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2024-05-09

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通用8篇)

篇1: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矛和盾有什么特点? 2.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1)出示“矛”的图片。师:矛起源于古代的狩猎工具,古代人民根据矛的形状发明了象形字,又经过逐步的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矛”。请你们仔细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矛”是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那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即有美观的作用,又有辟邪的意图。写的时候,这一笔要写的流畅,写的飘逸。(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出示盾的图片。请同学们想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师范写。3)学生练写。要求:按笔画顺序书写,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3.揭示课题:

矛和盾是两种相互对立、相互克制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那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矛与盾的集合》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101页,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也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当考官,看看课文中一些难读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大屏幕出示)。

①、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②、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注意词语的停顿,四字词语要读出节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2)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自卫 进攻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把()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三、再读课文,把握重点

1.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这句话。

2.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那么,矛和盾又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

四、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一)研读坦克的发明过程

师:我们先来研究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变成坦克的?

1.正如同学们说得那样,坦克的发明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的怎么样呢?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问:这句话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矛进攻的威力很大,为什么? 预设:

●雨点般:雨点又大又密集。课文中用上了比喻,更能感觉到矛进攻非常激烈。●用动作理解 “左抵右挡”。体会这里的左抵右挡是手忙脚乱的被动抵挡,包括上下左右各个方位的防守。说明对方的进攻非常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被动,非常危险。

●发明家“难以招架”了,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看来矛的进攻真是又快又急啊 指导朗读:谁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进攻的激烈。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左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 —(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 —(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2-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 —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自卫→大显神威)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3.坦克造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请大家看着屏幕,(屏幕出示坦克图片)说一说,你还能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 ①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再说说哪一部分是发明家的创新?(轮胎,履带,使它行动更加的灵活了,威力自然就更大了。)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4.下面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的读一读。学生齐读一至四段。过渡:我们通过学习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二)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2.齐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坦克的神威?(出示句子)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等词语体会德国兵的害怕;从庞然大物,首次等词语体会坦克的威力很大。

●“哇哇大叫”:他们为什么会哇哇大叫?(害怕)

●“乱作一团”想象:德国兵乱作一团,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说话)

●庞然大物: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坦克)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坦克有什么特点?(坚固,体积大,作战能力强。)正是由于它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在加上轮胎和履带,使他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所以敌人哇哇大叫,乱成一团。3.让我们一起读出坦克的神威吧。

五、品味作品之道

1.集合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人生智慧,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集合使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胜利者。看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六.学习表达方法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最终的目的是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你们看,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把道理摆出来,而是通过坦克的发明这个具体事例中让我们有所感悟,说明道理,这是文章常使用的方法,更有说服力。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篇2: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师:

1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代的两种作战兵器:矛和盾吧。课件出示:(板书:矛 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生: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师:矛和盾的集合会变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来解决这个问题。合作交流

师:预习过课文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师:教师指名矛和盾对赛读词语 师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体验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师:谁来读读第二段话。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生: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师:你想说什么?

生: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师: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生:左抵右挡。生:如雨点般。

师: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生:很快。

师:刺的速度非常密集。生:难以招架。师:实在是“难以招架”呀!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生:二、三、四。

师: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生:学生自由读。

师:发明家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盾太小了。

师: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生: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师: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盾不会被矛刺到。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师: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生:“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师: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生:(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师: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生:不是。

师:“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 “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 师: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生: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师: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生: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师:有什么含义呀? 生: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师: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生:枪口或炮口。出示课件:坦克的炮口2。

师: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生: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师:他想出的办法是——? 生: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师: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师: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4段。好吗?(师生合作读)

师: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生:“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师: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生:“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师: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生:“坦克”

师: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学生自由读)师:指名读。生:学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听到哇哇直叫。生: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生:坦克太威武了 生:坦克太厉害了

生: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巩固延伸

师: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生:发明家。

师: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生: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生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这种表达发法就叫: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篇3: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例如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时, 我深深感悟到了学生想象力的魅力。《矛和盾的集合》中最后有一句话,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课文中的例子是指发明家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故事。课后有一道题目: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刚一看题目, 我觉得学生会回答不上来, 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能理解这个道理已经不错了, 还要他举例子, 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有点难。在设计时, 我觉得课堂上会冷场, 可能要我引导一下, 先举个例子, 给学生引一下路。可是当我上这课时, 我才知道, 我小看了学生,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当我刚提出这个问题时, 就有学生举手了, 我呆了一下, 马上让他回答。他说, 科学家把飞机和武器集合起来发明了战斗机。我一惊, 对呀, 这个回答很好呀。马上又有第二个学生举手了。他说, 科学家把轮船和飞机场集合起来, 发明了航空母舰。紧接着又有学生举手了, 回答都是围绕军事武器的。我想, 这时我应该引导一下了。于是, 我对学生说:“除了武器方面的例子, 在生活中, 你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也很快举了手, 说了很多很多, 有些是我也根本想不到的。

学生是非常聪明的, 有时我们老师真的是小看他们了。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你肯放手, 只要你肯细心去引导他们, 他们会给你惊喜, 给你精彩, 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 培养想象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但在现实教学中, 老师们总因为各种原因, 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 本人有点滴体会, 现总结如下:

一、设置情境, 启发想象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的角色, 演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课文《从现在开始》, 讲的是动物王国选举新首领的故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 于是让小动物轮流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让动物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 动物们叫苦连天。猴子让动物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动物们立刻欢呼了起来。最后, 小猴子当上了“万兽之王”。课前, 我做了各个动物的头饰, 课上, 我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 想想自己成了这些动物, 会怎么做?怎么想?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想象动物们当上“万兽之王”的神气, 想象要按照猫头鹰和袋鼠的生活方式生活时的叫苦连天, 想象小猴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时的高兴……通过有效的情景设置, 既拓宽了教学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巧用媒体, 观察想象

在现在的课堂上, 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了,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一个画面,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课文, 感悟语言的美,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 其中有很多好词好句, 如“夏天, 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话, 其实老师不用讲什么, 只要你出示图片, 学生就会根据图片进行想象。因为他已经借助图片身临其境了。

三、加强朗读, 培养想象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过:“李杜韩苏之诗, 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朗读是最常用, 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 让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对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将无声的文字, 绘声绘色的讲述, 再现作者的感情,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抓住空白, 发展想象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 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 言尽而意未尽,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许多课文中, 作者留下的“空白”, 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 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 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 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课文《小摄影师》最后就留下了一个空白, 小摄影师最后到底有没有回来, 这成了一个谜, 你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 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什么?还有很多可以想象的, 学生的想象力比我们丰富多了。

篇4: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篇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智乐园教育网提供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观察法 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

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 大显神威)

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矛 进攻

盾 自卫

篇6: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集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重点、难点:

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作用相反的东西,可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是矛和盾的集合呢?

二、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起来读词语(每小组一个,根据情况加分)

2、请学生读生字(一小组),并说一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看矛和盾的图片,引入文章。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矛和盾是作用相反的东西,可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是矛和盾的集合呢?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坦克是怎么发明的?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它的过程?

2、课件出示发明的各段落,并请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

3、领学生再次回顾坦克发明的过程,学生复述,教师出示发明框架图。

4、出示坦克图片。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坦克威力的段落并朗读。

5、课件出示段落,请学生起来有感情朗读。并请学生说一说,“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作一团”的意思。

6、总结全文: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集合生活,理解道理

1、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你还知道什么是把别人的长处集合起来的?

2、课件出示图片,并提示学生除了物品外,我们也要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那样我们就是胜利者。

篇7:《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 :(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生:……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生:……

【评析: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同时真正地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内涵。】

师:同学们,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长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现代人聪明。生:那是因为科学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的思考。生:进一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改变了,做的也就改变,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问题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我想我们都会成为集众人之长于一身的优秀的人才。

【评析:运用对比冲突,引发思考的方法。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单元导语中提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学生的感想更加深刻一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方法采用了许多,上完以后,我反思我这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成功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成功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足之处:所以教学内容的划分有点显得比较谨慎。过于饱满,时间不够,教师可能急于求成,势必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

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合

|

|

|

进攻 自卫(合二为一)

|

|

| 枪炮 铁屋子

篇8: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一课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 落实识字写字的训练。第二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领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将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各年段都应该高度重视字词教学。作为三年级教材, 我们一定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好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集中”与“分散”, 多种方式认读字词

这一课生字较多, 共有一类字14个, 二类字6个。怎样设计识字教学才能既保证教学效果, 又不显得枯燥呢?对每个字的特点认真分析之后, 我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结合课题, 随文识字。这篇课文的题目仅有6个字, 但其中3个就是生字, 其中“矛”“盾”“集”是一类字, “矛”“盾”还是二类字。怎样引入新课, 结合课题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1) 观看动画片《自相矛盾》, 说说动画片中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2) 结合这两个字的字理, 相机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 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

(3) 矛和盾, 一个进攻, 一个防守, 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 如果把二者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集”, 提醒学生注意右上有四横, 不能少写, 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

这样设计, 将引入课题与生字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结合字理进行“矛”和“盾”的教学, 把生字的书写和识记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在念儿歌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 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突出重点, 集中识字。十几个生字, 如果分别组成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认读, 那很难保证生字教学的效果。因此, 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集中突破, 先结合课后第三道练习题, 选出值得积累的6个词语“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让学生进行认读。这6个词语中有5个都是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4个四字词语值得积累。“自卫”一词与“进攻”形成了一对反义词, 分别描述了盾和矛的特点, 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二、创设语境, 运用中巩固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所有生字的字音,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如何有机整合这些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精心组织语言, 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将刚才认读的6个词语填写进下面这段话中:

比赛中, 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 发明家______ , 还是_______。经过反复思考, 发明家将矛的_____和盾的______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这个_____在战场上______ ,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段话中暗含了课后所有的生字, 如果能够将6个词语填进这段话中并正确地读出来, 那么课后所有的生字就能正确认读了。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了生字, 而且训练了学生运用所积累词语的能力。此外, 读通了这段话, 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真可谓一石三鸟。

第二课时:用生动直观的方式, 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文章, 但是教学时我们一定不要过于理性, 要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画面, 让鲜明的画面对比带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书, 去捕捉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令人紧张的第一幅画面:打开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 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令人神气的第二幅画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 与刚才令人紧张的画面不同, 你这次一定会看到一个大快人心或者说令人神气十足的画面, 把它用直线画下来。

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读, 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一、一“字”一“标点”, 读出画面感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所呈现出的画面时, 我们可以紧扣一个字———“刺”和一个标点———“!”,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片段一: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 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 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快, 多令人紧张啊!读——— (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有力, 多么危急啊!读——— (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拿出右手, 放在胸前, 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 我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 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接下来的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 学生会深有感触, 读出情感来。

片段二: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话, 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 你有什么发现?

师:从这两个感叹号, 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

教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发明家左抵右挡, 紧张极了, 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 (生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 在这危急关头, 他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呼喊——— (生读)

生死攸关哪, 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 (师生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 (师生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 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 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 应该说让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一“影”一“声音”, 说出画面感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场景,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绝好契机。我们可以利用影视和声音等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 在师生的对话中不露声色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片段一:

(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读了这段话, 你觉得坦克威风吗?想不想亲眼目睹战场上坦克大显神威的场景? (播放影片片段。坦克进入战场, 很有气势, 但播放到坦克进攻与自卫时戛然而止。)

师:第一次投入战场的坦克究竟会怎样自卫, 怎样进攻, 怎样大显神威呢?这还需要大家的想象。闭上眼睛, 战斗即将打响——— (播放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等, 学生想象。)

(师述, 指名学生补充。)

这坦克, 自卫能力非常强。德国兵的军刀砍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机枪射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炮弹袭来——— (生补充) 。

这坦克, 进攻能力也特别强。它遇到壕沟——— (生补充) , 它遇到土丘——— (生补充) , 它遇到铁丝网——— (生补充) ;坦克上的机枪扫射过去——— (生补充) , 坦克上的炮弹发射过去——— (生补充) 。

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 (生补充) 。

播放坦克进入战场的情景后戛然而止, 这样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又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战争情境, 有助于学生的想象。教师的叙述, 引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生的合作交流,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非常有效的训练。有了观看录像的直观体验, 有了倾听枪炮声后大胆的想象, 有了口语表达的真情流露, 此刻学生的朗读怎能不动情?

此外, 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运用大量文字, 描述了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优点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充满着推理与设想, 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我想, 得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读书、思考, 自己去理出一条思路来。

片段二:

师: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

这样的设计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变成了探索发明家思路的过程, 让学生不只是在读文章, 同时在思考、理解、理清发明坦克的思路, 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点评】

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深入的, 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他没有面面俱到地引领学生学习, 而是抓住“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三句话带领学生重点思考。这样大胆的取舍使得本文的学习重点非常突出。

品读这篇说课稿, 我最深的感受是取舍有方, 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 既能感受到热烈的一面, 也能感受到冷静、理性的一面。

热烈主要表现在对三个重点句的学习体会上。王老师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情境。热烈还体现在对坦克威猛的想象表达之中:“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轻轻一转身, 王老师又把学生带入了冷静的思考。学生们默读课文, 沉潜在文字中探寻发明家的思路。此时的课堂, 安静的是气氛, 涌动的是思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潜心的学习和思考, 接下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道理的理解才水到渠成。

上一篇:cdma无线网络规划下一篇:公文知识竞赛决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