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2024-05-20

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精选9篇)

篇1: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设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能力,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2)白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蜡烛、镁带、细沙、砂纸。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讨论] [回答] 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很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说明]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组进行实验一,一组进行实验二。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回答](可分别叫多个学生进行陈述)

点燃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现有一反应A+B→C,有10g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g,因为A还剩余3g,可见参见反应的A的质量为7g,B无剩 余,可见5g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g。[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P90资料。[学生阅读] [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投影]展示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从刚才投影所展示的白磷燃烧实验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实验]„„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

[学生讨论]„„

[回答]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

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1.蜡烛的燃烧可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白磷燃烧的装置,则会得到正

确的结果。

2.镁带的燃烧也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塞子中央应该有孔,然后系一小气球。[教师]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

[展示教师的改进装置] [介绍]取一密闭小试剂瓶,待蜡烛燃烧后迅速地放入瓶中并塞紧瓶口。

[思考]在白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质量的减小。[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谈。

[回答]1.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得出来的。2.我很喜欢这种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真是受益匪浅。

3.进行科学研究时,若想得到很精确的结果,就必须改进实验装置,采取更为精确的装置进行实验。

4.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若也能及时思考并想办法进行实验,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惊

人的发现。

[总结]大家谈了各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会,这很好。大家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非 常佩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风格,在化学的海洋中徜徉。

[布置作业]习题1、2、3 思考题:铁钉生锈这个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大家亲自实验进行验证,两周后将结果告诉我。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篇2: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

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2、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2)接着数;(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3、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1)“拆大数、凑小数”.(2)“拆小数、凑大数”.4、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2)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计算.教案学案

篇3:《外国小说欣赏》第5~8单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蹩脚( ) 着陆( ) 佣工( ) 缜密( )

笨拙( ) 熨帖( ) 凛冽( ) 大腹便便( )

龟裂( ) 粗糙( ) 剥啄( ) 肥膘( )

2. 根据所提供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联mèi( ) 马jiù( ) nì( )死 shì( )舐犊情深

tuó( )螺 qiàn( )收 静mì( ) 跌dàng( )起伏

地jiào( ) qióng( )顶 ruò( )大 qǐ( )丽多姿

3. 解释下列词语。(6分)

大腹便便:不寒而栗:进退两难:纷纷扬扬:光怪陆离:付之一炬:4. 文学常识(12分)

(1)《清兵卫和葫芦》的作者是 (国家)的 (姓名),他是 派的代表作家。

(2)伯尔,是 (国家)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选入《外国小说欣赏》是他的小说《 》。

(3)《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 (姓名)。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霍乱时期的爱情》 。

(4)《沙之书》的作者是 (国家)的 (姓名)。

(5)卡夫卡, (国家)作家,是 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判决》《 》。

二、阅读理解(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5. 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 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 “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 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 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 小说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6. 请指出小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6分)

7. 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三、高考链接(12分)

8.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B.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C. 伯尔耳濡目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

D. 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9.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

B. 博尔赫斯的作品热衷于欧美古典文学、意识流小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但对丰富的俄国文学却漠不关心。

C. 魔幻现实主义大胆吸收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表现技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D. 《礼拜二午睡时刻》完美地塑造了一位母亲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的事迹。

10. 请用第一人称叙述下面的情节。(6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四、单元写作(40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我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好作品,是因为我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

篇4:预备级B第8单元教案

---Anna 一. 教学内容

1.单词:carrots, peas, onions, beans, potatoes, tomatoes,sausages, pizza.2.句子:I like to eat a pizza with some „„.二. 教学目标

Ss 能够熟练运用句式“I like to eat a pizza with some „„.”表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三. 教学用具

相关单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相关PPT,自制教具Pizza 四. 教学步骤

1.Warm up(1)Greetings(2)Let’s review a)Unit7单词,短文,chant部分; b)抽查Ss短文背诵情况。2.Lead in T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图:Guess!What’s this? 让Ss 发挥想象猜,接着T说:Do you know 必胜客?

呈现单词“pizza”, 进行教授。(T可以左手拿pizza模型,右手拿pizza卡片,先将双手躲在身后,然后告诉Ss,T闪出模型的时候需趴在桌子上,不能发出声音;闪出卡片的时候,全班齐读3遍单词,违规的同学要被全班同学“炸弹”)3.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T: Now let’s make a pizza!

What’s in the pizza? Ss用中文说出一些蔬菜单词,如:洋葱

T 呈现出卡片onions,引导Ss发音(教授过程中,T在黑板上拼写,Ss读几遍单词,看谁快一些,Ss获胜了就给加分)

(2)T将剪好的剖图蔬菜形状放在一个袋子里,请几名同学上来摸:除了洋葱onion, pizza里面还会加些什么材料呢?

Ss 摸到后如果猜对了就拿出来呈现,不对的话请其他Ss继续上来摸,如果觉得猜起来有难度,就直接呈现:carrots 顺便复习句型:T: I like carrots.Do you like carrots? Ss: Yes.I do./ No, I don’t.(3)T 用卡片和PPT呈现出其他单词:peas, beans, potatoes, tomatoes, sausages.(在呈现每一个新单词的同时,需将之前学的单词进行反复强化)

(4)T将已学的单词图片贴在pizza上:T: Do you like eating a pizza? Ss: Yes, I do.T: Me too.I like to eat a pizza with some carrots.同时进行中文解析:我想吃一个有胡萝卜的披萨。

T:What about you ? 请Ss 举手模仿说句子。(也可以passing down, stop的时候小球在谁手上,谁就来说,说的好的可以加分)T 可以说中文,让Ss帮忙翻译。如:我想吃一个有香肠的披萨。4.Production a)做pizza大PK: 要求学生用句式I like to eat a pizza with „„结合新学的单词进行造句,T 把学生说出的单词都贴到pizza上,分成两组PK,说的越多的一组获胜,奖励课前准备好的小礼物。b)用其他已经学过的食物单词进行扩充练习,如:

I like to eat a cake with some cherries.I like to eat some bread with some sausages.c)打开多媒体课件,跟Ss一起整合Unit8的内容,做相关练习; d)Reading time 集体赚分数:读之前,先跟Ss说好从本次课开始建立一个班级共同基金,T觉得表现好的加分,有同学不配合的就扣分,直到累计到50分,T会给大家带来神秘小礼物(控制在一个月发一次)T领读,也可以请Ss领读,读的内容从本单元开始往前面读。6.Homework 1.Write:第八单元的读写本;

2.Read:每天读第八单元第1部分单词句子2遍;

篇5: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复备教师: 课题 (2)圆锥的体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学 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授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2、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四的第6、7、8题。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教学 反思

篇6:语文第8册第四单元备课语文教案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读课文《果断的判断》《语言的魅力》《六个馒头》

略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42个生字

2、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3、用“和谐”“目的”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的正确判断;要有同情心,要善于体贴尊重人、乐于帮助人、乐于奉献,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6、继续学习体会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意义。

三、重点分析:

1、继续学习体会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意义

2、了解法国著名诗人用语言帮助盲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句

四、难点分析:

1、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2、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的正确判断;要有同情心,要善于体贴尊重人、乐于帮助人、乐于奉献,并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六个馒头》中同学间的纯真、丰厚的友谊。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本单元延承上一学期默读课文的学习,继续有关于默读的训练。此外,依旧重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写作内容与课文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把读写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的魅力》后就让学生尝试写作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的能力,查字典及积累词语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通过介绍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

七、课时分配:

精读课文《果断的判断》《语言的魅力》《六个馒头》 分别两课时

略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为一课时

篇7: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篇8: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认识本课“萧 扎”等6个字,会写“访 遇”等8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萧伯纳的谦虚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萧伯纳的谦虚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萧伯纳人物画像。2.讲述。

萧伯纳:英国作家,主要成就在戏剧.一生共写剧本51部,小说5部,还有其他著作多部.主要剧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真相毕露》等.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上海时曾与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会面.二 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大作家的小老师 2.引得学生质疑。

(1)大作家萧伯纳的小老师是谁?(2)小孩子为什么会是大作家的老师? 三 初读课文,学认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出示卡片)访(fǎnɡ)遇(yù)预(yù)料(liào)震(zhèn)事(shì)取(qǔ)待(dài)萧(xiāo)扎(zhā)吻(wěn)娜(nà)触(chù)虚(xū)

(1)注意读准翘舌音“震 事 扎 触”,前鼻音“吻”,后鼻音“访”。(2)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熟字):访:方+讠预:予+页 料:米+斗 震:辰+⻗ 取:耳+又 待:寺+彳 吻:勿+口 娜:那+女 触:角+虫

组词扩展:“遇到 事情 扎着 虚心” 3.读词语。(出示卡片)暗想 意识 惊喜万分 出乎预料 口吻 自夸 为之一震 深有感触 四

指导书写

出示:访 遇 预

震 事 取 待

“访 预 待”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料、取”左右相当。“事、震”注意把笔画写得紧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学习萧伯纳的谦虚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2.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自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中的大作家指的是谁?是哪一国的人?

2.小老师是谁?是哪国人?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小姑娘”怎么会成了大作家的老师的?

二、读文解疑,弄清事情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思考、答问:

萧伯纳在莫斯科与一个小姑娘相遇后,为什么会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

(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萧伯纳童心未泯。)

这个孩子为什么让萧伯纳这么喜欢?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到四自然段)

2.思考、答问:

(1)临别时,萧伯纳对这个小姑娘说了怎样的话?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2)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萧伯纳怎样的思想?

要点:得意。

自以为了不起。

有点瞧不起别人的意思。

希望别人崇敬他。

(3)你是从课文哪里的描写中看出来的?

(“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4)小姑娘听了萧伯纳的话后,是怎样的反应?她是怎么说的?

(“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出乎预料是什么意思?

出于谁的意料之外?萧伯纳意料之中的应是什么?

小姑娘有没有“惊喜万分”?小姑娘答话中用了一个“请”字,这个字你觉得用得好在什么地方?

小姑娘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意思?为什么?

(自己是人,萧伯纳也是人,同样是人,“大作家”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小姑娘在自己的名字前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加上“苏联小姑娘”?

(一种爱国之情。在她看来,你萧伯纳为自己是世界闻名的英国名作家而自豪,我也为自己是苏联小姑娘而自豪)

(5)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

“震”是什么意思?“为之一震”究竟是为什么而“震”?

“意识”是什么意思?他意识到了什么?(“刚才太自夸了“)

3.小结:

正因为这件事情使萧伯纳产生了震动,意识到在小姑娘面前太自夸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反思,才会认识到小姑娘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三、抓住“感触”,明白由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2.思考、讨论:(1)“感触”是什么意思?“深有感触”呢?

(小姑娘的话使萧伯纳深受刺激,使他的思想感情久久难以平静)

(2)具体说说萧伯纳究竟有哪些“感触”?

要点:

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对任何人,包括对小孩子,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小姑娘娜塔莎让自己明白了这些深刻的道理,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

萧伯纳“感触”中最后一点“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除了给上文所写的事情作结外,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点题。点出课题之由来)

板书设计:

25大作家的小老师

不能自夸

读文

平等相待 永远谦虚

解词

读懂 教学反思:

26菩萨兵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理认识本课“菩 议”等8个字,会写“途 段”等8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军民一家亲,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征吗?(教师简单叙述红军长征背景)谁愿意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

2.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军爱民的感人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1)“什么是菩萨兵?”

(2)“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当中找到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个“?”。

2.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生字词。三 初读课文,学认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出示卡片)途(tú)段(duàn)胞(bāo)糟(zāo)紧(jǐn)帮(bānɡ)助(zhù)抢(qiǎnɡ)菩(pú)译(yì)糊(hú)涂(tu)怨(yuàn)蹋(tà)饶(ráo)播(bō)(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糟”,翘舌音“助 饶”,前鼻音“段 紧 怨”,后鼻音“帮 抢”。(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胞 糟 帮 抢 糊 蹋 饶”。组词扩展:“前途 段落 紧张 菩萨 译文 埋怨 传播” 3.出示词语。

修整 同胞 动员 尽心尽力

整治 赶紧

抢种

热火朝天 藏族 菩萨 糟蹋 糊涂

(1)指名读,相机正音。提醒:“藏族”两个均为平舌音;“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要念轻声;多音字“挨”在本文“挨饿”中读“ái”还有一个读音是“āi”,组词为“紧挨”。

(2)开火车读,齐读。(3)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词意。

(1)本课的词语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

(2)讨论交流,相机介绍解决方法:查字典、向别人请教、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

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一般比喻一个人做事非常的卖力,或为一人非常的卖命,以用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

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燃烧一样。整治:整顿、治理。

糟蹋:亦作“ 蹧踏 ”。浪费;损坏。

三、理清脉络

过渡:同学们,扫除了以上阅读障碍,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长句。(师生评议)2.指导分段。

全文一共有几个大段?各段说了些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藏族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讲朱德总司令急藏族同胞所急,请翻译去动员藏族同胞回来,在未果的情况下,总司令怕耽误了春耕的大好时机,决定帮助藏族同胞抢种。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总司令在第二天召开了春耕动员会,会后与战士们一起参加了春耕。

第四段(第8、9自然段):讲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

四、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里的“军队”能换成“红军”吗?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 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途 段 包 糟 紧 帮 助 抢 重点指导。

“糟 助 抢 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助 段”为左右等宽,而“糟 抢”左窄右宽。注意“糟”的笔画较多,注意穿插避让。“抢”右边的“仓”最后两笔是横折钩、竖弯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相关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我们知道,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菩萨兵”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

3.师:“菩萨兵”是一个了不起的美称。让我们带着称赞、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课题。4.师:那么,什么样的兵能称之为“菩萨兵”呢?着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授

交流收集的有关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 出示:

①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②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师:两句话都是讲谁的?是啊,都是讲藏胞的,但一句是说他们“躲进”深山,一句是说他们“返回”家园。(点击鼠标,“躲进”、“返回”两个词红色显示)同学们,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提问。

根据预设,将学生的提问提炼为以下两个: 出示两个问题:

①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②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先来研究一下第一个问题呢?

三、学文感悟:

(一)探讨: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朱德总司令很急(急坏了)。他急什么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自己读读第2、3、4、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相机出示:

(1)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

(2)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2.指导朗读第2到5自然段。分角色读。

(二)探讨: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1.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

A、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B、想象说话: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从你看过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2.后来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A、引出: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理解“尽心尽力”和“热火朝天”。

B、师:在这么多耕种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红军战士,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C、学生想象说话。引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含义。

D、朗读体会红军战士的心声。

E、师述:同学们,这不仅是红军战士的心声,同时也是朱总司令的真情号召呀,听!F、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G、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H、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I、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J、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K、师动情述说,引导学生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探讨:为什么称朱德和红军为“菩萨兵”? 引导学生分两层体会:

1.从朱德和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及打扫院子、整治土地体会。

2.出示“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通过此句体会。A、出示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跨经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B、抓住“休整”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朱德和红军战士本该做些什么?现在却在做些什么?

C、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呢?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歌词如下: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D、歌中,把共产党人比作什么?把人民比作什么?由此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E、师总结:这“种子”,指红军的形象、红军的精神。那么,红军的形象和精神到底有没有在藏民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呢?

F、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G、师述:藏民们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的,这是他们的由衷之言,让我们好好地在读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H、师总结,出示对联 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藏胞们对红军和朱总司令的无比感激和热情称赞。

四、拓展写话: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

学生练写,交流。

板书: 菩萨兵

时间:一天

第二天

几天后

地点:藏民居住区 人物:藏民

朱德

红军战士

起因:红军来了,藏民跑了

经过:找不回藏民,帮他们抢种田地。

结果:藏民返回家园 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3.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教具准备:

1.孙中山人物画像挂图。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人物画像挂图。2.讲述。

同学们,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指着挂图)。1911年(农历辛亥年)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他这方面的故事。

二 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孙中山破陋习2.解释课文题目。

(1)理解“破”“陋习”的意思。

破:破除。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2)理解课文题目。

孙中山勇敢地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这一封建陋习。三 初读课文,学认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出示卡片)破(pò)挑(tiāo)份(fèn)宗(zōnɡ)纪(jì)导(dǎo)废(fèi)除(chú)孙(sūn)陋(lòu)疼(ténɡ)既(jì)统(tǒnɡ)残(cán)(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宗 孙 残”,翘舌音“除”,前鼻音“份”,后鼻音“疼 统”。(2)识记生字

熟字加部件(偏旁):破:皮+石 份:分+亻 纪:己+纟 废:发+广 除:余+阝 孙:小+阝 疼:冬+疒 统:充+纟

形近字比较:桃一挑

宋一宗

异一导

即一既

线一残 3.读词语。(出示卡片)唱歌

空闲

祖宗

妇女 痛苦

总统

眼泪

废除 四 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破 挑 份 宗 纪 导 废 除 重点指导。

“破 挑 份 纪 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破”注意右边“皮”的书写顺序:横勾、撇、竖、横撇、捺。“导”注意与“异”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教具准备:

孙中山人物画像挂图。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第二段: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第三段:第八自然段。2.思考后回答问题。

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课文的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二 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姐姐很能干,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子。板书:能干 活泼

(2)小结: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2.学习课文第二至第七自然段。(1)分角色读。

(2)口述: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3)提问: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妈妈要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姐姐很痛苦。(4)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 流泪(5)提问后讨论: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并且流泪不止还要缠? 这是上千年的陋习,是封建制度造成的。(6)体会句子的意思。①出示一组句子。(电脑显示)②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中“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说明缠的道多,姐姐的痛苦也就更深。(7)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8)齐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①提问后讨论: 孙中山是怎么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呢?有用吗? 板书:又……又……说…… ②体会下面句子的意思。

从妈妈含着眼泪做出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深知缠足的不好,可又无可奈何的内心活动。(9)姐姐被缠足后变得怎样了? 齐读第七自然段。板书:再也……再也……

(10)小结:这部分主要写了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3.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1)齐读第八自然段。(2)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3)小结:这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三 总结

这篇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板书:

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孙中山——破 陋习缠足

篇9: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一、整数和小数(2)

第五课时 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

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上一篇:在外乡镇教研交流的发言稿参考下一篇:服装跟单员心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