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茶文化发展

2024-04-13

如何弘扬茶文化发展(通用6篇)

篇1:如何弘扬茶文化发展

论文题目:如何弘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元素,文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弘扬,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随着国家的成长,民族的成长而形成,最后根生与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思想中。本文先介绍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如何辩证的看待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方法。

正文:

要谈弘扬中国文化,那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这其中又包含哪些含义。现在一谈到中国文化,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家自然都会想到与文化相关的元素,兵马俑、龙图腾之类的,当然这是中国元素的重要内容,但这不是中国元素的全部。我认为中国元素不一定就是代表历史的,但它必须是有积淀的,能反映和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不只是在古代。所以我们要广开思路,同时更要在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对中国元素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表达。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符号的简单拼凑上,而是要真正传递中国精神,这样才能使中国元素具有一定的境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不同于任何民族的深厚底蕴,这是铭刻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

列宁提出了“两种文化”的观点,认为每一民族中都具有两种文化,既有陈腐的文化,也有进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然也是如此,既含有鄙陋的传统,也含有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不少庸俗、鄙劣的思想作风,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等级观念、拥护君权的专制主义思想、愚忠愚孝的奴隶道德、男子纳妾妇女守节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以及损公肥私、叛国求荣等追求个人私利的思想,这些都是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庸俗意识、陈腐陋习,可谓中国文化中的鄙陋传统。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存在的硬性的问题。

前文提到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熠熠生辉。在古代的中国,我们的文化曾如此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化。从丝绸之路到东方的黄金,这些曾让西方国家深深着迷。在新加坡,恰恰是“第三期儒家文化”铸就了新加坡今日的辉煌。而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慢慢地减退消逝,而西方的文化恰恰在不断地,也可以说是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从好莱坞大片,到西式大餐;从听西洋音乐到过西方节日;从拼命去海外留学,到海归派衣锦还乡,一些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符号正在逐渐侵袭着我们的文化,在年轻人当中,特别是年轻的广告设计师中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而对我们本国的文化却在无形中被忽略了。在过去的20年里,亚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现在又是印度和中国。亚洲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经济体和规模庞大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预计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间,中国将迎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经济和文化双重主流的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在于吸引和激发人类创意的能力。再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许多的思维感应触点,作为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敏感的触点,那就是因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和积淀而形成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触点,这个触点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是先天的,更是广泛的,是不用重新培育的。因此,这些先天的感知优势是文化创意,特别是广告创意所必须关注和利用的。但就我们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中国文化所发挥的影响力还是很弱的。这是在弘扬中国文化精粹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的春风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应是古令中外文化成果的集革,既需要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也要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现在很多同志都己经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之下,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同时,努力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

统。弘扬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和义务,还应该是党和国家的任务和义务。并且党和国家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也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指出,“具体而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中华文化儒、道、佛三家的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强调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丝毫没有贬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之意。”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金冲及认为,对封建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它包含着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时期尤其是如此。但是需要细心辨别文化遗产中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指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这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认为,以建筑为例,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在规划新世纪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质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采取这一发展战略,必然重视文化的价值。科学的文化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对于美化人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价值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一个物质产品不仅意味着一种经济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价值。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把消费过程看作不仅是一种物质生活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体验过程。这就要求物质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参与,而这种要求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精神动力对于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是中国制订新世纪文化政策的出发点。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换引起了社会全面、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老百姓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然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民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剧增,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权利,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保持和发展文化的民族特色。世界丰富多彩,文化应各具特色。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民族特性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由此产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其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是产生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本质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赖以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对此,我们十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不能像俗话所说:在倒掉澡盆里的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分珍惜、爱护,并要不断加以弘扬。江泽民主席曾精辟地概括和阐述了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和“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和民族命脉,传承至今,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曾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著称于世,切实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存是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实践,才能永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支持各个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更应好生保护和支持,切实防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单一化。至于中国文化,她将继续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毫不动摇地大力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其以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时代精神活跃于世界舞台,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兼容而不排斥,互相学习,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各种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是客观现实,也是客观规律。惟有不同,各种文化才有自己的特色,世界才丰富多彩。人们之所以不远万里去异国他乡参观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就是那些不同的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吗?但“不同”并非是互不相关,更不是互相冲突,在各种不同文化之间,还必须要有“和”。“和”就是要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借鉴。惟有“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才能发展。中国古代哲学中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5000余年而不中断,其重要原因在于她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汲纳外国文化中的营养,从而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一座座风光独特的奇伟景观,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史中,在共同的劳动和创造中,在反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中,终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存异而致和的博大胸怀,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至今,充满生机。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既有本民族独特的东西,也有全人类共通的东西,应当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抛弃“冷战思维”,摈弃“文明对抗”的主张,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各族的共同进步。

结束语:在人类走向21世纪之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文化从地区走向世界,这一人类精神发展的基本走向亦更加明显;未来世界人类共同文化中共性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这并非意味着世界文化会走向单一。世界文化百花园如果花色单一,即使都是牡丹也毫无生气,只有百花争艳,气象万千才蔚为壮观。而中国文化作为这牡丹群众的一片,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沉淀以及丰富的内涵,势必会成为最耀眼夺目的一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将中国文化的精粹弘扬出去,传播开来。让中国文化造福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08月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01月

[3]中央人民办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06月

篇2:如何弘扬茶文化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合举办了“茶文化节”,此后,各地纷纷仿效。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茶文化,而且确实也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各地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茶会、斗茶会、茶宴、品茗会、品茶诗会、无我茶会等等,这些都是以茶为载体,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茶文化论文、著作的发表空前高涨。

4.不少历史名茶得以恢复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茶类结构的调整,中国名优茶的发展速度很快。2005年名优茶已达27.6万吨,产值达146亿元,名优茶虽然只占总产量的30.3%,但名优茶产值已达总产值的66.7%。近20年来,各地对不少历史名茶进行了调查、整理和恢复。与此同时,各茶叶主产区,还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积极开展研究创制新的名优茶,这些名优茶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

5.现代新型茶馆业蓬勃兴起,茶文化知识得到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休闲气息浓郁的现代茶馆、茶艺馆、茶吧,在各地纷纷开办。据估计,全国茶馆大约有8万多家,年营业额己达120多亿元。各地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班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茶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中、高级茶艺师。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茶学专业中还开设了“茶文化学”课程,有的还开办了茶文化专业大专班。

6.泡茶技艺和茶艺表演

近20年来,中国的泡茶技艺有了较大发展,各种茶的冲泡更加艺术化、科学化,各种茶艺表演经常出现在各种茶文化活动中。形式多样的仿古茶艺、民俗茶艺、佛家茶艺、功夫茶艺、文人茶艺、民族茶艺、少儿茶艺等,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这几年不少地方都举办了有声有色的茶艺大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各民族茶艺事业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述

六朝以前:最早发现茶是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 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到东汉(公元 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 “ 苦茶常服,可益以思 ” 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

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达到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

现代茶业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6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段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贸易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竟争中失败。当时,东印度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工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竟争力。

第三阶段: 1950 年到 1988 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园总面积从 317 万亩扩大到 1130 万亩,成为茶叶生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茶文化研究弘扬与发展

(一)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

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台湾率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1988年,台湾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2001年,在浙江上虞成立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江西省社科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2000年成立,这是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茶人之家》杂志1983年创办,1993年改名《茶博览》,200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而一些文史哲、艺术、饮食类杂志及大学学报也偶尔刊发茶文化论文。众多出版社也纷纷抢滩出版茶文化书籍,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综观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三)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

1、茶史研究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茶学宗师陈椽的《茶业通史》。全书43万字,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中国历代茶叶产量变化、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制茶的发展、茶类与制茶化学、饮茶的发展、茶与医药、茶与文化、中国茶业今昔共15章。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2、茶艺和茶道研究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虽然中华茶艺、茶道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蔡荣章自1980年以来长期致力于现代茶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创立无我茶会。

中国现代茶艺、茶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茶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研究,是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陆羽的出生地湖北省天门市,不仅成立了天门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还成立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陆羽生活的第二故乡浙江省湖州,也成立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4、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

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是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时期最早出版的是陈祖椝、朱自振编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收入自唐至清的茶书58种和少量杂著、艺文,虽然仅40余万字,但重要的茶书和资料基本收录,所以广受欢迎,但是该书对一些茶书的内容视为“游戏之作”而删削又留下遗憾。

(2)辞典的编纂

张堂恒主编《中国茶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陈宗懋主编、二百余位学者合作撰著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茶文化的内容。

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全书144万字,收入词条近万,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国茶文化辞典。

(3)其它

茶学宗师王泽农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它们虽然是茶学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叶历史文化资料。

上列四个方面成果是就主要方面而言,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与文学艺术,茶俗、茶具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如赖功欧《茶哲睿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及有关论文对中国茶文化与儒道释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庄昭选注《茶诗三百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对中国古代茶诗的注释和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

篇3:弘扬燕赵精神,发展文化产业

一、弘扬燕赵精神的重要意义

1. 燕赵精神是河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燕赵古属冀州, 土地贫瘠, 灾难频仍, 处于农耕者与游牧人争斗的前沿。几千年来, 多灾多难的燕赵儿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其深邃的思想铸造了鲜明的燕赵文明。炎黄始祖“涿鹿联盟”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起点并逐步形成燕赵文化中的典型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泥河湾早期文明是燕赵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荆柯刺秦王”标志着燕赵英雄“不畏强暴、重诺守信、慷慨赴义、视死如归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牺牲精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诠释出燕赵祖先乃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革新和创造”精神;荀子、董仲舒、关汉卿、郭守敬、曹雪芹等伟大的思想家与科学家都是燕赵儿女中“人文理性之光”的杰出代表。光阴荏苒, 以广大包容性和无比活力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成为燕赵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河北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传统, 更是河北人民的宝贵财富, 必将以独特的气质绽放永恒的光彩。

2. 燕赵精神是构建河北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 即一个国家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总和。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产业的核心, 是河北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软实力”是精神实力而不是利润实力, 没有燕赵精神, 即使河北文化产业有再高的利润, 河北文化的“软实力”也将缺乏根基。“软实力”是与文化精神含量成正比的, 媚俗、迎合低级趣味以及各种文化快餐都是对文化精神的销蚀;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产业理念也都是对经典文化体味浅薄和背离文化精神的表现。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最重要的内在表征和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 河北文化产业只有奠基于这种不断生长着的燕赵精神, 才能凸显其本身的意蕴与价值, 抛开和远离燕赵精神的河北文化产业开发对于河北的文化“软实力”是没有意义的。

3. 传播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产业的崇高目的

任何一种产业都有自己的使命。文化产业的使命就是传播一种民族精神。所以, 文化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形象大使。美国大片一直在传播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 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韩国音乐、电视剧之所以大举登陆中国, 形成“韩流”现象, 就是因为其作品重视挖掘、发展和传播其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 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特性, 从而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必须强调, 与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相比, 传播民族精神是文化产业更崇高的目的。真正的精神往往具有永恒的意义, 河北文化产业是传播燕赵精神的重要载体, 让世界从深层次上了解中国、了解河北;让燕赵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去参与世界文化现代化过程;让燕赵文化中慷慨赴义、不畏强暴、重诺守信等宝贵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中得到弘扬。传播燕赵精神应该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创造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

二、燕赵精神的时代价值

1. 燕赵精神是新时期河北精神的重要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燕赵大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创造了闻名遐迩的燕赵文化体系;哺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以慷慨刚健、兼容并蓄、开放革新为文化特质的燕赵文化。新时期的河北精神是在继承燕赵文化并不断吸收、融合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对燕赵精神的扬弃。燕赵精神是几千年来凝聚出的河北人民精神的中坚力量, 抛开燕赵精神去塑造新时期的河北精神, 河北就不再是真正的河北;但燕赵精神又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它必须以开放、包容、革新的精神, 完成其现代化的过程。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的河北精神, 深刻体现了燕赵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

2. 燕赵精神需与现代沿海意识对接

燕赵大地处于中原文化与山地、草原文化交接的地方, 其独特的地理区域造就了以“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当前提出的“现代沿海意识”正是对“开放性”的文化特质的补充与现代化表现。河北省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 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三大港口排布在渤海。2006年11月, 在河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 河北省委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 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广袤的燕赵大地, 从渤海之滨到太行山麓, 从坝上草原到冀南平原, 无论临海还是腹地,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带, 全省所有地方都是建设沿海强省的组成部分, 都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沿海意识”。塑造新时期的河北精神就是把燕赵精神的“开放性”与“沿海意识”结合起来, 把我们的精神从“易水河畔”拓展到“渤海之滨”。“沿海意识”是在燕赵精神“开放、包容、革新”等文化特质基础上的现代化、国际化历程, 是以世界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思想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去建构新时期的河北精神。

3. 燕赵精神需与构建“和谐河北”的时代精神对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和谐世界是“共同富裕、民主包容、多样并存、和平共处”的世界, 是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世界, 是“血浓于水”的人本情怀的世界。燕赵文化融山地、平原、草原以及水乡文化为一体, 以宽广的胸襟大量吸纳移民和不断接受与拓展异域文化, 塑造出凸显燕赵文化特征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之精神, 其正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生动体现。燕赵精神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和一批又一批名垂青史的思想家、政治家, 而且孕育了具有燕赵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人文精神, 如彰显“人最贵”、“尊民生”、“爱民”、“裕民”、“利民”、“富民”的人本精神;倡导“爱敬”、崇尚礼义、明辨荣辱的道德精神;追求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和合”精神;改革创新、自强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等[1]。省委六届八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构建“和谐河北”若干重要问题的指导意见》, 相信经过5至15年的努力, 7000万燕赵儿女必将再次传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和谐发展”之精神, 使河北省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协调、民主法治、社会管理、公民素质、生态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一个跨越式的科学发展。

三、承载燕赵精神的河北文化产业需要创新与整合

1. 燕赵精神需借助创意去实现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人的个性与精神需求的多元化特征要求文化产品的着眼点在个性化、类型化。米老鼠跑遍全世界, 带来了一个富可敌国的迪斯尼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创意要植根于传统。河北文化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产业还属于实体文化, 比如长城文化、各种民间文化等还没有走上创意的道路。美国人运用中国资料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 就是利用创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与创新, 对我们应该是一个警示。目前, 中国国内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供给有70%的缺口, 中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不到4%[2]。文化产业不能做强做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缺乏创意是其中重要因素。所以, 河北要培养有创意的人才, 要为这些人才提供体制保障。只有创意机制建立起来, 文化产业才能发展, 燕赵精神才得以深化。

2. 燕赵精神需借助现代传媒实现河北文化产业腾飞

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 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网络影像, 还是舞台表演。一部《走西口》的电视连续剧就使大家了解了山西和晋商文化, “韩流”同样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输出现象, 但河北却还没有这么一部戏弘扬典型的燕赵精神。河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 但更多的属于静态文化。我们的“燕赵慷慨悲歌之精神”如何让世界了解,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责任。精神产品不能“默默等待”, 而是要“积极传播”, 因而选择适合燕赵精神传播的现代媒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3. 以燕赵精神去整合品牌是河北文化产业自我更新的途径

河北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3项世界文化遗产、1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但河北目前并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强省, 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南宁的民歌艺术节, 郑州的世界武术节、潍坊的风筝节都已成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形式, 并成为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相比之下, 河北省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因小、乱、散、差而不足以展示河北文化风貌。我们必须对全省文化资源以及对文化产业相关的衍生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战略策划, 形成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才能以文化品牌的“名片”效应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

总之, 河北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与燕赵精神息息相关, 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河北文化产业应该成为生长着的燕赵精神。产业以此为基点, 不仅能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而且能成为重塑新时期河北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李仕文, 焦存朝, 杨文圣.弘扬燕赵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河北[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4) :46-49.

[2]邓清波.文化产业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意义”[EB/OL].http://kxfz.people.com.cn/GB/135100/8309857.html, 2008-11-10.

篇4:如何弘扬华夏文化

主:没有公认的说法。有人说:华夏文化是“文史哲”加上“科技”“艺术”和“宗教”。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1.文学:例如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代文学。2.历史:二十四史和历代的正史和野史。3.哲学:先秦诸子、历代名家。4.科技:经验科学、农业、手工业。5.艺术:文学以外有绘画、书法、音乐、杂技。 6.宗教:主要是佛教。这是一个大体的说法。

客:华夏文化就是儒学文化吗?

主:华夏文化以儒学文化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文化。华夏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

客:华夏科技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造纸),近来受到严重质疑,造纸术之外三种发明据说都产生了疑义。

主:这要深入研究,用科学方法寻求科学结论,不能置若罔闻,也不能人云亦云。我国近来到处唱“四大发明”,可是还没有权威的学术机构对外界疑义作出可信的解释。我看,中国的科技贡献,不必盯住“四大发明”。我提出“五大贡献”,似乎比较扎实,难于动摇。“五大贡献”是:1.培育五谷;2.纺织丝绸;3.采焙茶叶;4. 制造瓷器;5.发明纸张。当然还有其他。这五样贡献只是作为代表。

客:有人说,汉字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这个说法能成立吗?

主: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语言文字学界的支持。

客:有人说,汉字是文化的“根”。文化有根吗?

主:《诗经》里有许多篇章产生于还没有汉字的时代,或者是由没有学过汉字的群众所创作。《诗经》的“根”在哪里呢?世界上的国家大都用拉丁字母,它们文化的“根”是什么呢?

客:华夏文化分为几个时期?

主:各家分期不同。有人宏观地分为三个时期。1.本土文化时期,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2.儒佛交融时期,从佛教中国化到儒学宗教化。3.西学东渐时期,中国逐步参加全世界“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同时保留和改进华夏文化。当然,这种分期过于粗糙,可以参考,应当再分得细些。

客:什么是华夏文化的优秀部分?

主:优秀没有标准。说的人都是自己肚子里有数。

客:弘扬有定义吗?

主:也没有。多数人认为,弘扬应当有三点要求。1.提高水平:整理和研究要用科学方法。2.适应现代:不作玄虚空论,着重实用创造。3.扩大传播:用现代语文解释和翻译古代著作。消极的“述而不作”要改进为积极的“述而又作”。

客:为什么到20世纪80年代忽然想起了华夏文化?

主:有人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50年代开始彻底否定西方文化,直到80年代,无人敢说学习西方。同时,完全抹杀中国的传统文化,闹了一出“批林批孔”的怪剧。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整个中国筋疲力尽、奄奄一息,原来信奉马列主义的人们发生了信仰危机,事实上否定了苏联模式的马列主义。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觉得一切文化都消失了,脑袋空空如也。忽然听说“四小龙”起飞是以儒学为背景,由此想起了华夏文化。马列主义加上华夏文化可能产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说法也只是猜测。

客:“五四运动”为什么“打倒孔家店”?

主:“五四”前后,许多人批判孔子,但是严肃的学者都否定消极方面而肯定積极方面,没有一笔抹杀。有人考证,“五四”时候,没有“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客:儒学是一无是处吗?

篇5: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属于历史,是一个过程,多指这一过程的定性样态,即传统文化精华,指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仪礼”习俗中与当前时代精神相契合而成的,并不悖于普世价值观念的内容。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作为对自身社会生活实践的总结,决不只是一些过去事件的单纯记录和文化传统的简单延续,而主要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具体地说,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式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一个民族总体性文明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自发地左右着人们的行动0[4]。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一种无需论证而客观存在的民族标识,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理由。具有浓厚的思想积淀与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绵延发展中,在人与终极存在、人与自然宇宙、个人与社会、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等关系方面均体现出了自身稳定而成熟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主题、思维方式、价值系统乃至言说方式,从而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才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的保证,作为民族时代精神反映和价值取向凝结的中国和谐文化只能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

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有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

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持警醒的态度和批判精神,立足于和着眼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筛选、批判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孤悬于历史进程之外,需要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即在厘清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其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文化特质,对之进行现代性的诠释,在崭新的层次上赋予时代的内涵,以便完成从古代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达到传统与现代互补互动的效果,使传统文化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首先,对属于精华,可以促进、激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部分,必须大力弘扬。其次,对违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要求的消极落后的糟粕,必须坚决抛弃。最后,对既有糟粕又有精华的部分,必须对之进行审慎的改造,使之发生创造性的转化,从而为和谐文化建设服务。只有实现了现代转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成为当代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

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继承与创新应相互结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辈的智慧更多的是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作为炎黄子孙对其进行继承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应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工作,比如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所做的工作就十

分称道;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原因在于古人的智慧所解决的是过去时代的问题,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迥然不同,因此借鉴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结合当下,进行创新,与时俱进。

三、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

当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灾害,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增强民族自信心,挺起民族的脊梁。同时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四、大力开展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同时注重实践教育。选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诗词竞赛、剪纸美术展、制作手工艺品、搜集传统文化知识做手抄报等。当然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在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时,往往需要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去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创设一个富含民族精神的氛围,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所学,运用自己的所学去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学校通过书法教育,可以把书法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学习书法不仅要把字写得整齐规范,并且还要从中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书法精神。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激发弘扬书法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

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甄别评价,通过对优秀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艺术观和价值观,体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积极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片展和美术作品展览,使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让老师与家长“学生共同地参与进来,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发动学生做以此为主题的板报;举办才艺比赛,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演出历史文化课本剧,而老师和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共同协作,在选材准备的过程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文化的七彩魅力#当然,还可以号召学生阅读各类历史名著,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所以父母自身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和睦相处,关爱他人,勤俭节约”等优秀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心中埋下民族精神种子,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六、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和全媒体化浪潮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要随之变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

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教育方法上要与时俱进网络、电视等各种形式的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更直观的特点传播效率也高。如果不考虑在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话,即便是再优秀的文化内容也会因为文字的晦涩而被青年学生拒之门外。所以针对现代社会环境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上庄要选取一些语言通俗容易理解,内涵又比较丰富的材料学习。在选取事例时尽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青年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内容材料注意与时俱进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才具有实用价值。这样做也正好符合孔子当年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在教育途径上河以考虑多渠道多管其下。编制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材料后河以通过德育课堂、文化讲座、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宣传栏、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往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给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专题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方式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网络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电影、视频、动画、漫画、电子书等都为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学习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赴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以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娱乐性,参与性强,适合快速及时欢快地表现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百家讲坛等该节目以及相关节目掀起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热潮’全球化视野下,混杂文化语境中,电视真人秀节目只有丰富和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终将传统文化视为节目传播的核心要素才能在根本上提升节目内涵提高节目收视率。

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注入流行因素,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与流 行的融合中传承地更有效。被誉为流行天王的周杰伦和他的搭档方文山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适时结合起来,引发的“中国风”在流行乐坛上掀起狂潮。这些歌曲大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运用大量的民族乐器,题材上借鉴了古诗词和民间故事,唱腔上在流行音乐中注入中国民歌或戏曲元素。

此外,通过开办文化国际论坛、网站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制作了黄帝电影、动漫,出版书籍等,用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文化与市场应适当地结合,但不能充当市场的奴隶。要想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就必须与市场相互结合,因为市场是刺激文化创作、文化创新最强劲的动力,唯有如此,文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态势才有可能。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把握一定的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向钱看”,还应当兼顾社会效益,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同总书记10月份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中指出的那样,“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

我们要提倡对经典的尊重,要严肃认真地先读懂原著的文字,把它的真意、精髓真正把握了。然后在忠实于文本的前提下,可以提倡经典解读的多样化、多层次,让我们的文化阅读领域有一种比较健康、理性、和谐的生态环境。”在学术和大众间搭建桥梁。公益广告、广告宣传、公益电影等。

七,应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德国先哲莱布尼茨曾经这样说过,“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而文化就是这盏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大力推进文化交流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比如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便是推广传统文化最好的例子。

八、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我们已经感受到,现在兴起了国学热,不少人加入到了学佛、学儒、学道的行列,也有不少人遇到了困惑。比如佛教经典离普通中国人的文化习惯较远,许多音译过来的经文很难学懂,不少同仁遇到了困难。还有一些同仁连繁体字都不认识,因此在学儒的过程中感觉到非常难学难懂。应该选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路径,无时无力成为国家专家的同仁,可以学一些通俗和启蒙读本。

九、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汗牛充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由于受时间、精力及国学功底的限制,不能成为学问的专家,但可以知行合一,不仅要学进去,而且要化出来;不仅要学,而且要做。一定要实践,真正的去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语出自《孙子·谋略篇》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军

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的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求职方面,一、知己

我们在求职前首先就应该有个自我认知,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卑不亢的评价。在客观把握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明确自己目前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知道自己性格上有哪些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这个知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的过程。如果发现自己不善言辞、不善交际,但是动手能力强,就可以选择做一名工程师、技术员。如果自己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可以考虑选择科研性质的工作。如果自己是一个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忠于职守的人,句可以考虑去做会计、出纳之类的工作„„.总之,首先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块怎样的料,这样才能去找到既能符合本人兴趣又能发挥本人专长的称心如意的职位。如果没有能够做好“知己”这一关,那在求职的时候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碰壁,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是自己所满意的工作。

二、知彼

篇6:弘扬海洋文化 发展旅游经济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 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上一篇:趣学英语项目计划下一篇:黑山谷导游词三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