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2024-04-16

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精选6篇)

篇1: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批发行业特点及信贷风险防控要点

一、影响批发业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批发行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国民生产和消费两主面的发展情况。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平稳快速增长阶段,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零售总额增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均有利于国内批发行业的发展。

2、行业政策影响。政策对于批发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城商业的整体规划和相关产业持续政策对该地区批发行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反之,受限的产业将抑制与之相关的商品批发行业的发展。

3、产业链发展状况。如图所示,批发行业是连接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中间环节,批发行业的发展与上游产品供应和下游零售商的发展相关度高,因此,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制约或是推动了批发行业的发展。

图表1:供应链上的批发企业

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

目前,我国批发行业主要是以批发市场的形式存在。影响批发市场的选址主要是以下三方面:是否靠近商品产地或是制造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商贸中心。产地或是制造中心影响商品的供应量及供应成本;交通枢纽同时也是物流中心,有利于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而商贸中心则主要是集散中心,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4、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西方传入我国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大卖场、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新型商业销售模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外商业巨头如家乐福、沃尔玛、好又多等近年来在国内大肆扩张,分店越开越多,由于其规模优势以及批零兼营的模式,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对批发行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二、批发业的销售模式四种载体

1、生产企业的直销批发。大型生产企业为减少中间环节、增加销售利润,多通过建立自己的批发销售系统,对一些产品实行直达供货。主要涉及两类产品,一类是特殊用途、面向特定用户的产品,如船板、汽车钢板、油田钢管、特种螺栓及铁矿石等基础性原材料,这类产品直销批发比例接近100%;另一类是固定用户、用量较大且稳定的产品,如电厂、化工厂等需要的煤炭。

2、流通企业的代理批发。流通企业的销售形式主要是代理批发,包括一级代理和二、三级代理,其实质是买断经销。

3、现货批发市场的批发。专业市场仍是我国批发业的重要载体及渠道。目前钢材、汽车、煤炭、木材等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交易。

4、网上交易市场的批发。网上交易市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现货为主的网上交易服务平台,这种交易平台为终端用户和贸易商批量采购、销售现货提供专用通道,如欧浦钢网、东方钢铁在线等;第二种是从事中远期交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际上属于准期货性质的网上交易,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联钢、北京兰格等;第三种是期货交易市场。

三、批发行业的特征及信贷风险

批发业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业态,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上下游关联度高,周期性波动明显。批发业连接生产和消费,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较高,在经济生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银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内外产品市场需求量和国家各项宏观政策的影响,其周期性波动较明显。

2、议价能力弱,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对称。批发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底端,其议价能力较弱,易受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的两头挤压。在上下游关系不平等的现状下,行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对称,在价格下跌时生产厂商的出厂价往往会高于市场价格,形成价格倒挂现象,导致批发商承担了大部分亏损;而在价格上涨时,生产厂商会实行追涨,压低渠道利润,从而使得批发商获利有限。

3、轻资产、高杠杆、低盈利、短周期。作为流通领域主体之一,批发类企业固定成本占比普遍较低,此外,由于批发业在资金链上处于弱势特点,上游企业多要求现付,同时其要为下游企业垫付部分资金,因此行业对外部融资依赖性强,高负债经营特征明显;再者,批发业的运营模式多为薄利多销,其整体毛利率较低,盈利主要依靠提高资金流转速度、扩大销售规模来实现。

4、部分子行业需有特定的资质和渠道。由于关系国计民生和百姓生命安全,部分批发子行业仍需实行特许或专营制度,如目前盐、烟草和基础能源产品(原油、成品油等)批发属于国家高度垄断行业,其批发价格、企业准入标准等均由国家行政控制,而医药和医疗器械批发业的批发价格和准入也要受到国家严格监管。

5、客户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并存,尤须关注操作风险。在实际业务中,批发企业往往具有产品类别多、品种多,应收应付多,结算难以规范、对账烦琐等特点,因此给银行带来的操作风险尤为突出。

四、批发行业信贷风险防控要点

1、合理安排授信方案,从严控制贷款额度。银行应根据企业销售规模、周转率等合理确定授信额度,批发业新增授信原则上应以短期贸易融资或商品融资等对应现金流业务为主,授信业务期限应与经营及货款回笼周期相匹配,严防企业利用资金沉淀来套取银行信用,造成授信被挪用或铺底使用的行为;审慎核定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原则上不介入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存量流动资金贷款应力争逐步置换为贸易融资品种,逐步降低贷款在客户整体授信安排中的比重。

2、对批发类企业授信,应以贸易融资和供应链融资为抓手,一方面积极推广厂商回购下的产业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保理、国内信用证等国内贸易融资模式,鼓励使用信保项下贸易融资、保理等进出口融资产品,同时结合大宗商品特点,在支持类客户中选择开展保兑仓、银行认可的第三方监管项下仓单质押,谨慎把握融资性产品需求,一般应要求落实抵押或中信保项下方可叙做;另一方面,应突出对该行业授信的风险收益和结算配比,关注交易和结算的稳定性,提高授信综合回报。强化行业风险识别及把控能力,应重点关注:

一是批发业客户对经济周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银行要加大针对性地动态排查和授后监控力度,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变动,认真分析评估其存货规模、采购成本、购销模式和应收账款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及时识别各类风险预警信号,并及早作好风险应急预案。

二是关注与批发业联系密切的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强市场跟踪及价格趋势分析,并在总行定期发布的宏观经济、重点产品价格走势等信息基础上,结合当地占比较大的批发企业所处领域,加强对重点贸易商品价格走势的分析和预判,适时调整产品和客户策略。

3、切实落实授后监控及抵押物价格动态评估。一是要加强批发业授信客户资金流与物流的对应监管,授信提用时应明确具体用途和资金使用方向(采购对象),逐笔掌握资金真实流向。对仓单质押、保兑仓等动产抵(质)押融资业务,应严格落实与核心企业、经销商及第三方监管公司间的业务协议,明确并规范各方职责,切实防范操作风险。二是要建立抵押物价格动态评估机制,防范押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对于采取存货等动产质押、股权质押的授信业务应定期对抵质押物价值及变现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动态抵(质)押率原则上不高于50%;对由地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业务,应关注反担保措施及担保公司的代偿能力和意愿。

篇2: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关键词:房地产贷款;信贷风险;房地产周期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继实施了金融市场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当金融业对外开放时,如果有效的审慎监管尚未充分建立,整个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金融自由化后,由于新的金融机构进入,贷款利率拉低,激烈的竞争和管制的放松,使银行更有冲动去增加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银行在整个房地产周期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房地产周期和银行危机并不是必然相伴而生,但是两者却经常紧密相连。特别是在那些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更是如此。银行业及其借贷政策在房地产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对银行体系往往又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典型的例子如,19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虽然这些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十分复杂,触发点也不尽相同,但是研究那些曾经受到房地产泡沫破裂严重冲击的银行体系之后,就会发现银行危机总是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坚持入世承诺,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并自2006年12月之后向外国竞争者全面开放银行业务。在房地产信贷这一传统的高盈利高风险业务上,国内的银行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风险会进一步加大。总结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由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银行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增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市场周期与银行信贷风险

房地产泡沫繁荣—破裂周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信贷扩张、房地产价格上涨,泡沫膨胀;第二阶段是由于利率、税率提高,或其他因素触发房地产泡沫破裂,价格崩溃,持续时间可能是数天、数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资产价格下跌,银行收紧信贷,泡沫时期购买房地产的抵押贷款者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大量拖欠还款。房地产价格波动给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抵押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和借款人违约率增加的风险。

房地产贷款主要分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建筑贷款;利用房地产抵押获得的其他类型的贷款。对银行房地产贷款来说,信贷风险是最需要关注的风险。房地产价格下降是引发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住宅抵押贷款通常被认为很安全,因为住宅一般是作为消费品,并且偿还贷款的资金来自相对稳定的家庭收入。再则,由于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不可隐藏、寿命长久、相对保值等特点,抵押贷款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颇为安全的贷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性是以抵押物的足值、易变现和抵押权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仍存在着不少的风险,如:借款人无法还款时,抵押房地产依法处理后不足清偿;抵押物存在灭失或损毁风险;法律制度造成银行难以收取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抵押物等。房地产价格越趋昂贵和反复,估值就越难确定,银行就这些房地产的借款人所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发展商和建筑商的贷款风险比抵押贷款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贷款的偿还需要房地产完工后,以销售收入或租金收入来支持。当房地产价格下降时,发展商和建筑商的财务状况恶化,甚至破产,房地产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增大,银行贷款质量因而恶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信贷风险并不局限于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银行实际承担的房地产贷款风险往往会更大。因为房地产也广泛用于其他类型贷款的抵押,而与房地产贷款有关的统计数字往往不计算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所得的其他个人及公司贷款,银行实际承受的风险可能会较统计数字显示的高得多。房价波动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对银行业有广泛的影响。房价下跌,借款人借款能力下降,从而形成财务约束,限制新投资的规模并降低企业利润。因而,银行其他类型贷款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加剧了银行业的脆弱性。

除了信贷风险影响外,房地产价格下跌也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导致银行盈利减少。在房地产价格下降时,抵押品价值下跌,银行呆坏账拨备增加导致盈利减少。此外,由于建筑活动和借贷活动减少,银行从房地产有关的交易中获取的收费和佣金收入减少。因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对整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此类型的风险,由于其性质,更难规避且影响整个银行业。

三、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风险成因

(一)灾难短视症

即大的经济冲击极少发生,以致银行往往低估冲击发生的概率(Herring and Wachter 2002)。Tversky and Kahneman(1982)认为,一个事件的主观概率是由决策者能够设想事件发生的难易程度决定的,这一难易程度又取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对于高频率发生的冲击事件,如信用卡贷款违约和汽车贷款违约,银行往往有必要的知识和动力去适当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做出充分的预防损失的措施。否则,银行将会很快受到高频率事件的冲击,从而导致破产这一毁灭性损失。因此,高频率事件(诸如估计信用卡违约概率)的主观概率可能会与实际概率非常接近。

而当某一冲击发生的主观概率低于一定的临界点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银行管理层会认为冲击发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决策者倾向于寻求与关注加强他们乐观预期的信息,早期的警告信号往往被忽视。

由于房地产周期通常持续的时间较长,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多年快速上升的情况下,房地产贷款的还款记录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因此,房地产业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上涨,银行通常会产生一种安全错觉,过分乐观地低估房地产信贷风险和高估利润,进而扩大贷款。银行往往成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但同时也因而更易受到房地产价格崩溃的重创。

(二)羊群效应

灾难短视症并不是仅仅发生在个别银行身上。当一些银行由于灾难短视症认为某些经济冲击的概率为零时,那些正确地评估冲击发生概率的银行,在同灾难短视的银行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Guttentag and Herring, 1986)。由于激烈的竞争,灾难短视的银行迫使审慎的银行采取宽松的房地产贷款标准,或者退出这一业务领域。当下轮冲击发生时,灾难短视的银行可能成为市场的主导,这些银行并没有任何应对特殊冲击的预防措施,这种情况往往被称为银行的羊群效应。

银行管理层或许已经正确地察觉到了外部冲击发生的可能性,但可能会有意忽视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灾难性冲击来临时,将会受到政府的保护,损失由政府承担,而银行则享受由高风险敞口带来的丰厚利润。“太多而不能倒”的政策,即当银行业整体面临倒闭风险的时候,政府更有可能介入去拯救陷入危机的银行,实际上在激励银行从事那些使他们的资产负债表风险与其他银行同业高度相关的活动,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羊群效应。

(三)安全网引发的道德风险

经济繁荣时,投资者可能会意识到,银行过度借贷于房地产市场使银行更易受到市场波动的打击,但他们也知道银行都在从事这些业务,政府不会让整个银行体系崩溃。由于存在这种政府的隐性担保,即使没有诸如存款保险之类明确的政府担保,银行投资者和存款人往往会低估银行冒进贷款政策的风险,而任其发展。安全网为银行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因素。另外,投资者过于自信自己评估市场的能力,认为可以先于其他人在市场崩溃前的适当时机退出,因此,投资者往往毫不犹豫地提供资金给冒进的银行,进一步鼓励了银行过度借贷于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四)信息不对称

银行通常使用控制按揭贷款成数(loan-to-value ratio)的方法,将按揭贷款限制在抵押房地产价值的一定比例内,以防当房地产价格下跌、借款人违约时,银行被迫出售借款者所抵押的房地产时产生损失。按揭贷款成数在防范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如果该比率能够维持在一个足够低的水平,则足以控制借款人违约的风险。

然而,实际上,当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时,降低按揭贷款成数并不能够保证银行免于信贷损失。即使是看起来相当保守的按揭贷款成数,也可能不足以弥补损失。这是因为,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时,抵押房产的价值可能会很快下降到未偿还贷款额以下,从而刺激借款人放弃抵押物,选择违约不偿还贷款。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过度乐观地认为可以接受较高的按揭贷款成数,同业的激烈竞争也迫使银行管理层放宽贷款标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实际操作中,贷款本息=按揭贷款成数×抵押物评估值,而由于信息不充分,即使在市场最好的情况下,银行也很难准确估计房地产的价值,造成当前的抵押物评估价值经常被高估,即使不被高估,反映的也是当时的市场价值甚至是过去的价值,而不是变现价值,变现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银行可能会低估房地产贷款高风险敞口的风险。

(五)不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及法律框架

在不透明的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当的信息披露准则和不良贷款拨备制度下,银行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如果缺乏充分的披露,在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往往掩盖银行资产的恶化程度,并且使银行管理人员、所有者、债权人和监管者等无法有效监控风险敞口,对银行施行监督和约束,进而使那些高风险业务被当作是高盈利性的业务。如日本大藏省于1992年9月对外公布的主要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仅为略高于12万亿日元,而如果银行业当时对不动产行业的风险敞口数额和不动产价格下降因素作一个合理的估计,所得出的数字有可能两倍甚至三倍于公布的数字(Goldstein等,1993)。在进行贷款分类时,如果仅仅按照贷款的偿还情况对贷款抵押品的市值、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当前的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可能会造成不良贷款的规模被低估、银行资本真正能够发挥的缓冲作用被高估。

(六)监管部门的宽容性监管

监管者的职责是通过监督银行业和维持健康的银行体系保护纳税人。为什么监管者在有些情况下不能约束银行从事高风险的增长策略?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出于监管者不能控制的原因,例如人手不够或预算约束使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银行体系。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监管部门出于多种原因不愿去约束银行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当金融自由化作为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的一部分时,监管部门可能对约束那些采取高风险策略的银行心存顾虑,毕竟从短期来看,高风险的经营策略对银行来说是有利可图的,高盈利掩盖了潜在的风险。监管者往往很难约束那些看起来能够获得高盈利的银行。其次,当金融部门的扩张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时,监管部门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再次,对监管者来说,从自利性的角度考虑,拖延采取纠正措施,可能是更优的选择。特别是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即今天的损失直到将来的某一日期才会变为现实,而那时可能已经是其他人在履行监管职责,因而,监管当局有内在动力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对待问题银行,加大了银行承担更大风险的内在动力。

四、防范

(一)防范银行灾难短视症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监管部门应改变职能而不是取消职能。监管当局必须确保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以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打消其盈利归个人、损失由社会承担的想法。

首先,提前鉴别出脆弱的银行。在对付灾难短视症及不可预知的重大冲击方面,传统的银行监管过程重在评估银行的现状,并鉴别出脆弱的银行,虽然有助于处理危机,但不足以防范危机。为了防范危机,监管过程必须把那些承受能力差、有可能会成为脆弱的银行提前鉴别出来,防止它们的风险敞口达到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水平。明确要求银行必须通过经常性的压力测试,界定银行应该具备的、能够承受外部冲击的最低程度,是提前鉴别出脆弱银行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次,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银行提高房地产贷款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市场的不明朗因素以及连锁效应的风险,并使银行业在市场的监察下更为自律。此外,详尽的房地产贷款统计数据,有助于监管当局监察及评估银行承受房地产贷款的风险。

(二)安全网改革

在对银行的行为施加影响时,不应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要注意采用事前审慎监管的方式,及早警觉房地产价格泡沫征兆,防范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房地产贷款的过度膨胀。监管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相关的国际监管标准,而是根据本地银行业自身行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更高的监管标准,力求做到最好。在监管实施过程中,监管机构必须及时采取纠正行动,迅速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监管体制,就难以对要求宽容性监管的巨大压力形成有效的制衡。

(三)道德风险的防范

监管部门要想防范道德风险,必须终止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将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不向所有债权人提供全额存款担保,特别是那些大金额的债权人,以促使大额债权人对银行施加约束。其次,对有问题银行及时采取惩戒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如果仍没有改观,监管当局需要在银行将要发生资不抵债之前迅速关闭问题银行,降低银行即将破产时为死而复生而孤注一掷的可能性。再次,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制度。通过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无限制扩张,保证银行稳健、安全经营,增强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一旦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监管当局马上采取纠正行动,避免当银行资本状况严重恶化时,股东和管理层采取孤注一掷的方式,导致损失大幅增加。

(四)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技术与金融创新,改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缓银行资产负债不匹配的情况,把过去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流动性的资产。例如按揭贷款证券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银行通过将住宅按揭贷款证券化,获得流动性资金,可以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证券化,还可以将完全集中在银行身上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散和转移给投资者,分散银行信贷资产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五、小结

篇3: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分期付款”、“零利率购车”……, 2011年品牌经销商们都不约而同将金融按揭产品, 作为对抗车市低迷的一个重要工具。但随着2011年上半年三次紧凑的加息潮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 日渐趋紧的金融信贷环境对经销商资金链形成严重冲击。

►►二、汽车经销商授信业务面临的风险分析

1.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及购车者贷款难

从汽车经销商层面来看, 汽车流通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经销商的资产负债率都在60%左右, 其运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但面对2011年以来融资的高成本和信贷紧缩政策, 汽车经销商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 成本进一步提高, 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资金流通压力剧增, 甚至迫使个别经销商不惜借助民间借贷资金来进行经营的维持;从购车者层面来看, 各种各样的汽车按揭业务成为左右终端汽车销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汽车金融做得比较好的经销商, 按揭比例高达40%, 差一点的也在20%左右, 而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按揭业务的收紧, 将影响一大批购车群体。

2.行业风险——初创期投入成本过高和市场竞争激烈

从汽车经销商前期投入成本因素来分析, 汽车经销商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制造商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品牌制造商在选择销售代理时往往提出专卖店建设等苛刻条件, 经销商为应对竞争, 率先拿到经销权, 往往不经详实地调查当地市场的保有量和经营利润率, 不惜成本, 投资四位一体“4S”等专卖店。“4S”模式的出现虽然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但增加了汽车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一旦受政策影响出现销售下滑或滞销, 将会给经销商的资金运作带来致命一击。从市场竞争因素来分析, 主要竞争源于同品牌经销商的竞价竞争, 而当前同城、同区域的同品牌的经销商众多, 仅仅依靠价格进行竞争, 还没有过渡到依靠管理、营销、个性增值服务等非价格手段进行竞争和创造利润。盈利模式单一, 汽车专卖店的高成本初始投资, 车价、车市销售持续走低使银行授信潜藏着极大风险。

3.互保风险——盲目或过度授信突出

目前汽车市场整体销售呈现下滑趋势, 加上各种调控措施的实施, 如地方政府的限购、年初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等, 使汽车市场进入了震荡时期。此时, 汽车经销商贷款风险也将进一步暴露, 大型汽车销售集团多头授信风险突出, 汽车销售公司集团内部担保现象有所上升, 银行对部分股东信息并不能够完全掌握, 今天汽车市场政策调控而带来的交易量惨淡, 给汽车经销企业的资金链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这种销售市场下滑的情况对担保人及被担保人均是同时存在的, 一旦一家公司出现问题, 极有可能出现多米诺股牌的效应, 银行授信的风险难以控制。

►►三、汽车经销商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措施与建议

1.实行严格准入与退出机制, 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一是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数额、销售收入等情况, 应采用审慎操作、循序渐进的准入原则, 准入客户选取省内综合排名前十位, 经营规模较大, 在当地市场份额较高, 有成熟的销售网络, 管理水平高和商誉良好的汽车经销商予以扶持。二是对于一些无固定资产抵押, 风险较高, 纯粹依赖银行贷款运转的经销商或侵占、挪用汽车消费贷款的经销商, 要及时采取退出机制。

2.强化贷后管理, 及时调整授信控制总量

一是要关注国家关于汽车消费的新政策、新动态及银行车贷方面的优惠措施。注意收集国家鼓励/限制汽车购买的政策措施, 如各种与购置汽车、燃油等相关的税费的增加以及车贷新动向, 对汽车销售行业产生的影响。二是要了解经销商实际控制人的最新情况。通过人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关联人群, 掌握法人代表 (或实际控制人) 及主要管理者个人品德、经营能力、管理观念等情况, 了解高级管理人员的家族关系, 了解经销商集团客户经营的不良记录。三是要强化对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核实。一方面是要求经销商贷款资金采取“受托支付”的方式直接进入其上游制造商账户, 争取制造商寄出的汽车合格证能够由银行保管, 保证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另一方面, 要求经销商售车回款进入贷款专户后, 再释放汽车合格证, 以便准确掌握汽车的销售情况。四是要实地检查核实经销商经营情况。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和频率, 实施对存货车辆盘点、会计凭证的检查, 加强对抵、质押车辆跟踪监控, 密切关注其价值波动情况, 减少非法转移、变卖、灭损的可能性;要加强对其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投资、投资收益、预付款项、库存等关联科目进行核实, 对重要数据要核实总账、明细账, 查看原始凭证是否与实物相符。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金融创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5

[2]林毅夫, 孙希方.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5;7

篇4: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近年来,由于市场结构变化以及金融脱媒的影响,为使自身在同行业中更具有竞争力,许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由传统的信贷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其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简称:小微信贷)最为话题性及影响性。当前中国信贷融资形式中的社会信贷融资虽然仍然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但由于市场中存在的小微企业与日俱增,且其对资金扶持相当热切,小微信贷发展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新政策的推动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速度远超其他形式企业,也成为了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已注册的小微企业约有1169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若将个体工商户也囊括在内,注册的小微企业已占市场主体中企业数量的94.15%;同时在2015年前几个月期间,小微企业登记数甚至占到了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6.62%。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伴随着小微企业的壮大,小微信贷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的必要性

小微信贷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盈利能力的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业务的存贷高利差,但近年来由于银行业的同行竞争、金融脱媒以及我国连年的利率调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小微信贷的出现解决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窘迫之境,也使商业银行的盈利途径变的更加多元化。

小微信贷的兴起为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结构的优化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渠道。自商业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在21世纪初期达到了近十年的黄金时期并且当时主要专注于传统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的存在发展主要依附于与中国中大企业的业务往来,但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多样化,中大企业的资金往来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市场上已然发展出比商业银行更廉价、更便捷的融资途径。同时,银行与银行之间越来越激烈的不理性竞争和银行监管部门监察力度的提升使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结构的改变需求欲望愈发强烈。

商业银行具有提供小微信贷的义务。较其他形式的企业来说,小微企业的建立基础更为薄弱,这也间接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融资能力较差。然而,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为其提供了一个可靠、便捷、值得信赖的资金获取途径。同时,小微企业对该种信贷方式存在的依赖性,也更能使商业银行处于主动的位置、对于贷款利息更具备话语权。此外,小微信贷的出现也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由于小微企业涉及的行业类型以及数量较中大型企业要多,小微信贷客户群体更加多样化,商业银行放贷风险也能更有效地分散;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其他中间业务及财产管理等类似传统业务也能间接得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从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渐渐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零售型银行靠拢,银行的自身竞争力得以提升。

最重要的是小微企业现已为社会提供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说,小微企业的出现及良好发展推动着市场经济多元化变革,加速了经济体系的更新,也为我国增加了大量的财政税收;从创新发展层面分析,小微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类型,较传统企业更具有科技创造力及潜在发展力。因此,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作为小微企业的资金辅助方,将为小微企业登上一个更高的竞争发展平台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及实力。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的风险把控

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而言,最为重要的当属风险控制。风险把控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程度。相对于大中企业传统信贷业务,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着高风险性,其主要表现为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其他类型企业较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抗压抗风险能力性也较弱。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应从战略上及系统上改进对小微信贷业务的设计和实施,以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降低小微信贷的风险程度。

为此,对小微信贷流程风险把控提出如下优化措施:

各商业银行应设有相应的部门,能根据小微企业的产业集群等特征提出针对性较强、能满足小微企业各类金融服务需求的措施,以便使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从单一的信贷业务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各商业银行需制定严格的小微信贷业务问责制度。问责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弥补小微企业存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高风险性,问责制度的制定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信贷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业务行为,防止相关工作人员在信贷流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疏忽作假等易造成银行资产损失的行为。

各商业银行应明确市场定位,优化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各商业银行应认真对待小微信贷的贷前检查,对小微企业所有人及其责任人的家庭关系及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还应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经营规模及规范程度进行实地考察,以便掌握充分真实的信息,避免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的发生,降低信贷风险。

如今,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经济,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发展都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处于变革关键时期的中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小微信贷业务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自身在行业间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需要注重把控小微信贷存在的高信贷风险,严格制定和实施信贷发放制度,使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形成一个双赢的格局。

篇5: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第一部分 石材行业信贷环境分析

第一章 石材行业基本特征分析

1.1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

1.1.1 石材的分类

1.1.2 天然石材的定义及特性

1.1.3 人造石材的定义及特性

1.2 我国石材行业特征

1.2.1 中国石材工业的演变进程

1.2.2 中国石材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1.2.3 中国石材业进入良性化发展轨道

1.3 世界石材业发展特点与形势

1.3.1 全球石材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1.3.2 美国石材行业发展概况

1.3.3 意大利石材行业发展概况

1.3.4 西班牙石材行业发展概况

1.3.5 巴西石材行业发展概况

1.3.6 埃及石材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石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2.1.1 2007年中国经济指标统计

2.1.2 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三

2.1.3 2009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4 2010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1.5 2011年1-3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2.2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2.2.1 财政政策

2.2.2 货币政策

第三章 石材资源开采及相关行业情况分析

3.1 石材资源及开采总体情况

3.1.1 中国石材资源的总体分布状况

3.1.2 石材的开发利用

3.2 相关产业总体情况

3.2.1 石材加工设备行业

3.2.2 建筑装饰材料行业

第四章 石材行业预测分析

4.1 石材行业发展趋势

4.1.1 未来石材行业倡导节能观念

4.1.2 未来几年中国石材工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4.2 2012-2016年石材行业关键指标定量预测

4.2.1 市场需求预测

4.2.2 供给能力预测

4.2.3 盈利能力预测

第二部分 石材行业经济运营状况与财务风险分析

第五章 石材行业总体经济状况

5.1 2009-2011年3月中国建筑装饰用石开采经济数据分析

5.1.1 2009-2011年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总体状况

5.1.2 2010-2011年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5.1.3 2010-2011年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5.2 2009-2011年3月中国建筑用石加工经济数据分析

5.2.1 2009-2011年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总体状况

5.2.2 2010-2011年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5.2.3 2010-2011年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第六章 石材行业产品产量统计

6.1 2009-2011年4月大理石板材产量统计

6.1.1 2009年全国及重点省市大理石板材产量统计

6.1.2 2010年全国及重点省市大理石板材产量统计

6.1.3 2011年1-4月全国及重点省市大理石板材产量统计

6.2 2009-2011年4月花岗石板材产量统计

6.2.1 2009年全国及重点省市花岗石板材产量统计

6.2.2 2010年全国及重点省市花岗石板材产量统计

6.2.3 2011年1-4月全国及重点省市花岗石板材产量统计

第七章 石材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7.1 我国石材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7.1.1 石材行业总体偿债能力分析

7.1.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1.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2 我国石材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7.2.1 石材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分析

7.2.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2.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3 我国石材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7.3.1 石材行业总体营运能力分析

7.3.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3.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4 我国石材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7.4.1 石材行业总体成长能力分析

7.4.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4.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5 关于石材行业财务状况的结论

7.5.1 石材行业总体财务状况

7.5.2 不同所有制企业财务状况

7.5.3 不同规模企业财务状况

第八章 石材行业重点企业财务状况

8.1 济南市青华山花岗集团总公司

8.1.1 公司概况

8.1.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1.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1.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1.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2 沈阳闽南实业有限公司

8.2.1 公司概况

8.2.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2.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2.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2.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3 沈阳精品石材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8.3.1 公司概况

8.3.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3.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3.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3.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4 文登市华岩石材有限公司

8.4.1 公司概况

8.4.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4.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4.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4.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5 广西岑溪市归义花岗岩开发公司

8.5.1 公司概况

8.5.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5.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5.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5.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部分 石材行业信贷建议及风险提示

第九章 石材行业银行信贷建议

9.1 石材行业信用风险五因子评级模型

9.1.1 行业定位

9.1.2 宏观环境

9.1.3 财务状况

9.1.4 需求空间

9.1.5 供给约束

9.1.6 关于石材行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结论

9.2 针对石材行业总体及不同规模的信贷建议

9.2.1 石材行业总体信贷建议

9.2.2 大型企业信贷建议

9.2.3 中小企业信贷建议

9.3 针对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信贷建议

9.3.1 国有企业信贷建议

9.3.2 私营企业信贷建议

9.3.3 股份制企业信贷建议

9.4 石材行业信贷风险提示

9.4.1 石材行业面临的经济风险

9.4.2 石材行业面临的政策风险

9.4.3 图表目录:

图表 2012-2016年石材行业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图表 2012-2016年石材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图表 2012-2016年石材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 图表 2009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总体数据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总体数据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总体数据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09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总体数据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总体数据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总体数据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石材行业面临的技术风险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对比 图表 2010年1-11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资产总计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建筑用石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对比 图表 2009年全国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河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江西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福建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山东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广东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湖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河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全国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福建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河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广东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山东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湖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广西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全国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福建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河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江西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广东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山东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河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湖北省大理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全国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福建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山东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广西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广东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吉林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年内蒙古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全国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福建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山东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广西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吉林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广东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内蒙古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0年河南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全国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福建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山东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广西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内蒙古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吉林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广东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11年1-4月山西省花岗石板材产量数据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资产负债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产权比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产权比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产权比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产权比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产权比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总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资金利税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资金利税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产销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总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产销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均销售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均销售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产销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人均销售率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周转次数对比 图表 2011年1-3月石材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人均销售率对比 图表 2009-2010年111月石材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对比 图表 2009-2011年3月石材行业累计利润总额增长率对比

篇6:行业风险把控信贷风险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信贷监督管理,属于()√ A B C D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每年对风险偏好至少进行()评估。√

A B C D 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3.对客户的贷后跟踪管理包括()√

A B C D 贷款用途检查 还款能力检查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 贷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正确答案: A B

4.集中模式下信贷监督管理的特征表现为()√ A B C D E 专职机构

集中监控

分级监督

责任分明

以非现场监督检查为主,与现场检查相结合

正确答案: A B C D E

5.信贷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架构包括()√

A B C D E 机构设置及职能

风险分析例会制度

贷后管理责任体系

监督管理流程电子化

贷后管理考核机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E

6.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应包括以下哪些要素()√

A B C D E 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

适当的政策、程序和限额

全面、及时的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风险

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的内部控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遵循的原则为()√

A B C 全面管理的原则

集中管理的原则

垂直管理的原则 D E 独立管理的原则

程序管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E

8.《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循的原则有()√

A B C D 匹配性原则

全覆盖原则

独立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9.客户贷后管理体系,包括()√

A B C D 对客户的贷后检查

对客户的贷后分析

客户和贷款的分类管理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10.新型信贷监督管理机制的形成,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目前,大部分的银行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正确 错误

上一篇:一份偶遇,一生陪伴初一作文下一篇:小故事大道 服务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