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2024-04-16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通用8篇)

篇1: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A)

A 男)B 女

2.你的政治面貌(B)

A 中共党员B 共青团员C 群众D 民主党派

3.你的年级(B)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大四

4.你的家庭所在地是(D)

A 大城市B 中小城市C 城镇D 农村

5.你是否为独生子女(B)

A 是B否

6.你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的水平(C)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8.你最希望的毕业去向是(A)

A就业B 读研C 自主创业 D 出国 E 暂不就业 F 其它

9.如果选择就业,你期望的起始月薪是(C)

A 1000 元以下B 1000-2000 元 C 2000-3000 元D 3000-5000E 5000 元以上F 没有绝对的预期,根据求职状况可以适当调整

10.在校期间,你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B)

A 很认真的规划B 有一些简单规划C 不知怎样规划

D 没做过E 无所谓

11.在以下能力中,你认为你的强项是(ADHJ)(多项选择)

A 社会活动能力B 表达能力C 团队协作能力D 适应能力E 创新能力F 管理能力G 创业能力H 实践能力I 综合分析能力J 自学能力

12.对你择业观念影响最大的人是(E达能力

E 外表及形象 F 学校知名度 G 学科优势 H 计算机能力 I 外语能力

16.你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B)(可多选,由主到次排序)

A 社会地位B 发展机会C 工作地点D 薪酬待遇E 专业对口F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G 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

17.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A)

A 乐观 B 一般 C 悲观 D 比较焦虑 E 不知道 D 情感 E 说不清楚

18.作为在校大学生,你目前最大的压力是(C)

A 就业B 经济C 学业D其他

19.在择业过程中,你首选就业地区是(A)

A 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B 中小城市C 西部

D 基层单位E 家乡F 不限地域

20.你首选的就业方向是(E)

A 政府机关公务员 B 学校及科研院所 C 其他事业单位 D 国有企业 E 外资企业F 民营或股份制企业G 部队H 参加基层服务项目I 非政府社会组织J 自主创业

21.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C)

A 专业不对口则不予考虑 B 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

C 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关键是有发展机会D 不对口要具体分析

22.你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取招聘信息(BCF)(可多选)

B 学校就业网C 单位网站和宣传册D 实地参观考察E 进入单位实习F 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G 参加校园就业双选会、专场宣讲会H 参加社会招聘会I 政府相关就业信息网站 J 社会相关就业信息网站K 导师推荐L 其他

25.你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DH)

A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B 高校扩招使高知人才相对过剩

C 海外归国就业人员增加D 就业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E 经济发展形势欠佳F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适应

H 缺乏社会实践实习等机会和平台

26.你认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A

A 提高技能

B 调整择业期望值

C 提高职业素质职业培训D 发展经济,广开就业渠道

E 提高自身求职技巧 F 丰富自身的实践经历

G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到基层、中西部、中小企业就业

篇2: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就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社会不平等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该报告依据于自2010年开始的一项追踪研究。研究对象是12所高校(6所“985”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约6000名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研究者试图了解2003年(第一届大学扩招后毕业生)以来历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生活状况与消费方式、婚恋与家庭以及网络行为与社会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相关满意度。这份报告集纳于2013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之中。

毕业生的适应性蜕变

当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毕业生及其家长几乎是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已然接受了就业难的现实,普遍降低了就业预期,对初职月薪水平的要求不断下调,以往难以接受的较低声望和较低专业技能的就业岗位现在也可以接受。他们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境遇算是比较好的了。曾经的不满被对现实的妥协代替。

与此同时,大学生采用多种策略应对就业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比如:申请入党、参考公务员、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争取实习机会、了解就业信息,等等。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非常高,接受调查的12所高校近三年的毕业生近半数是党员。其中:“985”高校本科毕业生41%是党员,普通高校毕业生37%是党员。这一点颇出研究者意料之外。

大学生还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各种竞赛、担任学生干部、争取荣誉称号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作准备。这些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研究者发现,虽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不很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约3/4的人就业,而没有就业的1/4的人中只有不到半数在继续上学(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其余的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

“这些人当中只有少数人在找工作(被统计为失业的人),多数人则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他们在等待满意的工作机会或继续上学的机会。当然,真正什么也不做而‘啃老’的人只是少数,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是依赖父母的经济资助,准备各种考试或上各类的培训课程。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马上就会就业。这些人是隐性失业者,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隐性失业率接近10%。”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新学校教育无用论

调查发现,不同学历和不同类型学校有不同的就业率,并非越高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业率就越高,不同学历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21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

与此相关,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即使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用不到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实践性技能,学校教育未能提供,这导

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许多毕业生感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帮助不大。

此种情况反映在研究中为,专业课成绩好坏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且对于毕业生随后(毕业7年内)的收入增长和职位提升也没有正向作用。它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常常基于教师本人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业绩考核迫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发表论文和申请研究项目,从而忽略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就业“拼爹”引发不满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50%的人对自己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他们抱怨收入低、待遇差、专业不对口、没有发展前途等,这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毕业半年内有27%的本科毕业生跳槽,而大专生则有48%跳槽;毕业三年内61%的本科生跳过槽,79%的大专生跳过槽。98%的跳槽行为都是主动提出离职,而非雇主解雇。

和这种“不满”相比,另一种“不满”更显刺眼。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倾向发生明显转变,最理想的就业选择从高收入的外企转变为高福利和高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体制内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然而,与外企就业岗位竞争不同,体制内就业岗位竞争存在着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用毕业生的话来说,要竞争到体制内就业机会是要“拼爹”,一些公开招聘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萝卜坑”,而大部分应聘的人都是“陪练”,即使考分和面试都是第一名也需要“运作”(走关系、行贿)。虽然不清楚这类不正之风到底有多严重,但在毕业生和其家长看来这类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能讲述几个这类故事,有些是其亲身经历,有些是他们的同学、朋友、熟人或亲戚的遭遇。只有“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能当公务员或进国有企业,这几乎为大部分毕业生所认同。

“这种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些家长在给子女填写高考专业方向时声称,某些专业不适合其子女,因为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系,难以帮助子女进入这类单位。”此项研究负责人说。同样的,很多毕业生也有类似想法,他们因没有相应家庭背景而不敢竞争这些就业岗位,那些应聘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工作岗位失败的人,纷纷抱怨招聘背后的“猫儿腻”,并且猜想竞聘上岗者的家庭背景。这种现状激起众多毕业生的强烈不公平感,同时也导致他们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招聘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不过,体制内就业者也并非事事如意。就业的最初几年,能在体制内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感到他们是幸运儿,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市场竞争中焦虑挣扎。但工作大约5~7年时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产生焦虑,对体制内工作感到不满,抱怨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人际关系复杂,职务晋升机会竞争不公平和不公开,收入低,等等。

何处安家与前途迷茫

获得一份工作只是毕业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随后他们就要考虑前途方向和

安身立命之所在,这是工作五六年之后的毕业生的主要困扰。调查发现,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租金使许多毕业生感到他们不可能在此长久定居,三四年前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潮流,许多毕业生返回家乡或奔向二三线城市,但近两年,“逃离”大城市的毕业生又逐渐回流,因为他们发现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少,发展空间更小,而要获得好机会更需要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不论是返回大城市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中小城市的毕业生,都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坚守在大城市的人深感这里不是长久的安家之处,返回中小城市的人则感觉生活沉闷、前途无望。有一份工作和收入以维持生计,远不能满足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他们想要的是有品质的生活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成为中产阶级或享受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他们的生活目标,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处于焦虑状态。

篇3: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对策

一、调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方法

1. 调查项目的研究背景

严格地说,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系统专门的大学生就业观方面的理论著作, 有关就业观及其教育的思想大多融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就业教育方面的书籍中。不过, 相对于专著作来说, 对大学生就业观及教育论述的文章却很多, 这些文章多收录在不同的杂志中。如祖权等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 强调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1]李春燕等通过抽样调查对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差异进行了研究”;[2]罗伟等对女性研究生就业观进行了研究;[3]查国平、安然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等教育内容和大学生三方面提出就业观教育的新路径;[4]冯小湖提出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5]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了分析, 强调为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 必须有效转变就业观, 它们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很多文章分析比较浅显, 缺乏一定的深度。

2. 调查项目的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从2012年7月18日至8月10日, 以德州学院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样本150个 (其中男生70名, 女生80名, 分别是大一43人, 大二24人, 大三47人, 大四36人) 。考虑调查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本次采取网上调查研究的方法, 目标答卷数150份, 有效答卷150份, 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对调查情况的分析

在关于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调查中, 33.5%的学生把外资企业排在第一位, 有23.5%的学生把公务员排在第一位, 有13.7%的学生把国有大企业排在第一位, 10%的学生把自主创业排在第一位, 另外其他的几种选择都占很小的比重。以上数据显示, 外资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首要选择,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外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工资待遇较高, 目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二, 由于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收入稳定, 福利好, 因而也是当今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单位和职业。另外, 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的是有10%的学生把自主创业排在了第一位, 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加强, 同时也与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关。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仍然是当今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地方, 43.1%的学生选择沿海城市 (包括海南) , 有26.1%的学生选择大城市, 15.6%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 12.1%的学生选择西部城市, 还有3.1%的学生选择哪里都行。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沿海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这主要是由于沿海城市经济发达, 综合环境优越。另外, 特别突出的是有12.1%的学生选择西部城市, 这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有更多的大学生希望到西部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且可以降低东部就业的竞争压力。

在择业标准方面, 51.3%的学生选择现在工资不高但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30%的学生选择现在工资不高但比较稳定的职业, 有13.2%的学生选择工资很高但工作不稳定的职业, 5.5%的学生选择其它。在选择喜欢的工作时, 43.1%的学生选择能实现自我价值, 32.4%的学生选择具有挑战性, 20.3%的学生选择稳定的工作, 4.2%的学生选择其它。在调查促使工作跳槽的原因时, 35.1%的学生选发展前景, 25.3%的学生选工作兴趣, 21.6%的学生选工作地域, 14.6%的学生选薪酬, 3.4%的学生选其它。从以上数据可看到:大学生择业标准主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强调工作的发展前景。

在关于目前有一个好机会但预料到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时如何选择, 有82.3%的学生选择迅速抓住当前的机会, 有13.1%的学生选择观望, 只有4.6%的学生选择先签约, 随时准备解约。在关于你已经签约又遇到一个更好的机会时如何选择, 有45.8%的学生选择诚信为上, 信守合同, 有35.2%的选择与现在的签约单位协商后再定, 16.3%的选择其它, 只有2.7%的学生选择毫不犹豫的解约, 再签其他单位。因此, 当代的大学生还是能用正常的心态去把握机会, 坚守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自主创业方面的调查中, 有41.4%的学生想过, 有30.8的学生偶尔想过, 有27.8的学生没想过。从上面数据上看, 大多数学生都想过自主创业, 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进一步加强。在自主创业最需要哪些帮助, 35.8%的学生需要经验的积累, 37.9%的学生需要资金, 16%学生需要家庭的支持, 10.3%的学生需要政府的扶持。这说明大学生自主创业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在其他方面的调查中, 有84.7%的大学生都愿意到基层工作, 锻炼自己。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任何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 现代人的成功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地走出来的。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1.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开拓就业岗位

高校毕业生本是社会稀缺性资源, 但由于经济结构及地域失衡, 以及毕业生个人观念问题, 导致就业资源配置的不均, 出现就业难及大量失业问题。为此, 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 出台一系列优厚政策, 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及偏远省市工作, 打破资源配置失衡现象,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从而带动就业。

开拓就业岗位, 也是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还是供需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争取引进外资。政府部门, 在投资环境的改善、政策的扶持方面都应该做到位, 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增加就业岗位。[6]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一些小企业应该在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 鼓励他们做大做强, 增加就业岗位。

2. 高校要加强专业实用性,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首先, 高校应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而且要加强专业实用性, 学科设置更多的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增强市场针对性, 培养有能力、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 高校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大学生多了解和接触社会就业状况, 帮助大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长制定专属的就业计划,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3.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 大学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多读书, 开拓视野, 形成良好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这在自己以后求职中尤为重要。

其次, 大学生要勇于创新。大学生求知欲强, 富于幻想, 想象力增加促使开始尝试与社会现实接轨, 要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惯性, 用于打破固有模式, 形成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再次, 要勇于实践, 要在平时多参加社会实践, 多接触社会上的事物, 有利于磨砺思维, 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最后, 应根据就业形式和自身的能力、素质进行权衡, 避免过于理想化,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充分就业。在选择职业时, 树立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要坚定一个信念,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职业岗位的挑选要适度, 能就业则先就业并积累工作经验, 把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放在首要选择;此外, 还要克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恐慌、焦虑、自卑、虚荣、依赖等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祖权, 武国剑, 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毕业生就业观转化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56.

[2]李春霞, 藏艳红.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差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3) :79.

[3]罗伟, 吴海燕.女性研究生就业观调查及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4) :95.

[4]查国平, 安然.新世纪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3) :129.

篇4: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为了掌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类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心态,指出当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差距,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毕业生积极注定参加多种形式就业,从而提高就业率。

一、调查问卷的确立及调查结果分析

该调查在河南省某高职院校进行,对该校2008届毕业生和2009届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共发就业调查表408份,回收395份。该调查采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设置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针对学生就业的期望、选择、社会适应性、就业技巧、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0个选择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通过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学生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窄,对学校的依赖性强

数据显示,2008届173名学生中的110人需要推荐就业,占64%,只有25人自主择业,占14%。2009届222名毕业生中有135人需推荐就业,占63%,只有41人自主择业,占18%。另外,2008届110名需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中要求通过中介的有78人,占71%。2009届135名需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中,要求通过中介的有95人,占70%。这反映出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较差,择业依赖性强。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聘、面试、技巧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另外,很多学生缺少社会活动能力。可见,学生对自身认识较不理性。

2.就业难问题突出,就业指导需求越来越强

调查显示,学生在选择“薪水”标准上较以往切合实际,不再一味追求高薪待遇。究其原因,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民办院校的发展,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人才供给相对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一方面,用人单位提高了招收门槛;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降格以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部分毕业生(3%)甚至要求“零工资就业”。

3.毕业生自身角色错位,期望值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非常愿意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研究性工作,或国家公务员,以及教育行业,而对一些民营、个体小企业几乎无人问津。他们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为高级知识分子,而非普通劳动者,根本意识不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或中小企业就职,而是想方设法往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里“钻”。结果,很多学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能去的单位不愿去。

4.希望毕业后专升本的学生仍占有大量比例

数据统计发现,2008届已毕业的学生中专升本的学生占22%,2009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21%的学生明确表示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参加专升本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太难,先上学再说”,反映出当前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大,专升本也是无奈的选择。

二、提高就业率的对策研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观上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值得职业教育者去研究,并采取一定的对策,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领导重视,指导得力,定位准确,为提高就业率提供保障

学校是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是为学生谋求生存和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学校应该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政策、制度等方面为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2.优质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就业率搭建良好平台

学校应以人为本,提出学生就业至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强“四家”建设(创造“家的环境”、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提供“家的服务”),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

3.突出技能教育和资证教育,奠定高就业率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尽可能由“双师型”教师实施专业技能教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本,提高基本技能的课时比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校应适应就业准入制度,切实推行双证制度,注重职业资格考核,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对证施教的方案,毕业生至少90%以上都能取得双证,甚至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开辟高就业率的有效渠道

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两广一多”(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广建就业基地、多办订单教育)的就业工作思想。通过多种措施建立订单教育关系,充分利用多种联系,多种力量构建校企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用人单位更多地吸纳学生就业。

第一,采取企业订单形式,一个企业一个订单,按用人单位要求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从招生开始签单,按用人单位要求从在校生中提前挑选,提前“签约”,甚至提前到定向申报专业计划。

第二,采取区域订单形式,同一个就业区域按专业大类开设订单班,如深圳东莞地区计算机应用班、苏州昆山地区电子技术班。

从合作育人角度讲,有深层次的合作,有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共设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协同安排教师学生实习、共同编写教材、提供师资和设备、以企业名称冠名、设立奖学金、提供助学金等。

5.学院专业设置要紧贴市场、紧贴国内外需求

高职教育要有生命力,要依靠企业,办出特色。开设的专业要紧贴社会需求,紧贴国内外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并直接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即能基本顶岗工作。

6.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拉动就业

大学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20世纪后期国际上提出:“创业教育是未来的劳动者应该掌握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等口号。这些主张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领域正掀起一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引导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使我国的大学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大学要扶持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要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将校园商铺、报亭等设施建成学生创业的“练兵场”。

7.鼓励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

高职院校应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应该是必需的。鼓励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很多毕业生已经加入到了服务西北的大军中。毕业生的选择可以多样化,有的学生自主创业,有的学生考入上级院校,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内实现零距离优质就业。

8.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首先,要提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就业指导不仅应包括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应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就业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提供相关就业技能培训等。因而,它不应只是毕业前的事,应从入学抓起。其次,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通过就业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再次,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案例分析,通过就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模拟和参考。最后,学校要从人员、时间和经费三个方面提供保障,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效果。

篇5: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2007-06-05 10:50文章来源:郴州市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一、我市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1.重点区域失地农民的比重。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郴州市苏仙、北湖两区、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和经济较发达市县城郊。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内的农户为主要对象。如北湖区郴江镇,共调查了500户。在这500户中,共有家庭人口2115人,其中劳动力1506人,即平均每户

4.23人,其中劳动力3.01人;完全丧失耕地的有325户,约占65%,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失地农民达13.89万人。

2.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到资兴市粟脚村和罗围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截至2006年10月30日,共收回问卷61份,统计结果如下:

接受调查的61人,其中男41人,女20人;其中16岁-35岁14人,36-55岁(男60岁),55岁(男60岁)以上8人。没有上过学的1人,小学文化4人,初中文化24人,高中(中专、中技)文化31人,大专文化1人。位于城郊的26人,乡镇周边的24人,完全在农村的11人。这些人的土地大约在2000年至2002年被征用,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3亩。在征地前家庭

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占73.8%,打工收入为主的16.3%,征地后家庭收入以种养为主的仅占24.6%,打工收入为主的占62.3%,另有一小部分从事个体经营。这些家庭人均年收入征地前为2885元,失地后为1567元,下降45.7%。其中,失地后收入严重减少的占49%,失地后收入减少的占30%,变化不大的占21%。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农民获得了一次性土地补偿金,有小部分人重新划拨了土地,但对土地征购补助表示很不满意的高达65.7%,其土地补偿金用于日常开支、子女教育、购买修建房屋等后所剩无几。

3.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情况。在普遍实行货币补偿后,我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靠自行解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的我市农村养老保险只运作2至3年,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从1999年起一直处于清理整顿阶段,至于农民的失业保障更是还未提上议事日程。

二、我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安置困难。一是失地农民转变为市民后,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就业技能单一,在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中,主要只能靠外出务工,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临时性工作,就业稳定性不高。二是多数失地农民乡土观念严重,难以转变,一旦失去地土后,变得十分盲目,无所适从,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在经济落后县市,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城镇就业尚且困难,农民进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再就业更是困难重

重。

2.保障机制不健全,失地农民“两不沾”。目前,在实行单一的货币补偿后,基本上是由失地农民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本来失地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金就少,除去日常开支、购置房屋、子女入学等开销后所剩无几,加之再就业困难,陷于失地、失业困境,安置补偿费无法替代原土地的保障功能,生计难以长久维持。

3.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滞后,社会保障资金没有着落。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没有制定与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给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带来很大影响,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成为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我市失地农民一旦遭遇重大疾病,就不得不借债保命,整个家庭因此“因病致贫”。在教育保障方面,贫困户的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虽然能享受国家“二免一补”优惠政策,但高中阶段以后的高额教育费用却没有着落。同时因其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自身条件、个人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就业问题非常突出。

三、对策建议

1.要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对退休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对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少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才保险范畴;对未到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在医疗保障方面,要结合推行农村医疗大病救助制度,将失地困难户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对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失地农民,应及时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2.要明确和落实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落实保障资金。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政府出资部分可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上述三部分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补偿费的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然后足额转入财政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中,以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到位。

3.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适当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是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体系,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彻底取消失地农民就业限制、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业待遇,一视同仁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也应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力鼓励失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篇6: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概述:

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和训练我们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利于增加我们与社会的接触,通过社会调查既可以增加我们的专业意识,也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具体实践。

为了响应学院之号召,2009-2010年暑假期间特地赶往上海,武汉等地对我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前景,做了一个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一 调查对象:

1.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招聘会

2.学本专业的学长学姐

3.武汉中铁电气化局

二 调查内容

2010年8月的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招聘会安排在7 8 14 21 28 号,想到自己有个调查要完成,趁着这个机会赶往了上海。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招聘会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80号,是上海举办大型活动的著名展览馆,也是海西南角最具影响力的高标准专业室内展馆大型人才交流市场,地处徐家汇商圈,内有大型中央空调,可容纳百余家企业,是企业形象展示和招募人才的专业场馆。今有80余家企业在此招聘。如:电子,计算机,汽车,机械,模具,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物流,房地产,咨询,广告,餐饮等众多行业。仅电气类专业的企业就有二十来家,现列举几家如下:

(1)山东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招聘岗位:电气(强电)工程师工作性质:全职招聘人数:若干月薪范围:待议学历:本科以上工作地点:山东职位描述及要求:男性,要求为建筑电气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工作经念者优先考虑。

(2)深圳电力建设院

招聘岗位:电气工程师工作性质:全职招聘人数:5人月薪范围:面议学历:本科以上工作地点:深圳职位描述及要求:电气自动化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够管理和指导下属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3)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江欢成设计事务所

招聘岗位:电气工程师工作性质:全职招聘人数:4人月薪范围:待议学历:本科工作地点:上海,北京,杭州,苏州职位描述及要求:男性,建筑电气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4)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电气工程师工作性质:全职招聘人数:2人月薪范围:面议学历:本科工作地点:长沙职位描述及其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相关工作经念者优先

(5)江西电力公司

招聘岗位:电气工程师工作性质:全职招聘人数:3人月薪范围:待议学历:本科工作地点;南昌职位描述及其要求:男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结:经过在上海的两天调查了解到,本专业知识面广,涉及面宽,只要与电有关的职位都可以担任,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到招收电气类专业的单位很多,在本次招聘会中就有二十来家,因此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国企有:电力公司,供电局,发电站,国家电网,变电所等,其他有关企业有:施耐德电气,通用电气(CE),三菱电机,西门子,ABB,南自,南瑞等。故本专业的人还是很好就业的。

在当今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我通过在线聊天的方式,询问了一下已经毕业了的学长和学姐们有关本专业的一些情况:

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来收入怎么样?能否说一下你们毕业班的一些情况?

(1)这个专业如果有关系进供电公司,年收入10万左右,没有关系,学习好的近一些好的电厂如南瑞,南自年收入在8万左右,学习一般的出来年收入在5万以上,这都是毕业后的前两年,以后的发展还得靠个人。就业率正常毕业无不良记录,几乎100%。(南京工程的一位学长所说)

(2)该专业毕业后能做的很多:1.高压方面2.工厂电器3.工控方面(PLC之类的)4.软件方面的。其实还有很多的,学电气的出去后肯定能找到工作,差别就是方向不同了,看你自己喜欢做什么!我现在做的是工控,感觉还可以。(河南理工的一位学姐所说)

(3)本科毕业后能去电力方面的企业如 南瑞,南自,四方,ABB,西门子等,也可以进

电力局如 供电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做技术支持,不过进系统比较困难,也可以读研,然后再去类似的地方,不过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和工作性质是不一样的。(华中科大的一位学长所说)

小结:通过学长和学姐们的述说,我们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是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稳定性好,就业范围广,就业难度不大,但又考虑到每个大学的性质不一样,向我们交通类的学院,侧重于交通方面,进铁路局的较多,就今年而言我院2010届毕业生中90%以上去了铁路局。为了对此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通过关系我又来到武汉中铁电气化局进一步了解情况。其实,武汉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分很多部门如:轨道工程设计院,轨道工程项目部,还有类似的策划部,建设部,秘书部等多个部门。刚毕业的本科生一般进入轨道建设的基础部门,以锻炼和积累工作经念。一些学习较好的毕业生可以进入设计院的基础单位实习。刚开始待遇并不是很高,但有相当经念者,他的工作会相应的调动,且其薪水也会慢慢提高。本公司设计院的院长和轨道建设部的经理都是电气类专业的老将,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了,在决策方面非常果断,在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时也显得非常的专业和老练,在员工当中有极高的声望,当然,在当今社会,有关系的那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本公司的项目部经理才来了两年就做到经理的位置,便得到了上面领导的提携和栽培。故人脉关系还是相当重要的。也有些本专业的学生被派往了铁路上进行路段检修,据悉,那都一些专业知识不过关的人。

所以我们在学校时务必要学好专业知识,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和无所谓的态度,将来受害的还是自己。虽然本专业就业形势好,但前提还是要有过硬的本领。

三 调查结果:

据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故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专业的触角已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相对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相当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土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很可观。如果该学生能力住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四 调查体会:

结合调查,本专业就业形势和前景都是相当不错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形式虽然严峻,但同时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这个工科类专业要求我们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争取做个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如果有更高的理想,你还可以考研或出国深造。这次社会调查是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到校园外日异月新的世界,而且感受到了沿海发达城市人才竞争的异常激烈。其生活的节奏也有很大不同。虽然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好,但是我们不能沉溺于安逸,始终要有思危的想法,在大学的四年当中尽可能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报告人:赵云斌09电气一班

篇7:小学生语文学习调查报告文档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0日

调查地点:靖远县永新小学

调查对象:永新小学六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观察法、个别访谈法。

调查人:周淑萍王小燕

调查分工:周淑萍: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总结笔录。

王小燕:发放收集问卷

一调查目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的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一种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中而逐渐养成的良好的固定的行为方式。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会对学生学习母语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小学生们自身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所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他们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来说,就更显得重要了。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只追求学生表面上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些新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经验,不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份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对我校六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现状。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永新小学六年级73名学生,其中六年级一班36名,六年级二班37名。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内的行为习惯表现及课后的学习情况。

三调查过程及情况说明:

1、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了73份,收回73份。阅读分析试卷反馈的情况。

2、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师进行交流,让他们介绍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对了解的有关学习习惯情况进行分析。

3、随机抽了六年级的20名学生进行交谈,按照事先拟定的提纲和他们进行了谈话,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谈话目的是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2)学生目前已具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3)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多少关系?

(4)教师的态度、教育观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什么的影响?

(5)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影响?

四对问卷、观察及交谈调查结果的分析:

1、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程度是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学生一般都愿意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限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开始时,也就是在刚开始入学时,不可能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般的学生都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在不断地强化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十分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教育,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习惯养成意识,并通过不间断的反复强化训练巩固习惯。

学生都能说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辨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反映了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习惯,也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和反复的。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喜欢的占67.6%,不喜欢的占18.2%,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24.2%。想通过不懂就问、学习认真、专心听讲等好习惯能使自己学好语文的占60 %,认为多动脑、多思考就能和语文成为好朋友的占25%,认为只要多做练习、多看课外书和语文成为好朋友的占15%。这些现象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们能否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之间存是正相关的。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书写习惯不良;不使用工具书、主动识字的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不好;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上课听讲习惯不好;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前四条主要是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不良习惯,后四条是语文和其他的各科学习中会出现的通病。当然,学生中还有其它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性格不稳定,识辨力差等,他们还不能很清晰地认识到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克服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说,语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对语文教学的态度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高,并且十分热爱语文教学,具有极高的热情去欣赏语文、传播语文,影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喜欢他,并且因为老师的感染而非常喜爱语文学科。同时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做法,并按照该教师提出的要求去学习语文、去阅读语文、去了解语文、去走进语文,久而久之,良好的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形成。这个问题的调查说明: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对工作的热情会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4、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进一步监督、强化,才能得以形成并巩固,但是许多家长往往会忽略,总是有这样几种现象:

(1)包揽了许多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饿了端饭到口喂,铅笔断了帮着削,书包由父母整理。这样可能导致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影响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形成。(2)过度的溺爱孩子。家长认为现在家庭条件优越,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很少拒绝,长久就会让孩子从行为上不去约束自己,自制能力差。表现在学习上就会不思进取,遇到困难和挫折,只会打退堂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3)期望值太高。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的心态,同时很多家长由此只重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只给孩子很高的要求,不考虑其接受和承受能力,强迫着学这、学那,使孩子每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从而引发厌烦情绪,导致孩子很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4)重“言”轻“行”。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说的多,做的少,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认真做作业,多读课外书,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从来不去读书学习,也不翻看作业,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困惑。只知道自己看电视,玩游戏,甚至是长期约人在家打麻将。“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有所表现,并且要做好,要和孩子沟通交流。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很关键。

这个问题的调查和阐述,告诉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经常和家长就孩子的学习习惯及上面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家长以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榜样对孩子施行正面的影响。

五思考: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从起始年级抓起,抓好习惯入轨,打牢基础;从点滴小事抓起,抓好习惯养成,时时要求;从模仿抓起,抓好榜样示范,规范习惯;从严抓起,强化习惯养成,循循善诱;从激励抓起,抓好典型,注重效果。及时总结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语文教学策略,并在学生的日常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生活中认真落实,适时进行指导、帮助、鼓励和交流,让学生真正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他们将来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并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上做到好习惯时刻伴随。

相信所有的小学生,只要从起始做起,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只要方法得当,只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感受到母语的神奇,领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享受到祖国语文的甜美,拓展出更多的语文生成。

篇8: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文档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 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 具有社会性, 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 因而, 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方式, 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82份,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 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 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 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 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 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是,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 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 认为这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 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 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 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 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 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 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 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 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 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 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 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 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 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 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 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 而不再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 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 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 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 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 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 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 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 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 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较为茫然, 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 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 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 就业也可看做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 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 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 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量力而行, 而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2], 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 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 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 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 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 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 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 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是, 客观上, 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 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 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 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 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 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 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3. 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 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 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 “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 就业空间也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 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 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 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 随着结构的调整, 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 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 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 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 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和“创业”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 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 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 响应党的号召,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 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 实现个人理想, 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 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 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 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 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 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 渴望人才, 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 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 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 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 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 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 努力加强创业实践, 注意积累社会经验, 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 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 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 依法经营, 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 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 都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 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 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 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 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 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 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 但从社会人来说是“普通老百姓”,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 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 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 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 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 通过了解国情民意, 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 将人生的目标抬“高”, 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三) 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 分析形势, 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 开阔思路, 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 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 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 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3], 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 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 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 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 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四)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的有效途径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4]。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 终身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 在很大程度上, 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 走向社会, 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 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 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 谁就能掌握成才的机会, 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 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珍惜就业机会, 即使就业后仍需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 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 为自己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终身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 将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摘要:在新的就业形势下, 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 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176-177.

[2]傅新华, 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7) :147-148.

[3]潘晔, 姚臻.8090后大学生就业观:稳中谋发展挑战赢未来[EB/OL].http://www.jiaodong.net/job/system/2010/08/02/010916370.shtml, 2010-08-03.

上一篇:教学常规心思下一篇:非职务软件开发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