的情景画面了。

四、寻找联系, 感知“世界屋脊”

借助图片演示让一年级学生具体感知“屋脊”是房屋的最高点, 那么“世界屋脊”又是指什么呢?为什么说青藏铁路建成后火车可以开到“世界屋脊”上了?教师不是自己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自主从文本中去提取有关信息来加以说明。学生找到了文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句子, 教师再补充:“青藏高原离海平面可高了, 有我们杭州20 多个玉皇山那么高呢!”从而具体感受青藏铁路的“世界之最”。这样, 不仅学习了常识性知识, 更突出的是教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着去依据上下文寻找联系, 利用关联信息解惑, 提升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五、借助微课, 感叹“伟大创举”

篇9:二年级语文课文

关键词:巧抓重点??理清线索??适当启发 促进感悟 注重联系??活学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正文:

小学生经过一、二年级集中识字的学习,到了中年级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也能读懂教材上的文章。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抓重点,理清线索,刻下印象

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大多数同学能读懂大意,但只能是很平淡地读读,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使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上四年级上册课文《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展开教学,让他们抓住这个中心问题,读、议,反复思考、理解,老师适时点拨,最终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三个青年对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回顾,他们对幸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智慧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解释了幸福的含义。这样的阅读教学,可谓激活了语言文字,彰显了文章中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启发得当,促进感悟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而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大都能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的大意?,但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很难体会到,这时,老师就必要给学生适当的启发点拨,其实,往往只须几句精简的语言,就能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见,阅读课老师的作为在于巧点拨,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特别是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秦兵马俑》一文,学生读文后问:“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作者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强烈的自豪感?”学生一般都能找到,但细微之处还需要老师指点,促使其感悟,如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作者通过用文字说明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出来的,只有在阅读中感悟才能体会出来。

三、随课設练,活学致用

阅读课文练习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通常是下课前几分钟草草布置,就让学生去做,其结果不尽人意,再去订正往往是事倍功?半,因而,练习的指导宜在前,不宜在后。中高年级要注重句段的训练,尤其要重视文章结构的指导。例如,《颐和园》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课后的练笔要仿照《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写法,考虑清楚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这样一课一练,日积月累,语文教学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讲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指导好学生阅读,就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让他们把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抄写在笔记本上,善于总结,每周都要进行回顾,看看自己摘记的内容好不好,好在哪里,对自己有没有帮助,在总結中提高写读书笔记的水平,使其为我习作时所用。

参考书目:《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5.6.8.10期

篇10: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

2.傍晚快要落山了,一只只的 。

3.宁宁 , 铅笔 。画个 没有门,画只鸭子 ,画张 腿 , 大马没 。你看看, 是个粗心的 。

4.北京时间 第 届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在

“鸟巢”上空飘扬了 _ __的___ __旗已经缓缓降下。??场上仿佛又响起了《____》的歌声: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无心尽的留恋与不舍,高达__ __的圣火渐渐熄灭。

5.《静夜思》诗人写的。我会默这首诗:

疑是 霜。 ,低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____ ___ __ 的感情。

6.捉一只蝴蝶,能编织 _。含 ,能 。

7.挖一篮 ,撑圆了 。逮 一串 _ , 馋 。

8.乡下孩子,生在 , 旷野里。

9.婆婆,婆婆,这是 蝈蝈。在我 ,

就 。

10.歌声会 ,看到小溪流淌的 。

歌声会 __ __,想起 。

11.踮起 ,走进 ______ 。 我们把一株紫 栽

在 窗前。

12. , , _______ 盛开的 ,那

是 ,感谢你 挂牵。

14.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脸儿黄,_________不穿_____衣裳。____________

当棉袄,__________挺胸膛。别的花儿怕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

开得旺。

16.梅兰芳 没有 。他 ____________飞翔

的鸽子, 水底流动 。日

子一长, ,人们都说,_______________。

17.经过 ,梅兰芳 的京剧大师。

18.禹下决心要 。他吃尽了 ,走遍了_______, 仔细地察看 。他带领老百姓__________________,劈开 了 ,引导洪水 。使老百姓过上了

_______________ 。从此,大禹的名字。

19.《登鹳雀楼》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这首

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0.《青松》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22.丹顶鹤有 ,而脖子和翅膀边儿 。

它的 就像嵌了一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3.丹顶鹤很逗人__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4.千条渠,万条河, , 。

千只船,万只驳, , 。 , , 一箩又一箩, 。

25.水乡__ ___多,_ ____多,_____ _多。

26.云房子有的像 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

。有 ,有 ,也有一

点点小的, 一只小麻雀。

没有了,没有了,天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剩

下一个笑眯眯的________和_________水汪汪的__________。

27.太阳已经西斜, 。天空 。太阳 ,它那 了,把身边的云染成

了 、 、紫色??太阳的脸 了。它 走

向 ,把灿烂的霞光 。

28.蚕吐丝,蜂酿蜜。 , 。

29.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

始于足下。

30. 并不都是金子, 并不都是好话。

31. 要干凶恶残酷的 ,那是 。

32.百川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2)? 不努力, 徒伤悲! 34.冬天,降临,呼呼地吹,

纷纷地下,蟒

、、猬等动物都冬眠了。但是,

不怕寒冷,依然迎风怒放;和不怕寒冷,昂首挺立;小朋友们也不怕寒冷,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玩得真开心!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相连。

________________露______________霜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的节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节日的天安门

上,

高挂,轰(hōn溃┟(mín溃

前,一辆(liàn

溃┝九帕姓齐的坦克,一排排军容整齐的军队正接受人民的。大地,一片欢腾,中国犹如一条在腾飞。 38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江南

明亮的

和万家。每当

西下时,渔民们唱着,伴着

篇11:二年级快速背诵语文课文方法

对于要背诵的古诗文,先将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提取出来,将提取的第一个字按顺次编好,记诵于心。或者,干脆将这些首字编成口诀,记住口诀的每一句。然后,再根据首字的提示回想相对应的句子,背诵起来就容易前后相继,依次成章。如记得开头一字,实在记不全整个句子,则可特意看书,重点去记,力争记牢。

如《琵琶行》这样的长诗,第四段便可依次抽取每句首字共二十个字,编成“我又同相我,谪浔终住黄,其杜春往岂,呕今如莫为”口诀,再回想背诵。这个方法很适宜背像《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诗,有利于记全诗句。当然,如学生对诗特别有兴趣,也不一定要编口诀,可直接写出首字,依次对照背诵。依次背诵,就很容易发现哪些句子不易背出来,再重点攻关,这样,就能事半功倍,起到提高背诵效率的作用。

二、逻辑联想法

凡所应背诵的经典诗文,将句子联缀成段成章以至成篇,往往有意脉可循。教师要鼓励学生找出意脉,进行逻辑联想。像这样,学生可能动地提高记诵的水平,自我检验背诵结果的正确与错误。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阐述“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均是由分到总的结构。“王道之始”是三项措施,再总而论之;“王道之成”是四项措施,再总而论之。若学生背“王道之成”只记得前三项“物质文明”的措施,后面不记得了,可通过逻辑对应式的联想推想出还应有“精神文明”加强教化一项,那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容易背诵出来了。假若学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去推想记诵课文,久而久之,不仅有利于背诵课文,也有利于学生提高作文的逻辑表达能力。

三、融情于意法

所谓融情于意,即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汇于所背诗文的意境与意情之中,体悟之,感应之,共鸣,升华,产生一种“如我表达”的自我实现感,增加自主的能动性,背诵时如有神助。这一方法,看起来颇似玄而不实,其实大可深味,投入越深越有效益。许多学生一味枯读,没有融情于意,怎么也背不出来;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诗文不感兴趣。如教师鼓励学生欣慕古雅,让他深深喜爱陶醉并体味感悟课文,使其置身于情境与意境之中,诵读时欲罢不能,背诵效率就会提高许多。

上一篇:观阁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2011.7.12)下一篇:给雨果写一封信说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