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子

2024-04-11

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子(共10篇)

篇1: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子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篇2: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子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篇3:一词多义的语用分析

关键词:一词多义,关联理论,认知语境,“心”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 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交际, 即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 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在进行语言交际时, 交际双方以寻找最佳关联为切入点, 而寻找最佳关联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最佳推理。人们对交流中的话语和语境假定的推理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着话语内在结构的关联性是否明晰清楚, 因此, 推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取得最佳关联性的正确的推理就能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进而充分理解对方的真实表意, 获得交际的成功。所以说, 最佳关联性取决于最佳语境效果, 最佳语境效果依赖于最佳推理。

二、认知语境

传统的“语境”概念涉及范围甚广, 囊括了语言学和话语交际的许多方面, 根据索振羽的《语用学教程》, 我们把语境概括为以下的几方面:一是上下文语境:二是情境语境;三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传统语境把具体场合因素作为语用推理的重要依据, 并将语用推理看作是一种人的知识因素加上具体语境因素的综合推理过程。在实际交际中, 传统语境主要突出具体场合因素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而忽略了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人的认知能力对话语交际的深刻影响。熊学亮认为, 虽然语言信息的推导要依赖一定的语境, 但是语用者对语言信息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 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所以, 在没有给出特定的具体场合的情况下, 交际双方能够利用自身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结合大脑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辩证的推理, 这类推理主要是通过认知语境体现出来的。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认知语境是人们脑海里存储的知识、文化以及认知经验, 该语境中包含各种认知模型。语境依赖于语言的使用, 是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 而这个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语境认知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受话者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 利用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原则对话语进行合理的语境推断, 再根据现有的语境构建起一系列假设, 并对之进行认知处理, 使认知语境逐渐得到完善, 有效地提高了受话者对语境的理解程度, 进而使交际双方的交流互动过程得到更好地实现。

三、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模式

关联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认知与交际, 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思维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 受话者对话语的浅层信息进行加工推理, 进而得出其深层含义, 以便理解说话人真正的意图。这一推理过程表明了关联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说话者和受话者达到认知客观世界和理解彼此话语内涵的目的。认知语境认为语境是个变项, 是一种信息加工和信息推理的过程, 是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

认知语境是人们对存储在脑海里的百科知识进行加工, 使之与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和当时的环境相关联, 得出新的语境含义, 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因此, 是否能确定语境与推理付出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取决于认知语境, 人们对存储在脑海里百科知识处理加工得当, 此时语境效果与努力之间的联系就是最佳关联, 即语境效果与推理所付出的努力之间就达到平衡。反之, 就不是最佳关联, 语境与推理所付出的努力之间也没有达到平衡。

因为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 每一个发话人的明示交际行动, 都会有预先的假设:此次发话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而我们都知道最佳关联性能否取得成功依赖于语境效果的好坏, 语境效果的好坏有依赖于听话人的推理, 推理的正确与否是由人的认知语境决定的, 也就是说, 语境效果的好坏是由听话人的认知语境的推理决定的, 适当的认知语境的推理表示有最佳语境效果, 从而取得最佳关联性, 相反, 不正确的认知语境的推理意味着语境效果的不佳, 没有取得最佳关联, 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这就是我们要构建的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模式。

四、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随着语境的不同, 义项也会越来越多, 那为什么人们通常都能正确的理解该句子的的意思, 用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该现象了。

汉语“心”是典型的一词多义, 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都能明白在不同的句子中“心”的具体的意义,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就需要运用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模式。

下面我们运用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模式来具体分析汉语“心”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 (1) 甲:听说考试成绩下来了。

乙:我的心在滴血。

首先, 乙的回答首先激起甲想到的是乙这句话不可能是字面义, 因为“心”是否在滴血任何人都看不见, 感觉不到。

其次, 甲运用认知语境的知识:利用关联理论知识、结合与新信息有关的已经存储在脑海里的一系列认知语境内容, 即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 因此他们也认定心是情感、情绪的发源地, 因此, 这里的“心”是表示人的情感。而情感有好多种, 如, 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进而就可以得出一个全新的语境含义。

第三, 推理得出新的语境含义:甲因为考试落选了, 非常伤心, 难过。

所以, 甲的回答只要是安慰, 鼓励的话语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时, 我们认为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建立了最佳关联, 取得了最佳语境效果, 语境效果与推理所付出的努力之间的比重达到平衡。这里的达到平衡就是指用恰当的认知语境的推理达到的最佳的交际效果。如果语境效果与推理所付出的努力比重不平衡就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例 (2) 甲: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乙:你怎么这么多心呢?

首先, 乙的回答使甲想到的是乙这句话有深层意义, 因为“心”的多少是不可能被看到的, 更何况根据常识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脏。因此, 心肯定不是心脏的意思。

其次, 甲运用认知语境的知识:利用关联理论知识、结合与新信息有关的已经存储在脑海里的一系列认知语境内容, 调动存储在我们脑海里的所有认知模型与之相关联, 因为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 而“多心”表示产生多种想法, 引申为怀疑, 不相信某人的意思。

第三, 推理得出新的语境含义:乙没有骗甲, 是甲想多了。因此, 甲这时只要是提供怀疑的原因或是证据都符合当时的语境。

例 (3) 甲:你老公对你怎么样啊?

乙:我是他的心肝。

首先, 乙的回答首先激起甲想到的是乙这句话肯定与他的问题有关, 心肝是指人的身体器官, 很明显这里并不是此意。

其次, 甲运用认知语境的知识:利用关联理论知识, 心肝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是人们非常重视的器官, 在认知上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把心肝转喻为重要的人或事。因此, 这里的心肝指在他心中的地位重要。

第三, 推理得出新的语境含义:乙的老公对乙非常好, 取得了最佳语境效果。

我们说这是典型的运用关联理论与认知模型模式对多义词“心”进行分析。分析了汉语“心”的三个基本的义项, 我们说“心”的这三个基本的义项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由各种认知模型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 在不同的语境中, 激发的认知语境不同, 关联度不同, 因而意义就会不同。而这些不同必然会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孟建钢.关联理论批评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2 (5) .

[4]张晓冰, 孙永君.关联理论视角下认知语境的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2 (6) .

篇4: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转喻;隐喻

一、一词多义概述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语言来作为载体,语言能够有效地传递人们所表达的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词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很多新词。然而语言的表达形式是有限的,语言的内容却具有丰富性,是无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词多义的现象便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词形表达多种意义,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了,也简化了人们的记忆过程。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①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必然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体现。一词多义使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更加简洁、便利,人们可以更好更灵活的运用语言。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它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传统的语义学理论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充分。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观点出发,系统阐释一词多义现象。

二、从原型范畴理论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原型观认为,范畴是由一些具有相似特征的成员组成的,这些成员都能代表该范畴。但是,每个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又是不相同的,成员与范畴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造成了成员地位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使成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成员,具有中心性的特征;另一类则是非典型成员,具有边缘性特征。具有中心性特征的典型成员也就是一个范畴的原型,而其他的成员虽不及典型成员那样具有中心性,但也分别具有一些典型性。因此,范畴并不具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边界,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范畴形成一个连续体,不可分割。

一词多义现象可以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进行解释。把一个词语的不同义项看成是一个范畴,这些义项中与原始义项最接近的义项称为原型义项,是这个多义范畴的原型。随着人们对事物的不断认识,一个词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就会不断地扩充,形成许多新的义项,这些新的义项与原型义项之间的关系或远或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概念扩充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更大更为复杂的语义范畴。这样,多义词就由此产生了。下面以汉语“兵”为例,“兵”在古代主要是指武器,如“兵器”、“兵刃”等。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即战士、军队,如“兵士”、“兵卒”。后逐渐引申为与军事或战争有关的事物的统称。在“兵”这个多义范畴中,武器义作为原始义项也就具有典型性,在此基础上意义不断延伸,形成了多个意义。这些义项虽然意义不同,但他们之间是有规则的,都是新的义项在原始义项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形成一个放射状链条式结构,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同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打”一词也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义项之间也是有规则的。词的多种意义也是由动词“打”的中心义项不断扩展得来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三、从隐喻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隐喻与一词多义是密切相关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进一步地阐释了一词多义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修辞格,它更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一词多义现象。也就是说,隐喻是人类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论较为抽象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可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因为通过隐喻可以使词汇更加形象化,人们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

看下面的例子,“客车蜗牛般地行驶。”这个隐喻巧妙地把蜗牛的特征转变为了客车的特征,使客车缓慢前行这一形象生动的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中适用,同样在英语中也是如此。以汉语中的词语“火”为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火”的原始意义为“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合成词中,“火”又表现出了其他的意义。如火烧火燎、油浇火燎中的“火”都表现为着急的意思,十万火急中的“火”表现为紧急的意思。同样,英语中也不例外,“perter’s eyes were full of fire.”此句话意思为皮特的眼里充满了愤怒。“Anger is fire”也即“愤怒是火”,“火”从物理概念映射到了心理概念,“火”的含义隐喻为愤怒,“火”的多义也就由此产生了。可以说,隐喻是建立在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体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可以更好的认识与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由此得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②

四、从转喻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转喻不同于隐喻,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不在一个概念域中,而是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特征。而转喻则是建立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源域与目标域都在一个范畴中。

转喻是隐喻的基础,隐喻是从表层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转喻则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如“前面走过来一群红领巾”这里的“红领巾”不单单作为一种物品而存在,它具有指示作用,它实际上指的是带着红领巾的人,起到了一种标志性的作用。因为红领巾是学生身份的标志,红领巾与学生具有相关性,这里用红领巾指代学生,“红领巾”一词在这里具有双重的意义,它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这一概念。再看下面的例子:“Have you ever read LU XUN.”这里以人名代表鲁迅的作品。通过转喻,一些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含意与用法。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蔡权龙.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J].外语研究,2002(5).

篇5:一词多义个人教案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了针对300个文言实词的系统复习,做了不少的练习。在做练习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个实词对应的是不同的多个含义,这种现象叫做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高考的考纲一共列举了300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些不同的义项之间是否潜藏着某种关联呢?如果能够探寻出这种关联将对我们理解和熟记这300个实词,以及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次探寻。

二.检查作业,初步感知

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预习作业的作答情况,第一组题是有关“国”字的四个例句,哪位同学同学说一说这四个“国”字的词义是什么。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国家

②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诸侯国

③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硕鼠》

地方 地域 ④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国都

 很不错,你注意到了“国家”与“诸侯国”之间的细微差别。

 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范仲淹是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吗?还是被贬谪离开了国都,离开了京城,所以他才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析的很精彩,有理有据,国的确是国都的意思,从它的字形来看„„本义应该是国都,由国都(具体化)引申到国家到诸侯国,(宽泛化)引申区域。 好,同学们,我们接着思考一下,“国”的这三个义项直接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虽然是一词多义,但是意义接近),这种词义相近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组题目,看能否发现蛛丝马迹。

2.“亡”字的释义请同学回答。

①沛公今有急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

逃跑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耗费 损失 ③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秦晋殽之战》

灭亡 ⑤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 很好,大家再思考并讨论,“亡”的这四个不同的义项,最有可能是从那个基本义里引申出来的?逃跑——失去——消亡——无,对照字形,也是这样的道理。

 同意吗?从这两道题目以及我们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一词多义虽然意义众多,但是大多数是由一个基本词义引申而来的——我们称之为“本义”、“引申义” 10min

三.课堂提升,探寻规律

1.我们接着再来做一组有关“鄙”字词义的练习,然后判断它的不同意义,以及指出哪一个义项是他的本义,哪个是引申义?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鄙

①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边境边邑 ②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曹刿论战》

把……当做边境 ③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鄙俗,地位低下 ④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鄙视

 词性:名词(判断性和概念性)——随着人类语言慢慢走向丰富,出现了形容词/动词以及其他词性的运用。综上所述,名词性的“边界”是本义,„„是引申义。有逻辑性有形象性  字形角度:通过对“鄙”的研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汉字的构造的字形上,往往能够推导出一个字的造字本义。

2.现在,我们在解释下列加点的“顾”字,并根据字形来说明它的本义,梳理词义引申的脉络。(每个问题请不同的同学解答)顾

①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

回头看 ②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看 ③ 三顾茅庐

拜访

④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顾及

⑤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是 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难道

 解释字形

 看——看望拜访——在意顾虑——回头看——虚词  实词——虚词(表轻微转折,表反问)

小结:通过大家对几个字的研讨,宏观上领略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微观上发现了造字的本义可以在字形的偏旁部首中寻找奥秘,其中找到本义,就等于找到了钥匙,能顺势理解识记他的引申义。另外,词义的引申是慢慢由实词意义向虚词意义发展,而虚词意义恰恰是我们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30min 四. 实战演练

结合以上的学习和研讨,我们来一次实战演习。请看题 “弥年,……”

写出“弥”字的释义,并根据字形来推导“弥”字的本义,梳理其词义引申的脉络。弥:1.马畜弥山

2.弥合补 合

3.奉之弥繁,侵之欲急

副词 更加 4.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

长久

【2014年高考上海卷】

1.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遽 —— 虎豹猛兽——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急忙的 仓猝 且使遽告于郑。

遽兴姜戎。

遽扑之

2.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缘:原意 猪鼻子边缘,衣边——边缘——沿着 顺着——关联 四. 作业:反思总结 本

1.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韩非子》)

根源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草木的根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推究本源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副词 本来 5.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指工商业;残,祸害。)《论积贮疏》

本业,特指农业

6.“舍本逐末” 基础的根本的东西

①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覆盖

②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披散

③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被动 ④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蒙受遭受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篇6:《一词多义》复习教案

一词多义

一.了解词义的本义和原始义、基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原始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身: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士: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相: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例:(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要求熟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

二.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如“亡”字由逃跑不见,引申出了物的丧失不见和人的死亡。丧失物质 亡:逃亡、隐避(本义)

死亡

灭亡(引申义)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

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与武士,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因果引申,如“好”,“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篇7:一词多义歇后语

正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贾家嫁给贾家--假(贾)门假事

小脚女人走路--东倒西歪;慢腾腾

木框里的`算盆珠子--拨拨动动;任人摆弄。

兔子尾巴--撅着;长不了。

弹花匠进宫--有功(弓)之臣

大雨天上房--找漏洞;实难高攀。

下雨天出日头--阴一半,阳一半;假情(晴)

(贾氏)破大褂--没理(里)

板凳上睡觉--翻不了身;好梦不长。

老虎头上拍苍蝇--好大胆子;自讨苦吃。

阎王吃栗子--鬼吵(炒)

三九天吃冰棍--寒心;冷暖自己知

黄鼠狼戴马铃--担当(当)不起

土豆下山--滚蛋;至少剥下一层皮。

深山里的坟堆--久慕(墓)

鸭子吞筷子--直脖;转不过弯

大拇指挖耳朵--进不去;用材不当。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横竖都好。

梳头姑娘吃火腿--游(油)手好闲(咸)

沙滩上盖房子--不牢靠;长不了;脚下不牢。

鱼网打疙瘩--急(结)上加急(结)

黄飞虎反五关--稀奇(西歧)

黄河的水--难请(清)

大年初一看历书--日子长着哩;从头数。

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弹花匠的女儿--只会谈(弹)

粘窝窝掺黄莲--年年(粘粘)苦

菠菜煮豆腐--清清(青青)白白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又不好吹,打又不好打(比喻事情没有法办)

杀鸡取蛋--得不偿失;只图一回

破旧的庙宇--老实(寺)

鱼场起火--枉然(网燃)

天大亮鸡才叫--误了时;白啼。

黄莲酿成酒--苦打成招(糟)

婆媳俩守寡--没工(公)夫

黄鳝爬犁头--狡猾(绞铧)

三岁孩子贴对联--不知上下;高看不了;乱粘一气

十五的月亮--完美无缺;圆圆满满

大拇指比粗腿--上下有别;相差太多

十五的月亮---圆满;正大光明

杀鸡取蛋--不计后果;伤了老本

桅杆上挂灯笼--有名(明)的光棍

黄鼠狼蹲在鸡窝里--投机(偷鸡)

深山里敲钟--名(鸣)声在外

篇8:一词多义的语用充实研究

一、语用收缩

Wilson指出, 词义的语用收缩是指在交际中词的编码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所指, 在传达信息时词义受到限制而表达更具体的概念或所指范围和含义的收窄, 它所确定的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信息而非词汇的编码意义。 (1) 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中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意思, 且有些词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或模糊性, 听话人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用推理, 使之符合并顺应语境的需要。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见, 形容词、名词、动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使用是最频繁的。以英语形容词“fast”为例:

1a It is a fast car.

1b She is in a fast sleep.

1c It is a fast book.

1d The post is fast in the ground..

Fast是形容词, 在任何一本英语词典中我们都能查到十多条关于fast的定义, 挑选一些常见的定义如下: (1) “快速”的移动或完成 (2) 完成得快, 很快做完的 (3) 牢固的 (4) (手表) 时间偏快的 (5) 睡的熟 (6) 对光非常敏感。只依靠查字典我们就能知道上文每个句子的含义吗?当然不能了, 我们必须依靠上下文。句1a指汽车运行的速度快, 1b指她睡的很熟, 1c指这本书很短, 很快就能读完。1d指柱子牢牢地埋在地里。汉语中同样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以“短”为例,

2a这条裤子短了。

2b短暂的人生

2c目光短浅

在新华字典中“短”定义为两端距离小。与“长”相对。指空间或指时间。

2a中“短”是指裤子的长度短, 它指的是空间信息。

2b中是“生命是短暂的, 它所传达的时间的信息。

2c中为视觉或理解力浅窄。

可见, 上下文在语用理解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限制了听者词语含义的选择。语言是丰富的, 也是动态的, 只有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其交际意义。词汇语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解码过程。

二、语用扩充

语用扩充就是原型意义或常规意义的语用弱化、延伸。在话语理解时听话人可能选其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延伸意义、非刻意的松散意义, 包括类别的延伸与扩展。这说明交际中存在词义或结构意义的语用扩充。 (2) 语义近似 (Approximation) 是语义扩充的第一个变量。语义近似是指一个具有相对严格意义的词语被用来表达一系列含义的词义扩张的现象。数字、几何词汇和否定词等的松散用法都存在语义近似的现象。如

3 It is 200 kilometers from here to Beijing.

4他每个月挣五千块。

3中的200可以表示200多或将近200, 4中的五千块可能是4995或5002, 并不是绝对的200或5千。

语义扩充的第二个变量是范畴扩展 (Category Extension) 。指某个时期的人, 事件或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用来代替更大的范畴。 (3) 如:

5 The young man is very clever;he may be another Edison.

6 That election was really his Waterloo.

5句中的Edison并不是指本人, 而是说这个年轻人像爱迪生一样聪明。

6句中waterloo并不是指地名, 而是指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惨败, 后来用滑铁卢代替失败。

此外, 隐喻扩展 (Metaphorical Extension) 归纳为范畴拓展的变体之一, 如隐喻和夸张等语言现象。如:

7 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

这句话意味着女人是无情和冷血的。当然, 她的心不可能是石头的, 但具有石头的特点是冷河硬, 所以铁石的心是一个比喻的使用。

8昨天他到家时简直就是一只落汤鸡。

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鸡, 但表明他湿透了, 在英语中人们用drown rat表述相同的意义。

语义近似, 范畴扩展和隐喻扩展都都属于语义扩充。词语的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是非语境意义, 语义扩充后使这些词语的交际意义得到延伸, 不再只停留在原型意义。

一词多义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常见的, 因此掌握词汇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语言是动态的, 丰富的, 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语言想象, 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确定。本文结合词汇语用学理论, 以中英多义词为基本语料库, 对多义词的词义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进行研究,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多义词。

关键词:多义词,语用

参考文献

[1]Wilson, D.“Relevance, word weaning and communication: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s, , [J].Modern Foreign Language, 2004 (1) .P2

篇9:如何辨析一词多义

1.语境分析法

虽然一个词有多种解释,但是上下文的语境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例如《桃花源记》中“寻向所至”和“未果,寻病终”,“寻”有“寻找”和“不久”两个意思。从上下文语境可知,武陵人和太守说了桃花源的奇遇之后,太守派人随武陵人去寻找,故“寻向所至”的“寻”应解释为“寻找”;南阳的刘子骥也听说了桃花源的故事,他也去寻找,但没有找到,所以“寻病终”的“寻”再解释为“寻找”就不符合语境了,应解释为“不久”,与“病终”连贯,且能给全文一个完整的结尾。

2.联想推断法

我们要善于根据句子的结构,回忆学过的类似的句子,再结合语境,举一反三,得出答案。例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同样出现在“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中,我们就可以很快地推断出这里的“之”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巧用邻字法

在古诗文中,很多时候有的词语是偏义副词或者同义副词,那我们就可以借助邻字来得出答案。例如《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单就“与”字很难准确解释其意思,但因为“选贤”和“与能”是并列句式,故“与”在这里和“选”意思相近,这样很容易就推断出是“推举”的意思了。

【小试牛刀】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2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

(注:2015年湖北孝感中考语文试题)

篇10: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把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 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 ①众妙毕备 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比肩继踵而在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 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轻兵锐卒 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⑥田忌欲引兵之赵 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 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 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当 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点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b.检阅。)

毒 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B音dúo,动词:估计。)

法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词:谋略、策略)方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

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b恢复。)

赋 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顾 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

故 ①鸠曰:“何故?”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问其故 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

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

归 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

规 ①圆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

国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

果 ①魏果去邯郸 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号 ①故自号曰醉翁 ②阴风怒号 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

和 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 ③ 若春和景明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d动词,音huò:拌和,混合 会 ①会宾客大宴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a动词:回合、聚会b动词:适逢,正赶上)

火 ①持就火炀之 ②火烧令坚 ③再火令药熔(a名词:火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

及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鞭长莫及 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动词:到、至b动词:接触到c动词:比得上d连词:和)

疾 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③讳疾忌医 ④风疾知劲草(a名词:病b动词:通“嫉”,妒忌c形容词:快速)

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翩翩两骑来是谁(a名词:骑兵b名词:骑着马的人d动词:跨)

间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b动词:音jiàn,夹杂)

见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见楚王,王曰:“„„” ③曹刿请见 孙膑以刑徒阴见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a动词:拜见、谒见b动词:通“现”,显露c动词:看见)

将 ①子将安之 ②晏子将使楚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公将鼓之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威王欲将孙膑 ⑧齐使田忌将而往 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a名词:将领、将军b动词:率领c动词:使„„做将领d动词:持、扶e副词:将要、快要、打算)

进 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a动词:推荐b动词:到朝廷做官)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a名词:景物、景致b名词:日光)就 ①瞬息可就 ②持就火炀之(a动词:靠近b动词:完成)

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面山而居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a动词:居住b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

具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具答之 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 b副词:通“俱”,全、都)

绝 ①以为妙 ②群响毕绝 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君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空 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乐 ①此乐何极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疠 ①呼嘘毒疠 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

临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虏 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

旅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履 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④良业为取履⑤下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

妙 ①众妙毕绝②以为妙绝(a形容词:奇妙b名词:妙处)

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a名词:名字、名称b动词:说出c动词:命名d名词:名声)

命 ①其命使各有所主②太医以王命聚之(a名词:命令、指示b名词:命运c动词:派遣)能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称之曰能(a形容词:能干,有才能b动词:能够)

年 ①年且九十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a名词:十二个月为一年b名词:年纪、岁数)平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铲平、削平b形容词:平坦)行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②行者休于树③性行淑均(a动词:行走b名词:行列c名词:品德)期 ①盈缩之期,不但在天②与老人期,后,何也③暮见火举而俱发(a动词:约会、约定b期限)轻 ①素悍勇而轻齐②尔安敢轻吾射③轻兵锐卒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a形容词:重量小、轻便b动词:轻视c名词:轻装的部队)

穷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a动词:到尽头b形容词:完、尽、穷尽c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d形容词:贫困)

去 ①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③去死肌,益三虫④父以足受,笑而去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⑥挈妻子而去之走⑦魏果去邯郸⑧攧不可去(a动词:离开b动词:距,距离c动词:表示动作趋向d动词:除掉、去掉)

却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a动词:退,退回b动词:完成)

攘 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动词:偷、窃b动词:排斥、排除)日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名词:每天b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乳 ①儿含乳啼②妇抚儿乳(a动词:喂奶b名词:乳房)

辱 ①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动词:侮辱b名词:耻辱)

色 ①富者有惭色②满面尘灰烟火色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a名词:脸色b名词:色彩,色泽)善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④京中有善口技者⑤田忌善而客待之(a动词:善于、擅长b动词:赏识c名词:善事、善言)

身 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a名词:身体b名词:自己c动词:宛曲地说“死”)请 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a动词:请让,请允许b动词:请求)

然 ①则弛然而卧②若听茶声然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满座寂然⑤康肃忿然曰(a连词:但是,可是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c代词:这样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

甚 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b副词:很、极c)

胜 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胜过、超过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c形容词:优美的d形容词:胜利)

生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名词:生活b动词:活、活着、生存c动词:生长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师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师傅b名词:军队c动词:学习、效法)实 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b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c副词:实际)

时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名词:时间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c副词:按时、到时候)

食 ①此率兽而食人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④谨食之,时而献焉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a名词:食物b动词:吃c动词:通“饲”,喂养)

使 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⑤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a动词:派、派遣b动词:出使c名词:使者d动词:让、使(表使令))e动词:命令)

始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才,刚b副词:最初)

上一篇:血红蛋白高的原因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安全教育计划