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

2024-04-18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精选8篇)

篇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需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细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规律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开头”。当同学在学习课文中,好像没有问题时,老师就要采纳揭疑式提问,促进同学思索,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把握学问。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创造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同学去思索,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当动脑去思索,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索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行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长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学问转化为语文素养力量训练的进程,是进展同学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细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同学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同学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同学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同学思索这两种假如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同学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也许内容,所以我请同学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同学一下子就找到了创造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同学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同学品尝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当然平安”等词语来理解。最终再抓住

“攻击、防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同学理顺文章的挨次,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攻击和盾的防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同学在同伴中相互说一说。这样同学就明白了创造家在竞赛的过程中发觉问题,仔细思索,发觉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索,想到了创造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创造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觉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防卫、矛的攻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仔细地读一读”。这样的连接自然贴切。同学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同学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终让同学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终一段,让同学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同学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终让同学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同学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同学经提示立刻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同学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查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纳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同学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同学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同学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同学思索这两种假如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

同学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也许内容,所以我请同学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同学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同学品尝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当然平安”等词句。体会用词用句的精准。并引导同学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最终让同学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终一段,让同学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同学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

最终让同学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同学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同学经提示立刻说出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创造家手持矛和盾,在与伴侣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特长想到了创造坦克。由此说明“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创造家手持矛和盾,与伴侣对打过程中,为了爱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攻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了坦克。其次部分讲创造的坦克在战场上战胜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创造引出“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这一道理。按创造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挨次叙述。

在教学本课时,同学对于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他们读完课文对文中渗透的道理“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理解到位,但是,许多同学在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创造家创造坦克的过程却是一带而过,这也正是同学理解的难点,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创造家肯定是一位擅长思索的人,因此,我引导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创造家遇到了哪些难题,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想方法解决的?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时就会多了一层思索,看来创造家遇到问题时没有退缩,而是主动主动地思索,想方法,因此,我认为,这是学习着一课除了让同学理解“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之外也特别重要的一点。

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在同学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同学用事例加以说明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个过程写清晰写详细,这一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细致,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篇2: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一:由于电教设备出现了故障,设计的课件无法使用,有关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没有欣赏到,缺乏对景象的直观认识。学生对四季美景感受不够,特别是对冬天大雪纷飞,黑熊躲进洞里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等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这个问题上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三:课后练习中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当时,我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背哪些段落,而是完全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结果在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抽出了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段落,要求学生按原文填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背诵这两段,白白地丢掉了十几分。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我以一个“美”字贯穿整课堂。一是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学会欣赏美;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三是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这节课较成功二是重点落实的较好,难点也亦有所突破。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课文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言美,教学中,我以“读”为教学主线,落实教学重点。读的形式多样,如默读,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赛读,挑战读。读的目标不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逐段朗读,想象情境;品读课文,交流感受等。

本课教学难点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及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使课文抒发感情较含蓄,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并且提出要他们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挑战读,看谁读的更好,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说说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不可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不如让学生多积累,于是我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背诵。这样又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你们认为这段抓住哪几个字就能学懂这段?也许学生也能发现“躲、藏、勾”这三个字的妙用。二是课件这一资源还没有用足。

篇3: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

例如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时, 我深深感悟到了学生想象力的魅力。《矛和盾的集合》中最后有一句话,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课文中的例子是指发明家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故事。课后有一道题目: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刚一看题目, 我觉得学生会回答不上来, 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能理解这个道理已经不错了, 还要他举例子, 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有点难。在设计时, 我觉得课堂上会冷场, 可能要我引导一下, 先举个例子, 给学生引一下路。可是当我上这课时, 我才知道, 我小看了学生,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当我刚提出这个问题时, 就有学生举手了, 我呆了一下, 马上让他回答。他说, 科学家把飞机和武器集合起来发明了战斗机。我一惊, 对呀, 这个回答很好呀。马上又有第二个学生举手了。他说, 科学家把轮船和飞机场集合起来, 发明了航空母舰。紧接着又有学生举手了, 回答都是围绕军事武器的。我想, 这时我应该引导一下了。于是, 我对学生说:“除了武器方面的例子, 在生活中, 你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也很快举了手, 说了很多很多, 有些是我也根本想不到的。

学生是非常聪明的, 有时我们老师真的是小看他们了。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你肯放手, 只要你肯细心去引导他们, 他们会给你惊喜, 给你精彩, 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 培养想象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但在现实教学中, 老师们总因为各种原因, 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 本人有点滴体会, 现总结如下:

一、设置情境, 启发想象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的角色, 演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课文《从现在开始》, 讲的是动物王国选举新首领的故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 于是让小动物轮流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让动物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 动物们叫苦连天。猴子让动物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动物们立刻欢呼了起来。最后, 小猴子当上了“万兽之王”。课前, 我做了各个动物的头饰, 课上, 我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 想想自己成了这些动物, 会怎么做?怎么想?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想象动物们当上“万兽之王”的神气, 想象要按照猫头鹰和袋鼠的生活方式生活时的叫苦连天, 想象小猴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时的高兴……通过有效的情景设置, 既拓宽了教学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巧用媒体, 观察想象

在现在的课堂上, 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了,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一个画面,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课文, 感悟语言的美,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 其中有很多好词好句, 如“夏天, 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话, 其实老师不用讲什么, 只要你出示图片, 学生就会根据图片进行想象。因为他已经借助图片身临其境了。

三、加强朗读, 培养想象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过:“李杜韩苏之诗, 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朗读是最常用, 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 让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对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将无声的文字, 绘声绘色的讲述, 再现作者的感情,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抓住空白, 发展想象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 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 言尽而意未尽,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许多课文中, 作者留下的“空白”, 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 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 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 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课文《小摄影师》最后就留下了一个空白, 小摄影师最后到底有没有回来, 这成了一个谜, 你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 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什么?还有很多可以想象的, 学生的想象力比我们丰富多了。

篇4: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篇5:矛和盾的集合反思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篇6: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师:请看,这是矛,这是盾,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同样,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这是甲骨文的“盾”,后面一人双手拿盾,非常形象,这是金文,再是小篆,最后是楷体,再请看“矛”字……(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生自由练写)

师:来看看这位同学书写的请看“矛”字,已经写得不错,如果横钩写得再稍长一些,注意下面一笔是弯钩,这个字就会更漂亮=

再请看“盾”字,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横钩,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一起再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对课题进行一定的扩充也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翘舌音“戳”。(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看来读这些词语呢,左边读“矛”,右边读“盾”;左边进攻,右边自卫,试一试。(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右边是“盾”,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课件演示集合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试着完成学习单,(生默读课文,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填写的。(实物投影)他认为发明家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盾太小了”,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用红笔删除)

师: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做一个铁屋子”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可以用“造”铁屋。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发明家,我当他的朋友,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师用双指当矛,生用书当盾)我这根是锋利的矛,拿好你的盾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篇7:《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篇8: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一课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 落实识字写字的训练。第二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领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将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各年段都应该高度重视字词教学。作为三年级教材, 我们一定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好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集中”与“分散”, 多种方式认读字词

这一课生字较多, 共有一类字14个, 二类字6个。怎样设计识字教学才能既保证教学效果, 又不显得枯燥呢?对每个字的特点认真分析之后, 我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结合课题, 随文识字。这篇课文的题目仅有6个字, 但其中3个就是生字, 其中“矛”“盾”“集”是一类字, “矛”“盾”还是二类字。怎样引入新课, 结合课题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1) 观看动画片《自相矛盾》, 说说动画片中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2) 结合这两个字的字理, 相机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 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

(3) 矛和盾, 一个进攻, 一个防守, 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 如果把二者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集”, 提醒学生注意右上有四横, 不能少写, 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

这样设计, 将引入课题与生字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结合字理进行“矛”和“盾”的教学, 把生字的书写和识记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在念儿歌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 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突出重点, 集中识字。十几个生字, 如果分别组成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认读, 那很难保证生字教学的效果。因此, 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集中突破, 先结合课后第三道练习题, 选出值得积累的6个词语“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让学生进行认读。这6个词语中有5个都是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4个四字词语值得积累。“自卫”一词与“进攻”形成了一对反义词, 分别描述了盾和矛的特点, 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二、创设语境, 运用中巩固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所有生字的字音,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如何有机整合这些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精心组织语言, 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将刚才认读的6个词语填写进下面这段话中:

比赛中, 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 发明家______ , 还是_______。经过反复思考, 发明家将矛的_____和盾的______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这个_____在战场上______ ,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段话中暗含了课后所有的生字, 如果能够将6个词语填进这段话中并正确地读出来, 那么课后所有的生字就能正确认读了。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了生字, 而且训练了学生运用所积累词语的能力。此外, 读通了这段话, 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真可谓一石三鸟。

第二课时:用生动直观的方式, 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文章, 但是教学时我们一定不要过于理性, 要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画面, 让鲜明的画面对比带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书, 去捕捉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令人紧张的第一幅画面:打开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 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令人神气的第二幅画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 与刚才令人紧张的画面不同, 你这次一定会看到一个大快人心或者说令人神气十足的画面, 把它用直线画下来。

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读, 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一、一“字”一“标点”, 读出画面感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所呈现出的画面时, 我们可以紧扣一个字———“刺”和一个标点———“!”,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片段一: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 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 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快, 多令人紧张啊!读——— (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有力, 多么危急啊!读——— (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拿出右手, 放在胸前, 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 我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 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接下来的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 学生会深有感触, 读出情感来。

片段二: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话, 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 你有什么发现?

师:从这两个感叹号, 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

教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发明家左抵右挡, 紧张极了, 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 (生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 在这危急关头, 他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呼喊——— (生读)

生死攸关哪, 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 (师生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 (师生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 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 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 应该说让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一“影”一“声音”, 说出画面感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场景,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绝好契机。我们可以利用影视和声音等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 在师生的对话中不露声色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片段一:

(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读了这段话, 你觉得坦克威风吗?想不想亲眼目睹战场上坦克大显神威的场景? (播放影片片段。坦克进入战场, 很有气势, 但播放到坦克进攻与自卫时戛然而止。)

师:第一次投入战场的坦克究竟会怎样自卫, 怎样进攻, 怎样大显神威呢?这还需要大家的想象。闭上眼睛, 战斗即将打响——— (播放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等, 学生想象。)

(师述, 指名学生补充。)

这坦克, 自卫能力非常强。德国兵的军刀砍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机枪射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炮弹袭来——— (生补充) 。

这坦克, 进攻能力也特别强。它遇到壕沟——— (生补充) , 它遇到土丘——— (生补充) , 它遇到铁丝网——— (生补充) ;坦克上的机枪扫射过去——— (生补充) , 坦克上的炮弹发射过去——— (生补充) 。

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 (生补充) 。

播放坦克进入战场的情景后戛然而止, 这样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又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战争情境, 有助于学生的想象。教师的叙述, 引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生的合作交流,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非常有效的训练。有了观看录像的直观体验, 有了倾听枪炮声后大胆的想象, 有了口语表达的真情流露, 此刻学生的朗读怎能不动情?

此外, 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运用大量文字, 描述了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优点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充满着推理与设想, 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我想, 得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读书、思考, 自己去理出一条思路来。

片段二:

师: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

这样的设计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变成了探索发明家思路的过程, 让学生不只是在读文章, 同时在思考、理解、理清发明坦克的思路, 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点评】

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深入的, 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他没有面面俱到地引领学生学习, 而是抓住“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三句话带领学生重点思考。这样大胆的取舍使得本文的学习重点非常突出。

品读这篇说课稿, 我最深的感受是取舍有方, 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 既能感受到热烈的一面, 也能感受到冷静、理性的一面。

热烈主要表现在对三个重点句的学习体会上。王老师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情境。热烈还体现在对坦克威猛的想象表达之中:“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轻轻一转身, 王老师又把学生带入了冷静的思考。学生们默读课文, 沉潜在文字中探寻发明家的思路。此时的课堂, 安静的是气氛, 涌动的是思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潜心的学习和思考, 接下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道理的理解才水到渠成。

上一篇:萧煌奇成功学演讲:妈妈你是我的眼下一篇:三会两制一课团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