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练习题

2024-04-15

矛和盾的练习题(精选6篇)

篇1:矛和盾的练习题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

课)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0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课)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在网页顶图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坦克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指一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课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 进攻

盾 自卫(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在网页顶图上。)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指导写“集”。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能句子,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3、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指导并范写“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问题: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二)、同桌互相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左抵右挡”。

②“如雨点般”说明什么?对比朗读,哪个句子好,好在哪儿?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对方的矛向他刺来。

(引导学生想象:下大雨时,你打着一把小伞,遮住左边右边湿,遮住右边左边湿,这是因为-----?学生回答:伞太小啦!)③师: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第二个“!”是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两个“!”,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第一句要带着感情来读,第二句要读出发明家的喜悦之情。

2、过渡到第三自然段:

师:盾大得像个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固然”是什么意思?后面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却”,即肯定了前面的,但强调的是后面的内容。

3、第四自然段:

师: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①出示坦克图片,让学生指出哪是铁屋子,哪是枪口或炮口,哪是轮子,哪是履带?

②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提示,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小黑板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可是,对了,)

4、第五自然段: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

①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合二为一的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5、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②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③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④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三、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写在笔记上,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篇2:矛和盾的练习题

安庄镇赵颜小学

张芹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研读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进行尝试阅读,充分发挥研读对全篇课文的穿透力。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

而实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

1、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3、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视频引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坦克视频)说说看了视频,你想说说什么?你想知道坦克是怎么发明的?答案就在今天学习的课题。

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1)出示“矛” “盾”的图片(出示课件:把书上插图)观后问: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矛就是打仗的时候,攻击别人的武器。盾就是打仗时,用来防守的武器。)2)师范写。指导书写“矛”“盾”。

现在,我们来写好这两个字。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下面,请大家描空写一个“矛”和“盾”。二.检查预习情况:

矛和盾是古代的武器,怎么会成为现代威力无比的坦克哪?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矛与盾的集合》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课前老师已布置了课前预习,下面老师来当考官,看看课文中一些难读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大屏幕出示)。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注意词语的停顿,四字词语要读出节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三、浏览课文,把握重点

1.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这句话。

威。齐读。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101页,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读课文思考 1.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坦克?

2.他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理解课文,后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3、交流,解决问题 1.朗读、感受比赛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起因?(比赛)(2)、画出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朗读,谈读后感受(紧张、激烈„„)

(4)、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理解“雨点般、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5)、把握上述字词,指导朗读。

过渡:“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理解“关头”,发明家有什么想法?

2、读悟议“想法”

(1)、出示“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的想法。(2)、“盾太小了”———“铁屋子” 读,发明家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

发现“盾太小了”,读出感叹语气;解决办法:铁屋子,“如果„„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读出高兴语气。

四.他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即坦克发明过程 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单表格填完整。

发明坦克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盾太小不能进攻铁屋子开小洞,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不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铁屋子 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后交流

(1)、安全但不能进攻——-“枪口或炮口”

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填表:发现问题“安全但不能进攻”,解决问题“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适时交流引号、破折号的作用。

(2)、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 “还要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3)、交流“发明”,观看坦克图

小结: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防守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坦克,出示坦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

五、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出示片段:“1916年„„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朗读,谈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朗读指导。

六、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是的„„、出示“是的,谁„„胜利者。”

2、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

(1)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2)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4、齐读“是的,谁„„胜利者。”

七、布置作业:

你能不能想一个集合的办法,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说给我们的老师和伙伴听

最后欣赏《 国庆阅兵坦克方队》的英姿

《矛和盾的集合》观课记录

李静

篇3:矛和盾的练习题

例如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时, 我深深感悟到了学生想象力的魅力。《矛和盾的集合》中最后有一句话,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课文中的例子是指发明家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故事。课后有一道题目: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刚一看题目, 我觉得学生会回答不上来, 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能理解这个道理已经不错了, 还要他举例子, 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有点难。在设计时, 我觉得课堂上会冷场, 可能要我引导一下, 先举个例子, 给学生引一下路。可是当我上这课时, 我才知道, 我小看了学生,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当我刚提出这个问题时, 就有学生举手了, 我呆了一下, 马上让他回答。他说, 科学家把飞机和武器集合起来发明了战斗机。我一惊, 对呀, 这个回答很好呀。马上又有第二个学生举手了。他说, 科学家把轮船和飞机场集合起来, 发明了航空母舰。紧接着又有学生举手了, 回答都是围绕军事武器的。我想, 这时我应该引导一下了。于是, 我对学生说:“除了武器方面的例子, 在生活中, 你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也很快举了手, 说了很多很多, 有些是我也根本想不到的。

学生是非常聪明的, 有时我们老师真的是小看他们了。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你肯放手, 只要你肯细心去引导他们, 他们会给你惊喜, 给你精彩, 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 培养想象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但在现实教学中, 老师们总因为各种原因, 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 本人有点滴体会, 现总结如下:

一、设置情境, 启发想象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的角色, 演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课文《从现在开始》, 讲的是动物王国选举新首领的故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 于是让小动物轮流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让动物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 动物们叫苦连天。猴子让动物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动物们立刻欢呼了起来。最后, 小猴子当上了“万兽之王”。课前, 我做了各个动物的头饰, 课上, 我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 想想自己成了这些动物, 会怎么做?怎么想?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想象动物们当上“万兽之王”的神气, 想象要按照猫头鹰和袋鼠的生活方式生活时的叫苦连天, 想象小猴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时的高兴……通过有效的情景设置, 既拓宽了教学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巧用媒体, 观察想象

在现在的课堂上, 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了,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一个画面,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课文, 感悟语言的美,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 其中有很多好词好句, 如“夏天, 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话, 其实老师不用讲什么, 只要你出示图片, 学生就会根据图片进行想象。因为他已经借助图片身临其境了。

三、加强朗读, 培养想象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过:“李杜韩苏之诗, 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朗读是最常用, 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 让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对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将无声的文字, 绘声绘色的讲述, 再现作者的感情,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抓住空白, 发展想象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 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 言尽而意未尽,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许多课文中, 作者留下的“空白”, 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 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 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 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课文《小摄影师》最后就留下了一个空白, 小摄影师最后到底有没有回来, 这成了一个谜, 你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 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什么?还有很多可以想象的, 学生的想象力比我们丰富多了。

篇4:矛和盾的练习题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篇5:矛和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二、自读课文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字词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分段读课文

1、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五、默读课文,说说大意

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六、写字、结课

1、这篇课文有14个生字要写,请同学们和读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课文重点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二、抓住重点句质疑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三、研读课文(解疑1)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2、哪一桌同学把自己画的或写的向大家展示一下,然后说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坦克的神威表达出来吗?

2、 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四、领悟道理和表达方法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总结,抄写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你们抄写了哪些词语,请你们读给大家听。

篇6:《矛和盾的》评课稿

我评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张老师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一、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张老师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她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张老师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费用一年多少钱下一篇:大接访活动督查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