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

2024-05-24

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共12篇)

篇1: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

中国春节拜年礼仪介绍

中国春节在世界上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春节期间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走亲访友,也就是所说的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拜年礼仪也由来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拜年仪式礼仪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春节拜年基本礼仪

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要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下午应以三时至五时之间为宜。向长辈拜年,最好安排在节日内以示敬重。

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干干净净过节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洁、大方,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到别人家拜年,尤其到亲戚家拜年,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拜年时接物要有礼貌: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时欢闹要有节制:掌握适度。不宜大声喧闹,不宜通宵达旦,以免影响邻舍,妨碍别人休息。

拜年结束时,要表示谢意,邀请人家回访。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赞美几句。临分手时,可发出邀请,表示回报的意思。

春节过年聚餐礼仪

春节餐桌礼仪

新春佳节,聚餐频繁。家长们可得注意了,别认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宠爱,成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参加筵席的一分子,就同样要注意餐桌礼仪。

您得提醒孩子,别只顾着把好吃的堆在自己面前,别忘了给长辈们夹夹菜;敬酒时,也可以举起饮料杯,送上祝福;想离席去旁边玩,可以,但得先得到父母允许,并和同桌的长辈们打个招呼。别忽视了这些细节小事,它们将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篇2: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

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

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话,那可是哀拳,报丧、求饶才用噢!

民间互访春节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五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春节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春节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春节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二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春节拜年,一进屋门,可向佛像三叩首,如果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春节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春节拜年礼仪的常识 简介春节拜年的礼仪
春节拜年的礼仪常识 春节拜年方式礼仪

古代记录春节拜年习俗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春节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春节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春节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春节拜年钻。春节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拜年基本礼仪 春节拜年的基本礼仪介绍

春节拜年最好穿新衣

旧时春节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换上长袍、马褂儿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为什么要穿红色呢,主要是为了趋吉避邪,甚至旧时平时不能穿红衣裙子,但春节时都可以例外。

篇3: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

遵行礼仪就必须在思想上对交往对方有尊敬之意, 有乐贤之容;谈吐举止上懂得礼仪规矩;外表上注重仪容、仪态、风度和服饰;在一些正式的礼仪场合, 还须遵循一定的典礼程序等。孔子说:“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礼仪虽然对人有较强的约束力, 但它却是一封永恒的介绍信。孟德斯鸠曾说过:“没有绝对的自由, 规矩是束缚我们行为的, 同时也是给我们的自由以保证的。”在现代社会, 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 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 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关系纽带。

中国历来讲究尊卑位次排序, 如果安排不妥, 会引来不少误解和麻烦。位次排序问题, 实质上是左右与尊卑问题, 有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过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和时间的行进有必要对左右尊卑, 特别是位次排序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古代的左右尊卑简述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 左与右的区别是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的重要标志, 表现在各种礼仪场合。左右与尊卑,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左尊右卑

《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 君必左, 无与王遇, 且攻其右, 右无良焉, 必败。’”楚国以左为尊, 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 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 冬用雉, 夏用鱼, 左头奉之。”“左头”是头在左, 又称“左首”, 以示尊重。《礼记·曲礼上》:“执禽者左首。”郑玄注云:“左首, 尊。”孔颖达疏:“禽, 鸟也。左, 阳也。首, 亦阳也。左首, 谓横捧之也。”

古代的宫殿、府第、牌坊等建筑亦可见崇尚文治时期以左为尊。孔庙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 进了孔庙门, 有一条用精致石头铺成的道路, 那是皇帝步行的道路。石路的左边是文官走的路, 石路的右边是武官走的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又改以左为尊。《明史》:“甲辰正月, 初置左、右相国, 以李善长为右相国, 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 (1367) 命百官礼仪俱尚左, 改右相国为左相国, 左相国为右相国。”

清袭明制尚左。《红楼梦》第三回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席次安排:“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见王夫人来了, 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 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 探春左第二, 惜春右第二。”虽为小说, 实为现实生活之再现, 左位为上, 先左后右。清朝官员, 一般以满人提任左职, 汉人出任为右职。

由此大致可见, 春秋、唐、宋、明、清等代尊左。

2、右尊左卑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 养庶老于左学。”右学是大学, 左学是小学, 国老尊于庶老, 右学尊于左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功, 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

《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 与语, 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这就是成语“无出其右”的来源。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 仕诸侯为左官, 居高位为右职。”

《元史·仁宗纪三》载:“延祐 (1317 年) , 仁宗任命合散为右丞相, 合散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 合散回回人, 不厌人望’, 遂恳辞。制以宣徽使伯答沙为中书右丞相, 合散为左丞相。”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则以右为上。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 汉人南人称左榜, 亦右为上也。”

由此大致可见, 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

以上分析仅为依史料记载、文学作品等得出的初浅见解, 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若就主流文化论, 现代人一般认为“古人尚左”。我个人认为主流文化论尚左有以下原因:A、古人有“天道尚左”的宇宙观, 并将左尊右卑的概念延伸到一切具有左右分别的情况。当时是父权社会, 男尊女卑, 因而男左女右。稍后重文轻武因而文左武右, 清代故宫文华殿在西 (所说的尚左是以建筑物坐北朝南且朝大门方向看为准) 。B、依据史料记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唐、宋、明、清等代尊左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唐、宋、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朝代, 几个朝代的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在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其思想观念对后人的影响恐怕也是远大于其他朝代。中国上下几千年, 左右尊卑问题随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区别、习俗的不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差别。尊左与尊右, 应区别具体情况, 笼统地说古人尚左或尚右都是片面、简单的。

二、中国现代会议主席台的位次尊卑排序

借古鉴今, 通过以上分析弄清楚了中国古代对左右的尊卑情况。根据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建议下面对于现代会议主席台的位次排序作进一步分析, 更好地了解次序排列在中国现代的情况。礼仪中的左右尊卑排序没有明确的规范, 《机关文明礼仪手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年8 月第一版) 认为, 目前国内排定主席台位次有三个基本规则:一是前排高于后排 (这是应有之义, 勿须赘述) , 二是中央高于两侧, 三是左侧高于右侧。

1、领导为单数时的座次排序。这种情况排位较为简单

第一种:1 号领导居中, 2 号在1 号左手位置, 3 号在l号右手位置, 如此类推。由于会议主席台一般为单数, 而我国最高层级的会议大多如此排序, 所以这种排法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采用, 是使用得最多的位次排序。如下所示:

2、领导为偶数的座次排序

主席台领导为双数时的座次排序较为复杂, 可以以十一届三全会为界前后两个阶段论述。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以主席台中间线分开) 尊右有时也尊左, 左右无严格界限。

①尊右。如下所示。

(2) 有时也尊左。如下所示: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两种情况, 一是以左为尊, 二是以中为尊。

第一种:以主席台中间线划开, 以左为尊。这种情况最为多见。

第二种:以中为尊。1 号领导位居正中;两边领导左单右双亦可, 左双右单亦可。这种排法比较保险, 跟领导为单数时排法基本相同。具体排位时, 单数一边领导位距可适当疏一点, 双数一边密一点。领导多时, 左右两边看不出区别。

此外,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左右皆尊。如下所示:

我国虽然没有统一的礼仪规范, 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做法, 为全国提供了范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排列, 让我们看到了左右次序的趋势。只要掌握以上的规则, 就能运用自如, 礼貌得体。左右, 乃是一个方位, 跟尊卑联系在一起, 不过是人为赋予的含义。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古往今来, 由东到西, 左右的尊卑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只要正确看待, 这个变化不过是参差多态的一个符号和色彩。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 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位置尊卑方面的传统、现代进行了初步描述。

关键词:礼仪,左右尊卑,座次排序

参考文献

[1][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2][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3]杨琳.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 1996年夏之卷总第12期.

[4]康清莲.左右尊卑的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 2009, 5.

篇4:如何跟老外介绍中国春节

中文中“过年”这个词组用以表示对春节的庆祝。“年”这个字在中文里是一种恐怖的怪兽。因为“年”害怕红色和火,所以中国人会在门上悬挂“春联”写上美好祝福,并放鞭炮来赶跑它。

The sequence (顺序) of the Chinese Zodiac is 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Sheep, Monkey, Cock, Dog, and Pig. This year is the year of Dragon. According to legend, people held a conference with all the animals, informing them that the animals who first came to the conference can represent the Zodiac. However, in spite of being fast, the cat was not picked as its then close friend, the rat, did not wake it. Then the war between them continues till today.

中国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今年是龙年。根据传说,人们当初和动物们开了一个会,最先到会的动物们就可以进入十二生肖。而身为猫最好的朋友,老鼠却没有把猫叫醒去开会。因此,它们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今天。

People have different main courses everyday from the 1st day to the 15th day of the New Year, from dumplings, noodles, spring rolls, sticky rice cakes, to Tang Yuan. Each food has a meaning as well. For instance, Jiao Zi looks like gold, implying a wealthy year ahead. Besides eating, young people visit older family members and kids are blessed(祝福) with a red pack of lucky money.

从新年第一天到正月十五,人们每天都要吃不同的主菜。从饺子、面条、春卷、年糕到汤圆。每一种食物也有含义,比如饺子看起来就像金元宝,这意味来年的丰衣足食。除了吃以外,年轻人要去拜会家里的老人,而小朋友们有大把压岁钱拿。

篇5:春节拜年的基本礼仪介绍

春节拜年基本礼仪

在拜年的时间上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以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果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要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下午应以三时至五时之间为宜。向长辈拜年,最好安排在节日内以示敬重。

春节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

干干净净过节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洁、大方,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到别人家拜年,尤其到亲戚家拜年,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拜年时接物要有礼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时欢闹要有节制

篇6:中国春节礼仪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非常多的礼仪礼节。那么作为新时代的职场白领、精英,春节期间应该如何做才能体现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呢,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浅谈一二。

一、守岁礼仪

守岁:除夕之夜,合家点灯熬夜,辞旧岁,迎新年,俗称守岁。守岁有许多活动,如吃饭、做游戏等。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非常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在守岁的时候切记娱乐要适度,春节电影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大年三十,亲友欢聚守岁,玩牌打麻将其乐融融,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不利,若通宵达旦的娱乐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

其次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家里边的老人,对这些是非常忌讳的。

二、拜年礼仪

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的时候,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举止、姿态要文明。

三、春节用餐礼仪

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经常走亲访友,那么了解合适的酒桌礼仪能让你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首先在餐桌上交谈要幽默,餐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 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他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特别是春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其次,劝酒适度,有的人总喜欢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破坏。还有敬酒的时候要分清主次,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

四、待客礼仪

待客分为迎客、敬烟、敬茶、送客等基本环节。春节客户来之前要提前打扫门庭,以迎嘉宾,并备好茶具、烟具、饮料等,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好水果、糖、咖啡等。客人在约定时间到来,应提前出门迎接。

客人来到家中,要热情接待。首先请客人落座,然后敬茶、递烟、端出糖果。端茶送糖果盘时要用双手,并代为客人剥糖纸,削果皮。敬烟是我国现代家庭待客的一种习俗,是待客时不可忽视的礼仪。另外一般不对女性客人敬烟。敬茶也是待客的重要礼仪之一。

在敬茶前要事先把茶具洗干净。在倒茶的时候,要掌握好茶水的量。常言待客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端茶的时候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给客人。

客人告辞,一般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在起身相送,不可客人一说走,主人就站起来。有些客人常常会带礼物来,对此送客时应有所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请求客人以后来访再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的回谢一些礼物,决不能受之无愧似的若无其事。

五、春节送礼礼仪

春节送礼,也成了职场人的一大头疼事。送礼的时候,礼物太贵重,无疑是加重了自己的经济负担,礼物太便宜,又怕拿不出手;不送礼,别人都在送,自己不送,来年的加薪晋升恐怕就轮不到自己。其实送礼也是一门学问,火候掌握不好,不但劳民伤财,还会适得其反。

1、给同事送礼

同事之间送礼非常简单,给贪吃的他捎些家乡的.土特产,给臭美的她送一个精美的发卡,给她家的宝贝女儿准备一条漂亮的围巾。总之,高情商的你用心准备的每一件礼物,必将帮助你一举夺得办公室最高人气大奖。

2、给上司送礼

给上司送礼,通常分三种情形,一是真心实意感谢上司,加深感情;二是有溜须拍马之嫌,讨好上司;三是有事相求,意图明显。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动机,如果你已经决定给上司送礼,那就应该根据上司的需要及个人爱好,选择不同寻常的礼物。比如:爱美的女BOSS,可以送美容美发卡,或是瑜伽一类的健身卡等。

3、给客户送礼

篇7:中国餐桌礼仪的介绍

中国餐桌礼仪常识

1.入座。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辈动筷。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中国餐桌礼仪禁忌

1.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影响同桌的胃口。

2.用筷。不要把筷子直直的插到饭菜中间,寓意很不好;不要越过别人的筷子去夹菜;不要因为要找自己喜欢的菜就用筷子在碗里扒拉;不要用筷子剔牙。

3.菜再美味,也记得不要一味埋头苦干哦,适时地和周围的人说几句风趣又不失礼的话调节气氛。

4.进餐时不要打嗝或是发出其他不文雅的声音。

5.如果宴席尚未结束,但是你已经用好餐了,也不用随意离席,等主人或主宾离席再走。

6.为别人夹菜记得“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尊重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篇8: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

除夕举家团圆、贴春联、挂红灯笼、吃年夜饭的风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国家决定除夕放假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故事最早发生在2004年,主人公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从2004年的全国“两会”开始,纪宝成连续四年就调整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问题提交议案和建议,并最终在2007年12月1日被国务院正式采纳实施。

2008年春节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的办公室里,纪宝成校长接受了《望》新闻周刊的采访。纪宝成的观点开门见山:“现在有些人只重视GDP,连环保都不顾了,更别提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了,我提议传统节日放假就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重建。今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我们现在太需要重建传统文化了。”

晚清以来的传统流散

中华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价值和影响的,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被国人引以为荣。但是19世纪以后,中国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略等一连串的挫败,不仅使得国人颜面扫地,也使得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这一变化,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教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晚清以来,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一直做得很不好”,刘梦溪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清末民国初年,中国遭遇从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主体开始动摇,传统文化出现了衰落。当时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都表达过‘大变局’的观点, 即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始呈现出崩塌耗散之势。晚清以来的百年中国,实际上文化传统的流失极为严重”。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当时的民族精英,如陈独秀、鲁迅等从救国图存的目的出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积弊进行了较为猛烈的批判,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五四”运动对传统的检讨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但“五四”时期,中国民族精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极大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对传统的拥护和传承,使得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出现了“迷茫和动摇的态度”。而普通民众如果不拥护自己的传统,势必会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生困难。

“文革”对小传统的恶劣破坏

民族的文化传统,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区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时期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比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礼仪。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有长期的完善的民间社会组织,民间风俗丰富多彩,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

如果说“五·四”运动以来,民族精英的“反传统”潮流,使得传统文化的“大传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那么,十年“文革”对“小传统”的破坏就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刘梦溪教授指出,这是一次以“革”文化“命”为目标的摧毁传统的非理性运动,以批判传统文化的名义大肆摧残传统文化,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人为的损毁,甚至连每个普通家庭对传统文化遗存的零星收藏也大都付之一炬,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社会伦理遭到了严重的毁弃。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后果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了解越来越少,以至于在一次网上调查中,很多人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套用香港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的话来说,“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20世纪20年代我们不想看,80年代我们又看不见。”

今人身上传统承载的量小

刘梦溪教授认为,目前存在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即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国家,但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传统承载的量却是非常小的,很多人对于很多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更有学者指出,目前不仅孩子们已经不了解传统风俗礼仪,甚至他们的父母也已经对此没有什么印象了,现在不少人只过“情人节”和“圣诞节”,而不过“元宵节”和“中秋节”。同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对传统知识了解甚少,也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的继承出现“断层”现象。在有着“礼仪之邦”美誉的华夏大地,却出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观念日益淡薄,而“坑蒙拐骗”、“诚信缺失”、“腐败堕落”等行为层出不穷的现象,道德水准日渐下滑,社会风气问题更是连续多年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

纪宝成校长在采访中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物质文明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发展却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主观层面上的普遍不重视是一个主要原因,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两手抓,两个文明都要硬”,但实际上,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长期以来,这一现象一直都未得到根本的扭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前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仓廪实而不知礼节”的现象。

对于当前市场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经济学家出身的纪宝成校长更是深有感触:“在西方,人们通过普遍的宗教文化信仰来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精神支持,而在当代中国,我们既没有西方的传统文化,又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势必会使得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自己,为所欲为,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重建工作,这对于构建净化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是我建议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节假日体系的文化魅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有很多内涵在里头,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实际上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系,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传统节假日的最重要意义还是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少是跟神联系的,跟宗教联系的,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跟人联系的,是贵人文、重亲情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于共同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大量普适意义的精神传统,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

纪宝成认为,传统节日的作用是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首先,节日是全民参与的,不论老少、贫富,也不论地域和文化程度,全民都过节,是全民族普及和宣传传统文化的良机;其次,节日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循环往复的,今年过完了明年还要过,让人们反复地体味我们的民族传统,反复地享受我们的民族文化,显然,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几千年,成为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必定有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完全可以被赋予一种新的时代内涵传承下去,而且还将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不仅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港澳台地区,像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乎都是法定假日,大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怎么过这些节日,都不将这些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又如何强调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又如何真正从现实层面上推进“一国两制”?

重建新时代的文化礼仪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过春节更多的活动就是吃饭和逛街,传统的节日风俗似乎都已忘记,“年味”淡了很多。

针对这一现象,刘梦溪教授认为,“由于近百年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传统礼仪几乎绝迹,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传统节日内在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了,这使得很多人认为过节就是吃吃饭、逛逛街。”因此,我们在重建自己文化传统的时候,有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重建。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怎么称谓得体”等,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的状态。我们现在应该利用恢复传统节日的契机,大力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礼仪。

刘梦溪表示,“在中国传统社会,每一个新王朝的开始都要‘制礼作乐’。我们过去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因为礼仪可以重建人的尊严和人伦的庄严,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对传统的记忆。”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股“西学”的浪潮中,我们今天的生活时尚,在很多层面都追求和国际接轨,从服饰到饮食,从电影到建筑,我们正在越来越“洋化”,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学家让-吕克·多梅内克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传统脱离?”

令人欣喜的是,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回归为契机,一个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过程已经在华夏大地悄然开始。 (原载《望》)

篇9:中国礼仪文化的起源介绍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

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

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

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参加社会竞争的附加价值!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体系!展现我国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

(一)礼仪的起源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篇10: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介绍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篇11:介绍中国的春节作文

妈妈做杏包菇肉馅儿,先把葱姜、杏包菇洗干净,切碎后,和肉一起放在盆里,再放入调料,调均匀,香喷喷的杏包菇肉馅儿就做好了。

妈妈在做饺子馅儿的同时,爸爸也不甘示弱,加快速度和面。我好奇地看爸爸做既营养又好看的饺子面,只见他把菠菜洗干净,放入料理机打成绿色的汁,倒入盆里,放入面粉,先用筷子搅,再下手和,不一会儿绿绿的菠菜面就和成了。红色的面是用胡萝卜汁做的,黄色的面是用鸡蛋黄做的。我终于知道这既营养又好看的面是怎么做的了,只要有智慧、有创意,生活就会丰富多彩,更有乐趣。

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包饺子。妈妈擀饺子皮。她把面搓成圆条状,再切成像枣一样大小的面块,然后把面块擀成圆皮。我摸了摸,中间厚、周边薄,原来这么简单,我也要试试,可是我擀的皮不是中间厚、周边薄,还不圆,可见擀面皮也有技巧呀!

爸爸把饺子皮放在手心前,再把馅儿放在皮儿中间,然后把面皮对折,把面皮边捏严实,一个饺子就做好了。我觉得包饺子很简单,就拿起面皮也包起来,可是馅儿放少了包的饺子扁扁的,馅儿放多了又包不严实,我有点儿失望,不敢包了。妈妈在一旁鼓励我说:“你第一次包饺子,包的很棒,加油!”妈妈的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就继续认真地包。不一会儿,我包的饺子越来越漂亮,还包了“小金鱼”、“月亮”和“太阳”等形状的饺子,爸爸妈妈都翘起了大拇指,我心里乐开了花。

篇12:高尔夫——中国礼仪发展的新契机

一、高尔夫礼仪的内涵

高尔夫礼仪作为高尔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其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特点之一, 也正因如此, 高尔夫被称之为“绅士运动”。有人认为, 高尔夫礼仪就是指穿着讲究, 像英国贵族一样, 故美其名曰为“绅士”。其实不然, 高尔夫的绅士不在于外表, 而在于它贯穿始终的“自律、谦让、合作、友谊”的精神。在高尔夫球场上, 打一场十八洞大概需要4-5个小时, 步行10公里的路程, 在没有裁判监督的情况下, 在紧张的角逐中, 如何面对险阻?如何处理成功与失败?就如“老虎”一样, 当自己的球不幸打中妇人时, 他放弃了正在进行的大赛立即赔礼, 以示歉意。除此之外, 高尔夫礼仪规则也体现了高尔夫整体的道德取向和价值框架, 它充分展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例如高尔夫礼仪规则规定:在果岭上, 球员要及时清理球痕、他人推球时要保持安静, 切忌走动等。完成打球后, 无论成绩如何, 球员还要主动向其他球员祝贺和感谢。因而, 只要你进入高尔夫会所, 无论何地球手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行, 时刻遵守球场的礼仪, 也正因如此, 礼仪成为高尔夫运动一项鲜明的特征并延承着历史的发展。

二、中国的传统礼仪

百科全书上说: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中国泱泱大国, 礼仪之邦, 儒家思想中的“礼治”“德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直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同时我国历来也把无礼、失礼看成是很羞耻的行为, 《诗经·相鼠》云:“……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但无论是从正面引导还是从反面教导人们礼义廉耻, 其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传承礼仪规范, 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绅士”, 让人们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有序地生活。

三、高尔夫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的共性

纵观高尔夫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这项运动起源于五百多年前的苏格兰, 但其高尔夫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确是相通的, 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高尔夫的球手要在球场上不急不躁、谦虚礼让、遵守秩序, 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礼记》中也明确指出, “礼”就是敬、序、理、履、度和宜, 要求人们做到“知礼而守礼”。“礼”作为孔子道德修身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 而这又与高尔夫礼仪规范的要求不谋而合。

四、中西交融, 拓展新径

高尔夫运动能否在中国受到欢迎, 很多专家认为, 其契合点就是文化的传承。也许有人会说, 中国文化是礼仪之鼻祖, 何必继承他人衣钵?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 美术无国界……那文化呢?就拿中国而言, 不同的民族、地域都差别迥异, 所以中西文化一直难于统一, 我们只能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这过于笼统, 难于掌握。但在高尔夫礼仪中我们却惊奇地发现, 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 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 高尔夫礼仪和国际礼仪都是相通的, 更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符, 再加上国人对于高尔夫近二十年的热衷,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高尔夫运动可以掀起新一轮的礼仪热潮。

早在唐朝, 日本遣唐使把茶带到了日本, 珠光禅师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 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 成为茶道的开山鼻祖, 将饮茶由一种娱乐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和一种哲学, 更上升到“道”的地位, 渗透到运动、祭祀等各个方面, 成就了现在的日本文化。由此可见, 只要抓住契机, 深化研究, 娱乐中蕴含的文化更易被人们接受和推广, 其源头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抓住其精髓。虽然高尔夫运动目前公认是源于苏格兰,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像日本人一样, 取之, 用之, 深之, 利用国人对高尔夫的喜爱, 在运动中强化礼仪规范, 既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 又收到引导国人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再者, 大家都知道, 高尔夫运动是年轻化运动的一员,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把他们送到高尔夫球场, 一方面当然是希望锻炼其体魄, 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感染“绅士”氛围。我们常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久而久之, 习惯成自然, 其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言之, 看待高尔夫这项新兴的运动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固有属性, 还要关注其文化内涵, 更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 敏锐地抓住这一百年难遇的契机, 真正实现中西文化交融, 开展起新一轮的礼仪革命。

摘要:高尔夫礼仪是国际礼仪的缩影, 又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 我们应利用国人对高尔夫运动的热衷, 充分抓住这个有力契机, 大力发展和推广礼仪文化, 真正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以达到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高尔夫,礼仪,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吴克祥.文化认同与高尔夫发展历程[J].特区经济, 2004 (11) :2.

上一篇:大学学生会竞选个人简介下一篇:自己迷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