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2024-04-23

整数的读写练习题(精选14篇)

篇1: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某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上,随身带有本星球上的硬币1分、2分、4分、8分各一枚,如果他想买7分钱的一件商品,他应如何付款?买9分、10分、13分、14分和15分的商品呢?他又将如何付款?

【答案解析】

这道题目的实质是要求把7、9、10、13、14、15各数按1、2、4、8进行分拆.

7=1+2+4

9=1+8

10=2+8

13=1+4+8

14=2+4+8

15=1+2+4+8

篇2: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一、“对号入座”填一填。

1、已知4.6×9=41.4,那么41.4÷9=;0.46×9=()。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48.88,其中一个因数是8,求另一个因数列式为(),结果是()。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6.8米=()厘米0.0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48吨=()千克9.023升=()毫升

0.247千米=()米9.84平方米=()平方分米

6吨30千克=()千克5.25小时=()分

4、12吨大豆可榨油0.48吨,2吨大豆可榨油()吨。

5、不计算,直接在○里填“>”“<”或“=”。

35.1÷1○14.9×0.91○490.8×12○0.8

4.5÷2○225.2÷12○25.241.7÷1○41.7

二、“神机妙算”显身手。

1、直接写得数。

1.3+4.2=1÷5=4.05×10=0.098×100=

0.06÷2=34×100=0.78÷3=0.064÷8=

7.2÷9=0.48÷2=0.8×100=5-0.4-0.6=

0×3.39=7.5÷5=3.6÷3=0.96÷32=

2、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带*的要验算)(反面做)

7.05×26=0.255×28=*1.35÷27=

16÷64=*90.72÷36=2.34÷36=

篇3: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读写结合对母语的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这是古往今来为中外学者所认可的。而我国的课后习题中有关读写结合的题目存在题目设置随意、题目设置没有梯度等问题。《美国语文》中, 依据选文设计的读写结合类试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社会性, 且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具有序列性。

因此, 我们选择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高中《语文》, 与2009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对我国语文教育中“读写结合”习题设计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中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有关“读写结合”类习题设计的差异

1、“读写结合类”习题设计的理念和训练强度不同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是“语言和思维”, 也就是说, “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在理解、建构和表达意义时有目的地使用语言”, 其中“写”最重要。

我们对《美国语文》课后题中有关“读写结合类”试题进行研究, 发现美国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系统非常具有逻辑性。美国建立“读写结合”路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一方面, 基于词汇学、句法学、语篇学、语义学、语用学理论进行读写结合;另一方面, 将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记忆、知识认识分类等理论运用到读写结合。[3]《美国语文》在每个单元设置一个明确的聚焦点, 选文和写作训练都是围绕这个聚焦点有层级地展开,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清晰地学习对象, 同时给学生展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写作过程指导, 从而给学生构建了科学的写作知识系统。

我国的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有关“读写结合类”试题的设计, 虽也强调“写作和阅读相结合”的理念, 但更多的是指向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或是对文中某一种写作手法或是写作主题的模仿, 并没有真正从写作教学的角度, 提出具体有序的训练目标。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散文诗两首》的课后第四题“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表达对父母的爱。”[4]从这道题目的设计, 我们可以进一步论证, 我国语文教材对此类题目的设计理念多体现在对文章写作形式的训练, 以及个人情感的挖掘, 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却是缺乏的。如果硬要说有指导, 可能就是那么一句无力的话“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 怎样借助?什么算具体的形象?实质上都没有具体的阐述。

我们对人教版初高中的11册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类题目进行研究, 依据我们的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 初中6套教材中共170篇课文, 而课后有关“读写结合类”试题的共有71课, 出现读写结合类试题的概率是41.76%;高中5套教材中共有65课, 课后习题中出现的“读写结合类”试题的数量是23课, 出现读写结合类试题的概率是35.38%。

《美国语文》中每一课都有相应的写作训练, 且每一课与选文相关的写作训练都不止一次。不仅有课前写作“文学与生活”, 还包括课后写作“作品积累”, “作品积累”又包括“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 每一课的写作训练都多达四到五次。可见, 《美国语文》中的“读写结合类”试题实质上是教材中的主要训练形式。

2、“读写结合类”习题的训练内容不同

从训练内容上来说, 美国母语教材结合每一课文学聚焦的主题, 充分发挥选文的作用, 从选文内容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形成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多属于“信息型读写结合”。所谓“信息型读写结合”,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浏览, 搜集写作需要的资料、信息、事实、数据、材料、案例等。这种类型的阅读采用概括、归纳、提炼、搜寻、定位等方式, 阅读的思维过程不必要采取品味、联想、感悟的方式”。

如《美国语文》第1部分“文明的交会”中的第四课《弗吉尼亚通史》, 文学的聚焦点在“叙述文”, 教材选取了“弗吉尼亚通史 (节选) ”和“普利茅斯农场 (节选) ”, 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叙述文”。而课后的“读写结合类”试题, 包含“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中的写作训练, 实质上都与“叙述文”这个核心焦点密切相关。点子库中的“纪念演说辞以及关于人物生平的新闻写作”, 训练学生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戏剧场面”训练学生学会叙述一个具体的场景。“微型写作课”对“叙述文”这一主题的训练则更加专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将这两篇第一手的记叙文 (即两篇选文) 做一比较”。要完成比较类文章的写作, 就需要大量的阅读, 并对提炼、归纳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课的“微型写作课”不仅提出了题目的要求, 还就写作技巧的重点、如何构思以及写稿时应注意的内容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以期达到本课有关“叙述文”写作的训练目标。

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6套教材中, 课后有与选文匹配的课后写作类习题共70题。我们对这些题目进行分类统计, 发现有四类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模仿写作手法类”题目占总题目的25.7%, “改写类”题目占总题目的17.1%、“评论鉴赏类”题目占总题目的12.9%、“模仿选文主题类”题目占总题目的11.4%。

从迁移理论上来说, “模仿选文写作手法类”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学习选文包含的内在结构或关系, 如学习了《马》这篇课文, “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 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在写作中模仿它的行文技巧, “是实现隐含的过程知识的迁移”。

“模仿选文主题类”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内容上的相似性而实现具体迁移, 也叫近迁移。”如学习了《雪》这一课,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 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在写作中, 模仿的是选文的主题。

我们对高中语文教材课后“读写结合类”习题进行研究, 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此类题目与《美国语文》中的读写结合类型有些许相似, 多是“信息型读写结合”。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第10课《短新闻两则》, 课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香港回归, 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 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 写一段文字, 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学生需要诸多的资料进行概括、归纳, 才能搜寻出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所在, 但就写作过程的指导上, 我国读写结合类试题的题目设置远不及《美国语文》的题目设置得那样详细。

3、对“读写结合类”习题的作用, 具有不同的认识

我国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材说明提到编者对读写结合类试题的编写理念:“所有课文的‘研讨与练习’, 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增加了开放性练习……所有开放性练习, 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 而是倡导多向思维, 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 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后的练习:‘展开合理想象, 模仿作者口吻, 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都是富于探究性的。”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教版编制的语文教材中, 将此类“读写结合类”试题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后与选文配套的写作训练习题仅成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一个途径, 这也更加体现了我国语文教材以文选型编排的特点。在这种编排理念的支配下, 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夸大“选文”的功能, 从而忽视了对习题的设计的研究。从上述我们对“读写结合类”试题的分析就可以看出, 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与选文配套的写作类习题实质上正体现了“练习服务于选文”。

与我国相比, 美国的语文教材对练习的设计及其所起的作用要重视得多。从上述我们列举的《美国语文》中与选文配套的写作练习可以看出, 美国母语教育中对此类题型的设计并不完全是服务于选文, 甚至写作的体裁和类型都是多样的, 既有神话的创作, 又有演讲辞写作、新闻写作、脚本创作等等形式, 可谓形式新颖多样。我们认为美国母语教育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写作训练是为了生活而写, 贴近学生的生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两国的母语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有关“读写结合”的设计, 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国教材的“读写结合类”习题由选文衍生而来, 服务于选文, 为加深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而设置。而美国母语教材的“读写结合类”习题则由写作知识的角度而来, 服务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写作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对我国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类”试题设计的思考

通过我们上述对中美课后与选文匹配的写作训练的比较, 结合我国语文教材的实际, 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细化我国教材对写作能力训练的序列

课后与选文匹配的“读写结合类”习题虽然以单个题目的形式出现, 从形式上看彼此独立, 但实际每个题目之间, 应该在遵循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形成科学合理的序列。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到底要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 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 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的课后练习设计仍然缺乏明确有序的训练内容。

美国语文在序列性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在《美国语文》中, 与课文匹配的“微型写作课”实质上都是非常专业且与选文密切相关的练习设计, 不仅充分发挥了选文的功能, 同时提出了完整的写作训练序列。几乎每篇课文课后的“微型写作课”都是从不同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叙述能力, 从刚开始的“口头航海报告:要求生动细致的说明”, 到后来“复述一个神话:有效的重复”, 再到“记叙文之间的比较———清楚的组织结构”, 渐渐地到“自传式叙述:表现因果关系”, 以及“更新一个故事:适应读者”等等, 从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有关叙述方面的技能和方法, 且层层递进,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有关叙述学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而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 在不同选文的课后写作训练中形成这种梯度。如我们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王几何》、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这几篇课文课后与选文匹配的写作练习都涉及了有关描写方面的知识———不仅涉及到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还有描写角度、描写对象以及读者意识等方面的因素。这几个课后写作训练题目, 并不能涉及有关描写的各个维度的知识, 且未形成梯度。如《王几何》要求从不同的方面的描写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模仿文中使用动词的描写方法;《音乐巨人贝多芬》要求模仿文中的外貌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落日的幻觉》要求模仿课文描写日出或日落。这样的训练实质上是片面的,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比并不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这完成这几道题目后, 有什么样的不同和进步。

因此, 我们在对于选文匹配的写作习题的设计中, 应尽可能多得将语言知识的结构和选文的编排融合在一起, 形成有效的课后写作训练。

2、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写作指导

通过将我们国家的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教材进行对比, 我们发现, 我国语文教材在课后与选文配套的写作类题目的设计上, 具有写作指导性不强、题目设置过于简练等问题。

我们选取两套教材中两个相似的题目来展示我国语文教材在此类题目设计时应努力的方向。我国的语文教材中, 对古文类文本的写作练习设计常采用“改写”的方式进行, 如《狼》这一课的课后写作训练的题目是“展开想象, 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话故事。”若要今天的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改写这篇文言文, 肯定需要考虑今天的读者群, 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改写。但这些并没有体现在题目的设计上, 单从这一个题目来说, 其实训练的目的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略显随意。

而同样的题型, 《美国语文》在第3部分第二课《魔鬼和汤姆·沃克》中的课后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更新鄂文创作的这个故事, 且提出了“写作技巧重点:适应读者”, 并找到了选文中的范例, 向学生展示选文是如何“适应读者”的, 并在“构思”、“写稿”、“修改”等部分列出了详尽的支架。

由此, 美国语文给我们的启示, 就是在设计题目时, 一定要尽可能清晰的把训练的目的, 以及此次写作训练想要训练的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需要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收获, 均要写清楚。

我们仅通过中美两套教材有关于选文配套的写作题目的设计进行对比, 发现中美两国在教材的设计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我们希望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 为我国的教材编写提供一个视角、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章熊.高考作文与中学写作教学[J].语文建设, 1989 (1) .

[2]洪宗礼, 柳士镇, 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 第6卷, 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本友.中美两国读写结合路径建构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0) .

[4]课程教材研究所初中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6][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马克·吐温等著, 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

[7]课程教材研究所初中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关键词:直观;比较;读数;写数

整数的读写教学,是小学数学整数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编制学案,让学生动手、动脑,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数”的概念,循序渐进地进行组织教学。

一、认数

认数要通过实物和图形的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情景图,体会数的组成和分解,并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真正了解每一个数所代表的实际数量,形成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媒介生动地指导学生数数,使学生了解数的含义。例如,学习自然数“4”时,教师可拿出3支粉笔,再添上1支,让学生说出一共有4支粉笔。并通过教材上的情景图,让学生读出四个人、四只小鸟等数学信息,具体地认识“4”。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顺着数,从1数到4,倒着数,从4数到1,还可以从中间数,从2数到4,使学生了解“4”的含义,形成“4”的概念。还可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和多少,使学生确切地掌握数的含义。从1开始按数的顺序逐个加1,就可顺次得到2、3、4、5,这样数所得到的数叫自然数列,通过认识数列来知道数的形成并会比较大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二、读数

在读数时,把数位名称和数位顺序对照起来,这样就可以读出所有的自然数。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先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读数,从高位起,依次读出各个计数单位的个数和数位名称来。在学生熟记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按照数位顺序,从高到低依次直接读写。“0”的意义比较抽象,教学时,教师可用盘子盛水果作直观演示,一个盘子里一个水果也没有放,用零来表示。

三、写数

写数是认数教学的难点,一个数中间和末尾的“0”,由于读法和写法不一致,学生在写数时,往往会写错。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0”在一个数中,具有表示“数位”的意义。即一个数中间和末尾哪一數位上没有数字,就要用“0”占位,有几个数位就用几个“0”占位。一定要使学生处理好整数读写中的“0”。这样,学生在写数的过程中就建立了数的精确概念。

参考文献:

黄滨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读写算,2012(79).

篇5:小数乘整数练习题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2、0.025×34=( ) A.0.085 B.0.0850 ...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3、0.72×500=( ) A.36000 B.3600 ...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4、0.45×48=( ) A.2.160 B.21.60 ...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5、0.126 40=( ) A.5.040 B.5.04 ...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6、4.05 62=( ) A.25110 B.25.11 ...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7、一块长方形玻璃,宽0.5米,长是宽的8倍.这块玻璃的面积是( )平方米...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8、一箱洗衣粉共20袋,每袋重2.5千克,这箱洗衣粉重( )千克。 A...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9、实验一小五(2)班同学在2009年元旦联欢会上买了一条彩带。同学们第一次...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10、两个因数的积是5.2,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11、南京地铁一期工程分高架线和地下线两部分,其中高架线大约长8.5千米,地下...

考查知识点: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12、某药厂生产的感冒灵颗粒,一盒内装10袋,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0.2克。...

篇6:小数乘整数练习题

2、列竖式计算。

8.5×16= 4.15×24= 0.32×7= 6.4×9=

2.5×36= 0.04×270= 1.25×3= 3.75×6=

3、一本《小记者》4.5元,学校买48本这种图书需要多少元钱?

4、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6.8千米,小明去农场要行200千米,他中途要加油吗?

篇7:分数乘以整数练习题(总结)

【知识要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简便运算。

【课内检测】1、2、5 ×7表示;14333444 + =()×()=()+×()=()1010101111113、计算。

215 ×6×812×134164、解答下列应用题。

1①小明每分钟步行千米,10分钟可步行多少千米?1小时呢? 20

2②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长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9

【课外训练】

1、在○里填上“>”、“<”或“=”。

113377 ×10○×1○ ×0○664413132、7777 + +×()=()20202020

1111★ + +„„+ =()×()=()444

100个

9★

3、实验小学有一长方形花坛,花坛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0倍,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

7★★

篇8: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陌上桑》一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与愚蠢。而“解”与“光感”的巧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其第一段关于罗敷容貌之美的刻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既有夸张、排比等修辞的合理运用,又有正面、侧面描写的搭配,各种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水乳交融,自然天成,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特别鲜明丰满。主要的描写有四方面:美好景物的烘托,精美器物的陪衬,美丽服饰的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这些描写,除了美丽服饰的描绘属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其余属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其中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表现刻画中心人物,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再辅以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其效果很好,特别成功。总之,在写作上,可探究和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本文仅在“侧面描写”的学习上作一探讨,并就此谈谈怎样设置课堂片断写作练习,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在学习中,学生确实体会到了“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表现刻画中心人物”这种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所以我见缝插针,安排了片断写作练习。

篮球赛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体育项目,我便以“一场篮球赛”为题,草拟了下面一段文字:

双方运动员穿着红蓝不同的服装,在球场上往来穿梭,好像金鱼戏水,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勇似猛虎,有的捷如猿猴,高矮胖瘦各得其所。

突然,歘(chuā)的一声,嗬!好精彩的一个球,是大个子王远距离投篮准了,周围顿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欢呼声,激荡在整个球场上空。站在前排的观众已经顶不住来自身后的压力,不得不蚕食着球场。没有挤进前排的小个子真是不走运,被围在人群中间的 (1) ;而那些处在外围的更可怜, (2) 。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看球赛的经验展开联想,完成两处侧面描写,通过观众的动作情态等来表现这场球赛的精彩。学生情绪高涨,几分钟后我便让学生读他们的习作。

生甲: (1) “竭力踮起他们的脚跟,伸长他们的脖子,好像空中有几只无形的大手在扯住了他们的头发往上提似的。” (2) “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跑。”

生乙: (1) “索性借着别人的力量,或垫着前面人的脊背,或撑着两边人的肩膀,两腿蜷缩着,将整个身子托起来,随着人群晃荡。但无论手脚怎样活动,眼睛始终直勾勾盯着球场,生怕一转眼,一件什么宝贝会从视野里消失似的。” (2) “他们一会儿围着人群的外围转圈子,企图找到一个缝隙钻进去;一会儿又在一个地方跳起来,瞥上一眼。”

学生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写作不再有难以下笔的苦恼,他们妙笔生花,洋洋洒洒,片刻之间,一朵朵奇葩绽放,满教室馨香四溢。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就能够把在“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写”的训练中对相关知识的理性认识。读是前提和基础,写是巩固和发展,写反作用于读,提高了读的水平,读和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怎样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呢?课堂阅读中适时安排“片断写作练习”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词、句、段分别是构成文章的点、线、面,词是一个一个点,句子是由词这样的点构成的线,段是由句子构成的面。一个段就是一个“板块”,将这些板块拼合在一起,即成文章,所谓“千古文章一大套”。这里的“拼合”绝不是乱拼乱凑,漏洞百出,而是天衣无缝,一线(中心)贯之。“段”在文章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虽然“片断”并不等于“段”,但“片断”是“段”的组合,一个“片断”可以有一个“段”也可以有几个“段”,依写作中的需要而定。因此,“片断写作练习”对于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和那些写作水平偏低的学生来说很适宜很重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所以这样说,还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训练不被课节分解、打乱,为了更好地实现读与写“结合”,简洁明快、容易驾驭、便于操作的“片断写作练习”就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课堂安排“片断写作练习”,宜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1)见缝插针,找准训练的切入点。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3)有的放矢,创设学生构思的情境。

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知识点”,不错过练笔的机会。这“知识点”要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那么这“知识点”就是写作练习的“切入点”。如《陌上桑》中的侧面描写。找到切入点后,要激发起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对认识对象产生了兴趣,就会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一种同中求异的发散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要“异中求同”,适时地树起一个训练的“靶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来,汇聚到一个目标,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放出自己的模仿之箭,兴趣之箭,思维之箭。上面我安排的“球赛”训练即是一个很好的“靶子”。

这种训练过程可图示如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师唱生和,读写结合,从而真正达到了读和写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篇9:《黄河的主人》读写练习片段

一、与文本对话,触摸情感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走近“黄河的主人”,一睹艄公的风采吧!

生:(齐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艄公说什么?

生1:艄公,你真勇敢,竟然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如果换成别人,肯定会吓坏的!

生2:艄公,我要向你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每一件事。

师:能联想到自己,真不错!

生3:艄公,你真了不起!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就能战胜惊涛骇浪,横渡黄河!

生4:艄公,你用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战胜了惊涛骇浪,横渡滚滚的黄河就如走在陆地上那样平稳,你战胜了黄河,是真正的英雄!

生5:艄公,你真勇敢!任何人站在羊皮筏子上都会胆战心惊,而你却这么镇静,如履平地!

师:所以。你值得我们——

生(齐):学习。

师:更让我们——

生(齐):敬仰和赞颂!

(反思:气势磅礴的黄河、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谈笑风生的乘客和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艄公,待学生们一一领略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艄公,与其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二、拓展延伸,抒写情感

师:其实,像艄公那样值得我们敬仰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

生(齐):想!

师:那就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显示:登山者、滑雪者、航天英雄和抗洪战士的相关图片。)

师:在这些人中,你最敬佩哪一个?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师:我们看到了勇于攀登高峰的登山者,见识了在悬崖峭壁上来去自如的滑雪者,还有我们的航天英雄以及在抗洪抢险一线英勇战斗的解放军战士们……其实,像这样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最敬佩谁?(课件出示填空练习)他(她)凭着_____战胜了_____,在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能把你心里所想的模仿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下来吗?

生(齐):能!

师:那就赶快试试吧!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写的和课文比较一下,看看是你写的精彩,还是课文精彩。你也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换看看,交流一下各自的优点。

(反思:从黄河的主人——艄公身上,我们领略了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气魄,由此拓展延伸,看到诸如登山者、滑雪运动员、航天英雄和抗洪战士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和风采,让学生模仿课文书写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既体现读写结合,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全班交流:

生1:我最敬佩1998年的抗洪英雄们。他们为了保护堤坝,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人墙,阻挡洪水;也不惜跳入波涛汹涌的洪水抢救遇险的人们。他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挡住了洪水,成为洪水的主人!

师:向我们勇敢的抗洪战士们致敬!(掌声响起)

生2:我最敬佩抗洪战士们。他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顽强战胜了汹涌的洪水,在被困洪水中的人们的心里筑起一面墙,挡住了大洪水,成为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生3:我最敬佩航天英雄。他们凭着坚强和无畏,战胜了太空中种种困难,成为太空的主人!

生4:我最敬佩滑雪运动员。他们凭着勇敢和机敏战胜了冰雪严寒,战胜了冰雪覆盖的高山峡谷,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同学们一定写得很精彩!钱老师建议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相关资料,以使你的文章内容更具体更精彩!

(反思:“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心与心的契合,情与情的交融,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的精彩!对形象性、情感性强的阅读材料,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读写结合是一种好方法。)

篇10: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练习题

1、口算下列各题。

0.5×10=3.02×100=6.98÷10=345÷1000=

2、列竖式计算。

8.5×16=4.15×24=0.32×7=6.4×9=

2.5×36=0.04×270=1.25×3=3.75×6=

3、一本《小记者》4.5元,学校买48本这种图书需要多少元钱?

4、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6.8千

米,小明去农场要行200千米,他中途要加油吗?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练习题

1、填空。

(1)、计算3.25×3时,可以把3.25×3看成325×3,再把所得的积缩小到它的()。

(2)、把0.47扩大到它的()倍是47.(3)、把782缩小到原来的11000 是()。

2、计算下面各题。

0.48×9=7.35×8=15.24×5=0.9×20=

3到远处打闪电以后,大约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传

播的速度每秒0.34千米,打闪电的地方离小华大约有多远?

4、小惠从家坐汽车去外婆家,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8千米,她坐了

篇11: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1.填一填。

(1)0.86扩大到它的( )倍是86;0.008扩大到它的1000倍是( )。

(2)把25缩小为原来的1100是( );460缩小到原数的1 是4.6。

(3)0.45×6的积有( )位小数;0.047×38的积有( )位小数。

(4)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扩大了( )倍。

(5)计算0.68×5时,先把0.68扩大到它的( )倍,变成68×5。算出积后,再把积缩小到它的( )倍,得( )。小数点末尾的0可以去掉,得( )。

2.在里填上“>”“<”或“=”。

28×0.64285.06×15.06

0.93×662.57×92.57+9

365×1036.5×100

篇12: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页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学习信心。

【重、难点】:

重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难点:自觉合理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再现。

1、口算

0.5×0.2

50×0.2

500×0.2

2.4×4

2.5×0.4

0.25×40

0.125×8

12.5×8

1.25×80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32=4×()

1.02=1+()

0.99=1-()

9.8=()-()

3、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4、计算

125×32

871×47+871×53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材p12的3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1)分组计算每组算式后汇报交流结果。(2)比较发现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总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3、揭示课题并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三、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1、0.25×4.78×4

0.65×201

0.034×0.5×0.6

102×0.45

2、填一填:

(1)3.8×4×0.5=38×(__×__)

(2)125×3.2=125×__×__

(3)3.9×0.42+6.1×0.42=(__+ __)×0.423、连一连:

8×(1.25+2.1)0.35 ×(199+1)

0.35×199+0.35(37+63)×4.537×4.5+63×4.5 8×1.25+8×2.1(二)、变式练习:

分组讨论:先计算现再说说每题都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分别是怎么算的?

0.25×44 1.25×2.5×

3236×9.8

132×0.68-32×0.68

1.8×99+1.8

(三)、提高练习:

9.9×128+9.9×871+9.9

(四)拓展练习34×2.6+7.4×17×2

4.7×0.35+0.47×4.2+0.047×2

3五、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3:整数的几个整除特征

关键词:整除,整除特征,末位数字

在初等数论教材中, 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判断整数N能被诸如3, 7, 9, 11, 17等数字整除的特征, 另外, 在数学研究领域中, 也有很多学者用截去整数N末位数字的方法论证了其能被7, 13, 17整除的特征.本文将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 运用截去整数N末尾两位以及三位数字的方法, 研究整数N能被7, 13, 17, 10k±1 (k≥1) 整除的条件.

1能被7整除的数字特征

在初等数论中, 我们已经学习并运用过下面这个定理.

定理1一个整数N能被7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它的末位数字截去, 减去这个末位数字的2倍, 其差能被7整除.

这个定理对于判断一些较小的整数时比较方便可行, 那么, 当我们所要判断的数字较大时, 能否利用同样的思想截去末两位数字来加以判断呢?通过探讨, 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2一个整数N能被7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它的末两位数字截去, 所剩数字的2倍与末两位数的和能被7整除.

证明设N=anan-1…a2a1a0, 其中ai (i=1, 2, …, n) 为十进制数码, n为自然数.则

因为7×14=98, 即7|98, 所以

例1判断整数32011能否被7整除.

解320×2+11=651, 6×2+51=63.

因为7|63, 所以7|32011.

既然截去末两位数字的判断方法可行, 当然, 当数字较大时, 我们还可以试着截去更多的位数, 我们有下面的结论.

定理3整数N能被7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N截去末三位数字后, 剩下的数减去末三位数的差能被7整除.

证明设N=anan-1…a2a1a0, 其中ai (i=1, 2, …, n) 为十进制数码, n为自然数.则

例2用最快的速度判断173684能否被7整除.

解173-684=-511, 51-2×1=49.

因为7|49, 所以7|173684.

通过上面对数字7的整除特征的研究, 我们肯定想知道能否用类似的方法来求证其它数字的整除特征, 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探究.

2能被13整除的数字特征

在初等数论研究中, 已经有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下面的定理.

定理4一个整数N能被13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它的末位数字截去后, 加上这个末位数字的4倍, 其和能被13整除.

同样的, 我们探讨了整数N截去末两位数字以及截去末三位数字后被13整除的数字特征.

定理5一个整数N能被13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它的末两位数字截去, 所剩数的4倍加上截去的末两位数, 其和能被13整除.

证明设N=anan-1…a2a1a0, 其中ai (i=1, 2, …, n) 为十进制数码, n为自然数.则

因为13×8=104, 即13|104, 所以

例3判断数字1157能否被13整除.

因为13|-13, 所以13|1157.

定理6一个整数N能被13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N截去末三位数后, 剩下的数减去所截去的末三位数的差能被13整除.

证明设N=anan-1…a2a1a0, 其中ai (i=1, 2, …, n) 为十进制数码, n为自然数.则

因为13×7×11=1001, 即13|1001, 所以

例4判断数字112359能否被13整除.

因为13|-39, 所以13|112359.

下面我们再用类似的方法来探究能被17整除的数字特征.

3能被17整除的数字特征

在初等数论中, 我们已经知道了下面这个定理.

定理7一个整数N能被17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将N的个位数字截去, 然后减去个位数字的5倍后能被17整除.

当然, 遇到一些较大的数时, 我们同样可以截去该数后面较多的位数来加以判断, 下面我们来一一验证.

定理8一个整数N能被17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将N的末两位数字截去, 所剩数字的2倍与截去数字的差能被17整.

证明设N=anan-1…a2a1a0, 其中ai (i=1, 2, …, n) 为十进制数码, n为自然数.则

因为17×6=102, 即17|102, 所以

例5判断数字43316能否被17整除.

解433×2-16=850, 8×2-50=-34.

因为17|-34, 所以17|43316.

定理9一个整数N能被17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将N的末三位数字截去, 所剩数字的3倍与所截去数字的差能被17整除.

证明设N=anan-1…a2a1a0, 其中ai (i=1, 2, …, n) 为十进制数码, n为自然数.则

因为17×59=1003, 即17|1003, 所以

例6判断数字82671能否被17整除.

因为17|-17, 所以17|82671.

我们已经论证了一些具体数字的整除特征, 于是我们进一步探究具有相关联系的一类数字.

4能被10k±1 (k≥1) 整除的条件

定理10一个整数N能被10k-1 (k≥1) 整除的充要条件是把它的末位数截去后, 加上这个末位数码的k倍, 其和能被10k-1整除.

证明设N=10x+y, 0≤y≤9, 则

因为

所以

例7判别150423能否被29整除.

解因为

所以

因为29|29, 所以29|150423.

参考文献

[1]晏能中.初等数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

[2]单墫.数学奥林匹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篇14:整数的读写练习题

关键词: 课后写作练习 读写结合 抓手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表达能力。” 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永远是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练习设计扣住了学生写作技能的衍生点。

一、学生写作呼唤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

几年前,在 “学习语文找差距”座谈会上,一位同学无奈地说:“我喜欢上语文课,也愿意读课文,但是我觉得上语文课对我写作文没什么帮助,我还是最怕写作文,这是为什么呢?”虽然是学生在找自己的差距,却使我感到阵阵不安。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严重缺失,学生上了无数的语文课,读了那么多课文,到头来还是最怕写作文的无奈感叹,无情地显现了语文教学的弊端,让人不得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均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示范性、样板性,不仅内容健康,而且在写作技巧上各有其长——这往往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衍生点,只要适当地加以借鉴和模仿,就可以转化生成学生的写作技能。可惜的是,我们常态的语文课几乎上成了阅读课,只重视课文内容理解和写作技巧欣赏,忽视了利用课文特点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转化。虽然设有作文课,也是另开炉灶,并不注意联系学过的课文。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②学生的写作,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吕老的话启示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就必须抓住课文写作上的长处善于模仿,勤于练习。

众所周知,读写结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对于语文信息来讲,“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可以吸收语文材料和技巧,其过程是从形式到内容;而“写”则是思想观点的表达,其过程是从内容到形式。“读”与“写”之间从心理过程来看是相反的,同时又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所以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课后写作练习是课堂读写结合的抓手

我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适合五四分段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编写具有明确的读写结合的主导思想,课文之后设计的写作练习,就是实现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抓手。

1、练习设计扣住了学生写作技能的衍生点。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对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非常形象和传神,课后练习二题目就设计为:“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2、练习设计体现了读与写的互相促进。如《故乡》课后练习第四题:“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如果阅读中不能抓准“这句话的内涵”,那后面的“片段作文”必定不会靠谱;下笔离题千里,则表明在阅读中没有抓住要旨。这样的写作练习设计,有利于促进读写互相结合。

3、练习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际。以改写练习为例,全套教材八册课本共安排了11次 。从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其间安排了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文章20篇,第三人称写法的文章11篇,经过了这么多两种类型文章的学习,教材才在《最后一课》设计了“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的写作练习。练习不改变第一人称的写法,仅仅是把“我”由小弗朗士变为了韩麦尔先生,而且在内容上缩小了范围,显然是着眼于照顾学生的适应性的。

4、练习设计灵活多样。教材安排的课后写作练习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仿写型,如《看云识天气》练习二:“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改写型:《最后一课》练习三:“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迁移型:《悼念玛丽·居里》练习二:“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你能从自己了解的诸多杰出人物中再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吗?”

拓展型:《〈伊索寓言〉两则》练习二之1、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之2、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质疑型:《社戏》练习四:“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想象型:《荒岛余生》练习三:“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感悟型:《纪昌学射》练习三:“纪昌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纪昌学射这件事上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评论型:《我的梦想》练习三:“作者认为,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的后面还应该再加上两个字:‘更美。他说,‘更美不仅指姿态的优美,而且指精神的美丽,这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对此,你怎么看?”

应用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四:“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总括型:《信客》练习三:“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灵活多样的写作练习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有利于全面提升写作能力。

5、练习设计短小精悍。短小精悍的写作练习设计,是实现课堂读写结合的前提。作为读写结合课堂中的写作练习,占时不可能太多,应以片断练习为宜。而教材课文后的写作练习,恰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篇幅上一般明确要求写“短文”,甚至标明“二百字左右”,有时课文太长,则对写作范围做出一定的限制,如《老王》练习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鸡蛋、香油这一部分。”

综上所述,课文后的写作练习的诸多特点,使其成为了构建读写结合课堂的有效抓手。

三、用好课后写作练习,实现课堂读写结合

以课后写作练习为抓手实现课堂读写结合,要解决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突出阅读重点,为写“挤”出时间。

写作练习一般安排在课堂的最后10—15分钟进行,这必然会挤占课堂的阅读空间,那么,就应该把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的,课文中的精彩之处,作为教学重点,对一些不太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控制教学进程,讲解力求精而准。如:《孔乙己》是一篇传统课文,我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孔乙己的形象,第二课时为理解“以乐境写哀”的特点,除了必要的背景介绍之外,教学环节简明。由于教学中紧扣了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好,也赢得了适宜的写作练习时间。

2、合理确定课堂写作练习内容。

对于没有设计写作练习的课文,其课堂写作练习内容需要自行设计。为了避免与前面课文写作练习内容多次重复,也须考虑对一些课文已有的练习内容做出必要调整。当然,这种“自行设计”和“必要调整”,都要扣住课文中的写作技能衍生点。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第七至第十二共6篇课文,其中第七、第十、第十一课的课堂写作采用了教材设计的课后练习;第八、第九课的课堂写作练习为自行设计;第十二课则根据需要对原课后练习内容进行了调整。

3、以读促写,为写作好铺垫

叶圣陶认为:“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③作为课堂读写结合,“读之得法”,就应该以读促写。如 教学《背影》,我设计的写作练习是用二百字左右描写父(母)对你充满疼爱深情的一个细节。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第六段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细节,接着找出“蹒跚”、“慢慢”、“两手攀”、“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等词语,体会到“父亲”的动作是多么缓慢、笨拙、吃力。然后引起学生思考:“父亲”的身体已经到了这样的状况,为什么还“我本来要去,他不肯”,非要亲自去给儿子买橘子呢?学生恍然大悟,文章通过一组看似平淡的词语描写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细节,就让那伟大深沉的父爱感人至深了。有了这样的阅读作为铺垫,学生的写作练习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4、写作练习评价要民主、客观

适时、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首先,学生完成写作练习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班级范围内展示。其次,要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可以侧重某一个方面,如有时可以侧重语言,看表达是否生动,是否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有时可侧重层次,看思路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严密等等。再次,评价以尽量肯定优点、进行鼓励为主,但也要客观地指出缺点和补救办法。对于好的课堂作品,还宜采取办手抄报、墙报、班级博客等办法进行展示。

以教材课文后的写作练习为抓手,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既符合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原则,又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以来,学生以写为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都应该是构建读写结合课堂必要性的一些佐证吧。

上一篇:阿兵哥言语录下一篇: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艳丽的大公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