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2024-05-14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通用8篇)

篇1: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一词多义现象是不少学者怀疑、误解索氏符号理论的.诱因之一.本文通过时索氏符号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对多义化的历时探索以及对多义化的认知解析,认为一词多义与索氏符号理论并不矛盾,多义词的词形与其任一词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理据性只存在于多义词的词义与词义之间.

作 者:李丹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9)分类号:H313关键词:一词多义 索绪尔 历时 认知

篇2: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Accept

释义:accept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是接受,这一点无须赘述。在法律英语accept也有两个最常用的意思:

①承诺,是合同法中的概念,与邀约offer相对应,如

A contract may be formed if an offer is accepted within the specified time and in the required manner。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并以特定的方式对一项邀约作出承诺,合同即可成立。其他如revoke an acceptance(撤回承诺)等。

②Accept承兑,经常出现在票据法中,如

The draft is accepted by the negotiating bank。

议付行对汇票进行了承兑。

Action

释义:action是法律英语中最常用的单词之一,它有两个意思:

①“诉讼”,相当于lawsuit,如

Party A shall defend Party B in any a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licens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就与授权使用的知识产权相关的诉讼,甲方应当为乙方进行抗辩

其他的如file an action(提起诉讼),cause of action(诉因)等。②“作为”,与不作为(forbearance)对应,如

Any negligent conduct of Party A, whether it is action or forbearance, that resulted in loss of party B shall be deemed to be breach of this Contract。甲方的任何疏忽行为,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只要引起乙方损失,即可是为甲方对本合同的违约。

Advise

释义:advise在法律英语中有两个常用意思:

①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建议,如

The partner of the law firm advised the Manager on various specialist legal issues。

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就各种专业法律问题向经理提出了法律建议。②通知,相当于notify或inform,如

The use of advise in the sense of “inform, notify,” was restricted to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and legal contexts.Thus one may say the suspects were advised of their rights, but it would be considered pretentious to say you’d better advise your friends that the date of the picnic has been changed。

advise 表示“通知,告知”的这种用法局限地用于商业往来及法律情况。因此可以说嫌疑犯被告知他们所具有的权利,但是你最好通知你的朋友,野餐的日期有所改变,这种说法被认为是做作的。

acknowledge

释义:acknowledge在法律英语中有两个常用意思:

① 承认,相当于admit,但其用法更加正式,一般不能用admit来替换,经常与confess连用,即acknowledge and confess,如:

The suspect acknowledged and confessed all his criminal activities to the court.犯罪嫌疑人向法院承认了全部犯罪行为。

②告知收到(书信)等

例句:Notices given by personal delivery shall be deemed effectively given on the date of personal delivery,provided that receipt shall be acknowledged in writing by the receiving party.参考译文:在专人送达之日视为有效送达,但收件方应书面确认已收到通知。Application

释义:application在法律英语中有两个常见意思:

① 申请,申请书,如:

This two-stage process can be combined by submitting to the MOC a signed technology import contract with an application for import permit.上述两步程序也可合并进行,即向商务部提交已签署的技术引进协议和引进许可申请书。

② 适用,实施,如: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bitration rules of the Arbitration Institute in effect on the date of the signing of this Agreement is not subject to judicial review.

参考译文:仲裁庭适用本协议签署日有效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时不受司法审查。

注:application的动词是apply,同样有两个意思,即①适用,实施 经常用在apply sth to sth结构中,如apply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parties 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②申请,通常用在apply to sb for sth结构,如apply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for approval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venture.向商务部申请批准成立合资企业。

Bond

释义:bond在法律英语中通常有两个含义:

①保证书、保函,即一方为保证履约行为而向对方出具的书面保证,如The Seller requests the Buyer to provide a letter of bond。卖方要求买方出具一份保函。

②债券,通常指公司或政府发行的有担保的债券(Secured bond),也可以指泛指所有的债券,这个在前面的bond和debenture的区别中已经论述过,就无须多讲了。

Commission

释义:commission在法律英语中通常有四个常用意思:

①佣金,即佣金是在商业活动中,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如

He came to China to hold a talk about the commission for his new business。他来中国是洽谈有关生意中的佣金问题。

②二是作为,用法与前面所说的action相通,但与omission(不作为相对),此处不再赘述。③三是表示委员会,如中国证监会,就是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ry Commission。

④是表示委托,She has received many commissions to design public buildings。

她接受多项委托, 设计公共建筑。

Contribution

释义: contribution在法律英语中通常有两个意思:

① 出资,即中国公司法中所说的为了公司的设立而支付一定的金钱或实物。如The Threshold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a single-member company is RMB 100,000yuan,which shall paid in a lump sum.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出资额是人民币10万元,并应当一次性缴纳。

②分摊(额),通常用于共同侵权或共同保险中,每一责任人都根据自己的侵权行为或赔偿责任承担其应承担的份额。如

The right of contribution exists only in favor of a tortfeasor who has paid more than his pro rata share of the common liability, and his total recovery is limited to the amount paid by him in excess of his pro rata share.No tortfeasor is compelled to make contribution beyond his own pro rata share of the entire liability.分摊请求权仅因某一共同侵权行人支付了超过其在共同责任中的按份份额时而产生,其可获赔偿的数额以其支付超过其按份份额为限。任何共同侵权人都不能够被强迫分摊超过其所占全部责任的按份份额

Deposit

释义:deposit在法律英语中通常最常用的意思有两个:

①存款,这是他在普通英语和法律英语都很常见的意思,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如

He has a deposit of 10,000yuan in ICBC。他在工商银行有1万元的存款。People tend to deposit their idle money in the bank。人们喜欢把不用的钱存到银行。

②定金,保证金,相当于earnest money。根据中国的合同法,缴纳定金方违约的,定金不予返还,接收定金方违约的,应当双方返还定金。如

The shop undertook to keep the goods for me provided that I paid a deposit.商店答应, 倘若我付定金就给我保留这批货。

不能替换的单词或词组

法律英语结构严谨,用词考究,逻辑严密,文体较其它体裁更为正式、刻板,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是由于法律本身的特质决定的。由于法律英语问题的庄重性,法律文书在单词选择上也有意选择一些非常正式的单词或词组进行表达,这些词在日常用语中很少使用,但在法律英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且不能被普通英语中意思相同的词或词组代替。下面对我们在法律文书中经常遇到或使用的一些正式表达进行分析和比较。

Determine decide

分析:在作为“决定、确认”理解时,determine较decide更为正式,因此,法律英语中选用determine而不是decide来表达该含义。如

Where the price of the goods is not speicified in the contract, it shall be determin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similar commodity.合同中没有明确货物价格的,应当根据类似商品的公平市场价格进行确定。注意:decide也是法律英语中的一个单词,但一般表示决定或确定,而是判决、裁决。如:

The court decided that the litigatin fee shall be borne by the losing party.法官判决,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

Due to because of

分析:due to 和because of 无论是在含义、词组结构还是用法上都是相同的,但due to 比because of 更为正式,因此,在法律英语中经常使用,且不能用because of 替换,如:

The contract was terminated due to changes in such unforeseeable circumstances a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合同因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等不可预见的情况而解除。

Elect choose

分析:elect和choose都有“选择”的意思,但elect比choose含义更加庄重,因此,在合同等法律文件中,用elect来表示“选择”,而不用choose。

Exclusive of excluding

分析:两个词组/单词都是由动词exclude衍变过来的,都是“不包括”的意思,作为法律英语中的常用语,我们通常选用exclusive of,而不是excluding,如All Rates quoted herein are exclusive of tax and service charge本报价中的所有费用均不包括税收和服务费。

However but

分析:however和but都是表示转折意义的单词,由于法律英语文体的庄重性,诸如if,but等单词在起草法律文书的过程中基本不用,而用意思相同但表达更为正式的however, provided that等。如:

Without probable cause, a police officer cannot search other persons who happen to be present at the scene of a search.However, if an officer has reason to suspect that an onlooker is also engaged in criminal activity, the officer might be able to “frisk” the onlooker for weapons.警察没有正当理由不能对碰巧出现在搜查现场的人进行搜查。但是,如果警察有理由怀疑旁观者也参与了犯罪行为,则可以对其是否携带武器进行拍身搜查。

In accordance with according to

分析:两个词组都是从动词accord(如何)变化而来,而且意思也完全一样。但由于in accordance with 比according to用法更为正式,所以,在法律英语中用in accordance with,而不是according to,但可以用其他用法同样正式的词组如pursuant to, in pursuance with或as per替换。如:

A contract made in PRC may not be performed in accordance/pursuance with its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订立的合同不一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履行。

As of since

分析:as of和since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都表示从„„.开始(表示时间),但法律英语中常常使用前者,即as of,很少或基本不用since。如:

篇3: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

一、原型范畴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

20世纪50年代, Wittgenstein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理论。在这个基础上, Lobov, Rosch, Lakoff等人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的义项构成该词的语义范畴。各义项在语义范畴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其中心义项即为原型义项。语义范畴就是围绕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的。人们认识一个词时, 往往是从其原型义项开始的。同一语义范畴中的所有义项成员之间具有纵横交错、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 即所有成员具有部分相同属性, 形成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被应用到一词多义现象中。一个词有原始意义, 即原型意象, 虽然词的其他派生意义有所不同, 但这些派生意义与原始意义相互联系, 且能被同一个单词表示。这样, 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形成了一张网, 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范畴。我们可以以jump为例来解释。

1.The children were jumping up and down with excitement.

2.Can you jump that gate?

3.He jumped his feet when they called his name.

4.Sales jumped from $2.7billion to $3.5billion.

5.You seem to have jumped several steps in the argument.

在句子1中, jump意思是“to move quickly off the groundor away from a surface by pushing yourself with your legs andf e e t”, 也就是这个词的典型的核心意义, 也就是原型意象, 原始意义, 它被赋予了特征 (a) “move off” (b) “toground”, jump在这个句子中的意义显然不与其在其他句子中的意义所共享。在句2中, jump有特征 (a) , 但特征 (b) 有了一些变化。它不仅保持“to ground”的意义, 还有“passover something”的意思。在句3中, jump仍然保持特征 (a) , 但几乎没有特征 (b) 了。在句4中, jump不仅包括特征 (a) , 还经历了一个隐喻性的变化, 即从空间范畴投射到了数字范畴。在句5中, jump不仅仅保留了部分 (a) 的特征, 还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变化。从上面的例子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义是从原型意义拓展来的。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当一个词的基本义项从它所在的已知的、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新的、抽象的认知域的时候, 就产生了新的义项。Lakoff提出两个术语:源域和目标域。作为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 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 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根据他的观点, 隐喻可以用图这样表示:概念投射

我们可以清楚的的看到, Lakoff和Johnson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比如:

They were asked to taste the tone of the music.

这个句子基于“TONE IS FOOD”的隐喻, 目标域TONE是根据源域FOOD概念化而来的。抽象的经验通常根据具体的经验描述出来。在认知语言学中, 隐喻可以被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X is Y”, 其中X是目标域, Y是源域。

有很多英语词汇的拓展意义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模式延伸出来的。以hammer为例, 它的原始意义“hit with tool”能作为其他拓展意义的源头。

1.I could hear somebody hammering next door.

2.He hammered the ball into the net.

3 . O u r t e a m w a s h a m m e r e d 5 - 1 . ( O x f o r d A d v a n c e d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9:919)

在上面的例子中, 只有在句1中, hammer保留了它的核心原始意义, 其他的意义都通过隐喻, 从源域投射到了目标域。比如在句3中, 源域是“hit with tool”, 而目标域是“todefeat somebody easily”。这就导致了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样的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研究对我们理解、记忆和使用单个词的不同意义有很大的价值。

摘要:一词多义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互相联系的意义。本文专门进行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也就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借代等相关理论, 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生成机制进行剖析。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源域,目标域

参考文献

篇4: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关键词:通感隐喻 一词多义 短时习得 长时习得

作为构建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与二语习得有着紧密的关联。然而随着人类对世界的不断认知,人们逐渐发现原有的词汇已经不能简单地解释外在客观世界,人们只有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更丰富的词义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传递更多有效的信息。然而许多学习者却苦于外语词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对其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难以准确把握,其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的匮乏及缺少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修辞学为理论基础,从认知的视角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中的通感隐喻思维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实证的方式来阐述通感隐喻理论对学习者一词多义所产生的影响,为学习者学习和了解多义词的构成提供认知理据,减轻其对词汇记忆的负担。

一、一词多义现象简述

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近年来,二语词汇教学已经成为外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学习者大多重视词汇习得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忽视对词汇义项的延伸和扩展。词汇知识的深度既包括对词汇搭配能力的运用,也包括对多义词语义网络的了解。在语言演变中,词的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其多义性是一个范畴化问题,体现出各义项之间的词汇家族性。就传统的语言学观点来看,词汇的多义或习语意义的扩展是任意的,义项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因此传统教学大多注重死记词义的学习方法,而忽视词汇范畴化和隐喻性的探索。从而导致学习者在对多义词理解方面的片面性,出现词义误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发现词汇多义性与隐喻有着密切关联,上世纪80年代后,Lakoff&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体系”理论,这标志着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修辞格和语义的研究进入到隐喻的认知研究,这为多义词词义的研究扩展了新的高度。

二、通感隐喻理论研究

随着对多义词隐喻认知机制研究的深入,语言学者发现对多义词义项的研究不仅体现在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家族相似性方面,因人的五官关联性和相通性特点,为增添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我们可对其词义的理解扩展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领域,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隐喻现象,简称为“通感隐喻”。通感作为文学术语,指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表示感觉的位移,即从一个感官范畴的认知域,通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以一个感官去感受和类比另一个感官的感受。

通感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它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视角为多义词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感觉器官系统是一个整体,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对外界刺激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味觉、听觉等可以彼此相通,人体的各个官能可不分界限。如提到“red”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炎热”、“生气”、“兴奋”等心理,而提到“black”,我们则联想到“压抑”、“心情沮丧”等。通感隐喻的研究,将多义词隐喻的研究提升到认知心理学的高度,更加详尽地分析了多义词义项的拓展和延伸,这无疑是一种崭新的视角。

三、通感式多义词义项延伸的隐喻认知理据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其作用在于词与词之间的替换,是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工具。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概念映射,其映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也被称之为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往往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而目标域则是未知的、抽象的。隐喻体现出的映射关系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即从具体到抽象。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并不是任意的,而具有系统性特点,如在Life is journey.中,“人生”和“旅行”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人生”中充满困难和险阻,而“旅行”中也布满障碍和磨难,“人生”与“旅行”之间存在词义上的家族相似性,这构成了通感式多义词的认知理据。

四、通感隐喻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通感理论的分析,针对外语多义词的教学带来的启示:1.学习者应尽力搭建多义词义项的语义网络,系统了解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2.提高学习者的通感隐喻能力,提高其词汇表达水平。3.借助汉英语言词汇语义的相近性,充分展开联想,促进词汇习得的长时记忆,提升其词汇认知能力。

篇5: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

一、之:

(一)助词

(1)结构助词,的故时有物外之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丝竹之乱耳;臣以王吏之攻宋(3)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

怅恨久之;公将鼓之(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莲之爱

(二)代词

(1)代人,他(她)(的),他(她)们(的)

借旁近与之;问所从来,具答之

(2)代物。

或以钱币乞之(仲永的诗);昂首观之(蚊子)(3)代事。

闻之,欣然规往(4)代我。

君将哀尔生之乎?

(5)指示代词,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三)动词

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多助之至

(四)相当于“以”

局促一室之内

二、于

(1)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2)给

勿施于人

(3)比

贤于材人远矣;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4)被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到

饮于河、渭;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7)向

胡不见我于王;告之于帝(8)和,跟,同

曹操比于袁绍(9)对于

不戚戚于贫贱

三、以

(1)用

徐喷以烟;以衾拥覆;祭以尉首(2)把

以丛草为林;必以分人

(3)凭,凭借

可以为师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4)来

无从致书以观;嘱予作文以记之(5)用来

盖以诱敌(6)认为

不以疾也

(7)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8)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连词,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10)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11)以致于

以塞忠谏之路也

四、而

(1)连词,表并列

蔚然而深秀;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2)连词,表承接,有时可翻译为“并且”、“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3)连词,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蹴尔而与之;可计日而待也(4)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宋无罪而攻之

五、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作为

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武陵人捕鱼为业(3)是

知之为知之;项燕为楚将

(4)成为

卒之为众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做

为宫室、器皿、人物(6)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7)为此

愿为市鞍马(8)向

为天下唱

(9)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9)为了

不必为己

(10)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士卒多为用者

(11)替,给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2)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六、其

(1)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苦其心志;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其境过清(3)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既克,公问其故(4)自己的 蹲其身;并自为其名;以乐其志(5)难道

其真无马邪(6)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7)大概

其恕乎

(8)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如土石何

七、则

(1)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着,国恒亡。(4)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八、也

(1)表判断 环滁皆山也。

(2)表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苛政猛于虎也。(3)表陈述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表疑问 安求其能千里也?

(5)表停顿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言:(1)一言:一句话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欲辩已忘言

方:(1)正

方出神

(2)当„„时

方其远出海门

(3)方圆

荆之地方千里

身:(1)身子,身体

(2)亲自

自:(1)从

(2)如果

日:(1)太阳

(2)每天

(3)天

(4)一天天

信:(1)真诚,诚实

(2)确实,的确

(3)通“伸”,伸张

(4)信用

(5)实情

(6)相信

时:(1)时常地

(2)当时

故:(1)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旧、原来

(3)所以

(4)因为

(5)缘故,原因

(6)故意

是:(1)代词,这

(2)这样

蹲其身

将军身被坚执锐;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有朋自远方来

自非亭午夜分

能张目对日

吾日三省吾身;主人日再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也

信义著于四海;小信未弗

必以信

忌不自信

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温故而知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虽有名马;故不错意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是知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焉:(1)语气助词

见贤思齐焉;因以为号焉

(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代词,相当于“之”

复到舅家问焉

(4)怎么,哪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焉”“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夫子何命焉为

(6)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

已:(1)止,停止

死而后已;然志犹未已

(2)已经

待君久不至,已去;今南方已定

(2)通“以”

自董卓已来

然:(1)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公欣然曰

(3)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4)但是

然操遂能克绍;然胡不已乎

次:(1)停泊

次北固山下

(2)编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足:(1)够,足够

最爱湖东行不足;以中有足乐者

(2)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始:(1)才

始悟为山市

(2)刚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开始

余之游将自此始

市:(1)集市

见山上人烟市肆

(2)买

愿为市鞍马

若:(1)如,像

未若柳絮因风起;烨然若神人

(2)不若:不如,比不上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你

若为佣耕

(4)假如,如果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因:(1)凭借,依靠

未若柳絮因风起;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于是,就

因以为号焉;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 可:(1)可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可知其源

(2)大约

高可二粟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过:(1)过了

过中不至

(2)到

及鲁肃过寻阳

(3)经过

属国过居延

(4)过分,太甚

以其境过清

(5)错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6)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

舍:(1)(shě)舍弃,放弃

(2)(shâ)房舍

去:(1)离开

(2)距离

引:(1)拉

(2)称引

顾:(1)回头看

(2)拜访

亡:(1)丢失

(2)逃跑

(3)灭亡

(4)通“无”,没有

居:(1)经过

(2)处在某个地方,停留

与:(1)给

(2)(yù)参与

(3)和

(4)(yú)疑问语气助词

书:(1)写

(2)信

(3)文书

便舍船;太丘舍去

屋舍俨然

委而去之;乃记之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喻失义

元方入门不顾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暮而果大亡其财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居数月

不可久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借旁近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指欣赏)

似与游者相乐;吾谁与归

轻寡人与

即书诗四句;乃丹书帛曰

一男附书至

上书谏寡人者

就:(1)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接近、趋向

蒙乃始就学;此人可就见

或:(1)有人

或以钱币乞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有时

或王命急宣

(3)或许,也许

或异二者之为

余:(1)我余闻之也久

(2)多余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闻:(1)听说

余闻之也久;今或闻无罪

(2)听见

怀旧空吟闻笛赋;闻水声(3)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1)(chân)相称

不能称前时之闻

(2)(chēng)著称,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

卒:(1)最终

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1)士兵

卒买鱼烹食

且:(1)尚且

且为众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而且,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况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且焉置土石(4)将近

年且九十

固:(1)本来

固众人;固以怪之矣

(2)坚持

吾义固不杀人

(3)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4)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至:(1)到

暮至黑山头

(2)极点

寡助之至

耳:(1)语气词,罢了

见往事耳

(2)耳朵

闻寡人之耳者

孰:(1)谁

孰若孤

(2)哪一个(孰与:与„„比,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仔细

孰视之 及:(1)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2)如,比得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

更:(1)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2)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会:(1)适逢,正赶上

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

(2)体会、领会

每有会意

(3)聚会

(4)必然,一定,定将

绝:(1)极

(2)断,消失

意:(1)心情

(2)神情、态度

(3)意图,打算

(4)旨意

(5)意思

(6)情趣

少:(1)稍微

(2)(shào)年轻

间:(1)(jiàn)夹杂

(2)(jiàn)间隔

(3)中间

(4)(jiàn)私自,偷着

(5)(jiàn)参与

(6)(jiàn)间或、偶然

虽:(1)即使

(2)虽然

名:(1)说出

(2)著名,有名

(3)名字

(4)命名

止:(1)通“只”

多会于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长风破浪会有时;会挽雕弓如满月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往来而不绝者

宾客意少舒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每有会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略无慕艳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宾客意少舒

陈涉少时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骈死于槽枥之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虽人有百手;虽千里不敢易也;虽不能察

虽有千里之能;游人虽未盛

不能名其一处也

有仙则名

则题名其上

名之者谁

止有剩骨

(2)停止

一狼得骨止;羽、飞乃止

前:(1)上前

狼不敢前

(2)前面

其一犬坐于前

穷:(1)穷尽

欲穷其林

(2)贫穷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属:(1)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2)类似

(3)(zhǔ)连接

(4)通“嘱”,嘱托

乃:(1)竟然

(2)于是

(3)才

具:(1)详细

(2)通“俱”,全,皆

语:(1)告诉

(2)谈论

道:(1)说

(2)政治理想

(3)学说

(3)路

果:(1)实现

(2)果然,果真

寻:(1)不久

(2)寻找

益:(1)更加

(2)益处

(3)增加

兴:(1)起

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嘱予作文以记之

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凡三往,乃见

具答之

百废具兴

此中人语云

卒中往往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益慕圣贤之道

伐竹取道;道不通

未果,寻病终

尉果笞广

寻病终

寻向所志

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

水波不兴

(2)兴起,建立

百废具兴

(3)兴旺,兴盛

汉室可兴矣

比:(1)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2)等到

比至陈

(3)比拟,认为和„„一样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比较

曹操比于袁绍

类:(1)像

佛印绝类弥勒

(2)事理

(3)种类

寂:(1)平静

(2)没有声音

盈:(1)满

(2)充满

修:(1)长

(2)治理,培养

(3)身高

行:(1)施行

(2)走

(3)品行

归:(1)女子出嫁

(2)归依

(3)聚拢,归到一处

(4)返回

恶:(1)(wù)憎恶

(2)(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作:(1)兴起

(2)写

(3)奋起,有所作为

(4)振作

晓:(1)早晨

(2)知道,明白

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其人视端容寂

寂寥无人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彼竭我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讲信修睦

邹忌修八尺有余 大道之行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性行淑均 男有分,女有归 吾谁与归 云归而岩穴暝

暮而归;燕然未勒归无计

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能无纪 盗窃乱贼而不作 嘱予作文以记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鼓作气 晓雾将歇 晓畅军事

乱:(1)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2)无秩序

猿鸟乱鸣

一:(1)全

上下一白;在洞庭一湖;而或长烟一空

(2)一片

一碧万顷

许:(1)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上下

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答应

(4)承认,同意

食:(1)吃,吃饭

(2)(sì)通“饲”,喂

期:(1)期望

(2)约定

(3)一定的时间期限

既:(1)已经

(2)不久(常“既而”连用)

能:(1)能力,才能

(2)能够

安:(1)怎么

(2)养

尽:(1)竭尽

(2)完,没有

(3)全部取得

临:(1)面对

(2)靠近

(3)到

加:(1)加上,放上

(2)给予

(3)益处

(4)虚报

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时人莫之许也;杂然相许

便欣然忘食;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期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度已失期

既醉而退;既加冠

既而儿醒

虽有千里之能

恶能无纪;然操遂能克绍

安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安

食之不能尽其材

林尽水源;风住尘香花已尽

利尽南海

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既加冠(戴)

大王加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10

患:(1)担心,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祸患,灾难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游:(1)交往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

(3)游玩,游览

似与游者相乐

理:(1)道理

援疑质理

(2)治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再:(1)二,两次

(2)第二次

中:(1)内,里,心中

(2)中间

长:(1)增长,振作

(2)高大

(3)(zhàng)多余的 伐:(1)砍伐

(2)讨伐,进攻

清:(1)清澈

(2)凄清

观:(1)看

(2)值得观赏的景物和景象

开:(1)放晴

(2)消散

国:(1)国都

(2)国事

(3)国防

(4)国家

景:(1)日光

(2)景致,景色

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再而衰 以中有足乐者 中轩敞者为舱 暂凭杯酒长精神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宋无长木 伐竹取道

伐无道;齐师伐我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予观夫巴陵胜状;由此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去国怀乡 死国可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金:(1)金色

浮光跃金

(2)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

请献十金

谓:(1)为,是

太守谓谁

(2)对„„说,告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说

谓为信然

(4)认为,以为

君谓计将安出

(5)叫做,称为

不可谓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将:(1)(jiōng)将要

(2)(jiòng)带兵

(3)(jiōng)扶,持

向:(1)渐进

(2)旧的,原来的令:(1)使,派

(2)即使,假若

(3)命令

欲:(1)想要

(2)愿望

下:(1)向下

(2)攻下,攻克

(3)从高处到低处

(4)颁布,下达

(5)次序在后的,下等的应:(1)响应

(2)回答

使:(1)让,派

(2)出使

善:(1)善于,擅长

(2)好,好的余之游将自此始 上使外将兵 出郭相扶将 秋天漠漠向昏黑 寻向所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藉第令毋斩 乃下令;令初下 我欲乘风归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从民欲也 下见小潭 蕲下

下视其辙

乃下令;令初下 受下赏 杀之以应陈涉 河曲智叟亡以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京中有善口技者 以大易小,甚善 12

发:(1)花开

野芳发而幽香

(2)发作

怀怒未发

岂:(1)难道

岂直五百里哉

(2)是否

将军岂愿见之乎

直:(1)通“值”,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

(2)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诚:(1)如果,果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

(2)确实,的确

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真心,诚心

帝感其诚

愿:(1)愿意,乐意

愿为市鞍马

(2)意愿

但使愿无违

(3)希望

愿诸君勿复言

秋:(1)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秋天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1)(sài)边塞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下秋来风景异

(2)(sâ)阻塞,堵塞

以塞忠谏之路也;惩山北之塞

遗:(1)遗留

以光先帝遗德(1)(wâi)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举:(1)发动

举大计亦死

(2)推荐,推举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被选拔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所以:(1)„„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

吾知所以距子矣

子:(1)夫子,即先生、老师

子墨子闻之 .

(2)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愿借子杀之

(3)子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轩:(1)高

中轩敞者为舱;互相轩邈

(2)有篷的车

舍其文轩

文:(1)文章

醒能述以文者

(2)彩饰

舍其文轩

刺:(1)用尖利的东西刺

专诸之刺王僚也

(2)指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朝:(1)(zhāo)早晨

朝服衣冠

(2)(cháo)朝见

私:(1)偏爱

(2)私情

篇6: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摘要: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砖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语词汇学习的复杂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词形和原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原义与衍生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关联起来的。本文就联系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最终得出了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隐喻,词汇教学

一、引言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习得一直都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词汇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帮学生理清多义词与各个义项间的隐喻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多义词学习方法,有效地记忆词汇。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的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响其

[1]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多义词即多义聚合的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意义的词。随便翻开一本字典,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义项是单一的。一个词可能刚出现的时候其义项比较单纯,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获得新义,也就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义。换句话说—词多义就是词义变化的结果。

一词多义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尽管一个词的义项很多,但各义项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2)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的产生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而经济的。因为客观世界当中和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是无穷的,而各种语言无论造多少新词并从其他语言借来多少词,词汇总量总是一个有限集,因此决不可能实现一个单词一个义项,而

需要由一个词义引申出若干其他意思,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2]

另一股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的思想活动,即心理活动,是词汇转义的基础,也制约着词汇转义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在接触语言符号的同时,掺杂了个人的感觉、体验、表情和社交,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活动上对语言实行了转化,一词多义自然而然产生。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

(1)隐喻理论的阐述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式的。应结构上而形成。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借助于已有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一具体抽象的过程便是隐喻模式的运用。人们往往先认知自己周围具体的事物, 包括人体本身及具体的器官, 然后借助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来描述其他抽象、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形成隐喻语言。3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问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例如:Life is a long cure.“曲线” 在几何上是一种有很多曲折的形状,把“曲线”映射到“人生”上,说明“人生”也是曲折坎坷的。

(2)一词多义与隐喻关联

王文斌指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一个词语产生以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它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就有teeth of tomb(梳齿),eye of needle(针眼),neck of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眼镜架)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比喻用法,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一个人心肠硬我们说他长着heart of stone(铁石心肠),狡猾的人被我们称为 fox(狐狸),一个漂亮的女人被我们称为vision(极美的人或物),爱读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bookworm(书虫)。这样,一个词,我们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就被我们很好的运用,一词多义现象也得到了发展。

(3)英语“eye”一词多义的个案分析

日常语言词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这一特点在eye一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eye有23个义项,其中“眼睛”是eye的本义,其他几项可以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扩展的意义即衍生义。根据Ullman的观点,eye在最初用来表示“眼”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4]但是衍生义“视力”、“针眼”、“芽眼”于本义有相似特征,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这些义项中各实体引起了“眼睛”向不同域的映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判断”、“密切注视”则是在相似基础上和本义产生的联想。语义范畴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由于这些隐喻性较强的义项的长期运用,其意义已储存在人们 的头脑中并成为字面意义,已感受不到隐喻性的存在了。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不经任何隐喻思维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哲学家Davidson认为当隐喻变为死喻,其隐喻意义就成为死喻的字面意义。所以在学习一词多义的时候要让学生重新将这种死喻回归到隐喻中,构成语义的树状,甚至网状结构。

四、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1)用构词法指导学生掌握单词

多义词至少有两种词义,多则达十几种词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单词时,喜欢简单地罗列中文词义,要求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混淆,导致理解的错误,并不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单词必然影响其它步骤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词汇组成规律与记词技巧是比不可少的,其中对构词法的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对构词法应灵活记忆,在实践中归纳、理解并在阅读中善于分析,这样记单词和阅读文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三类:合成法、转换法和派生法。

(2)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使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不但词义范畴扩大化了,而且原形意义、范畴等级也发生了变化。[5]比如foot一词,最初是指人身体的一部分“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桌子或椅子等事物的底部,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等。

英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隐喻性来自于认知的隐喻性,英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词汇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共性的,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立足本义,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词汇的隐喻联想。只有掌握了本义,才能借助隐喻思维进行语义推导,也就是把抽象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否则,离开了本义空谈隐喻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源之水。

(3)将隐喻能力的培养放在词汇教学WPS程序模式中

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英语中孤立的一个单词是很难被赋予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词汇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是句子,置于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之中,才富有活力。

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可按照“单词——词组——句子”(WPS)的程序模式。如在教take一词时,可引出词组take off再进而引出句子:(a)Take your coat off.(b)The plane took off.(c)Her acting career really took off.在语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分清楚 take off的一词多义性,由于和take off相搭配的名词不同,他们的意思也产生了隐喻联想,从“脱衣服”到“飞机起飞”,最后引申到“事业大成”。

(4)加强目的语文化导人

隐喻认知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够借助隐喻去理解语言和认知世界。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能重合,但不同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猫头鹰”在汉语文化里是不祥之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 智慧”的象征;“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象征着“邪恶”。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学习者也应该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和认知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导人。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英语教师运用隐喻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把复杂、抽象、机械的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具体和生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篇7:《核舟记》一词多义

一.虚词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

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说)

二.实词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木:能以径寸之木(圆木)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天启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篇8: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1 形成一词多义的原因

1.1 意义开放性与名称任意性之间的矛盾

名称是同一事物的集合体,对于和它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和概念而言,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但是,在语言集体中确立某个名称之后,它的使用是强制的、有限范围的,比如说我们不可能再去创造一个新的名词去替代“触角—anlenna”。其次,其他与名称指示的相似的事物概念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例如,“热”是生理上的一种感觉,由身体上的“热”,我们可以联想到“热情”、“热爱”等等这些心理上的感觉词语。意义开放性与名称任意性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名称经过的确定之后拒绝任何人一切随意的更改,但人们可以利用已经确定的名称,联想感觉到其他的名称,其他的事物和概念。如果每个词义是固定的,不会改变的,一词多义就不会产生了。

1.2 事物具体性与词的概括性之间的矛盾

一个词如果是专指的,也只能指代某一事物,该意义要把这类事物的各种特点抽象概括出来,然后下定义。在客观实际生活中,每个事物却是具体存在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最后导致一词多义现象产生。比如“green”,是指绿色,可以修饰绿色的各类事物。但是在实际中,具备绿色这个特征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如蔬菜是绿色的,表示是新鲜的,苹果是绿色的,表示苹果没有成熟,所以,“green”有了新鲜的,未成熟的新词义。

1.3 词与词本身之间的矛盾

词语要在相互连接中才可以使用,最后以句子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句子中,不同词汇的组合可以造成不同的意义。如“angular measure”、“greatest common measure”,“measure”在前者是指测度,后者则是指最大公约数。另外,词汇间的联想,统一序列的词相互吸引,这些也会造成词与词之间的矛盾。

1.4 社会、心理及认知能力等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少词语的使用范围超出其最初的范围。例如“countdown”最初的词义是在核弹爆炸、导弹爆炸前的倒计时,而现在该词常被用来表示十分危急的情况。

其次是心理因素。语言是较为客观的,但并不代表某些语言在使用甚至在产生的时候不会丝毫不带有某种心理因素。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一般情况下都是理性的,但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是理性的,有时候载某些方面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个人感情。例如“窃听”,在人们的心中这一行为是不光彩的,人们选择用“bug”来命名窃听装置,“bug”原义是指令人恶心的、昼伏夜出的臭虫。可见,心理因素也会对词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最后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词汇记载着人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认知能力不能进步提高,也是造成一词多义的原因之一。如“cube”初意是指立方体,随之实践的发展,人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后来,人们认识到边长的立方就是该立方体的体积,“cube”出现了新的词义——“三次幂”。

2 语境与词语的使用

语境是指词语使用的上下文,具体讲是指单词使用的时间、地点、场景,甚至是整个文化背景。没有语境,词语无法使用,语境对词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语境,面对多一次,我们就不知道讲话者用这个词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无法确定这个多义词选取哪种词义。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对多义词的理解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1 广义的语境对于多义词的影响

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一个单词,对单词词义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operation”这个单词,使用该词的地点完全决定该词的词义,在医院语境中说这个词时,该词指手术的意思;在工厂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时,该词是操作的意思。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词义,比如“weekend”最初在东西方的词义是不同的。在西方,“weekend”指星期五晚上、周六和星期天,而在中国,最开始仅仅指星期六和星期天。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词义也会有所差别。

2.2 狭义的语境对多义词的影响

狭义语境又叫语言语境,是指一个词语所处的上下文,课分为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单词的使用在出在一定的结构当中的,受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制约。词汇结构是单词前后具体的词语构成的,即指一个词能和哪些词搭配使用。语法结构是指单词与词组组成的语法框架,如“get”,get后面接名词用作宾语时,意为“得到”了什么;get后面跟形容词用作表语时,意为“变得”怎么样;get to do sth是成功做了一件事的意思;get sb to do sth是促使某人去做某事的意思。不言而喻,语境对词义的限制和选择,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容易快速理解多义词的意思,掌握多义词的使用方法。

3 基于一词具有多义的教学改进措施

单词不应当仅仅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具有被人接受的词义,更重要的是应该保存原有意义,并增加新的词义。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运用多义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并培养学生理解多义词的能力。学生在进行词汇学习时,老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具体与抽象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词义的发展规律,理解一词多义的演变发展机制,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记住每一个单词的每一个含义,但是学习了每个单词基本的含义之后,根据认知思维方式,结合语境,就可以推导出单词在该语境中的含义,将单词运用到语境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牢固的掌握单词,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考能力。四、结语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学生会代表的发言稿下一篇:检察机关加强刑事审判监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