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55个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 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现将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 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

油茶。 在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 饮茶的习俗。

第二篇: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

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一共有56个少数民族。它们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因为多民族的存在也使我国的婚庆习俗变得多种多样,本文将例举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民族婚庆习俗:

羌族婚俗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

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的婚礼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汉族婚俗

汉族结婚一般包括婚嫁 婚嫁分订亲、拜堂、回门等习俗。订亲:也口扩换盅",经媒人两头说合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就在男家举行订婚仪式。回门:结婚第三日,夫妻回娘家看望女方父母。现代婚礼还有赠送婚庆席的习俗,以祈求能为新人带去吉祥。

各民族婚庆习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既要将其保留也要随着时代改变而进行改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第三篇: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绕三灵、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回族三大节日,即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唱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

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

二、三月

三、四月四等。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耍白象也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厚南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布衣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尝新节(农历

六、七月)、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等。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祭大龙”节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门巴族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春节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也有祭祖守岁活动,节日期间要做酥油花、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祭祀点格尔汗活动每年春、秋两次。宗教节日每年有定期的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或十月)大会。此外,各部落都有祭鄂博(裕固语称鄂垒)活动,但时间不一样,或二月二,或六月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十分热闹。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

三、四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第四篇: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_节日和风俗习俗

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

二、三月

三、四月四等。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壮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耍白象也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厚南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布衣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尝新节(农历

六、七月)、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等。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祭大龙”节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门巴族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春节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也有祭祖守岁活动,节日期间要做酥油花、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祭祀点格尔汗活动每年春、秋两次。宗教节日每年有定期的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或十月)大会。此外,各部落都有祭鄂博(裕固语称鄂垒)活动,但时间不一样,或二月二,或六月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十分热闹。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

三、四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第五篇: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习俗

一、回族

回族在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习俗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从结婚、婴儿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的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见到后次日开斋,如未见到,则开斋顺延,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钱物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 1 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五、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是每餐必喝汤,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常用于吊汤的原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等。

朝鲜族的烹调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为主,菜肴多清淡、软烂、爽脆。朝鲜族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朝鲜族不喜欢吃羊肉、河鱼,也不喜欢吃馒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牛肉、鸡、蛋品、海味、大酱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极有特色,将煮好的狗肉撕成丝,配以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2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肉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复杂,但要求精细。先将羊乳放在锅中,再点酸水(可用明矾等),当羊乳呈半固态时,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状,放在簸箕内晒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 3 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中国56民族的风俗习惯(A)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

4 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5.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

6 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禁忌

生产禁忌 正月初一至初十忌上山砍柴,下地劳动。祭童期间,忌出工。五月端午忌人畜下田地耕锄。

生活禁忌 腊月三

十、七月十四日,忌与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扫地,忌梳头理发,忌串门,忌摸刀动棍,就是当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须在头天备足;严禁出口骂人、教训人和打人,否则年内容易惹事生非;不准偷懒睡觉,否则年内田埂容易塌陷。妇女在正月初

一、初

七、初十五3天忌做针钱活。正月初一至初五灶内火星不能熄;在屋内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财败散;扫地从正门口向内扫,谓之财产有入无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门一戴斗笠,晚上不点火把,否则当年会遭火灾。

日常生活中所剩下的饭菜只准畏猪、狗,不能抛撒,违者死后的灵魂过不了金山、银山 。家里短衣缺食,不能串门讨饭吃,否则死后会变成饿鬼。就餐时,妇女忌做上席,以示对长者的尊重。忌扛锄、扛枪、戴篾帽、翻穿衣服进堂屋,只有发丧回来时才这样。空桶、空箩只能用手提进门,忌肩挑进门,否则不吉,将预示钱财两空而归。忌脚踏灶台和火塘内的三角架,只有家人去世,才能将三角架倒过来支锅。

不能坐门坎或站在门坎上谓之堵寨财入福进。不准在寺庙周围拉屎尿,否则会聋哑。神林内的干枝枯叶及桃子树不能作柴烧,否则会得病。屋中的神龛上不准搁放生肉、辣子、污物,放者祖先会作怪。借他人被子要先在家门口用一只鞋或一杆称放在被上才能入屋,谓之压邪。借他人财物在年三十晚前还清,谓之借债过年不光彩。别人借自己的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去催债,以免对方反感。

7 食物禁忌 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吃,瓜水中不浮者不食,猪着心肺有孔者不吃。

住房禁忌 忌窥视和进主人家卧室。忌在别人家屋内大声说话,吵架斗殴。前门与后门不能对开,谓之相冲不吉。外来借宿的夫妻及女儿、女婿留宿时不能同房,未婚的女儿不能领其对象回家同房。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坐月,必要时可在屋桅下搭棚分娩,建房时,前屋不能高于后屋,以免堵住财源。公公一般不进儿媳的卧室,大伯不进弟媳的卧室。订架不遇吉日不搬动。

出门禁忌 男人出远门,遇女人解大小便者,谓不吉利必返回。说亲、狩猎、经商、出远门忌遇狗撒尿、交配,蛇阻路和蛇交配。出门见乌鸦叫,去者凶多吉少。鸟屎淋身,出门不吉利。50岁以后,如遇与自己生日相冲的日子不出远门。带小孩出远门时,要用牛绳系腰间或将柚子树叶装入衣袋。去丧家回来需事先由家人端一盆水置放于门口,盆口放一根燃烧的木柴,防外鬼进屋。男女一方在外乱性,也用此法。

孕妇禁忌 孕妇忌摸柜子,忌人别人家门。孕妇忌探产妇,乳会干。不能攀摘果类,不脚踏在三脚架上取暖,不在灶前赤身裸体洗澡或梳头,不在灶上烘鞋及便布,不用水淋灶内的火,违者灶神责怪。

其他禁忌 在丧事中,病人则落气时,不准发出哭声,不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服孝期间不准刮胡剃剪发不得唱山歌,不得娶亲嫁女,不得饮酒、划拳;未入殓以前,不得食油,不得用碗吃饭;死者停放堂屋时,不得在楼上越过停放位置。 舅家不得向姑家要狗,姑家不得向舅家要猫。

上一篇:中国取得哪些伟大成就下一篇:中国人喝茶方式的改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