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2024-05-25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共5篇)

篇1: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翠鸟

教学目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文第三自然段。第1、2 句:锐利的眼睛

3、学习课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朗读第1 ——3 自然段

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2、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3、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4、教师巡视指导。教后札记:

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深情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还记得《燕子》一课吗?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燕子》这篇课文,它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感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棍据实际进一步指导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

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人们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3、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4、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做思维上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A 自己练习讲一讲。

说话举例: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5、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图,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师:燕子专列开走了,燕子平安了,救助燕子的事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把自己心里话告诉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自主说。

3、指名说,评价。

4、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教后札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小组合作。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山谷中,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图片。(课件一)

你觉得这个小村庄及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二 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个小村庄的?引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画出并体会优美的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读出小村庄的美丽。(花样读)

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可是最后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引出第五自然段:

(二)齐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二:一片荒芜的场景)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

(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是被村民,有的说是被斧头„„借此引出第2---4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 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

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质疑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因为村里人砍树,山坡上才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你从哪些句子知道是村里人砍树的?

(课件三)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相机指导理解用词:

A “谁”

B 理解“拎”(换词方法)

C 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3)句子训练

(课件四)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做家具),谁家(想烧饭)„„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4)小结(板书:随意砍树)

学习第三自然段[小精灵儿童网站] 师: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人们在拥有了这些东西后并没有停止砍树。课文中说: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课件五)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板书:不断砍树)

(3)理解“柴烟”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可是最后,那个小村庄却被一场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理解“不错”是真正的不错吗?

(2)情境再现美丽的村庄,想象: 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3)谈感受:

生:我知道这样不错的日子不会太长,因为在他们随意砍伐树木的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

生:我仿佛听到了经过这里的人们的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生:他们在慢性自杀。当洪水来临时,他们来不及呼救,就已经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说说你学习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我们不能随意砍伐树木。

生:我懂得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树木。

生:我懂得了不爱护大自然,就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他们过度砍伐树木,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我们要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就让我们一起爱护森林。爱护大自然!共同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吧!(课件六: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四 延伸作业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就请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吧!

五 板书设计:

随意砍树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 保护环境

︳ 不断砍树

教后札记: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公路 宽阔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教后札记:

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蕴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4、体会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吗?

2、师认真板书课题。(你看老师写字多认真哪!我们写字是要给别人看的,一定要认真哪!绝不要给别人的眼睛找麻烦啊!)

3、读课题。(可贵的什么?怎样的沉默?)看着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桌互相检查字词的认读情况。

(1)生字:迅 蕴 霎 寂 恰 犯 稚 拙 烦

(2)词语:

迅速 蕴藏 霎时 寂然无声 恰好 犯错 稚拙 烦恼

三、按要求进行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刚才认读的词语,难读的词语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遇到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不好读的可以向同桌和身边的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难读的句子和段落。

2、指读课文。思考:哪些段落是写沉默的?

四、学习课文1—9自然段,感受场面的热闹。

1、出示第一幅图。这幅图体现的是沉默吗?(不)那时怎样的一种场景?(快乐)

2、出示学习提示: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看哪几段是讲这幅图的?

2、请在1—9自然段中,用“——”画出体现同学快乐的句子,同桌练习读一读。

3、仔细读读这些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孩子们的高兴和喜悦与场面的热闹。

{同学们刚刚学习的非常认真,下面就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画了哪些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孩子们的语言中: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们回答很肯定,而且是不假思索的)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孩子们的自豪,为得到父母的关爱而兴奋)

师:你能试着读出孩子们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吗?

(2)、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行动中: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体会到当时孩子们的自豪心情。

师:同学们自豪感,神气十足的劲头谁能读出来?

„„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亮„„(孩子们都激动,满是喜悦,抑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教室里因此而热闹)

„„ 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孩子们的种种表现,让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活跃,热闹。)

师:读出欢乐、自信、热闹的气氛。

(3)、从画面中: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一张张的笑脸、神气十足的神情中体会到教室里的活跃、热闹。

①教室里为什么这么热闹,孩子们为什么能这样兴奋?

(因为父母为我们过生日,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

②现在就让我们置身于当时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同学们的兴奋和快乐。想和老师一起把这一幕演出来的举手。

师:那好,自己读读,读流利,待会儿我们一起让热热闹闹的场景在我们班里上演。注意读好学生应该读的话,不过可千万不能忽视旁白呀!旁白能帮助你读好课文的!开始

生自读课文。

师:咱们一起合作演一演吧!

师: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生:知道,知道

师:读得好。我发现咱们同学们的声音是那么的整齐呀!这叫做——

(异口同声)

师:你们很会利用旁白来读书。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生: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师:我发现你们在说这俩个句子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老师一样发现特点的同学请说一说。

(快,干脆。)

师:为什么这么干脆?

(感叹号,表示非常肯定)

师:真了不起,都能读出标点符号了。比老师还厉害。咱们继续: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师:我看得到,你们很会读书。瞧这表情,多神气——

师:那咱们先停一下。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生日的时候收到什么礼物,怎么过生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师对几个同学都在追问,当时的感觉,对爸爸妈妈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说出来。)

4、你们可真幸福啊!你能把你收到礼物时心里想的什么写出来吗?

写下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1、写下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

交流要求:(1)同桌交换想法默读。(2)读同桌感受时,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3)如果看完同桌的感受,可以看看前后桌同学的感受,一定要保持安静。

3、全班交流。

1、写下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可贵的沉默》。

(出示第一幅插图)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这部分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机会。)

二、体会“沉默”的“可贵”

1、(出示第二幅插图)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看哪几段是讲这幅图的?

2、请在10—16自然段中,用“—”体现沉默的句子,同桌练习读一读。

3、仔细读读这些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霎时„„

师:霎时就是表示时间——极短。在这里可以用哪个词来替换?

生:顿时、瞬间、一刹那(读)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教室了为什么会突然安静下来?

3.(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了是因为孩子们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他们被老师的问题难住了。)接着汇报。

(当老师问他们第二问题“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时,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说明教室里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是因为没有一个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所以才会这么沉默的。)

(孩子们沉默了,正是因为内心充满了愧疚、羞愧、内疚、后悔、不好意思„„)

出示:

师:我们来看这一段。寂然无声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一点声音都没有)联系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不错。那你能换个词语来形容此刻的寂然无声吗?

(鸦雀无声)让我们在这样寂然无声的情境中试着读出这份安静和沉默吧。

师: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读到这里,你能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4.孩子们沉默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可是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来说说?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在沉默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沉默是可贵的。

5、再研究了第二幅沉默图。(课件出示图二)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动作和表情中我们也看懂了,他们知道错了。所以说沉默是可贵的。)师:假如,此时你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你会想什么呢?

6.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瞧。此时的他们是多么可爱呀,正是因为这一片沉默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错误,可见这一片沉默是----可贵的!那你还从哪里知道沉默是可贵的?

生: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躲躲闪闪的目光”,我知道了他们刚才因为知道自己错了不敢看老师,而现在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他们又敢看老师了,他们想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沉默是可贵的。

师:赦免是什么意思?(赦免了就不再追究以前的责任了。在这里就是说老师原谅了他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从这句中体会到沉默是——可贵的。)

师:这一段当中,写的都是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称赞。那么孩子们都做了什么受到称赞的呢?

(帮妈妈干活了。(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祝爸爸、妈妈生日快乐。(送上生日祝福)给爸爸、妈妈买礼物了。(可能买什么了?)给爸爸、妈妈写信叫爸爸、妈妈不要烦恼 „„)

7.正是在沉默之后孩子们有补救错误的办法,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这个沉默是多么可贵!而这也正是这位老师想要寻找的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8.课件出示: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她找到了吗?“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孩子们回报父母的心。孩子对父母的爱。)

9.孩子们长大了,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老师找到了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此时,老师的心情也是(开心、快乐)。请大家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3.这一片沉默,仅仅给老师带来享受吗?

师:咱们来做个练习,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请把句子补充完整。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使孩子们懂得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使爸爸妈妈感受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使我感到了________________。

师小结:请大家看着屏幕读一读。(引读)这片沉默使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体贴父母,使爸爸妈妈感受到了孩子的爱,使老师感受到了快乐、幸福。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刚才的那一片沉默。

同学们,这一分钟沉默的价值很大很大,所以课题叫—— 生:可贵的沉默。

师:这一分钟沉默的份量很重很重,所以课题叫—— 生:可贵的沉默。

师:这一分钟沉默的感情很浓很浓,所以课题叫—— 生:可贵的沉默。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题带进自己的感情大声读一遍。

生:——可贵的沉默!

三、写字 教后札记:

给予树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偿”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2、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

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给予”,谁能读好这个词?这个词什么意思?

2、板书“树”,齐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

金吉娅 给予 圣诞节 分享 沉默 棒棒糖 到处逛 援助中心 仁爱 如愿以偿

(1)上面这些生字哪些你早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把第一次见面的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带读生字词、齐读。

(3)单独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予 圣 诞 享 默 糖 逛 援 仁 偿

(4)哪个词语你还不太理解,请大家帮助你。

知道“圣诞节“吗?谁来说说?

出示课后“资料袋“内容,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给予”

1、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用“——”画出来,看看他们之间谁给予了谁什么?

2、交流。

(1、妈妈给予孩子们20美元;

2、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3、金吉娅给哥哥姐姐买棒棒糖;

4、金吉娅给陌生的女孩一个洋娃娃;哥哥姐姐给予家人礼物。)

3、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能从文中找到这么多的给予。那么在这些给予当中,谁对谁的给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四、深入研读,感悟金吉娅的“给予”

1、请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金吉雅对妈妈说的话,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看看你会有什么感悟?

2、这段话真的好感人,只读一遍是不可能理解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的。你们要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这样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个词突然就跳入你的眼帘,抓住这个词,用“△”把它画下来,好好想想你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3、出示金吉娅说的话。学生交流。我们来看一看那个词跳入了你的眼帘,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词。

(1)什么都没有。

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小精灵儿童网站] 这个小女孩可能没有什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怎样?

师:你和金吉娅一样富有同情心,把你的这份感受带到句子中,读出你的小女孩的同情来。指名读、齐读。

(2)援助中心。

出示句子: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援助”是什么意思?(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慈善机构。)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人最需要别人的帮助?文中的小女孩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再读这个句子,用“○”画出句子中的动词,看看你从中金吉娅的做法中体会到什么?

此时,你就是金吉娅,我很想问问你,你给小女孩买洋娃娃时怎么想的啊?可是,你和家人买完礼物回来的途中,哥哥姐姐们都兴高采烈,你为什么沉默不语呢?

师:金吉娅毅然决然地买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读出金吉娅的这份坚决来。指导朗读。

(3)一直盼望。

出示句子: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都是什么时候盼望?盼望的什么?(早晨、中午夜里、梦中„„)

师:从早晨到晚上、从梦中到醒来,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就是——一直盼望。读出小女孩一直盼望的心情来。指导朗读。

假如这个小女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怎么做?

师:你和金吉娅一样也是一个善良又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4)省略号

你从这个标点读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

四、学习最后一段,1、看着如此懂事的可爱女儿,妈妈紧紧拥抱着她,此时,妈妈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

2、师: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很苍白,妈妈深情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同学们再想一想,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送给家人的仅仅是一把棒棒糖吗?

板书: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3、此时,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骄傲、自豪„„)请再次回到课文,看看之前妈妈的心情都是怎样的?为什么?

4、妈妈所有的担忧和生气在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举动面前变成了高兴和自豪!此时的哥哥姐姐也来到了她们的身边,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5、此时此刻,我想每你们都对“给予树”有了深刻的理解,你现在可以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6、这样一棵充满了爱心的给予树应该种植在我们每一个的心里!

五、拓展写话

1、同学们,当那个小女孩从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自己期待已久的洋娃娃的时候,她会说什么?请你们替这个女孩写一写感谢的话。

2、交流写话。

板书:

给予树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教后札记:

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二、感受“缺水”。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次旱灾之大,画出这些词语。

根据回答,理解:“干涸、干枯、焦渴”。

4、师述: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却不可以混淆,干涸是形容河流和水井的„„这三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人、动物、植物都已严重缺水,他们对水是多么的渴望!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生命之水呀!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要读出旱灾的严重程度,读出地球上万物对水的渴望。

三、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请大家自由读2—5自然段。

2、读了这部分,觉得最为神奇的是什么?(空木罐的变化)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请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形成板书(见最下面)。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次读2—5自然段,从书中找出

答案。

4、体会第一次“变化”。

(1)谁来说说第一次“变化”的原因。

先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简答。[小精灵儿童网站](2)这么漆黑的夜晚,一个小姑娘竟走出家门找水,水好找吗?从那儿可以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小姑娘为了找水,一定走了很多——(生答),摔了——(生答),吃尽了——(生答),最后终于累得——(生答)。指名读这部分内容,要读出寻水的艰难。

(3)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他会做些什么梦。(魂牵梦萦的仍然是水和她的妈妈)(4)正是因为小姑娘这份深深的孝心感动了上帝,给了她一灌水。小姑娘意外得到了水,自然是——(生答:喜出望外)什么叫“喜出望外”呢?指导用“喜出望外”说话。

(5)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自由读。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细细体会带点字“抱”。(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

5、体会第二次“变化”。

(1)谁来说说这一次“变化”的原因。

(2)【课件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啦。

(3)读读这段话,有什么感想?

(4)师述:这么宝贵的水,小姑娘自己都舍不得喝一滴,却舍得给小狗喝。她关心他人,甚至是动物,却唯独把自己给忘了。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她的美好品质又一次感动了上帝,因此水罐竟变成银的啦。指名读这段话。

(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还有没有让你感到疑惑的地方。(水为什么没有洒一滴?)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她的孝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

(6)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给这个自然段的朗读提提建议。)

6、体会第三次“变化”。

(1)说说这一次变化又是什么原因?

(2)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

伟大的母爱。

7、体会第四次“变化”

(1)这次变化因为什么呢?

(2)“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师述: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她不仅

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动物小狗

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独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

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讲呢?

(4)上帝又一次被他深深地感动,所以——(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

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a、你认为跳出的为什么是钻石?

b、想象:此时罐子里的水不断的涌出,小姑娘会怎么做呢?(人类、动物和植物都得救了,是谁拯救他们?)

8、小结:指名看着黑板说出四次变化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师述: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是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心的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此时,对于“爱心”,你有什么话要说。

【课件出示】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四、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老师有一个疑问:七颗钻石是因为小姑娘的善良而产生的,应该奖给她才对,可作者为什么要让她升向天空变成大熊星座呢?

在理解作者的用意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大熊星座

【课件出示】当我们夜晚仰望天空,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普照着大地,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北斗七星是光明的象征,是爱的化身,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读完后,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

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4、带着作者的这份美好的愿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深化。

1、朗读全文,再次感悟、品味作者表达的感情,表达我们对小姑娘的敬

仰之情。

2、出示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姑娘,有着一颗钻石般闪亮的心。能举出一些人、一些例子吗?课后把这些例子写下来。

(2)将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掌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①展示屏。

②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①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和谚语。

实践活动

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篇2: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离得学生生活世界有些远,比如说《搭石》《卡罗纳》《古诗两首》,这些包含了古今中外的感人实际的生活环境都离学生比较远,要多多练习学生实际体会课文所包含的人间真情和爱意。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从文章学习过程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句段。通过读、说、背、写及课外收集,扩大对爱的了解,提高对优美篇章的感悟能力。

本单元教学预计时间为12课时。

25《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小结: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6、【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3)教师配乐(古筝曲《阳关三叠》)范读,学生挑战,即时评议。4)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学生吟唱李叔同的《送别》,笛子伴奏。

3、自主选择个性化作业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3)写一写:把诗改写成短文。《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4)【诗文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教学后记:

26《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五.小组交流。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让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教学后记: 2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

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我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中,你感受过怎样的爱?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可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就是——卡罗纳(齐读指名读)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再读这个名字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感受不幸

1、读过课文没有,想不想再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生读课文

反馈:

有不会读的生字词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我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是从(读一读文中句子)感受到的。(板书:伤心、可怜、痛苦、悲哀…)

预设:

(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读后说说感受,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朗读。

a.你发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b.是啊,想起从此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面,再也得不到她的疼爱了,卡罗纳怎么不难过呢?——齐读

(2)我们从卡罗纳的外貌、神态、行动中感受到了他的可怜与不幸。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请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a.卡罗纳的母亲病的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

想像说话:这几天卡罗纳会做些什么呢?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b.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这样的场面,文中还有一处,找出来读一读。

c.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仔细读读(b c)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理解“放声大哭”“号啕大哭”

“号啕大哭”什么意思?(大声地哭,伤心地哭,痛苦地哭……)他为什么哭?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3)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小结引读:

是啊,就这样,卡罗纳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间。卡罗纳无比悲痛,只见(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当他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三、感受幸福

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板书:不幸),心里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别哭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学生说我的爱,还会说到后面,再引导孩子读最后两段,说说最感动我们的是谁?(读了老师、同学和我对卡罗纳的爱,谁还找出谁也给了卡罗纳的爱?)

“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

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根据板书小结

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

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四、总结感悟升华情感

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师打手语)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板书设计:

卡罗纳

可怜

怜悯

不幸

关爱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七

习作:《胜似亲人》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的细节联想与想象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境,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希望别人对你伸出援手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与人互相帮助的事情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看一幅跟亲人有关的图,这幅图的名字有一个“亲”字,叫做《胜似亲人》。(齐读)

3、理解“胜似亲人”

(“胜”、“似”都有超过的意思。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4、出示图文,明确习作要求。(读课文的习作提示)

二、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1、指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生交流看到内容。

(按从人到物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具体)

3、猜测图中人物关系。

A、在小组内说说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可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服饰,她们也许是邻居,也许是……)B、全班交流。

4、理解图意,用几句话写写图上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5、学生试写片段讲评。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指导图前想象。

(根据刚刚所猜想的人物关系,想一想在这幅图之前,可能 发生过什么事体现她们“胜似亲人”?请你把她们之间可能发生过的事情简单的写在纸上。)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指导图后想象。

师:在这之后,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四、提示写法、动笔习作

1、再读习作要求

2、介绍看图作文的一般写作方法

3、学生动笔写作 日积月累:

教学后记:

篇3: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篇4: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ēn)”。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利用资料等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难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查找的资料,自学第3、4、5自然段。

2、学习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2、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并背诵。

教学重点

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用“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学生在回答时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回味了海水的美丽。)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教师要及时引导。“那好,我们就到西沙群岛的海底看看吧!”直接引入到第三自然段。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如何填表、列提纲,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再读一下吗?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游览了西沙群岛你最想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情况抄写生字、生词。

2、背诵第三自然段。

3、出一期以西沙群岛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 五光十色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各种各样的鱼

海滩 贝壳 海龟

海岛 鸟的天下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1小节。

2、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多读多想,读懂了哪些问题,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借助地图介绍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海拔600-1000米,长约400千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交流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

归纳主要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2、默读第一小节,想一想,从几个地方看出树很多?

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

3、练习朗读,体会“绿色的海洋”的美丽。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特点,从而激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多读多悟,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再现小兴安岭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小兴安岭什么最多?朗读第一小节。(板书:林海)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春天景物投影片)这一小节主要描写了这些景物。它们是按顺序列出的。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景物什么样?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1)读这一句,想想:春天的树长得什么样?(2)出示句子,比较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样?学生自学汇报。

5、看图想像春天的画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一段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画下来,对照图画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怎么样,怎么美?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学汇报。

4、练习朗读。

五、以自学为主,学习第五、六小节。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2、学生自学:

(1)体会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读这两段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3、秋天。重点理解秋天“飞舞”的落叶和丰硕的“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4、冬天。重点体会“刮”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六、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特点。

七、齐读最后一小节。

八、学习拓展:

两者任选一道

1、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板书:

9美丽的小兴安岭

树木嫩绿

春水涨满

树木茂密

野花盛开

美丽的花园

绿色的海洋

落叶飞舞

野果成熟

巨大的宝库

积雪覆盖

野兽进洞

20、东方之珠

学习目标

① 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③ 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课前准备 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课型:新授课

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④ 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诵读体验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 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 师生共同释疑。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

东方之珠(美丽、繁华)

市场 美食 海洋公园 夜景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课前准备 ①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②小黑板,词语卡片。课型:练习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 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⑤全班展示交流。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⑥拓展延伸。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④ 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海水有深有浅。深——与“浅”的意思相反。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深——久,时间长。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密闭。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⑤ 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AABB式:严严实实 来来往往 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习作:《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照片、文字等资料直观感受,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运用比喻的等写作手法把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写清楚,写具体。

3、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语文园地五

习作指导:写一个你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教学准备

准备好已写的片段文章,搜集的几处风景优美的图片。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

1、导语:我们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欣赏了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和杭州西湖,参观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璀璨的“东方之珠” 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是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2、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二、明确习作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看习作要求,明确要求:

师:把书翻到77页,自己读一读,划一划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写作内容:写一个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

写作重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

三、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光。

同学们,口语交际课上,大家已经互相介绍了自己去过或想去的地方,下面我们请一些小朋友为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光,说说这个地方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介绍时,都抓住了这个地方最吸引人的特点,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抓特点)

四、展示片段,引导学生把景物的特点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

1、回顾课文,回顾把景物写清楚具体的方法。

师:咱们来回顾学过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我把第三段修改了一下。

修改后的第三段:夏天,树木的枝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

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太阳出来了,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野花。

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虽然抓住了夏天的树木、雾、太阳、野花等景物来描写,但对景物的特点描写不清楚,不具体,不吸引人。)

出示原文第三段: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

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大家一起读一读。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小兴安岭茂盛的大树,浓浓的白雾,太阳发出像利剑一样的金光,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你觉得原文写得怎么样?

(这一段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迷人,非常吸引人。)板书:写清楚,写具体。

师: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生)

师:是的,只有认真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积累的好词来描写,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2、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的一处风光来写一段话,注意选择其中的2——3个景物,把它们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3、为学生提供几个家乡美景的图片,(学生可以写这两处风光,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地方的风光。)

4、全班展示,评价。

过渡语:同学们把喜欢的这个地方的一处风光写得这么具

体生动,相信我们的这次习作“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会写的更出色。

第二课时

一、撰写初稿。

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 写一处你去过或想去的

地方,把这个地方的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地方最吸引人。

二、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掌声表扬一下,大家说敢上台来交流的同学最少给多少分,下面写得好的咱们再加分)学生念作文(关注学生书写和朗读),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你真会品,小评论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它听

三、学生誊抄作文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身边的美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出来,开心吗?一篇小文章就要诞生了,作者就是咱们,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笔记下更多的美景,和更多的人分享。

例文

美丽的龙潭公园

美丽的龙潭公园那里有美丽的孔雀盆景,有清澈见底的池塘,还有那栩栩如生的龙雕,那里的风景 实在太美了!一进大门,你就会看见那用花盆拼成的金光闪闪的孔雀,它的头朝着我们,好像在对我们笑,又好像是欢迎我们到这里来观赏美景的样子。

走过孔雀盆景,你就能看见一个池塘。只见池水清澈见底,清得可以看见里面的鱼儿。那些鱼儿的颜色非常好看,有白的、红的、黑的等各种颜色,它们游来游去的,像一道道彩虹。见到这种情景,你会忍不住就跑去买几包鱼食来喂小鱼,小鱼们也会争先恐后地抢鱼食,都快要跳出水面了,逗得你哈哈大笑。放眼望去,远处的水面开满了朵朵荷花,白白的,粉粉的,像一群仙女在那里跳舞,美丽极了。顺着鱼塘往里走,你会被一条龙吓一跳的,因为它瞪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张着血盆大嘴,露出一双锋利的爪子。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龙的雕像,哇!好像真的一样,它嘴里喷出了一股清泉,非常恐怖。不知不觉感到累了。这时,你就会看见前面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本想坐下去休息一会,但是你又会看见一个木板上写着:“小草也有生命,请爱惜花草树木。”于是,你就会打消了这个念头,坐在了旁边的石凳上休息,在休息之余,你还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动物雕像,热闹的游乐园等各种景色,这些景色会让你流连忘返。这就是我们曲靖美丽的龙潭公园,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来看一看呢,那就赶快行动吧!我爱曲靖,更爱曲靖的龙潭公园。第五单元知识汇总

一、会认的生字 澎 湃 亦 妆 18 饶 屿 哨 崖 珊 瑚 威 形 状 卵 渔 栖 粪 辈 19 融 汇 涨 葱 挡 浸 缕 剑 蘑 膝 刮 舔 20*港 贸 琅 廉 肴 俱 豚 霓 璀 璨

二、会读的词语 岛屿 前哨 山崖 栖息 涨满 一缕 利剑 蘑菇 香港 贸易 佳肴 海豚 霓虹灯 璀璨

三、会写的字 17 断 楚 碧 孤 饮 蒙 亦 欲 妆 18饶 哨 珊 瑚 懒 划 威 武 拣 形 状 卵 渔 粪 辈 19融 汇 欣 赏 挡 视 浸 药 材 软 膝 舌 刮 舔

四、会写的词语 18 富饶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五光十色 珊瑚 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 披甲 威武 瑰丽无比 成群结队 飘飘摇摇 颜色 形状 千奇百怪 产卵 渔业工人 四脚朝天 鸟粪 袓祖辈辈 千奇百怪 19 嫩绿 融化 汇成 欣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挡住 视线 献出 名贵 药材 又松又软 膝盖 舌头 收藏 20 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 物美价廉 一应俱全 大饱口福 举世闻名 光彩夺目 五洲四海 璀璨无比

五、多音字

答应 应该 高兴 小兴安岭 宿舍 恋恋不舍 没收 淹没 散步 散文 涨潮 头昏脑涨 海参 参加 参差不齐 朝代 朝阳 中国 打中 空气 空白 计划 划船

六、形近字组词。捡()蓝()状()孤()漆()绕()拣()篮()壮()狐()膝()饶()欣()懒()才()刮()舔()欲()砍()嫩()材()乱()添()裕()断()继()

七、词语归类

1、含有数字的词语:千奇百怪 五光十色 十全十美 三心二意

2、AABB式的词语:郁郁葱葱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风风雨雨

3、形容光彩鲜明耀眼的词语:光彩夺目 光彩照人 光辉灿烂

4、ABAC式词语: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多才多艺 多才多艺

5、量词:一片帆 一群岛屿 一簇红缨 一片树林 一层鸟粪 一缕金光 一只野兔 一座宝库 一个港口 一串车灯

6、修饰性词语:各种各样的珊瑚 彩色的条纹 密密层层的树叶 乳白色的浓雾 酸甜可口的山葡萄 鲜嫩的蘑菇 璀璨的明珠 琳琅满目的商品 懒洋洋地蠕动 淙淙地流着

八、课文主要内容

1、我能默写《望天门山》(),()。(),()。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巍巍的(天门山)、滔滔的(长江)、还有(作者对天门山的喜爱之情),真是太壮观了!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写的是西湖(晴天)和(雨中)的美景。诗中,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说西湖像她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也叫西子湖,我能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3、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这句话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4、《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主要写(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写了(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景物。

5、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

篇5: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的意义并积累;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②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难点:揣摩关键语句,掌握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谈话:谈一谈记忆中家乡的树种有哪些。(槐树、榆树、枣树„„)

引导:现在它们都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少了,甚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与砖瓦建筑。)

是啊,大地上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站立的最大群本应是森林,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有些树木也在不断地消失。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关注下《那树》的命运,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与作者,并指导书写,如:“鼎”字的写法。

二、朗读感知——说说那树

1、朗读课文,以“那是一棵_____树,因为第___段写到______”的形式来说说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预设:⑴古老 文章第一段:很久很久 当-------就

文章第二段:佝偻 老态

⑵坚固 台风刮不倒 屹立不动 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有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⑶茂盛 像刚炸开的焰火(比喻奇特)

千掌手指托住阳光,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

绿着生,绿着死 ⑷大有功德(无私奉献、有爱心)

A、“在夏天-----碎汞。”(给人阴凉、清净)

B、“鸟来了------唱歌”(给鸟栖息之所,给孩子欢乐)C、“于是情侣止步”(给情侣温馨)(引导齐读)

⑸通灵 临死前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2、教师总结与过渡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绿荫和心神的安慰;那树,是无私的奉献者,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却只愿给予,从不索取,它身遭逆境,却不愿放弃绿的愿望,这是何等豁达宽广的胸怀。然而,就是这样一棵为人类无私奉献的树,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呢?

三、赏读语言,体会真情

(一)那命运

1、那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2、那树为什么被砍?

抓住关键词,对比品读重点语句:

(1)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

——人要树偿命(2)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树为人奉献

(二)那人

1、那树是怎样被砍的?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过程?(屠杀)

2、何为“屠杀”?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是一场“屠杀”? 对比赏析,比较表达效果:

(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2)电锯从树根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色的锯末。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传来“咚”的一声。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的语言表现力,真切体会树的痛苦、人的残忍,以更好的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情感。

4、人类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残忍?为什么?

5、哪些语句体现在屠杀还在继续?

引导学生抓住“肢解、割下、切断、闷死”等关键词来深切体会文章情感。

6、文章除了写对树的屠杀外,还写到了谁?(1)蚂蚁做了什么?

(2)清道妇看到被屠杀后的树,想到的是什么?

7、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喝醉酒的那个驾驶者,那树的命运会不会改变?文中有哪些暗示?

(三)那情

1、树的品质:

(1)树,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2)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 挨过来

2、配乐朗诵:“啊,啊,树是没有脚的„„”一段。

3、课堂练笔: _____!那树,你_____(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

三、主旨探究——那未来

1、人类的行为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

2、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要文明了呢?

3、适时补充材料,帮助理解主题: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绝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王鼎钧

4、总结:同学们,我们记忆中的好多树木已经消失了,不要给我们的后代只剩下被砍掉的树根!未来在我们手中,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的美好明天!

四、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关于春天的作文下一篇:2024中考话题写作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