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024-05-15

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选6篇)

篇1: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学校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人心的凝聚、社会整合、规范秩序的确立,有助于对人的思想行为塑造。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根据当前现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学校;中华文化;传承弘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认识如何,它的公民的文化品格如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乃至它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昂然挺立,在很大强度上将要得益于我们血管中流淌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滚烫血液。同时,它也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之所以自信的最大理由。

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他们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却倍加推崇。

学校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真正用传统文化精神和世界优秀文化哺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人格精神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才能担当起自己经历的时代风雨,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一.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1、学校在墙壁、宣传栏、校园内张贴和悬挂适宜的各种诗文和优美词句,校园广播在课间早晨、中午休息的时候播放优美的古诗文和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形成一种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

2、学校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做出时间上的保证,确保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诵读时间,最好以晨读时间为诵读。此外,每周三下午古诗文活动课为学生诵读时间。

3、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读物,建立一个学生必读书库,并要提高图书流通率,为广大师生系统阅读名著原典创造条件。

4、学校每半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讲座。每学年12月进行师生诵读汇报展示活动;每学年2次的专题读书论坛;每年5月举办一次的“经典诵读”擂台赛。

5、每班确定班级阅读成长计划,学生学年阅读计划。倡导师生共读,创设书香班级。一学年评出“十佳读书之星”、“十佳阅读班级”、“十佳阅读型教师”“十佳讲故事能手”等。一学期开展两次手抄报比赛,并且展示优秀作品。

二、弘扬传统,落实行动

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族节日”“爱家乡”“学雷锋”等为主题,积极开发传统美德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

1、重视传统节庆教育。学校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如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笔者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全校少先队队员上山给教师前辈扫墓;端午节给学生讲解节日的由来,纪念爱国先人;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每年的重阳节,学校组织各年级召开重阳“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增强他们对父母与长辈的感情、懂得体谅父母,孝敬长辈。

2、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学雷锋”、“爱家乡等”。学校组织学生学习雷锋叔叔精神,幼儿园教师给幼儿讲雷锋叔叔生前的事迹,1至6年级学习事迹,并举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合唱大赛,并刻录《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抗美援朝》等历史影片进行教育。2011年,我组织少先队队员积极参加“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指导少先队队员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荣获第一等奖。

3、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有: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刺绣、地方菜的烹饪等,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大课间操是武术健身操,做操要求严格,学生一定要做到位,2011年11月25日举行体操比赛,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服饰刺绣,如:苗族、水族、侗族服饰花纹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要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养训练,形成一支以语文组全体教师为主,其他科教师自己参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队伍,为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如果说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各科教学结合起来是百花齐放,那么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就是一枝独秀了。开发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的重要体现,它是一所学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力方面,是破解当前德育难做的关键。

进行校本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热爱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五、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杜甫,理解什么是忧国忧民;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应在学校张贴标语、图片、宣

传画等文化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专栏、专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六、成立多种学生兴趣小组,内化传统文化

学校成立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等多个宣传传统文化的学生兴趣小组。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并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对自身的要求。

结束语

优秀的中华文化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篇2: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福泉市牛场中心小学:罗玲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历史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对推进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西方文化的侵入,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上遭到侵蚀,比如:过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受到一定的影响。“建文化强国”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文化强国的时候了。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地,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呢?

一、立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中坚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是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如:我们在美术课上,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的剪纸、陶瓷等是我国传统优秀的民间工艺;又如:

小学数学课上教学“圆的周长”,提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时,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圆周率这一概念,这时只讲清圆周率的本质属性及近似值是不够的,应该从数学史的角度讲清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借此契机把我国古文化成就展示给学生,从而渗透了德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科学的热情。所以,不管是任何学科,教师要准确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育,达到了巩固知识、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目的。

二、开展活动,以活动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采,民族艺术更是五彩缤纷。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一辈子有用。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就会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收集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和记忆,这样,学生就会逐步了解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例如:中国画讲求哲理性、诗性、书写性、精神性,学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国画比赛活动,还可以当地老年聘请书画协会成员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书画协会前辈现场进行作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励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不仅有助于中国

绘画特色的弘扬,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磨砺中华魂、牢固民族根。

三、社会实践,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传承与弘扬。

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一些西方不良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总会对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学校主阵地改怎么办呢?学生不是每天都在学校,还要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及教师有必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应尽职责。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扫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扫墓实践活动从而了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清明或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诗歌或活动,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知道节日也是一种文化,每一次参与传统节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作为牛场小学的政教处主任,我在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祭奠先烈时,除了向同学们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外,我还作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一年一度的清明,传统节日铭刻心。教诲子孙重孝道,千年万载敬亲人。我想,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吧!中国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民间活动,学校应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协商,并向全校教师征集金点子。因此学校的校本教材《民间体育进校园》和校刊《柳滩园》

幸运而生。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利用网络,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学校,大部分学校已经拥有远程教育资源接受设备,有的学校除了远程设备之外还连接了互联网,有效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技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在边远的农村小学,需要了解北京故宫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远程教学资源下载相关故宫方面个图片、视频或课件,让远在千里的学生了解故宫的宏伟与壮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科书里,渗透到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电教手段,注重落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个目标,在学语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中华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如在学习反映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技术的《赵州桥》、《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图片,感受古代建筑园林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篇3:当代青年该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这表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元素。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对青年一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领会和运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民族的向心力。

一、科学严谨的态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民族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体系中有从属于特定时期的历史因素,既有优秀传统又有腐朽落后的成分。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时代在进步,文化的传承也需扬弃。当代青年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持两种意识:一是开放的意识,注意吸收、融合其他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二是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创造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二、树立民族自信自尊自强意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

中华民族曾在数千年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亦曾在近代饱受一百多年的沧桑和凌辱。今天的新中国将要重新踏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为中国青年, 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增强民族自信心。惟有自信, 民族方能自尊, 国家方能自强, 方能迈入强国之列。我国尽管经过60多年的发展, 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仍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在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 我国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思想, 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 穿衣化妆得买外国品牌的, 吃饭只有西餐合口, 电影觉得自己的土气, 外国的才好看, 甚至国体、政体也有人要照搬外国的模式……作为青年学生, 我们要意识到, 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 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需要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更需要每个中国人为之奋斗。而这, 首先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意识。自尊是自信的前提条件, 自己看不起、不尊重自己, 还能有什么自信。要自尊, 就要克服自卑, 不能克服民族自卑心态, 就不可能有民族自尊, 就不可能有民族精神, 就不可能自信。放眼河山, 旅游, 有古城的瑰丽;武侠, 有诗仙的豪情;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积淀;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 可以也应当成为当代青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出发点。民族文化, 始终在我们身边, 息息相关。当代青年弘扬民族文化, 要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尊自信开始。

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

《论语·学而》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其义就在于要求人们经常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的道德表现来评价自己,通过反省来鞭策自身,提升道德修养。青年学生毕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由于观念认识与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他们容易受到思想干扰,感到困惑。因此,当代青年学生还需学会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个体在外界的影响下,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指导,是个体从自身的理想、信念出发,进行自我导向、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和自我重构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当前,青年学生加强和改进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包括:第一,坚持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增强理论素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第二,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共同构筑开放互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第三,构建一个可操作的自我监控与评价体系。社会、学校在积极创设青年学生自我管理、自主体验平台的同时,仍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监控体系,以及可供大学生自我考核、自我比较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在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歧路,也才能使社会与学校的德育能构建起良好的运行机制。

总而言之,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观,必须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积极弘扬并创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主动吸收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精华,为实现民族之复兴、国家之强大而努力奋斗。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当代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然而文化影响力却在减弱。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重重冲击, 我国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青年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思考并提出当代中国青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与对策。

篇4: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不管是从原始社会初期到诸子百家、隋唐盛世,还是从康乾盛世到晚清民国以至于现代,中华文化在数千年里在我国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而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元素如道德元素、节庆元素则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并且为国人所称颂。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知识与理念。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诸侯管理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精髓。除此之外,我国的传统道德因素还包括四维、五常等,礼、义、廉、耻、智、信、忠、孝、节、知(智)、勇……都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道德是广博的、开阔的,其中包涵的内容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我国人民形成了当代的价值观、道德观,这些道德因素自然渗透到了国家德育教育之中。除此之外,中华文化中还包括宗教信仰文化、图腾文化、服饰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范围广、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二、小学语文课堂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之路径

1、转变教学思路 引导小学生“感知”中华文化

课本是死的,而教法是活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引导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各元素的存在。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传统道德因素的认知,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靠理性的“认知”而获得的,而是靠最为简单的“感知”而获得的。语文教材指引着教师进行教学,为什么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做好中华文化的“引入”呢?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界都兴起了“国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身着汉服,拿起线装书,在教室中跪坐,开始进行诵读,诵读的内容都是一些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韵启蒙》、《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语文课堂的学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每周单辟出一节课程进行经典的诵读,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意蕴。这种用传统启蒙经典中的名句名段取代繁琐累赘的大篇幅现代文文段的方式,在一些学者看来,是有利于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的,学生读在嘴中,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而然的记在心间,传统道德就会内化在学生心中,经久不忘。

2、采用多种手段 使得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播放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品也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有一些出版社专门出版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的音像制品,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感受”来获得对于道德因素的认同感。对于现代的独生子女来说,“悌”这一文化理念就很难以理解,为了让他们懂的这些“遥远”的道德因素,看电影、听故事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将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传统文化与相关的歌谣、故事联系起来,就能够让小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內涵,而不仅仅是挂在嘴边。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表演、说故事的手段拓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在上课的时候说给别的同学听,这就能够使得同学们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并且较为深入的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

3、举办实践活动 鼓励小学生“践行”中华文化

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在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中,需要讲理论、求理解,然而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华文化元素只有落实到了现实之中,才能显示出其独具魅力的一面,从而能够深深的吸引学生,同时也使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加广泛的传播出去,起到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也可以联系社会;可以在小学生内部进行,也可以与家长、社会人员联系在一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体味中国传统道德元素的同时,以“我为父母____”为题,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让学生回去为父母做一件事,然后形成作文,彰显中华文化中的“孝悌之义”。语文教学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可以与交通部门、民政部门联系,在合适的时候组织活动,让学生们走上街头、走进敬老院,通过“汉服展示”、“经典诵读”等方式宣传中华服饰文化、中华传统道德,这既是一次中华文化展示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中华文化传播开来,使得全社会形成学习中华文化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细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 民营科技. 2010(09)

篇5: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1)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课后让学生调查一下,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目前我们还保留了哪些节日?在各种洋节进入我国后,传统节日是否受到影响?学生自己家里过哪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有哪些习俗?

(3)增强学校特色。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比如课外活动课可以开设学写毛笔字,学画国画等。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如新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5)着力提高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丛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历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扩大实际见闻。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知识竞赛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篇6: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是如何传承(一)

-对传统文化应抱审视态度

在全民都打传统文化牌的时候,有必要弄清一个源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百度一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大致如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题目,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为外在的物态形式,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

说白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上一篇: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下一篇:卫生廉政风险防范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