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2024-05-11

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通用8篇)

篇1: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要如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优良品行的健美少年。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培养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策略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也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老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内涵

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三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很多人说外语无非就是一种工具,事实上,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常常是模拟英语国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话题,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设计所谓的真实性任务。所以交际语言教学开始时,很多人认为掌握英语就是为了跟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往,我们所设计的真实任务都是以这个理念为基础,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素

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社会责任

1.诚信友善。2.合作担当。3.法治信仰。4.生态意识。国家认同

5.国家意识。6.政治认同。7.文化自信。国际理解

8.全球视野。9.尊重差异。人文底蕴

10.人文积淀。11.人文情怀。科学精神

12.崇尚真知。13.理性思维。14.勇于探究。审美情趣

15.感悟鉴赏。16.创意表达。学会学习

17.乐学善学。18.勤于反思。19.数字学习。身心健康

20.珍爱生命。21.健全人格。22.适性发展。实践创新

23.热爱劳动。24.批判质疑。25.问题解决。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英语新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因此龚亚夫先生创造性提出了英语课程的三维目标,并进行了细致地解读。他指出英语课程目标包括社会文化目标、语言交流目标和思维认知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包括:行为规范与伦理美德、社会知识与学科融合、多元文化与国际视野;语言交流目标包括语言运用知识、听说读写技能、语言交流能力;思维认知目标包括积极的思维方式、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有这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同时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到教学中,让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单元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就是围绕核心,设计任务;围绕目标,逐步递进;围绕话题,整合内容。在PEP四年级下册Unit6 Shopping中,在课堂伊始就给学生呈现了购物商场的大情境,让学生了解,听懂商店名称的单词,同时能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购物。接着学习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最后还把三年级上册Unit 6 Happy birthday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创设为了开生日party根据Money Chart去超市购物的具体环境,借助超市收银单来描述购买的物品及其价格,让学生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出。同时在超市购物产生零钱之后该如何使用,引出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发,语言的输出得到更大强度的锻炼,积极思考如何合理消费,并且加强了学生按需购买的意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触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由此体现了学科素养的价值型态,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2.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独创性与批判性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英语新教材中蕴含着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内容,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素材,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与批判性。尤其我们老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

在第八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会中,来自合肥的葛靓清老师执教的PEP六年级上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 ? B.Read and write中采用了任务教学方法,通过Read for main idea,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for opinions三个不同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理解故事、获取信息、回答问题。在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学科间的整合,尤其是关于shadow的形成与变化过程,葛老师充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常识及经验或是学科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解答,体现了从英语学科转向学科英语的教学理念,同时更通过几个问题:Do you agree with Old tree? Why? Why does Old tree answer like that?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升了孩子们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又如另外一节来自长安陈海燕老师《新维度》Book6 Unit 4 I am angry的课例,文本讲述的是喜爱运动的小朋友Tony因为同学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愚弄他并且嘲笑他而发脾气,但经过善良的好友Lisa劝解后,他缓解了愤怒的情绪的故事。陈老师在教学中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体验、运用短语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读图时,通过问题:What does Tony want to do? Does Tony do that? Why not?通过递进性问题,帮助小学了解故事的发展,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预测Lisa的建议,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通过听、看、说等感官器官的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通过完成Tony的“Not Angry Reminder”,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文本的内涵,辨析适合Tony的舒缓生气的方法,发展学习的批判性思维,达到初步的语言运用,最后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⑴Give Tony more advice for his “Not Angy Reminder”,⑵口头Make your own “Not Angry Reminder”,并请求朋友提出更多的见解。⑶笔头结合实际完成自己的“Not Angry Reminder”,达到语言的真实运用,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成情绪管理素养的形成。

3.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相互依存的。而中西文化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在PEP三年级上册U3 Look at me中,翻阅整个单元教材,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句型How are you?及其应答I am fine, thank you./Very well, thank you.How are you?在英语国家的交流中往往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它主要是作为寒暄或引出将要进行的话题语句。但是,中国学生通过学习,往往只会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Fine, thanks./Very well, thank you.若学生只会如此回答,在交际中是不合理的。教师应通过对输入内容的调整,让学生感受更多真实的表达,感觉很一般用All right./Not bad.感觉不太好用terrible等。同时,出于礼貌还会回问And you? 接着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情景表演,将语言内容和表达真正内化成学生以后在真实交际中可以使用的内容。

又如PEP六年级上册U5 What does he do?中我们能很快从主情境图中获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职业;功能项目、单元主结构和核心语言都是围绕着职业来展开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职业的英语表达方式并就此展开相关讨论,能够简单介绍人物职业,会询问他人的工作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为自己的未来设想职业并为之努力。文本主情境图飞行员的图片虽然没有详细的教学说明,但该图传递的信息不单单是介绍pilot这个单词这么简单,还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了解橙色多用于各国紧急救援的衣服和设备上,如:救生衣、救生艇、消防员的衣服、工程抢险车等。

其次,对于postman, businessman, fisherman这几个职业单词也应该了解职业特点及职业中名称对于不同性别的差异与表达:

postman—postwoman(复数postman—postwomen), businessmanbusinesswomen), fisherman—fisherwoman(复数fishermen—fisherwomen)。再如PEP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中,我把该单元整合后分成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在Beautiful seasons的语境中,通过进行旧知整合,情感渗透,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美好;第二课时以Colourful seasons为主线,让学生在熟悉、特定、开放的语境中积累更多的语料,不仅体会四季的美好,还感受它的多姿多彩;第三课时在My favourite season的语境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真实生活的开放语境中,运用核心语言进行交流。其中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不仅再构了Seasons in Dongguan的情景,通过学生的感受进行讨论,并且对比他们家乡的四季的变化,表达不同区域间的区别,从而更进

businesswoman(复

businessmen

—一步的延伸到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全球气候差异的不同等,从而引导学生做旅行计划时要关注天气等。以上种种,不仅让学生能聚焦个体,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季节不只是自然的场景,它在我们的生活和活动中也是充满色彩的,进而增强学生间文化素养的提高。

总之,英语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为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为学生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通过身体挖掘、文化挖掘、大脑挖掘、心灵挖掘等培养出sunny(阳光),happy(快乐),independent(独立),naive(天真)和excellent(优秀)的学生,做到“教书”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素质,提升他们和其身边人的幸福指数,让学生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PEP)(三年级起点)

五、六年级上、下册 [ 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龚亚夫 《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4.朱浦 《教学问题思考》[ M ] 上海:上海教艺出版社 2015.

篇2: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小学语文教育近二十年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众所周知却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翻查、收集并理解了一些相关资料。得出,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二、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又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有着求知欲,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其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注意课程导入的新颖。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巧妙导入课程,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文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这样的学习生动又活泼,能自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实现泛读和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文学大家长久积累下来的,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中的佳作。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帮助学生做好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或是课内中的一些经典片段、名句。课前请一名同学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三)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不断提升其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意义、语言的情感、语言的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通过穿针引线、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语言得到升华,得到灵性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以学生掌握知识点为结点,而是让解决的过程成为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教材为基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教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

2.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性。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抓不到问题实质,或是急于求成,造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代替现象的出现等情况,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心态,调整其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完整地解决问题上来。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教学更顺畅。

篇3: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英语固然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科目,但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训练,而因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随时渗透人文教育,把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落到实处,全方位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自2001年以来,随着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推进、教材改革更新,广大教师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上,经过实践探索,收获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成效。

一、注重东西方异同,突出民族特色,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课程标准(2002)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能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著名英语教育工作者龚亚夫老师认为,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

于是,在《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0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中,在课堂练习目标对话后,我刻意加入了各位不同文化状况下人们用餐习惯的视频资料,告诉学生西餐中的饮食和就餐文化,并且渗透传递、培养孩子从小不随意浪费的良好品质———Never ask for more than you need.And try to finish everything you order.让孩子尊重不同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礼仪规则,并反思社会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礼仪模式,从而达到对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课后作为文化延伸,我还让学生自己寻找并总结了其他文化差异的表现:如赠送礼品时,外国人容易当场拆开,而中国人则不会;表达喜恶时,中国人比较委婉,而外国人则相对直接但却能顾及礼貌,如“I’m afraid I don’t like it but I would like to try.”在这一点上不同文化的内涵虽既有不同又有共通,即文明的不同表现其本质都是体现尊重。

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开放精神、尊重差异等品质一致,除了理解、宽容与反思,文化品格还应表现在注重文化的自信与自尊。《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中3a版块有大量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在讲解这篇阅读前,老师可在引入阶段提示并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其他极具特点的“世界之最”———长江、黄河、长城、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秦始皇陵兵马俑(the Terrocotta Army)等并赋予之人文意义,带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总结“祖国之最”并体验对我国地理、历史、人文的热爱,在学后对祖国山川和文化充满自豪之情。

二、增加课堂讨论,鼓励批判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论语》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既暗含了很深的哲学道理,也对教师教授学生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其中“勿必”是指对事物避免绝对肯定或否定;“勿固”就是避免拘泥固执。“勿我”指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听从多方论点,兼收并蓄。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可见,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当下最为关键并略显困难。

在《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课中,课本将大量中国传统故事引入了教学,其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了SECTIONA部分的听说练习素材来源。在这个部分,引导学生完成了故事听、说后,安排适当的讨论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很有必要,教材很适时地在之后的

2d部分作了此种引导。表述现代人已经开始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持怀疑态度,觉得举全家之力,世代移山有点小题大作,事倍功半。此时,在进入2d环节后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To work out Yu Gong’s problem,was moving the mountains the only way?

2. To work out the problems in our life,what can we learn from Yu Gong?

3. Wha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do Americans like?Do 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Chinese people?

4. Does Chinese culture value Yu Gong’s spirit?According to Chinese culture,what other spirits are important?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and there’re many ways to understand a story.For example,Yu Gong and his family could build a road instead of moving the mountains.

2.There are times when we can only solve a problem through hard work.We can never know what's possible unless we try to make it happen.

3.In Chinese culture,people value hard work and the spirit of holding on to their dreams.People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a strong will.And such spiritsare always importan even today.We value honesty,humor and wisdom,too.

4.The spirit of hard work and honesty is of great cultural importance in China.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nice qualities in Chinese blood.

5.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we do and they also value smart ideas and natural humor.People develop differen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beliefs.However,virtuesarealwayswelcomeand necessary no matter where we are.

通过讨论,学生们会感觉到,从有效解决问题的层面看,愚公移山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多维度思考和权衡利弊,会更有利于高效达成目标。但从文化品质的层面看,吃苦耐劳、契而不舍的精神在全世界多种文化体系中都值得推崇,也广为人接受。我们今天仍然尊崇愚公移山精神,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不容回避,无捷径可走,只能直面,生活需要智慧,也需要剥茧抽丝的勇气和耐心。

现今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期待更多充满情怀的老师以语言工具作载体培养出炽热而健康的生命,带有积极而温润灵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69.

[2]理查德·M.勒纳.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M].张文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42.

[3]朱小曼,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6.

[4]莱杰·布罗斯纳安.教养——可做的和不可做的[M].蒋立珠,陈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篇4: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渗透策略

G623.31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符合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到小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要想提高英语这门学科的质量,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行。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其要多与学生沟通,密切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学生之间要相互沟通。所以,了解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

我们以“How do you get there? ”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和回答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即“How do you go there”的学习和训练,这个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能快速熟记短语“by+交通工具”以及句型“How do you go to school?”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兔子舞”游戏,教师放兔子舞的音乐,让全班学生排成长队,后面学生把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随着音乐的指令“Left-Right-Go-Turn around-Go,go,go”,队伍开始慢慢向前移动,当然,教师也要参与到游戏中。通过运用游戏教学法,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这为教师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第一步。

二、重视品德培养,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动、活泼的特点,为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英语这门学科的特征,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增强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这门学科是由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品德教育的运用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词汇量,这样一来,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我们以“My favourite season”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 I like ……. ”、“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 ? my favorite season is……”等句型,并學会如何运用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来描写一年四季的天气特征、衣着特点和活动内容。在导入环节,教师要创设情境,与学生共同打开来自amy的邮件,并阅读邮件中的内容。Amy在信中提出了她最喜欢的季节、衣着特征和活动内容。在邮件附后,amy希望同学们能给她回信,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特征。通过情境教学,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也愿意给amy回信。在学生回信的过程中,便于学生与amy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掌握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全身投入到英语教学中,从教学中学习到更多与品德修养有关的知识。

三、增加课外阅读,确保学生养成核心素养

由于受到课本内容的限制,大部分文章都不太完整。当学生在理解不完整的文章时,他们会遇到重重困难,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力。针对此,小学英语教师要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的知识,确保学生养成核心素养。

我们以“Lets take a trip”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be going to句型,并能利用该句型来复习旅行用语。大部分小学生还没有走出出生的城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鉴于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通过阅读让学生阅读图书馆中的旅行书籍,学生能看到外面的大城市以及每个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这样一来,学生能更直观的掌握本节课的英语单词、词汇和句型,并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于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四、总结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教师要完善、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衔接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3(10)

[2]刘海伶.快乐的英语课——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J].海外英语.2010(03)

篇5: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保驾护航”,同时这三个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和提高,最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培养语言能力要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桥梁。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单元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就是围绕核心,设计任务;围绕目标,逐步递进;围绕话题,整合内容。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6 Shopping中,在课堂伊始就给学生呈现了购物商场的大情境,让学生了解,听懂商店名称的单词,同时能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 需求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购物。接着学习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最后还把三年级上册Unit 6 Happy birthday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创设为了开生日party根据Money Chart去超市购物的具体环境,借助超市收银单来描述购买的物品及其价格,让学生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出。同时在超市购物产生零钱之后该如何使用,引出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发,语言的输出得到更大强度的锻炼,积极思考如何合理消费,并且加强了学生按需购买的意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触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由此体现了学科素养的价值型态,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新教材中蕴含着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内容,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素材,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与批判性。尤其我们老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 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相互依存的。而中西文化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在三年级上册U3 Look at my nose.中,翻阅整个单元教材,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句型How are you?及其应答I am fine, thank you./Very well, thank you.How are you? 在英语国家的交流中往往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它主要是作为寒暄或引出将要进行的话题语句。但是,中国学生通过学习,往往只会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Fine, thanks./Very well, thank you.若学生只会如此回答,在交际中是不合理的。教师应通过对输入内容的调整,让学生感受更多真实的表达,感觉很一般用All right./Not bad.感觉不太好用terrible等。同时,出于礼貌还会回问And you? 接着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情景表演,将语言内容和表达真正内化成学生以后在真实交际中可以使用的内容。

再如在My favorite season中,我把该单元整合后分成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在Beautiful seasons的语境中,通过进行旧知整合,情感渗透,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美好;第二课时以Colorful seasons为主线,让学生在熟悉、特定、开放的语境中积累更多的语料,不仅体会四季的美好,还感受它的多姿多彩;第三课时在My favorite season的语境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真实生活的开放语境中,运用核心语言进行交流。其中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不仅再构了Seasons in Tianjin 的情景,通过学生的感受进行讨论,并且对比他们家乡的四季的变化,表达不同区域间的区别,从而更进一步的延伸到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全球气候差异的不同等,从而引导学生做旅行计划时要关注天气等。以上种种,不仅让学生能聚焦个体,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季节不只是自然的场景,它在我们的生活和活动中也是充满色彩的,进而增强学生间文化素养的提高。

(四)融合贯穿,催化学习能力,润滑情感态度 1.合作融合,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融合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它需要学生的分工与合作,也需要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用合作作为催化剂,使学生在共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时候,不断增强自己的 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

2.知情融合,润滑学生的情感态度。

知情融合即认知和情感的融合。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认知和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知情之间有层次的递进循环,最终实现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提升的过程。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准确找到教与学和谐一致的结合点,让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打动学生,引发情绪与心灵共鸣,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

篇6: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普及和推进,在教学中人们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基础理念,是对学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前瞻性的、整合性的、基础性的要求,也是对素质教育本质要求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需要用联系和融通的观念来构建教学体系,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严格地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实践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在当代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可以看做是其灵魂,对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也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中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需要针对全体学生加强培养,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和理解数学定律、公式、法则、概念等基础知识,掌握尺规作图、测量、计算等基本技能,其中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和理解,并且通过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来积累经验。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对数学核心素养来说,也仅仅只是体现在高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时候,自然也就会逐渐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将数学思想方法和本质很好地凸显出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仅只是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内容,还需要加强对数学技能中蕴含的核心素养的感悟,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价值的体现。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加强

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首先需要加强思考和理解小学数学的体系构建与素养内涵,同时还需要对探究路径、策略以及方法的落实。

(一)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是统计、测量、计算、认数等基本的知识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和思想,同时还需要再次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需要对其全面、详细、认真了解和掌握,仔细地思考和分析每一道习题、每一段话、每一幅画的深刻含义,加强研究与分析生产知识以及其发展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准确地把握知识技能目标和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实质的深入挖掘,这样自然就能够发展其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每一环节都落到实处。

(二)加强学生对技能和知识形成的理解

从本质上来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来自于数学知识技能中,但同时有超越数学知识技能。在形成、发展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包含这个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基础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相关定理、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相关技能主要包括画图、测量、运算等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促使其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且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自身也能够构建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树立思想方法,对后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讲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深,并通过在数学活动实践中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都有助于其应用意识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严格地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无形”化?椤坝行巍保?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地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 付义泉 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二、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该更应重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注意新课导入新颖,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而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门应帮助学生做好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或课内一些经典片段、名句。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意义、语言的情感、语言的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

2、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问题实质,或为了急于求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等等情况,发生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样,作为总导演的老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的心态,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他们的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正确、更完整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

篇8: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 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 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

1.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依靠系统、扎实的机械训练, 做到熟能生巧,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 大量的日常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有些内容则不然。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 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 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 无论哪一节数学课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与具体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

3.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 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化的表现, 表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对策

(一) 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 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2. 注重挖掘课程资源。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 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 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二)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 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占全部果树的1/3, 梨树占全部果树的2/9, 苹果树占全部果树的1/4, 请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多了, 如:1.桃树和梨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2.桃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3.梨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4.三种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5.桃树比梨树多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然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能正确解答。

(三) 启发学生构建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 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 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我家这个月用水8.5吨, 每吨水1.75元, 一共应缴水费多少元”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说出两个信息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答出表示单价和数量。我又问:问题求什么?学生说出求总价。那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模型呢?学生顺利答出“单价×数量=总价”, 我顺势告诉学生, 我们根据这个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再如:当解决“小华的体重是30.5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小华的2.4倍,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我都是先要求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小华的体重×2.4倍=爸爸的体重”这个数学模型, 再让学生接触模型进行解决。

(四)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 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呢?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交流中, 小学生爱思考, 爱表达。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 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比较抽象的知识, 就无法正确地用数学的语言和思维来增强认识。特别是低年段学生, 生活经验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学习时比较吃力, 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 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 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从而使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得到加强, 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习得, 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建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建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如教学这样一道例题:“出租车计费。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 2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我要去的地方离这儿有20千米, 至少需要多少元?”我先引导学生运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解题后, 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终于探索出“20千米都按1.2元算的计费+少算的2.6元=一共要付的费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形间得到了培养。

总之,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 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是传授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其日后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

参考文献

[1]胡晓梅.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2 (73) .

[2]孟晓婕.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祖国:教育建设, 2013 (5) .

上一篇:班委选举主题班会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党课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