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05-02

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通用6篇)

篇1: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狠抓关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首先,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企业代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以及农业产业化成员单位领导致以节日的问候!

2007年农业方面的一个重要会议就是今

天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的经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布署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另外还要给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授匾,给获得2006年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颁奖。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正确把握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喜人形势

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到2006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值***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全年总收入***万元;专业市场全年交易额***万元,占总收入的**;从业人员达***人,直接辐射带动农户***户,生产基地种植面积***万亩。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优质产业呈现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一是以市场带动为主要模式的市场 基地 农户的田阳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二是以田东香米、香油、香蕉等七香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迅速发展;三是以种桑养蚕、烟草、生姜、中草药等为主导产品的南烟北桑为主要特点的靖西优势产业基地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四是以食用菌、葡萄、剑麻、黄花菜、木薯等为主要内容的以工补农的平果县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五是田林速生丰产林、食用笋、桐油、淀粉加工等加工龙头加工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逐年提升,部分农产品已经打入韩、日等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

(二)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统计表明,我市123个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13个,占10;固定资产总值达19.66亿元,占总资产的99;年销售收入达29.76亿元,占总收入的75;直接带动农户16.36万户,人均纯收入1067元,人均比上年增收103元;辐射带动农户14.47万户,辐射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809元,人均比上年增收53元。

(三)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农业发展良好。

几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形成了秋冬菜、芒果、香蕉、茶叶等区级优势产业带和一批市级的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现已建成了以××、××和××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芒果总面积近40万亩,年生产总量10万吨;建成了以××县为中心,××最大、全国知名的南菜北运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了13.8万亩年产10万吨的香蕉基地;××县13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0万亩年产3万吨板栗、核桃基地和50万亩八角、玉桂基地;××县20万亩八渡笋生产基地;××、××5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6万亩八角基地;××和××3万亩桑蚕基地;××、××2万亩马玲薯冬、夏繁和食用菌生产基地;××、××5万亩木薯生产基地;××年产12万吨的生姜生产基地和10万亩的山楂生产基地。××科技园区初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亚热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之一。

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促进了品牌农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比如,××县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八桂××”茶叶品牌,积极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建成了××唯一的无公害茶叶生产种植基地6.1万亩。××农工贸有限公司率先注册了该县历史上首个农产品品牌商标“六香宝”,接着其他企业注册了“福东香米”、“增年牌”山茶油品牌,等等。企业通过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强化自身的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产品品位和档次,借助先进的网络和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主营产品的商品率、知名度、销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打出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产品品牌。

(四)以培育重点专业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逐步完善。

截至目前止,全市已经建立4个县级批发市场、183个乡镇农贸市场。××县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2002年被评为首批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村)一级的交易点已发展到30个,形成了以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各乡镇、村批发交易点为网点,周边县(区)互动的市场网络。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市场)的带动效应和蕴藏的无限商机,使农村经纪人等各种中介组织应运而生,这些中介组织,在支持各种工商、个体营销大

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建立跨地区、跨行业和多渠道、多成份、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据统计,我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个,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28个。2004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总收入3495.5万元;直接

带动农户5261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人均比上年增收178元;辐射带动农户2.56万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人均比上年增收91元;全年为会员代销各类农产品14935吨,代购各种农用资料总计1934.5吨。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地方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技术生物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一体化,就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是要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组织化程度,搞好全程服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一定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城乡联结起来,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使工业向农业渗透,农业向工业延伸,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要理直气壮,下大决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通过发展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避免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结构调整新机制。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我市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差,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有效地组织特色产业建设和优质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广泛形成,自发、随意、松散的联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缺乏主动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龙头企业市场开拓乏力,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直接导致我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拓宽思路,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推进以“十个百万工程”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三、狠抓关键,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者。因此,我们要把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两个重点,通过重点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它们建立优势产品基地、发展优势产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工作中特别注意抓好六个方面:

(一)加强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建设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基地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要抓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面上发展。同时扶持建立一批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优势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在全市二次人代会上,我市提出了“十个百万工程”,即百万亩优质高产粮食基地、百万亩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百万亩优质水果基地、百万亩高产高糖甘蔗基地、百万亩笋材两用竹子基地、百万亩高效八角基地、百万亩低改油茶基地、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百万亩牧草种植基地、百万亩新兴优势产业基地,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分别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抓实。二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是农业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要积极引导,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扶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三要做好服务。要围绕产业发展,切实做好种苗繁育、技术推广、产销信息、经营管理等服务工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基地规模经营水平。

(二)狠抓关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龙头企业。要把发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要培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尽快发展壮大一批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良机,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金到我市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引进培植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今年重点引导和扶持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申报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二要倾斜扶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经营、企业改制等不断扩张,通过技术引进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品牌经营等提高竞争力,使龙头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三要加强保护。对新兴办的加工、流通和服务型企业,要简化手续,各种收费能免则免;要参照一些地方对重点企业的保护办法,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杜绝一切对企业乱收费行为。

(三)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保护农民、促进农民与龙头企业、与市场联结的重要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规范合作组织和行业内部经营行为,增强凝聚力和发展后劲,切实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技推广、供销合作、技术研发等部门和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遵循“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牵头领办以农民为主体、真正体现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根据产业组建、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年内力争扶持20家农村合作组织、225户龙头大户,全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构建货畅其流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要在资金、规划、土地、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支持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缩短优势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开展网上交易,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直销、代理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货畅其流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五)建立连动机制,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意义重大、涉及面广、需要上下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必须建立上下左右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制,把干部考核和奖惩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挂钩,形成领导、干部、群众齐抓产业、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属于后发展地区,自身财力有限,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的实力相对簿弱。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更要靠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兴办更多的龙头企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优势龙头企业、产品和项目为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全面掌握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项目,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推介,举办不落幕的招商会。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通过双向互动与交流,实现我市与先进地区的技术、资金、信息、产品的有效对接,将我市优势龙头企业、产品及项目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同志们,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全市农村改革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把手亲自抓,抓一流成绩”,加大工作和领导力度;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综合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强化责任落实到领导决策、战略规划、工作部署、财政投入、干部配备和政绩考核上,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合力;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档升级,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为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富裕和谐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源于,欢迎阅读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2: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地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今年的秋冬季农业工作,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乘势而上,推动全市秋冬季农业开发的全面展开。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秋冬季农业工作的责任感

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目前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秋冬季农业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开始,是夺取明年粮食丰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农业工作中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重视“三农”工作的高度,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所在。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全局,事关社会稳定,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紧迫的重大问题。今年,国务院和省、地都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抓农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秋冬季农业作为来年农业生产的开端,其工作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秋种、冬种可以为来年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定下合理的格局,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完善排灌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这些工作,都是我们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创新、栽培技术的进步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市夏收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蔬菜、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增长,蚕桑、中药材、饲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秋冬季农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市秋冬季农业生产除种植小麦以外,主要是以绿肥、蔬菜、马铃薯、饲草为主,大力发展这些作物,可以提高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养殖业的比重,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为促进来年农业结构调整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很好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乃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关键在于秋冬季农业生产。我市秋冬季农业生产一般自8月中下旬开始,至次年5月结束,历期8个多月,占全年的三分之二以上,生产周期长,加之我市冬季农业资源丰富,冬闲田土较多,温光水资源充沛,在作物布局、品种选择、茬口安排上回旋余地很大,可以发展的蔬菜及经济作物种类很多,潜力比其它季节要大得多。切实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是当前我们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的需要。今年以来,由于政策好、科技兴、人努力、天帮忙,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很好,粮食生产、烤烟生产全面增产增收,是近年来增幅较大的一年。这些首先得益于中央和省委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同时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狠抓落实的结果。分析今年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和人的努力外,不难看出,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升是最大的因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这种上升势头必将有一个持续的过程。明年是国家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第二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机遇,加强对秋冬季农业生产的引导和服务,牢牢把握全年农业丰收的主动权,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乘势而上,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来年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是要充分认识到,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干部应尽的职责。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政府究竟还需不需要抓农业生产?有的同志说,抓农业生产干部辛苦,群众埋怨,吃力不讨好。回顾以往的农业生产工作,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明抓农业本身存在问题,相反,恰恰说明了我们在抓农业的方法上还存在不足,重行政命令轻示范引导,重号召轻服务,往往是事倍功半。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农业工作中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长期发挥作用。如果政府不抓农业,哪还谈什么发展农村经济?当前的农业生产单位还是家庭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能否有效对接,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协调和服务,因为农民对市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政策和市场信息,有义务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户,为农民做好服务。此外,社会化服务、病虫测报、疫病综合防治等全局性的工作,一家一户是办不到的,只有靠政府来组织、来协调。事实证明,农业生产抓与不抓大不一样,象小坝、海子街、清水铺等地的杂交玉米、层台镇的蚕桑、青场镇的蔬菜、梨树镇、小坝镇的辣椒以及不少乡镇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都是持之以恒地抓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秋冬季农业生产的有利时机,充分认识和发挥政府在秋冬季农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明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目标打好基础。

五是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今年的秋冬季农业工作,我们有许多有利因素。首先,是按照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优惠政策的推动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拉动,种植效益能够得到保证。其次,经过多年的秋冬季农业开发,我市出现了一些先进典型,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今年秋冬季农业生产将产生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推进,订单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销售问题。第四,扶持保护政策的落实,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资市场逐步规范,农产品流通活跃,价格有所回升,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总之,抓好当前的秋冬季农业工作,是我们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和省委今年两个1号文件的重要措施,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各镇乡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把秋冬季农业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认真抓好、抓实。要加强对秋冬季农业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负实责的领导机制,尤其是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认真研究如何将本地的秋冬季农业工作搞上去。要将有关工作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解决好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秋冬大忙季节,各镇乡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好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合理安排人员,集中相应力量重点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媒体广泛地宣传秋冬季农业工作,大造声势,形成全市上下大力开展秋冬季农业开发的良好氛围。要突出示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以赴地抓好示范点,推动秋冬季农业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要加强跟踪服务,包括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物质服务、技术服务等,确保秋冬季农业工作中的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秋冬季农业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生产调度,及时、全面地掌握生产情况和工作进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各镇乡办事处抓好秋冬季农业工作,并做好有关信息反馈。要通过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迅速掀起秋冬季农业生产的高潮,努力推动今年秋冬季农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切实抓好今年的秋冬季农业工作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内涵就是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同样经历了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如:我们农业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难以扭转;我们种植结构调整有了许多亮点,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投入有限,规模、规范上还有待于提高;我们烤烟生产虽然起起落落,但仍然是现实条件下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等等。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全市广大干部特别是我们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干部,一定要从“三农”工作的大局出发,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着眼于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开拓农业发展思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全面推进农业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重视农民、关心农民、保护农民的思想,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农民的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着眼于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能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的基础保障水平上来,统筹处理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农业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粮食生产与改善生态环境、人口控制与农业生产等几个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时时刻刻都不放松农业生产,时时刻刻都有人抓、有人管农业生产。

当前,要以秋冬季农业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势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千方百计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今年秋冬季农业工作的全面完成,为来年农民收入的增加打好基础。

(一)认真抓好秋冬种工作。现阶段已经进入秋冬种时节,各地要立足于因地制宜、因市制宜、因时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组织农民变冬闲为冬忙,抓好秋冬季农业开发。因地制宜就是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突出优势,突出效益,适宜发展什么就搞什么。凡是能够种的都要种上,凡是种上的都要种好,有种就有收,就有效益,尽可能地不留冬闲田土过冬。因市制宜是要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什么价格高、效益好,我们就发展什么,使生产的东西都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要把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粮食生产结合起来,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的质量和效益,从发展粮食产业中增加收入。因时制宜就是要不误农时地抓好生产,抢住最佳生产季节来提高效益,特别是重大生产环节必须抓住不放。因户制宜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根据农户的技术、资金、经营水平等情况,合理引导,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抓好大户,带动千家万户,搞好专业化生产,提高秋冬季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特别要突出抓好烤烟种植规划,坚持向适宜区集中、向种烟大户和种烟能手集中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落实好明年的种烟土地,搞好小麦规范化分带种植,确保明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秋种作为下一个农业的起点,我们安排秋种时,不仅要考虑今年种什么、怎么种,同时要考虑与明年农业生产的衔接。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调整种植结构的最佳时期。因此,各镇乡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秋种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把调整结构的重点放在优化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上,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把秋种规划、烤烟规划以及退耕还林规划统筹考虑,突出发展马铃薯、蔬菜、烤烟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蚕桑、大蒜、辣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力争在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上有所突破。二是大力推广、开发优质品种。结合我市近年来的实践,各有关部门、各镇乡办要认真思考,超前安排,集中一定力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特色小杂粮等优质农产品,确保今年秋冬季节在洋芋下田、蔬菜种植、脱毒马铃薯推广及豌豆、胡豆等小杂粮种植上有新的突破。同时,要着眼于冬令消费需求和元旦、春节等节日市场供应,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无公害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子。三是大力发展秋冬季畜牧业。秋季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组织力量搞好秋防秋配工作,确保畜牧生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季节,积极发展种草养畜和绿肥草粉加工,力争在绿肥综合利用上有新的突破。通过种植牧草、绿肥草粉加工等解决好饲料问题,推进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而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各地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采取外引内联等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培育、发展、壮大各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有关部门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认真兑现各种扶持政策,积极扶持我市现有的县级龙头企业,使之尽快发展壮大。要站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高度,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快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主体、流通中介组织为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有组织地安排好农民就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城打工、外出务工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抓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秋冬季节的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实施好今年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沼气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确保尽快建成投入使用。要抢抓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抓紧作好有关项目的前期工作和项目申报,努力争取更多投入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坡改梯、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努力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二是要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村沼气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三是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深挖塘堰、疏竣沟渠,改造中低产田土,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农村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小水电代燃料、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农村集贸市场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认真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积极探索新的扶贫机制,把开发式扶贫、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切实抓好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今年以来,随着党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省、地、市及有关部门都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农业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是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当前,要按照上级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和农业税灾歉减免,坚持涉农价格公示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检查,防止和避免各种涉农案件的发生,使农民从减轻负担中增加收入。要按照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实行优质优价,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把中央关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尽管今年全市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丰收,但各镇乡办事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安排好秋冬季节的生产生活,绝不允许出现异常情况。各级干部要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政策意识,按照政策和法律处理各种矛盾,特别是我们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是战斗在基层第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一言一行都将在群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自觉地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善于用政策和法律凝聚人心,用政策和法律推动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应尽义务,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各种权力和义务关系,依法搞好农业税费征收工作,使农村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能在法律、政策的轨道上得以顺利解决。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机制,继续做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秋冬季节气候干燥,要加强对群众的科学用火、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经常性的隐患排查工作,积极预防群体事件的发生。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关心群众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对影响面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集中精力,及时主动地加以解决,不得拖延推诿,务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我们做好今年的秋冬季农业工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篇3: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等教育方面, 主要是标准和水平问题, 与国内外先进院校相比,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都还存在差距;基础教育方面, 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下面, 我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 就做好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在新的历史阶段, 知识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期待越来越迫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连续制定、出台《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 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只有办一流教育, 才能出一流人才, 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举措,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远见卓识, 体现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前, 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 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人才的争夺, 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并与60年前的社会制度转型、30年前的经济体制转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教育规划纲要》从2008年8月开始起草, 历时近两年时间, 汇集了全国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 先后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审议后正式颁发。《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10年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制度设计和具体安排, 内容涉及教育改革、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 涵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描绘了今后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 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将推动真正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

4. 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精神, 着力构筑“三个高地”, 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今年上半年,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6亿元, 同比增长18%, 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 增长35.2%;工业总产值8069亿元, 增长34.9%;固定资产投资2939亿元, 增长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亿元, 增长19.0%;实际到位外资59亿美元, 增长20.0%, 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外实践表明, 一个城市的崛起往往与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天津市建设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进程, 也必将是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必将是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

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 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为动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今年下半年, 既是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冲刺阶段, 也是谋划“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对天津工作提出的“四个着力”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与坚持“三服务”、推动教育系统全年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体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上, 把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1. 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这是全市教育战线当前的首要任务。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要按照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 抓紧制定学习方案,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宣讲团等多种形式, 组织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 深入了解全国和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深入了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区县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暑期, 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学习讨论,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规划纲要的高潮, 显著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 高水平制定我市教育发展规划。

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瞄准国内外先进地区和一流院校, 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研究制定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年纲要、“十二五”规划和一批专项方案。要坚持远近结合、详略结合, 十年重在五年、五年重在前三年的可操作意见, 八个方面的发展任务按照分工都要认真研究, 提出具体方案。针对我市实际情况, 突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重点,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发动广大师生员工提出意见建议, 使规划的制定过程成为集中各方智慧、凝聚发展共识、创新改革思路的过程。要坚持体现天津特色, 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与天津城市定位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3. 加快海河教育园区建设。

今年初, 我市与国家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以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两个协议。要抓住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快海河教育园区建设, 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 确保年内高标准完成园区一期工程。要统筹协调7所职业院校年底整体搬迁、平稳入驻, 实现规模效应和集约办学。要进一步研究120多所中职学校的资源整合, 搭建职教资源共享平台, 增强竞争能力。要加快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 力争早日开工。

4.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要按照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要求, 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组织专门班子研究政策措施。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办好广播电视教育、老年教育, 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体系, 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提高全市的文明程度。要鼓励多方面力量投资办学, 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逐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5.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都要研究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 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并重,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学软件学院的建设, 创新了企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认真探索, 办出水平和特色。对《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十个方面的重点改革项目和即将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 要主动对接、钉紧靠上, 争取把天津作为试点, 争取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帮助。要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采取多种办学形式, 学习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 提高境外办学水平。

6. 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

强化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新区龙头项目, 组织科研攻关, 不断转化一批成熟的项目, 确定一批新的项目, 筹备一批前瞻性的项目, 形成科技项目的“三个一批”,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实现产业化, 变为现实生产力, 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为天津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做出贡献。继续办好六大产学研联盟, 落实科技特派员计划,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7. 加快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

要按照全市奋战300天的部署要求, 进一步明确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的进度要求和质量标准, 认真做好首批10所高校校园环境提升工作。要总结前期工作经验, 制定完善下一步规划设计方案, 继续实施道路整修、架空线入地、秋植绿化等工作, 建立健全日常维护和管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把校园建成全市环境最优美、最靓丽的地方。要及早动手, 加快大运会场馆建设, 全力做好大运会各项组织筹备工作。继续做好大学债务化解的后续管理, 推进医科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认真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 组织召开我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 交流经验, 制定出台具体措施。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继续搞好9月份新学年第一课的教育, 组织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 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天津, 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 主动释疑解惑, 加强心理疏导, 化解矛盾纠纷, 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多方面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

9.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围绕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10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精神, 把创先争优内化为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要从实际出发设计争创载体, 根据各单位的发展规划确定争创目标和工作重点, 根据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确定争创形式。市委教育工委、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 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标准,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保证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1 0. 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要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十项措施, 细化测评指标体系, 组织督促检查, 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评价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要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管理, 在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 全面落实资金、人员, 加强人防、技防,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 加强对学校门卫、在建工程、公共设施等重点部位安全隐患的排查, 做好暑期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等问题,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 及时封堵有害信息, 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 把各种可能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要加强领导班子、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 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关键在领导班子, 关键在各级干部, 关键在广大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 要树立战略眼光。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 坚持教育家的思维和视野, 把学校的建设置于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来认识和研究, 置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全局下来思考和定位, 置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下来谋划和推动, 引领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坚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善于总结发扬自己的成功经验, 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 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 着力增强领导班子的改革创新能力、办学治校能力、和谐校园建设能力, 充分发挥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作用。

2. 要聚集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引进一个优秀人才, 可以形成一个团队, 带动一个学科;大批优秀人才的聚集, 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求贤若渴的感情、千方百计的招法, 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创新人才, 构建人才集聚、服务和创业的平台,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鼓励创新, 善待挫折, 宽容失误, 激励成功, 尽心竭力帮助解决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学校能解决的绝不拖延, 解决不了的请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负责研究协调, 统筹安排, 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 要着力干事创业。

各级领导干部是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的落实者, 是各自区域和学校的战略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 也是教育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的管理者。要大力提倡勤学善思、锐意进取的作风, 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作风, 团结协作、艰苦务实的作风, 亲力亲为、钉紧靠上的作风, 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 把精力放在抓落实中, 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办成一批有利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实事好事。要强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 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方面明确责任领导和部门, 明确时间进度和量化指标, 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都能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广大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引导广大教师更加重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用事业凝聚教师、用实践培养教师、用真情激励教师, 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教师、教师全身心服务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

篇4: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关于改进工作指导与服务

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在变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在深化,农业行政管理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策创设、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指导服务等方面下工夫,不断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

要主动加强政策协调,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支持。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三农”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存在一定困难。各级农业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政策研究,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出台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新政策,扩大资金规模,不断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完善现有补贴政策,优化和调整支农资金存量,重点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等方面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优势区和关键环节倾斜,充分发挥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同时,要规范和完善操作办法,把加强监管贯穿于政策落实全过程,严防政策资金“跑冒滴漏”。

要切实推动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指导服务水平。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前一段时间,根据中央要求,农业部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作为转变职能的突破口,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项,占现有审批事项总数的51.35%,国务院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重点要转到加强管理上来,深入研究审批取消后如何加强监管的问题,审批下放后如何落实地方责任的问题,职能转变后如何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放而不乱”。各地也要抓紧研究权力下放后如何做好衔接、管好用好的问题,确保不出纰漏。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还要统筹运用好法律、信息化等手段,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健全农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执法体制机制,依法科学处置各类涉农突发事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立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要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2012年,农业部决定,选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生产等5项重点工作,对省级农业部门开展延伸绩效管理试点。从一年来的试点情况看,这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效果不错,不仅有力促进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而且为深入推进延伸绩效管理积累了经验。在这次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我们要对考核优秀单位进行表扬,并将通报相关省级人民政府。下一步,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延伸绩效管理考评办法,构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工作。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农业部门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廉洁高效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断提升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水平。

篇5: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讲话

最近一个阶段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快构建常州现代农业新体系,增创常州农业发展新优势,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我们农业战线应有的贡献。我想,这一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同志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重点,加快推进常州现代农业发展。

上午,各辖市、区以及市委农工办,市计划、质监、科技、农林等部门,围绕如何建设常州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都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许多观点很有深度、很有见解。听了以后,我感到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下面,我根据最近的调研、学习和思考,也作一个发言,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加快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特点是:

(一)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一是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继续扩大。去冬以来,全市新增花卉苗木3.36万亩,总面积达到18.36万亩。全市85%以上的花木种植面积集中在省道219沿线,夏溪、嘉泽、尧塘等5个“省级花木之乡”花木面积已达13万亩,占该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5%。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从花木生产、经营逐步向园林工程建设、园艺观光休闲等方面扩展,“花木板块”优势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林果发展势头较猛。以武进东部地区、金坛和溧阳丘陵山区和新北区沿江地带为主的三条经济林果带初步形成,全市经济林果总面积已近47万亩。特别是武进东部优质时令果品基地,呈现出品种新、机制活、速度快、水平高等显著特点。三是特种水产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全市以洮湖、滆湖区为主的特种水产面积已经达到48.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覆盖面已扩大到92%。全市共有千亩以上养殖场36个,面积13万亩;初步形成了一批生态、科技、规模、高效养殖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上半年省、市两级20家重点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4.2亿元,增长15.1%;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16%,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机制不断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联结更加紧密,不少企业普遍采用订单方式、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等形式与农户结成了经济共同体。三是市场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上半年凌家塘农产品市场、夏溪花木市场、苏浙皖边界市场、滆湖水产品市场等完成销售45亿元,优势农产品交易活跃,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辐射面进一步扩大。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申报认定工作扎实推进,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9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19只。今年以来又组织了53家单位申报省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30万亩,其中28家单位已经通过了省环境检测。二是农产品及投入品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了对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检测。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实施。各类专业培训广泛开展,检测设施和手段明显改进,建成了全省首家具有省级资质的农畜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和大部分零售农贸市场基本配备了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品质安全。

(四)市场竞争主体进一步壮大。一是农产品生产专业大户、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全面发展。全市已建成粮油、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等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0多家,形成各类农业特色乡镇16个、特色农业专业村300多个、特色种养大户5000多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三资”投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亮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引进“三资”项目60多个,投资总额近6亿元,投资强度、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日趋活跃。试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评比,加大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政策扶持。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家,总数达到了342个;各级各类合作组织兴建无公害生产基地31个,总面积39万亩,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5个,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

总之,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组织力度和推动力度,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新的业绩,积累了新的经验,为今后常州农业和农村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常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定位和重点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四大任务”,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后三条实际上就是我们过去所讲的“三农”问题,而第一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总结几十年来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思路、一个大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投入,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镇与农村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真正实现城乡一体、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最终目标就是要构筑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农业产业内部来讲,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课题,不仅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常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外向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对照“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对照建设常州现代农业的总任务,对照市委、市政府“实现常州农业农村更快提升”的总要求,农业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应当看到,当前农业产业基础还比较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农业自我发展能力仍然很弱,这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现实。如何立足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牢固确立现代农业新概念,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农业新平台,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为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做出农业产业自身的努力和贡献,这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分重要的、紧迫的和首要的任务。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现代农业,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农业。

所谓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的。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的封闭型农业,而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商品利润的效益型农业;第二,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源、靠劳动和经验为主要手段,而现代农业则是依靠科技、装备、资本和改革创新来推动发展;第三,传统农业采用的是“条块分割、区域自求平衡”的管理方法,而现代农业必须采用适应市场和贸易自由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第四,传统农业商品率低、农业运作空间狭窄、交易方式简单,现代农业则是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条件下的高商品率农业,要求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介组织充分发育;第五,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强项是劳动能力和经验积累,而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则必须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信息接受能力和市场经营水平;第六,传统农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小,而现代农业与其它相关产业则必须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

因此,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定位上,就是要突破“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经济思想指导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来管理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推进和加快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这样的理念和思路,建设常州现代农业,我初步考虑应该大力组织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提升“五大能力”。所谓“四大战略”:

一是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通过组织开展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和建设,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立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放大优势农产品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科教兴农推动战略。传统农业为什么弱?弱就弱在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弱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常州现代农业,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贡献。

四是绿色农产品行动战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宗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四大战略”当中,绿色农产品行动战略主要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方向,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着重是解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主要是解决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和基本途径,科教兴农推动战略关键是解决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保障,它们都是影响常州现代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所谓“提升五大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三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五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地说:

第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常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总体上讲,就是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健全种子种苗引繁体系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等设施装备,完善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预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从农业产业内部来讲,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这既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抓住了农业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整合,就是抓住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生产力优化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才能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因此,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区域布局,培植农业产业增长极,这是推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抓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须要求,也是当前建设常州现代农业的一项首要任务。搞好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想要重点把握这么几点:

一是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这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综合运用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优先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规划建设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基础强、环境质量佳、集中连片的优势区域,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二是实施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竞争策略。这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原则,也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落脚点。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决不能“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必须突出优势农产品,着眼于比较优势的发挥,致力于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主动接轨上海,实行差别化的市场竞争策略。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主体定位,找准竞争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

三是要集中力量把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做出名。这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关键所在。要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办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加快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进行综合开发。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行“规划引路、产业经营、基础配套、集中建设”的办法,一年一年排项目,一项一项搞配套,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生产基地集中,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影响和带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能力

传统农业条件下指导农业生产,主要是考虑“怎么种、什么时候种”等“生产性问题”,而现代农业则要更多地考虑“种什么、种多少、能不能卖得出、市场如何进入”等“经营性问题”。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存在着“两个脱节”,一个是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相脱节;另一个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加、销等环节相互脱节。过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传统种养殖方式和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两个脱节”所造成的“农业产业链短”,农业的效益难以在农业内部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很突出的一条,就是通过产业的概念,把生产、加工、销售、科技等各类组织联结成为一体,通过产业链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带动把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营销理念吸纳进来,通过产业整合把农民组织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强在生产、弱在加工、难在流通、低在效益”的状况,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一是要突破加工。进一步确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快发展“产业延伸、专业分工、培植基地、带动农户”的龙头企业,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主导产业,明确发展重点,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速度,重点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和科技型、外向型龙头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提升档次,做大做强。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和扶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千方百计把资金和技术带进农业,把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带进市场。

二是要培育主体。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定位准、生产水平高、投入密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园区农业。坚持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规模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为载体,以农业项目建设为着力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三资”开发农业,用工业的方法来培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主体。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物流业态,通过建设专业特色市场、搭建物流平台、强化与上海市场对接等各种手段,促进产销紧密衔接,不断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三是要不断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种养销大户,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把相关的加工营销企业、专业大户组织起来,努力发挥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善于发现能人,敢于引进能人,重点扶持能人,鼓励和支持他们带领更多农民闯市场、办基地、谋实业,增强千家万户农民的产业经营能力。

第三,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农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宗农产品已经形成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业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市场能否销售、竞争能否有优势和经济效益是否明显的问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除了价格因素以外,主要在于农产品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于农产品是不是符合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强调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安全。因此,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维护农产品消费安全,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也是常州农业主动接轨上海农产品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必备条件。

一是要加快建立常州现代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立足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坚持规范管理、扶优扶强、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等原则,建立以质监部门为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农林部门为主体的行业管理体系。横向突出专业优势,纵向衔接相互配套,加快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督管理、行业管理、检验测试分工明确,监督检测、受托检测和自我检测相结合的常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新体系。要围绕大宗农产品、名特优新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采标、贯标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

二是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应对“入世”挑战,农产品的安全性及品质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要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和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要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现代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和水平。

三是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集中统一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制定强制性措施,切实加强对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的控制。要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对于一些有害物严重超标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要坚决禁止其流入市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加强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管,保证上市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安全。

第四,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在现代农业竞争中,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已经并将越来越成为确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生产成本要靠科技来降低,农产品品质要靠科技来提高,质量安全要靠科技来保证,市场品牌要靠科技来打造。因此,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发展常州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要合理定位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着重加快农业科技工作的“五个转变”:一是从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为主,向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利用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农业内部,更多地向面向市场、超级市场转变。五是从侧重于单项技术、种子推广应用,向致力于农业综合技术和大面积推广、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转变。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更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要坚持“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紧紧围绕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联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好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计划和分工作计划。围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坚持走 “产学研”联合的新路子,大力组织和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优势农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引导科技力量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集中,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攻关、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的主战场。

三是要加快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要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农业科技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服务,增强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定向辅导、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专业素质,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五,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建设常州现代农业必须具备的资源和环境保证。

一是要确立生态农业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方向。要牢固确立农业生态理念,加快建立“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新体系。既要追求高产高效,更要重视安全和生态。要以高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我市农业生态资源,把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纳入生态循环,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二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切实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生态性投入,努力建设集约化经营和资源节约型农业。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土壤和水资源建设与保护,严格控制并禁止高毒、高残留、高污染生产,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是要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随着“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的转变,市场对农产品质量、保鲜和加工技术以及品牌都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要按照绿色品牌的建设标准,加快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以绿色标准“组织生产、评价质量、规范流通、指导消费”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特别是充分利用上海农产品流通平台、展示平台、科技平台、信息平台,突出绿色主题,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态工程”,使常州成为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农业的新亮点。

三、关于当前重点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的农业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要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工作还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咬定全年的目标不动摇,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抓紧做好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国家农业部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省里也制订了《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15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我市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规划的要求。今天的会议上,农林部门已经就这项工作做了说明。希望各辖市、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工作职责,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的区域配套规划和专题计划,并协助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共同做好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要组织落实好常州农业(上海)推介会暨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今年10月份,我市将在上海举办常州农业投资说明会和农产品展销会。这是我市围绕上海市“四大中心”建设目标、主动宣传常州、集中展示常州优势农业、加快与上海农产品市场接轨的一次重大活动。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项活动十分重视,将组织专门工作领导机构和筹划办公室。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紧落实好各自承担的任务,超前做好项目联系、市场对接、企业展示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这一次上海投资说明和产品展销会取得圆满成功。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早安排好明年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对在建农业重点项目的管理,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序时进度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尽快发挥效益。要建立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加大项目验收和考核力度,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通过农业项目的有效组织、实施和推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进一步落实好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消除“非典”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抓紧抓好农业生产的各项指导工作,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防治技术指导和为农技术服务,确保秋熟增产增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组织实施好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土地换社保”政策,切实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决失地农民、农村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是要认真组织好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的申报认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为契机,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今年要确保金坛、溧阳两辖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成功。同时要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定,确保今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篇6: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是在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经济社会迈向新里程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市人才工作形势,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刚才,表彰了**市十佳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十佳学科带头人、十佳自主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期,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依靠人力资本,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依靠人才资源。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国内各省区市也在纷纷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人才竞争已成为影响全局的竞争。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位战略资源。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所有经济强盛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国外看,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人才,对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美国之所以雄踞世界经济领头羊位置长达半个多世纪,与美国的人才引进战略,广泛网罗人才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有6000名以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英国采取全球化的人才战略聚集世界各地高科技人才,仅在英国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日本通过移民法不惜“重金”大量招揽各界精英人才,建立接纳留学生体制,提出了在21世纪初接纳10万名留学生的目标。新加坡在加强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人才,解决经济扩展所带来的人才不足问题。从国内看,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人才的争夺也同样激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将人才开发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能量。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迅速崛起,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深圳经济特区创立20多年来,从国内外引进了80多万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创造了闻名的“深圳速度”。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改善我市人才队伍现状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和提高。但从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市人才总量不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偏少,人才机制不活,政策环境欠优,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全市人才总量为80.22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仅为2156人;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为58700人,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58人,比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分别少84人和7人,其中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为1100人,占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比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分别低6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技能人才为4.71万人,仅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6。农村实用人才为54万人,每万农业人口拥有实用人才仅为1662人。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市发展全局的战略需要。当前,我市正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全方位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奋力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目标迈进。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迫切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实现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就无法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我市既面临人才“瓶颈”制约,又面临人才竞争挑战,人才工作任务艰巨,形势逼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我们就难以加快发展,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难以应对来自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对人才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造就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上一篇:学习镜鉴心得体会下一篇:《声律启蒙》二冬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