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学笔记

2024-05-09

社区医学笔记(精选6篇)

篇1:社区医学笔记

直到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正因为全科医学是整却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全科医学经过历史的发展已经很达到了自己的新高度。而我的另一种误区也在这个定义中得意解释,所我想这种曲解应该源自全科医学所面向的群体——社会与家庭。要进入家庭,不走进基层又怎能做到呢?更何况全科医学的宗旨中第一条便强调了以人为本,而这其中的“人”必须靠着全科医生深入基层才能真正去关心与了解。

谈到这里,全科医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然高大了起来。我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更多的是医务人员对几乎所有人群的关心,而不仅仅局限在患者身上。这门学科不是冷漠的对科学技术推陈出新,而是以大爱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出发,推动全社会医疗卫生水平进步。“人人享有医疗保健!”这不仅是目标,也是这门学科成就大爱的最高境界。此等大义,怎能不使我为之叹服,而心向往之!全科医学不是只有全科医生才需要学习的科目,只要是医者,要学习全科医学,它的诞生背景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的变化、医学模式转变、进程,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全科医学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这一深入人心,下奋起直追,取得了长足、健康的发展,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与我的理解相似,它们分管了健康与疾病的发展的不同明确的分工可以使专科医生资源不必再被浪费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环境下没能顺应这一环境改变固化思维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以我对全科医学浅薄的理解,已经能看到这一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我看来,将全科医学对待患者的态度融入专科医学的发展,不失为缓和当前医患矛盾的方法之一。这也提示我们,不论我们将来从事何种医疗工作,认真学习全科医学,都能得益于它更人性化的思维方式。为患者考虑得更多,自己才能走得更远。谈到全科医学,衍生出来的自然是全科医生。按照定义来说,全科医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为社区家庭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其在我看来,这个定义给予了全科医生非常高的标准。医学知识储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过人的预判决策能力,星耀社区医院是昆明市最大规模的社区医院,它的基层医疗服务以及社区保健工作都是具有先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档案,这项工作200多个电话,还会被老人家误当体检真正开始,我们才意识到前期补充新增档案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不只是时间与汗至此,我对全科医生的崇敬之情又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为了辖区内人们的身体健康那种不遗余力的态度,只得我们永远铭记,不断学习。

回归全科医学概论的学习,在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章节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也是在医疗服务我中觉得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家庭是通过情感关系、法律关系和生物学关系和生物学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团体。也许家庭有许多不同的分类,但家庭存在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普通的医生所不可比拟的。

全科医学崇尚以人、以家庭为单位,正是因为家庭所具备的这些特点,生的健康照顾与管理。毕竟家庭成员的劝说与监督才是最贴近患者生活的部分,远不可能替代家人对患者进行随时照顾与管理。因此,的工作更多的落在了家庭评估上。这个工作是针对原因不明、家庭健康问对家庭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调适个体或家庭问题的途径。

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家庭问题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只从症状上去诊治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调适,才能从根本上庭评估,也是其他专科医生工作中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只能让我得以窥见其雏形。

篇2:社区医学笔记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集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

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方法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政府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方法、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政府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

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我国各地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固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人才的匮乏仍是重要原因之一。

篇3:社区医学笔记

关键词:PBL,社区医学,教学

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工程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推广。社区医学(Community Medicine)这一以满足社区卫生需求,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保护和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的教育学科,从20世纪由英国首先提出后,更是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学者的重视[1,2]。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有限的国情,决定了目前医疗水平还不能达到人人享有保健的要求,而据有关预测,未来60%-80%医疗预防保健问题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所以肩负提高社区服务观念、输出社区卫生人才的社区医学教育在我国更应受到重视。

虽然社区医学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的模式无法满足该学科所需求的主动性、实践性及交流性。为改变传统的医学服务理念、满足卫生服务需求、探索社区医学教育方式,我院选取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为对象,以院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习基地,采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对他们进行社区医学实习教学。在社区学习的PBL教学中,以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在社区医生的引导下,围绕某一常见就诊症状或具体病例,就其诊断治疗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主动讨论式学习。我院通过在社区医学教育中应用社区实践及PBL教学,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及技术获得了质的提高,获得珍贵的教学经验。在此过程中,笔者作为参与者获得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1 社区医学学习基地应由学校-医院转向学校-医院-社区

传统的医学生教育为学校-医院方式,即在校学习医学知识理论,在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但社区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桥梁课程,它以“社区”这个普遍但具有各自特性的人群为服务对象。“社区”是以家庭单位为基础构成的,相互间有着血缘或地域关系的亲密且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3]。当今世界已呈现出慢性病占疾病谱主导的趋势,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与患者的环境、心理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4]。所以社区人群较之发病个体,是更好的慢性疾病及心理问题的管理实施及卫生服务需求单位。这一现状促使社区医学需要的不仅仅对疾病诊断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较之综合或专科医院诊治,它还注重心理伦理等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教育预防诊治保健的一体化及疾病治疗回访的持续与系统化。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逐渐认识到社区医学的重要性,并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开展全科医学实践的院校还较少[5]。我院将社区医学学习基地由学校-医院转向学校-医院-社区,经过社区实践使学生在社区医学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首先,在社区实践中,学生不仅仅可以参与到就诊的患者诊疗活动,提高了临床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家庭健康访查、义诊及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心理生理保健,将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转变为以人为本,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贴近社区人群生活,学生在其中与社区内患者有更直接深入的交流,有利于其了解社区服务结构设置及最广大人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及锻炼机会。

2 采取PBL为主多种手段为辅的教学方法

PBL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探讨,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的一种教学方法[6]。已有多个研究显示PBL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自主互动式学者,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高效手段[7,8]。

在社区中,社区卫生问题与社区环境、社区人群心理紧密相关,而后者又是导致前者复杂多变的本源。这一现实状况就决定了:PBL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适合社区医学教学。PBL教学具有灵活性与深刻性,可以灵活采用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常见或突发的社区卫生问题为铺垫进行深入的社区医学学习。例如,在我院学生跟随社区医生进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的访视时,访视到一空巢老人,在接触中,发现其听力、记忆功能显著下降,血压测量显示3级并自述有头痛、眩晕等症状,但其本人对高血压疾病一无所知,认为自己的症状是因年老导致。针对这一病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有关高血压的PBL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心理健康都表现出了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病因、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等各方面的探讨,从而使学生对高血压的病因及其它各方面有了更具体、形象而深入的认识。通过这样紧密结合实际的PBL讨论,使学生的社区医学学习更加主动,对疾病预防、诊治各方面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大量事实证明在社区医学教学中PBL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除此之外,有研究[9]表明运用其它的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PBL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在我院开展的社区医学PBL讨论中,通过事先告知学生讨论的主题关键词,如胸闷、咳嗽,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的在网络上进行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并在讨论中运用所查文献进行有理可依的疾病的问、查、诊、治。通过这种网络信息检索的辅助手段,每个学生对疾病的某些点可能会有独特的见解,对PBL讨论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易融入其中。此外,网络信息检索的辅助手段的使用,使得一些学术见解与前沿发展在学生中更有效地得到交流。

3 社区实践更有利于完成社区医学的教学任务

正如前文所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提供医疗服务,还要考虑并适当地干预社区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所以社区医学教育有别于传统门诊与医院的临床实习,它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好的综合性服务。从这点出发,如果社区医学教育不入社区进行实践,了解社区已有的卫生资源及存在的卫生需求,是无法培养出社区真正需要的“三会”人才,即会技术、会管理、会交流。我院学生通过社区亲身实践,完成了下列教学任务:学习社区转诊流程;学习预防保健服务理念,并参与社区讲座及义诊活动;熟悉社区服务中心各结构的设置、服务职能与管理制度;完成多次PBL讨论,从生理、环境、心理多方面学习疾病预防、诊治、保健;参与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设立及慢性病随访;了解社区特色中医;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社区卫生问题的专题调查。这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走进社区、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教学原则。

4 社区实践与PBL在社区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社区实践与PBL对社区医学教育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尚在摸索中的教学尝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社区医务人员是理论上的完美执教人员,他们熟知社区环境与卫生中心的结构功能,具有先天的优势。但现实情况是,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等,且缺乏带教意识及经验,在进行教学和与学生交流时,易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第二,教学基地软件和硬件的不完善。在“PBL为主,多种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中,需要PBL讨论教室、多媒体仪器等硬性软件,此外还要求学生熟练的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检索,亦要求社区带教教师能合理的安排时间,这些条件仍难以得到满足;第三,在社区医学的教学探索中,全面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是必不可少,但目前社区医学实践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未得到广泛推广;第四,缺乏互利双赢思想。在社区医学教育中,不能单方面要求社区提供各种教学服务,而是应该双向的给社区卫生医疗提供帮助,亦即为社区医院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如此才能达到两方面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社区医学教育还是一个医学教育界应重点攻克的“碉堡”,随着世界医学教育形势的发展及我国国内卫生服务制度的改革,社会各界都应投入足够的关注与资源,尽快的完善社区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规章制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科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Hyppola H,Kumpusalo E,Virjo I,et al.Evaluation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Finnish community-orien-ted and traditional medical faculties:a 10-year follow-up[J].Medical Education,2000,34:1016-1018.

[2]曾诚.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研究(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2(2):18.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枢贤主编.杜区医学[M].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5]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培训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76-178.

[6]Prince M,Felder R.The many faces of inductive teachingand leaning[J].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07,36(5):14-20.

[7]Synteta P,Schneider D.EVA_pm:how XML can scaffoldproject-based learning.In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2002,Luga-no,Switzerland.

[8]Kilpatrick W H.The project method.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18,19(4):319-335.

篇4:《大众医学》社区行等

前不久,本刊编辑部在上海市卢湾区打浦街道举行了读者座谈会。在与社区读者面对面交流中,我们听到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建三里委的张美珍说,我们里委有一位82岁的叶雄老先生,对《大众医学》每期必看,而且还分门别类进行剪辑、摘录,除了在宣传橱窗中张贴外,还在每周一次的读报会上,向居民们讲解医学保健、疾病防治等科普小常识。

俞逸青读者提出,《大众医学》杂志中专家、教授的文章很多,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但如果能适当刊出读者战胜病魔的体会文章,也同样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张帼婷读者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我在翻阅《大众医学》时发现:治糖尿病的药‘860‘和人参不能同时吃。当时我赶忙给我母亲打电话,因为她患糖尿病正在服’860‘,而我刚买了人参给她补身体,真是差点好心办了坏事。”

施惠菊读者提了很多建议:杂志版面太挤,字也不够大,一些视力不好的老人阅读很吃力,能否对这些方面做些调整。在有关文章的最后,如果能把门诊时间、地址一并介绍,可以便于读者就医。

读者陆红说了看一则广告后的经历:她的一位长辈患颈椎病,一直很痛苦,她看了《大众医学》上“颈复康”广告,就推荐他试一试。后来,他咨询过医生,在医生同意后,用了几个月“颈复康”,颈椎病症状好多了。所以说,只要对广告严格把关,介绍货真价实的产品,读者还是能从中受益的。

……

编辑部:对于以上意见和建议,我们正着手落实,大家将在杂志中陆续看到相应变化。我们希望能听到更多读者的宝贵意见。《大众医学》一定会当好读者和专家之间的桥梁,为大众的健康生活服务。

《大众医学》成立“读者健康中心”

经过积极的筹备,《大众医学》杂志“读者健康中心”成立了。目前,中心优先为《大众医学》读者提供健康服务。

加入方式

凭本期《大众医学》“读者健康中心”会员申请表加入。填妥申请表后,请直接寄往《大众医学》编辑部“读者健康中心”。对申请入会者,我们将进行会员登记。

如果您订阅了2003年全年《大众医学》杂志,凭订阅收据复印件及“读者健康中心”会员申请表加入,可享受“全年订阅读者”超值服务。

会员待遇

1.参加每月一次的抽奖活动,每次有50名会员获奖,奖品为价值50元左右的图书、保健品、生活用品等(获奖名单在《大众医学》杂志上公布)。

2.邀请部分会员作为《大众医学》特邀评刊员,与本刊建立最直接的联系,参与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活动,本刊将视情况予以相应酬谢。

3.免费得到健康、医疗咨询。由《大众医学》杂志“咨询门诊”“大众导医台”专栏为您提供日常医疗、就医咨询。

篇5:全科医学读书笔记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集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

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方法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政府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方法、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政府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

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我国各地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固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人才的匮乏仍是重要原因之一。

故全科医师的培训仍需大力推进,此外还需注意培训的方向。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通过培训提高学历固然重要,但如果内、外、妇、儿复训一遍,不过使他们成了高一级学历的通科医生而已。所以我以为全科医生的培训实在是应该強调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一是要培养他们用尽可能简单的办法,在基层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让他们理解,医生不是修机噐的,医学是为促进人的健康服务的。医学应该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这在全科医学服务中更显得重要。生了肿瘤的病人要求肿瘤外科医生的可能只是:“务望能尽可能地将肿瘤切除”、冠心病人指望心脏内科医生的也许只是:“务请将支架放得准确”。但全科医师处理的是尚未分化明确的疾病、心理层面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健康问题或是慢性康复期的疾病,病人要求医生的自然是全面的身心照顾。所以医学的人文关怀在全科医学中更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 全科教师培养计划解读

★ 全科主治医师竞聘稿

★ 全科主治医师竞聘演讲稿

★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体会

★ 全科医生个人工作计划

★ 河南省全科教师计划

★ 浙江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 卓越小学全科教师计划

★ 广西全科教师招生计划

篇6:医学书籍读书笔记

对书名的解读是我认为这本书“很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我曾在发言中提过“身心疾病”,老师当时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适,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和重要性。这次看到《心身医学》这本书的名字,又让我想起老师当时对我的提醒。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老师的提醒,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这本书的内容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书中还有一些思想也体现了编者对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视。第一,编者在归纳引发疾病的因素时提到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进一步阅读作者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会发现,其实很多社会因素也是需要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因素只是诱发了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还是心理因素。第二,编者在介绍诊断程序时,阐明医生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尽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时记录患者诉说时的表情、态度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这种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知、情、意”的观察也不同于一般门诊时的快速问诊。第三,编者强调在给患者解释疾病或作诊断时,除了关注症状外,还要关注症状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即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减少症状带来的焦虑和恐慌。第四,在考虑疾病的影响因素时,编者强调患者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自我中心”这一特点,这与袁老师说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性格问题是自我中心”不谋而合。第五,编者在讨论治疗原则时,强调治疗对患者人格的完善作用,这与袁老师说的“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也是不谋而合的。

关于心身疾病,我觉得它可以被看作是机体不恰当的应激反应。关于应激,我在书中了解到“中等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也就是说个体适当地经历中等程度的应激是有益的。这让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发展免疫应答的能力。此外,书中说“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件与个体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起缓冲作用的不仅是社会支持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知识、见识、能力、经济水平都可以在压力事件作用于我们的时候起到缓冲作用,这就是袁老师说的“长各种本事”。所以除了通过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的能力外,还可以通过“长本事”来降低应激对我们心身造成的影响。

上一篇:燕子的阅读答案下一篇:评定助理工程师工作总结 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