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望岳》教学设计

2024-05-09

小学《望岳》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小学《望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望岳》同步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 簪( ) 逾墙( ) 戍守( ) 老妪( ) 幽咽( )

2. 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 。“三别”是 、、。

3.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附: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篇2:小学《望岳》教学设计

(2011年1月修订)

为严肃工作纪律,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力求公平、公正,保护广大教师工作热情,经校行政会讨论决定,特此规范请假制度。

一、请假手续

1、凡请病假、事假、婚假、丧假、产假等须办理请假审批手续。

2、病假、计划生育假等须出示市公费医疗机构指定医院开具的病假诊断书以及病历本。

3、请假手续须由本人提前办理,以书面形式报告,坚持先办理后实施的原则,经同意后执行。

4、办理请假手续后,请假教师要事先安排好请假期间的工作,并在教导处备案。

5、教师公出由教师自己换课,确有困难的由教导处出面协调。

二、批准权限

1、请假三天以上(含三天),由校长审批。

2、请假一至两天(含两天),由教导主任审批。

3、学校组织全校性活动期间(大会、学习、培训等)请假者须报请办公室主任批准。

4、审批人须做好因请假人离岗带来的相关工作安排。

三、各假及考勤奖励处罚办法

1、教师迟到一次(未签到)扣奖励绩效工资5元。

2、教师早退一次扣奖励绩效工资5元(公差除外)。

3、教师旷工一天扣奖励绩效工资50元,半天25元。

4、教师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加班,一天发放奖励绩效工资30元(半天15元)。

5、教师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加班后,将按平时正常制度执行考勤(如迟到、早退、旷工等)。如有特殊原因必须提前说明,学校将另行安排人员。

6、一学期内教师没有请假者,学校奖励50元。

7、事假:半天者扣除奖励性绩效20元,一天40元,以此类推。当月事假连续或累计五天以上(含五天),扣除当月奖励性绩效。一学期事假累计十五天以上(含十五天),扣除半年奖励性绩效的50%。

8、病假:50岁以上请假半天者,扣除奖励性绩效5元,一天10元;50岁以下请假半天者,扣除奖励性绩效10元,一天20元。当月病假连续或累计十天以上(含十天),扣除当月奖励性绩效。

9、婚假:(原则上鼓励教师在法定节假期内举行婚礼)教师请婚假为5天,男教师满28周岁,女教师满27周岁可加3天(自婚礼当天算起,包含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请假期

间各项待遇不变。超出天数按正常事假处理。

10、产假:(包括双休日、法定节假日,不包括寒暑假)产假90天,晚育(27岁及以上)则再加30天,共120天产假。难产再加15天,一胞多胎生育的,每多一胎加15天。超出法定假的按事假处理。

11、小产假:自请假之日算起,包括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四个月以下小产女教师可请假5天,四个月以上小产女教师可请假7天(出示医院相关证明,一生享受一次)。请假期间原待遇不变,超过规定天数按正常病假处理。

12、丧假: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岳父母、公婆)允许请假5天(包括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如遇特殊情况(如路途遥远、出城)单位可适当延长假期,但不得超过7天(包括双休日、法定节假日)。超出假期按事假处理。

13、会务假:学校组织的教师集体会议、学习、培训等活动缺勤一次扣除奖励性绩效10元(不与其它请假情况叠加)。

14、公差:教师公差不记入考勤,自行调课,确有困难可由教导处协调处理。

15、凡请假代课费由请假者承担(长假除外)。

16、凡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离岗缺席者,一律按旷工处理。

篇3:小学《望岳》教学设计

目前, 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 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 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 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 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 让其自己去分析, 又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 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 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 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 诱“题”深入 (以《望岳》为例)

首先, 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 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 前为动词, 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 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 运用想象和积累, 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 横亘齐鲁的苍翠, 郁郁葱葱, 神奇秀丽, 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 它高的遮天蔽日, 阴阳分明, 那茫茫不尽的云海, 激荡着内心, 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 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 面对此场景, 一时涌起无限豪情, 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 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 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 (归鸟) 、俯瞰 (一览众山小) 。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 结合注释, 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 便知此“望”为虚写, 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 知人论事 (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 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 进京赶考, 落榜归家, 途经泰山, 写下此诗, 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 如此从题目入手, 分析下来, 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 意为“春天望”, 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 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 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 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 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外, 单个的去分析意象, 容易肢解诗歌内容, 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 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 一根藤蔓顺下去, 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 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 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 “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 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 整首诗的悲凉之味, 就更加凸现出来,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 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面对一首诗歌, 便不再盲目和畏惧, 快速找到突破点, 通过“质疑”题目, 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 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 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 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 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 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 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篇4:《望岳》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作。

2、掌握《望岳》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掌握《望岳》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更喜爱游山还是更喜欢玩水呢(请部分同学起来说一说以引起兴趣)?在我们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一个地方,春秋时候的孔子去过后说登上它能让人“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去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赞美,同时还表达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今天,就让我们寻着古人留下的诗文字迹去拜访一下这让人振奋又让人向往的地方。

(引出课题《望岳》ppt显示)

二、作家作品、背景介绍(屏幕显示ppt)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中期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作品简介: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该诗吟咏的是东岳泰山,诗作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慷慨激昂。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诗风与后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所不同,有浪漫主义的影子。

★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师:泰山那块石碑上到底刻下了怎样的诗篇?就让我们一睹为快吧!ppt显示诗作)

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感知理解

1、读一读

①老师朗读或放朗诵音频。

(同时,让同学们标记出生僻字音、划分停顿、注意节奏,请同学自由说说听出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字音、停顿等。如“夫”、“了”的读音;说说停顿规律等。)

②学生自读两遍。

(让同学自由朗读两遍,自我感知音韵节奏。)

③请同学单读,读后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

(点评可涉及:声音是否响亮、吐字是否准确、停顿是否恰当。)

④全班齐读两遍。

(力求读出诗的韵味与诗人的热情与气概)

2、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

程序:分配小组任务→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各小组依次推荐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同学们评一评各组的可取借鉴及不足之处(教师要不时引导、弥补)

(1)一组讨论①②句诗,讲讲首联内容、情感。

(2)二组讨论③④句诗,讲讲颔联内容、情感。

(3)三组讨论⑤⑥句诗,讲讲颈联内容、情感。

(4)四组讨论⑦⑧句诗,讲讲尾联内容、情感。

(同学们在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时,教师巡回于小组间,参与、聆听、启发与点拨。)

四、探究深化

(小组再次合作探讨)

1、诗人登上泰山了吗?

2、说一说自己对“钟”、“割”的理解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妙处。

3、诗人为什么在最后说自己要登上泰山顶?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請各小组代表分别说一说讨论结果;教师做一定引导)

明确1: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顶。依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就说明他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这就表明他没有登上泰山顶,但决心去登。

明确2:“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

明确3: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流露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感叹之情。(教师过渡: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了诗作的内容,在讨论中体会了诗人的情感。现在让我们比一比谁最先熟读成诵。)

五、巩固强化

自由读一读、背一背。(给同学们一定时间,通过当堂强化记忆,让会背的一些同学展示并介绍背诵的方法以此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六、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作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学习一种不畏困难,永登高峰的精神。祝愿同学们有一天也能体会到付出之后获得成功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慰!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熟背并默写《望岳》。

2、画一画。你最喜欢哪句诗?展开你对泰山的想象,并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泰山。要求:下一次语文课带自创绘画到课堂,配合《望岳》中的相关诗句,解说泰山美景。

目的:将诗入画,画中有诗,在陶冶同学们情操的同时,既激发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篇5:望岳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篇6:望岳》教学设计

(一)以乐配诗,营造出了美的氛围。

音乐和诗歌是血肉相连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步骤中,通过乐配诗的录音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豪放慷慨的音乐,营造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古诗作好情感的铺垫。实践证明,采用“以乐配诗”的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吟诗的积极性,对理解古诗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读悟诗,再现美的情境。

“读”是诗文学习不变的主题,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了诗文美的情境。在《望岳》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感知、美读参悟、品读评价、研读理解,通过这些读的策略的运用,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这些自主性学习的安排相对于老师的情节性讲问要有趣的多,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以想会诗,领悟美的感情。

诗情画意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诗歌教学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发挥特长,运用形象思维积极想象,把所学的诗歌化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从而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诗的意境。教学《望岳》中,我就常常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达诗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可先让学生闭目,随着老师描绘,想像这幅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四)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对话中深入体验文本。

教学主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促成学生体验的深入,受到语言美的陶冶,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美的理解力和意境美鉴赏能力。

篇7:《望岳》教学设计

授课人:黄晓雯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方法地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方法地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有方法地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并不陌生,对作者也比较熟悉了。但只停留在初步了解而已。没能将作者生平经历和诗歌融合在一起去理解诗歌。对于诗歌赏析也只依靠教辅资料或教师的讲解,缺乏品味诗歌语言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预习检测(2分钟)

1.文学常识

2.字音

3.诗句积累

三、以读促悟(共4分钟)

1.初读,读准字音 全班齐读(1分钟)

2.再读,读对节奏(3分钟)

(1)先自由朗读,让学生根据五言律诗的特点在课文中给这首诗划分节奏。然后师友互读。

(2)师友合作朗读、集体朗读

3.三读,读出情感(共30分钟)

(1)结合注释,读通诗意,有不理解的师友合作解决。(3分钟)

(2)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诗歌(1分钟)

(3)学生单独朗读,朗读后由自己说说个别诗句为什么这么读。或者由其他同学点评哪句或哪个词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为什么这么处理?(由同组或其他同学点评。)(5分钟)

(4)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和知识加油站的内容赏析诗句。(5分钟完成+3分钟汇报)

(5)任选诗句进行赏析(13分钟——6分钟+7分钟)

4.当堂检测(2分钟)

篇8:《望岳》开篇艺术探析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如果我们能够破解《望岳》的语言密码, 就会相信,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是青年时期就形成了。在此, 试对《望岳》开篇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一、深层意蕴:“心手茫然”实为人生迷茫

要探析《望岳》的开篇艺术, 首先有必要对“设问”的修辞方法作一下回顾。关于设问, 有“附解答”与“不附解答”之分, “附解答”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附解答”的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附解答”的设问, “目的在于引起对手的注意”。“不附解答”的设问, “这种设问的价值, 在于避去说话者独断的嫌疑, 给对手以判断的自由。说话者意旨怎样原是已经决定了, 故意不明白直说, 假装作疑问的口吻, 让对手自己踏入预先设定的意旨范围里去, 结果反会较直说有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对照两种设问的方式, 似乎这一设问是“附解答”的, 其实这一设问既附解答又没有真正解答, 其作用是两种设问方式兼而有之, 并且超出这两种作用之外。“岱宗夫如何”, 诗人如此发问, 是真不知道泰山是怎样的吗?否!其实, 泰山是怎样的, 以及要如何紧扣“望岳”二字来展开诗作, 在写此诗时, 作者定然已是胸有成竹, 如此开头, 只是一种表达技巧的选择。如此开头的表达效果至少有以下三个层面:

1.设问的效果。其一, 就是如前所述引起读者的注意, 给读者以想象与判断的自由, “让对手自己踏入预先设定的意旨范围里去”。其二, 在行文上形成一种蓄势的效果。诗人这么做, 也不只是纯粹为读者考虑, 还给自己在行文上一种蓄势以便下文展开的灵感。这是诗句最基本和浅层的意蕴。

2.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一题当前, 心手茫然”的情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设问, 以诗题确定后不知从何落笔的真切感受来开头, 这就让作品既是写“望岳”又不仅仅是写“望岳”了。金圣叹很是赞赏这一开头的绝妙———“试想先生当日有题无诗时, 何等经营惨淡”, “一题当前, 心手茫然, 更落笔不得, 恰成绝妙落笔”。诗人在开篇扣题的同时, 将这种情状不着痕迹地寓于“岱宗夫如何”这一发问之中, 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这是诗句潜在的第二层次的意蕴。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用这种“心手茫然”之感来开头?主要是为了表达第三层意蕴。

3.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对世事人生的迷茫情绪。这一发问中, 实际上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对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失败的一丝挫折之感, 因为这首诗正是写于诗人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遇挫后游历齐赵期间。但是, 这一点往往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所隐蔽了。实际上, 在此诗中, 诗人的内心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从起初一丝丝隐约含蓄的茫然, 到经过面对泰山凝神静思后的释然, 再到最后的壮志豪情———这也正是诗人为什么会凝神而望至“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的几近痴迷程度的关键原因。“望岳”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凭借, 诗人是希望通过对五岳之宗的泰山的“阅读”与对历史、世事人生的思考, 能终有所悟, 能从中汲取于挫折中进取的能量———于自然山水中寻求疏解或力量, 可以说是自古文人惯用的方法, 因为文人们都相信, “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 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

如果说开篇这种意蕴还太含蓄, 那么, 结尾“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就更明确了———“会当”, 一定会的意思, 之前省略了“虽然……” (可以感受到是指第一次进士考试失败) 。这是诗人自我鼓励之语, 是“明”, 开篇对进士考试遇挫之感是“暗”, 但一“暗”一“明”前后呼应。杜甫不是神仙, 他不可能完全忘怀挫折, 只能说他善于疏解, 壮志豪情没有被挫折消磨掉。我们不可“神话”杜甫。相比较而言, 寇准七岁所作《咏华山》意蕴层次就单纯得多:“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没有挫折之感在里边, 只是纯粹地抒发远大抱负与豪情壮志。

这是诗句的深层意蕴或抽象意味。

如此解读,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 杜甫将“设问”这种修辞方法用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他的匠心独具, 在于将用什么来设问、怎么设问与要抒发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开篇落笔的绝妙, 最妙在此!

二、“虚”词“实”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夫如何”对“青未了”奇绝!别有一番滋味。“夫”在古诗文中一般用作开头或另起的发语词, 无实在意义。这里有“究竟”“到底”的意思, 起到一种增强语气的作用。虚词进入对联, 让诗句平添了一种别样的滋味。好友周宗文为临沧班凤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处景点作过一联, 即得杜诗这一技法:“问池里睡莲, 野鸭归否?猜亭旁老树, 仙鹤鸣焉。”虚词“否”“焉”入对仗, 让作品别具韵味。

值得一提的还有诗人以“虚”写“实”的艺术。泰山的变化莫测, 神奇壮丽, 很难如实描摹, 诗人就用“造化”一词和一个“神”字概写, “造化”的虚无辽远, “神”字的无所不包, 让人尽可想象。以“虚”写“实”或以“实”写“虚”都是古诗文中增强表达效果的积极修辞方法。“自在飞花似轻梦, 无边细雨细如愁”是以“实”写“虚”之佳句, “藤萝纠结, 成神鬼难解之网;枝柯错落, 筑鼠雀轻钻之蕃”为以“虚”写“实”之运用。

三、音韵之美:韵律与内心活动节奏天然相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 “抒情诗应该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体”, “必得使语言的节奏适合当时的情感, 然后歌咏起来可以收到宣泄情感的效果。”“夫如何”最妙即在于叶老所说的“语言的节奏适合当时的情感”———“夫”字发音时延长、间歇的节奏, 刚好与诗人面对泰山揣摩、推敲、对世事人生凝神而思的内心活动的节奏天然相合。

实际上全诗相对较慢的内在节奏与诗人凝神而思内心活动节奏也都是暗合的。全诗缓缓读来, 抑扬顿挫自现。比如, “齐鲁青未了”, “齐鲁”空间开阔宏大, 而且还“青未了”, “望”就需相对较长的时间;“造化钟神秀”, “造化”, 写山联想到没有山之前, 给人一种时间上的辽远之感, 结合“钟神秀”, 就需想象当时造物主是如何让泰山拔地而起, 如何生出险峻与神奇, 又如何生出草木森林与鸟兽, 如何形成变化莫测之灵气。“阴阳割昏晓”, “阴阳”“昏晓”是指山的两个面, 明暗迥异, 诗人在一个角度只可能看到一个面, 另一面则需推敲与想象, 而且, 这些思绪中肯定还有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不时袭来———而诗句韵律上较慢的节奏刚好与这些蕴含其中的诗人的内心活动的节奏暗合!

相比较而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较快的节奏:“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为何《望岳》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韵律节奏上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即是诗人内心活动节奏的不同, 《望岳》中诗人是凝神而思, 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却是一种急切的归乡之情。

古诗词教学中, 朗诵指导是一个重点, 我们可能会告知学生“这里要读快一点”“这里要读慢一点停顿一下”, 但如果不做这种仔细的探析, 可能对为什么要这么读连我们自己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四、以“古”代“今”, 拓展意境层次

篇9:《望岳》教学诊断

【课堂再现】

这是全国“名师班”学员所上的一节汇报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杜甫早期诗歌《望岳》。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泰山风光的图片,并以画外音的方式简介有关泰山的知识。随后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作者杜甫的相关资料和《望岳》的创作背景,要求学生从屏幕展示的内容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在进入新课后,教师首先安排了诵读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在书本上为生字正音,并在课本上用斜线划分诗句节拍。接着,教师让学生交流诗作中需要注意的读音,归纳五言诗的节奏规律,并思考“配乐朗诵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随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3个学生朗诵,在简要点评后强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接下来,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为了让学生对该诗有整体感知,教师在进入诗句赏读环节后提出了4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诗歌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诗人笔下的泰山的特点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古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细读文本,逐句赏读全诗。重点要求学生找出诗作中用得好的词句,并要求学生能说出这些词句好在何处。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诗歌鉴赏的相关技法进行了归纳。

在新课总结环节,教师先回顾赏读时留下的一个悬念:“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泰山的特点?”在学生概括出的高、绝、秀等3个特点后,教师围绕“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表格,突出《望岳》中的山高、心高、人高的深刻内涵。接着,师生就“如何学习古诗”这一主题,把整节课的教学流程系统回顾一遍,并将其作为学习古诗的必然步骤进行交流。随后,教师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背诵《望岳》。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归纳学习古诗技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想诗境,品诗句,悟诗情;诵诗文。

在结束新课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段跟泰山有关的精美散文。

【教学诊断】

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文本,在没有收入教材之前,其最大的属性应该属于文学,而当它进入课本之后,文学的属性,就需要服务于教材这一特殊属性。作为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一篇课文,《望岳》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应是具有鲜明学段特色的目标。这一目标,绝不会涵盖整个中小学学习的所有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只应该是与八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相适应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两三个子目标。如此,回头看这节课的设计,便可发现问题所在。从表面上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很集中——教给学生赏读诗歌的方法。然而,这一总目标可以切分为一系列子目标。仅就上述案例而言,就涉及了如何划分诗歌节奏、如何诵读诗歌、如何筛选最重要信息、如何赏析诗歌意象、如何分析诗人情感、如何品读诗歌语言、如何赏析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如何联想想象、如何知人论世、如何把握借景抒情技法等十个方面。也就是说,这节课教授给学生的,大体上已包含了从小学到高中这12学年诗歌鉴赏教学的所有内容。在一节课中从这么多的角度给八年级的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法,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不妥当的。

【矫正策略】

篇10:《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篇11:望岳 教学设计

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研讨品析

1、诗题叫《望岳》,说明什么?

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望“。2:望哪里?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 “岳”“岱宗”“齐鲁”

2、了解“五岳”: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①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小结: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① 那么是诗人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五、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学《望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岳的教学设计04-28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04-17

《望岳》教案04-14

望岳杜甫范文05-17

杜甫 望岳其三04-19

望岳 翻译、赏析05-07

《望岳》古诗鉴赏05-08

望岳春望教案05-20

杜甫望岳赏析范文05-24

杜甫望岳诗歌鉴赏06-26

上一篇:贵州三穗风雨桥初二作文下一篇:北京市资料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