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2024-05-18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精选十篇)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1

关键词:放射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分析

现在, 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实现了创新, 其内容不断得到了更新完善, 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促进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使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内容以及影像检查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

1 X射线技术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 是一种电磁波。X射线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射线, 但是, X射线在与一些化合物的作用中能够产生荧光, 通过荧光可以展现出来;其能够在电场和磁场中发生偏转, 能够产生折射、反射现象, 其能够穿透物质, 但是X射线对不同的物质的穿透能力是不同的, X射线能够使人体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的现象, 对活体细胞会产生破坏作用。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器官病变的检查诊断中, 不同的组织器官对X线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受损害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放射医学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 X射线影像不是特别清晰, 图像的分辨率是比较低的, 上世纪50年代之后, 放射医学技术实现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已经研发出了一定的成像系统。在上世界70年代, 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广泛的研发, 并被应用到X射线检查诊断中, 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将医学影像技术推向了高峰。在上世纪80年代, 磁共振等开始应用到医学的检查诊断中。这些影像检查诊断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能够在使用中相互结合, 帮助医生对人体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 及时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治疗。在一般的诊断中, X射线应用的是最广泛的, 几乎近80%的诊断都是运用X射线的。现在, 不同型号的X射线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小医院中, 在诊断中也开始使用X射线电视设备。医务人员借助这些先进的设备能够减少劳动强度, 并且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使图像更加的清晰。

2 CT成像技术

C 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computed tomograhy) 的简称, 是电子计算机与X射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功的一种断层摄影装置。CT是借助X线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进行检查的技术, 其能够实现对人体某一厚度层面的扫描。在CT成像中, 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 应用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对通过人体某一厚度层面的X射线量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通过显示器或者医用胶片将被检查人体组织器官的影像显示出来, 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将放射医学技术与CT成像技术结合, 能够运用数字影像进行诊断。数字影像的应用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变革。CT成像技术的分辨率非常高, 而且其能够实现三维的立体成像, 其密度分辨率也非常高。近年来, 多排螺旋CT影像技术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它是在X射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能够在大的范围内诊断, 而且诊断的速度快, 而且还可以借助后处理技术, 对人体器官和组织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 借助三维立体的图像能够分析不同层面的解剖结构, 不仅仅能够显示横断面, 还能显示人体某一器官组织的立体图形。

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的共振现象。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 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 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能量的物理过程。磁共振成像借助射频磁场使原子核产生磁共振信号, 通过磁共振信号建立被检查物体图像的一种检查诊断方法。核磁共振现象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 起初是被应用于化学的研究上, 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谱学。在上世纪70年代, 又有了较为完善的磁共振的理论, 从此磁共振原理被应用到医学中。为防止核素应用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在医学术语中被误解, 出现混乱, 现在一般都只采用磁共振术语, 不再使用核磁共振一词。磁共振不会产生放射性元素, 不会对患者产生危害, 一般应用于软组织的分辨中, 能使软组织的成像更加的清晰。

4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化摄影技术即DR, 是应用X射线技术、电荷耦合器以及扫描技术等, 再结合平板探测器技术。该项技术总共有两类技术支撑, 一类是直接的结构类型, 还有一类是间接的结构类型。间接的平板探测器技术是结合硅层的, 有薄膜半导体形成的一个结构, 像信息存放在胶片上。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 即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把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 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DR系统主要包括X线发生装置、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影像处理工作站等几部分组成。

5 介入放射学技术

现在, 介入放射学技术发展是比较迅速的, 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从总体的质量上分析, 各类科室的诊断中都会涉及到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能够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其图像的采集系统也是运用了平板探测器和增强电视的。

6 分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最初是用于纤维的分辨的, 具有极高的分辨能力, 而且其范围能够达到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 它是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结合了解剖学的相关原理, 能够从病理的角度去分析图像。分子影像技术使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结合, 二者起到共同促进的效果。在2000年, 分子影像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 其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活体的检测上应用, 通过对影像的定量分析, 能够展现生物过程。到目前为止, 核医学成像技术是借助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原理的。

7结语

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提高病情诊断的精确性, 确保医生能够利用准确诊断结果使患者得到最科学的及时有效的治疗, 防止病情的耽搁。医学影像学技术融合了各类学科, 在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原理的基础上, 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高科技的交叉点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能够使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 在综合的交叉点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使学科的方向更加的明确。

参考文献

精准医学与临床病理学的发展 篇2

摘要:通过病因,发病的形态变化,功能的损害进行对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规律而进行研究的学科叫做病理学。而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通常考虑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环境导致的差异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影响的是属于精准医学,目前精准医学主要是在某些癌症方面发挥重要,并未将其应用到大部分疾病的诊断中。关键词:精准医学;临床病理学

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在国策中增加“精准医学计划”,一个美国学者在2月通过杂志发表了关于精准医学新计划文章,提出精准医学目前短期目标是为了使得癌症的治疗能有更好的新手段,而长期目标是为了让其他医疗疾病能有更好的资料,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1.精准医学

(一)精准医学的含义是以当今医疗为主要的基础,然后随着各种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新型应用的进步而交叉进行的新型医学。精准医学是通过蛋白质,基因等各种医学技术,把人的数据和疾病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有标志性的分析和鉴定,并对它们进行应用,从而寻找正确的疾病产生原因和治疗的关键点,并对每一种疾病的不同种状态和过程进行分类和判断,从而进行有限管理,实现对每种疾病的精准判断,提高疾病治愈率和对[1]治疗的效益。

(二)我国现如今在进行小康社会,更加注重全民健康的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健康保障的工程,针对全民健康需要,提出了要加快对国内医药品安全的监督,以国产代替进口,从而降低医疗的成本;要发展精准医学的技术,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加强规范基层医院管理;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三)精准医学总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贴心,精准,高效,便民的健康服务,建立起符合国际水准的精准医学的研究体系,要把握住相关的核心价值技术,研发国产新型的设备,提高对重大医疗的防治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健康的改革,为全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2.临床病理学

2.1临床病理学的含义

临床病理学是用精准的判断在临床上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是对肿瘤细胞的增值进行遏制,从中促进癌症细胞的分化和死亡。这便要求对疾病的判断要有准确细致的分类,还要根据临床的检查,病理的变化,分子的诊断等一系列专业经验来进行判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仅要求病理医生学会关于对病理的诊断和解剖,还要对分子病理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判断。

2.2临床病理学的作用

(一)病理学是以组织学的诊断作为基础作用,组织学作为传统的组织使用,是一种重要的发挥诊断作用的学科。只有在病理医生正确判断出各种不同疾病的生长级别,才能对疾病标识物进行有效的判断,并做出准确的病理技术诊断。而病理医生在组织学的基础下进行分析,应用各种相应的技术和检测方法对疾病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在当今的医疗时代,临床对病理学的诊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未来的病理报告是运用传统的组织学和创新的病理学相结合,从而对临床病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的病理报告。

(二)分子病理学在疾病分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对疾病的判断,分子病理的诊断技术是对传统诊断的补充和完善。在面对疾病的隐藏性基因表达时,需要分子病理学对疾病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完善全面的表达。因此分子病理学在疾病的分析中占有核心地位,使得更加深入准确的,全面而又规范的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对疾病的准确性判断,以达到对疾病的更好控制。

(三)病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揭示疾病的病理特征,早日发现疾病的问题,并为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治疗。如对肿瘤患者进行检测高危因素等预后分子指标,从分子水平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的结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水平和提高对肿瘤疾病的判断准确性。由于疾病的变化不稳定性,所以依靠病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能够有效的对疾病发生病变时进行预防和判断,提高病人治愈率和对治疗的信心。2.3临床病理诊断的发展

临床病理诊断不仅仅要求病理医生对肿瘤进行诊断,而且还要求提供给每一位患者直接相关的信息必须是详尽、精准、具个性化。在精确的医学时代,要依靠医生专业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还要对病理的设备进行升级,提高医生的对病理的准确判断,形成一个高要求,高标准的体系。在未来的病理报告中,不仅要做到提供准确的组织病理诊断,还要对分子病理精准诊断,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判断。3.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准医学时代的出现,对医疗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病理科带来了挑战和发展。著名的钟南山院士曾说过“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病理医生在精准医疗的时代中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病理医生不仅仅是医学的希望,更多的是改善患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总而言之,精准医学是转变医学研究的一大重点目标,是推动中国精准医学计划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健康社会的又一新起点。即使现在精准医学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通过医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推动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精准医学计划的有效实现。参考文献: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3

医学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第6版)》共分14部分,前十一部分分别对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眼眶、耳鼻咽喉、胸部、乳腺、心脏和大血管、肝胆胰脾、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最后三部分分别对核医学、统计学、水溶性对比剂进行了细致讲解。在内容安排上,以影像学征象为鉴别点,从点到面,先按照影像征象或临床表现给出需要考虑的疾病,随后介绍相关影像技术和影像解剖,同时在每章节介绍每一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影像学征象、比较影像学,相当于一部影像学词典,对培养影像学医生的诊断思维,丰富知识储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每个章节的组织编写遵循实际读片方法。读片第一步描述影像表现所属类型。因此,每章的第一部分就是鉴别诊断的影像表现类型。一旦可能的诊断可在提纲中找到,读者可以在该章的后部查询该疾病单元的详细信息。疾病条目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这两部分之间还有介绍功能、解剖或组织学的知识条目。有时,关于放射学诊断方面的一些重要的临床征象和它们的鉴别诊断,也纳入该章节的第一部分。采用地形图方式描述系统疾病。我讨厌记忆,但应读者要求还是提供了不少的记忆方法。本书使用的表格和缩写词放在书前部分。精心选择了查阅重要信息的索引,索引也包含那些令人费解而又与疾病有关的词。

本书内容主线是疾病条目、影像学征象和鉴别诊断。疾病条目以最常用的名称排头,并将其他名称列于其下。作为影像诊断,内容包含该诊断正确的概率、关于征象和症状出现频率的百分率(文献报道最大数和最小数)。事实上,可能在非选择病人群体和偶尔提供最大和最小数之间的第三个数,这个数是文献引述频率最高的。当文献中出现不同或矛盾结果时,常会作出武断的选择——不幸的是,这样处理的情况并不少。

鉴别诊断使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有条理的思考过程常能洞悉问题的所在。对于一次成功的考试来说,应试者总觉得“钉牢”在诊断上是次要的,将之纳入在其考虑之内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尝试对鉴别诊断思维或某些疾病的病因学进行分类,以便于理解和消化。通常的思维经验认为,这种想法不一定可行,也不一定逻辑上满意或完整。

精准医学摄影视觉构成与美学价值 篇4

医学摄影包括医学临床摄影、医学新闻摄影等。精准医学摄影视觉构成不仅存在于医学新闻摄影、医学科普摄影、医学艺术摄影,实际上也存在于医学临床摄影。一幅“有用”、“能用”的高质量医学摄影图像与“没有用”、“不能用”的废片、伪图像区别就在于此。高质量精准医学摄影图像亦即通过正确的构成摄得“有用”、“能用”的医学摄影图像,其图像在医学研究中能胜任有用的“证据”作用,又能在医学摄影传播中,具备“能用”的品质和美感。医学摄影图像的美感以科学性为基础,在科学性的前提下,美感得到融入与表现。

不论何种艺术与技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医学摄影技术与艺术是由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即医学摄影语言。医学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医学摄影的科学性与美学价值。

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等这些医学摄影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医学摄影图像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医学摄影图像中,所获得的科学性与艺术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1]。

医学摄影离不开构图,在画面的构图中,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元素是构成视觉形象的原材料,在拍摄时通过对这些造型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实现拍摄意图,从而拍摄完成一幅科学性与艺术美感兼备的医学摄影图像。

2 医学摄影视觉构成元素

2.1 形状

形状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审美意义、象征意义、心理感受意义。人们拍摄形状的物体往往就是利用它的意义来突出自己的主题和思想。

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式是对表现出的形状进行深刻的认识,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只有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才能根据其形状特征找出其中蕴涵的内容意义。一般的画面上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可是画面中的内涵则是需要人们生活中逐渐积累的,一个物体的形状往往就能引起我们对某个事物的联想,从而引出最独特的审美观念。

形状有时候会象征着某个事物,这个事物所代表的或所体现的感觉就会加注在这个形状上,这就是摄影者拍摄不同的形状用来表达不同的意境的原因。而且形状往往会在其“形”上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情绪,如正三角形就会给人安定、平稳的感觉。

医学摄影无论是大体还是微观图像形状千变万化,许多看似不能选择的视野构成,实际上在拍摄过程中存在着选择的空间。例如,细菌培养、显微摄影、病理标本摄影等构成。

2.2 光线

光线是摄影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它具有独有的特点:一是影像画面记录的是一段时间的光色变化;二是在选择、处理光线时就必须随时随地考虑画面表现空间、方位等的变化对画面光影结构的影响;三是摄影对光线的要求很复杂,光线随着环境、被摄主体、光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画面的造型效果,并使之发生变化。例如,皮肤病病人体征医学临床摄影光线布置就起着关键的作用[2]。

2.3 色彩

如果说光线赋予摄影画面以生命,那么,色彩就给摄影画面注入了情感。作为医学摄影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在构图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拍摄时,通过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和选择搭配,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渲染、烘托出主题和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例如,尸体解剖、手术标本医学临床摄影中背景的色彩配置直接影响拍摄的成败。

2.4 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关系,它是处理画面造型、构图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反映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画面中亮的景物多、占的面积大,会给人以明朗之感;画面中暗的景物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有些画面则明暗适中、层次丰富,接近于人们生活中通常所见的视觉感受。

如果从画面明暗分布划分,可以分为亮调、暗调、中间调三种形式。如果从画面明暗对反差划分,可以分为硬调、软调和中间调。硬调画面中明暗差别显著、对比强烈,景物的亮暗层次少、缺乏过渡,给人以粗犷、硬朗的感觉;软调又叫柔和调,它的画面缺少最亮和最暗的调子,对比弱、反差小;中间调又叫标准调,它明暗兼备、层次丰富、反差适中。通常病理标本、显微摄影、病人摄影等医学临床摄影为硬调画面,医患交流、生活护理、迎送病人等医学新闻宣传摄影为软调画面。以上之外多为中间调画面。

2.5 线条

线条一般是指画面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如医学摄影中病房走廊、人体肌肉骨骼器官轮廓线等。根据线条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外部线条和内部线条。外部线条是指画面形象的轮廓线,内部线条则是指被摄对象轮廓线范围以内的线条。

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类。而直线又有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之分,水平线易产生宽阔之感,垂直线易传达刚直之感,曲线则指一个点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并发生变向后所形成的轨迹。在医学摄影中线条自然存在并且丰富多变,常被选择构图之用。例如,手术摄影、医学科普摄影、医学艺术摄影、眼前节、眼底摄影等。

3 医学摄影视觉构图元素的处理要点

3.1 形状的处理

形状是闭合线条产生的结果。然而医学摄影家在相机的取景器中确定色彩范围或安排物体时,没有线条形状依然可以觉察出来。一些基本形状,如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都在医学摄影被摄对象中以某种或其他形式出现。空间由形状和形体决定。正形即形状和形体,负形是形状和形体周围的空白。有些有平衡感的图像互为正负形,在病例标本摄影中,标本与背景互为正负形,在医学摄影中对形状的处理应遵循科学性为先、形状与内容具有逻辑关系、具有内在联系、不喧宾夺主、不形成伪图像为视觉构成原则。

3.2 光线的处理

摄影用光不仅是由造型特点所决定的,它还与不同内容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有密切的联系。在医学摄影中,通常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光效,注重实景光线的运用,强调真实自然的光效[3]。医学新闻摄影、医学科普摄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但应根据拍摄内容来适度地掌握。

3.3 色彩的处理

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拍摄红色,能让人有一种喜庆、奔放的感觉,绿色能让人有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白色让人有一种恐怖、死亡的感觉[4]。在拍摄时应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感情特征明确、相互关系鲜明的色彩,进行恰当、灵活的匹配、组合和运用。

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如红叶象征秋意,橘红的草地告诉我们夕阳正在落山,而姹紫嫣红则显示早晨,而且色彩还能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如肤色红润表现青春年华。在医学临床摄影中常使用蓝绿色系冷调色彩配置,在患者康复等医学新闻宣传摄影中红色系色彩配置更为常见。

3.4 影调的处理

在医学摄影构图中搞好明暗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画面中选择拍摄对象时,在大面积的亮影调中安置一小块暗影调,或是在大面积的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都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有利于表现所要强调的对象或主体。明暗配置在画面构图中还可以用来均衡构图,如果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轻淡的明调,利用构图适当地调整明暗关系,就能够改变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

3.5 线条的处理

在构图中线条的造型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画面框架的相互关系。例如,拍摄同一根输液杆,在画面框架中,它可以居中占满画面,也可以靠边分切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您在拍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和选择何种构图下被摄主体的线条形式最佳、最能表现和反映其本质、最能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5]。

3.6 空间感

空间感也称深远感,在中国传统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画家们所倡导的“画贵深远”,就是强调绘画要有深远的空间感。同样,在医学摄影史上,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也多是摄影家们娴熟地运用透视规律成功地表达出深远空间感的结果。摄影艺术的空间感是怎样借助透视规律表现出来的呢?或者说,医学摄影作品表达空间感是运用什么“材料”和“语言”的呢?医学摄影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用的摄影语言主要是线条和影调。因为摄影作品对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形体透视,即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即影调透视。当然,这两种透视,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要借助适当地选择光线和拍摄角度等来实现。所谓线条透视,就是通过线条的交织关系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大小,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谓影调透视,就是借助影调的浓淡明暗对比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和空间的层次。画面上的影调越暗,表现景物就越近,影调越淡,表现景物就越远。摄影家们常常利用丰富的影调层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深处,把观看者的想象渗入深远的空间。

3.7 立体感

立体感即体积感,是使摄影图像生动、真实的重要一环。摄影与雕塑不同,它是借助占有两度空间的画面来塑造形象的。要克服平面造型的局限,塑造出栩栩如生、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主要就是要运用自己所固有的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上表现出客观对象的三度空间,即表现出所摄对象的立体形状。

医学摄影表现立体感所运用的技术技巧手段和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它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基本上是光线和影调。逆光和侧光以及富于变化的影调,都可以较好地表现立体感。例如,我们所看到的许多成功的医学摄影图像,之所以画面有立体感,生动地表现了拍摄对象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光线变化,影调变化,画面层次丰富,在灰色的影调间常有条条、块块、片片的明亮影调闪现,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体及医学活动的其妙无穷。

4 结论

医学摄影也离不开视觉构成,在画面的构图中,摄影语言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元素是视觉构成形象的原材料,在拍摄时通过对这些造型元素的综合运用、控制来实现拍摄意图,在科学性基础上融入与表现审美价值,是高质量精准医学摄影图像视觉构成与美学价值特性所在。

摘要:本文论述了精准医学摄影视觉构成元素与美学价值,提出了医学摄影在科学性的前提下也具有视觉构成艺术性与美学价值,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摄影”概念,阐述了精准医学摄影图像价值属性。

关键词:精准,医学摄影,视觉构成,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J].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58-72.

[2]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4-136.

[3]杨玉凯,孔令占,王亚平.医学摄影发展研究[J].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5:71-75.

[4]杨玉凯,孔令占,刘英.医学摄影理论与技术[J].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189-19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篇5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6

目前,各地方院校都面临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各所开办了本专业的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受传统的医学高校院系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惯性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往往是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三段式”培养模式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当今世界,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疗市场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医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应用”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同时开设了五年制医学影像诊断和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方向,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各自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基本相同,笼统地把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当成“医学影像”人才培养,这种试图培养既懂得影像诊断又熟知影像技术通识人才的方法,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既影响了诊断方面的学习,又影响了学生对影像技术方面的学习,这种课程体系也有悖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弊端,就应该首先从课程的设置入手,把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从传统的“医学影像”构架上剥离开来,使其分别成为两个专业,这样才能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如何合理地分别设置医学影像技术和诊断专业课程成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3.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人才结构失衡

目前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和影像技术人员在我国医疗机构中都是短缺、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人才在我国更为缺乏。2013年在温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影像学分会年会上秘书长张雪君教授如是说:“就影像诊断专业人才而言,多数三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对其医师的需求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就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而言,二、三级医院的需求主要是以本科学历人员为主。”

二、我国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医学教学观念,改革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根据医学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等相关规律,进行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掌握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趋势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结合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合理设置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大量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专业课程设置,及时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培养人才素质上形成地方高等院校的特色,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置作为培养目标或培养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涵盖了对专业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实践能力的要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反映社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寻找出适合培养本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四年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应用基础理论、临床医学为主干课程,以医用影像物理学、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为主修课程,来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五年制影像诊断专业则应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主干课程,以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为主修课程,来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优化教学资源,平衡人才结构

一方面优化教学资源,教师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现有资源,使毕业生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鼓励地方院校设置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是将来国内医学影像学教育宏观调控的方向。

4.尊重个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培养人才应注重人才的个性化成长。大学教学过程中,人才个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具有特色、专长的创新型人才。

5.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保证人才质量

以科学管理為保障,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如此才能很好地检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反映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质量。此外,建立与完善国家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是促进高等医学影像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金云.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6-17.

[2]伍先禄.国外个性教育理念与实践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借鉴意义[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3):8.

[3]袁力,刘林祥,冯圣平,等.高等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医学与哲学,2003(4):57-59.

作者简介:王志强,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本科教育。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思考与体会 篇7

1 对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问题的思考

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当前,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教材滞后, 更新速度慢。 无论对于高等教育出版社, 亦或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权威性教材, 由于该学科所涉及内容多、篇幅有限, 因而很多只是对各设备原理、流程、参数、指标等进行介绍, 缺乏成像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 要求学生开展该学科学习前, 必须掌握足够的影像技术检查方面的知识, 设备成像原理、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认识之后, 方可确保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加之影像设备更新速度快, 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 该学科专业性较强, 而教材需求量不大, 教材出版周期长, 因此, 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

(2) 学生认识存在着误区。 不少学生都存在如下误区:一是其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为影像诊断, 而非医学工程, 因此, 很多人认为无必要学习影像设备学; 二是该学科属于综合性交叉学科, 内容深奥、枯燥, 因此很多学生表示难学;三是由于该学科教学时间较短, 加之学校设备更新速度较慢, 因而学生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多精力, 所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3)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 多数从事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多具有电子技术、物理、、计算机等专业背景, 而由于该学科涉及面较广, 覆盖高新技术知识, 因而多数教师无论是知识体系的深度, 还是广度都达不到要求, 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 加强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措施思考

(1) 结合教材滞后等问题, 及时补充新内容、新知识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材存在滞后等问题, 教师应当加以总结, 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 依据最新所能接触的新技术、新知识, 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可借助于互联网, 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厂等, 获取最新设备资料, 不断充实教材知识。例如, 就每年所举办的北美放射学会上, 不同公司所发布的各种类型的影像设备及新型技术, 都应当补充为教学内容。此外,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可加入新型设备工作原理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理解新技术及设备的原理, 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

(2) 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制定层次化教学方案

针对学生的误区, 应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 医学影像设备作为该学科学习的基础, 若缺乏影像设备的学习, 则学好该学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从谈起。很多该学科的专家教授不仅在医学诊断方面是专家, 在影像技术、影像设备方面更是精通。另一方面, 虽然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某些知识点涉及到理工科等多门学科, 但是, 学生的学习重点应放在设备原理、结构、功能、应用方面, 因此, 只要学生能够用心去学, 这项并不是无法掌握的。此外, 结合各层次学生, 应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善于把握教学核心, 对课程的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就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 可采用讲解教学方法, 就基础知识薄弱的大、中专学生而言, 除了需要讲授专业知识, 还需要对之前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由于影像设备成像原理各不相同, 教材中也不包括此类内容, 因而当涉及某设备前, 必须对其成像原理进行复习, 使学生明确各设备的优势与缺陷, 将各设备加以横向联系、对比, 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构建起立体知识链结构。

(3) 加强教师培训教育, 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必须结合学校具体情况, 采取多种培训教育模式, 就设备缺乏的学校, 应适当安排教学工作, 并为各教师提供外出深造、学习的机会, 使其通过专项进修, 学术交流, 逐步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专业能力, 积累学科教学经验,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聘请该学科工程技术人才前来讲授某些章节的内容, 或开展专题讲座, 对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就拥有丰富设备的学校, 就该学科某些章节教学工作, 可委派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 对各设备现状、性能参数、原理、流程等加以讲授, 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总而言之, 医学影像设备学属于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客观性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有关设备的推陈出新, 要求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更新自我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不断改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注重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摘要: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综合型学科, 医学影像设备学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发展速度较快的重要学科之一。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及社会需求, 作为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实时进行教学反思, 及时把握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调整教学计划,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思考,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永顺, 李国庆, 张会民, 等.构建部队放射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6 (09) :168-170.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8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成人教育既是学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 目的多元而且模糊

高教[2002]10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 2002年以后医学成人教育招生对象只能是具备相应医学执业许可证的从业人员;2008年以后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 只能是业余教学, 教学时间主要数集中在周末或晚上, 教学课程密集[1]。这样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矛盾突出, 对于临床专业学生来说, 对作为辅助课程的《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够, 学习兴趣不高;多数为学历而学习。

1.2 教学设计与实际脱钩

现行《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教学目的主要为培养临床医生的影像思维及对疾病的影像诊断, 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2]。成人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学前大多数为中专、高职学历;主要在社区、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工作, 少数为二、三级医院工作人员;临床医师为主、医学技术人员及少量药护人员。这些学生从业机构有基础的影像设备, 主要是小功率X光机、B型超声诊断及少量CT机, MRI设备很少;他们对《医学影像学》有一些了解, 对影像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必要性有较深刻的认知。他们对影像医学的学习又有一定的期望。

1.4 教学计划、方案及教学实施基本脱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 (46个学时) 和实践 (8个学时) 两个部分, 以神经五官系统、骨关节及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为主。教学设计主要为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系统组织结构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各论4部分;以基本影像学表现、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为重点。这种课程设计与安排缺少对成人临床医学生的针对性及教学的差异性。成人临床医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丰富临床经验, 有利用简单影像手段解决基本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积累大量关于影像方面的问题, 希望通过成人教育能得到解答, 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种脱胎于现行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计划与成人临床医学生的实际及期望值有较大差异。另外现行影像医学理论教学方法多样化, 很多方法超前, 实践课程少, 与从学生实际从业环境不适应;很多的新知识、新方法不能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 解决教学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课程前期调查分析

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特别是对与《医学影像学》相关的基础信息。例如学生临床从业经历、工作单位影像设备、专业技能、执业范围与影像医学的相关程度等。另外了解学生学习的目的很必要, 一方面学生学习为了得到学位、毕业证书;另一方面希望提高临床技能, 大部分能来上课的学生多属于此类, 他们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来解疑答惑。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 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 有利于针对性选择重点教学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这部分有一定理论基础, 临床经验的学生, 理论课时适当减少, 增加临床实践课时。理论课内容选择应紧扣学生从业环境, 以解决基层临床医疗实际为出发点, 着重讲授骨关节、胸部及消化系统疾病;而需要较高端影像检查设备的系统, 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则应作为较次要内容学习。不同教学内容, 也应有所侧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应作为重点之中的重点学习;影像解剖及系统常见、多发疾病更多在实践教学中体现。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教学方法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影像医学教学中有很大局限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 针对不同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方法。理论课程内容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影像解剖学等应以SBL (Subiect-based learning) 教学法为主, 围绕影像学特点、进行各主题讲解与学习。而疾病各论 (常见病、多发病) 的学习应多偿试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及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教学法, 为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主线, 发挥团队导向学习的优势, 提高学生学与教师授的兴趣与绩效[3,4]。在学习疾病影像方法时, 注重比较学习法的应用, 结合学生从业环境, 提高学生就现有影像条件解决基础临床问题的能力。如评价复杂肩关节脱位复位的效果, 在仅有X光机的情况下, 如何选择合适的X线照方法如前后位、后前位、穿胸位及不同斜位组合拍片, 来初步评价复位成功与否、复位效果等。

2.4 利用传统及现代信息方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学生的从业环境决定了影像医学信息化的程度, 脱离实际环境, 盲目完全应用大医院的信息集成手段如PACS (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ng system) 、RIS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等系统实施影像示教课, 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5];如仍能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胶片示教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利用互联网, 如国内众多的医学影像网站、小范围的QQ群等现代快捷手段, 提高学生对影像医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6], 提高结合实际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综上,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医学影像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现行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只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从业的影像环境, 在教学大纲内适当调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影像医学解决基本临床问题的能力, 培养更多优秀的新型复合型的临床医学人才。

摘要:该文分析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医学影像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影像学解决临床基本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成人教育,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有良, 高德富.中医院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状浅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8) :755-757.

[2]唐曦, 刘洪, 刘卫华, 等.医学影像学五年制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西部医学, 2012, 24 (4) :819-820.

[3]罗健, 范平, 王凌鹏, 等.PBL教学法应用于心内科教学示教中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5) :1022-1024.

[4]史瑞华, 翟仁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211-212.

[5]曾红春, 袁建明, 王晓堂, 等.PACS平台在医学影像专业民族班超声互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 2012, 42 (6) :138-140.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利用X线、CT、MRI、DSA、超声等技术, 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 从而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以达到诊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近十几年来影像医学已成为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 影像诊断技术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为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需要,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探讨如下。

一、把握学科特点, 改革教学手段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各种图像分析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现代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 使得医学影像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 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教学门类和环节多, 知识容量大, 教学内容日趋广泛和复杂的教学体系, 影像教学涉及人体各个器官和临床众多学科, 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由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多样性,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临床教学需要,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多媒体网络技术直观、形象、生动、高效、信息广泛、可选择性强,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 并且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 因而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加强想象的丰富性, 提供的信息量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提供声像图文, 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知手段获得表象, 从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提高学习效率。近几年, 我校医学影像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 全面展示不同影像检查的技术方法、影像特点和应用原则;及时介绍影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原理和实用价值;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和图像简练地说明影像学原理和诊断思路, 减少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文字表述、示意图和影像图片随时匹配展示, 使学生能快速理解文字表达的实际意义、图像生成的原理与机制及图像所表达的病理基础与意义, 真正使学生置身于“影像”世界中。利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大大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操作上看, 非常简捷、方便, 提高了管理档次, 使学生学习有了立体感和直观感;从效果上看, 由于使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及音频和视频等技术, 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以发挥,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

二、紧跟学科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近十几年来,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很快, 以放射诊断学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已经囊括了放射诊断、CT、MRI、DSA、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 课程教学必须适时紧跟学科的发展, 要更新观念,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 围绕从事临床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中心, 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图像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更新, 废除已经失去实用教学价值的内容和资料。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收集图片、图像和其他有价值的病例材料并予以归纳整理, 及时补充到影像教学中。根据临床需要在不同的系统适当增加新的影像知识和技术内容, 如颅脑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必须讲授核磁共振 (MRI) , 心血管循环系统影像诊断必须讲授超声诊断内容等。各种影像检查所显示的有关征象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对每个系统, 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对基本病变及其征象的认识, 要求学生注意鉴别“同病异影”及“异病同影”的现象,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对不同征象的综合分析做出诊断[2]。

从因特网上收集教学资料是充实本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方法, 网上影像学资料内容广泛, 包括有文本资料、图像资料、演示资料、技术资料和课件资料等。全球各大型教学科研机构、影像学中心和从事影像工作的个人网页上不断发布大量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资料和典型, 通过收集处理, 可对影像学教学提供极大的帮助。

三、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然而单纯的理论记忆不能建立有效的图像观察方法, 而精确的图像分析有赖于理论知识和图像表现的紧密结合。所以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诊断能力的培养。根据影像学教学必须多看多分析多实践的规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实验课教学方式, 尽量避免教师灌输式的读片。注意训练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 强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了不至于遗漏重要的影像征象, 读片时应按一定顺序, 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观察。例如在胸部教学中, 提醒学生观察的范围应包括胸廓、肺、纵膈、横膈及胸膜;在分析肺部时, 应从肺尖到肺底, 从肺门到肺周依次进行观察;对于具体病灶, 指导学生重点观察病变的部位、分布、数目、大小、形态、范围、边缘与轮廓、密度的特点及周围情况。每个系统结束时都精选一个典型病例, 以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为主, 老师适时进行启发,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 产生了解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使枯燥无味的形态学变得生动活泼。当学生通过努力找到病变所在或诊断依据时, 老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启发、讲解, 对疑点、难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最后做出总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诱导学生开拓思路, 培养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须利用大量的临床影像检查图像资料, 传统的读片灯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有限, 来源困难, 不便管理, 且由于一些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过程, 特别是形态小、重叠多的器官和部位,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常常无法立体地展示技术操作过程, 也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适时开发了一套医学影像学多媒体实验辅助教学软件, 并建立了一个具有50台学生终端计算机的局域网络实验室。读片实验课全部在网络实验室进行, 学生可以主动地控制整个学习进程, 在实验中教师通过双向交互方式指导学生实验,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实时监看每个学生的读片情况和实验进程, 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 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遇到多个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复杂疑难的影像图片, 教师则通过视频展示集中演示讲解。每次实验课最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在计算机上作答并于网上提交, 实验结束时由教师通过视频展示进行归纳和总结。实验完成后由教师再集中时间批改实验报告, 填写评语和给出成绩, 亦可将电子版实验报告打印出来归档保存, 实验课结束后学生还可利用学校校园网进行课后复习提高。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 能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全面满足影像诊断实验教学的要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飞, 李舟文.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 (7) :131-122.

[2]谢筱唏.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8, (1) :110-111.

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10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 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 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 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 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 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 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 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 (1) 影像诊断, 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 (2) 超声诊断, 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 (3) 介入放射学, 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 (4) 核医学, 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 (5) 影像技术, 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 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 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 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 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 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 (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 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 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 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 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 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 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 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 而且存在辐射问题, 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 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 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 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 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 而且还未达到极限, 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 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 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 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 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 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 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 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 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 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 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 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 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 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 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 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 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 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 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 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 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 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 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 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 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 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 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诊疗手段日益先进, 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 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 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 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 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 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 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 (如物理、计算机等) 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 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 提高英语水平, 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 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 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 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责任意识, 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 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 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 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 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 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 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 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 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 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 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 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 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 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 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 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 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再学习能力, 积极探索, 深入了解知识动向,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 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 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 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生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4) :14-15.

上一篇:苯二氮下一篇:常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