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2024-05-07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精选6篇)

篇1: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第一篇 总论

1、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2、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疟原虫)、血吸虫病(血吸虫)、丝虫病(丝虫)、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钩虫病(钩虫)

3、寄生虫侵入人体的感染方式:经口、皮肤、媒介昆虫、胎盘、自身感染

名词解释:共栖、互利共生、寄生、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带虫免疫

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

一 线虫

1、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

掌握:蛔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生活史记忆要点: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

排出途径:随粪便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侵入途径:经口

虫卵在体外发育适宜温度:21-30℃

幼虫的体内移行过程:

小肠粘膜—小静脉—门脉系统—肝—右心—肺—肺泡—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

小肠

(2)致病

1)幼虫致病:肺蛔虫病 2)成虫致病:1、引起营养不良 2、损伤肠粘膜 3、超敏反应

4、并发症(胆道蛔虫病、阑尾炎、胰腺炎、肠穿孔、胰腺炎)

(3)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最常用(甲苯达唑治疗)

2、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

掌握:鞭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生活史记忆要点:

寄生部位:人体盲肠

排出途径:经粪便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侵入途径:经口

虫卵体外发育适宜温度:26-30℃

3、蠕形住肠线虫(简称蛲虫)

掌握:蛲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生活史特点

1.只需要一个宿主:人

2.成虫的寄生部位: 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

重度感染时,可达胃和食道

3.成虫寿命不超过2个月

4.雌虫必须到达肛周才产卵

5.虫卵发育至感染期时间短(6h)

6.感染期:感染期虫卵(经口或经空气吸入感染)

(2)诊断:检出蛲虫卵或成虫均可确诊。常用方法有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掌握:两种钩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临床表现和诊断

(1)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鉴别要点

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略大

略小

体形

前端与尾端均向背侧弯曲,呈C形

头端向背侧弯曲,尾端向腹侧弯曲,呈S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1对板齿

交合伞

略圆

略扁,似扇形

背辐肋

远端分2支,每只再分3小支

基部分2支,每只再分2小支

尾刺

(2)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小肠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排出方式:经粪便

感染阶段: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皮肤(毛囊,汗腺孔,或皮肤破损处)钩虫也可经胎盘感染,此外十二指肠钩虫还可经口感染,美洲钩虫可通过母乳传播

1)自幼虫侵入人体至雌虫产卵35-49d,寿命3年左右

2)产卵量  10000-30000个/天(十二指肠钩虫)

5000-10000个/天(美洲钩虫)

(3)致病: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2)过敏性肺炎

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病变,“异嗜癖”2)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

(4)诊断:常用饱和盐水浮聚法

(5)防治:在感染钩蚴24h内,用透热疗法,53°C,20min

严重贫血者,口服硫酸亚铁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待贫血纠正后再驱虫。

5、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又称为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又称为马来丝虫)

熟悉:两种微丝蚴的形态

掌握:丝虫的生活史、致病、临床表现和诊断。

(1)生活史中掌握要点:

寄生部位:淋巴系统

媒介昆虫:蚊子

感染阶段:丝状蚴

马来丝虫: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部淋巴系统以及深部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外周血出现时间:晚8点——次晨4点(夜现周期性)

班氏丝虫外周血出现时间:晚10点——次晨2点

(2)致病

1)急性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淋巴管炎(俗称流火)、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和丝虫热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和乳糜尿

(3)诊断:常用方法厚血膜法

治疗药物为海群生

6、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1)生活史要点:

1、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2、幼虫寄生部位:同一宿主的横纹肌:活动较多血液供应较丰富的肌肉(膈肌、舌肌、咬肌、咽喉肌、胸肌、肋间肌及腓肠肌等)

3、感染途径:经口

4、感染阶段:囊包幼虫

5、生活史的完成需要转换宿主。

6、除人以外,许多哺乳动物(猪、犬、羊、猫、熊、野猪、狼等)可作本虫的宿主

7、成虫寿命:1~4个月

(2)致病:旋毛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期

其致病过程可以分为3期:

1)侵入期(肠型期)

2)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

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3)诊断:采用组织活检法,治疗首选药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均可用)

二、绦虫

1、链状带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

掌握:猪带绦虫头节、妊娠节片、虫卵、囊尾蚴的形态;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囊虫病感染方式;囊虫病的致病及诊断。

(1)生活史中掌握要点:

(一)绦虫病

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

排出途径:经粪便

侵入途径:经口

感染阶段:囊尾蚴

(二)囊虫病

寄生部位:人脑、肌肉、心脏、眼等

侵入途径:经口

感染阶段:虫卵

猪帯绦虫发育过程中需两个宿主。成虫寄生在人体内,人是其唯一的终宿主。幼虫寄生猪体,猪是其中间宿主。幼虫亦可以寄生在人体,人亦可以作为中间宿主。

(2)致病

1)成虫致病:肠绦虫病

2)幼虫致病:囊虫病,其危害远大于成虫。人因误食虫卵而感染囊尾蚴。

囊虫病的感染方式:异体(外来)感染--最常见;体外自身感染;体内自身感染--最严重

根据囊尾蚴的寄生部位可分为: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

(3)诊断:便检。治疗绦虫病选用中药槟榔、南瓜子合剂,治疗囊虫病选用吡喹酮、阿苯达唑

2、肥胖带绦虫(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

中间宿主是牛,终宿主是人

掌握:牛带绦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和诊断。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的成虫形态对比。

(1)猪带与牛带的区别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体长       2~4m                4~8m

节片   700 ~1000节              1000 ~2000节

较薄,略透明             较肥厚,不透明

头节    球形,有顶突及小钩      方形,无顶突及小钩

孕节     每侧侧枝7 ~13枝         每侧侧枝15 ~30枝

囊尾蚴   头节有小钩                  头节无小钩

两种带绦虫的虫卵难以区别

(2)生活史中掌握要点:

牛带绦虫寄生部位:人小肠

排出途径:经粪便

侵入途径:经口

感染阶段:囊尾蚴

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牛体(不寄生人体).除牛之外,美洲驼、骆驼、狍、羊、羚羊等也可被牛囊尾蚴寄生。

3、微小膜壳绦虫(又称短膜壳绦虫)虫卵无色透明

掌握: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生活史中掌握要点:

3种感染方式:直接感染、自身感染、经中间宿主发育

寄生部位:人小肠

排出途径:随粪便

侵入途径:经口

感染阶段:虫卵

4、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

人畜共患病,人是中间宿主,食肉动物(犬、狼)是终宿主

掌握:棘球蚴的形态、细粒棘球的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生活史中掌握要点: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狗小肠,所以狗是终宿主

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寄生人体,所以人是中间宿主

寄生部位:肝、肺、腹腔等

感染阶段:虫卵

侵入途径:经口

(2)致病:临床表现

1.局部压迫症状:

肝棘球蚴病(最常见),肺棘球蚴病,脑棘球蚴病,骨棘球蚴病

2.过敏及中毒症状

3.包块

4.并发症:肝、肺及其它

(3)诊断:诊断性穿刺检查法,即从术中获得的棘球蚴液、胸腔积液、腹水或尿与痰液中检获棘球蚴碎片、小钩或原头蚴即可确诊。

治疗棘球蚴病首选是外科手术。早期小的棘球蚴可用药: 阿苯达唑、吡喹酮。

注意: 务必取尽虫囊, 并避免囊液外漏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腹腔感染。

三、吸虫(雌雄同体)

1、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掌握:肝吸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肝吸虫卵是所有虫卵中最小的一个

(1)生活史重点

1.寄生部位: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2.感染阶段:囊蚴

3.感染途径:经口

4.中间宿主:第一 淡水螺 第二 淡水鱼

5.体内移行

(2)致病:阻塞性黄疸、胆囊炎、胆结石、肝腹水、腹壁静脉曲张、肝掌、蜘蛛痣、侏儒症

(3)诊断:便检。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2、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

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布氏姜片吸虫是寄生于人、猪小肠内最大的吸虫。终宿主为人和猪,中间宿主为扁卷螺

其虫卵是人体中最大的蠕虫卵

(1)生活史重点

1.寄生部位:人及猪的小肠

2.感染阶段:囊蚴

3.感染途径:经口

4.中间宿主:扁卷螺

5.体内移行

3、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人畜共患

掌握:肺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生活史重点

1.寄生部位:人或其他食肉哺乳动物的肺内

2.感染阶段:囊蚴

3.感染途径:经口

4.中间宿主:第一 川卷螺  第二 溪蟹、蝲蛄

5.体内移行

(2)诊断:痰液或粪便检查

4、裂体吸虫(又称血吸虫)人畜共患

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生活史重点

1.寄生部位: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门脉-肠

系膜静脉系统

2.感染阶段:尾蚴

3.感染途径:经皮

4.中间宿主:钉螺

5.体内移行:皮—静脉—右心—肺—左心—肠系膜上下动脉—肝门静脉

(2)致病:主要致病阶段为虫卵

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部位为肺和脑

名词解释:伴随免疫P107

第二篇 医学原虫学

分类:

通常根据运动细胞器的类型和生殖方式将原虫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

生活史类型:

1)人际传播型:阴道毛滴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

2)循环传播型:刚地弓形虫

3)虫媒传播型:疟原虫和利士曼原虫

1、溶组织内阿米巴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1)生活史要点:

致病阶段:滋养体

感染期:四个核的成熟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

分裂方式:二分裂

寄生部位:人结肠

(2)临床表现:

1)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

2)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3)诊断:一般在稀便或带有脓血的粪便中,可检出活动的滋养体。甲硝唑是治疗首选

2、杜氏利士曼原虫

(1)生活史要点:杜氏利士曼原虫生活史需要两种宿主—白蛉、人或哺乳动物。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内,无鞭毛体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致病阶段:无鞭毛体

感染方式:白蛉

分裂方式:二分裂

生活史类型:虫媒传播性

寄生部位:单核巨噬细胞内

(2)致病:脾肿大最为常见

(3)诊断:以骨髓穿刺最常用。治疗药物为葡萄糖酸锑钠

3、蓝氏贾第鞭毛虫

(1)生活史要点:

感染阶段:成熟牛核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

致病阶段:滋养体

分裂方式:二分裂

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

寄生部位:十二指肠

(2)致病:腹泻;胆囊炎或胆管炎

(3)诊断:常见胶囊法=小肠液检查:用十二指肠引流或肠内试验法采集标本镜检。治疗药物为甲硝唑(灭滴灵)

4、阴道毛滴虫

(1)生活史要点:只有滋养体期

1.寄居部位:阴道后穹窿,或女性尿道、男性尿道及前列腺、附睾等处。

2.繁殖方式:二分裂

3.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

4.感染阶段:滋养体

(2)致病:机理

自净作用:健康女性阴道内有乳酸杆菌存在,乳酸杆菌可酵解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产生大量乳酸,pH3.8—4.4的酸性环境可抑制其他虫体和细菌的生长繁殖,保证阴道的清洁。

当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时,有利于细菌和滴虫的生长。滴虫寄生后,竞争性消耗糖原,从而改变局部酸碱度,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更利于滴虫的生长与繁殖,并促进继发性细菌感染,加重炎症反应,引起滴虫性阴道炎。

(3)诊断:生理盐水涂片法最常用。治疗首选药物甲硝唑

5、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外周血中看到环状体和配子体

(1)生活史要点: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寄生部位:红细胞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虫媒

(2)致病:疟疾发作机制与红内气裂殖体增殖有关

复发与迟发型子孢子有关

(3)诊断:取外周血液作薄、厚血膜片。传染源为外周血液中含有雌、雄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治疗选用青蒿素。

6、刚地弓形虫(机会性致病原虫)

(1)生活史要点:

中间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终宿主:猫(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假包囊、包囊、卵囊

寄生部位:有核细胞

(2)致病:速殖子是急性感染期的主要致病阶段。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

临床表现:先天性弓形虫病,获得性弓形虫病(淋巴结脾肿大)

()诊断:治疗受染宜用螺旋霉素。

注:生活史的课件我传公邮里了,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多重要,要好好记啊。

篇2: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1、MRI设备的梯度场:X向梯度场、Y 向梯度场、Z向梯度场。

2、T1WI、PMT、PACS分别是指:纵向弛豫加权像、光电倍增管、图像存储传输系统。

3、PET系统组成:PET主机、回旋加速器或发生器、药物自动合成装置。

4、英文的中文名称:DDR直接数字X线摄影、FPD平板探测器、CDFI彩色多普勒血液

成像、PACS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PMT光电倍增管、PET正电

子发射断层成像。

5、医疗器械质控包括:操作、保养、质量检测、维修

6、MRI图像伪影产生的原因有:体内因素、体外因素、MR系统形成的伪影。

7、由超声波引起的效应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生物效应

8、SPECT的性能参数:机械参数,系统灵敏度、散射、空间分辨力

9、PET的性能参数:能量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噪声等效计数率,系统灵敏 度,最大计数率。

10、准直器分类:按准直孔形状:针孔型、汇聚孔型、扩散孔型和平行孔型;按性能分:高 分辨力、通用和高灵敏度型;按能量范围:低能、中能、高能和超能

11.MRI图像伪影产生的原因有体内因素(运动伪影、血流和CSF流动伪影)、体外因素(金 属物体、静电)、MR系统形成的伪影(化学伪影、折叠伪影、低信号伪影)。

12.由超声波引起的效应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生物效应。

13.I为0的原子核不能用于观察磁共振现象.

14.磁共振硬件系统分为:主磁体、梯度系统、RF系统,计算机系统

15.RF脉冲的的种类,按激发分类选择性RF脉冲、非选择性RF脉冲,按波形分类sinc、高 斯型

16.影响MRI线性度的因素:梯度磁场、静磁场 17.影响T2的外部因素:主磁场非均匀性 18.低温制冷剂的作用保持低温使线圈处于超导状态,MRI常用的制冷剂是液氦、液氮

19.按结构组成分,磁共振装置分为:MRI扫描单元、MRI操作单位、MRI控制单元;按主磁

体类型分:永磁、常导、超导、按场强大小分:低场、中场、高场

20.磁体是磁共振装置中核心部分,是使得人体组织产生宏观磁化的条件;磁体的三个基本 参数为:磁场强度、磁场均匀性、磁场稳定性

21.射频系统主要由RF发射单元、MR接收单元;硬件包括RF发生器 RF接收器发射线圈、接受线圈、前置放大器、相敏检波、滤波器、脉冲程序器等;

22.超声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聚焦电路、发射多路转换开关、发射脉冲发生器、二极管开关控 制、二极管开关电路。

23.多振元探头的扫描方式有组合顺序扫描,组合间隔扫描(d/

2、d/4间隔),微角扫描 24.超声波传输中,障碍物界面与超声波波长接近时,易产生衍射。

25.脉冲工作方式超声仪器的脉冲重复频率决定了仪器的 探测深度。26.超声传播中,弹性介质中充满超声能量的空间称为超声场。

27.声源不动,接收器向声源方向运动,接收到的声波频率 高于声源声波频率。28.四大医学影像设备:X射线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 备

29.核医学图像重建的三要素:标准化数据,发射数据,投射数据

30.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三种现象: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31.γ照相机由闪烁探头;电子学线路;显示和处理装置、其它附属装置。

32.γ相机常用的位置电路有电阻矩阵法;电容矩阵法;延迟线法;直接耦合法

33.PET晶体主要有:BGO晶体、NaI晶体、LSO晶体、GSO晶体

34.回旋加速器由:磁场系统、真空系统射频系统、离子源系统、束流提取系统、靶系统和 冷却系统。

35.r相机的技术操作包括:准直器的选择、能峰及能窗的选择、采集类型及参数的选择

一、名词解释: 1.电子准直:利用湮灭辐射的特点和2个相对探测器的符合电路来确定闪烁晶体事件位置和时间的方法称为电子准直。

正电子与电子结合,发生质量湮灭,并转化成两个能2.湮灭效应:质量湮灭效应,量为511keV且传播方向完全相反的r射线光子。3.正电子湮没事件: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参与人体生理和代谢的的过程中发射具有特定半衰期和能量的正电子,此正电子只能短暂存在,随即被组织中的自由电子俘获,生成在180º 方向上的两个511keV能量的γ射线光子的过程。3.涡流:在MRI设备中当梯度线圈接通或是断电产生的感应电流。

4.T1: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纵向弛豫时间)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的63%所需时间。5.T2: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是横向磁化维持到37%所需要的时间。6.正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波源和观察者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时,观察到的波的频率都在变化,7.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称作多普勒效应。

8.励磁:又叫充磁,是指超导磁体系统在磁体电源的控制下逐渐给超导线圈施加电流,从而建立预定磁场的过程

二、简答

1.r相机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γ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是由准直器、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定位 电路、显示记录装置、机械支架和床等组成。

工作过程:γ照相机有一圆盘状的探测器,置于被测部位体外。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口服、静脉注射或髓鞘穿刺引入病人体内,吸收放射性核素辐射向外发射r射线,与准直孔平行的r光子可到达晶体,闪烁晶体激发,退激过程发射荧光光子并被PMT阵列所接收,产生不同响应,PMT离闪烁点越近,响应越强。将所有PMT的输出信号进行加权处理和位置计算,产生的总输出用于确定哪些闪烁事件应该被记录。位置信号确定闪烁点发生的确切位置径过一定时间积累,便可获得一幅二维的闪烁图像。

2.PET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PET由探测器与采集系统、机架、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等组成。工作过程:一些短寿命的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正电子,一个正电子在行进十分之几毫米后遇到一个电子后发生湮灭,从而产生方向相反的一对能量为511KeV的光子。这对光子通过高灵敏度的照相机捕捉,并经过计算机进行散射和随机信息的校正,经过对不同的正电子进行相同的分析处理,我们可得到生物体内聚集情况的三维图像 3.SPECT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SPECT由探测器、机架与检查床、操作台和计算机等部分组成。

工作过程:利用大视野闪烁探头,通过可以旋转机架围绕病人旋转,每隔一定角度采集一定时间的靶器官的投影图,经过图象重建后生成靶器官的横断面图像,在此基础上,经过叠加处理便可得到各个方向的断层图像。4.回旋加速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结构:D型盒,强电磁铁,交变电流,粒子源,引出装置。

过程:置于中心的粒子源产生带电粒子射出来,受到电场加速进入D型盒,在D形盒内受到洛伦兹力作圆周运动,绕行半圈后正赶上D形盒上电压方向转变,粒子仍然处于加速状态。因此粒子每绕行半圈受到一次加速,绕行半径增大,经过多次加速,粒子沿螺旋形轨道从D形盒边缘引出。5.MRI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结构:主磁体,射频系统,梯度系统,谱仪系统,计算机系统 MRI工作过程:通过对静磁场(Bo)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再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6.B超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主要是由探头、超声发射单元、超声接收单元、超声图像处理单元(数字扫描变换)、系统控制单元组成。

工作过程:当超声诊断仪工作的时候,发射电路将电流通过高频振荡变为脉冲电流至换能器,利用探头内晶片的压电效应,将脉冲电流变为超声波发射出去,同时,探头晶片也能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并把超声波转换成电信号,经检测器检测放大,通过信号扫描扫描在显示器(显像管)出现声像,这就是B超图像。7.超声探头的结构和各部分作用 组成:压电晶片、匹配层、背衬吸收块、电极、保护面板、外壳、声绝缘层;

作用:匹配层作用:换能器和人体之间声阻抗匹配;背衬吸收块:吸收晶体背向辐射的超声;压电晶片:发射、接收超声;电极:传输电信号;声隔离层:壳体与振动体之间声隔离,防止超声传至外壳引起反射,产生干扰。

三、问答 1.医疗器械质控的原则 采购质量控制流程:采购需求、技术评估、技术谈判、验收入库、计量检定、性能检测;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流程:操作培训、制订规程、性能监测、不良事件监测、质量信息反馈;保障质量控制流程:质控规程、计量、保养、维修、质量检测。

2.MRI 的励磁的步骤

1.给加热器施加电压UH,打开超导开关v,使开关成为常导状态。

2.在磁体线圈上加电压UL,线圈中的电流随着时间不断增加,根据感应定律磁场开始增能:di/dt=-UL/L。3.获得标称磁场后,电压UL变为零,维持磁场必须的线圈电流IL任存。

4.关断超导开关加热装置,因为线圈和v开关均是超导的,磁体处于持久模式。

5.励磁电缆中的电流以每分钟100A速度降落为零。3.MRI提高图像质量的方法 磁共振成像MR图像质量的评价指标:图像信噪比、图像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均匀度等。1.提高信噪比:信噪比越大,则组织信号成份越多,混在信号里的噪声越少,图像质量越高。2.增加图像对比度:影响对比度因素主要包括被检组织的固有特性(质子密度、T1、T2 等)、选择的各种参数(如脉冲序列、时间参数和磁场强度)及所有影响图像对比的因素(如对比

剂)等。3.提高空间分辨率:取决于成像组织体素容积的大小。体素容积小,能分辨出的细微结构几何尺寸小,空间分辨率高。4.均匀度:指图像上均匀物质信号强度偏差。偏差越大,均匀度越低。4.PET提高图像质量的方法 1.定期维护与保养,严格控制扫描室的温湿度,按照操作规程做好校正与维护以确保图像质量。2.控制示踪剂的浓度、剂量 3.控制示踪剂注射时间及扫描采集时间。4.躯体和脏器运动产生的伪影 :躯体运动的影响可以嘱咐病人尽量避免,针对生理性运动特别是呼吸运动,可采取单床位病灶局部显像的方法,即屏气快速 PET 3D 采集。5.禁食 :如果血糖含量超过200mg/dl则延迟PET扫描。对于糖尿病患者,扫描前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来有效地控制血糖。在检查前要求病人排空膀胱,同时应减少CT扫描和PET扫描之间的时间间隔。

5.SPECT提高图像质量的方法

1、提高探测器的效率,尽可能提高人体组织内的放射性浓度,以便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计数率。以此提高图像的质量;

2、要求扫描时间比所用示踪核素的半衰期短的多,同时要保持患者体位以免引起伪影;

3、加强图像重建技术;

4、进行图像衰减校正

篇3: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1 重视绪论的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堂课的授课效果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着特殊和深远的影响。绪论是一门课程开宗明义的一篇, 是对教材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因此绪论讲授的成败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1]。讲好绪论不仅使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的知识轮廓, 同时也是对学生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掘和激励。

讲好绪论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 精心筛选围绕授课内容的鲜活事例, 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在身边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 用科普一样的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将内容铺陈开来。例如, 从世界卫生组织每年统计的全球死亡率和感染率最高的疾病报告中, 让学生清楚疟疾等多种寄生虫病仍然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尤其是在非洲等贫苦地区疟疾不仅造成高死亡率而且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2006年北京的“福寿螺食物中毒”事件, 让学生了解生吃或半生吃淡水螺、虾、蛙等, 可以引起食源性的寄生虫感染, 此次事件就是由于生食福寿螺而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贴近临床实际, 从身边发生的事入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联系在一起;从常见寄生虫病的逐步有效控制甚至消灭, 新环境下各种机会致病寄生虫病的逐渐增多以及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学生了解医学寄生虫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现阶段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寄生虫所引起的人体疾病到寄生虫在人类免疫系统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复杂的两面性, 寄生虫对人类的健康不是仅有负面的影响, 它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习兴趣。一堂好的绪论课可以直接将学生吸引入新学科的大门, 使其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前沿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逐步改善, 人体寄生虫病的疾病谱已经发生改变, 如过去常见的蛔虫病现在已很少见到, 尤其是随着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日趋严重, 很多以前很少见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开始受到人们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与趋势尤其是我国寄生虫病疾病谱的变化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除了将目前危害仍然比较大的日本血吸虫和疟原虫作为讲授重点外, 还应着重讲授一些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的机会致病原虫以及食源性寄生虫的内容, 而对于那些已消除或基本消除的寄生虫则仅作为一般了解的内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可体现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具有实用性, 使授课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大量的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点不断涌现, 在面对这些海量信息的时候应当进行鉴别、分类、筛选并及时地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又不会盲目跟从, 使他们获得定量的新信息, 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 例如疟原虫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影响、疟原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蠕虫感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作用等, 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紧跟时代的节拍, 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思想, 有益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另外, 在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巨大前景, 如疟疾仍缺乏特效药、脑型疟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高效和安全疫苗的研制仍不尽如人意等, 增加学生对于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 建立他们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使命感。

3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病例引导式教学法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注重知识的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2],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运用先进的病例引导式教学法, 通过将病例分析或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新课内容, 把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临床诊断和防治等知识有机统一, 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的内容前, 首先引入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寄生虫病的典型病例, 包括患者的病史、患者主诉与体征、医生的初步诊断与治疗方案, 同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 让学生成为主体, 使学生在思考病例并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 围绕病例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 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最后由教师或师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的知识框架和主要内容。

摘要: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针对当前学时压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 努力从重视绪论的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前沿成果;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病例引导式教学法三个方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效果,探讨

参考文献

[1]顾丽, 亢静, 董文杰.提升病原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尝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2) :104-105.

[2]厉彦翠, 许红梅, 崔明宝.学案导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5) :68-69.

篇4: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 留学生 教学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学习医学,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实行全英文教学;至今已有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实践,我校成为教育部认证的能够从事来华留学生教学的学校之一[2]。人体寄生虫学是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我一直从事留学生的人体寄生虫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现状

1.1师生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与其他医学院校类似,本校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少部分留学生来自非洲国家。他们的官方语言基本是英语,对英语的认知和书写能力较强,但大多数留学生的英语发音地方口音较重。而参与寄生虫教学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国内院校,虽然英语发音以美式英语为主,但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沟通,给教学工作造成障碍。

1.2缺少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教材。

虽然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大多数专业都缺少适合我国留学生群体的教材,人体寄生虫学亦如此[3]。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过多且书价昂贵,学生不愿购买;我们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留学生的特点,选用汪世平主编的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理论教材,但其英文翻译有不规范之处。

1.3教学内容与留学生所在国国情脱节。

与临床专业的中国学生类似,大多数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主要从事临床医生这一职业。而寄生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有些寄生虫病在我国已被消灭或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在非洲一些国家仍然广泛流行,例如疟疾、丝虫病等。目前,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讲解,使留学生对该类疾病在本国的流行情况产生误导。

1.4留学生的课堂气氛活跃,但纪律性较差。

与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充满热情;上课喜欢提问,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课堂纪律普遍较差,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组织纪律涣散,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讲话、随意出入教室等情况,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2.提高留学生寄生虫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校留学生教学均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英语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包括听力、口语表达、专业词汇量等)是师生之间建立联系的必备条件。一方面授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参加英语培训,强化口语训练,并多与留学生沟通,以了解和适应留学生的发音规律与习惯。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掌握大量的与寄生虫学相关的生理、解剖、免疫等专业词汇,以对知识点充分讲解,提高授课质量。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英文原版的图片、视频等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图文并茂,有利于留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2选用合适的授课教材。

教材作为授课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手段之一[4]。国内出版的英文教材,在语言描述和表达上与原版教材有较大差距,不利于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选用Burton J.Bogitsh主编的第四版《Human Parasitology》及Thomas C.Orihel和Lawrence R.Ash主编的第五版《Atlas of Human Parasitology》作为主要的理论课教材,同时参考汪世平主编的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课则以山东大学医学院及中山大学医学院内部发行资料为参考,结合留学生的特点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课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2.3有针对性的备课。

对于寄生虫课程来说,每种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与防控,地域与气候的差别不大;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流行病学状况,因此根据其流行情况着重讲解留学生所在国发生概率较高的寄生虫病,对于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从事寄生虫病的诊治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招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三国,少数学生来自非洲国家;因此,每次授课前我们都会根据WHO提供的寄生虫病的最新资料,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家该种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放矢地有所增减,修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与留学生自身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丝虫病,目前印度及非洲国家流行仍然比较严重,而我国在2006年就已经完全消除了该病,所以在讲到该病时,重点讲解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同时着重介绍我国消灭该病的“食盐加海群生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加强留学生的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留学生的课堂管理,我们采取督促与吸引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针对留学生思维较活跃的特点,授课时增加了一些能够让学生参与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明显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与学校留学生管理部门沟通,加强留学生的考勤管理,督促留学生按时上课,提高上课出勤率,避免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将出勤率计入留学生的平时成绩,汇入期末总成绩。

3.结语

留学生教育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和教学理念,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医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6]。但留学生与国内本科生在很大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校留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特点,对留学生全英文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有助于改进完善留学生教学状况,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岑建君.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5):47-48.

[2]李雯.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发展初级阶段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徐州医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3,(36):176-178.

[3]刘彦,张愉快,邹菊,等.医学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全英文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63-65.

[4]王少华,诸欣平,杨静,等.提高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3):228-230.

[5]韦艳霞,付琳琳,刘转转,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考试周刊,2014(76):164-165.

篇5: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也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

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着重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保障人类健康。五大寄生虫病(WHO): –

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

―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来表示疾病的负担(disease burden), DALYs 是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DALYs值越大,表示对健康的损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

(malaria)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丝虫病

(filariasis)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钩虫病

(ancylostomiasis)蛔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

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 •

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原体引起疾病

媒介引起疾病传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慢性损害,劳动力丧

生命质量下降,影响社会生

影响优生优育及人口素质

人兽共患病,畜牧业损失

寄生虫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寄生虫及媒介昆虫药物抗性株出现,遗传下一代,增加防治难度。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某些病从自然界带入人类。人类交往频繁,人口大量流动。全球变暖,导致虫媒病的流行。不良饮食习惯,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三节

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包括

新现寄生虫病(neo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

再现寄生虫病(re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 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

第四节

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生虫引起人体致病机制,寄生虫生态与流行病学,寄生虫病的防治,分子寄生虫学,息技术与寄生虫生命现象的模型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栖: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互利共生: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均获得益处并相互依赖。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者则为寄生。寄生关系的演化

⒈形态变化⒉生理功能的变⒊侵袭力的变化⒋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⒌基因变异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一、寄生虫生活史

直接型: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如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原虫;以蠕虫为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钩虫等此种类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间接型: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后才能感染人体,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如丝虫、血吸虫和旋毛虫等蠕虫的生活史均属此型生物源性蠕虫。

二、寄生虫及其类型 •

寄生部位: –

体外寄生虫 –

体内寄生虫 •

寄生虫寄生特性:

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疟原虫 –

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粪类圆线虫

偶然性寄生虫

寄生时间:暂时性寄生虫、长期性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等。

三、宿主及其类型

终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并在人体内产卵,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有两个中间宿主的寄生虫有第一和第二之分,如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淡水螺(沼、涵、豆),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

三、宿主及其类型

储蓄宿主(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条件下可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些动物称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例如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猫,猫即为该虫的~。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的正常宿主是人和犬等动物,野猪是其非正常宿主,童虫侵入野猪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仅维持在幼虫状态。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

掠夺营养

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定居均可造成宿主组织损伤或破坏。如布氏姜片吸虫依靠强而有力的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可造成肠壁损伤;并殖吸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引起肝、肺等多个器官损伤;细粒棘球绦虫在宿主体内形成的棘球蚴除可破坏寄生的器官外还可压迫邻近组织,造成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蛔虫在肠道内相互缠绕可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有些兼性或偶然寄生虫侵入人体或造成异位寄生,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或定居引起宿主的组织损伤一般较专性寄生虫更为严重。如果寄生部位是脑、心、眼等重要器官,则预后相当严重,可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致命。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排泄、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的崩解物,蠕虫的蜕皮液等可能引起组织损害或免疫病理反应。如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支睾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附近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血吸虫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再如,钩虫成虫能分泌抗凝素,使受损肠组织伤口流血不止。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宿主清除了体内的寄生虫

宿主清除了大部分/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 •

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与★带虫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这些感染者能传播病原体,称带虫者,carrier); •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

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形成幼虫移行症(内脏、皮肤)。•

☆异位寄生:指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如日本血吸虫卵正常应沉积在肝、肠,但也可寄生在脑、肺等处。由异位寄生引起的损害叫异位损害 •

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 寄生虫病流行环节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传播

易感者: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寄生虫病的常见感染途径有:

经口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

经皮肤感染:如钩虫、血吸虫等;

经胎盘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等; •

经呼吸感染:如蛲虫、棘阿米巴等; •

经输血感染:如疟原虫等;

体内重复感染(自身感染):如微小膜壳绦虫、粪类圆线虫等。

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

自然因素:地理、气候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生物因素:中间宿主—节肢动物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在我国的分布不超过北纬33.7。,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无血吸虫病流行。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的行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第三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方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这种情况称地方性。

2.季节性 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会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

3自然疫源性

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消灭传染源 在寄生虫病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是主要环节。在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非流行区,监测和控制来自流行区的流动人口是防止传染源输入和扩散的必要手段。

vvv 2.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的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控制和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是切断寄生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vvv 3.保护易感人群 人类对各种人体寄生虫的感染大多缺乏先天的特异性免疫力,因此对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最直接方法。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时可预防服药和在皮肤涂抹驱避剂。要掌握寄生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规律性 

寄生关系及演化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别 

寄生虫病特点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

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以生活史为中心环节,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期和感染方式(途径):与流行和防治有关 2.寄生部位和虫期:与致病有关 3.排虫期和排出方式:与诊断有关 4.移行途径:与致病有关 5.主要致病虫期:与致病有关 6.中间宿主:与流行有关 7.保虫宿主:与流行有关

主要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重要生态习性及传播的主要虫媒病。

变态:全变态、不全变态 

不同纲的基本形态特征

虫媒病:媒介—病原体—疾病及传病方式 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原则

1.眼: 裂头蚴病、眼囊虫病、弓形虫脉络膜视网膜炎

2.脑: 脑囊虫病、脑裂头蚴病、脑型疟疾、弓形虫脑

炎、阿米巴脑炎、脑并殖吸虫病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3.肺: 卫氏并殖吸虫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螨性哮喘

4.肝: 肝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疟疾、肝包虫病、肝

阿米巴病、黑热病、肝片吸虫病 5.肠: 蛔、钩、鞭、蛲、姜片虫、日本血吸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肠阿米巴、贾第虫 6.生殖器官: 阴道毛滴虫(阴道炎)、阴虱(皮炎)1.皮肤:旋毛虫病、皮下囊虫病、皮肤蚴虫移行症、皮肤阿米巴病、皮肤黑热病、螨性皮炎、疥疮、皮肤蝇蛆病、蚤、虱叮咬性皮炎 2.淋巴系统:

丝虫病、黑热病、弓形虫淋巴结炎 3.循环系统(血管、血液):

疟疾、丝虫病、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 

一、总论: 

寄生虫的类型 

生活史类型 

宿主的类型:

转续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等。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 

二、蠕虫、原虫: 

重要寄生虫的学名(世界6大热带病、我国5大寄生虫病)。

三、节肢动物:

蚊、蝇、蜱、螨、蚤、虱。

医学原虫学

生活史】 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人体肠道或其他脏器,引起肠内、外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oebiasis, extraintestinal amoebiasis);溶组织内阿米巴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病率比寒带地区高。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期是4核包囊,致病期为滋养体,其生活史过程如下图所示。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简单,感染期包囊经口摄入后,在肠内酶类的作用下包囊内虫体活动,脱囊而出;四核虫体经分裂后发育成8个子虫体,即摄食和以二分裂增殖。在肠内下移过程中,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虫体可以变圆,分泌囊壁,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

【学习要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过程勿需中间宿主;

成熟的四核包囊即感染期,经口(不洁饮水、食物)摄入后获得感染;

本虫可致肠道感染(肠阿米巴病),也可致肠道以外的感染(肠外阿米巴病);

临床实验室诊断多自患者粪便中查大滋养体,或自慢性感染者及带虫者的粪便中检查包囊。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其中直径2~4μm圆球形的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类为主的终宿主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在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而前鞭毛体期寄生于中间宿主白蛉体内。我国主要为中华白蛉和吴氏白蛉,在这类昆虫的中脑内形成前鞭毛体期,当白蛉叮人吸血时注入人体引起传播。

【学习要点及难点】

(1)两个不同的生活史时期:即无鞭毛体(2~4μm)和前鞭毛体(1.5~3.5×20μm)。无鞭毛体卵圆形,内有较大而明显的核,动基体较小,杆状,位于核旁;前鞭毛体则呈梭形,前端有长15~28μm的游离鞭毛,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位于前部。

(2)白蛉为其传播媒介:白蛉叮人吸血时将前鞭毛体注入人体,转化为细胞内寄生的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在胞内行二分裂繁殖直至细胞胀破,无鞭毛体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这一阶段呈慢性过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一生,无鞭毛体可寄生在全身所有组织、内脏,诸如骨髓、脾、肝等的巨噬细胞内。(3)随着白蛉吸血,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进入人体后,潜伏期在2~6个月不等,甚至数年,可出现发热、寒战、恶心、不适、体重减轻、频发腹泻等急性病程,可致死亡。而流行区的人群可以皮试阳性而无急性发病史。病人经治疗痊愈后,可以获得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再感染的强力的免疫。

(4)患者可以出现T细胞功能抑制,故被认为是HIV感染者的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

(5)消灭媒介白蛉是本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生活史】 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寄生在人或某些哺乳动物小肠内,引起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该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呈世界性分布,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温暖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寒冷地区。由于该病在热带地区发病率高,在这些地区的旅游者感染机会较多,故也有―旅游者腹泻‖之称。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活史中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时期。滋养体以二分裂进行分裂增殖,产生两个滋养体。滋养体寄生在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虫体附着于肠绒毛可以造成组织的损害。滋养体在结肠处分泌成囊物质形成包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简单,只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阶段,成熟包囊(4个核)是感染期;

(2)本病虽然全球性分布,但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

(3)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感染后常呈无症状带虫状态,但在艾滋病等免疫机能低下患者可引起重要的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甚至可致死亡。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生活史】 阴道毛滴虫寄生于女性阴道和泌尿道,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亦可寄生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引起感染。生活史只有滋养体期,既是感染期又是致病期。本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为性传播疾病,是女性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与宫颈癌和HIV感染倾向有关。

【学习要点及难点】

(1)阴道毛滴虫一般寄生在泌尿生殖系统。虫体在阴道壁上皮细胞生长时,消耗糖原,阻碍了阴道内乳酸菌酵解产生乳酸的作用,使阴道的pH值由正常的酸性变为中性或碱性,适于虫体和细菌的生长,即破坏了所谓的阴道 ―自净作用‖。另有体外实验表明,虫体可以分泌多种因子,对宿主组织起到附着接触杀伤的作用。

(2)本病可经性传播(直接传播)或经浴池、浴具及游泳衣传播(间接传播),临床潜伏期为4~28天,症状主要为阴道分泌物增加,甚至呈绿色、泡沫状、并伴有外阴搔痒。慢性病人则无症状或分泌物偏多等(3)阴道毛滴虫是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本虫感染的治疗效果虽然较好,但也存在重复感染问题,故性伴侣需要同时治疗以达到根治目的。

疟原虫(Plasmodium)【学习要点及难点】

(1)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按蚊为传播媒介;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2)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多见多发;恶性疟严重,来势凶,可引起脑型疟;凶险型疟疾绝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多发生于流行区儿童、无免疫力的旅游者和流动人口;

(3)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疟原虫需要人-蚊转换宿主后才能完成生活史,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gametogony),继而进行孢子增殖(sporogony);

(4)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paroxysm)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疟疾周期性发作是由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疟疾的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anemia)和肝脾肿大(splenomegaly);

(5)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完成一个红细胞内期的发育,间日疟原虫约需要48 h;恶性疟原虫约需要36~48 h;三日疟原虫约需要72 h;

(6)疟原虫感染阶段为:子孢子(蚊叮刺,主要方式)或红内期无性生殖阶段(输血感染,少见)。

(7)疟疾的诊断:主要是在外周血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各期形态。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从受检者外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8)疟疾的再燃(recrudescence)和复发(relapse):根据疟疾再次发作时疟原虫的来源可分为再燃和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只有再燃而无复发。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9)疟疾防治策略是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广大地区,采取以防治传染源和防蚊为重点,结合减少村内外蚊虫孳生地的综合措施;在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灭蚊和防治传染源并重的措施;在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以改变生态环境、防制传播媒介为主、结合传染源防治的综合措施;在发生洪灾地区加强疟疾监测,出现疫情波动时采取灭蚊和预防服药的应急措施。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生活史】 弓形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在终宿主(猫科动物)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在中间宿主(其他动物或人)体内进行无性生殖。卵囊随猫粪便排出,被其他动物或人摄入,子孢子逸出,侵入有核细胞,并扩散至全身,在有核细胞内分裂增殖,并破坏宿主细胞。人体感染不仅来自包含卵囊的猫粪便,也可随食入含有包囊的肉类或乳品。母体内快速增殖的虫体(速殖子)可侵入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脉络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在艾滋病、肿瘤长期化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可导致致死性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弓形虫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经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中间宿主极其广泛,包括各种哺乳类动物和人等,弓形虫可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

(2)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主要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致病有关;包囊和卵囊与传播有关;

(3)弓形虫的致病作用与虫株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弓形虫可分为强毒和弱毒株系,强毒株侵入机体后迅速繁殖,可引起急性感染和死亡;弱毒株侵入机体后,增殖缓慢,在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包囊,很少引起死亡。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其中的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

(4)速殖子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在细胞内寄生和迅速繁殖,以致细胞被破坏,速殖子逸出后又侵犯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破坏,因而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水肿、单核细胞和少数多核细胞浸润;(5)动物和人类弓形虫感染较普遍,但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对于免疫机能低下者可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弓形虫是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6)弓形虫病分先天性弓形虫病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两类。前者导致不良妊娠或出生缺陷;后者在免疫功能受损情况下可致严重后果;

(7)防治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强化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奶制品;孕妇不宜密切接触猫,要定期作免疫血清学检查,以减少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的几率。本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对增殖期弓形虫有抑制作用,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孕妇感染的首选药物是螺旋霉素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生活史】隐孢子虫生活史简单,只有一个宿主。虫体在人体内即有无性增殖(裂体增殖),又有有性生殖(配体生殖)。前者为致病阶段,后者为传播阶段。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简单,整个发育过程无需宿主(如人、羊、猫、犬和兔等动物)转换。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的卵囊即具感染性;

(2)隐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是重要的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性致病原虫;

(3)卵囊为本虫的唯一感染阶段;

(4)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本虫后,常表现为自限性腹泻;免疫功能异常者(如艾滋病患者),疾病的发作多为渐进性,但腹泻的程度往往更为严重;

(5)诊断的依据是在腹泻病人粪便内查得卵囊。常用的方法有: ①金胺-酚染色法;②改良抗酸染色法;③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④免疫学诊断方法;⑤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卵囊;

(6)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临床症状的卵囊携带者。动物传染源主要包括感染本虫的家畜,如羊、猫、犬和兔等动物。新生小牛、小山羊最易感染,也是重要的感染来源;

(7)本虫主要经―粪-口‖方式传播。人际间的传播可发生于直接或间接与粪便接触。水源污染是造成隐孢子虫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性恋者之间的肛交可导致本虫的间接传播;

(8)防止本病流行的基本措施是加强人畜粪便的管理,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治疗本病可试用螺旋霉素、巴龙霉素和大蒜素。

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生活史】肺孢子虫在宿主肺组织内的发育过程已基本清楚,但在宿主体外的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明了。

(1)肺孢子虫的感染期为含8个囊内小体的成熟包囊;

(2)肺孢子虫为机会性致病原虫。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处于潜伏状态的肺孢子虫即进行大量繁殖,并在肺组织内扩散导致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流行型和散发型。肺孢子虫肺炎是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艾滋病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3)查获包囊或滋养体为确诊依据。收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后镜检或经支气管镜、皮穿刺或开胸肺活检。常用染色方法有姬氏、甲苯胺蓝和四胺银染色法等。此外还可使用分子生物学诊断(DNA杂交和PCR)、X线和CT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一般不用于肺孢子虫病的诊断;肺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本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清楚,推测可能由人-人间的飞沫传播;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是避免与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治疗可试用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

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寄生于人体结肠内,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2)滋养体可侵犯宿主的肠壁组织引起结肠小袋纤毛虫痢疾(balantidial dysentery)。病理变化颇似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多数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但粪便中可有虫体排出。重度感染可致消化功能紊乱。

(3)粪便直接涂片法查出滋养体或包囊可确诊本病。必要时亦可采用乙状结肠镜进行活组织检查或用阿米巴培养基进行培养。

(4)结肠小袋纤毛虫呈世界性分布,其中热带、亚热带较多,已知3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虫,其中猪的感染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人体的感染较少,呈散在发生。人体感染主要是通过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

(5)本虫的防治原则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同。治疗可用灭滴灵或黄连素等。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生活史】 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2)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

(3)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

(4)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5)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生活史】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溪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

(2)肺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慢性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3)肺吸虫因寄生在适宜的终宿主肺脏而得名,肺吸虫病主要包括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兽共患型)和斯氏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狸殖吸虫病(兽主人次型)。前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可以分为: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亚临床型及其他型;后者引起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

(4)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但因从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困难,可用免疫学诊断作为辅助手段;

(5)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分为终宿主(人,水牛等)和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两个发育阶段。感染性尾蚴自钉螺体内逸出后,一旦接触人的皮肤,便在瞬间(1 min~5 min)钻入皮下,进入组织和循环系统,并在肠系膜和肝门静脉定居、产卵。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在终宿主体内,成虫主要寄生在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卵经粪便排除的过程伴有宿主肠粘膜的破溃。

(2)幼虫的无性繁殖在钉螺体内进行,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灭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3)血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感染方式是经皮肤钻入。

(4)雌虫所产的大多数虫卵顺门静脉血流到肝脏和逆血流到达肠壁。

(5)日本血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成熟的虫卵所致。基本病变为虫卵沉积在组织内诱发虫卵肉芽肿(granuloma)形成,病变部位以肝脏及结肠组织为主。

(6)粪便中发现虫卵或孵化发现毛蚴,是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诊断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测,是目前综合检查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有效手段。

(7)日本血吸虫病防治宜采用综合措施:查病治病,查螺灭螺,管粪管水和加强个人防护等;研制新的杀虫药物、对环境无害的灭螺新药、基因工程疫苗和标准化免疫检测试剂等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急需的,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生活史】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猫肠道内,偶然寄生人体;但其幼虫(裂头蚴)可侵入人的组织,引起裂头蚴病(sparganosis)。

【学习要点及难点】

(1)曼氏迭宫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猫、狗等动物,虫卵入水后才能发育,有两个中间宿主以及转续宿主,裂头蚴可以在多个转续宿主体内实现转换,在人体内寄生的时期主要是裂头蚴,人体成虫感染较少见。

(2)裂头蚴对人体主要引起占位性损害,尤以眼、脑等重要器官受累为甚,感染原因是由于生食蛙肉、蛇肉,用蛙肉敷贴伤口或饮用生水等。

(3)在全国各地均有散在的裂头蚴病病人,防治主要靠加强卫生宣传,治疗主要是手术取虫。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成虫的孕节及其内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孵化出六钩蚴,后者移行于肌肉组织发育为囊尾蚴。人体感染是因为误食活囊尾蚴引起。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学习要点及难点】

(1)人是该虫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小肠,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

(2)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当猪吞食到孕节或虫卵后,六钩蚴在猪体肌肉内发育成囊尾蚴。

(3)囊尾蚴和虫卵都是感染期:当人误食活囊尾蚴后,在人体内长为成虫;人若误食虫卵,释出的六钩蚴在人体发育成囊尾蚴,导致人体猪囊尾蚴病。

(4)成虫寄生除掠夺营养外,可通过机械损伤和化学刺激引起消化道症状。囊尾蚴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并依寄生的数量、部位和患者的反应不同而异。在临床上常见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和眼囊尾蚴病三类。人感染囊尾蚴病常通过自体内、自体外和异体感染三种途径。

(5)肠绦虫症的诊断主要靠病史询问和粪检虫卵和孕节;囊尾蚴病的诊断则依寄生部位的不同可通过手术活检、眼底镜、X光、B超、CT和MRI等进行诊断,并常需血清学技术予以辅助诊断。

(6)全国有散在病例,但主要流行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各省,以及鲁、豫、皖交界地区,南方主要见于广西和云南省。

(7)防治主要靠抓好―驱、管、检‖的综合措施,即驱虫治疗患者、管理好粪便和水源以及加强肉类检疫,改变不良的食肉习惯等。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生活史】 牛带绦虫生活史基本同猪带绦虫,成虫均寄生在人的消化道。但幼虫阶段仅寄生在牛体内,人体感染是因生食或半生食牛肉所致。因牛囊尾蚴不能在人体寄生,因此人不会患牛囊尾蚴病,危害性不如猪带绦虫严重。

【学习要点及难点】

(1)两种带绦虫的虫卵在形态上难以区别,但它们的成虫和囊尾蚴的形态,以及生活史和致病都有明显区别,在临床上要注意鉴别。

(2)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孕节脱落后经常主动地逸出肛门。牛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

(3)人因误食活的囊尾蚴而感染,成虫引起的肠绦虫症症状较猪带绦虫略重。但该虫卵对人无感染性,人体内极少见牛囊尾蚴寄生。

(4)除全国各地有散在病例外,主要流行在我国西部的农牧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防治原则同猪带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nana)

【生活史】 为鼠类肠道常见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微小膜壳绦虫孕节脱落后和其中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蚤类或面粉甲虫等吞食后,发育成似囊尾蚴。人因误食了带有幼虫的中间宿主而获得感染。这一过程为间接发育。人或鼠体内的虫卵也可在小肠上皮绒毛直接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这一过为间接发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主要是鼠体内的寄生虫,仅偶然感染人体。

(2)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中,虫卵和六钩蚴既可以通过蚤类中间宿主间接发育为似囊尾蚴后再感染终末宿主;也可以直接感染另一终末宿主并直接发育;甚至可以在原终末宿主体内直接发育,从而引起严重的自体内重复感染。

(3)人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病可能是因为误食到该虫的虫卵,或误食带有似囊尾蚴的蚤类昆虫,也可能是自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体内感染。

(4)膜壳绦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机械损伤肠壁、虫体代谢产物及分泌物的毒性等导致消化道症状和过敏性反应。诊断主要靠粪检虫卵或孕节。

(5)分布在气候温暖地区,与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关系密切。防治主要靠治疗患者和注意个人卫生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小肠,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中间宿主(羊、牦牛等)吞食后,六钩蚴孵出,钻肠壁经血流至肝、肺等器官,发育成棘球蚴。当终宿主捕食羊等中间宿主后,棘球蚴中的原头蚴进入犬的小肠,发育成成虫。人因误食了污染有虫卵的食物或饮水,可导致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棘球蚴病是我国西北布和北方广大农牧区危害十分严重的人兽共患病。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在多种草食性动物,生活史循环是在动物之间完成。但棘球蚴也可寄生人体。

(2)对人体而言感染期是虫卵,人因误食虫卵而感染。棘球蚴主要寄生于肝脏,其次是肺脏等,引起棘球蚴病。

(3)棘球蚴为圆形的囊状体,大小可由数毫米到数十厘米。囊内充满淡黄色囊液,囊壁内层向囊内芽生大量的原头蚴和生发囊、子囊、孙囊等。在人体内主要表现为囊性包块形成、对组织压迫占位、超敏反应以及中毒等。

(4)棘球蚴病的诊断主要靠X线、B超、CT等影像学手段;体液的病原学检查可确诊;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用作辅助诊断。

(5)该病主要流行在我国西部的牧区,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手术中注意要完整摘除虫囊又勿使囊液外漏。预防靠加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和严格处理病畜内脏等。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为土源性蠕虫)。成虫(adult)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腔内。受精虫卵(fertilized egg)随粪便排除体外,在外界适宜的环境发育成感染性虫卵(infective egg)。

(2)本虫感染阶段为感染性虫卵(infective stage egg),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

(3)感染后在宿主小肠孵出的幼虫,必须在体内经过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

(4)幼虫和成虫均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以成虫引起的合并症的危害最为严重。

(5)在粪便内发现虫卵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

(6)蛔虫病的防治以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为主要手段。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为土源性蠕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内。受精虫卵随粪便排除体外,在外界适宜的环境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所需条件与蛔虫的相似。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2)本虫感染阶段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

(3)感染后在宿主小肠孵出的幼虫钻入肠黏膜进行发育,返回肠腔后再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

(4)成虫是本病主要致病阶段。

(5)在粪便内发现虫卵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

(6)鞭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基本与蛔虫病的相似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为土源性蠕虫)。成虫寄生于盲肠、结肠和回肠下段。成虫夜晚至肛周产卵并在该处发育。

(2)蛲虫的感染阶段是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是经口感染。常为自体感染。

(3)蛲虫成虫为致病阶段,导致肠粘膜病理改变。成虫异位寄生可导致严重后果。

(4)蛲虫病主要在幼儿积聚的场所(托儿所、幼儿园)流行。

(5)用透明胶纸法在肛周发现虫卵是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

(6)蛲虫病的防治包括积极治疗患儿,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为土源性蠕虫);

(2)钩虫的感染阶段是丝状蚴,感染方式是经皮肤(十二指肠钩虫偶可经口);

(3)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虫体寄生于小肠,咬附肠黏膜吸取宿主血液造成慢性失血,其原因包括成虫吸血及边吸边排、黏膜伤口渗血、更换咬附部位原咬附部位继续渗血,以及虫体活动造成的组织和血管损伤;

(4)在粪便内检测到虫卵即可确定钩虫感染,两种钩虫卵形态并无区别;

(5)钩虫感染与粪便管理不严、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加强粪便管理、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防止钩虫病流行的主要手段。

丝虫(filaria)

【生活史】 在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均寄生于淋巴系统,故称淋巴丝虫。雌虫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microfilaria)。微丝蚴在淋巴管内经淋巴血液循环进入血液系统。当媒介按蚊叮咬吸血时,微丝蚴进入蚊体内,发育成感染性的丝状蚴(filarial larvae),后者在按蚊吸血时经伤口侵入人体,并逐步移行至淋巴系统发育为成虫。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学习要点及难点】

(1)丝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人为终宿主,按蚊为中间宿主。

(2)两种丝虫均寄生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寄生在深部和浅部淋巴系统,以深部多见;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3)丝虫的感染方式为媒介蚊虫的叮咬;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的传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按蚊。

(4)感染阶段均为丝状蚴。

(5)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班氏丝虫在外周血液出现的时间为10:00 pm~2:00pm;马来丝虫为8:00pm~4:00 am。遵循这一周期性的规律检查血液中的微丝蚴可提高检出率。

(6)丝虫感染后病程分为:①微丝蚴血症: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一般无症状,成为带虫者或仅有轻度症状;②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常见于下肢)和丝虫热(出现上述局部症状时,又伴有畏寒、发热);③慢性阻塞性病变:象皮肿,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④隐性丝虫病:亦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约占丝虫病人的1%。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生活史】 旋毛虫是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小肠和肌肉组织内的寄生虫。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个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自幼虫发育为成虫)必须更换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包的肉类时,幼虫脱囊,钻入肠粘膜中,再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雄虫死亡,雌虫产出幼虫,后者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组织器官。侵入横纹肌的幼虫形成囊包。囊包或者钙化,或有机会进入其他肉食动物继续发育。近年认为旋毛虫属分为7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未确定的基因型。其中伪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的肌肉期幼虫无囊包。

【学习要点及难点】

(1)成虫和幼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动物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各种动物则通过相互残杀并捕食含幼虫的尸体或食用了含幼虫的动物肉类而感染。(2)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

(3)囊包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一般熏烤、腌制和暴晒不能杀死幼虫。

(4)感染阶段:囊包(含幼虫);感染途径:经口感染;传播途径:经肉食品传播。

(5)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

(6)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亦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7)临床病程分为侵入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幼虫移行期、寄生期(以肌肉病变为主)和囊包形成期(恢复期)。重症患者可因毒血症或心肌炎死亡

(8)病原诊断困难,病史、食剩肉类检查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肌肉活检(常取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在半数患者可获肯定的结果;免疫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是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之一。

(9)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蚊(mosquitoes)【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蚊的发育为全变态。卵、幼虫、蛹在水中生活,成虫在陆地生活。完成生活史约需9~15天。雌蚊寿命约1~2个月,雄蚊寿命约1~3周。

(2)蚊的孳生地可分为田塘型、缓流型、丛林型、污水型和容器型5种类型。

(3)仅雌蚊吸血。不同蚊种吸血时选择的宿主不同,有的嗜吸人血(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等),有的偏嗜动物血(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嗜吸人血的也可兼吸动物血,偏嗜动物血的也可兼吸人血。多数蚊种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伊蚊多在白天活动。

(4)蚊的栖息习性可分为家栖、半家栖和野栖三型。

(5)蚊的季节消长:在我国大多数地区6~9月是成蚊密度高峰季节。各蚊种的越冬虫期不同,可以虫卵、幼虫或成虫越冬。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6)蚊可传播疟疾(malaria)(主要传播媒介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丝虫病(filariasis)(主要传播媒介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B encephalitis)(主要传播媒介有三带喙库蚊)和登革热(dengue fever)(主要传播媒介有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7)防制原则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蚊的孳生地特点进行环境治理。根据蚊的栖息习性进行化学防制。利用生物杀虫剂、捕食者、寄生物减少蚊孳生。

蝇(flie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蝇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期。多数蝇种产卵,有些蝇种直接产幼虫。成熟的3龄幼虫爬到孳生物周围疏松的土层内化蛹。完成生活史约需10~13天。成蝇寿命一般1~2个月。

(2)蝇类孳生物(地)可分为人粪类、畜禽粪类、腐败的动物质类、腐败的植物质类和垃圾类5类。非吸血蝇类多数种类以腐败的动植物、人和动物的食物、排泄物、分泌物和脓血等为食。蝇取食频繁,且边吐、边吸、边排粪。

(3)多数蝇类在白天活动,夜间常栖息在白天活动的场所。

(4)蝇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不同蝇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蝇种在不同地区表现有不同的季节分布。一般可将我国蝇类分为春秋型、夏秋型、夏型和秋型等,其中以夏秋型和秋型蝇类与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蝇除卵外的各期都可越冬。越冬虫期因蝇种或地区而异。

(5)蝇可机械性传播某些消化道、呼吸道、眼以及皮肤等疾病。某些蝇类可致蝇蛆病(myiasis)。按寄生部位分为皮肤蝇蛆病、眼蝇蛆病、胃肠道蝇蛆病、耳、鼻、咽和口腔蝇蛆病、泌尿生殖道蝇蛆病、创伤蝇蛆病和吸血蝇蛆等。(6)根据蝇的生态和生活习性,以环境防制为主,辅以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防制措施

蜱(tick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宿主包括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4种类型:①一宿主蜱:各活动期都寄生于同一宿主,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②二宿主蜱:幼虫与若虫寄生于同一宿主,而成虫寄生另一宿主;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寄生于3个宿主;④多宿主蜱:幼虫不更换宿主,各龄虫及成虫需多次更换宿主。软蜱多为多宿主蜱。

(2)寄生部位常在宿主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软蜱幼虫吸血1次、各龄若虫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

(3)蜱类栖息与活动因种类而异,不同蜱种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关。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候鸟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

(4)与疾病的关系: 1)蜱在叮刺吸血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导致瘫痪;

vvv2)传播疾病:① 俄罗斯春夏脑炎(又称森林脑炎。病原体是远东型脑炎病毒。②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又称新疆出血热。病原体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③ 北亚蜱媒斑疹伤寒病原体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④ Q热)病原体是贝纳柯克斯体)。牛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呼吸道或经消化道感染。⑤莱姆病)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⑥ 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

vvv(5)防制原则:①清除孳生地,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②药物杀蜱,孳生地或牲体上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可用六六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六烟雾剂。③进入有蜱地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4)生物防治

革螨(mite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革螨多数种类营自生生活,少数寄生于脊椎动物。寄生生活的革螨,多数寄生于宿主的体表,少数寄生于体内。

(2)寄生的革螨根据其寄生时间的长短又分为巢栖型和毛栖型两个类型。

(3)寄生性革螨以刺吸宿主的血液和组织液为食。雌、雄成虫、若虫均吸血,并可多次吸血。巢穴寄生型革螨的吸血量较多,耐饥力较强(数月);表寄生型革螨一般吸血量较少,耐饥力差(数周)。

(4)大多数革螨整年活动,但有明显的繁殖高峰。其季节消长取决于宿主活动的季节变化。

(5)与疾病的关系:① 叮刺吸取血液或组织液引起革螨皮炎;② 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在疫区发现多种革螨有自然感染,并能经卵传递。

(6)防制原则: ①消除孳生地,保持室内清洁,清理禽舍和鸽巢,清除杂草,灭鼠;②药物灭螨,用马拉硫磷、倍硫磷、杀螟松、溴氰菊酯和混灭威等喷洒,用敌敌畏熏杀鼠洞螨类;③ 个人防护,裸露部位涂擦驱避剂防止革螨侵袭

恙 螨(chigger mite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幼虫阶段营寄生生活,若虫和成虫营自生生活。

(2)多分布于温暖潮湿地区,尤其为热带雨林地区更多见。

(3)幼虫活动范围很小,常聚集在一起呈点状分布,称为螨岛(mite island)。

(4)幼虫常寄生于鼠类的耳窝、肛门等处,人体被侵袭部位常见于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

(5)与疾病的关系:①恙螨幼虫叮咬能引起恙螨性皮炎;②恙螨可传播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病原体是恙虫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病原体可经叮咬传播和经卵传递;③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病原体属于汉坦病毒,可经叮咬传播和经卵传递。

蠕形螨(demodicid mite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蠕形螨俗称毛囊虫,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brevis)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

(2)人体蠕形螨生活史各期的发育必须在人体上进行。寄生部位主要是:额、鼻、鼻沟、头皮、颏部、颧部和外耳道等,主要刺吸宿主细胞和取食皮脂腺分泌物,也以皮脂、角质蛋白和细胞代谢物为食。(3)蠕形螨的机械刺激和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学刺激可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蠕形螨可破坏上皮细胞和腺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并发细菌感染时,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皮损的表现为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散在的针尖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肉芽肿、皮脂异常渗出、毛囊口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显著扩大,表面粗糙等,是引起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睑缘炎等皮肤病的病因之一。

(4)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5)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及合用脸盆、毛巾、衣被等生活用品,可预防感染。

(6)治疗药物较常用的有:口服灭滴灵及维生素B2,兼外用2%灭滴灵霜,近期疗效可达90.2%。外用的药物还有10%硫磺软膏,苯甲酸苄脂乳剂,二氯苯醚菊酯霜剂等都有一定疗效。

疥螨(scab mite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寄生在人体的疥螨为人疥螨(Sarcoptes scabiei)。引起的皮肤病,称为疥疮(scabies)。

(2)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在宿主表皮角质层的深处,挖掘一条与皮肤平行的蜿蜒隧道。

(3)疥螨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死亡虫体的崩解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搔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夜间为甚。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生脓疮。

(4)疥疮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疥螨在宿主皮肤上爬行和交配,传播机会更多。也可通过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袜等间接传播。(5)预防: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及使用患者的衣被。及时治疗病人。

(6)治疗:疥疮的常用药物有:外用硫磺软膏、苄氯菊酯、甲硝唑等及口服伊维菌素。病人的衣服应煮沸或蒸气处理

尘螨(dust mites)

【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尘螨普遍存在于人类居室内的尘埃和储藏物中,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常见种类有屋尘螨和粉尘螨。

(2)尘螨分泌物、排泄物是强烈的变应原,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如尘螨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3)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4)患者可用尘螨浸液进行脱敏疗法。

(5)防制原则主要是注意清洁卫生,勤洗衣物,勤晒被褥床垫;保持室内通风

蚤(fleas)【生活史】

【学习要点及难点】

(1)蚤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期。由卵发育为成虫约需3~8周。蚤的寿命较短者约2~3个月,较长者可达1~2年。

(2)蛹羽化时需外界的刺激。

(3)雌虫通常在宿主皮毛上和窝巢中产卵。孳生地为宿主的窝巢及活动场所。

(4)蚤两性都吸血,通常一天需吸血数次。蚤耐饥能力强。

(5)蚤的宿主范围很广,包括哺乳类和鸟类,尤以啮齿类为多。蚤对宿主的选择性可分为多宿主型、寡宿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

主型和单宿主型3型。成虫对宿主体温反应敏感。

(6)蚤类季节消长大致可分为春季型、夏季型、秋型、冬季型、春秋型5型。蚤类的越冬除因蚤种而不同外,与环境气候以及宿主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7)蚤可传播鼠疫(Plague)(主要媒介有印鼠客蚤、谢氏山蚤和黄鼠蚤等),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主要媒介为印鼠客蚤),印鼠客蚤等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犬栉首蚤等可作为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

(8)防制原则为清除孳生地、灭蚤防蚤和杀灭鼠类。

篇6: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寄生虫学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但由于医学院校课业繁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时做了压缩。

我校在实际本科教学中只能安排40个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6学时。

这就需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改和适当的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的形态及特点外,需逐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例如,粪便涂片检查法。

熟悉各种检查的基本原理、应用价值和限度,有选择地讲授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技术。

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基本仪器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我校在《医学寄生虫学》16学时的本科实验教学中调整设置12学时的验证型实验及4学时的综合型实验,即粪便涂片染色镜检法。

验证型实验主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课程进行期间,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并不熟悉,导致准确观察到目标物的时间延长,经过教师的指导纠正,让学生快速掌握正确使用双眼观察目标物及显微镜视野焦距的调整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结合临床检验,让学生熟悉基本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实验设置了粪便涂片染色镜检法。

含蠕虫卵(无感染性)的粪便样本由老师准备,课前讲解具体的检验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操作,这种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检验的实际工作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不怕脏、不怕累的临床医学理念贯穿其中,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实验奠定一定的基础。

2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教研室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明确教研室工作任务,完善教研室的硬件设施,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①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加强继续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心,但不应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对于那些明显陈旧或过时的、诊断价值有限或已有更好替代技术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少用或不用的内容要大胆舍弃。

进行自我充电和补课很有必要。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目前采取的教研室备课及教学经验交流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位教师,就每次教学内容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意见,取长补短,增进学习。

对于学校新更换的教材,全体教师要进行学习,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集体讨论并决定需要补充的内容。

新进教研室的教师要进行试讲,期间可以发现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快纠正并帮助年轻教师逐渐成长,成为教学能手。

3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寄生虫学》自身固有重形态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中,对临床各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知识有整体的感性认识和较深刻的印象,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

②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使用方便,减轻教学负担,必将成(下转第78页)(上接第76页)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③

4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强调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采用先理论教授,再集中实验阅片的方法,理论和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3∶2。

这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分开的教学安排,使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起不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多数以教师讲解传授,学生聆听记忆为主。

学生的反应平淡、消极,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将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少的理论知识交给有能力的学生上台教授,教师旁听,最后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补充。

这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课前预习理论知识,甚至是带着问题来听课,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了自学能力而且锻炼了各种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避免“填鸭式”灌输教学。

教师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教给学生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创造性地发现、探索未知世界,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在自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道路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注释

① 戴捷,张红宾,齐琳等.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633-1634.

② 陈卫国,栗丁,段刚等.制作医学影像学多媒体课件的体会[J].医学信息,2003.16(2):71.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体罚的滋味下一篇:个人工作年末全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