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叙议完美结合

2024-04-23

让叙议完美结合(精选7篇)

篇1:让叙议完美结合

让叙议完美结合

-----作文材料运用训练

学习目标:

1.掌握议论文中两种叙述的方法——剪裁舍弃法、概括排比法。

2.掌握议论文中四种议论的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

分析归纳

实践演练 教学过程:

比较下列两段文字,谈出你的看法

1.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2.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宋濂家中一贫如洗,梵高也曾两袖清风,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他们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忍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明确:例1是学生作文中易出现“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观点与材料分离。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文段显然缺乏说服力。因此,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例2多了对事例的分析相比,你觉得效果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重在议论,这就是议论文。

一、议论文材料运用的原则

高度概括——宁用一百字写三个材料,也决不用一百字写一个材料

二、议论文材料运用的方法

(一)会叙述

议论文中的记叙

1、概括性。议论文语言是概括性的。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2、定向性。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A、剪裁舍弃法——根据论证的需要,对典型事例进行剪裁处理,舍弃次要信息。

原材料:《要善于抓住机遇》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剪裁舍弃: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原材料:19 世纪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可半小时后,他们把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丢进放满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地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中,青蛙开始还悠悠地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终于葬身锅底。

剪裁舍弃: 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油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面却在慢慢加热升温的水中葬身锅底。我们如果把滚沸的油锅看成“逆境”,那么微温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得意忘形,终至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练习: 材料:《一万多次的“失败”》

爱迪生为了电灯的发明,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一万多次实验。但白炽灯发明之后,性能仍然不够稳定,因为灯丝的使用寿命短。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爱迪生可谓绞尽脑汁,几乎实验了他所能接触的一切植物纤维材料:稻草、纱纸、线、麻绳、马鬃、钓鱼线、硬橡皮、藤条,甚至是人的胡须、头发都被他用作实验材料,各种纤维材料达到了6000多种。但结果还是不能让爱迪生满意,总觉得灯丝的发光不够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以竹子为原料制做的灯丝效果比任何材料都好,于是他马上下决心,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可是全世界共有1200种左右的竹子,哪一种最好呢?爱迪生出人意料地作出决定,组织了一支20人的调查队,拨款10万美元,到世界各地寻找各种竹子。爱迪生本人也亲自参加了这次活动。“苍天不负有心人”,数以千计的竹子被搜集到爱迪生的实验室。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筛选、比较,爱迪生发现日本竹子性能最佳,用这种竹子制成的碳丝作灯丝,可持续工作l000多个小时。

试验灯丝的故事告诉我们,恒心能使人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正是因为恒心,才使一切失败富有意义。有一位年轻记者曾问爱迪生:“爱迪生先生,你目前的发明曾失败过一万次,你对此有何感想?”爱迪生回答说:“年轻人,因为你的人行旅程才起步,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明确:“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寻找寿命更长的灯丝,屡次实验。他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是他在饱尝失败痛苦的情况下,继续埋头工作。终于,他找到了钨丝。此时,他心中的苦涩,定化作了清甜的泉水,滋润他疲惫的心田。B、概括排比法

围绕中心论点,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列出一组事例,一般用一个句子表述,句子内涵要相当丰富,且一针见血,一语道破论据中证明论点的部分。(1)事实叠加。穿越时空,用整饬的句子荟萃名人典例。如:

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2)句式辅助。经常用到的句式有:“从……到……” ;“当…… 时……”;“假如……那么……” ;“正因为…… 所以……”

例一:

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

例二:

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人应具有反抗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的重要。例三:

从贝多芬到奥斯特洛夫斯基,从海伦·凯勒到张海迪,从史铁生到北京奥运会女子无腿游泳健将,他们无不以自己生命的辉煌奏响了命运交响曲: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

例四:

假如海明威在人生的大海上握紧自己理想的大桨,那么枪口怎会放进自己的嘴巴?

假如普希金在爱情的天平上放缓自己情感的脚步,那么子弹怎会射进自己的胸膛? 假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的晚上扼住命运女神的咽喉,那么煤气又怎会窒息一个文学的天才?

假如海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面朝社会的大海,那么锃亮的铁轨上哪会横卧疲惫的冤魂?

(二)会议论

1.“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材料修改前: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材料修改后: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 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例文:《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论点: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试一试: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然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株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假设分析:假如杜甫在那个世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3.意义分析法:

论证: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4、比较分析法

论点: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论据: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

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试一试。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篇2:让叙议完美结合

训练目的:

1、学习运用叙议结合、叠加反复的作文构思模式;

2、从不同角度选取材料能力的培养。

训练时间:1课时 训练过程: 活动一:品读美文

自读选文《生命 生命》,揣摩它在表达生活感受时的构思技巧。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①总分总式;②2、3、4段落并列,都是先叙后议;③3个事例的选材角度:动物、植物、人。活动二:品读美文

自读选文《怀念母亲》,说说它与《生命 生命》在构思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活动三:听记老师讲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此类文在构思写法上的特点(见课件)活动四:文题观察与构思

观察、思考下列作文题目,进行大略的构思。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记得那一声

(抽2—3名学生汇报)活动五:再听老师的讲析

这样的作文,还有一些美化的方法,即应该有一些“变式”。(举例略)

1、起笔入题

2、切分叙议

3、诗化抒情

4、巧妙穿插

5、清晰文面

石阡县教育局“送课下乡”活动示范课教案

授 课 人:汤山中学

刘光志 授课地点:甘溪中学

篇3:图片与标题的完美结合

然而, 如何在运用图片方面更好地发挥图片在版面上的“眼睛”作用。首先, 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冲击, 摄影图片的拍摄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绝大多数媒体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式:要多用图片、用好图片, 不仅仅是版面出彩、吸引受众的手段, 更是在各类媒体争夺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利器。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需要图片的规模扩大了, 图片已成为人们打开媒体的第一视点, 是版面和受众的最初接触, 这时图片对版面最大的贡献就是要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图片作为版面的“眼睛”, 必须做到直逼人眼、光彩夺目, 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使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要多看几眼, 多读几遍的愿望。正因如此, 媒体对图片的运用越来越多, 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那么, 什么样的图片是报纸需要的好图片呢?真正好的图片, 要能够作为一个较为主要要点来激活整个版面, 要能够成为版面创意的精灵。在用“好”图片这点上, 各家媒体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媒体的图片题材丰富多彩, 视角开阔, 有反映各方面建设成就的;有反映地方特色建设的, 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的等等, 这些都不断地彰显了图片的新闻价值。而图片和文字一样都是需要信息作为载体的, 一幅好的图片不仅可以是一篇优秀的报道;文字报道可以上头条, 图片一样也可以上头条;文字报道可做连续报道, 图片报道一样更可以做连续性的报道, 但这首先取决于对图片新闻价值的把握。这就要求图片首先必须包含新闻的特征, 可以有效地突出新闻的独特魅力, 强调专业性, 为图片新闻报道带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将魅力发挥到极致。从头版用图的情况来看, 各报都不约而同地将新闻图片放在了中心地位, 几乎每天的头版头条上都会有一张或者一组以上的新闻图片, 常有横跨三栏的大图片, 不少报纸还善于运用组图。

精选最佳角度, 抢拍最好照片, 精心策划版面, 大胆运用图片, 用新闻图片的张力使广大媒体活色生香。而图片用大用多之后, 图片的实用性增强了, 媒体的版面确实好看了, 但是图片运用的好不仅仅是要用得越大越多就越好, 更重要的是图片本身是不是好的新闻、好的图片。而要努力让图片“活动”起来, 对传统摄影来说, 主要的基本功能是记录事实本身。但现在, 光是记录事实本身已经远远不够了, 新闻摄影已经由记录转向了如何表现, 如何表现得抓人眼球, 有新意, 有创意。任何图片新闻都要求以拍摄者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出来, 对于优秀的新闻图片的要求也更趋多元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摄影人, 只满足于自己的眼福是不够的, 甚至是自私的。只有把这种无上的眼福高水准地传递给读者共享、准确的定格下来留给历史才是最终目的。但是, 当下传媒的竞争已经今非昔比。老经验、老办法、老思路都需要进行大幅更新和创新。比方说, 以前对于一个焦点人物在两会现场的活动, 只要用照相机拍到就可以见报, 而现在焦点人物第一层面的活动信息, 已经被即时传播的网络和视频所取代, 可能多数人早已在见报之前大概看过, 根本无需纸媒的“重复劳动”。因此, 纸媒的摄影记者只有去寻找更适合静态照片和纸媒传播优势的那些典型瞬间才是唯一的出路。既然新闻摄影已经从单纯的记录转向了表现, 那么, 应该表现什么?首先要表现出画面的动态。静止的图片的表意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而要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趋势、运动状态, 就得让我们的图片活动起来。动感的图片易于传情达意, 也带给读者现场感。好的新闻图片不仅要会“动”, 还要使受众“听”见画面传递的画外之音。这对于图片的表现力、感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静态的画面还是动态的画面, 成功的摄影图片都会使画面发出让人共鸣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事实上是新闻图片的内容所引发的受众的内心共鸣, 使得图片在读者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有一些新闻图片中蕴含的信息有的时候是需要看者去深入思考, 更要匠心独具“选得巧”。这两个方面是拍摄者可以精心设计和主动掌控的, 也最能体现拍摄者的主观意志和个性特点。图片证明了历史和远方的事物的确凿性。在此项功用上, 照片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些照片起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 为图片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和客观影像, 具有很生动的实证作用。面对图片在网络时代的激烈竞争, 一个独特的视角或者别出心裁的组合往往就能使自己的图片与众不同, 夺人眼球。如何更好地选择独特的视角, 就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用摄影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人性化的表达方式来诠释图片, 达到贴近群众情感、激发心灵共鸣的目的。

做摄影记者仅有“身入”还不够, 还需要“心入”, 有了这两个前提, 其作品才可能“深入”。当更多的受众把眼光投向图片时, 如何平衡图片与标题的关系, 使图片与标题完美结合, 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要:在图片大行其道的今天, 其实隐藏着图片形象性匮乏的危机, 如何增强图片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以往媒体图片大多只起美化版面的作用, 现在给重要的新闻图片冠以标题, 使其“地位”提高、“身价”倍增, 更能引起受众的重视。这样更使图片的内容更加明确。以往受众看到媒体上的一些图片, 一定要看完文字说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 有了标题, 受众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接着再看文字说明, 能更好地了解详细情况, 增加图片的吸引力。

首先, 标题如何真正成为图片的“眼睛”。标题不仅可以提示新闻事件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 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由于照片上所提供的画面只是一瞬间的记录, 一般受众只是关心事情发展的关键, 并不熟悉新闻事实的主要要素, 只看画面得不到解释, 而标题就可以提供必要的新闻要素, 让受众对其内容知其然, 在抓住了事实本身要素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图片所反映的新闻价值。

其次, 标题如何让受众看到图片的“意义”。图片往往是纪实的, 而图片的意义首先要经过文字概括才能让人领会。一个纪实的画面再配上一个经典的标题, 虚实结合, 完美结合, 相得益彰。精彩的图片标题, 不仅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给人回味, 更让受众领略到画面中所蕴含的意义, 引人思索画面之外的内容。图片和标题呈现出亲密相互依存互为解释的状态, 图片和标题的关系的平衡点来自两者通过互补彰显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图片在其中自然承担了提供直观形象的作用。

再次, 标题如何标注图片所反映内容中的“评论”。评论新闻事实的内容, 图片的标题所关注的内容, 表明摄影者的态度与立场, 从评论的角度入手, 判断新闻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 图片的标题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入手, 都必须注意题图一致, 观点正确, 富于文采, 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给受众以新鲜感和留下深刻印象。总之, 给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冠以有力度的新闻标题, 是现阶段媒体视图时代所必需的, 图片与标题同时出现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也更需要摄影者与编辑之间针对图片的“心有灵犀”, 共同善待图片的标题, 重视图片的标题, 使图片与标题完美结合, 提升信息力度。

篇4:叙例,让叙议水乳交融

合理剪裁,围绕论点选取典型事例

在运用事例充当论据时,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和数据,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使事例准确有力地为论证服务。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如《谈骨气》一文,关于文天祥的事迹,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者适当剪裁了文天祥在卫国战斗中怎样“坚决抵抗”,怎样“失败被俘”,以及被俘后怎样“受尽折磨”等内容,只针对性地概述了最能体现文天祥“有骨气”,即宁死不投降、失败了再干的内容:“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文天祥被拘禁在一个阴冷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害了。”这样,事例就有的放矢地证明了论点。

展开论证,导出论题

适当概括事例论证中的叙例,只是论证的初步和手段,根据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将思路推向论题,使论点进一步深入,才是论证的最终目的。因此,事例本身无须多加渲染,应适当舍去材料中描写的成分,只简洁精练地叙述材料,使读者了解其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即可。同学们初写议论文,叙例时,往往缺乏论证意识,洋洋洒洒地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写一遍,占用了很大篇幅,使议论和叙述主次颠倒,削减了事例的论证力量。而下面这段文字就写得非常成功:

“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非举手所得;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正是这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一手画虾的绝技。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时,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中的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粘,点明了白石老人成为大画家是靠勤奋这一道理。第三句及时概括,文字内容还有意识地向论题(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做了倾斜。第四句顺水推舟,从反面论证了论点。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是越简洁越好。

灵活拓展

即在叙例的过程中,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如上文中合理裁剪文天祥事例时,把元朝劝他投降,他决定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内容,详略恰当地写为:“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的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叙例中扩展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文天祥身陷地牢仍拒绝投降而死有了思想基础,他的铮铮骨气向读者扑面而来的同时,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上面我们描述了合格的议论文的特征,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运用以下三种“叙例”法,以保文体不走样。

1. 剪裁舍弃法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如下面这段论证“打破常规的重要性”的例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师从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下面的“叙例”可资参考:

莫扎特儿时师从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一次,他拿出自己写的一段曲子请老师弹奏。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海顿竟被键盘中间出现的一个音符难住。海顿断言任何人都无法弹奏这支曲子。当莫扎特自己弹到这个音符时,他俯身弯腰埋下头去,用鼻子弹了出来。打破常规,流泻出了美妙的音符。莫扎特打破常规的行为,也得到了老师由衷的赞叹。

2. 挖掘增补法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例如: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3. 概括排比法

就是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在转折中固守自我”,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在转折中固守自我,他们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可见,运用例证法写议论文,“叙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叙例”恰当,不仅文体“中规中矩”,而且为议例(紧扣论点对事例论据进行分析议论)铺平道路,为成功吹响前奏曲。

篇5:让叙议完美结合

“屏风”,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挡风的器物。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封闭不是很严,为了挡风,古人设计出了屏风这种器物。屏风之名在汉代已被广泛使用,而屏风的使用则要上到西周乃至更早。战国时期,屏风的制作已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汉代时,屏风的使用日趋普遍,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魏晋至隋唐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塌边侧都陈设一种小型屏风,屏风的形制也开始向高大和装饰性方向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屏风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居室里不可缺少的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

屏风的种类大体可分两类:座屏和曲屏。座屏即带底座的屏风,有多扇组合与独扇插屏。曲屏由多扇组成,一般为双数,四、六、八扇不等,属活动性家具,每扇之间或装销钩,或裱绫绢,用时打开,不用时可以折叠收贮起来。其突出特点是装饰性强,且轻巧灵便。曲屏多用较轻的木材做边框,屏心用纸和绢裱糊,然后图画或刺绣各种山水风景、花卉翎毛及各种人物故事,装饰手法多样,还有的在屏心装裱名人书法或诗赋,便于随时品位和欣赏,深受文人喜爱。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经济的繁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具制作臻于成熟的顶峰时期,尤其是皇家制作更是不惜工本,要求质料考究,构图巧妙,风格典雅,寓意吉祥。用料多为各种名贵木材、象牙玉石、翠羽缂丝等,构图多以当时名家画作为蓝本,有的还须皇帝审阅后方可制作,更多地融入了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治政思想。避暑山庄是清代的夏宫,殿堂陈设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屏风,彰显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是实用与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清代屏风制作的最高水平。

一、清黑漆点翠花卉图嵌玻璃炕屏(图1):

此屏风现陈设于避暑山庄四知书屋西间,按满族习惯陈设于炕上,故称炕屏。属曲屏形制,12扇,通高145、5厘米,每扇宽30、2厘米。黑漆边框,嵌银丝装饰卷草纹,上楣板和下裙板金漆彩绘折枝花、蝙蝠图案,屏心在黑漆地上以点翠技法装饰十二种花卉图。首扇引首处金漆隶书“御制金廷标秋英十二种”,每扇均有乾隆题咏的七言诗一首,尾扇落款“臣刘墉敬书”。每扇屏心均镶有透明玻璃罩。此十二扇围屏体现了清宫廷屏风制作的综合水平,是诗书画艺的完美结合:即乾隆御题诗、刘墉书法、金廷标绘画、点翠嵌玻璃工艺。金廷标:浙江湖州人,善绘人物仕女及花卉,白描尤工,乾隆二十五年入内廷供奉,所绘写意秋果及人物,皆得乾隆帝题咏。此秋英十二种以工笔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秋季盛开的十二种花卉,依次为:文殊兰、老少年、鸡冠、玉簪、秋海棠、万寿菊、秋葵、蓝菊、金钱、蓝雀、山丹、僧鞋。花卉枝繁叶茂,摇曳多姿,虽为秋英,却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加上乾隆皇帝精彩的题咏诗,大学士刘墉的金漆隶书,更是相得益彰。如题玉簪中写道:“叶态花姿受露多,墙阴砌角自婆娑。如云鬓发便宜绾,不藉玉人费琢磨。”如今,在陈设着围屏的四知书屋前,仍种植着玉簪花,每到夏末秋初玉簪花盛开之时,洁白的花朵如贵妇头绾的玉簪,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看或合影留念。运用点翠工艺把翠鸟的羽毛依画样贴附在地子上,形成完整的画面,而更富立体感,色彩更艳丽天然,永不退色。每扇屏心用透明玻璃嵌在框内,起到了防尘防蛀的作用,又增加了亮感,二百多年来色彩仍艳丽如新,体现了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

二、紫檀“耕织图”围屏(图2):

此围屏为座屏形制,五扇。通高307厘米,底座430×47.5厘米。通体为紫檀木制作,中扇稍高,两侧递减。屏帽高浮雕佛手,寓意“福”。上楣板浮雕云蝠纹,下楣板浮雕海水江崖,两边扇站牙亦雕佛手。束腰底座宽厚,用料颇大,雕仰覆莲瓣纹、回纹、夔龙纹和如意纹。屏心为双面做,正面浮雕耕织图,背面浅刻填金耕织图。整幅耕织图表现的是农民耕种和纺织的生产过程,刻画了163个不同人物,栩栩如生,姿态各异,体现了清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此件围屏用料大、雕工精,显得气势浑厚,现陈设于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正殿明间,为清帝驻跸山庄期间临朝听政之所,配置了紫檀宝座、足踏、宫扇、香薰、围栏地坪,营造了一种皇权至高无上的氛围。

三、紫檀“西园雅集”图围屏:

通高275厘米、底座326×46厘米。屏风为三扇,紫檀木制作,屏风帽浮雕夔龙纹,边扇两侧以站牙和倒挂牙子抵夹,均浮雕夔龙纹,既美观又起到了承托和加固作用。底座束腰,浮雕莲瓣纹、如意纹。屏框为起阳线双边框,屏心以酱色漆地为衬,紫檀木雕“西园雅集”图,屏背浅刻填色团花图案。“西园雅集”图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描绘的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秦少游等十八位学士到驸马王铣家花园聚会的情景,作为文人风雅生活的题材屡为后人描绘。此幅屏风雕刻了松、竹、梅、亭阁楼台、小桥流水、27个神态各异的人物或吟诗论画,或凝神对弈,或弹琴吹笛,体现了文人学士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

篇6:现代技术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学与技术越来越成为难以分离的伙伴, 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各门学科的重要内涵。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也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如虎添翼, 生机勃勃。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评价的标准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但是,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高考仍然是各个学校的主旋律和“生命线”。沉重的教学任务不容许我们花过多的精力利用课堂去掌握先进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 也不允许我们用太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去整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技术辅助教学只有在“来人听课”的时候才会发挥它的“神奇而美丽”的作用。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教师的水平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限, 再加上教育、教学任务繁忙,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技术。

2. 条件的限制

现有各种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比如投影、电脑、TI图形计算器等等。

3. 高考的现实

高考明确规定: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器不准带入考场, 也就是说, 所学、所考的内容根本不需要用到技术。所以平时也就用不上或者不敢使用技术。

以上3个原因归纳成一句话: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势不两立”。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交互式电子白板既有黑板方便书写的特点, 又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连, 操作简便, 交互性强, 还能与多种教学资源友好联接。它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这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我个人认为, 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教室, 既减轻了老师备课的沉重负担 (准备1节使用现代技术的课, 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又改善了老师的身心健康;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既增加了1节课的容量, 又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是一场“数字教室”的革命。

三、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几年来, 我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案例, 它们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论和统计学等各个分支 (经典案例因篇幅所限, 不作一一介绍) 。每天和我的学生一起享受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同时深刻体会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数学学习的巨大帮助。

教学设计案例——圆锥曲线的共性探究

1. 目的要求

(1) 从天体的运行轨道、平面截圆锥所得的截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和二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等4个方面揭示圆锥曲线的统一性;

(2) 利用技术手段, 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圆锥曲线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3) 将技术手段和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 进一步探究圆锥曲线所具有的普遍规律。

2. 内容分析

在《解析几何》一章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分开教学, 孤立地研究他们各自所具有的性质。其实, 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很多方面的性质是统一的。本节课将从理论和应用2个方面来揭示他们的统一特性。

理论方面, 利用技术手段, 从2个对顶的圆锥被平面截得的截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二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曲线形状看出圆锥曲线确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应用方面, 以高考题等典型习题为例, 通过灵活的技术手段改变题目中相应的参数, 观察、推理、归纳, 从而发现:抛物线所具有的一些定性和定量的关系, 往往椭圆和双曲线也同样具有, 反之亦然。通过探索,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如果没有灵活的技术手段, 这些探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3. 教学过程

(1) 引入

在浩瀚的宇宙太空, 许多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 (如图1) 。精彩的动态画面, 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求知状态。

(2) 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为什么被人们统称为圆锥曲线?试观察课件2 (如图2) 。

任意改变截面的位置, 分别会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 (由于课件做得巧妙, 学生定会恍然大悟而且兴趣昂然) 。

(3) 从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来看 (先复习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 观察以下课件3 (如图3~5) 。

拖动一个点改变e的大小, 观察曲线的变化, 学生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

(4) 从方程的形式来看, 观察课件4。注意下图中的每一个结论是否是充分必要的 (如图6) 。 (让学生到前面来连线) 。

(5) 应用举例1

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任意拖动点F和点A、B以及准线上的一个动点, 立即得到结论:相切。

如果将抛物线改为椭圆和双曲线, 结果将如何呢? (也让学生来探究) 。

(6) 应用举例2

(7) 应用举例3

经学生探究发现:无论焦点弦如何变化, 点A、O、C始终共线。

(8) 应用举例4

技术的利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从抽象的图形变化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但是技术本身不能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 要真正得到完整的答案, 还需要严密的推理、细心地运算和规范的表达。在教学中, 我们既不能否认技术的重要作用,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应用举例3和4要从电脑状态切换到白板状态进行详细的推理和运算, 建议例3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完成, 例4留作课后作业。

(9) 小结:本节课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平台,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 让学生在运动和变化中发现不变的规律, 再归纳出结论。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并通过严密的推理和细心的运算, 定能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发现圆锥曲线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4.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它信息技术平台的 (如投影、电脑、网络、TI图形计算器等等) 比较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 我们不妨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和基于多媒体投影的课堂教学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通过对比, 深刻体会两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异。

5.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建设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平台引入课堂后, 多媒体电脑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 建构了一个类似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 可以直接在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上进行标注书写和各种人机交互操作, 教师不用改变“板书+讲解”的教学行为, 弥补了所有其它技术平台的缺憾。交互式电子白板也一定深受英语、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的欢迎, 因为书写、标注, 插入图片、声音和视频, 快速擦除、内容回放以及局部放大等等功能使得老师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出神入化,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建设自己的资源库, 这个资源库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是图形、常用的公式、定理、模型或者预先输入的文字等等。只要你用心去做, 不用一年的时间, 你就会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学科资源库, 它对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工作负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资源库的导出、导入非常简单, 只要通过U盘, 就可以携带到其它的环境。

篇7:让叙议完美结合

一、动静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学习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个性,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静静地学习、静静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活跃的氛围是学生静静思考的动力,而静静思考又在为学生的下一阶段积极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曾经讲过一节冀教版六年级公开课《数字编码规律》。开课之初,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我直接拿出我三位密码的密码箱,让学生们猜猜密码是多少,学生们兴致高昂,跃跃欲试,积极猜测,然而学生们却不容易猜中。有的学生猜测了几次,都没有能够打开我的密码箱。见此状况,我让学生们说说这个密码为什么这么难猜?(密码多)。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密码呢?于是,再让学生猜,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有的学生在本子上迅速的写起来。这时,我没有让学生们继续讨论,而是让学生们写写看能写出多少个密码,能发现什么?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只见学生们静静的思考,时时发出写字的沙沙声。这时我开始巡视指导,十来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接下来那积极交流的场面令人满意。经过思考后,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结果更准确,大教的交流也更有价值。由此可见,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动静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有时候,当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时,当学生们沉湎于“不假思索”的学习环境中,不妨给他们浇浇冷水,让他们静下心来再细细地思考:我考虑的已经全面了吗?我是不是已经考虑足够多的因素?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热闹的场景,往往会造成学生过于浮躁的心态,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己。而学会冷静的思维,才是数学教育成功的真谛。

我曾在外校讲过一节公开课,据说这个班的学生十分活跃,果然在课堂上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底下的小手就举得一个比一个高,“老师,我!老师,我!”一声赛过一声。当我找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的同学根本不能安静下来听这位学生的回答,相反,下面插嘴的声音比回答者发言的声还高,老师什么也听不清。我当时严肃的安静下来,开始学生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为什么出此状况,后来学生终于明白,是刚才自己太浮躁啦,严重影响了发言同学的回答和老师讲课。慢慢地学生们安静下来,之后让课堂上喧嚣浮躁的氛围变得平和了一些。我趁势打铁,告诉他们别人发言时不能出声,要用心聆听,发言后思考十秒后举手补充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及理由。宁静的倾听把学生引入更加广阔的思维天地,心灵的碰撞创设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们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培养起来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日后也会见到成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撑起这个重担,为学生们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动静结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能够见到讲课教师在一节课结尾时,用课件出示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指名叫学生口答,可是这样的应用效果又有多大呢?这值得我们教师去深深的思考。其实,每次我们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数学练习题,让他们边做边静静地思考,自行解决数学问题,这时不要给予学生们太多的关注,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这项任务,只给一些确有困难的学生些许个别提示与帮助,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能够拥有一方“静土”,积极营造出学生们需要的安静的思考空间。当学生们做完数学练习题后,引导他们积极相互交流答案及做法,再次让学生们动起来。由于有了思考的时间,学生们发言一定会十分积极,解题方法也会出现多样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真正活跃的课堂,静静的课堂中也有着积极活跃的思维!我们只有将静和动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共同创造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和谐的共振,达到心随我“动”,“静”彩无限的良好教学效果,让整个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变得更加完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

摘要:热闹的课堂并不是真正活跃的课堂,静静的课堂也有活跃积极的思维,静静地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教学活动中的动静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动静结合,学习效率,学习习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会英.小学数学开放性练习设计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2]顾燕“.静”彩无限-宁静的课堂也精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3).

[3]常艳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上一篇:练琴的启示作文800字下一篇:市新闻出版局语言文字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