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迷惘的作文

2024-05-24

自己迷惘的作文(精选2篇)

篇1:自己迷惘的作文

“之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和吐槽,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没什么大事儿。倘若有大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怎么会有那闲工夫抱怨?”

每天都收到各种同样很多自认为自己跌入很烂环境中,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回到人间的同学的来信,信中无一例外的提到自己对不起父母,想想自己考到这种烂校就很想哭,想想自己这没多少钱还特别累的工作就绝望,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的让自己变优秀?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定义烂环境的,因为同事智商不够高?还是社会地位都太low?学校建设不够美?还是老师烂的不够为人师表?我也不知道应该把你放到哪儿你就对自己未来有信心了,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其实你也是被别人抱怨的其中一员。你吐槽这个环境太烂周围人素质太低的时候,你也是别人口中素质不高的人。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或者真正认为自己的环境很烂要崛起的时候,根本没心情跟那儿哭哭啼啼,也没心思问来问去自己该怎么办怎么走出第一步。好朋友Valencine曾经跟我说过:“之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和吐槽,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没什么大事儿。倘若有大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怎么会有那闲工夫抱怨?”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每当自己有点不满的时候,就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又闲的没事儿干了。

我也是很一般的学校出来的,尽管现在的我并不认为我的大学不够好,但大一入学的时候我也不太满意学校。可当我在报到后的十天内明白了,想要证明高考是个失误,想要证明自己不该是这种学校的学生的时候,那就靠自己努力学习,一根筋的学习,不光要有勤奋,还要有灵气,不光要有吃苦,还要有眼光。那时候的自己,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那时候一定是被逼入绝境了,脑子里根本没闲工夫跟别的同学一样去抱怨去难过或者干脆去谈恋爱去旷课,满脑子都是正能量,每天信心满满的起床走向新一天的太阳。有人说那你如何去判断自己的未来一定有阳光?其实这不需要判断,未来不是用来判断的,未来只能用来打造。这世上很多事情,比如瞄准目标,确定梦想,就好像谈恋爱一样,当你认准一个人的时候,浑身都是力量,连放屁都充满了芳香;当你觉得这个人还OK,没那么坏也没那么好的时候才会无所谓怎样都OK的态度去交往。没有人会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这世上也并不是付出了就一定能收获梦想,但只要用功一天,你的人生就会好过昨天,即便最终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那么好,那也好过什么都没开始做的最开始的时光。

我大学时只很努力的学习英语,别的什么事儿都没干,尽管我的水平并没有北大清华的同学那么好,但是我努力向他们靠近。他们考什么我就考什么,他们学什么我不知道,我就把图书馆的所有英语教材和书籍都借出来挨个看。毕业聚会的时候,一个同学翻着白眼跟我说:“你有什么啊,不就是英语好点才有个好工作吗?”哦,是的,就因为我英语好点,所以我有个好工作,而你毕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不是骄傲,而是想说,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肯下功夫每天变好一点点,尽管你未来可能还是什么都没有,但有哪怕一丁点优势就不会饿死人,这世上最不会贬值的投资就是为自己努力。

很多人想问,我喜欢AAA,但是我现在的工作或者专业是BBB,我想自学BBB,但我该怎么学?如果你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了20xx年还不知道怎么学的话,我也不知道还能怎么说。因此,大部分的人问这种话,并不是想要知道学习方法,而是想知道走捷径的方法。如何能每天不需要学习就能考高分?如何能每天吃喝玩乐不耽误就能记住单词?如何能每天10点起床10点睡觉还能上班没压力月底拿高薪?如何能每天下班后吃饭看电视娱乐都不落还能有时间学新东西?这世上没有什么学习方法是通用给每个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经过自己不断尝试与碰壁后摸索出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这世上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给谁,无非是抓紧时间和早睡早起。总说“我就是背不会单词怎么办?”你真的用脑子背过吗?背不会就抽你一鞭子或者背会一个单词给你一万块钱你还是背不会吗?别再哭着说你有多么不幸的家世,以及多么饱含期盼的父母,富二代官二代的父母也没有不饱含期待的。关键是,倘若你觉得自己家境平庸父母懦弱,那就努把力,横下心带领全家走向发家致富成功新道路,好吗?别埋怨他们给不了你什么,而要想想自己长到二十好几给过他们什么。

别再给我写信问我怎么办了,我更希望看到你说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计划和打算是什么,现在做出了如何的行动,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不敢说我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我相信你只要行动起来,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篇2:自己迷惘的作文

1951年,当时美国一位不太知名的作家———塞林格发表了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出除后在纽约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许多美国青年所共有的苦闷、彷徨,以及对现实的愤懑之情。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同时它也在美国社会和文坛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各种各样褒贬不一的评论,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然而小说的轰动效应并未因此受到丝毫影响,几十年来,该书不断再版,销路历久不衰,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1]无独有偶,2000年底,韩寒,一个来自中国上海的18岁高中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在作家出版社2000年畅销书排行榜上,《三重门》以47万册的销售量高居榜首,遥遥领先于许多名作家或走红的作品。但对于小说的内容,社会上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论,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愤慨怒骂。[2]时隔近五十年,两部在不同国度诞生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在成长的道路上内心都充斥着迷惘和苦闷。这两部小说在两个时代能够受到如此的重视和欢迎,肯定会有它深层的原因。它是人们,尤其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人生旅途中所面临的独特的精神困境在文学中的反映。

二、主人公迷惘形象的塑造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现代经典”,它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有心思用功读书。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后,因害怕回家面对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歇斯底里而在纽约流浪了一天两夜。但是霍尔顿在纽约经历了一天两夜梦魇般的游荡之后,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充满虚伪、庸俗、冷漠和道德沦丧的可怕的城市。霍尔顿对这一丑陋、沉沦了的社会憎恶至极,并且敏锐地意识到他与周围社会的格格不入,无处可归。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3]

让我们再来看看《三重门》里迷惘的少年———林雨翔。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一个初中应届毕业生,而后经过家长的“努力”,升入市重点高中。故事就是在这不到两年时间内围绕着学习、补课、补习、中考、录取等一系列环节展开的。挤进了高中后,除了学习,林雨翔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他的学习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学业情场都失意林雨翔,选择了离校一夜不归,漫无目的地在城市游荡。最后,林雨翔逃夜被教务处发现,通知他的家长到学校,等待他的是学校的处分,父母的的伤心,同学的嘲笑,以及心上人Susan的失望。小说最后,林雨翔站在校门口,迷茫地“听到远方的汽笛”、“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4]

三、两者主题的相似性与相异性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三重门》这两部小说都为我们塑造了迷惘少年这一形象,然而,造成两个少年迷惘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出生于美国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就读于当地一所颇有声望的预科学校潘西中学,可他的心中却时时感到迷茫、痛苦和压抑。霍尔顿的情况不是个例,他矛盾的心态典型地再现了战后美国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方面是造成霍尔顿精神危机的根源。

二战后的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对外奉行遏止共产主义政策,对内掀起镇压亲苏亲共浪潮。尤其是当时社会拜金主义泛滥,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社会对青少年缺乏关注,于是出现了“反文化”现象和“嬉皮士”。这些青年人以酗酒、吸毒、乱性等颓废的生活方式对抗现实,成为了“垮掉的一代”。[5]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但由于涉世未深,霍尔顿还未达到完全堕落的地步,在内心深处,还在追求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因此,他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是造成他成长困惑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看看当时的学校教育。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封闭式的,脱离现实生活,青少年的个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功利主义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把物质享受当作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学校里到处都是伪君子,就连学校里仅有的那一两个好教师也都是“假模假样”的伪君子。在潘西中学,霍尔顿总是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有一层隔膜,双方难以逾越他们之间的精神壁垒。

而在家庭方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沟”现象在美国愈演愈烈。受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些父母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往往从物质上满足对下一辈的要求,却放松了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这使他们的下一代认为他们是十足的、自私的实利主义者,并且认为他们背叛了自由、诚信和平等的社会理想,认为父母对金钱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关爱。

虽然最后霍尔顿仍免不了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但在他被社会浸染的同时,仍然顽强捍卫着理想的童真,寄希望于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这显然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霍尔顿最终的精神分裂说明了他幻想的破灭。

《三重门》又是如何来解释主人公林雨翔的迷惘呢?我国的青少年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受到党、国家和社会的亲切关怀,既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又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又如何会迷茫呢?作者韩寒一直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持否定态度,韩寒在17岁时就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一时激起在校师生的强烈关注和议论。他在《三重门》中是更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挖苦与嘲讽。整个教育界的现状,在韩寒笔下像是一幅漫画,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家长、家长应付学校。大家都似乎虔诚地围着考试与分数转,却又想方设法企图用“金钱”“人际关系”等一切可以想出、使出的办法去攻破考试与分数。无论是故作高深的家长,还是装腔作势的教师,几乎都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变得滑稽可笑。林雨翔做编辑的父亲,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们,或荒芜正业,热衷于搞家教;或拿学生当满足虚荣的试验品,浮夸成就;或心理变态,乱拆学生信件;或滥竽充数,讲课胡说八道。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出来的谢景渊之类的优等生,则头脑僵化,见识幼稚,毫无情趣。[6]《三重门》之所以受到广大青少年狂热地追捧,也是因为其在某些方面道出了中学生的现状和心声。因此,林雨翔的迷惘,产生于在应试教育下对社会、学校、家长所产生的质疑和不满,以及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方式的迷惑。

四、结语

无论是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是在《三重门》中,青少年的成长都经历了迷惘和痛苦。然而,两部小说中少年迷惘的原因是不同的。霍尔顿成为了“垮掉的一代”的典型,通过这样的玩世不恭的形象,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精神上的苦闷、彷徨、孤独,以及对社会的反抗。他的迷惘是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迷惘,有着深远的意义。而林雨翔的迷惘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一些弊端,向社会发出呼吁,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但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仍然是一个少年尚不成熟的、偏激的思想意识。因此,这两本书虽有众多相似之处,但是阅读《三重门》却不像阅读前者那样撼人心魄。塞林格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悯情怀和救赎精神在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叶万琳.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Vol.3.

[2]小林.韩寒现象、《三重门》及其他.中国图书评论, 2000, Vol.09.

[3]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4]韩寒.三重门.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5.

[5]郎晓娟.少年困惑谁之过?——评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 Vol.16.

上一篇:中国春节的礼仪介绍下一篇:我爱语文-- 语文课件 语文试卷 语文教案 语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