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

2024-04-20

《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通用11篇)

篇1:《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1.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魏洞窟艺术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因为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B.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2.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3.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A(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述。)

2.①梁武帝和下层人民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其苦难各不相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是不一样的。(1分)②下层人民作为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为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1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②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或:在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飘逸;或:折射的却是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③洞窟的雕塑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④洞窟所代表的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即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篇2:《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与佛教的传播发展

佛教自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又经中国东传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佛教总的可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这两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藏传佛教的特色非常突出,首先是全民信仰,佛教领袖保持着绝对的神圣地位,佛教信徒大都比较虔诚.其次是政教合一,整个社会生活严格受王权、神权的控制,佛教的领袖在世俗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寺院既是佛教中心也是政治统治中心.最后是藏传佛教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而汉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独立和充分,汉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逐渐被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代表了佛教在中国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作 者:陈晓亚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11)分类号:B94关键词:

篇3:浅析巴蜀佛教石窟艺术的世俗美

一、精神诉求上的世俗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注重文化义理,北方统治者讲究 “功德”,这样的风气也就流传到了民间。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历史更迭较为频繁的历史时期,自然是战事不断,广大民众颠沛流离,佛教信仰成为他们活下去的最后希望。为图来世有好报,倾其所能来侍奉佛祖,为来世修积“功德”。正是抱有这样的执着信念,供养人出资,手工匠人出力, 大力推动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佛教石窟艺术在此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是应当时民众的期望而盛行的,为战乱中的百姓带来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 起到了振作精神的作用。从这一点可见,佛教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其具有的世俗色彩。

二、题材内容的世俗化

在晚唐、两宋、辽、金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继承了上一时代的造型特点。宋代佛教石窟艺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并糅杂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如重庆地区的宝顶山摩崖造像,其中的“六道轮回”、“父母恩重经变”、“地狱变相”、“牧牛图”等巨型雕刻。弘扬孝道的题材“父母恩重经变相”带有儒家思想的“孝行”;第18号摩崖“地狱变相”中就有手掀鸡笼正在放养鸡雏的农妇形象,她衣着朴素,表情和蔼, 使人完全忘却了这是在宗教的背景下进行说教;第30号窟 《牧牛图》龛高570、宽1550、深205厘米,此图以牛喻心, 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图长约30米,从“未牧”至“双忘”共10组,造像以山岩自然取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第18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详细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中尽善尽美的人情伦常、衣食住行、气候物产等等,并用极乐净土的美好,劝人向善修佛,往生后终得极乐盛景。这些佛教题材体现了大众追求的儿孙满堂、安居乐业、富足自给,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世俗美的特征。

三、形态上的世俗化

安岳石窟造像群中,毗卢洞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 是造像艺术群中的经典之作。雕像全身高3米的紫竹观音, 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她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像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 , 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 容貌好似出水芙蓉,体态风韵而又端庄贤淑,作为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杰作,神圣中透出风土世俗化的韵味,妩媚里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

由此可见,紫竹观音这一艺术瑰宝早在审美取向上走入了世俗化的道路,一改宗教仪规的正襟危坐,开辟了佛教艺术的新形象。以绰约的气质,潇洒的风姿、温婉的表情塑造了具有完美人性的人物形象。在这里神性被人化到了具体人物形象上,难怪评论中的她有着邻家少女的纯真与圣洁,这是外貌特征的世俗化、生活化。面对这样的形象,宗教的膜拜者们恍惚之间仿佛沐浴在神光之中,感受到菩萨的无尽温暖与亲切,感受神灵的抚慰与指引,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与统一,感受到佛法无边与无处不在,引领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无限神往,体现佛教无处不在的力量。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宗教审美的开放度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与展示。

从上述文字的叙述来看,巴蜀佛家石窟艺术的世俗美, 凸显的是中华民族基于农耕文明安居乐业、富足自给的祥和美好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东方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这样的审美陶冶与沁润,人们才能深刻体会与欣赏到和谐之美,从中获取愉悦,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从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时期,我国出现了佛教艺术表现形式逐渐世俗化的倾向,巴蜀之地的石窟艺术呈现出世俗美的审美倾向。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具体体现,同时探讨这种审美观的价值。

篇4:佛教石窟艺术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陰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本文介绍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从宗教、石窟艺术、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述,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1.宗教和宗教艺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篇5:《原生态艺术》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呼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22.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2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呼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篇6:《艺术与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事实上,艺术只是人们在生活的基础上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换言之,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装饰自己的房屋、爱车、哪怕仅仅是出门前的着装审视,都是艺术的体现,无意之中也是在遵循美的规律、用美的标准来塑造生活。所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只是我们把这些美都融入了生活了。而那些大艺术家们则不同,他们把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美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呈现给所有人,让我们切身体会并产生共鸣。

艺术,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于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时,艺术还有导向作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在给我们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我们看到的连环画,或读到的英雄传奇,都是教人向善的。但也有些艺术很另类,甚至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艺术就是这样,它实际上在强制改变一个人的审美观,限制人的价值观,所以,艺术更多的时候扮演着生活的附属品。艺术的真正含义有时也是很被动的,也会受到约束,也会被利用。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不能靠书本和宣传上的定义去理解和感受,而要冲破束缚,摆脱枷锁,依靠内心对美的向往,追求它正面的价值,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就像一个多层次的空间,有些东西是沉在底层的,有些则浮在表面,艺术是要挖掘底层意蕴。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生活中放出异彩,生活才离不开艺术。

1.下列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以生活为本源达到无比自由的境界,生活与艺术完全重叠。

B.生活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它们不是交叉的、包容的关系。

C.艺术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D.艺术实际上在强制改变一个人的审美观,限制人的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首先,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行文上作了必要的铺垫。

B.接着,着重阐释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然后,通过举例,说明了我们对待艺术作品应取的正确态度。

D.最后,呼应前文,对全文总结,指出生活与艺术要互相依存。

3.下列对原文内容和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因而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艺术家。

B.大艺术家们则是把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美从生活中提炼并呈现出来,让我们切身体会并产生共鸣。

C.艺术常常是被动的,也经常会受约束、被利用,所以更多的时候扮演着生活的附属品的角色。

D.我们的思想是由底层和表层等组成的多层次的空间,而艺术给我们挖掘的是生活中底层的东西。

阅读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篇7: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亦称:“全息照相”,一种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全息摄影是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全息摄影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强度),而且还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

2、CG(电影、动画)CG 原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3、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地球村”“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尼葛洛庞帝:MIT媒体实验室的主席和共同创办人,并且是媒体科技的Wiesner教授.投资超过40个(包括三个中国的)企业的”天才投资家”。他帮助建立了”2B1基金”,并出任该基金的主席。

二、思考题

1、简要说明什么是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媒体。

答:(1)媒介:传播信息富豪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它扩大并延伸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

(2)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3)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4)数字媒体: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为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

2、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五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答: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与人类发展同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亲身传播时代(符号与信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表情、声音、肢体动作

特点:开始于从早期人类灵长类动物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二)口头语言时代(说话与语言媒介时代)传播媒介:语言(扩展了传播内容)特点:开始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

优点——丰富性、创新性、灵活性

缺点——传播范围有限、转瞬即逝

(三)文字书写时代(文字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文字

特点: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

传播范围更广,容易保存

(四)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印刷品

特点:印刷术和纸张的结合,直接催生了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事业

(五)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大众媒介时代、网络媒介时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特点: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为传播媒介彻底进入大众领域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初,电影、电视、广播的发明和普及开始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化。

3、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何关系? 答:(1)数字媒体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2)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

(3)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

三、A(针对摄影、舞美专业)B论述题(其他专业同学)A、创作方案

B、谈谈你对新媒体艺术理解和认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尽管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对于看听文化禀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显然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

篇8:石窟与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魏书·释老志》载“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是关于中国自作佛教画的最初记载。早期佛像多依附于神巫环境出现于中国南部,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美术作品为魏晋时期的石刻佛像雕塑,佛陀常与神仙思想及民间信仰相结合,出现于墓葬中。常见于钱树、铜镜、器座、石刻、魂瓶等实物上,这种将佛形象引入民间葬俗,虽属于“仙佛模式”[2]但在造像特征上,则深受犍陀罗艺术特征影响。如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前室东壁的坐佛“高肉髻,头绕圆形顶光,身着通肩大衣,右手似作‘施无畏印’”[3];四川彭山166号崖墓钱树座佛像[4]等。《华阳国志》载:“汶山郡,……东接蜀郡,南接汉嘉,西接凉州酒泉”[5],表明蜀地与西域凉州地区的联通,因此蜀地佛像受西域影响,犍陀罗艺术特征明显。此外在蜀地佛像多雕于神树上,如前所述彭山166号崖墓钱树座佛像,又如四川忠县涂井崖墓[4]中多出土此类雕像。将佛教的圣树崇拜与该地神树祭祀相融合。再如湖北鄂城寒溪公路出土的花纹带佛兽镜[6],将仙人、神兽与佛陀共同雕刻,表明在佛教传入后,吴地将佛教与鬼神信仰相结合,扩大祈福禳灾的作用,使其更显中国化与世俗化。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深受儒、道文化影响。在佛教艺术传入早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等道教形象。佛教艺术与道家文化的融合,表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也有西王母的“偶像式”构图,即西王母位于构图中心,两侧有对称的侍者。这种构图方式,巫鸿认为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7],李凇认为受到中亚影响[8]也有学者认为受到本土艺术影响。将道家因素西王母以佛教模式呈现,既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也受本土艺术影响,表现出佛教艺术与道家文化的良好结合。在佛教壁画中常绘制满二求愿中的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这与儒家思想自古讲求以传宗接代为大的孝道相契合,同时将观音信仰与娘娘崇拜相结合,创造送子观音。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表现。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随着佛教的大规模传播,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得以发展。石窟即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教寺庙,最早源于印度,是佛陀及弟子坐禅的场所。中国最早的石窟是禅窟,并非造像窟。早期的佛教石窟多出现在西域和河西地区,以开创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克孜尔石窟、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为代表。此外,位于中原地区的云冈石窟的早期阶段也作为早期石窟的代表。

克孜尔石窟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北侧。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美术石窟代表,有着明显的丝绸之路绿洲美术特点。德国探险队调查的E•瓦尔德施米特根据石窟内发现的婆罗米文将克孜尔石窟分为早期和晚期[9]。早期石窟以平面呈长方形,天顶为穹窿或斗四套斗形为主,通常会在室内中央修葺台座,上供奉泥塑坐佛。窟内佛像的建造代替佛塔成为中心崇拜对象,为了配合信徒以主尊为中心右旋礼拜,窟内壁面多绘有本生及佛传故事画。此外在穹窿顶顶部常绘天象图,为典型中亚美术特色的天空表现手法。其下常绘有花草、树木、池塘、鸟兽等,这些山岳也作为僧人修禅、天人奏乐的场所。“这种自然景观,一般认为可能受到了汉代的博山炉以及画像砖图像的影响”[10]。晚期则以中心柱式结构为主,主室多为券顶,券顶装饰既有早期山岳构图的特点,同时也发展自身特点,中间常绘有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图,因其“普遍以单幅菱格形式构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以被称为菱格画”[11],同时山岳表现也变得模式化。此外在巴米扬常见的涅槃和弥勒组合,在克孜尔也有所继承。这种图像的结合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在中国、日本等多地都有表现。如甘肃庄浪出土的造像塔[12]、麦积山石窟133窟内的造像碑[13]、日本法隆寺五重塔的塔基塑像[14]等。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美术经过天山南北道传播,最终交汇在敦煌地区。现以莫高窟275窟为例分析。莫高窟275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窟内塑交脚弥勒与半迦坐思惟菩萨像,壁面绘本生故事图。主尊交脚菩萨头戴三面宝冠圆形饰物内浮塑如来禅定像。两耳硕长,头发束于头顶垂于耳后分覆两肩。颈部和胸部均佩戴饰品。腰束长裙,双脚交叉坐于方座上。为典型的犍陀罗风格。此外在275窟中也有阙型龛与弥勒菩萨结合出现,“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表宫门也”[15]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在犍陀罗地区如哈达、呾叉始罗等地以梯形龛为多,而传至中国以民众熟悉的阙型龛取而代之,是外来佛教艺术与本土文化的成功结合。此外在题材内容上,其主要描绘现实生活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构图特色上,以鸟瞰式和散点透视构图,表现了中国画的构图传统;在艺术表现方面,人物表现写实性增强,线描形成以兰叶描为主;使宗教画面更趋世俗化与中国化。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是文献记载最早的石窟。由于十六国西秦时期当地鲜卑族统治者信仰佛教,因此大肆开窟造像。其中以169窟和位于北壁的第6龛为例分析。169窟,现发现西晋建弘元年题记,为我国开凿最早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泥塑像三类。而第6龛,以无量寿佛为主尊,旁为大势至和观世音二菩萨,佛背光内绘伎乐天,周边饰连珠纹和火焰纹。周壁上,分别绘出释迦牟尼佛、药王佛、弥勒菩萨等16尊佛像。造像神情生动,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法精妙,在吸收印度与犍陀罗造像特征来源的同时,深受中国本土信仰与绘画技法的影响。

云冈石窟早期阶段,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美术的同时,有机融合了中国传统美术风格创作手法。早期的昙曜五窟,规模宏大,不仅受西北地区“凉州模式”造像的影响,也离不开中亚造像的特征。造像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作直平附梯状,处理简洁质朴。其次受传统思想君权高度统一的影响,五个窟的主体造像皆高大雄伟,将皇帝与如来类比,宣扬皇权至上的思想。此外五窟主尊形象体魄健壮、大耳高鼻、表情庄严,反映鲜卑族勇武的审美,表明当时佛教艺术造像也与当地审美意识相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并深受自成风格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影响。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传统信仰相结合,出现最早的佛教艺术造像。同时在佛教传播中,与儒、道文化相结合,佛教艺术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进而表现出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与世俗化。在佛教石窟艺术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期,以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表现庄重、神秘,而隋唐时期较之略显世俗化。宋元之后,随着佛教的衰落,佛教石窟艺术愈加衰落,开窟较少,如四川大足石窟造像则完全世俗化。

摘要:中国佛教艺术以寺院艺术和石窟艺术形式存在,在表现上兼容并蓄,不仅表现出印度佛教艺术的因素,而且深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出现更多的本土艺术传统。本文分别通过对国内相关石窟的分析,表明佛教艺术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脉络。

篇9:中国早期的佛教石窟艺术

印度的佛教最早经由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以后,随着贵霜王国的骆驼商队首先进入了西域(今新疆)地区,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促进了中国和西域的经济交流,伴随着经济贸易的繁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兴盛,佛教艺术也悄然进入了中国,因此接受佛教影响最早的地区是新疆,这里分布着中国早期的石窟艺术。

何谓是石窟,就是开凿在河畔山崖上的佛教寺庙。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阿育王时期,中国石窟的类型主要有僧房窟、塔庙窟、佛殿窟和大像窟等。僧房窟,是僧人居住、修禅和集合地方。佛殿窟,是僧徒拜佛的场所,一般在窟中雕出佛的形象或在窟中壁上开龛,内置塑像,像前留有空地。塔庙窟,在佛殿窟内竖立中心塔,又称中心塔柱窟,塔内收藏佛舍利。大像窟,设置大型佛像的洞窟,也是僧徒礼佛的场所。此外,也有地方石窟还兼有安置“尸体的功能”,如甘肃麦积山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称“瘞窟”。

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一线,比较集中的三个区域是1、古龟兹地区,开凿时间约公元3世纪至8世纪,产生最早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库木土喇石窟、克孜尔朵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2、古焉耆区,七格星石窟开凿于5世纪之后。3、古高昌地区,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5世纪一直到13世纪。古西域石窟群一直发展扩大到了五六世纪形成高潮,进一步向东延伸,便到了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它的开凿时间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4世纪,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石窟。

最能代表古龟兹(今新疆)地区早期的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未至4世纪初,早期的洞窟形制以中心塔柱窟为主,此种窟平面为长方形,纵劵顶,有前后室,在后室后部设中心塔柱,塔柱正面一大龛,内置坐佛,中心柱窟的壁画数量多,保存也较好,内绘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画,表现释迦教化事迹,从克孜尔石窟来看,有的故事多画在窟顶菱形方格上,每一窟顶都画有好几十幅。壁画用色方面,多以红、绿、蓝为主,随着岁月的侵蚀,红色逐渐变成今天所见的黑色和棕色。在画风上,是以粗放的线条为主,人物画以极粗的线条勾勒轮廓线。在形体内以大块面平涂表现全身,显得较粗糙原始。以龟兹克弥尔为代表的早期石窟壁画,无论从构图还是艺术手法,都显现印度犍陀罗艺术,这种绘画是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风格,明显受希腊画法影响。佛像脸椭圆形,眉细长,眼窝略凹,鼻子从额头笔直垂下,唇薄,头发呈波浪式,佛的面部表情深思内省,身披袈裟近似希腊长袍,衣褶厚重,赤足,这种绘画特点比较集中于印度的犍陀罗地区。“故被称为犍陀罗艺术。

龟兹地区石窟约占新疆石窟总数的五分之三。主要有克弥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朵哈石窟和森木塞姆等石窟。古龟兹石窟集中体现了古西域早期的石窟群艺术风貌。从绘画题材看除了佛成道说法、游化、乞食、涅槃等本行故事形象外,更多描绘的是佛本生与本行故事像。绘画风格上人物形态用笔,着色也看不出有多大变化,基本相近。明显带有早期的印度犍陀罗绘画特点。从窟内流行的佛教题材,也与当时古西域(今新疆)地区盛行小乘佛教思想是一致的。

此后,开石窟造佛像随丝绸之路继续东传,沿着石窟长廊一直往东,便到了甘肃的敦煌,敦煌位居玉门关和阳光附近,处于古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要道口上,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早期的敦煌艺术呈现两种迥然不同的绘画风格,以十六国(北凉)及北魏前期的西域风格和北魏晚期,西魏,北周时期的中原内地风格。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魏前期的洞窟内容简单,颇受龟兹石窟壁画影响,题材多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弥勒像,绘画表现手法上还保留着西域和印度犍陀罗风格。北魏晚期以后的敦煌莫高窟,表现人物形象,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由此而形成“秀骨清像”的风格,这时的绘画题材,又受到内地的影响,一些中国民间神话传说进而“堂而皇之”地融入石窟佛殿。玉门关以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孳乳繁育之地,作为外来的宗教艺术,能更好地扎根生长、发展、延续。必须吸收融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思想文化熏陶,所以这一时期出现的佛像,已经不是单纯的外来西洋图像了,具有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敦煌是玉门关内重镇,在古代异常艰险的交通条件下,对当时的旅行者(包括佛教徒)来说,“西出阳光”意味着生离死别,“生还玉门”则象征着重归故土。从敦煌西行就是茫茫荒漠,风沙走石,气候无常,进入其间死亡随时都会来临,那些“西出阳光”的商旅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恐惧,对未来命运无法把持下,更多的是祈求佛的保佑,“生还玉门”满载而归,对他们来说,所获得的一切都是佛的赐予。随着商队使节的进出玉门关,阳光,信仰佛教和开石窟造佛像,是人们追求幸福平安的一种表现,特别是生活在生死叵测的商旅们,这种宗教情感愈是强烈,他们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扩大莫高窟的开窟规模。

莫高窟敦煌艺术高深圆融,魅力四射,在强大的磁场感应下,一直以来,敦煌重要性的政治,经济经久不衰。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直到明代的海上航运繁荣之前,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贸易的主要路线,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元等朝代,历时整整一千年,是全国石窟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

篇10:《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

1.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其主要用途是

A.记时报时B.演奏乐曲C.饮酒D.工艺品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

3.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面有关的人物是

A.王羲之B.王献之C.顾恺之D.李白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A.《滕王阁序》B.《多宝塔碑》C.《兰亭序》D.《玄秘塔碑》

5.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钟繇B.王羲之C.顾恺之D.陶渊明

6.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

7.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他的代表作有()

①《女史箴图》②《洛神赋图》③《兰亭序》④《多宝塔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秦汉时期的美术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A.书法B.绘画C.雕塑D.青铜艺术

9.材料解析:

“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卢森堡大公)

读后请回答:

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拓展训练:

10.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将军陶俑、骑士陶俑、武士陶俑神情神态。

(展示课本131面的插图)

培优训练:

11.已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12.我国是汉字书法艺术的起源国。请你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选择一种字体,写一句你最欣赏的哲理名言。(不少于8个字)

达标训练:

1.B2.B3.A4.C5.B6.D7.A8.C

9.材料解析:

①秦始皇陵兵马俑。

②从艺术的角度,兵马俑反映了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这些兵马俑用泥土制成,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造型精美,形态逼真,生动传神,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才能,是世界上的艺术珍宝。从历史角度看,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所以,它能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拓展训练:

10.答:兵马俑雕塑用泥土制成,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造型精美,形态逼真,神情各不相同,生动传神。将军双目炯炯,似在思考征战大计;骑士威严站立,战马昂首耸耳,仿佛一声令下就要四蹄腾空,驰骋沙场;武士神情傲然,虎视眈眈,正待冲杀疆场。

培优训练:

11.答:秦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因秦所灭六国都在秦国的东方,兵马俑向东方象征着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

篇11:《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 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

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

11.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活动

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10.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

科学决策

:是指运用科学理论、科学

答:(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于行为的研究。(2)企业领导领域。西方一些经济管理学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学的专业用语。(3)军事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2.充分授权

:也称一般授权

12.3.权力制约

对权力

13.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4.柔性领导: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14.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15.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5.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16.领导目的为过程。6.领导体制: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

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17.度体系。7.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18.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

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

是领导者开展

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8.领导效能

: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19.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9.领导关系

: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

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

途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决策树法:“决策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领导行为方式:领导行为方式

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社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

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虚拟政府: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领导手段

: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的方式与方法

领导权力

用多

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领导者:

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发动者和推动者

领导关系

: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权力腐败:“腐败”概念一般被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

权力的蜕

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

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术的研究。

2、简述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的方法。答:(1)了解团队方面的理论(2)设立共同的目标(3)团队设计(4)合理建构(5)明确阶段目标(6)共同奋斗

3、简述领导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答:用人标准,就是用人尺度。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就是“得才兼备”。德,主要指人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才,主要是指人的知识和才能。德和才两个方面是不能割裂和偏废的,既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

4、简述领导权力的特点。

答:(1)无形性(2)依附性(3)可塑性(4)对象性(5)强制性(6)目的性(7)交换性(8)垄断性(9)诱惑性。

5、简述领导选才的原则。

答:(1)因事择人。因事择人就是以事业的需要、职位的空缺为出发点,根据职位对人员资格的要求来选拔人才,由此做到以事定职,以职选人,人事相宜。(2)公开公平。公开是指在选拔人才时要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并将最终结果晓之于人,并接受群众监督。公平是指凡具有应聘资格的公民,便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利与机会,而不受其种族、性别、年龄、出身等诸方面的限制(3)竞争择优。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就是指在公平公开的前提下,让求职者依靠自身的素质进行竞争,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人才。

6、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答:(1)适当原则(2)责任原则(3)可控原则(4)信任原则(5)考绩原则

7、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特征。

答:(1)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造租(3)权力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5)权力腐败的新形势不断涌现。

8、简述人力资本理论地基本思想。答:(1)单纯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些产生要素的投入,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2)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其成长过程需要消耗各种

稀缺的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3)人力投资的结果是将货币资本或财富转换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形态,使人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4)人力投资的目的是要获得投资收益;

9、简述领导效能的特点。

答:(1)综合性(2)社会性(3)历史继承性(4)主观与客观统一性(5)动态变化性(6)形式多样性

10、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

答: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11、简述政府与公民之间电子政务的内容。答: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政府对居民和居民对政府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2)电子医疗服务(3)社会保险网络服务(4)公民信息服务(5)交通管理服务(6)电子证件服务(7)公民电子税务(8)报警服务

12、战略管理有哪些步骤?

答:(1)环境分析(2)战略形成(3)实施战略(4)评估和控制

13、简述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领导机构(3)有助于早就更优秀的领导者(4)有助于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5)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6)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4、简述领导决策的要素。

答:(1)决策者(2)决策信息(3)决策目标(4)决策备选方案(5)决策情势(6)决策后果

15.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答:(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

三、论述题

1、试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答:(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的强相容新和较差性。(2)领导与

管理的区别: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领导具有超越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制,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2、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答: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设:(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含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贤哲侧重于事后的组织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3)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此中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含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通知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意在使公共权力内部的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道德制

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的能力。而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但是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3、试述一个成功团队的作用。

答:团队是现代组织的重要形式,它比一般的组织群体更具凝聚力、亲和力和辐射力。一个成功的团队具有如下作用:(1)减少摩擦和内耗,节约成本(2)可以使成员获得安全感,免予被排斥的恐惧(3)可以为成员提供社交满足,从重获得友爱、支持、信任和自信(4)可以使成员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在工作场所获取集体情感的满足(5)能够帮助成员客服单独面对新问题的胆怯和恐惧的心理(6)可以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4、试述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以及改革的内容。

答:主要弊端具体表现为:(1)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

端,从领导体制的内外部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横向结构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党委领导机关内部,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尤其是第一书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自主权甚小。就领导体制的角度而论,权力过分集中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在政治上党政部分,以党代政,党委包揽行政领导事务。二是在经济上政企不分,各级政府作为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相当一部分的权力。(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这主要表现为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问题,组织中的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幅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反之,较小的幅度则意味着较多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层次越多,信息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幅度越宽,协调越困难,以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3)领导法规的缺失。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备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二是缺少完善的行政领导管理法规。

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原则,实行政企分开。

5、论述领导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1)回避。在冲突发生后领导者可能选择一种消极的处理办法如无视冲突的存在希望双方自己通过减少群体间的相互接触次数来消除分歧。回避作为处理冲突的常见对策其前提是只要这种冲突没有严重到损害组织的效能领导者是可以采取这一办法的。领导者通过回避对策或让冲突双方有和平共处的机会。虽然对于群体间某些不太严重的冲突回避方法是合适的领导者在处理群体间的冲突时往往还得采取较主动的态度。(2)建立联络小组。当组织内的群体交往照例不很频繁而组织日标又要求他们协同解决问题时群体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交往对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这时采取建立联络小组的方法来处理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络小组可以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交往。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是物色能胜任这种边界扩展工作和充当群体代表的人选。(3)树立更高目标。对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有助于领导者处理组织冲突和提高组织效率。超级目标的作用在于使双方冲突的成员感到有紧迫感和吸引力然而任何一方单独凭借自己的资源和精力又无法达到目标并且超级目标只有在相互竞争的群体通力协作下才能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双方可以相互谦让和作出牺牲共同为这个超级目标作出贡献从而使原有的冲突可以与超级目标统一起来因此而有助于确保组织自觉地为这个目标努力。一旦将这一更高目标向处于冲突中的群体说明和沟通之后便可成为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群体间冲突的有效办法。(4)采取强制办法。领导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有效地处理并最终从根本上强行解决群体间的冲突。从处于冲突中的群体的角度看有两种办法可以来促进强制程序,第一两个群体之一直接到领导者那里寻求对它立场的支持由此强行采取单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其中的一个群体可以设法集合组织的力量办法是与组织里的其他群体组成联合阵线这种来自于联合阵线的“强大阵容” 常常能迫使组织里的另一些群体接受某个立场。这种处理冲突的策略其实质是借助或利用组织的力

量或是利用领导地位的权力形式或是利用来自联合阵线的力量。(5)解决问题。由于组织内的群体、个体往往可能不总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处理组织冲突或许最合适它可能是比较永久性的固定形式它可以用来就事论事地处理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办法是将冲突双方或代表召集到一块让他们把他们的分歧讲出来辨明是非找出分歧的原因提出办法以及最终选择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如果利用得好可以促进相互理解。

6、试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答: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有关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会条件形成不同的领导者和被领导的关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它们的相互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给予认可,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领导者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下属的需求并对下属的需求予以适当的满足;领导着通过经常有效的沟通,与下属分享信息,帮助下属了解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

(2)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的决策效能有赖于被领导者执行与实施的程度;领导着权威的大小取决于被领导者心理认同的程度;被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的命运。作用:

(1)相互信任的关系:民既是国家主人,又是被领导者。而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领导既是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他们在权力关系上同出一源,在根本利益上,反应一致。

(2)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依靠被领导者,得到他们的爱戴和拥护,必须经常向被领导者学习,向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学习,补充营养,促进工作,在工作少犯和避免犯大的错误。

(3)相互支持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社会组织内部的不同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分工是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分工合作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领导的本质是服务。被领导者也要积极支持、帮助领导工作。这种相互支持既体现了组织活动的统一性,也体现了领

导者和被领导者政治上的平等。

(4)相互转化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5)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活动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是双向的,既有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又有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

7、论述领导权力腐败的危害。

上一篇:学校如何通知学生下一篇:建峰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