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古诗鉴赏

2024-05-08

《望岳》古诗鉴赏(精选12篇)

篇1:《望岳》古诗鉴赏

望岳杜甫古诗鉴赏

《望岳》是杜甫所作唐诗名篇,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割昏晓: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割:分。夸张的说法。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诗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此时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篇2:《望岳》古诗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内容翻译: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内容赏析:《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愿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篇3:《望岳》古诗鉴赏

目前, 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 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 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 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 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 让其自己去分析, 又是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 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 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 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 诱“题”深入 (以《望岳》为例)

首先, 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 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 前为动词, 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 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 运用想象和积累, 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 横亘齐鲁的苍翠, 郁郁葱葱, 神奇秀丽, 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 它高的遮天蔽日, 阴阳分明, 那茫茫不尽的云海, 激荡着内心, 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 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 面对此场景, 一时涌起无限豪情, 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 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 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 (归鸟) 、俯瞰 (一览众山小) 。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 结合注释, 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 便知此“望”为虚写, 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 知人论事 (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 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 进京赶考, 落榜归家, 途经泰山, 写下此诗, 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 如此从题目入手, 分析下来, 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 意为“春天望”, 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 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 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 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 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外, 单个的去分析意象, 容易肢解诗歌内容, 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 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 一根藤蔓顺下去, 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 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 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 “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 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 整首诗的悲凉之味, 就更加凸现出来,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 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面对一首诗歌, 便不再盲目和畏惧, 快速找到突破点, 通过“质疑”题目, 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 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 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 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 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 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 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篇4:《望岳》古诗鉴赏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篇5:《望岳》鉴赏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篇6:《望岳》诗歌鉴赏及答案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望岳》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C.颔联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有的“神秀”,而后句则形象的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D.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2、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4、理解不正确的是(D)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5、理解不正确的是(C)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篇7:古诗赏析:《望岳》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篇8:古诗鉴赏例谈

初中生读这首诗和小学生就不同了, 初中的孩子身体在发育, 情感也在发育, 想象很丰富, 这首诗恰好有一个特点,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孩子们一定一起喊:“学过了, 小学就学过了。”然后大家一起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初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人有眼睛, 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 诗也有眼睛, 从诗的眼睛里, 也能看到很多东西。请问, 这首诗的眼睛是哪一个字?”“是思”, “是思, 那李白所思为何?”李白究竟想到什么?孩子们会争论, 有的说想到了母亲, 有的说想到了女儿, 有的说想到了妻子, 孩子们都认为自己说的对, 最后只能请老师评判。老师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欣赏古诗:“古诗之所以美, 就是因为它能引起我们想象, 而且所想的是最美好的东西。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 每个人都能从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情感。学生们所说的想起的三个人, 代表三种情感, 母子情, 父女情, 夫妻情, 哪一种情感都是最美好的, 哪一种情感都能深深打动我们。但我们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 有时会以其中一种感情为主, 所以, 同学们说的都对, 想起谁那是个人的情感, 没有对错之分。”

在一节高中语文课上, 我先把这首诗写在讲义上, 每人发一张, 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这首诗, 大家先和我一起念一下:“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念完诗, 学生莫名其妙, 我问学生理不理解这首诗, 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我, 好像我是在嘲弄他们。我告诉他们这首诗是经典, 真正的经典值得我们读一辈子, 这首诗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月和故乡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回答了这样三种:1.月亮可以寄托相思, 比如李白有这样两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2.月亮的圆可以让人感伤一家人的不团圆, 苏轼有句“何事偏向别时圆。”3.月亮就像月老一样, 他手中的红线一头牵着李白, 一头牵着故乡。分析出这么多关系,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发现这些都是他们没注意的, 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跟学生们说:“故乡和明月是什么关系?我来说说我的体验, 也许对你们理解这首诗有帮助。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 一到晚上小孩子就被按在床上睡觉。只有月亮出来, 我们才能出去玩, 月亮是什么?月亮是我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小伙伴。看到月亮, 就是看到我童年的朋友, 看到自己童年的朋友, 当然就会想起故乡, 而这个故乡并不是现在的故乡, 也不是成人眼中的故乡, 是童年眼中的那个故乡。”

我跟大学生也讲过这首诗, 我问他们:“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小学你们读过, 初中你们读过, 高中你们读过, 当时, 你们懂吗?”学生们直咂嘴:“听您这么一说, 当时还真不懂。”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 中小学生没有这种情感经验, 大学生离家千里, 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 吟这首诗, 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篇9:古诗词鉴赏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篇10:解读古诗:《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读

诗人一路走一路想,这座被尊为岱宗的山究竟是怎么样的?还在齐国的时候,远远望去,就看到了它青葱的山色,走到了鲁国,看到的还是它青葱的山色,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开去。走近了看,只见大自然在这里汇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象,高耸的山峰把阳光切断了,在山的北面时以为是黄昏,到了山的南面才发现是早晨。再走近了细看,一层层的云彩在山间升腾,心情随之激荡,眼睛盯着归巢的鸟儿越飞越远,盯得久了,盯得眼角好像要裂开。激荡的心情,开阔的眼界,让人不由暗下决心,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在那里俯瞰,群山将会显得多么渺小。

这首诗题为“望岳”,从远望,近望,到细望,最后决心登顶极望,写的都是望,而不是登。那么后来有没有登上去呢?杜甫在晚年写过一首《又上后园山脚》,提到这段经历:“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可知还是登上去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杜甫登上泰山之后留下的诗作。有可能写了但没有流传下来,毕竟,杜甫早年诗作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更有可能没有写。如果《望岳》已把泰山诗情抒发殆尽,又何必再来一首《登岳》?甚至很可能,《望岳》是在登完泰山之后才推敲、写就的,是有意选择了“望”这个创作角度。

那一年杜甫24岁,刚刚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落第了。落第后到赵、齐一带游历,来到了泰山。此时的杜甫,犹如在人生这座大山的.山脚遥望山峰,虽然略受挫折,仍然充满了朝气和希望,满怀信心要爬到人生泰山的绝顶,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这是存世杜诗中罕见的意气风发之作。之后历经了失意、困顿、战乱、颠簸、苦难,朝气早已消磨完毕,杜甫终于爬到了人生泰山的绝顶,但并非他当初设想的在政治的绝顶俯瞰众生,而是在诗歌的绝顶傲视群英。

古代帝王如果觉得自己创下了文治武功、太平盛世,便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杜甫望岳的十一年前,唐玄宗在泰山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绝后的封禅大典,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山顶,游泰山的人很少有人会认真去看它写的是什么,不游泰山的人更少有人有兴趣知道它写的是什么。而一个年轻的落第诗人写下的诗作,却成为描写泰山的绝唱,千百年来众口传诵,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让每一个中国人受激励,与泰山同垂不朽。那是诗的封禅。

拓展: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篇11:古诗《望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音读—品读—思读—用读的方法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篇12:《望岳》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望岳》。

【意思】山上云气层出叠起,令人心 胸激荡,我极目远望,目送飞鸟归林。 决眦(zī):极力张大眼眶,形容极目远眺 或凝望。决,裂开。眦,眼眶。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上云雾层 出叠起,游人心襟开阔,极目远望的情 景。[例]正午的阳光特别绚丽,给俊秀 的青峰,蓊郁的绿树披上了金色的轻 纱,又把山谷里初升的薄雾染成紫黛, 渐远渐淡,终于同山色融成一片。此 时,心中默诵杜甫的“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的诗句,不由发出会心的赞叹。 (韦翰《苗岭登高》)

【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这里指东岳泰山。②岱宗:旧说泰山乃四岳所宗,泰山别称岱,故名。 《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③齐鲁:《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 鲁,其阴则齐。”都在今山东境内。④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化育。《庄子·大宗师》:“今 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钟:聚集。⑤阴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 北为阳。割:分。⑥“荡胸”句:应为“层云生而荡胸”。⑦“决眦”句:应为“归鸟入而决 眦”。决眦,裂开眼眶。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也指张眼瞪视, 多用于表示愤怒。⑧会当:一定要。凌:升高、攀登。

【赏析】

如果有谁要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所有诗作的特点,那么 我就要说,你错了!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都有过青年人的朝气与 活力,而不是一开始就老成似老杜。老杜呢,他也曾经和李白一样,二十 几岁时曾度过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在那样潇洒的日子里,我们的 诗圣杜甫,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无边的青春活力与朝气。这不,谁人不知 这首《望岳》,谁人不能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

如果您没有去过五岳之首“泰山”,请不要觉得遗憾,请轻轻闭上您的 双眼,随着我们诗人的缓缓低吟,挥动您想象的翅膀,去神游一回吧! 那 绝对会是令您终生难忘的经历。

当巍峨的、神奇秀丽的泰山蓦地映入您的.眼帘时,如果有人问您,泰 山究竟有多高呢?“齐鲁青未了”,我们的诗人这样描述。说到您的心坎 里了吧?可不?在古齐、鲁两大国的境外,我们还能清晰地望见横亘在那 里的泰山呢!

这是远望,还是近观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似乎特 别钟爱巍峨的泰山。看,阳光就让它有了十足的动感! 天色的一昏一晓 分割于山的阳面和阴面。一个“割”字,不仅恰切,而且极有韵味,写足了 造化之功、山势之高。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请睁大您的双眼吧,细细望去,山中云气 层出不穷,是不是让您的心神也随之荡漾了呢! 那投林还巢的鸟儿,可给 您的双目带来了不适?

还是且闭了眼,深呼吸一口纯净的泰山空气吧! 最妙的莫过于诗人 情感的抒写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处,因 为在那里,万千山峰将尽在脚下,尽收眼中! 那是一份怎样的豪情呢! 您 是否也感觉到了胸中豪情的涌动呢!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下一篇:通信机房标准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