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转

2024-05-15

五柳先生转(精选9篇)

篇1:五柳先生转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短褐穿结〔9〕,箪瓢屡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12〕:黔娄之妻有言〔13〕:“不戚戚于贫贱〔14〕,不汲汲于富贵〔15〕。”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6〕?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7〕?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您好!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译文:

陶潜,字元亮,年轻得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曾写作《五柳先生传》说:“看我所住得环境,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经常没有吃喝,又怎么样呢。”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篇2:五柳先生转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五柳先生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五柳先生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文章《五柳先生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出自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①好:爱好。【《五柳先生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默认分类介词,用,D介词,凭借)

3.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

篇3:《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

生:应该多读课文,了解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师:好,知其人才能读其文。要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有这样几个方法:一是读好四字短语的节拍。文章中有许多四字短语,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延长,比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大家试一试,好不好?

(生自读)

师:第二,有些句子的结尾要处理一些拖音,比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读拖音?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你很聪明。大家来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些词语(句)的含义:

屏幕显示: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 读书, 不求甚解

生:“旧”是指“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现在的意思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中的“造”是“往、到”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对,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

师:真不简单,你把省略的部分也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你看是用“用”还是用“把”?

生:把。

师:这里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现在的意思呢?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中的“详”是“详细地知道”的意思。

师:这里的“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的意思。

生:“短褐穿结”中的“穿结”是指“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呢?

生: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因为现在的“读书不求甚解”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

师:对,是指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句)有什么共同点?

生: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句)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古今异义的有关知识。

屏幕显示: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并不是新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师:这是词义扩大。“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的“涕”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这是词义转移。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发现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

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怎么理解?

师:请你来帮帮他。

生:这个字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子民。

师:请坐。他希望自己是那样的子民,所以可以这样翻译:说的是无怀氏统治下的子民吗?

生:第一段中“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两句的翻译,前一句是“很贫困,难以吃饱”,后一句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要用什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师:一方面,他很贫穷困苦;另一方面,他又能够安然自若。你觉得用什么词语连接比较好?

生:但是。

师:“但是”表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我不理解。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你。

生: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

生:我不知道“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隐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生:那“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黔娄的妻子”?古代的女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这里怎么又引用了他妻子的话?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谁能回答?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妻子对他的赞美与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中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吗?是不是贬义呢?

师: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五柳先生却不喜欢。好的,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 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幕显示:说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生:他性情直率,去人家家里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师:不是喝完了就走,是喝醉了就走。喝酒非得喝醉,从这里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直率。

师:全文172个字,却花了六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喝酒,这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他的率真。古代文人写到喝酒,往往和什么有关啊?

生:愁。

师:李白说“举杯销愁愁更愁”,陶渊明的愁是什么呢?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但是在现实社会却使他屡屡碰壁,最后归隐田园。但即使归隐田园,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志向不泯,于是,只能用喝酒来排解。他除了喝酒很特别,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的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在意。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 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这点也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他给自己取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五柳先生”。

师:古代文人取号的时候都追求高雅,五柳先生却不是这样。柳树是农民的宅屋旁种的,稀松平常。他以“五柳”为号,貌似随意,实有深意, 表现了他自然恬淡的性情。还有吗?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都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而五柳先生写文章则是自娱自乐,这很特别。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特别的五柳先生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的一些诗作,我发现虽然写的内容不一样,但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

师:你能不能说出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意味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就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五柳先生传》说的就是陶渊明,这篇文章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师板书)。其实,在语言表达上,这篇文章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陶渊明在他的自画像中,有很多文字是哭“穷”的,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环堵萧然 ,不避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

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的?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他的穷?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却没有钱。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用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就愈显高贵。(师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幕显示: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 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无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师:黔娄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高官厚禄,贫穷一生,到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那么,陶渊明自比黔娄,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的意思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 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写黔娄是为了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师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 “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是想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统治者,附庸权贵,但陶渊明没有,因为他内心有正气在。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其中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字,你们觉得有什么用意?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好像不仅仅如此。我们先把“不”去掉看看。

屏幕显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的是哪些人?

生:其他文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是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了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师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刚才有位同学说写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自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师板书:衬托)

屏幕显示: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 既起强调作用, 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师:“含蓄内敛”表现在他用了那么多的“不”字以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又不显得疾言厉色。大家知道,屈原也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生:投江。

师: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得更好。他隐居以后,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脱,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当我们面对恶俗的社会风气时,固然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更需要有内心丰富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渊明对后代的诗人影响很大,比如杜甫、李白、苏轼……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幕显示:

吟读

说读

析读

细读

篇4:贬五柳先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月27日晴

五柳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这个将感情寄托于山水田园诗作之中的隐士,因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心而备受文人墨客的赞赏,而我却从《五柳先生传》中读出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不爱惜身体、自甘堕落的浪子,是一位真正值得贬斥的懦夫。

一、缺乏责任感

五柳先生在东晋动乱的时代里做官,当他发现官场的腐败与险恶时,却毅然决定辞官,用辞官来逃避现实。作为一名仕宦之徒,应以国家、社会的进步为己任,应有敢于指出国家、社会不足的勇气,而不是消极隐居起来。他的“闲静少言”正体现了他不负责任和自私圆滑的性格,他害怕自己的言论得罪权贵从而打破自己的安逸生活,于是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起来。殊不知,正是他的懦弱与逃避才进一步纵容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滋长。为了进一步地蛊惑世人,他说自己“闲静少言”的原因是“不慕荣利”这一点除了可以骗取别人对他的崇敬外,更给自己不负责任之心找到了一个好借口。于是他整天过着悠闲的生活:种种地、锄锄草、饮饮酒、写写诗、看看天……全然忘却自己的国家、社会的前途,全然不顾生活在动乱时代里遭人蹂躏、任人宰割的父老乡亲。由此看来他实属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像他这样胆小怕事,不负责任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

二、不爱惜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五柳先生不革命也罢了。他却残酷地连自己的“本钱”也不要。五柳先生是一个大酒鬼,而且是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大酒鬼。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穷得经常连肚子都不能填饱,自己却整天喝着酒,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故意让自己的亲朋好友知道,从他们那里好得到酒资源,他的亲朋念他是位读书人就经常请他来喝,他每次“造饮辄尽,其在必醉。”这一点,正是他的可恨之处,每次喝酒,就一定要喝得烂醉如泥,这不仅有失礼仪,他也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吧!喝酒对人的身体伤害非常大,特别是他整天醉酒陶情,将自己的健康抛到九霄云外,只顾自己醉后的麻木心理享受,这就等于慢性自杀。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这比千金还贵重,一旦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啊!五柳先生只顾眼前享受,而不顾身体健康,真是一个行尸走肉,鼠目寸光的烂酒鬼啊!

三、自甘堕落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终于,五柳先生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安贫乐道来,他面对如此贫苦的生活,依旧显得安然自若,为此,世人又给他带上一层光环。其实这是他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表现,吃不饱、穿不暖这除了与天气、杂税有关外,更与人的勤劳有关,而房子开裂了,连阳光和风都遮挡不住,这可是人的懒惰造成的啊!五柳先生说“不慕荣利”,这可不能为自己不劳动,不能吃饱饭,不能穿衣蔽体找借口吧?况且作为一名读书人,还可以去当一名老师啊!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博识传给下代,还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啊!何必将自己的人生束缚在一间破陋的土屋里呢?人人都这样,社会不就倒退了吗?固此,我们要摆脱他这种不思进取的邪念,要奋力拼搏,要积极进取,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如此看来,五柳先生只是一个消极避世、自私自利、自甘堕落的伪君子罢了,哪值得我们学习呢?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只有奋发有为,才能放射出人生的光彩。

【教师简评】

小作者一反常规,独辟蹊径,提出了要批判令世人敬仰已久的五柳先生,实在让人惊讶;文章中,小作者通过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得出五柳先生是一位“缺乏责任感,不爱惜身体、自甘堕落的浪子,是一位真正应该贬斥的懦夫。”这一观点,实在令人惊诧、令人佩服。

在结合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用今人的眼光来评论五柳先生自己的言论,从而使评论显得中肯,较深入,有个性。如‘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终于,五柳先生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安贫乐道来,他面对如此贫苦的生活,依旧显得安然自若,为此,世人又给他带上一层光环。其实这是他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表现,吃不饱、穿不暖这除了与天气、杂税有关外,更与人的勤劳有关,而房子开裂了。连阳光和风都遮挡不住,这可是人的懒惰造成的啊!”

多用四字句议论,使文章显得用词准确且具有文学性。“遭人蹂躏、任人宰割、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胆小怕事、不负责任……”

叠词的运用使论证语言显得活泼、有趣,“种种地、锄锄草、饮饮酒、写写诗、看看天……”

巧妙运用俗语,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得体,而且还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五柳先生不革命也罢了,他却残酷地连自己的‘本钱’也不要。”

总之,本文是一篇个性突出,论证思维较严密,让人能信服的议论文佳作。

重庆市巫山县白坪中学2012届6班

篇5: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2)不详(3)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5);每有会意(6),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7)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饮辄(zhé)尽(11),期在必醉(12)。既醉而退,曾(zēng

)不吝(lìn)情去留(13)。环堵萧然(14),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5),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6),晏(yàn)如(17)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8)示己志。忘怀得失(19),以此自终(20)。

赞(21)曰:黔娄(22)(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3)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25),以乐(26)其志(27)。无怀氏(28).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译文

篇6:《五柳先生传》 4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篇7:《五柳先生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

难点: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

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和作用。

关键: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2、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回忆。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3、本文文体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及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检查预习效果,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

汲(jí)戚(chóu)欤(yú)觞(shāng)俦(chóu)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书中的意思)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就)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空荡,空寂)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高兴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一词多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曾不吝情去留(离开)

杂然相许(赞同)

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

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寻向所志(标志)

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志向)

其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

颇示己志(志趣)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会书中的意思,今义: 相互明白,心灵相通)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

5、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省略句:闲静少言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讨论明确:

明确:

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2.、“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生活态度

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

4、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隐者风范)

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的志趣主要表现在: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中求乐)

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五、思考讨论:

1、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2、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不戚戚于贫贱

照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不汲汲于富贵

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六、课堂练习:

请用课文原句答题: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明确:

1、宅边有五柳树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汲汲于富贵

七、品评鉴赏:

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讨论明确: “不”字为一篇眼目

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

表现其思想性格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

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

” 耿直率真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

九、教后反思

1、为学生迅速领悟文本内容及作者志趣,导入新课时,作者所处在社会背景要做必要的交代。

2、强调或点拨作者的读书方法及目的与当今学生求知目的之异同。该环节应放在总结全文时进行,若学生课上提出则要趁热打铁及时指导点拨,它是理解作者志趣及情感的前提,力争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篇8:《五柳先生传》教学过程描述

师:咱们先回顾一下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从“” (课文原句) 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 (性格特征) 的人。

生:我从“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贫困所扰、追求精神高尚的人。

生:我从“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喜欢读书、寻求精神安慰的人。

生:我从“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爱说话、淡泊名利的人。

生:我从“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放达、不拘小节的人。

生:我从“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颇有文采且能自得其乐的人。

……

看着同学们从各种资料上照搬答案, 我打断了他们, 抛出了第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大家对五柳先生的性格分析得不错。总之, 五柳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的人。当然, 这是我们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可是,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 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当今的社会, 他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吗?或者说, 你的身边有一个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人, 你会怎么看待他呢?再或者说, 你是陶渊明身边的一位亲近的人, 比如说家人、朋友、邻居等, 你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果然, 此言一出, 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 学生兴趣大增, 纷纷讨论。一段时间后, 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说实在话, 我并不怎么喜欢五柳先生。您看, 他“性嗜酒”, 并且到了“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的地步, 完全就是一个“酒麻木” (方言, 指喜好喝酒毫无节制且经常醉酒误事的人) 嘛!再说, 像他所写的那样“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也不向主人告别, 一点礼貌也不懂, 我才不欢迎这样的人来我家喝酒呢!

生:五柳先生是一个很不会过日子的人,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说明他住的、穿的、吃的、喝的都成问题, 一个人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证, 又怎么能保持其高尚的情操呢?

生:五柳先生还是一个对家人不负责任的人。他如果只是一个人, 他可以安贫乐道, 可他应该有妻子有儿女, 难道他的妻子儿女也应该和他一块儿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吗?我要是他的妻子, 早就和他过不下去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 陶渊明还是一个虚伪的人。文章中说他“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既然是“自娱”, 他的文章又怎么能流传下来直到今天呢?这不明摆着给别人看了吗?这与他说的“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 陶渊明还是一个缺少抱负、不敢作为的人。既然他有满腹的才华, 为什么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救民众于水火中呢?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回家, 说好听点是洁身自好, 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不好听点就是明哲保身, 缺乏斗争精神。

……

眼看着学生对陶渊明的批判越来越浓, 我在心中暗喜, 这说明他们评价人物已经不拘限于资料上固有的看法了。于是, 我又抛出了下面的问题。

师:如果陶渊明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 他应该是一个很不成功的男人。可事实上, 历代以来, 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是极高的。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甚至有人评价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诗人”, 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人们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 是不是人们的眼光出现了偏差而不如同学们呢?

此问一出, 学生纷纷陷入深思之中。在同学们兴趣愈来愈浓之际, 我又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点拨介绍陶渊明时代的社会情况, 继续讨论。

师: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 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们能根据以往所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来说说吗?

生: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里面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景象, 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社会。

生:我们还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 作者宁可“种豆南山下”, 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官, 反映了他看不惯官场现象而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质, 实际上也反映出当时官场黑暗的社会现象。

师:同学们能很好地从所学过的文章中进行归纳分析。实际上,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 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 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在官场上, 也充满了尔虞我诈, 要想在官场上混下去, 就得学会溜须拍马, 逢场作戏, 瞒上欺下。可陶渊明却选择了退隐, 真正的退隐——要知道, 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也选择了隐居, 却不过是沽名钓誉, 为了更好地走向官场而已。那么, 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再来看陶渊明, 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发现呢?

果然, 学生们的讨论激烈起来。不一会儿, 新的观点纷纷呈现。

生:我认为, 陶渊明退隐是明智的, 也是迫于无奈的。当整个社会都处于黑暗中的时候, 以陶渊明的地位和能力, 他根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 而他又不想被这个社会改变, 于是, 退隐田园就成了他最好的方式。

生:我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 这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 他和陶渊明一样, 能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黑暗, 也一样不愿被社会改变, 可他没有退隐, 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社会———虽然他改变不了社会。和陶渊明相比, 列夫·托尔斯泰更值得人们尊敬。

生:我们不否认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 正因为他伟大, 所以生活得才更加痛苦, 以至于到了晚年还要离家出走, 客死异乡。我们不能要求陶渊明也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陶渊明能够退隐田园, 不与社会同流合污, 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生: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陶渊明能做到独善其身, 我认为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生:我认为陶渊明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他有才华, 却无法施展。他有个性, 却为社会不容。内心的抑郁和苦闷无处排遣, 就只有以喝酒来发泄, 这应该是他“性嗜酒”甚至“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的真正原因吧。至于他“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应该是他个性率真的表现, 理解他的人应该是不会怪罪于他的。

……

看到同学们的发言逐渐回归理性, 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小结和指导。

师:正如同大家所述, 从不同的时代, 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陶渊明, 得出的结论会大不相同。如何看待陶渊明, 自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相信经过这场讨论, 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即使是列夫·托尔斯泰, 也饱受人们争议, 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 陶渊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 如果我们能不拘泥于别人的思想而有我们自己的看法, 我们就具备了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气质, 那也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随后, 我又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 抛出了下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编者将这篇短文分成了两个段落, 你们说这样分段有道理吗?

生:这样分段有道理, 前面叙述, 后面议论。

师:眼光挺准的。能否概括一下前一段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叙述了五柳先生的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等内容。

师:不错。能把这段话的每个句子按内容归一下类吗?归类之后再看, 这段话在结构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由于有了前一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们的兴趣正浓。听说这段话在结构上有问题, 大家纷纷开始归类并探讨。终于, 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

生:这段话在结构上好像真有问题。您看, 文章写五柳先生有三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可这三大爱好并不是连在一块儿来写的, 在中间还插入了其它内容的叙述, 这样使文章内容不集中, 也不太连贯。

生:我还发现有这样两句———“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和“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这两句都是写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的, 也没有放在一起。

师:那么依同学们的意见来看, 在既不增添也不删减文章内容的情况下, 这段话的结构该如何调整才好呢?请说说理由。

因为有了前面的内容归类, 学生们调整语序的过程也就相当轻松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这样调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辄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这样调整, 是按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分类叙述, 既符合人物介绍的逻辑, 又使得内容相对集中。至于把“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放在一起, 也是出于逻辑性的考虑, 我们认为这两者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师:同学们的调整不无道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曾经“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 可见, 文章是需要不断修改的。如果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 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发现问题, 那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会让我们更好地做一个文学评论家。

讨论结束后, 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或“读《五柳先生传》有感”为题, 写一篇随笔。几天后收上随笔检查, 发现这次的随笔比以往的质量都要高。由于经过了充分的讨论, 同学们都有话可写, 许多没有胆量或没来得及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都在随笔中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距离“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要求还很远, 但可喜的是, 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自己比较独立的思想和语言。

篇9:五柳先生赞

他早年家境贫困,二十岁时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二十九岁刚出仕,由于不堪吏使,便辞官归家。后来入都为官,期间也多次写诗表达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旧居的怀念。辗转在仕与耕之间十余年,陶渊明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他最后一次出任,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这便是一种尊重生命本性的生活,陶渊明听从了他热爱田园的本性,去享受田园之美、耕种之乐。他看透了浮华、功利者之本性,便率性而為地隐居山林,寻找自然之美。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是一种文人志士的气概,不因他人给予好处而阿谀奉承。这种去留凭己意的豪爽,成就了他归隐园林的佳话。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他拥有这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心态;他以自然之纯净洗去官场的腐败,以简陋安然的生活除掉人性之贪婪。

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定下心来,做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士呢?寥寥无几。

那些迁客骚人,在得意时满面春风,在失意时落寞悲伤,一生追名求利,渴盼施展才华,渴盼得到朝廷重用。这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态度,正是陶渊明所排斥的。

可怜那谢灵运,想辞官却辞不成、想归隐却归隐不成,无奈地闹闹脾气,终落得个造反的罪名,性命不保。或许是他还留恋着人世繁华,不能像陶渊明那般释然吧。

陶渊明,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士,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隐者,是安贫乐道、率性而为的五柳先生。

【作者系浙江省乐清中学高一学生,指导教师:黄忠、陈辉】

上一篇:关于绰号的作文500字下一篇:2017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