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2024-04-14

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精选8篇)

篇1: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拥有或多或少的“权力”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话,可以为民造福;用得不好,可能带来灾难,害人害己。而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事前”审计,就像注入身体的“疫苗”,能够较早感受到“病毒”的侵蚀,从而更早更快地抵御病毒的侵害,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

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监

督岗”。不正之风、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等,不论以何种形式、何种特点表现出来,总是和权力并存的。而权力一旦缺乏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在权力监督的环境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依法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廉政建设法制化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也是对权力实施有效监督,防止干部犯错误,爱护、保护干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之一。

当前,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是“事后”进行的。这虽然也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但由于“事后”审计的滞后性,有时即使查出了问题,处理了相关责任人,损失一旦形成,往往难以追回和弥补的,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性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他生病后给他吃药打针等进行治疗,使他恢复健康;也可以在平时加强锻炼,增加营养和抵抗力。两者相比,病后治疗不如提前预防。这就需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突出一个“防”字,把工作做在前面,变“秋后算账”为事前介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审计,“挡住”侵入身体的“病菌”,筑起健康的“免疫系统”。

审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促使解决问题、防止发生问题。因此,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还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把审计结果与审计评价、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有机统一起来,让有问题的人得到应有的“下场”,让廉洁勤政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

篇2: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近些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有关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要求,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强化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收效十分明显。最通过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加大了干部监督力度,基本杜绝了对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失察现象的发生,又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促进了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经责审计规范运作

一是构建领导重视机制,营造宽松环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落实,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近些年来,我们提请县委重视经责审计工作,首先是健全了领导机构。县委成立了由分管党群的副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及审计局、监察局等6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其次是增设了领导干部经责审计室,定编3人,财政将经责审计经费纳入预算,确保了活动的开展。再次是建立了有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制度。联席会实行季度会议制,由组织部牵头,定期召开,及时通报情况,具体明确审计任务和被审对象,界定审计结论,协调处理审计运作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二是创建正常操作机制,规范运作程序。为了规范经责审计行为,我们出台了《安乡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规范》,具体操作机制明确为“组织部委托,审计局主办,纪检、监察局督办”。该程序规定,由组织部门下达委托审计通知书,由审计机关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纪检、组织、审计三家联合组成审计组,联合进点部署,具体审计工作由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完成,事后及时向联席会议报告结果。

三是健全约束保障机制,依纪照章运作。为了规范审计人员职业行为,我们出台了《安乡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职业纪律》,要求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从审、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国家审计署颁发的廉政“七不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充实内容,制订了“十不准”的领导干部经责审计工作纪律。为了确保照章依纪运作,我们还及时建立了经责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审计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被审单位账表呈送审计制度,有效地排除了人情和腐化问题的干扰,保证了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性。

二、创新审计方法,确保经责审计优质高效

一是适当拓宽审计层面。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只对领导干部直接负责管理的单位进行经责审计并不完全,许多问题的查证必须扩大审计层面,延伸到下层二、三级机构审计才能解决,所以我们提出了适当拓宽审计层面的观点。去年,我们对一位局长进行经责审计时,发现局机关帐目清晰,并无违纪现象。经对其二层机构延伸审计,却发现局机关有违纪白纸发票20多万元在其二层单位进帐,一下子就弄清了该局长的经济责任问题。对此,我们及时作出处理,县委主要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科学确定审计对象。我们确定审计对象的原则为:发生异动者必须审;任期届满、提拔重用者重点审;异地为官超前审;后备干部选择性审。近年来,我们为了保障干部提拔任用的准确性,把有一定经济管理责任的后备干部列为审计对象,对履行经济职责比较好,自律严格的对象,提拔重用时予以优先,对能力一般、自身要求不够严的对象,实行再教育、再培养。我们已审的对象中,有的已进入领导干部队伍行列,有的也因审计结果不理想而被淘汰。

三是合理量化审计评价标准。为尽量使评价结果准确,我们把审计的八项内容按百分制进行量化,制作评价表,分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呈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交县委组织部留存备查。

四是准确把握审计时机。一段时间内的审计结论只能界定被审对象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表现情况,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把握审计时机,确保审计准确性和及时性,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任期审计安排和充实干部考察资料相结合。对全县副科级以上独立核算单位主要负责人,我们提出“任期三年轮审一次”,对审计情况设台帐建专档,视同干部考察材料备案,做到了及时监督和及时提醒。第二个结合是,任前审计安排和选拔任用需要相结合。凡拟提拔任用经济独立核算的单位“一把手”,都要实行任前审计,审计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其升迁与否。第三个结合是,离任审计安排和异动安置关键时期相结合。每当部分单位负责人任期届满、需到龄退职或因工作需要待安置,我们都及时安排力量,迅速对其进行了离任经责审计。

三、强化成果运用,确保经责审计工作实效

一是运用审计结果考核工作实绩,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历来存在着模糊性评价多、定性评价少的现象,而经责审

计结果的运用正好可以消除这一现象。对此,我们充分运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来认定其实绩,对领导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个作法既合情合理又的确服众。2001年初,我县计划物价局局长一职出现空缺,很有几名有一定资历的党委书记想调任,在此情况下,县委拿出他们各自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一名经责审计结果排名靠前、绝大多

数同志公认的党委书记赴任,实事面前,依照工作实绩论英雄,谁也服气没话说。

二是运用审计结果考察行政能力,增强干部任免工作的透明度和准确度。近三年来,我们对20名乡镇党政一把手、25个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过经济责任审计。县委把经责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先后提拔重用6人,免职2人,降职使用3人,社会反响良好。安裕乡原党委书记肖昌权在任期间,经审计不仅没有经济问题,而且在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消赤减债等方面成绩突出,综合行政能力强,全县首屈一指,依照审计结果,县委给予重用,今年7月份将其调整到全县最为困难的安尤乡任党委书记,短短四个多月,迅速完成了全年尾欠的财税任务,改写了该乡连续五年三任书记从来未真正完成财税任务的“历史”,很快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

三是运用审计结果评判功过是非,促进班子建设健康发展。2002年,原安全乡党委书记宋某任职不到一年,工作任务完成极差,是否异动此人各有评说。后经经责审计,评价结果极差,县委坚持运用审计结果评判是非,及时降职安排宋某,重新调整了安全乡班子,经过一年的运行,现在的安全乡班子成为了全县一类班子。

四是运用审计结果警示干部,确保廉政建设措施真正落实。我们把审计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作为领导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一般性、苗头性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进行警示性谈话谈话,近三年由纪检、组织部门安排进行的警示性谈话多达30多人次。对审计中发现的带共性的问题,干部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我们注意及时从制度上进行完善,收效也十分明显。比如,针对审计发现接待费普遍超标的问题,县委引起高度重视,召开全县骨干大会提出了警示;对于审计中发现不少单位私设“小钱柜”的问题,县委、政府开展了专项整治,对于严重违纪违法的经责个案,我们也通过联席会议作出及时交办。近两年来,共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提供案件线索10多条,并且督促查处了一批典型的人和事,社会反响极好。

篇3: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关键词:免疫系统,职能拓展,防火墙

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的本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 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 强调了在传统审计职能的基础上, 扩展了预防, 揭露和抵御的职能, 更加重视审计的预防功效, 起到从源头遏制问题的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 作为一项伴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 应该成为审计“免疫系统”的“防火墙”, 通过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决策能力与执政能力, 在促进其依法管理, 防止源头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免疫系统”论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定位

在“免疫系统”论下, 政府审计要预防、揭露和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审计方式多以离任审计为主, 通过事后的监督和评价, 对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进行考核。2009年汇总的部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基本上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违纪违规问题, 内容相当单薄, 对审计“免疫系统”的把握上还存在较大的认识问题, 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还没有完全与“免疫系统论”融合起来。

但是在防风险、重控制、强监管的时代背景下,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必须要更新目标理念, 摆脱传统政府审计内容的束缚, 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 树立“免疫系统”功能的理念, 从过去注重财政财务监督, 发展到预测决策等前瞻性的增加政府组织价值的目标导向上来。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坚持以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重点, 注重坚持以促进内控的严格有效执行和健全完善、防范未来风险为落脚点, 注重从体制、运行机制等层面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促进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 努力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免疫系统”防火墙的功能。

二、“免疫系统”论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拓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由此可见, 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拓展是建立在国家对于权利控制的新要求基础之上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 应借助政府管理的平台, 从体制的公平效率、管理的效能、资金的绩效、工作的成效、政策的效用等五个方面来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完全符合“免疫系统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一) 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创新

审计起源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 由于社会需要的层次与水平总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随之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从而导致了审计活动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正是不断发展的现代审计活动发展创新的成果之一, 体现了中国审计实践与中国国情的紧密结合。

2010年12月,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印发与实施, 使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作为一项制度确立起来。该《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作了更加全面、系统和具体的规定, 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组织协调、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审计结果公告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与要求, 细化了《审计法》规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经济责任审计“免疫系统”防火墙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 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创新

审计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动态发展的。传统理论中, 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 对经济责任审计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经济责任审计功能也随之扩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最有效的现实路径选择。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在“免疫系统”理论下,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具有以上三大功能外, 预防、修复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预防功能强调审计机关有能力有责任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做出提前预警;修复功能强调审计在揭露问题的同时, 更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从表象到本质、苗头到趋势的深层次分析, 进而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效益, 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经济责任审计的修复功能更加突显了审计原本就应具备的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治理和完善民主政治等功能 (蔡春, 田秋蓉, 刘雷, 2011) 。

(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创新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涉及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由于不同行业, 不同级别管理者管辖范围, 职责的差异较大, 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否全面、科学、合理, 将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可以探索以行政绩效为主线、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为手段对党政领导干部绿色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重点围绕其职能履行情况, 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监管、执行情况, 财政财务监管情况, 廉洁从政责任情况, 通过审计调查、指标考核、数据分析, 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行政绩效情况,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围绕发展绿色经济的主题, 将一些与民生、环保、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考量的重点。

三、“免疫系统”论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着眼点

(一) 关注财政绩效管理

2009年,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提出要做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 而提高政府财政绩效管理水平是提升政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财政收支涉及各级政府, 涉及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项目, 财政资金作为稀缺的优质资源, 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把财政资金尽早落实到项目上, 这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防火墙, 必须关注国家财政安全与绩效, 要强化财政绩效评价, 按照“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思路, 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二) 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010年,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急剧膨胀, 大规模的投融资带来巨额债务。机构预测, 从期限上来看, 2011年到2013年期间, 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 城投债风险会在未来两三年集中爆发, 而今后两年内地方债务的积累仍然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面对日益凸显、严峻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 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审计, 摸清规模和结构, 反映问题和成因, 分析风险和责任, 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为依托,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时充分考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 综合评价项目投资绩效, 充分发挥自身的防火墙功能, 为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提供决策信息。

(三) 关注“三公”职务消费

三公消费, 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 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 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 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政府审计机关在着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同时, 可以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程度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之一, 切实将职务消费控制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挂钩, 促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三公”经费管理, 成为从源头上规范政府部门行为、转变工作作风、梳理管理职能的有效辅助手段。

(四) 关注民生责任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 关注民生也是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随着国家涉及到民生资金的投入逐年增长, 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向民生资金倾斜, 以推进政府民生责任的履行。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导向作用, 在经济责任评价过程中, 直接关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关注民生资金的运营绩效, 聚焦于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程建设, 把民生责任融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 关注生态环保责任

2010年6月8日, 刘家义审计长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中国国家审计署将继续加大环境审计力度,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审计路子, 为中国的环境根本改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政府审计应对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加以重视, 以促进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目标, 积极将生态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指标, 以转变地方领导干部盲目追求政绩、漠视生态环境、一切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责任审计应和环境审计结合起来, 不仅要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资金使用进行审计, 还应在项目审计过程中, 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摸底和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专题报告和绩效评估意见对资源环境的审计, 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免疫系统”框架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方式和重点[J].审计月刊, 2010 (1) .

[2]彭韶兵, 周兵.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与政府目标经济责任审计[J].会计研究, 2009 (6) .

[3]郑玉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2011 (3) .

[4]蔡春, 田秋蓉, 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 2011 (2) .

[5]蔡春, 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其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 2007 (1) .

篇4: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关键词:免疫系统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创新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4-02

审计监督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三大功能的“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在科学总结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所扮演角色的全新诠释,对于指导我国审计事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具有深远意义。在“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免疫系统”理论赋予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独有的审计制度,其基本功能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传统的审计理论强调“微观审计”,它是从某个组织或单位的内部控制入手,因此无法解释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和体制机制问题。以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表明,在传统审计理论指导下,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审计模式对于审计领导干部一些非财政财务等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重要经济责任方面的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完整体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也无法满足纪检、组织和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进行全面了解的需求等。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重视宏观和整体,把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运行中的系统,强调国家审计在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这个大系统中的“免疫系统”,并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三大功能。

因此,在“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经济责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扩展了新的职能。一是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发挥预防性作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救火”,而是要注重从宏观上、全局上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点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断“火源”,解决滞后性问题。应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积极开展任前、任中审计,并与组织部门的“离任考核”相结合,将审计结果作为是否使用任职的重要依据,有效预防领导干部任用中存在的“带病”提拔问题,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不被任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发挥揭示性作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决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腐败问题,必须加大对党委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难点问题的审计,建立与纪检监察部门、检察机关经济案件线索的双向移送制度,及时揭示存在的问题、风险和隐患。三是必须提升成果水平,发挥抵御性作用。在揭露、查处问题的基础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全面、客观的分析原因,并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宏观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到标本兼治,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明确目标,增强时效性

国家审计是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其根本任务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正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决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决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一)积极开展党政一把手的同步审计,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全国各地方党委的一把手领导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工作,许多重大决策都由党委书记主持决定,形成“党委管决策,政府抓落实”的格局。如果只对政府一把手进行审计,就只能明确“落实责任”,无法对更重要的“决策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结果容易出现责任错位问题。因此,国家审计要发挥对权力的“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抓住地方党委书记这个权力运行的核心环节,积极开展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不仅能够分清责任,形成公正、合理的审计评价,而且有利于在“问效”基础上使“问责”成为现实。

根据权责对等原则,对党委书记的审计,突出对任期内重大经济社会决策的审计,在审计中重点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民主、透明,发展思路是否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的规定,决策实施的效果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重点是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和实施效果。对政府一把手的审计,突出对任期内贯彻执行地方党委的重大决策的审计,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政府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民生建设、政府投资、土地管理、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等,重点是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建设性。

(二)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基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因此,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基础。

全部政府性资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全部政府性资金,还涵盖了所有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用以支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国有资产和资源。领导干部在履行行政职责、实施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资产、资源的要素配置,这些资产、资源就是权力运行的载体。不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审计,就无法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就必须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基础,才能有效监督权力运行,增强系统内生的“免疫力”。

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基础,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就是将全部政府性资产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通过关注领导干部在资产资源配置、项目投资和资金分配使用等经济决策过程中,是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否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等,突出决策程序、决策效果和决策责任。随着政府问责制度的积极推进,以全部政府性资产为基础的审计实践,将有效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空间。

(三)加强领导干部任前和任中审计,增强审计的时效性

在与组织部门协商的前提下,改变过去以离任审计为主的模式,加强任前和任中审计,建立任前、任中、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增强时效性。这种审计模式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揭示、抵御功能,将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也有利于公正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使离任的干部“走得清楚”,继任者“接得明白”。

一是要完善领导干部任前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开展任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组织部门的委托,对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在与组织部门互相沟通、配合的基础上,建立“先审计,后任职”的干部任用程序。对于在任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问题的领导干部坚决不能提拔任用,业绩平平、评价不高的领导干部要提请组织部门重新考虑。开展任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预防领导干部的“带病”提拔问题,能为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是要加强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对任期满三年的领导干部,无论岗位是否变动,都应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财政、交通、城建等重点敏感部门的领导干部,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要予以重点关注;尤其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意见较大的领导干部,更要安排主要力量进行全面审计。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有效预防领导干部“小错变大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和方法,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在扩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域的同时,也大量增加了审计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无法满足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需求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为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效率。

(一)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大格局

一是按照“1+N”模式安排项目计划。“1”就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N”就是财政审计、金融审计、投资审计等其他相关专项审计。实施“1+N”模式,必须统一计划安排,统一进点,同步实施;必须整合审计内容,在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时明确各专业子项目的内容和分工,各专业子项目在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避免交叉重复。

二是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统一实施,形成合力。必须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的处(科)室界限,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大格局的需要,结合审计人员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统一调配人力资源,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建立协调领导组,统一指挥。应当建立以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子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领导组织,构建统一的项目组织管理平台,统一指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子项目之间步调一致。

(二)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运用、转化力度,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只有把审计结果广泛运用到重大经济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案件处理等程序机制和处置机制中,才能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更好地实现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实用性。首先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多地关注领导干部贯彻法规、执行政策、科学决策情况,确保审计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给有关部门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其次要努力提高审计分析能力和水平,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干部经济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供高层次的审计结果,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是创新审计结果通报形式,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和利用反馈制度。除正式审计报告之外,还可以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多种形式,在组织、人事部门许可的前提下,将审计结果抄送人大、纪委、监察等有关单位,并逐步把审计、处理和结果运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开,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推动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三是推动建立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前提是清楚界定他所承担的责任。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定责”,将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履行意识,使那些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甚至滥用职权的领导干部得到及时惩戒,有利于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2008

2.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和思考.审计文摘,2009(8)

3.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基本概念辨析.2009

4.李善波,时现.基于免疫原理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构建研究.审计文摘,2009(9)

(作者单位:审计署太原特派办 山西太原 030000)

篇5:谈经济责任审计

主动性,是观念和行动最集中的表现,是放大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前提。我们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前移经济责任审计窗口,建好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档案,做好经常性的调查摸底工作,积极配合组织部门安排好审计项目计划,要主动地思考经济责任审计大框架,主动地适应组织部门干部监管的需求,主动地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亮点、方法、结果运用、效率和效果,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让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工作转型和绩效提升的重要方面,进而从机制、权力、源头上促使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

及时性,就是要及时地组织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高质量地完成好每一个审计项目,让领导和组织部门满意,让被审计单位满意,让人民满意。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审计部门总希望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实行先审后离。但组织部门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对所有领导干部都实行先审后离,审计机关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组织部门交办的审计项目全部完成。我们要围绕离任必审,辅之以必要的任中审计,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合理利用审计资源,全力以赴,精雕细刻,保证质量,报告及时,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更好,领导更需要,社会更关注。

篇6: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计的融合李国明(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很多人习惯于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分割开来看待,并在其间比较优劣,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冠以各自独立的名称,但是它们仍然是在同一个审计活动中因具体目标不同而导致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审计成长发展的层次上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基础,效益审计是突破,经济责任审计是升华,它们本就应该是一体的。另外,将它们割裂开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奇怪的现象。例如,将是否开展效益审计和开展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导致出现凡是审计项目都冠以XX效益审计的名字,而其实际工作内容与原来并无多少差异;因效益审计涉及的效益评价、指标计算等大多受具体的财务事项,特别是小金额财务事项影响较小,所以,目前的效益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引导审计人员忽略很多基础性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而是直接就一些自认为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计和调查,功利意味十足,使得审计工作浮躁情绪上升,也招致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微词;经济责任审计因为需就某一领导任期的相关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所以时间跨度一般都比较长,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已经实施过的其他审计内容重复较多,而原已经实施的其他审计因侧重点不同于经济责任审计,导致因无法利用原审计成果而不能不重复,因此,因重复审计导致审计资源浪费现象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铺开而日益突出。

如何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我们不能再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分割开来,而要将他们融合起来。具体地讲,在同一份审计报告中,应该同时反映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结论。在反映的方式上,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这使得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后者又在组织形式上独立于前者,体现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化,逐层深入,具体、精细、全面、完整、有始有终。

事实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并不是没有包含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会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也会将有关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只是未上升到更高层次领导的经济责任上(受被审计单位这一审计对象的限制)。所以,在逻辑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在地包含着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它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扩充而已。而现在,大力推广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当务之急,进行这种扩充在理论上、实务上也完全可行。

篇7: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市政交通、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对上述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也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各部门、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也就不仅体现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责任,更体现于对负责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责任,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不可避免的涉及了更多的投资审计内容。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切入并结合投资审计,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问题,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的业主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项目投资建设的各个环节,往往承担着决策、审批和管理的职权。与之职权相应地,领导干部也应作为主要责任人为其作出的决策、审批和管理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作为法定代表人的领导干部还应作为第一责任人。然而,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意识上存在着盲点,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往往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任意决策、随意审批、疏于管理等行为,导致了政府投资的极大浪费。从近几年审计情况来看,由于领导干部的责任导致政府投资浪费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项目立项缺乏必要论证,任意决策,导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官一任,造福四方”,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部分领导干部却急功近利,急于通过项目建设来为自己树丰碑、立政绩,于是绕过了必要的项目论证,仅凭个人决策就开建工程。有些项目即使举行了论证会,但由于事先领导定了基调,论证也仅仅形式而已。于是,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纷纷出笼,最终非但未得到群众的认可,还造成了政府资金的极大浪费。

二是项目建设违反规定程序,先建后批,导致项目搁浅、投资浪费。随着国家对项目投资中环保、土地、规划等事项审批的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都必须严格按程序先批后建,否则就很容易因为审批事项搁浅而导致工程搁浅。例如,某固体废物垃圾处理中心项目在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即行开建,在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后终因上级有关部门的叫停而搁浅停工,最终项目撤销导致前期投入的政府资金全部浪费。三是项目管理不规范,投资控制不严,导致项目投资非正常增加。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类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监督管理,但审计中仍发现有些工程无立项、无概算,导致投资控制无据可依;少数项目未进行招投标或是虚假招标、转包、违规分包;有些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存在漏洞,导致政府资金的损失;少数项目业主在项目建设中未严格审核工程变更,甚至随意迁就施工单位的变更申请;有的工程由于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善,存在质量缺陷,导致工程无法交付使用,或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破损重修。

四是财务核算管理不规范,导致项目资金被随意挤占、挪用、滥用。部分项目未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项目支出审批不严,甚至有骗取、套取项目资金行为;一些项目未按国家规定的基建会计制度进行项目投资财务核算、竣工财务决算等,使项目投资成本数据不准确,资产交付不清晰;少数项目业主单位将项目资金当做“唐僧肉”,随意挤占、挪用、滥用,甚至使用项目资金大发奖金、补贴等。上述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履职情况的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无可回避的。但由于项目投资过程异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需要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知识才能完成审计任务,而这正是投资审计的优势。

二、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可行性和切入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投资审计有着共同的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投资审计的目的是规范和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和“资

金”的安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人”主要是领导干部,投资审计中的“人”则不仅包括领导干部,还有一般管理人员;而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所要保护的“资金”则同样都是财政资金。因此,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相互结合是完全可能也是必要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的要求是投资审计切入的前提条件

对于承担一定项目投资任务的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如不涉及项目投资审计,就意味着无法通过审计客观、全面地评价一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履职情况,也意味着这样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质量上是存在瑕疵的。刘家义审计长曾在不同会议或场合上多次提出,我们的审计工作要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审计质量。而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即将实施,项目建设仍将是改变我国落后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头戏,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入投资审计无疑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本身要求和有效途径。

(三)投资审计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水平为投资审计切入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年来,随着各级审计部门对投资审计的越来越重视,投资审计专业人员不断地充实到审计部门之中,尤其一大批具有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的引进,改变了以往投资审计在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短缺的困境,也使投资审计部门在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能抽出人员切入经济责任审计中去。此外,社会审计尤其是项目投资造价咨询中介机构的发展、力量的壮大和市场的规范,也为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保障。在涉及投资审计内容,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力量可以进行更好的合作,从而使投资审计顺利切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四)审计实施方案的合理编制是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实施审计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方案编制的是否合理也是保障审计目标是否能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而在方案编制过程中,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的不同要求、不同特点,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以及审计措施,对决定投资审计是否能顺利切入经济责任审计,与其相结合,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否则则很容易导致里外两张皮不能粘合的情况。因此,投资审计顺利切入经济责任审计,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其他审计程序的实施都将以此为基础。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切入并结合投资审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组织审计人员

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投资审计切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也是两项审计工作成功结合的首要环节。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需要务实有效,可操作性强且能规避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各自的优势、特点、侧重,比如在审计范围上不能局限于该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还应延伸到其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项目指挥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等非法人单位;在审计内容上除了财政财务收支外,还要将领导干部在项目投资决策、审核审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事项列入其中;审计重点也要根据审前对该领导干部在财政财务管理和项目投资管理中重点环节的调查情况分析确定;而审计措施更需要结合审计时间、审计组可用人力和物力资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情况以及投资项目的复杂程度等分析确定。此外,在审计人员的组织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乃至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等各类审计人员优势,尤其是吸收投资审计专业人员负责项目投资审计内容,并按照审计事项和审计组成员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人员的适当搭配、分组,实行“大兵团”和“小分队”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二)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和管理环节

近年来,许多单位所负责投资的项目每年不止一项,往往是好几项,领导干部任期一届五年,项目就有十数项。如全部列入审计范围,由于时间、人员上的原因经常是不可能,而且由于项目建设环节多、资金量大,蜻蜓点水不仅不易发现问题,还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根据时间和人员的总体安排,有选择性的确定一些需审计的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环节,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查找分析领导干部在投资过程中的经济责任。例如,我们可选择政府比较关心,群众比较关注的一些重点项目;也可通过前期了解,选择项目内控管理不健全、容易出问题或者群众有反映的项目;还可通过查找已有资料,选择之前从未检查、审计过的项目。在环节选择上,可以分析领导干部在某个环节的作用

和影响程度来选择重点环节;也可通过查找、了解和分析近几年领导干部容易出问题的管理环节,选择作为重点环节进行审计。总之,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和环节,比因摊子铺地太大而降低审计质量,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两项审计工作的结合以及“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意味着我们要在审计过程更加细致认真,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前提下,必须适当创新一些审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才能在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例如,建立审前审计组内部成员知识交流机制,各组员结合自身的专业擅长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与投资审计的不同特点,为其他人讲解交流专业知识和本次审计的注意点,以提升审计组成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查找分析问题的能力;广泛采用计算机AO审计方法,除了对财政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外,还利用AO的分析对比功能将所选取投资项目的建安成本支出、材料设备价格等各类数据以及投资控制环节进行分析对比,从中发现问题;采取不间断的三人循环式工作制度,对每个需审计的投资项目或其他事项采取三人一组同时审计,一个项目结束后留由其中一人整理审计资料并撰写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文书,另两人则开始下一个事项的审计,该事项审计结束后照样留其中一人整理资料和撰写报告,前面已完成资料整理和审计文书撰写的组员则与小组内另一人重新开始又一个事项的审计,如此循环反复,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两项审计工作结合后审计事项多,尤其是投资项目多、管理环节多的问题;此外,还可根据审计方案的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不同特点,开拓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审计取证,如通过现场查勘和测量,核实工程量和成本支出核算的可信度;通过随机发放调查表向公众调查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社会对项目投资的认可度及投资绩效;通过模拟操作和分析来了解项目投资过程中未规范操作环节造成的影响度和损失估算等等。

(四)注意数据信息的交流和数据的关联性

由于审计事项和审计信息量的增加,以及审计组规模的扩大,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过程中如采用“大兵团”下“小分队”的方式,由若干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审计事项,各小组采集的信息数据往往会在审计任务即将结束时才会汇总和交流。但对于同一领导干部负责的经济工作,无论是财政财务收支还是项目投资,其数据往往是有关联的。在以往的审计中就发现,某单位在基本经费户中,招待费用和办公费用控制较严,各项支出均未超过指标,但对其负责的项目投资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不符合项目投资内容的而且本应在单位基本户中开支的各类费用放入了项目建设指挥部中开支,违反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还有,某单位在年终时支出指标基本无结余,但账户上却有数十万元留存,最后查出单位擅自挪借了其负责的建设工程资金100万元,而且两边均未入账。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尤其是在部分乡镇、街道,项目投资管理和财务核算往往不规范,项目投资和行政经费也未单独核算,很容易导致相互挤占、挪用经费的情况。对于此类情况,如果不注意数据信息的及时交流以及数据关联性的审查,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此,审计组可以定期(最好是短于三天一次)召开内部信息交流会议,对有疑问的、与其他小组审计事项相关联的或者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审计措施及相互配合审查的方案,以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五)注意审计报告内容的融合和提升

审计报告是我们审计成果的体现方式之一。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的关注点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因而在审计结论反映、审计评价意见上也有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按照审计目标和审计实施方案,围绕着领导干部在其负责的单位管理、投资建设等经济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对审计组各小组以及组员的审计成果进行融合,达到定性口径统一,衡量标准一致。

篇8: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力”

一、国外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成果

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最早有关绩效审计的论著, 是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于1962年撰写的《管理审计》。国际上对绩效审计主要采用“3E”定义, 即指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R·E·布朗认为, “绩效审计就是对一个工作项目的效益和效果进行传统的分析”。1972年, 美国会计总署制定实施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 (黄皮书) 介绍了公营部门审计作用的扩大情况, 并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进行了界定。1994年修订的“黄皮书”认为, “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 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 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和实施监督提供信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绩效审计指南》中虽未专门界定绩效审计, 但指出“绩效审计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

在审计实践方面, 20世纪60—70年代, 西班牙审计法院作为该国对国家和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活动进行监督的最高审计机构, 负责审判掌管公共财物者应负的财务责任, 可给违法者处以罚款、赔偿或行政处分, 触犯刑律者可向一般法院起诉, 具有审计监督和财会司法监督双重职能。1980年英国政府规定审计长的职责之一“对于非部门的团体机构来说, 审计长进行审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考核和评价部长监控公共资金向这些机构支付情况的有效性”。瑞士联邦审计局履行事前审计职能, 使政府官员合理有效地使用国家资金。美国会计总署从20世纪70年代也已经开始了由财务审计向政府绩效审计的转变, 审计中强调独立检查公营部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性, 其多年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实践证明, 政府绩效审计是保证国家资金有效、正常、合规使用的最有效的检查方式。它可以通过对政府项目的绩效评价, 检查国家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及其使用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评估这些资金项目的实施和整个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上述事实表明, 国外对掌管公共资金的官员实施监督和评价的“经济责任审计”早已成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基础。

二、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重塑

在社会大力提倡和谐发展的背景下, 绿色经济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绿色经济是一个行政的表述, 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 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在发展绿色经济的主题下, 政府需要建立绿色引导制度激励机制, 需要强化环境保护职责,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促导、强制和参与。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也要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和谐、绿色的视角重新审视其审计思路和审计要求。

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审计方式多以离任审计为主, 通过事后的监督和评价, 对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进行考核。2009年汇总的部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基本上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违纪违规问题, 内容相当单薄, 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和审计重点还没有完全同绿色经济与“免疫系统论”融合起来,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没有充分考虑发展绿色经济的切实要求。但是在防风险、重控制、强监管的时代背景下,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进行目标重塑, 拓展传统政府审计的内容, 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 树立“免疫系统”功能的理念, 从过去注重财政财务监督, 发展到预测决策等前瞻性的增加政府组织价值的目标导向上来。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坚持以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重点, 注重坚持以促进内控的严格有效执行和健全完善、防范未来风险为落脚点。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凸显绿色指标的重要性, 注重从体制、运行机制等层面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促进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 为发展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三、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创新

传统理论中, 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 对经济责任审计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经济责任审计功能也随之扩展。

绿色经济责任审计是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最有效的现实路径选择。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在“免疫系统”理论下, 绿色经济责任审计除了具有以上三大功能外, 预防、修复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预防功能强调审计机关有能力有责任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做出提前预警;修复功能强调审计在揭露问题的同时, 更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从表象到本质、苗头到趋势的深层次分析, 进而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效益, 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修复功能更加突显了审计原本就应具备的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治理和完善民主政治等功能。

为了更好的发挥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修复功能,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势在必行。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否全面、科学、合理, 将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可以探索以行政绩效为主线、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为手段对领导干部绿色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重点围绕其职能履行情况, 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监管、执行情况, 财政财务监管情况, 廉洁从政责任情况, 通过审计调查、指标考核、数据分析, 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行政绩效情况,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围绕发展绿色经济的主题, 将一些与民生、环保、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考量的重点。

四、绿色经济责任审计的未来发展

1.关注生态环保责任。2010年6月8日, 刘家义审计长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中国国家审计署将继续加大环境审计力度,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审计路子, 为中国的环境根本改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政府审计应对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加以重视, 以促进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目标, 积极将生态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指标, 以转变地方领导干部盲目追求政绩、漠视生态环境、一切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责任审计应和环境审计结合起来, 不仅要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资金使用进行审计, 还应在项目审计过程中, 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摸底和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专题报告和绩效评估意见对资源环境的审计, 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2.关注民生责任。“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 关注民生也是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随着国家涉及到民生资金的投入逐年增长, 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向民生资金倾斜, 以推进政府民生责任的履行。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导向作用, 在经济责任评价过程中, 直接关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关注民生资金的运营绩效, 聚焦于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程建设, 把民生责任融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下一篇:在小河乡教育系统2017年暑假培训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