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2024-05-06

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精选14篇)

篇1: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四方区第二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继续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标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及基本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同时,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是本学期的一项工作重点。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培训学习。

在市、区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及时开展校内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通过培训学习,使该学科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进一步更新观念,了解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树立新的课程观,以便正确使用教材和组织教学,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教学设计应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精心设计、组织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去感悟和领会各种道德要求和生活中的常识,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化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学期,学校教研室将继续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完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备课材料的编写工作,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范本。教研室也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月”的良好时机,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促进该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强调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不能教成“看图说话”;②借助主题活动图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③准确理解主题活动图的实

质和目标;④准确把握主题活动图的线索;⑤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首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听课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积极做好与兄弟学校的学科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必要的了解外面的教学信息的机会。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本学期区教研室将组织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教学活动,比如,相关学科的教研员或负责本学科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都要上好该学科的“下水课”;参加该学科讲课比赛或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要上好汇报课等。

3、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教学研究。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的指导意见,我校将加强常识学科教研组建设,理顺常识科教研运行机制,发挥教研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要涉及到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实施情况等方面,详细制订考查科评估机制,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提倡教师进行问题式研究、反思性教学,不断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提炼教学研究经验成果。收集并整理该学科课程方案设计、教学反思、典型课例、教学随笔、教学日记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及学生的研究过程性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创造型组织,努力培养1—2名学科骨干教师。认真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好学科作业的管理和监控工作,保证该学科的作业优质高效的完成。其次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运用教法、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促进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提升本学科教学研究水平。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2.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编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备课材料 3.组织参加区学科教材教法、教学理论培训会议 4.开展“教学问题课题化研究”活动 三月份:

1.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月”活动 2.迎接市教研室教学工作评估 3.参加学科教学论文评选

4.组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 5.参加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 四月份:

1.参加市小学品德学科街道教研员培训会议 2.召开骨干教师汇报课及学科教师培训会议 3.完成学科测试题库的编写工作 五月份:

1.迎接区小学教学工作视导暨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2.检查备课材料的使用及教师上课情况 六月份: 1.考查学科测试 2.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四方区第二实验小学

篇2: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培训教师为核心,以教研活动为工作手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实验与研究,切实抓好品德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我校品德课程全面实施顺利进行。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要点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能高效课堂 1.建立研究团队,打造研究特色。

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每一个学校各推荐一名在任的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本部2-3名),建立临沂第六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将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观察点,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分析课、展示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倡个性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课程实施能力。

2.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学习市教研室的经验,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比如:地理专题、历史专题等。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此专题教学的整体的把握,系统地掌握教学方法。

3.努力上好常态课,做好高效保障。

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重点搞好常态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态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4.用心打造精品课,共同提高借鉴。

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1-2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5.教干深入一线,引领教师改革。

落实教干、教研员包靠村小、教研组制度,积极开展“下水课”活动,教

研员不少于10节课,要在“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促进自身内涵发展,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导水平。教干要深入参加一线教研,开研究课,做教学报告,引领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6.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个性课堂。

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前调查活动、课中实践活动、课后践行活动三个方面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课堂教学,并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学习先进理念,提高业务素质。

认真钻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临沂市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新推广的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能把新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理论学习,对学习心得、体会能及时小结,能联系实际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2.加强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举行教师培训,力争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网络培训,可以是分年级、分段培训等,尽量创新教研培训形式,用最优的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3.加强骨干引领,带动教师发展。

抓好骨干教师的力量,创造研究氛围。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采取结对子、拜师傅等形式,制定帮辅措施,实行骨干教师与弱师捆绑制,重点培育有潜质有前途的青年教师。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品德教研氛围。

4.利用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益。

充分利用区网络教科研平台,依靠研究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进一步建设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平台,借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并优化网络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益。

(三)切实抓好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认真备好教案,落实教学常规。

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进一步强化课堂目标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和学生活动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2.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研究。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要涉及到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实施情况等方面,详细制订考查科评估机制,组织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注重课堂反馈,写好教学反思。

认真组织好汇报课、尝试课、探究课、示范课,做好课前课后的说课评课、研讨交流等,促使全组教师共同提高。鼓励教师真实地记录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困惑与反思,真正使反思能促进自己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四)精心进行作业改革,提高作业教学效益

1.保底性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基础训练,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2.自主性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拓展作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动手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改善生活、营造生活的能力。

3.实践操作性作业:此类作业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要以阅读书籍、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主,将教材内容与社会、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将书面知识积极转化为应用知识,并内化为能力。比如课前的调查体

验作业,课后的拓展践行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

(五)尝试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大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实行多把尺子量人,以单一的书面测试为基础,同时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从多个角度去考查学生,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强化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

1.书面考试和测验:相对而言,《品德与社会》中有大量的知识学习,因此,传统的书面考试和测验也仍然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采用书面考试和测验,要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4.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5.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学生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6.学生作品分析:通过对学生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1.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参加全区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活动 3.建立校级研究团队 4.召开学科教师培训会议 十月

1.参加区“课改之星”课堂教学成果巡回展示活动 2.学科常规业务专项检查

十一月

1.迎接市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省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复查 3.校级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十二月

1.迎接全区教学工作评估

2.迎接全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定级达标活动

篇3: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所谓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教学资源整合, 是指与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培养相关的各种教学要素的重新组合, 包括各学科教学内容、学校日常活动的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综合实践学习等内容, 使其达到优势互补。智力强调一点“资源的整合”是在学科本位的前提下两个以上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假如《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是一艘船, 如果适当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并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做引擎, 它就会变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航空母舰, 能提升其“战斗力”, 从而取得战役的胜利。

下面以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与小学《科学》课为例, 谈谈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小学日常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科组集体备课, 我们发现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与《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如果整合其教学资源, 则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 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是相通的, 甚至是为小学科学奠定基础的。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把二者有机结合, 使《品德与生活 (社会) 》和《科学》教学内容上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 使二者相辅相成, 从而体现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例如,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小苗快快长》一课, 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季节: 引导学生观察春季人们的种植活动, 初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 通过种植与观察记录等活动, 感受生命的成长, 体验丰收的快乐与成就感。 学生在观察春季人们的种植活动后, 亲身体验种植活动:这与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内容有相似之处, 可以与其进行整合。 在这个单元教学中, 老师可引导学生种植植物, 学习播种技能, 设计适宜的实验, 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 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用事实阐述观点, 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有效加盟, 使品德与生活课堂学习内容更丰富多彩, 更具有实践性, 为品德与生活课堂注入活力,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现知识的再现与有益补充。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体现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品德与生活 (社会) 》为活动型综合课程, 强调 “ 做中学”, 注重小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感悟内化。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小组讨论、模拟表演、展示交流、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 这些活动有探究性的、体验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活动, 都要强调儿童直接参与, 而且全员参与要占相当的比重:强调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培养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小学《科学》与此基本一致, 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强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强调“做中学”。如《我和太阳做游戏》, 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 表现对大自然的亲近;通过实验活动, 探究一些和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养成爱观察、好提问的好习惯, 表现出探究大自然的极大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四个活动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活动一:到学校草坪上感受阳光, 亲近大自然。

活动二:观察阳光与影子的变化及其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写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在课上做踩影子、做手影的游戏, 探究太阳光的自然现象。

活动三:探究美丽的彩虹:教师和学生一起吹泡泡, 观察泡泡在阳光下会出现哪些颜色。 然后教师给学生演示棱镜片:观察棱镜片是什么颜色, 阳光透过棱镜片后出现什么样的奇迹, 了解白色光不是单色光, 而是复合光, 从而了解彩虹的形成:活动四:探究纸为什么会燃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用放大镜的镜面对太阳, 使下面的光聚交成一个亮点, 把纸放在亮点上, 一会儿纸被点燃。 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里尝试, 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教室里, 用放大镜所聚的光点点纸片, 观察现象:对比两种实验结果, 学生明白:室外有阳光照射的放大镜把纸点燃, 而在教室里却没有点燃:教师可引领学生分析:因为教室里没有强烈的太阳光, 光线太弱没有聚集足够的内能, 所聚光点的温度不高, 就没有把纸点燃。

通过以上整合, 《品德与生活 (社会) 》和小学《科学》在教学方式上互相促进, 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与合作。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兴趣表现在感性方面,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在自主与合作中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培养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 从而激励儿童多提问、勤思考,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研究专题的整合———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态度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标准强调, 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子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使学生珍爱生命, 热爱自然, 热爱科学[3]。 这与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小学生原本就有好奇、好问、喜欢想象的特点, 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情境的最佳时机, 教师可尝试从一年级开始, 让学生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成长, 都是有帮助的, 要不失时机, 注重引导和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 大自然永远是神奇、神秘、丰富多彩的, 在大自然中游戏与玩耍, 探究各种自然现象, 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之一。 因此, 可以“走进大自然”为切入点, 与科学课中的相关内容整合, 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到来, 尝试进行种植小实验, 探究生命的成长, 在和煦的阳光下, 做踩影子, 吹泡泡等游戏:探究光和影子的有趣游戏, 研究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在大自然中学习与游戏的乐趣, 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科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这属于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范畴。

再如在《我们的生命》一课教学时, 可以整台《科学》学科《我们的生命周期》一课:学生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 了解成长的不易, 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应该珍爱生命, 健康生活。 两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 在教学时可以互为补充, 互相借鉴。 教师可通过以下设计进行教学整合:活动一: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访谈, 找一找妈妈怀孕的照片或者录像, 看看那时候妈妈的样子与妈妈怀孕以前的照片及现在的样子有什么不同;找找出生记录或成长册, 看看刚出生的自己体重和身长各是多少, 请家长说说当时自己是什么样的。 找找小时候的衣服、鞋帽和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 对比婴儿出生时的脚印和自己现在的脚印, 看看变化有多大, 从而了解从出生再到现在, 我们的身体发生的很多变化, 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活动二:引导学生做游戏“乘上生命号列车”。 自学生担任驾驶员, 沿着生命的轨迹行使, 小学生通过考查生命轨迹, 知道人的一生中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活泼可爱的儿童, 再到精力充沛的青年和年富力强的中年, 最后到步履蹒跚的老年, 经历了人的不同生命时期。 在游戏与活动中, 学生情绪高涨, 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

通过这些研究专题的整合, 小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更快乐, 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得以强化和提升。

总之, 《品德与生活 (社会) 》和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课程整合能让《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堂教学增强活力, 也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并学以致用, 使之相辅相成, 得以升华。 但是整合并不是随意地机械组装, 而应重实效而非重形式, 重感悟而非重知识, 注重过程体验。 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自主参与《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习活动, 从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实现《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教学目标, 突出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文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策略浅谈[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学术版) , 2004 (1) .

[2]刘强.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综合性学习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版) , 2008 (2) .

篇4: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注意把“新、实、活、趣”作为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23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信息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动机。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教学案例、电子设计实例,在教学中灵活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的技能,同时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1)提高分析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学习课题,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他们收集、检索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互联网上有众多的网站,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持,通过课题让学生从众多的电子网站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加以加工、应用,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在实现认知领域的目标时,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突出重点知识;二是突破难点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知识和突破难点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语言强调、板书、演示实验、讲 练结合等途径。然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效果显而易见。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新:即新颖。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利用新颖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这一点主要从两点谈看法。

1、教育思想要更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小学计算机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对学生的创造性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

2、组织形式要新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参与式”教学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实:即实效。问题设计注重实效,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为提高实效我注重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便捷的通信》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信息的足迹;教学《走进食品加工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教学《走进网络时代》组织学生认识网络的优势等等,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形成网络、知识、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延伸活动,巩固成果。单凭短短40分钟,完成教学我认为还不够深入。结合品社等综合学科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延伸性活动,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得信息、加工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活:既灵活。活动课要上的成功,学生的参与欲望一定要活。要做到灵活运用教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这样会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教法选用要灵活。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要灵活。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感官,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诱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趣。即生动有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对某个学科发生了兴趣,就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知识,有较高的求欲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1、注意环节设计要引趣。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此我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營造愉快的氛围。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愉快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评价时我经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很独特”等,这些语言,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年青教师迅速专长,有经验教师成名成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及解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改革、反思总结融为一体,提高学习的实效。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学校将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实验室为龙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3、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两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

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教学的实际,要积认真开展师徒,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学校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4、做好教辅的使用,让教师把教辅的使用建议和修改随时做好记录。

5、加大网上研训的力度。

积极发掘学科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6、积极组织有关竞赛活动。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积极组织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搭建品德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我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

篇6: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二期课改为核心,以《山西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指标》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与“关注能力培养,提升育人价值研究”为重点,紧紧围绕市、校的工作思路,聚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全面落实两纲教育渗透的同时,努力提高本校品社课教学实效。立足课堂,联系社会生活,使教师明确品社学科的课程特点,并将其落实和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上。

二、工作目标

1、认真研读“永济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以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研究重点。

2、探索教研活动的主题性。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并有举措。

3、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过程, 从关心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能力培养,提升育人价值。

4、加强理论学习和听课评课活动,更新教学观念,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研实力。充分发挥品社学科教育教学能手与新秀的引领作用。

5、继续开展《小学品社教学与集邮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主要工作

1、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1)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与组员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2)每次教研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学科的年段、单元与课时教学的基本目标、研究适合学生学情的学科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论学习、探讨交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有效地提高品社教研实效。

(3)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教研活动,汲取精华,有效利用,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4)通过教学能手、新秀引领的方式,带领组内老师依据二期课改的内容要求,对各单元内容进行重点解读,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

2、有效教学资源共享

(1)有效学习和落实教学常规。发挥教研组作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有效利用教材这个平台,拓展课堂教学信息,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2)要求教研组每位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能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我们的品社教学质量,争取在蹲点调研中有优异的成绩。

(3)以五环节为抓手,从备课入手,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1)积极参与大组课题《小学品社教学与集邮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并扎实开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2)整合积累有关于史地知识的课程资源。

(3)完成1-5年级第二学期的品社集邮小报。

4、认真完成教研员蹲点任务

结合“创智课堂”的建设任务,蹲点学校教研组,重点参与教研组的专题研究与指导,提升学校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月一次)

四、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本教研组工作计划及各年级教学进度、教学目标。

2、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基本功的分析与思考》

3、了解教研员高海虹老师蹲点的任务及要求。

明确各级组承担开课任务的老师。

4、一年级听课评课(蹲点)3/25

四月份:

1、解读文本,明确本年段单元目标及重难点。

2、黄筱莹区公开教学听课、评课。4/253、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

4、各备课组完成一份“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作业”设计工作。五月份:

1、关注能力培养,提升育人价值研究。(网络教研)

2、三年级听课评课(蹲点)5/133、完成品社集邮小报,上交存档。

六月份:

1、每位教师完成一份教学详案,包括说课、教案、教后感。

2、五年级听课评课(蹲点)6/33、拟订期末考查要求,完成《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相关内容填写。

4、、总结本学期工作,撰写本教研组工作小结。

篇7: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光阴似箭。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觉得很紧张,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但又很充实。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的进程中,也着时有很多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展开,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以下,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增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习,教学理念水平有了新的进步。开学一周内,按时保质地制定出教学、教研组活动计划。认真依照校教研计划展开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教改新路,进步教学水平。以教研教材、教法、教学理论为主,努力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题目与相干的理论的题目,并进行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课标、教改新动向。大家带着题目学,结合教学实际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把握的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出专业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导航、护航作用。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当前的教学,努力在教学中贴近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具体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

教师讲授做到清楚化、条理化、正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留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可能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可能多;同时在每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品社课。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 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组织年组教师相互听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教育科研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学科的繁华借助于教育科研,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在认真总结得失的基础上,针对课改进程中暴露出的题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阶段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通过深入、广泛地交换、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了新的进步。

在教学中,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教学题目并结合书本知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并尽可能创设题目情形,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的聪明、能力、情感、信念水乳融合,心灵遭到震动,心理得到满足,学天生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大大进步了教学效果。

一学期以来,我付出了辛劳的劳动,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与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使我们的教学园地万紫千红。综合工作总结

篇8: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笔者有幸参加市、区的品德学科教学竞赛。在比赛抽签时, 听到参赛选手有这样的对话: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天哪, 我工作七八年了, 从没上过品德课, 学校却指派我来参加赛课活动, 怎么办呀?”另一位女教师安慰她:“我也不会上, 平常虽然有品德课, 可是平常都是拿来上语文课的。”一边的学科教研员面露无奈与尴尬。这一现象折射出目前小学品德学科的现状: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 学科骨干力量相对薄弱。笔者在区域的各小学了解到, 学校在配备品德学科的教师时, 通常一部分是安排学校后勤人员或者临退休的教师, 大部分品德学科教师是兼语数等主科, 在主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工作量时, 将品德学科作为工作量的补充。这些老师通常对品德学科没有清晰的认识, 也没有热情, 既不钻研教材, 也很少研究教学方法, 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笔者在本校听过几节品德课, 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材为主, 学生在看教材、读教材, 在听讲中学完一节课。在和上课的教师聊起品德学科的课程理念, 老师一脸茫然。相当多的品德课教师, 不了解相关的课程理念, 无法正确地围绕课程理念来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学生活动。笔者也曾听过类似语文课的品德课。课堂上, 老师指导孩子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教材上的图片, 分析图片上的人物、背景。这些课, 明显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学期结束时, 教学校长明确重申:小学科的优分率必须不得低于90%。小学科测试采用书面形式, 列于小学科的品德学科同样如此。到底通过这门学科, 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思考了什么, 形成了哪些好习惯, 体验了哪些积极的情感, 根本无从去评价。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期阶段评价, 严重落后。

二、我的大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不止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 也不仅是学校一个组织所能完全完成的。从学校来看, 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且应该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无声的, 是知行一致的。作为学校来说, 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成人是教育之本。从整个社会来看, 学校、社区、媒体、家庭都应该成为品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 且须成为一个共同体, 共同创造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品德教育环境和活动,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在不经意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校联盟、社区、媒体等共同配合, 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所谓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所谓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说的都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家长们应看淡分数, 而将引导孩子正确做人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 并身体力行地行善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媒体多报导积极正面的新闻, 将正确引导公民在正面或负面新闻中获得正确的信念作为从业目标, 而不是哗众取宠。学校应摆正学科位置, 科学配置品德学科教师。品德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将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规划, 配备适合的教师, 并至少配备一至两位专业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健全教研制度, 开展课题研究, 以制度为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品德学科教研的顺利开展。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学习等活动, 带领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教材教法。通过听课评课, 更好地掌握适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同时, 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在时间、空间上能为其创造研究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 鼓励他们进行扎根学生、深入课堂的草根式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研教并进, 从而落实并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完善评价体系, 尊重孩子成长。评价方式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采用分数式的评价,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孩子是有差异的, 我们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纵向发展成长。比如可以设计孩子的品德成长表或者品德成长袋, 里面记载孩子在某一阶段里的所做、所思、所想、所获。

总之, 品德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尴尬的, 所以形成这样的尴尬现象也是正常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品德学科的教师们应该反思这些现象, 并从中找出行走的方向。向左, 向右, 不畏尴尬, 不求地位与名利, 艰难着, 也前行着!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社会》 (以下简称品德) 这门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 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 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从而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的人格品质。

篇9: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关键词:品德生活(社会);网络教研;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13-02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薄弱”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品德与生活(社会)一直被称之为“薄弱学科”。根据对我区32所小学进行品德与生活(社会)任教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情况的调研得知:造成这个学科“薄弱”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教师配备问题。我区各小学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老龄化严重两个问题: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的学校占全区小学的二分之一多,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更为严重;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配备上,在三十二所小学中,只有三所大的学校安排有专职教师,但也都是老、弱、病教师,而其他绝大多数学校则是安排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师兼而代之。但这不能说是学校不重视这个学科,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校长,因为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为了保证开全学科,可能也只能这样安排。

第二,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常规教研活动少或没有。在调研中,对于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师,我都要问一句,你是以哪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呢?答案都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所以80%左右的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常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因为这些兼职教师还要参加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研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研活动,有外出学习机会时,各校也不会派人去,因为兼职的几乎都是班主任。

第三,区域的教材培训、教研活动效果不佳。我区教研室每年都组织教材培训以及优质课展评等活动,但各校不是不派人参加,就是来后勤人员顶替参加(因为班主任兼职,学校不愿意让她们出来),培训基本没有效果。

第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更换频繁。在调研中还发现,各校坚持两年以上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学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每年都在变化,甚至一个学期就有变化,好多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根本不熟悉,他们能上好课吗?

一句话,师资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区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员,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有效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来应对现实存在的师资问题,在三年多的调研和实践摸索中,我们探索出了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来应对因师资问题造成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薄弱的现象,效果明显。

二、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建立QQ群、博客、论坛,根据各平台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建立QQ群,开展每周问题研讨和每学期两节视频课评课活动

活动方式一:每周二下午4点至4点20集体上线,活动内容有两种,一是由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员(群主)和所有上线的品德教师一同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出问题,就由教研员发布根据平时到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所总结整理好的研讨主题,教师们围绕主题分别发言研讨,20分钟以内结束,结束时群主进行小结,也可以发布下一次研讨主题,以便老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另外,教研员除下学校听课外,要随时在线,教师有问题可随时在QQ群中提出,教研员及时进行解答。教师们在非集中活动时间,也可在群中进行自由交流。

活动方式二:每学期两次视频课学习、评课活动。视频课来源由教研员选择:可以是国家、省、市、区优质课评比的录像,也可以是教研员在下学校听课中随机的录像课。教研员将选择好的录像课通过QQ群传送,要求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找时间观看,并写好记录,最后按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分组上线进行评课交流,交流时教研员规定出发言的顺序,逐一发言。

教研员每月统计集中研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在下一次活动开始时简要总结,提出要求,对于坚持参与活动表现特别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始终不参与活动或参加特别少的,通知学校领导找其谈话戒勉。

(二)建立教学博客,开展每周撰写“一反思”和每天浏览评说活动

要求全区所有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每个人都要建立教学博客,在教学博客分类表中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每周撰写一篇课后反思,而且在空闲时浏览评说其他学校教师的反思,教研室将全区所有品德学科教师的博客地址连在教研室的博客中,而且定期发表教师反思的撰写和浏览评说汇总情况,并进行评价。

(三)建立教研论坛,开展课标解读和每学期“一案”集体备课活动

在互联网建立区域品德与生活(社会)专用教研论坛,在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定每个学期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的课题和主备人有教研员指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视频课评课活动错开。活动准备:先由教研员指定的学科骨干教师(主备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提前撰写草案,并将集体备课的课题在QQ群中提前公布,让所有老师都进行准备,然后由教研员利用QQ群通知所有教师集中上线登录论坛进行集体备课的日期时间。集体备课活动视情况进行40至60分钟,然后主备人根据论坛中各位老师的意见完善教案草案,形成教案的第二稿,进行现场讲课,所有在论坛中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听课,然后进行现场的课后研讨活动。

篇10: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品德教学的资源、教研工作的资料、从外界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以及对教学资源的研发资料。为使资料保存更加妥善并发挥更大的效能,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1.各年级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料等均由专人负责保管,同时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工作。

2.需要借阅须经管理人员同意,作好登记,才能查看、使用。严格教学光盘借还登记制度,做到管理有序,手续完备。

3.所借资料要保存完好,准时归还,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删除已存储的教学资源。

4.做好教学平台的应用、检查和维护。

5.归档保存的学科资料有(1)各级各人计划和总结;(2)上级文件;(3)教研专题;(4)教研制度;(5)教研活动安排及各种资料;

(6)教研组活动记录;(7)教学资源(集体备课、课件、图片、学生作品等);(8)外界收集整合的资料。负责人平时作好资料的收集,每学期作一次整理,上交校园网,归档保存。

篇11: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生活化活动式教学”心得体会

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学生缺乏主动精神。

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成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情感要真实,导引要自然,铺垫要充分,要善于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密切观察活动进程,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给学生潜心感悟的时间和心境,在交流时允许用多种方式表达,不必追求学生言语表达的到位,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篇12: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期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团结协作,共创辉煌

教研组采用了集慧式备课,每次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品社的老师基本都不在一个办公室,但无论是在走廊上相遇,还是在中午就餐时,时时、处处都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有时老师遇到上课过程中突发的教学或学生方面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于是,我们教研组成员都会出谋划策,一起帮助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

二、紧抓教学,促进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师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播放有关的优秀品社课录像,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

三、转变角色,建新课堂

积极构建一种“阳光普照”式的课堂氛围,我们教研组成员也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孩子画完一幅画后往往会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会问“老师我画得好不好?”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告诉我们:一种新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发须从学生观、课堂教学观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这点我们教研组的老师都觉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1、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气氛,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

2、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

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不同的学生在品社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成功之母,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些成功的收获呢?因而在平时的课上,我们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为了孩子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给

学生一双辨别事非的眼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教研一体,课题领衔

一位专家曾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只能是夸夸其谈、蜻蜓点水,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当然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以 “以品社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改进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五、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3: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 建章立制, 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组。

学校工作, 德育为先。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离不开品德课堂。

1. 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科组。

在教师自发报名、优化组合的原则上, 建立学科组。学科组的老师主动钻研, 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 在教研组中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在各类教学研究中充分发挥核心研究的作用。

2. 明确职责, 加强教研制度建设。

(1) 建立教研活动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定期举行学科的教研活动, 内容、中心发言人落实到位, 活动有点名、有过程记录, 使教研活动工作常规化、制度化。

(2) 强化工作反馈制度。教师及时总结《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要认真写好教育教学手记, 注重教学反思。对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共同研讨, 排除障碍。

(3) 制定交流合作制度。在组长带领下, 学科教师互相交流听课, 做好听课记录, 一起磋商,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建立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观摩制度, 及时地帮助和探讨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学习, 重视培训, 引领学科组专业发展。

1. 学习理论, 落实课标, 达成共识。

我校是县直属小学, 是我县新教材的第一轮试点学校, 我们始终非常重视对新课标的学习, 在教研组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 如, 老师人手一份品社学科的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 供老师自学, 教研组内还编写了课标学习的反馈调查表。我们还把县进修学校品德学科教研员请到学校开设讲座, 让老师与专家面对面地了解课标, 了解新教材。同时, 我们学习了日本德育教育家有田和正先生的文章———《我的教材研究》。有田先生在文章中谈到了:教学研究的起步—带着具体的目标、迈出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寻找研究的问题、追求“我的课”—在实践中思考, 与新教材所提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学习。我们把学习资料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 供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我们还设立了互动平台, 在每个年级共营组带头老师的引领下, 每位任课教师用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同时也交流阅读其他年级老师的读后感。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的资源, 使教研组的老师逐步能够认同新课改、新理念, 同时在自己的学习中, 也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2. 抓实培训, 学习先进, 促进教师专业化。

没有高质量的老师参与实践, 就没有高质量的课题研究, 我们努力做好求真、校本、和谐、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

(1) 求真, 业务上抓学习, 将理论用于实践, 指导上采用师徒结对、捆绑考核, 方法上先模仿—再巩固—后创造。

(2) 校本:培训上放手, 大胆使用青年教师, 相信他们肯学肯钻, 有一定的教学素养, 有好教师带, 在课题研究中培养人才。

(3) 和谐:情感上多关心, 多投入, 领导深入学科组进行指导, 参与实践, 增强学校群体凝聚力, 营造和谐氛围。

(4) 服务:管理上勤检查, 严管理。在求细、求实的服务功能上下工夫。

三、共营分享, 探索课堂, 提高教学效能。

1. 落实课程计划, 常规教学常抓不懈。

每开学初, 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 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领会其教育思想, 认真撰写教学计划, 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 联系学生实际, 适时拓展资源, 注重人文关怀, 做到有的放矢,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每学期初的教研活动, 学科组老师都统一思想认识, 狠抓学生常规教育, 这些常规很细, 如: (1) 每个学生在思想上要重视此课程, 带齐上课书本。 (2) 上课时要专心听讲, 不做小动作, 随便讲话, 踊跃发言, 别人发言时, 尊重别人的劳动, 讲得不对的地方或不完整的地方, 不讥讽、不挖苦别人, 要及时补充、纠正, 不放过错误, 使问题回答得更加完美。 (3) 布置学生超前预习课文, 多看与课文有关的书, 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积极参加课堂教学。 (4) 凡是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学生在课堂里要及时、认真完成, 正确率要求要高, 书写要工整、整洁。老师批改后, 若有错误, 则要及时改正。 (5)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并做好实践调查记录, 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根据以上要求, 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公正的、合理的采分与记载。实践证明, 正确的引导必须有相应的制约条规, 有了可行性、可依性、可操作性的条规, 就确保了良好的课堂常规, 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

2. 凸显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 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调动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主要方法是:由学生当小老师。这是尝试, 也是很好的体验活动。在学期初, 在学生自主学习全册教材的基础上, 自由选择一篇课文当小老师。由于学生是主动参与, 因此,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 他们采取搜索资料、请教教师和他人、独立钻研等方法, 认真撰写教案 (也有借鉴网上教案的) , 在经老师修改、指导后, 学生基本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并采用加分、打擂台、小组交流、板书、绘画等方式组织教学, 涌现了一批能干的“小老师”。有的学生还主动要求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他们的课件与教案让我们佩服。事实上, 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 小老师就以大量的图片与翔实的资料对我国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诠释。

(2) 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品德资源, 促进学生成为文明的社会小公民。第八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五课是《绿色小卫士》。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 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 学会从身边做起, 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设计了换位思考、平衡游戏及写环保提示语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觉到环保就在身边, 要用实际行动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制定校园环保公约, 变废为宝制作分类垃圾箱外, 学生当堂完成的一条条环保标语十分精彩,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 我们努力挖掘学校这个公共场所可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规则童谣”的编写活动。当老师给同学们颁发十佳童谣获奖证书和奖品时, 他们非常激动。他们高声朗读着自己编写的童谣格外自豪。当童谣被发表在校园网上后又发在常州晚报上时, 那份欣喜就别提了。在写作童谣的过程中, 学生观察了生活, 思考了行为, 促进其道德的内化、行为的跟进。

3. 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 实现教学相长。

丁刚教授曾说:“共营指教师之间在专业方面的合作和发展, 同时也包含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营造新型的教学关系……”因此, 在学科组内开展系列教研活动, 以老带新, 就会促进青年教师更快地发展。

学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学科组互相听课、评课, 写反思, 记教研记录, 掀起教研活动高潮, 把品社课堂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针对不同年段、不同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 拟订切实可行的学科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 进行师徒结对活动, 一帮一, 骨干教师做示范课并进行跟踪指导, 青年教师作汇报课, 大家一起评课, 实现教学相长。

四、整合资源, 延伸课堂, 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1. 开展拓展训练, 指导学生行为。

课堂上除了要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 还要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 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 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打开他们的思路, 使课本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 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 感受社会, 感受历史, 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2. 整合资源, 重组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 我们尝试重组教材, 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基本单元,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特点, 合理安排本单元的教学课时, 有的相关课文可以合并为一堂进行教学, 而有的课文, 如果学生较感兴趣, 能够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 就可以把这一课内容延伸为一个专题或成为一个主题系列等。各年级的社会学科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研究主题。可以是搜集资料整理后编辑成为专题小报, 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制成电脑的PPT小报作为作业,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 写出较为简单的小调研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作业。在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 摒弃了以往说教式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 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 我们也鼓励教研组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适当地与班主任沟通, 与特色班级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 提倡老师进行特色化教学,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走入社会实践。

从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可以看出, 现在的德育不仅是简单的说理, 而且要与实际生活、社会、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进自然,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从而成为“社会的人”、“一个自然的人”, 进而成为“完整的人”。

一次生动的活动胜过一千句空洞的说教。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 夯实实践研究过程, 用“德”指导学生的言行, 指导学生在规范的言行中深化“品德”。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将教育与实践、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 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富有人情味、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我校长期开展的“节约资源, 从我做起”活动, 让学生从节约一张纸开始, 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也为学校的“变废为宝”存上一笔笔“爱心基金”, 为贫困学生献上一片爱心, 同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几百元钱, 更是一份喜悦, 一片爱心。

五、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 要想真正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 单靠教师是不行的, 评价者应由单纯教师发展到由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因此, 在教学中, 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我校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 而是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价, 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1. 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开办家长学校。

通过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制度, 进行家访, 召开家长会, 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开展“教子有方优秀家长”的评比等。政教处发放家校联系卡, 随时随地与家长取得联系, 共同完成德育教育。我校定期组织“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和“孩子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 沟通家长和孩子的情感, 为家庭教育扫清障碍, 密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 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协调一致。

2. 构建社区德育教育的平台。

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聘请法制副校长与校外辅导员, 与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联手取缔了校园周围的“三室二厅”, 并利用禁毒日、节水日、环境日、国庆节等节日配合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 举办各类专题板报等, 使学校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与此同时, 在评价上, 我们还做到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 重视学生的现在, 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篇14:平度区实验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1.解读教材。教学目标的确立,来源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反映学科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品德教材教学内容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结构解读。它是指通过梳理教材,将知识“点、线、单元”都置身于其所在的更大结构或体系中,要懂得对教材进行整体理解把握。教师要读懂课标内容的指向性。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素材的选用,都严格体现新课标“内容标准”的要求,为落实新课标内容服务。不管哪册教材中的哪篇课文,都是与课程标准的内容中相关的年段要求一致。教师如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编写依据,就能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意图,这样,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以及把准教学目标就不难了。

意蕴解读。它是指由外而内的透析或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握文本思想的内核或言外之意。意蕴解读的要求比较高,有时教材虽然呈现出比较简单的内容,但要把握它的言外之意,是需要教师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的。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它的三个分目标,但对于学生来说,它们构成了完整的目标体系,教师既要懂得把握目标的分解,又要正确把握目标的统一。

另外,教材虽然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但教师要有课时的概念,要学会给单元的内容划分课时,明确课时的落脚点,建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目标才会更明确。

【回应课标】

各个地区使用的教材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只要对照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不同版本的课本内容很不一样,但是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基础要求上,教师应依据教材,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

【了解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它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往的经历、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及学习习惯。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问题,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永恒的愿望”中“迈向和平的世界”一课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在六年级上册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也接触到这类话题。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与语文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这一话题的了解程度及他们的真实看法和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制度本课的教学目标。只有以学生为基础,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教师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教学环节】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逻辑板块之间的环节不宜过多,否则会让人感觉只是为了教学设计而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应厚实丰满,但过程不宜太紧凑。教师应注意深究细节,把握细节情感的生成点。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以情动人,教师应把握住细节中学生生成的情感,而不要过多地顾虑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

教学品德课程时,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教育,同时也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为学生解决两个问题——我要学和我能学。很多时候,教师都以为“不要学”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其实很多学生是由于“不会学”才“不要学”的,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品德课程最常用的方法是资料的搜集调查。以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搜集调查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麻烦、不利反馈、不会反馈。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搜集。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布置学生进行搜集和调查时,不能以一句“请大家去调查与某某有关的资料”应付了事,教师的指导应有针对性,可指导学生用表格式、调查式、问卷式、判断式等方法进行搜集调查。

【资源利用】

教师应精选围绕着教学目标、简洁易用的,具有生活性、科学性、典型性、时效性的资源作为学生的课程资源。

【评价反馈】

这里的评价反馈指课堂的即时评价。教师应通过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2022年三秋禁烧秸秆情况汇报下一篇: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建法[2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