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某种文化发展的看法

2024-05-04

就某种文化发展的看法(共4篇)

篇1:就某种文化发展的看法

对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发展的看法

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是个大问题、大难题。为什么说是难题?因为它在两难之间。一方面它面临社会生活的急速转变。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就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是怎么变?变什么?哪些变哪些不能变?这都没有先例和范例。如果变得面目全非,非土非洋,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是另一种消亡,一种在市场上的迷失后的消亡。

先说民间美术不能变的是什么?我想主要不能改变它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什么?

第一,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说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不是现实和写实的艺术。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独有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上边说了三个方面。如果要把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讲清楚,得用一本书,这里我只是讲了几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这些主要的特征是必须保留而不能改变的。

如果民间美术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不再拥有浪漫而炽烈的审美形态和千姿万态的地域个性,不再是手工的;如果它变成写实主义的、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彼此大同小异,民间美术就没有了。

首先是民间美术要为整个民间文化的弘扬服务。我国的许多民间美术都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婚丧民俗,再比如节日民俗,都有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品。由于时代生活及其方式的改变,已不适用。比如由于现代家居装修的改变,没有对开的大门了,原先那样的成双成对、驱邪迎福的门神已无处可贴;而且现在的门框太窄,对联难以应用;再有,手工年画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粘在墙壁上。可不可以做些改良呢?比如把门神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图样,改成小型单幅,装饰在门心(房门的正中)上,行不行?这两年春节时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生肖剪纸”,专门贴在门心上。比方今年是猴年,刻一只聪明活泼的猴子的剪纸贴在门上,明年是鼠年,再换一种聪明机灵小老鼠的剪纸。年年更换,惹人喜欢,很受欢迎。

接着还有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民间美术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和价值吗?其实在传统民间艺术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渐渐转化为历史文化时,它已经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在文化上质的变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悄悄转为一种历史的纪念、标志、符号、记忆,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盛水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尊贵,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还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开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画、古代女工的绣片、朱金木雕的千工床上的花板,装在考究的镜框里,用来装饰豪华的酒店吗?据说对这种古老艺术品感兴趣的多为外宾。他们把这些艺术品当作东方古老文明一些美丽的细节。但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看这些昨天的民间美术?也许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还不久,我们还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会渐渐将它们珍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民间美术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而是要转化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我们的民间美术工作者是否能够走在时代前面,用一种新时代的角度与观念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另一种——遗产的形态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是顺应时代转型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也是我们必须转变的观念。文化的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应是同步的。最理想的是超前,最糟糕的是滞后。观念转变了,眼前的路就会无比宽阔,转型就容易得多。

上述谈了几方面的想法。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谁来做?当然,民间艺人是主角。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艺人,艺术当然首先是艺术家的事。民间艺术本来就是从民间艺人心里生发出来的。

然而,把所有难题都放在艺人身上是不行的。为其打开思路、排难解忧、建言献策是文化学、民艺学和美术设计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要主动承担的。

这因为,民间艺人是在长久的封闭的天地一隅之中代代相传,他们对外界的信息所知有限,对自己艺术的价值也并不十分清楚。当今民间美术面临的现代文明的冲击,空前猛烈,猝不及防,同时商业化的“话语霸权”又是不可抵抗。身在田野的乡土艺人恐怕来不及想明白,就已经被这文明更迭的风暴吹得晕头转向。如果完全凭仗他们一个个人单势薄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一时代性的转型。比较而言,城市的传统工艺由于原本就生存在市场之中,凭仗着材料的贵重与工艺的精湛,仍在市场里有一席之地。而对于以草木砖石为材料的乡土美术,谁能看到其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这必须由当代的专家学者——文化学、美术学、民俗学以及旅游方面专家学者出手相援。这也是我们一再呼吁专家学者把书桌搬到田野里去的最深切的缘故。

对本节课的感受:

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然而,当社会处于动荡、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南怀瑾《亦旧亦新的一代·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中国,更是在内忧外患中颠沛困顿,力图自强。辛亥革命,中国的专制政体被打倒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古老文化被破坏了。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今天,敞开国门的中华民族又一次处在大变革时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再次摆在国人面前。而一个令人不容乐观的现实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慢慢流失,已到了应该警省的时候了

篇2:就某种文化发展的看法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挺有韧性的人,而且“特别的韧”。他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强大。看他的故事,就像在看“苦儿流浪记”,让人忍不住一肚子心酸。

他是在山东德州农村长大的,家里世代务农。5岁那年,母亲病逝,父亲因负债而抛弃儿女远走他乡。他和两个姐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拉扯大。小时候他吃不饱穿不暖,后来还因为交不起3块钱的学费而辍学。家里面两个老人,一亩七分地,没有劳动力,夏天还能有些吃的`,冬天就完全没有了。这样的经历,都市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马天宇来说,却是刻骨铭心。

上学的时候都是穿着奶奶的鞋,下课也不和同学们玩。他一个人站在墙脚,右脚踩着左脚,为的是不想让同学看到自己穿老太太的鞋。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少得可怜的自尊。去同学家,看到别人都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饭有肉有蛋,他就觉得特别温馨,也特别想吃。那个时候,他心里很疼,很疼。因为他吃的是玉米饼,由于家里太穷,奶奶都是晚上把饼放在枕头底下焐热了,隔天拿给他们三姐弟吃。

有一次,学校里打防病疫苗两块钱一支,他打了,回去后就被奶奶拿藤条抽了一顿―――因为这针疫苗意味着好几天的饭钱都没了。他的课本什么的,都是拿同村高年级孩子的,一张写字的纸都要两面反复用。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做一个厨师,因为听到厨师最高工资有600块钱,他可以赚钱盖房子娶媳妇。

当有人问他,那段经历会不会太过悲惨时,马天宇笑了笑:“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台阶吧!人生就和波浪一样,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了。所以我只会觉得那个时候我比其他80后的孩子苦,但我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是一笔财富。但这个财富,我也不会拿出来炫耀!”

说没有自卑过,那是假话。那时他常常会被别人嘲笑说是“没妈的孩子”或者“有爹生没爹养”之类的……但奶奶不许他打人,连理论一下都不行。也许,正是这种态度,才让他没有变成生活的奴仆,而是主人。爷爷很正派,从来不占别人便宜,欠了别人的钱很难受,一有钱就一定要马上还。这些,就是他生命里的光。

马天宇红了以后,从没尽过责任的父亲回来了,带着一个后妈。但他不会再恨,因为“再恨也不能改变以前的生活了,他已经老了,动不了了,杀了他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他还把父亲和后妈都安置在自己家里,只为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也许,每个人生命的冬天都曾有过肃杀,但就像马天宇的歌《月光晴朗》里唱得,幸福就好像寻找某种光,有些光芒,即使微亮,绝不退让。爱你是我的信仰,我找的是种方向而不是风向,我在宁静等待里被幸福绽放。

篇3:就某种文化发展的看法

一、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的小学教学大多停留在较传统的方式, 老师统一讲授, 学生只需听讲, 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下已不再适用, 开放性阅读教学课堂将老师与学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学生应明确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 将阅读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建立浓厚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这样的读书方式, 能促进学生正确读书习惯的建立, 并终身保持。

二、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在小学阶段的实行离不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都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实现开放性阅读时应多与其他学科联系。比如, 美术、科学这类人文化的学科, 这样能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三、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

适宜的阅读氛围对语文开放性阅读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在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能勇敢提出自己的质疑, 保留自身天性促进思维发展。开放的阅读方式提供给学生很大程度的自主选择性, 挑选符合自己兴趣的阅读题材, 这样的自由度可以使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 主动发生阅读行为。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收获知识, 更追求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而开放式阅读方式可以同时促进这两方面的协同完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保证小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开放的阅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能使学生提高阅读的主动性, 全面提高其语文能力。因此, 在小学教育中应多实行开放式阅读, 将此作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工作重心, 积极创新, 构建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

参考文献

篇4:就当今职业教育现状的一点看法

1 现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 决不能生搬硬套普通学历教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独立的, 通常的教学形式是:学生先理论后实习, 即依托第一、第二年的理论课程学习, 然后集中在第三年进行一次性的专业实习, 这种“理论课程+专业实习”的培养模式严重缺乏技能传授的反复性, 加之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及相关专业基础较差, 这就势必造成考试前突击攻关, 实习时对所学专业理论已经淡忘, 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使得相当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后依然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进入岗位角色。[1]

很明显, 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不适合于职业教育, 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显然过于独立。并且在职业教育中所用的教材, 很多都是从历史和原理上开始讲起的, 这当中有一部分对于课时数本来就很紧张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 显然是多余的。举个例子, 如果大家想学习一种较难的扑克牌玩法, 相信很多人会先看水平较高的人打几圈, 弄清出牌规则, 然后就试着跟水平较低的几个人打几圈进行实践, 最后再停下来反思一下刚才实践的内容, 有无过错, 这样反复几次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 就会是一个扑克牌高手了。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现有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 学习一种扑克牌的玩法, 第一步要翻一翻历史书, 研究一下扑克牌的起源及古代、近代、现代扑克的演变过程, 第二步要翻阅相关资料, 学习54 张牌每张的含义及来源, 第三步要学习简单的几种扑克牌的规则, 第四步才是学习较难那种扑克牌的规则, 最后进行一次性的上手实践。

很明显, 传统这种学习方式, 显然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那些历史发展和原理演变的课程完全可以压缩, 让学生明白即可, 不做重点考核。课时及考核重点放到实践和反思环节, 很有必要将集中的实践环节打散, 分布至整个学习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扮演导师的角色, 帮助学生完成反刍过程, 使学生学会自学和总结的方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遇到新技术和新设备时, 不至于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 以至于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2 国家政策方面的问题与思考

不可否认,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但就当前的形式来看, 职业院校、职业教师、职业学生三方面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首先, 学校层面要承受重重的压力, 例如现在国内愈演愈烈的建设新校区风潮, 很多职业学校本身不愿意跟风, 但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等指标上进行层层限制, 如不达标, 将限制发展, 甚至勒令停招。本身职业学校在经费上就已经捉襟见肘, 再加上国家对非农业用地限制重重, 这就导致很多学校无可适从, 最后只得尽力贷款建设新校区。其次, 职业教师层面也要承重较大的压力, 例如很多职业类院校要求教师是双师型素质教师, 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即懂理论, 又懂实践,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 当然这一切还要建立在良好地完成一个不小的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 这显然是在强人所难。最后不得不说学生也有很大的压力, 一是课业压力, 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学习基础都比较差, 如果遇到与初、高中课程联系较为紧密的理论课时, 大部分学生往往选择放弃, 导致挂科;二是就业压力, 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事业单位) 一般极少到职业院校进行招聘, 因此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按现有就业情况来看, 很难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作者所在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而言, 2003 年由原铁道部制定的主辅分离政策对原铁路院校“一刀切”, 全部移交地方管理。作者认为, 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独立性, 其本身应该就是为某个行业或其相关行业培养、输送技能应用型人才和为某个行业输出智力的一个机构, 反过来行业也要支持学校, 为学校提供最新、最高级的技术、设备, 因此为保障互相投资的有效性、连续性, 避免因政策造成的风险, 职业院校非常有必要和行业进行联姻, 而且这种联姻决不能仅简简单单是书面上的“合作办学”, 较为理想的形式就是行业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双重领导, 即行政归属行业, 业务指导归属地方教育部门。这样, 在办学过程中, 行业才有可能对学校无所保留的支持, 学校也能对行业未来的职工 (即在校生) 倾囊相授。

3 当今社会风气的问题与思考

当今的国内, 到处都弥漫着浮躁的气息, 一夜暴富、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学生, 很多学生入校时的目的性极强, 那就是高质量的就业, 这本也无过, 但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文化基础课迅速击垮了学生们的心理, 导致大量学生放弃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但当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 又发现需要大量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 这时候不少学生又不得不进一步放弃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但为保障就业, 使学生成绩在应聘时不至于影响招聘者的判断, 校方这时不得不迫使专业教师在关键考核时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以避免出现大面积挂科现象, 由此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导致了这个恶性循环的产生, 其严重影响到了现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当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时候, 部分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又存在很深偏见, 认为职校生就是高考落榜生, 认为其就是能力低下的代名词, 人为设立了极高的门槛限制接纳职业院校毕业生, 这曾经导致出现过一个笑话:河南某事业单位计划招聘一名花工, 经过层层考核、筛选, 最终录用了一个研究园林设计的硕士毕业生。试问聘请一名硕士研究生去担任一个职业院校毕业生甚至于更低学历毕业生足以胜任的工作, 难道说这样的社会风气正常么?

国有事业单位招聘因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因此, 作者认为国家应出面引导这些用人单位, 对于那些技能型的岗位, 建议其选择满足招聘岗位需求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避免出现基础技术岗位全是研究生在竞争的现象。限制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技能型岗位招聘的学历类型, 从而可以避免因应聘者相互恶性竞争所出现的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 同时也可以保障和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

4 生源的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思考

“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化看,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 人口出生率逐步上升, 直到1987 年达到最高峰, 该年出生率为23.33‰。此后出生率指标掉头向下, 持续下降, 到2007 年该指标仅仅为12.1‰。”[2]由此向后推, 1987 年的这个最高峰出生的孩子们大至于2008 年前后参加高考, 因此2008 年全国高中毕业生也达到历史最高峰, 然后随即开始下降。2005 年至2011 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及考入高等院校总人数详细数据见表1[3]。

特别是最近几年, 高中毕业生总量逐年下降, 仅2008 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 高中毕业生就减少了近50 万, 虽然后几年有所增加, 基本也维持在800 万以内。但在这期间, 全国各大院校又都开展了愈演愈烈的扩招, 特别是本科院校, 从上表来看, 自2007 年开始, 本科院校招生就开始超越专科院校, 到2009 年以来, 更是全面超越高职院校, 这使得职业院校招生压力空前巨大。一边是生源不断减少, 一边是招生量逐年增加, 这直接导致高考淘汰率不断下降, 仅以作者所在的河南省理工类一批院校为例, 考入高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逐年下降, 虽然高考成绩不一定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现有条件下, 也不失是一个较为客观、最易操作的检验学习能力的方法, 河南省近10 年高考录取分数线见下表2[4]。

另外, 更为严峻的是河南本科院校由2005 年的28 所增加到2014 年的52 所, 高职高专院校由2007 年的51 所增加到2014 年的77 所[4]。本科院校的增加比例始终远大于高职高专, 这使得本身就举步维艰高职教育招生及就业工作更加雪上加霜。

对此, 作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吸引职业院校拿出本校精品或特色专业与中央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 帮助职业院校度过因生源压缩形成的难关, 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良好局面, 打造行业内的“教育航母”。

5 结语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 我国已开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这已经到来的新时期, 摆在职业院校面前是巨大的人才需求所形成的机遇。早期的“中国制造”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和大量的资源消耗, “中国制造2025”则立足当前, 面向制造业提出了升级、提质、增效的要求, 在这当中就更加凸显对我国“工匠”的要求, 职业院校理应紧紧抓住此次重大机遇,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工, 全力配合国家战略, 为行业输送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因此职业教育面临的不只是问题, 而是机遇。

参考文献

[1]范丹红, 严文清.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J].中国教育报, 2013 (12) :42.

[2]周业安.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经济后果[J].中国经营报, 2009年6月13日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5月至2012年8月.

上一篇:或者词语造句下一篇:转正申请书的基本写法及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